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公佈之國外大專院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李明所指導 鄭彥彬的 臺灣與新加坡招收大陸學生政策之比較研究 (2014),提出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公佈之國外大專院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陸生政策、三限六不、新加坡、臺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翁福元、黃芳銘所指導 陳正專的 兩岸頂尖大學學術競爭力之比較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頂尖大學、學術競爭力、211工程、985工程、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重點而找出了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公佈之國外大專院校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公佈之國外大專院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與新加坡招收大陸學生政策之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公佈之國外大專院校的問題,作者鄭彥彬 這樣論述:

當前臺灣人口結構朝少子化及人口老化發展,已對國內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等各方面產生重大影響,同樣也直接衝擊高等教育,近十年來高等教育迅速的擴張,大專校院數量過度膨脹且面臨生源減少,導致校系招生不足甚至可能倒閉,我國自2011年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就讀大學學位,政策當初被期待成提昇臺灣高教水平、促進兩岸交流、甚而挽救私校的多重功能政策,惟因現行法令採取所謂的「三限六不」原則,影響陸生來臺意願,在歷經了4年的執行後,來臺陸生素質及招生人數均不如預期。新加坡與臺灣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都是屬於海島型國家,國土狹小且缺乏自然資源,並且都以對外貿易做為主要經濟活動,政府非常重視教育和人力資源的開發,把發展教育和

開發人力資源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提高勞動力的素質,維持經濟增長,保持國際競爭力,經研究發現,星國能運用便利完整留學資訊、以學費補助、提供獎學金及生活費等誘因吸引陸生,除了招攬人才條件清楚、政策明確等原因,堅強的國防實力及穩定的政治體制更提供政策執行力度及強度,讓新加坡近年來已成為陸生出國留學最佳選擇之一。目前我國政府招收陸生政策,仍著眼於吸引優秀陸生來臺就學、提昇臺灣教育競爭力,而非在解決教育產業問題,故「限校、限量、限域」的「三限」原則在政策方向未改變之前仍有保留必要,而「六不」原則中,相關內容因有違吸引優秀陸生來臺的核心價值、嚴重影響招生成效、造成歧視感受、現實運作上

的不切實際及淪為政策宣示等,應予以檢討修訂。陸生政策涉及複雜且敏感的兩岸關係,國家安全成為檢討政策開放或緊縮的關鍵因素,另我國政局紛亂動盪亦造成陸生隱憂,影響陸生來臺就學意願。關鍵詞:陸生政策、三限六不、新加坡、臺灣

兩岸頂尖大學學術競爭力之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公佈之國外大專院校的問題,作者陳正專 這樣論述:

隨著兩岸經濟貿易互動熱絡,間接影響彼此高等教育機構的競爭活動,尤其在學術生產、研究人力,以及經營成效等方面,並相繼投入大量經費,提升國家高等教育機構之競爭力與研究水準。基此,本研究探討兩岸建設頂尖大學之背景與應用策略,以及彼此在學術競爭力之差異情形,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相關單位未來決策之參考。研究方法採用Bereday之比較教育法、文獻分析法,以及獨立樣本及成對樣本t檢定。研究對象為中國「985工程」之9所大學與臺灣入選頂尖大學計畫之10所大學。比較之基準採用上海交通大學2003年開始公佈之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各項指標,蒐集範圍為2004-2012年。根據大學整體、學門,以及學科

等三種排名類別進行分析。經本研究整理相關文獻及整理分析後,根據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一、兩岸相繼提出建設頂尖大學政策主要因應全球化高等教育變革,以及內部經濟發展所需,藉以提升國家高等教育之學術水準,協助產業升級。二、兩岸對於頂尖大學皆採「擇優補助」、「競爭原則」、「重視學術生產」、「強調研究及應用」等策略。三、兩岸頂尖大學整體學術競爭力皆有所提升。2004-2012年間,中國之頂尖大學學術排名名次皆有所提升,提升最多指標為國際期刊數量以及教師平均研究水準。臺灣頂尖大學進入學術排名前500強之學校數量、教師文章高被引用率、國際期刊數量,以及教師平均研究水準也有所提升。四、兩岸頂尖大學在工科與理科

學門之學術競爭力表現較佳,生命科學、醫科,以及社會科學學術競爭力表現較弱。五、兩岸頂尖大學在化學與電機學科之學術競爭力表現較佳,數學及物理學科學術競爭力也有顯著提升,經濟學/商業學科學術競爭力仍有待加強。兩岸頂尖大學在近年學術競爭力皆有顯著提升,顯見其建設頂尖大學政策略有成效。然在本研究也發現兩岸在發展頂尖大學的同時,也發現不少未接受頂尖大學補助之學校在學術競爭力的表現甚至優於頂尖大學,而頂尖大學政策的發展也造成資源補助與學科發展的不均衡現象,建議相關單位持續關注其後續發展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