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逵寫的 綠島家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 和傅國涌的 抉擇:1949,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綠島家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

為了解決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的問題,作者楊逵 這樣論述:

在火燒島上,在孤獨之中,楊逵在簡陋的筆記本一字一句印刻他與家人的想像的對話。      作家楊逵1949年因發表〈和平宣言〉,短短六百多字卻換來十二年的牢獄之災,但楊逵一直未曾就他在綠島服刑的遭遇和生活有過任何埋怨或言說。我們看到的是瘦削的楊逵在營區中跑五千公尺,在獄中的新生月刊繼續寫作……。楊逵的家書是他繫獄綠島期間,寫給家人(葉陶和五個子女)卻未能寄出的信稿,他不怨天尤人,絮絮叨叨地流露一個父親對子女的關愛。對於飽嚐家變的家人,對於被迫休學的孩子,楊逵擔心一家四散,原本就貧窮的家,要如何面對生活的困境和沉重的壓力。他以溫暖的書信鼓勵、勸勉年少時就失去青春夢想的孩子,期盼他們要有樂觀的精

神,攜手扶助走過這一段悲苦的日子。      在綠島的思想管訓中度過漫長的晨昏日月,楊逵以肥皂箱當書桌,不停地閱讀、思考、寫作。這些獄中家書原本是寫在25K的橫條筆記本上,一直等到楊逵過世一年後,才由有心人將它送交他的家人手中,這些未能寄發的信稿,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讓人感受到這位生命勇者陽光般溫暖的愛。    名人推薦      楊建、向陽、吳叡人、楊翠專文推薦      這批家書所涵括的時間斷限是從民國四十六年到四十九年,內容則是對留身在台灣本島、而處在窘困的生活環境中的家人予以勸慰和激勵。這些家書絕大部分未曾寄發,我乍一接到,當晚挑燈夜讀,前景舊事紛紛湧來,可以想見父親在當時嚴格的通信

字數限制下,不能如願地將這些關愛寄達家人手中的悲憤之情……――楊建      《綠島家書》是楊逵先生繫獄綠島期間寫給家人、而絕大部分未能寄出的信稿。這些信中流露了一個父親對子女的關愛,居然要等到這個父親離開人世後,才被他的子女及家屬所讀到。不能不說是人間一大憾事。――向陽      在火燒島上,在孤獨之中,楊逵靠在勞動改造的菜園裡的肥皂箱上,在簡陋的筆記本一字一句細密地、綿密地、稠密地印刻他與家人的想像的對話,包含著懺悔、叮囑、鼓舞、責問與指引,刻印一種無法分享、無從交流的溫柔與摯愛,刻印一種執迷的、終生不悟的熱情──刻印一種沒有根據,無須根據,無法證明,不證自明的,只要人活著,只要人渴望活下

去,就會從靈魂深處迸發出來的,叫做「希望」的東西。然後我才發覺,和楊逵擦身而過三十三年後,我終於好像看懂了他那「似溫馴而又不太溫馴」的,謎樣的溫暖笑容的意義。――吳叡人      白色恐怖時期的殘酷、禁錮與驚恐,奪去了許多人的青春與夢想,粉碎了他們的幸福生活。政治受難者的苦痛不言可喻,受難者家屬的悲情,更是一生都無法卸下的馱負。對於事件當時尚仍年幼的受難者家屬而言,苦難,一如魔樹的種子,從童幼年就深深植入他們的肉身與靈魂,發芽、長大、盤踞不去,霸道地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楊翠   

抉擇:1949,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

為了解決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的問題,作者傅國涌 這樣論述:

不是失敗者的聲音,也非小人物的命運。1949年的知識分子,面臨怎樣的抉擇,有著怎樣的心態?   風起雲湧,大江大海。   1949終於不可抗拒的來臨,大變革時代的知識分子,或亦滄海之一粟,對於傅斯年來說,是準備歸骨於田橫之島(借指臺灣),對於沈從文而言,是『燈火已熄,船慢慢下沉,一切如自然也如宿命』,對於胡風而言,確是『時間開始了』,盡管他旋即陷入牢獄之災。不管怎樣,他們皆需面對不一樣的抉擇。   本書選取不同年齡、不同政治傾向並做出不同選擇的12位知識分子,從其1949年的私人書信和日記中讀取其或痛苦或彷徨、或矛盾或歡欣的時代抉擇。透過私人記錄,呈現出宏大的歷史敘事所遺漏的真實一面。而剎

那間的抉擇,歷史和個體的命運從此橫跨兩岸,濤聲依舊,人事皆非。   12位傳主分別是自由派學者傅斯年、胡適、最後一個儒家梁漱溟、作家沈從文、見過光緒、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等中國五位第一號人物的出版家(商務出版董事長)張元濟、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創始人、被視為中國摩根的陳光甫、鴛鴦蝴蝶派作家包天笑、氣象學家兼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文革前就被打成反革命集團而入獄的文藝理論家胡風、唯一敢稱呼毛澤東為『老毛』的天真爛漫的革命詩人柳亞子、以及浮出水面的中共地下黨、著名劇作家夏衍和《文匯報》、《大公報》總編輯徐鑄成。 本書特色   【1】借助於私人記錄真實還原那個特定年代的歷史心理。   【2】披露

許多我們不曾知道的細節、典故和故事。如1949年4月1日愚人節,臺灣各大報紙紛紛刊登愚人新聞,如梅蘭芳來臺、吳稚暉拜訪張學良、顧正秋暈倒在浴池裡等。包天笑日記中寫道:『其實中國人正天天過愚人節呢。』之類的典故。   【3】本書既呈現深切的史家筆法,也具有珍貴的資料價值。 作者簡介 傅國湧   著名歷史學者,獨立撰稿人。《亞洲週刊》的時評家。研究方向是20世紀中國的言論史、知識分子的命運以及近代中國社會轉型和變遷。著有《歷史深處的誤會》《影響中國的近代實業家》、《主角與配角:近代中國轉型的臺前幕後》等書。   傅國湧的寫作獨樹一幟,龐雜的史料鉤稽與高度的現實關切水乳交融,平靜的史家調子裡,暗淌著

焦灼與隱痛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