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system archi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 鄭政利所指導 林晏宇的 建築排水系統病媒傳播之可視化研究 (2021),提出Design system archi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排水系統、流體模擬、汙染控制、存水彎、病媒傳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藝術史研究所 蔡家丘所指導 葉思佑的 臺灣美術、設計與包浩斯的交會-以顏水龍的創作和教學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顏水龍、包浩斯、美援、美術設計的重點而找出了 Design system archit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Design system archi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建築排水系統病媒傳播之可視化研究

為了解決Design system archit的問題,作者林晏宇 這樣論述:

Covid-19於2019年末爆發後席捲全球,感染人數上億,死亡人數超過400萬人,為消除病毒繼續造成的危害,各國政府與學者紛紛投入疫情的防範對策;本研究從建築排水系統的角度切入,討論潛藏的病媒傳染途徑,從案例分析中可以得知破封的排水管路不僅無法阻擋病媒傳遞甚至可能成為病媒傳播的渠道。透過電腦模擬軟體COMSOL Multiphysics的輔助,可視化病媒透過破封管路從患者的居住空間擴散至其他未汙染空間中;本研究設定一常見12層電梯社區大樓,透過電腦模擬探討病媒於排水系統中傳播之危險性,以污染氣體的擴散行為代示病媒的傳播,可視化病媒於大樓排水系統中之擴散情形,再篩選出四種環境因子:距離、時間

、壓力、初始設定濃度,分別做為操作變因,於軟體中調整其參數再觀察系統的變化,以此為各因子與系統間的關係進行數值化的討論;另外設計一不同的管路配置模擬不同管路配置下的病媒傳播行為,並討論其模擬結果;從模擬結果中得知,病媒確實會隨著失效排水系統傳播,且在適當的條件下,病媒在一小時內就會抵達鄰近的三四樓層中,在三天內將上下層樓化為高風險的感染區,距離、時間、壓力皆是病媒擴散時重要的環境因子,確實的影響傳播情形,而初始設定濃度相較於壓力為較不重大的環境因子,對系統影響較小;透過可視化以圖形方式清楚呈現,期能促進政府及國民正視此隱患,加強建築排水系統在疫情中的防範對策。

臺灣美術、設計與包浩斯的交會-以顏水龍的創作和教學為例

為了解決Design system archit的問題,作者葉思佑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顏水龍(1903-1997)的創作與教學為例,從中考察其作品風格與教 育理念中吸收包浩斯元素與理念的過程。由於顏水龍個人的藝術學習歷程較為複 雜,地域上,觸及臺灣、日本,與法國;時間軸上,橫跨戰前的日治時期到戰後 臺灣,這期間臺灣的美術教育也產生轉變,從日治時期的圖案畫課程,僅以圖像 方法學為導向;到戰後專門美術科系的成立,以培育藝術家為導向,體現出臺灣 美術教育的流變。在 1950 年代美援的協助下,中國生產力中心以及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等機 構成立後,諸多的外國學者專家前往臺灣,他們帶來美術設計、工業設計等新知, 促使藝術家開始注意到設計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亦孕育著臺灣在 1960

年代, 設計科系的作興,以及相關刊物的出版。此階段可謂美術領域跨度到設計領域的 轉換期,基於這個轉換,筆者以包浩斯在臺灣的影響作為角度,進行探討,觀看 包浩斯在此時期與臺灣美術、設計的交會。其中,以顏水龍作為包浩斯的導入者之一,作為整個研究架構的核心,有別 於建築史,而是加入美術史的角度,整理包浩斯何時,且如何傳入臺灣,以及 1960 年代前後,臺灣的藝術界到設計界如何理解包浩斯,作為撰述脈絡。並透過戰後, 顏水龍作為畫家、廣告設計家、工藝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成為不可多得的人 才,原以純美術為目的而推廣手工藝之美的他,在戰後政策的驅動下,轉而推動 具有實業性的工藝品,此過程中,他應用包浩斯

的元素與理念,不僅在圖像作品 與產品製作中呈現,亦在課堂中教授包浩斯概念。從中可一探,顏水龍作為包浩 斯的傳布者,以及包浩斯理念在臺灣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