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ne ecosystem ser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生命科學系 陳仲吉、張明輝所指導 桂思緹的 黑潮流域海底山之克赫波(Kelvin-Helmholtz billows)對海洋上層生態系統的影響 (2021),提出Marine ecosystem ser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克赫波、硝酸鹽通量、海底山、黑潮、超微浮游生物、浮游動物。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海洋研究所 蕭仁傑所指導 林碩均的 臺灣東北及西南海域底棲魚類之發育垂直洄游 (2021),提出因為有 底棲魚類、早期生活史、發育垂直洄游、耳石、穩定同位素的重點而找出了 Marine ecosystem ser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arine ecosystem ser,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黑潮流域海底山之克赫波(Kelvin-Helmholtz billows)對海洋上層生態系統的影響

為了解決Marine ecosystem ser的問題,作者桂思緹 這樣論述:

克赫波可以驅動流經貧營養鹽黑潮在海底山周邊小尺度的海水混合。本研究目標主要探討不同之克赫波强度(或大小),包括「間歇小型」的小波狀況(small billow case; SBC)與「穩定大型」的大波狀况(large billow case; LBC)之克赫波對本海域硝酸鹽垂直通量的影響,並進一步瞭解其在海底山周遭生態系,不同環境條件下對超微型浮游生物及浮游動物組成之影響(第一章)。克赫波所造成之亂流動能耗散率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ε = O (10-7–10-6) W kg-1) 及渦流擴散率 (eddy diffusiv

ities; Kρ = O (10-4–10-3) m2 s-1) 明顯高於無克赫波(時),利用在此波內 Kρ 所估算之平均硝酸鹽通量最大值為 10.0 mmol m-2 day-1,此值遠高於黑潮流域之平均值(第二章);在較淺層形成的克赫波所攜入的硝酸鹽通量,將豐富次表層海域的無機營養鹽濃度;而靠近海底山頂較深的克赫波,則將會更有效率的從更深層水體中垂直向上傳輸豐富的硝酸鹽。另一方面,海底山周遭海域的超微浮游生物主要以異營性細菌為主(>50%; 第三章);然而,由於聚球藻生物量的增加,在海底山測站超微浮游生物的結果顯示出與近岸海域相似的生物碳量;此結果建議在貧營養鹽水體的黑潮流域,其海底山及

其周圍海域有類似沿岸海域海水的特性。另外,在冬季航次時黑潮有較強勁流速,其浮游動物生物量(SKC; 104.5 ml 100m-3)較夏季航次黑潮流速較弱時(WKC; 33.7 ml 100m-3)高出60%以上,但此差異可能主要是受到季節性的影響所致(第四章);另外,由浮游動物豐度的分布結果,顯示出海底山地形所形成的「阻塞效應」(blocking effect),會將它們聚集在海底山周遭與其側翼;然而,較強的黑潮海流時(例如SKC)可消除阻塞效應,並將浮游生物快速帶往下游。而在海底山周遭亦觀測到仔稚魚個體早期發育階段,顯見海底山有利於作為魚類產卵和繁殖的棲地。整體而言,本研究顯示黑潮流域海底

山之克赫波,對海底山生態系统之養分循環與垂直混和,對此海域的生產力與下游能量具有重要貢獻,並顯示海底山在貧養鹽黑潮海域扮演生命綠洲的角色。

臺灣東北及西南海域底棲魚類之發育垂直洄游

為了解決Marine ecosystem ser的問題,作者林碩均 這樣論述:

海洋多數硬骨魚不論成魚是浮游型還是底棲型,幼魚通常屬於浮游型,幼魚的垂直分佈直接影響其生存(例如避敵、捕食)及運動(例如漂流至繁殖場)。就底棲魚類來說,產大量小型卵的物種一般預期幼魚屬於浮游型且會表現發育垂直洄游;相反的,產少量大型卵的物種及胎生物種一般預期幼魚屬於底棲型且未經歷發育垂直洄游。然而並非所有底棲魚類符合上述模式,本研究重建8種底棲魚類發育過程中的棲息深度及相對代謝率,包含日本尖牙鱸(Synagrops japonicus)、短鯒(Parabembras curta)、單棘躄魚(Chaunax fimbriatus)、黑口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小鰭新燈魚

(Neoscopelus microchir)、單斑新鼬魚(Neobythites unimaculatus)、凹鰭牛尾魚(Kumococius rodericensis)、尖棘角魚(Pterygotrigla hemisticta)。樣本由臺灣東北或西南海域的商業性底拖漁船捕獲。耳石因為終生持續生長且沉積後的性質不易受代謝影響而成為理想材料,耳石碳酸鈣的穩定碳氧同位素比值分別為代謝率及水溫的指標,水溫可用於重建棲息深度。根據估計的棲息深度得知單棘躄魚(Chaunax fimbriatus)及尖棘角魚(Pterygotrigla hemisticta)的早期生活史屬於浮游型,8種底棲魚都會經歷

發育垂直洄游(深度都在500公尺內),符合浮游型早期生活史。發育垂直洄游的模式可分為5類,第一類:直接下沉至成魚深度,並無回升;第二類:下沉超出再回升至成魚深度;第三類:有兩次下沉,第一次會回升至表層,第二次會持續至成魚深度;第四類:先上浮再下沉至成魚深度;第五類:終生持續上下振盪。黑口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小鰭新燈魚(Neoscopelus microchir)、單斑新鼬魚(Neobythites unimaculatus)、尖棘角魚(P. hemisticta)的發育垂直洄游模式都存在個體差異。此外,沉降距離與成魚棲息深度呈現非常高度正相關(r > 0.9),本研

究除了揭露發育垂直洄游的模式存在種內多樣性,也顯示浮游型早期生活史伴隨發育垂直洄游是海洋底棲魚的一種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