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 chain of custody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 黃向文所指導 許寧君的 水產品生態標章之回顧及其在臺灣發展前景 (2017),提出Msc chain of custody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水產品、生態標章、漁業管理、權益相關人、可信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辛翠玲、曾怡仁所指導 王新凱的 跨國私認證-FSC森林監管委員會之研究:兼論台灣發展之經驗 (2011),提出因為有 環境治理、第三方認證、跨國私治理、森林認證、森林監管委員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Msc chain of custody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sc chain of custody,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水產品生態標章之回顧及其在臺灣發展前景

為了解決Msc chain of custody的問題,作者許寧君 這樣論述:

水產品生態標章(Seafood eco-label) 在全球發展已二十餘年,是鼓勵永續資源利用的新興機制,但發展過程帶來市場混淆及爭議,且未見臺灣發展顯著成果。本文回顧水產品生態標章在全球、亞洲和開發中國家的發展,並探討臺灣實施認證的潛力,以供漁業領域作爲永續策略參考。首先透過文獻分析蒐集23篇國際期刊發表之質性研究探討改善機制,其次利用立意抽樣,以半結構式深度面訪十位臺灣漁業領域專家,探討他們對生態標章的現況、挑戰和未來發展的見解;國外部分並透過網路問卷訪問十五位國外的生態標章組織、國際環保團體和學術單位。結果在文獻分析部分,對標章組織多建議應具有一致性及多面向基準、增加開發中國家機會及權

益相關人參與;對於已開發國家,則應該強調政府角色、承認標章限制及參與者互動;至於開發中國家,需經濟效益平衡及所有權益相關人參與。第二部分之訪談結果,整理25名受訪者評分,以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 (MSC)水產品生態標章整體表現最佳。生態標章面對的挑戰為可信度不足、不當綠色行銷、混淆大衆和不平衡市場。多數專家建議改善供應鏈管理、採用國際基準、傳遞精準資訊和權益相關人合作。其中,國外專家對亞洲採用國外或自行創立標章各有立場,多數對創立標章抱支持態度。他們認爲亞洲接受國際標章認證的挑戰為缺乏數據,需提供相關協助及增進國際市場需求。至於臺灣倘要發展生態標章,主要挑戰為供

應鏈瑕疵、缺乏誘因及高物種多樣性。臺灣專家認爲民間團體及生産者應負責推動且政府應從旁協助。本研究總結生態標章發展的三個重點乃—市場決心、標章基準全面性及權益相關人的重要性。MSC影響力大且持續強化,因此大型漁業可考慮申請其認證;Friend of the Sea (FOS)應開發亞洲市場,加深影響力;KRAV及MEL-Japan應強調國際認可;具多面向基準的Naturland應公開評估報告以鞏固可信度。臺灣内銷型漁業則建議從提升水產可追溯性及品質改善,逐步延伸至永續管理,以期創立國內標章;外銷型漁業則可參加Fishery Improvement Projects (FIP)開始,待進展成熟,可

邁向正式生態標章認證。生態標章可反過來提升數據收集能力。過程需著重影響各組織領導者,並結合商業的供需互動方能提升永續水產品價值。

跨國私認證-FSC森林監管委員會之研究:兼論台灣發展之經驗

為了解決Msc chain of custody的問題,作者王新凱 這樣論述:

新跨國治理模式出現,為透過認證與標章的制定,跨國私行為者建立標準,藉由第三方認證單位進行認證,讓認同於標準理念的行為者可以參與認證,無論是其產品或是生產方式,最終藉由標籤的方式給予消費者選擇,這樣新興的跨國私治理模式,就是透過認證與標章進行治理,不同於傳統國家由上而下的統治方式,跨國私治理由消費者的選擇影響生產者的生產方式,成為由下而上的治理模式。本文透過文獻回顧、訪談,談討森林監管委員會FSC是如何與國家互動,並且研究臺灣廠商參與FSC認證的過程,歸納出FSC是如何跨越國界,透過認證達成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