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 infrastructure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宜蘭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碩士班 張益誠所指導 蘇韶弘的 營建業中建築物主體工程碳足跡建模之芻議-以校園一般建築物為例 (2010),提出data infrastructure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營建(產)業、碳揭露、碳足跡、生命週期評估、二氧化碳排放當量、盤查暨估算模型雛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楊亨利所指導 歐文純的 網路環境帳務稽核日誌系統之建置研究 (2000),提出因為有 電腦稽核、電子商務、帳務稽核、網路管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data infrastructure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data infrastructure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營建業中建築物主體工程碳足跡建模之芻議-以校園一般建築物為例

為了解決data infrastructure中的問題,作者蘇韶弘 這樣論述:

營建(產)業(construction industry)為一種統合性的產業,其包含上游(例如水泥、鋼鐵等主要建材生產)和下游(例如房仲、水電工程、裝潢、室內設計等)產業,往往被視為各國「國家基礎建設(national infrastructure)」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經建環節。然而,臺灣地區營建(產)業之年平均「二氧化碳排放當量(CO2e ,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 emissions) 」,估計約佔全國總CO2e之三成左右,顯見如何將營建(產)業轉型升級導向為「低碳」、高經濟價值之綠產業,有其研究迫切必要性。例如臺灣為以全球觀點,來檢視現階段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之相

關策略,及統籌規劃、推動包含產業、運輸、住宅以及生活等各層面之具體行動,以啟動適合國情需求之溫室氣體「國家適當減緩行動(NAMAs, Nationally Appropriate Mitigation Actions)」,特將2010年訂為「節能減碳年」,並通過「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及其十大標竿方案,期能有系統地導向低碳社會,同時達成預期減碳目標。而上述節能減碳總計畫中所列「營造低碳產業結構」、「建構綠色運輸網絡」、「營建綠色新景觀與普及綠建築」、「推動節能減碳公共工程」等標竿方案,皆可視為直、間接涉獵營建業應有之減碳作為。但如何規劃減碳作為,已獲致普遍共識,認為應先發於排放源、排放管道及排放

量等之盤查、估算,例如營建(產)業可藉由建材、施工方法之替代或調整等策略,來引導低碳建築設計。爰此,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為應用「碳揭露(carbon disclosure)」、「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及「碳標籤(carbon label)」等觀點,藉由國內、外相關文獻與研究脈絡之回顧、歸納,並以國內脈絡為主導入因地制宜思維,嘗試有序、有系統地針對營建(產)業中一般建築物主體工程 (main construction),於本研究所界定研究系統、假設、方法、資料及生命週期(LC, life cycle)等範疇內之碳排放狀況,進行現階「可行(workable)」盤查、估算系統雛

形建模(system modeling),並進一步發展為一視覺化互動式估算模型雛形(visual interactive estimation model),以俾決策者或使用者能夠透過本研究「化繁為簡」及「低使用門檻(user friendly)」之視覺導引介面設計系統,簡明地掌握各式「建築物一般主體工程」於各LC階段之絕對、相對碳排狀況,除可作為「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研議營造業相關減碳策略之參酌基線資料,亦可作為將碳足跡觀點導入綠建築標章(Green building label)及推動「低碳建築(商品)碳標籤」另一參酌要件。此外,本研究因地緣及及資料可及性,乃以本校新建中工學院大樓作為本研

究之研究案例建物(預計民國101年完工啟用),再將本研究系統結合與實用於該案例建物,用以盤查、估算及掌握案例建物,於其LC過程中之碳排放狀況,進而提出對應減碳契機之結論與建議。依照本研究於所界定之研究範疇與所歸納建置之研究系統,針對上述案例建物進行碳足跡之盤查、估算結果指出,案例建物於研究假設情境一LC過程(不含日常使用階段)之總CO2e及單位樓地板面積CO2e分別約為七千公噸(6,775.92公噸)及512.98 Kg-CO2e/m2;其中,情境一各LC階段之相對、絕對碳排狀況,以「建材生產階段」最高約佔六成 (56.73%;3,843.78公噸),其次依序為「改修更新階段(14.32%;9

70.04公噸)」、「建材運輸階段 (13.65%;924.97公噸)」、「廢棄運輸階段(10.26%;695.45公噸)」、「日常修繕階段 (2.86%;194.01公噸」、「現場施工階段 (1.72%;116.37公噸)」、「拆除過程階段 (0.46%;31.31公噸)」。此外,建材生產階段之碳排放貢獻,主要集中於「軀體工程」之建材使用部分,而該部分之碳排放貢獻,係來自於大量高碳排放建材「鋼筋」之生產使用。即由案例建物之估算結論,獲致如何導向低碳建築設計之減碳作為啟示,應在於低碳建材研發與使用,以及建材生產製程改善,例如改善鋼筋建材之製程及減少或替代(回收)該類建材之生產與使用。但,本研究

認為,環保建材是否等同於低碳建材?或可降低建物之碳足跡? 仍有俟後續之研究確認與實證。此外,國內針對一般建物之廣義碳揭露,雖規範於綠建築標章制度中之「二氧化碳減量指標」,但該指標系統係依照建築物軀體形狀、耐久性、輕量化程度、非金屬建材使用率等進行無因次評分,對於一般使用者除有使用及理解門檻外,其評估結果並未能以盤查、估算等思維具體揭露建築物之碳足跡或碳排放狀況。爰此,本研究建議綠建築標章,可導入碳足跡、碳標籤思維,將建築視為一項商品,讓該項商品的消費者能夠有更多資訊,選擇低碳排的商品,也促使該項商品生產者(企業)於商品製程之LC過程中,主動減少其溫室氣體排放,加速全球減碳效益,進而維護人類環境

永續發展及建立企業形象。依照IPCC 針對溫室氣體之建議盤查暨估算原則,指出各國應優先以因地制宜觀點來加以掌握,雖國內已有少數研究脈絡可循,但囿於國內及國際上對於營建產業之碳排放或碳足跡估算方式,並無一套估算準則或標準,例如本研究案例建物單位面積碳足跡512.98 Kg-CO2/m2之估算值,與其他國外研究建案之碳足跡結果比較,的確因LC範疇及估算體系不同,而無法公平比較。此外,國內既有排放係數、經驗公式等亦多為研究學者個人或委託計畫研究之建議或經驗法則,是否合理可行,仍有待公部門確認與商榷。因此,本研究建議國內可先由公部門統一事權並主導建立該產業相關估算準則及提供相關資料庫存,透過一致的估算

方式,一方面可合理地掌握國內營建業建築工程溫室氣體排放源之排放狀況;另一方面也可作為不同建案溫室氣體排放比較之用。

網路環境帳務稽核日誌系統之建置研究

為了解決data infrastructure中的問題,作者歐文純 這樣論述:

網路環境中,電子商務上的帳務稽核系統,需要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機制的輔助;尤其是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日,沒有人能保證百分百的安全,當安全的環境產生漏洞後,需要有一道最後的防線來偵測環境的漏洞,以減少公司的損失,Olden[2000] 認為稽核(Auditing)是網路環境下,電子商務安全基礎建設(Security Infrastructure)中最重要的功能,此稽核的工作包括:(1)促使公司追蹤網站上的活動。(2)產生交易日誌及相關的安全事件。(3)利用稽核日誌以證明某一活動或交易的執行,並且可以追蹤與重新建立因為安全入侵或詐欺等受到影響的事件。因此需要一個網路環境帳務稽核日誌系統,以利後續的審

計軌跡的追蹤與查核。本研究試著提出適合在網路環境交易上的帳務稽核日誌系統架構,以解決網路環境交易上帳務稽核的需求,提供一個容易瞭解的稽核方式,幫助管理者更容易掌握網路上的相關問題,並且加以改進。對於日誌的稽核方面,提出重要的整體檢驗概念:(1)個別系統異常的檢查及異常的交互核對,以便找出不易發現的錯誤。(2)應用系統使用者主管角色檢查,以防止內部控制不當的缺失。 在系統雛型建置上,由於各系統所產生的日誌並非為了帳務稽核之目的而設計,難免無法完全滿足帳務稽核日誌所需要的欄位,尤其是無法支援由任一日誌交叉查詢至其他三種日誌所需要的欄位,及受限於研究資源及時間的限制,在雛型系統的

實作上,本研究只實作當交易日誌找出異常資料時,再交叉查詢到其他三種日誌。同時,因為重點是放在交叉查詢的檢查,為了減少資料量,因此交易日誌的檢查只舉出經過簡化的十個例子來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