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油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三峽油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柯一青寫的 猴硐的礦業資產研究:瑞芳區猴硐礦業文化產業環境發展經營分析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亞洲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學系 陳俊宏、謝省民所指導 陳曉峯的 《金獅獎》華人導演關鍵劇情之運鏡模式研究 (2019),提出三峽油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影藝術、關鍵劇情、劇情強度、電影鏡頭、運鏡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林曉薇所指導 郭冠吟的 新竹市米粉寮產業文化及聚落空間轉變之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民宅、空間構成、聚落空間、米粉的重點而找出了 三峽油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峽油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猴硐的礦業資產研究:瑞芳區猴硐礦業文化產業環境發展經營分析

為了解決三峽油壓的問題,作者柯一青 這樣論述:

  關於猴硐從煤礦小鎮到觀光小鎮的演化發展歷史   利用簡單易懂的圖文整理,深入掌握臺灣文化資產的奧妙,有系統的進入臺灣日治到光復時代的礦業發展文化,讓你能在眾多資料中迅速獲取環境教育知識,到地方旅遊時即可侃侃而談,探清臺灣北部礦業歷史產業脈落的真相。   誰能明白臺灣北部礦業開採歷史其中的恩怨曲折,紛紛擾擾?就從此刻開始讓真相大白吧!讓我們進入臺灣北部礦業的歷史文化中,對於這個曾經極端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一些辛酸喜樂作了一個總結,提醒後進不要忘記以謙卑的心態去擁抱熱愛現在擁有的工作,期望利用此書的整理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本書特色   ◎透過搭配大量的圖片,讓讀者一窺過去屬於猴硐的繁華。  ◎

從古老的房舍、舊文物,深入了解猴硐人過去的生活樣貌。  ◎一反傳統嚴肅的歷史紀錄方式,作者以說故事手法並用淺顯、親切的筆觸,帶領讀者走訪不一樣的猴硐。 作者簡介 柯一青   臺中市外埔區人  中國技術學院建築工程系畢業  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畢業  中華民國城鄉風貌協會講師  新北市政府準社區規劃師  行政院環保署環境教育人員認證  臺北市勞工安全衛生學院列冊講師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勞工安全衛生暨工務課課長 作者序 1. 以圖片尋找猴硐地區起源1-1 基地環境歷史研究及探討1-1.1 猴硐地名之由來1-1.2 猴硐地區礦業以外之景點 1-2 猴硐瑞三煤礦的興衰史概述 1-3 

地方士紳記憶中的礦業(俞金朋先生訪談回憶錄) 2. 臺灣北部煤礦之研究2-1 臺灣煤層地質分布狀況及發展史2-2 礦場常用之工具、機械與設備2-3 礦坑的禁忌2-4 礦業的信仰2-5 藝術家眼中的礦業2-6 礦工的輪班及入坑手續 2-7 礦業衰敗的原因探討2-7.1 礦災發生的原因2-7.2 礦業衰敗的原因 3. 猴硐地區論文資料之導讀3-1 建議書籍--《猴硐之地方研究》3-1.1 研究此論文之動機及目的 3-1.2 研究此論文之內容與範圍 3-1.3 論文引用導讀文獻概述3-1.4 研究此論文的理論架構3-1.5 研究此論文的流程架構3-2 導讀書籍--《猴硐之地方研究∕內容概述》3-2.

1 導讀此論文內容各章節簡述與分析 3-3 導讀書籍--猴硐之地方研究∕內容解析 3-3.1 各章節研究成果評論 3-3.2 研究成果及貢獻評論 4. 猴硐煤礦博物館計畫概述4-1 基地位置概述4-1.1 基地位置4-1.2 基地面積4-1.3 基地狀況4-2 基地週邊環境調查與分析4-2.1 基地周圍土地使用狀況4-2.2 基地交通說明4-3 現地與地質調查4-3.1 現地4-3.2 地形、地質及土壤調查4-3.3 氣象 5. 工業遺產再生論5-1 保存的原因5-2 保存的方法 1165-3 工業遺產給人的感覺 6. 臺北縣(新北市)與礦業文化6-1 早期臺灣最具經濟價值的煤礦區概述6-1

.1 由盛而衰的夕陽產業 6-1.2 以鐵路串聯的礦業文化地景6-1.3 搏命生涯下的礦工文化6-2 曇花一現的猴硐煤礦紀念博物館籌設計畫 7. 結論--猴硐回歸猴硐之轉變與發展方向7-1 小結7-1.1 人煙稀少的猴洞7-1.2 礦業興起及鐵道串聯的猴硐空間的轉變整體分析7-1.3 戰後猴硐變猴硐的社會空間變化-從反抗日人的包商到戰後新興礦業資本家7-1.4 礦業沒落-工業遺產再生論的實踐及地方宣傳的方法論7-1.5 結論與建議參考文獻 142 圖目錄圖 1 1:猴硐地區示意圖圖 1 2:猴硐行政地區示意圖 圖 1 3::猴硐國小大山分校遺址(大山里)-2004年攝圖 1 4:瑞三本礦口-

2003年攝圖 1 5:一九八四年瑞三本礦採煤的情形圖 1 6:瑞三本礦口的檢查哨(檢身室)-2003年攝 圖 1 7:瑞三本礦口檢身室-2012年攝 圖 1 8:本礦內部狀況-2012攝圖 1 9:瑞三本礦口旁的辦事處-2003年攝圖 1 10:瑞三礦業大樓-2003年攝圖 1 11:瑞三礦業大樓設計圖圖 1 12:猴硐坑-2003年攝 圖 1 13:瑞三煤礦復興坑-2004年攝圖 1 14:瑞三復興坑舊照圖 1 15:瑞三煤礦復興坑事務所-2003年攝圖 1 16:通往復興坑途中運煤隧道-2004年攝圖 1 17:另一個出口看輕便隧道-2003年攝圖 1 18:猴硐路行駛運煤臺車情形圖 1

19:復興坑旁的土地公廟-2003年攝圖 1 20:復興坑旁的礦工浴室-2003年攝圖 1 21:復興坑旁的廢棄機房-2003年攝圖 1 22:復興坑旁的廢棄庫房-2003年攝圖 1 23:瑞三本礦旁之機車庫房-2003年攝圖 1 24:機車庫房側面-2003年攝圖 1 25:庫房外的精神標語-2003年攝圖 1 26:運煤橋-2003年攝 圖 1 27:整理後的運煤橋-2012年攝圖 1 28:選煤廠-2003年攝 圖 1 29:選煤廠及運煤橋(跨河橋)-2002年攝 圖 1 30:臺北縣政府原研擬之煤礦博物館預定地-2002年攝圖 1 31:猴硐地區之模型-2012年攝圖 1 32:由原

博物館預定地遠眺山區聚落-2003年攝 圖 1 33:遠眺選煤廠及運煤橋-2003年攝圖 1 34:選煤廠與山區聚落及猴硐車站之關係-2003年攝 圖 1 35:選煤廠側面-2003年攝圖 1 36:猴硐旅社舊址-2003年攝圖 1 37:猴硐遠眺三貂嶺方向-2003年攝圖 1 38:近照跨河橋(運煤橋)實景-2004年攝 圖 1 39:吊橋遺跡-2003年攝圖 1 40:老吊橋舊景-2002年攝圖 1 41:瑞三本礦側吊橋遺址-2003年攝圖 1 42:選煤廠裡停的機車頭-2004年攝圖 1 43:機車庫房-2003年攝圖 1 44:機車庫房改造後現況-2012年攝圖 1 45:選煤廠辦公處

-2004年攝圖 1 46:原選煤廠精神標語-2002年攝圖 1 47:礦工工寮-2002年攝圖 1 48:礦工工寮內部-2002年攝圖 1 49:礦工工寮的爐灶-2002年攝圖 1 50:整理後的礦工工寮-2012年攝圖 1 51:整理前的番仔寮-2002年攝圖 1 52:整理後的番仔寮-2012年攝圖 1 53:木工室內部狀況-2002年攝圖 1 54:外部漆黑的員工宿舍-2002年攝圖 1 55:此類型宿舍共有兩座-2002年攝圖 1 56:員工浴室-2002年攝圖 1 57:猴硐地區相關地形套繪圖-本研究整理 圖 1 58:金字碑-2004年攝圖 1 59:奉憲示禁碑-2004年攝圖

1 60:淡蘭古道-2004年攝圖 1 61:日本神社牌樓-2003年攝圖 1 62:日本神社木製鳥居-2003年攝圖 1 63:新施作之類似燈的護欄-2012年攝圖 1 64:猴硐一百階-2002年攝圖 1 65:於九芎橋上拍攝的猴硐社區-2002年攝 圖 1 66:瑞三保安新邨-2002年攝圖 1 67:瑞三保安新邨舊照圖 1 68:瑞三福利餐廳-2003年攝圖 1 69:舊舍-2004年攝圖 1 70:石砌的礦工診所-2012年攝圖 1 71:瑞三本礦附近的礦工像-2004攝圖 1 72:義方商行-2004年攝圖 1 73:義方商行大門-2004年攝圖 1 74:義方商行走道-2004年

攝圖 1 75:義方商行匾額-2004年攝圖 1 76:李家與蔣介石合照圖 1 77:蔣經國至猴硐巡視圖 1 78:李登輝至猴硐巡視圖 1 79:俞金朋先生--俞先生提供圖 1 80:俞先生當兵戎裝--俞先生提供圖 1 81:民國44年打獵圖--俞先生提供圖 1 82:選煤機尚完整時相片圖 2 1:八堵貨櫃堵塞情況-2001攝圖 2 2:機車頭-2004年攝(兒童交通博物館)圖 2 3:引爆裝置-2004年攝圖 2 4:捲揚機-2004年攝圖 2 5:油壓柱-2004年攝圖 2 6:鼓風機-2004年攝圖 2 7:裝喳機-2004年攝圖 2 8:翻車臺使用示意圖-2004年攝 圖 2 9:翻車

臺-2012年攝(猴硐)圖 2 10:瑞三選煤廠輸送帶-2012年攝圖 2 11:瑞三選煤廠運煤電梯圖 2 12:復興坑口土地公-2012年攝圖 2 13:礦工群圖1957洪瑞麟圖 2 14:倪蔣懷所繪之猴硐畫作圖 3 1:研究論文之架構圖 4 1:博物館預定地-2004年攝 圖 4 2:博物館預定地-2002年攝 圖 4 3:基地位置圖圖 5 1:DUISBURG北都會公園舊煤喳堆置場現為攀岩場圖 5 2:BOTTROP煤渣堆地景所建之觀景臺-2011年攝 圖 5 3:礦區景觀旋轉輪(魯爾工業區第十二號礦區)-2006年攝圖 5 4:挖煤器公園-2007年攝圖 7 1:猴硐車站-2002年攝

圖 7 2:招牌加註後之猴硐車站-2012年攝圖 7 3:貓村的可愛圖案-2011年攝圖 7 4:貓村的可愛圖案-2011年攝圖 7 5:因貓而出現的告示牌-2011年攝圖 7 6:與地方無關的產業出現-2011年攝圖 7 7:與地方無關的食物-2011年攝圖 7 8:貓村提醒標語-2011年攝 表目錄表 2 1:92年4月分猴硐地區戶數人口數統計表 表 2 2:猴硐地區92年4月分各村里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表表 2 3:臺灣煤田分布表(資料來源:三峽鎮誌民國82年初版重新整理)表 2 4:礦坑內使用工具表 4 1:92年瑞芳鎮重要建設計畫 作者序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接觸了這個遭遺忘且

人煙稀少的地區,這個地區給我無限的感動,故希望能將臺灣早期的煤礦產業以一種文化保存與開發觀光旅遊為前提,挑選了瑞芳區猴硐地區作為研究與探討,遠在民國八十二年林詩傑先生即對猴硐地區做了深入的研究及探討,對於十幾年之後的今日,希望藉由對猴硐地區的實地探討及書籍研究能使更多人了解猴硐的過去,亦能響應及重視維護聚落原貌的自然與礦業文化遺留之資產,使更多人能體驗猴硐地區給予我們的省思及感動,由於資料收集有限,內容如有疏漏、錯誤之處,尚祈學者、專家不吝指教是幸。   瑞芳區位於臺灣北部丘陵地,其中猴硐地區位於基隆河狹長的河谷之中,在民國五十年代的初期,全世界遭逢了第一次能源危機,在當時國民政府的支持與鼓勵

下,猴硐從一個平凡的山區聚落,成為臺灣最大產量的採煤礦場。是臺灣北部煤礦之生產中心,在當時人民平均所得偏低,礦工豐沃薪資吸引許多外地人來此地工作,猴硐地區人口遽增,山區及礦區附近聚集了相當多的外來人口,但在經歷幾次嚴重的礦場災變、礦脈漸漸短缺及環保意識抬頭等因素,礦業終於漸漸沒落終,原本屬於這裡的各種產業也逐漸外移,剩下的只有猴硐原有的寧靜。   有別於現今金九地區的絢麗與燦爛,猴硐地區所擁有的,是種特有的平淡與平靜,走在街道中,隨處可見皆是珍貴的歷史建物及遺產,有著一百六十年歷史的一百階、廢棄已久的瑞三選煤場及聳立於基隆河溪谷中的運煤拱橋、日治時代興建的日本神社、美麗的淡蘭古道及金字碑等,在

地方沒落的同時,它們依舊存在,因為它們將為後人見證猴硐地區的歷史。   近年來由於懷舊地區觀光旅遊的盛行,吸引許多民眾前往已遭遺忘的地區尋找過去被遺落的記憶,懷舊風雖帶給地區帶來頗大的觀光商機,但亦對整體生活品質與環境生態帶來重大的衝擊,九份即為一個令人省思的例子,電影帶來的效應使地方過度繁榮化及都市化,如此將使這個地區漸漸失去了環境的原貌。隨著這個風潮,臺北縣政府(現新北市政府)於民國九十年八月十七日成立瑞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包含金瓜石、九份、水湳洞及猴硐地區的各項資源整合與相關發展事務。   在臺北縣政府對礦業文化保存及觀光旅遊開發的需求為前提,將於積極修復當地失修的礦坑遺跡及文化資產,其

中包括猴硐煤礦博物館及煤礦工人生活起居展示館的規畫,李永展教授指出永續環境規畫的目標必須建構在土地倫理的基礎上,然而如何維護聚落原有的自然與文化資產,使礦區文化特質再現,達到維護環境並使礦區生活重現的目的,實為一大課題,值得檢討與研究,故筆者將2000年以來蒐集之相關資料彙集成冊,提供環境教育之用。 柯一青 2-3礦坑的禁忌1.在礦坑內不能吹口哨,可能產生干擾溝通,據說也可能引來野鬼的糾纏,並且會發生礦坑抽心。2.礦坑內也不准提到蛇,如果坑內或洞口出現蛇,坑主深信將會『虎頭蛇尾』即會挖不到礦產,有些存私心的礦工發現有礦脈,有時也會以蛇騙使坑主放棄,再向瑞三公司承租挖礦權謀取暴利。3.不准穿木

屐進入坑內,以免摔倒,此項規定並無關於迷信,純粹為安全之考量。4.禁止女人入坑,禁止的原因應是怕與礦工在坑中無法克制發生關係。另外女人當礦工在出入坑時必要搜身時也會造成困擾,所以不准女人入坑,也有一說女人進入礦坑即會發生抽心的現象,基於安全的考量,女人並不能進坑,與一般隧道挖掘之禁忌相同。5.礦坑內嚴禁其他礦坑人員進入,否則一旦礦產地區被別坑的人得知,相信不出三天就會被挖地洞全部盜光,屬於商業機密的考量。6.不可說到四,故四都以三片半等語代替。2-4礦業的信仰土地公既是掌管山川、丘陵之神,而從事礦採工作,必須向地下挖掘,自然必須徵求土地神的首肯,於是對土地公的崇拜祭祀更是疏忽不得的。加上臺灣早

期挖礦技術不發達,經常發生大大小小的礦災,礦工生命非常沒有保障,然而為生計又不得不冒這些風險,於是只有求助於土地公的庇祐了。所以在許多礦寮辦公室內,一定設有土地公的神位,礦工於入坑之前,也總會先禮拜一番,一則求土地公保障生命安全,再則也求土地公指引採擷礦源的方向。有些礦主特別在礦坑出入口旁邊,加蓋一間小祠或是舖一塊石板,點一盞紅燈,供奉土地公,讓忘記膜拜的礦工,在入坑前,提醒其參拜,免生意外,故礦工都說入坑,命是土地的。在離復興坑不遠的地方也有一個土地公廟,雖然該地區的採礦事業不再,目前保存的還算完整。另外猴硐地區亦有四個主要之祭祀圈,分別為同安宮、保安宮、福德宮與聖公媽廟,據說聖公媽為埋藏在

大樹下的一罈骨灰,為當地較為特殊的廟宇。除此之外當時為了使外來者相處更加和諧,對於少數族群的信仰也有重視,故也有提供原住民及其他信仰者的教會在此出現過,現已荒廢。2-5藝術家眼中的礦業瑞三礦業的運煤橋造就此地美麗的風景,故許多藝術家往往以此美景作為作畫的背景,從畫中可發現山水、天空與橋的關係,當時的採礦的盛況,更會讓人發現,歲月可以讓許多事物變的更有詩意,跟礦業有關的畫家最具代表的為洪瑞麟及倪蔣懷。倪蔣懷,1894年生,幼時居住在瑞芳一帶,。就讀國語學校時拜師石川欽一郎。畢業後娶了臺北礦業鉅子之女(顏雲年之女),故跨足煤礦事業。其以礦業經營累積的財富贊助美術活動、資助畫家及購藏畫作。可惜於19

43年即病逝,年僅五十歲,否則臺灣美術界將可得到更多助益,李建興先生曾是倪碁元先生的得意漢學學生,倪基元及為倪蔣懷之父親。臺灣美術的建樹和西洋繪畫的發展,經由石川欽一郎的帶領下大大的改善,在當時的臺灣的社會環境可謂是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在其協助下許多藝術青年得以伸展志向。倪蔣懷抱持一股藝術之熱心投注於藝術活動,尤其是其贊助藝術青年,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地專心繪事,可全力發展藝術天分。另一礦工畫家為洪瑞麟,1912年生於臺北大稻埕,在商人優渥的仕紳的家庭中長大,接觸到西方近代啟蒙運動後的人道主義思想與文藝啟迪。年少念的日人辦的私塾受到校長(基督徒)廣博的人道主義情懷和原始基督教為苦難者發言的宗教情操影

響,洪瑞麟最後選擇以礦工當職業,他以勞動者的質樸、堅烈、雄壯的身體為藝術之美的對象,他在造型、色彩及筆觸上的追求雄渾及厚重,都未礦工完美的展現。洪瑞麟留日的十年間,他成為「臺陽美協」的會員,1938年因藝術上的理念不合而退出,不久在瑞芳煤礦(倪蔣懷所經營)謀得一份工作,就此成為終生職業。從挖礦工人、管理員及礦長而退休,每日處在地平線下的生活更讓他感到更踏實,他說「我越來越發現礦工門坦率無偽的種種人性表現,那樣契合我的心靈,使我時時刻刻都想揮動畫筆,迅速捕捉下來……。」以後的礦業的生活即成為他創作的主要泉源。這三十幾年裡,洪瑞麟看到多少煤氣爆炸礦坑崩塌的災變現場。樸實色彩能捕捉得住為明天的一口糧

而走進礦坑的礦工心情。簡單的線條能精確掌握到黑暗中和著炭灰、污氣和汗臭的體軀動態。

《金獅獎》華人導演關鍵劇情之運鏡模式研究

為了解決三峽油壓的問題,作者陳曉峯 這樣論述:

威尼斯影展是隸屬於西方人的影展,而我華人電影在西方人眼中是有甚麼特色能吸引西方評審的青睞?是否在鏡頭運鏡手法的運用有其特色?然而在文獻中有研究者就以西方人去拍攝東方內容的劇情,去探究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視覺研究,而我華人文化拍攝手法,是運用甚麼運鏡手法能受到西方評審青睞?本論文主要以威尼斯影展(1931-2020),得到《金獅獎》華人導演作品的關鍵劇情之運鏡模式為研究對象。利用文本分析及專家訪談進行文獻資料的蒐集、分析,並配合專家與團體的訪談,目的是探討電影劇情結構與運鏡的關聯性,並提供電影分鏡實務上的腳本設計做為參考。本研究針對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獎華人導演作品進行分析,採用內容分

析法及專家訪談法,分析電影劇情結構以三幕劇形式分出幕與關鍵劇情,以類目分析形式分出運鏡設計的關聯與原則。經過兩階段的測量交叉分析,樣本共7部電影,總共752個場景情節,關鍵劇情34個場景,74個關鍵劇情分析鏡頭,總共分析出459個鏡頭使用變化形式。研究結果如下:1.電影劇幕安排的緊湊以及節奏,第一幕鋪陳來說《悲情城市》、《三峽好人》、《一個都不能少》其數據都超過30%,從這顯示以上的劇情都屬於調性較慢的電影,然而在李安的《斷背山》、《色,戒》、《秋菊打官司》、《愛情萬歲》都只有在20%~22%,在步調節奏上都是顯示出較快的。第二幕是屬於導演安排的劇情事件累積數量,因電影公司或者製片所訂立之類型

不同,所需會影響其劇情事件衝突的質量,其安排事件衝突比例最高是李安導演的《色,戒》69%,其他也都在60%以上,最低則是《一個都不能少》卻花了57%來解決角色衝突,由此顯示大部分的電影都較為注重第二幕的衝突事件的安排,另外一提《三峽好人》電影,其故事分為男女主角的各自二個主線。在男主角部份,雖然賈樟柯導演男主角角色衝突(54.3%)但在女主角部份,導演使用了27分2秒來解決角色衝突(76.3%),卻也拉高了角色的衝突比例。第三幕除了蔡明亮導演的《愛情萬歲》作品15%之外,大多都不會用太長的時間去留餘韻,其他比例為4%~12%,最低為《悲情城市》侯孝賢導演使用了7分鐘留餘韻(4%)。可見在於七部

作品背後的事件解決完,大部分的創作者還是把整部作品多的預留空間,留給劇情事件的衝突跟安排。然而在鋪陳劇情人物背景中若花了太久的時間,則會讓觀眾顯得步調乏味緩慢,而在行動過程中,事件的堆累較多,會顯得劇情緊湊而第三幕解答與餘韻解決事件中,要有別一般結局才會顯的劇情精彩。2.在劇情線強度與影像鏡頭技術關係描述中發現,總場次鏡頭為83個關鍵鏡頭,其經劇情而變化鏡頭則為459個,這表示其劇情需要以5倍以上的鏡頭量去支撐改變運鏡的模式。其鏡頭景別(最多)表現形式,是以特寫(20個)為主要景別,而次要景別為中近景鏡頭(19個),這表示在達到劇情高潮時,其主要是以角色臉部表情的呈現方式,來增加劇情的衝突性,

引導延伸醞釀高潮的延續,並有助於強化其劇情的強度之功能,並於高潮後透過鏡頭的轉換亦可以緩和觀眾的視覺;而高強度為了解答次強度的問題,次要表現形式為中近景回應,這景別可給觀眾相當的肢體張力,對角色的動作舉止有相當的檢視作用,及表現動作的重要性,若減少則會多帶給觀者思考及疑惑;過場鏡頭,主要是以直接切入(71個)的方式呈現,它所代表的是時間的不間斷性,能給觀者直接了當的感覺,次要為淡出(3個),手法中是要讓觀者毫無感覺的感受不到過場特效給人的切入感,也代表事件的結束;運鏡(最多)主要是固定(67個)鏡頭,這是要帶給觀者能專心仔細並去看清楚畫面的內容,次要為破水平(15個)鏡頭,這是讓觀者感受到不安

以及緊張的氛圍;角度主要為平視角(53個)鏡頭,這是要讓觀者能與作品中之人物有平等的地位(同理心),而次要為俯角(17個)鏡頭,有著(客觀)窺探的意味,並可再強化其劇情的衝突性及增加劇情的強度,這是創作者引領觀者窺探的角度去呈現畫面,而藉由鏡頭的轉換可以醞釀觀眾對於劇情解答的期待。而觀點則是以客觀(60個)為主要觀點方式去呈現,這是希望能與觀者達到共鳴而不會有藝術家自溺創作的觀感,次要為反應鏡頭(18個)去呈現,其主要是要讓觀者了解到,當事件或者動作給與被攝者所激發表情反應或動作表現為何。3.由於關鍵劇情大部分劇幕過程當中,是座落在Act1(劇情當中的問題發生或事件的引發)及Act3(公佈答案

以前),亦此,透過文本分析及專家的測量、訪談內容分析,歸納出影響金獅獎得獎華人導演作品之鏡頭運用手法有5個鏡頭構面,分別在「景別」、「過場」、「運鏡」、「視角」及「觀點」,使用有30種鏡頭類型手法。4.另在分析當中,除得出導演慣用手法外,本研究亦得出其導演特殊運鏡風格,會慣用長鏡頭的導演有四位《悲情城市》(1989)侯孝賢導演,他將所有相關演員都集中於畫面之中,不會因為演員說話或者動作就馬上跳到特寫或者中近景去拍攝。《秋菊打官司》(1992)張藝謀導演,釋放了大量的演員,甚至省略了主角跟焦,其風格是不會讓主角不會一開始就有先入為主的感覺。《愛情萬歲》(1994)蔡明亮導演,去增加場域與人的關係

,而非固定式的。《三峽好人》(2006)賈樟柯導演,著重演員與環境間的關係,從頭到尾跟焦演員,從演員動作至表情的刻畫去表現整體。其另三部電影則慣用特寫鏡頭的導演有二位,《一個都不能少》(1999)張藝謀導演,細細刻劃演員表情,感覺手法樸實卻有張力外,還會加上用,鏡頭拍攝人以外的道具物品(例如:攝影機、粉筆),去讓角色與道具有互動的反應,更增添環境物品符號與人物反應的氛圍。《斷背山》(2005)李安導演,使用了大量的鏡頭角度特寫迅速跟焦,並配合中遠景,其風格是讓畫面感覺混亂及緊張。《色,戒》(2007)李安導演,專注刻劃演員表情及說話。 本研究結果呈現威尼斯影展得獎作品中,華人導演的劇情安

排之發展情形,與使用鏡頭設計之風格特色,探討上述二者是如何反映當時電影劇情手法幕劇之變化;並從中試圖闡釋電影藝術技法是如何闡明大眾傳媒的觀點;此外,本文也著重研究鏡頭之運鏡選擇,以及導演對於各種鏡頭之構成與運作模式,所傳達出劇本的內涵意義。綜上所得不同程度關鍵劇情之運鏡模式的要素權重比與鏡頭的選用,係提供影像設計教學,以及業界創作與設計實務之參考。

新竹市米粉寮產業文化及聚落空間轉變之研究

為了解決三峽油壓的問題,作者郭冠吟 這樣論述:

本研究針對新竹代表性米粉產業進行研究探討,深入研究米粉產業構成的產業文化及聚落空間之轉變。研究動機源自:一為新竹米粉產業的代表性及相關研究尚未完整呈現其重要性,在日據時期台灣各地皆有生產米粉的產業,但在民國五十年代開始,新竹米粉逐漸在台灣嶄露頭角,確立新竹米粉產業在台灣的地位,興盛時期共有米粉工廠一百二十多家,至今約剩十餘家,它所代表的是新竹地區的地方特殊產業,也是新竹市民共同記憶,卻也是長久以來未被重視的一項產業,關於米粉產業的構成環境與人文背景仍未有人深入去研究。其次,未來在新竹米粉寮聚落空間將因應規劃中之「公道三延伸至灣潭地區新闢道路」計畫,將周邊交通及地景樣貌因新竹市政府將在大南勢客

雅溪上建造高架橋而有重大改變。 是以本研究基於身為南勢里米粉寮米粉產業家族的一份子,故在產業聚落空間尚未劇烈改變前,進行米粉產業聚落之變遷研究。研究方法以田野調查及測繪、文獻資料蒐集、口述訪談等,經由分析歸納,深入了解米粉寮產業聚落形成之生活、生產及空間文化的形成與轉變。其研究成果為:一、米粉寮形成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整理 新竹米粉聚落的發展與自然與人文因素密不可分,藉由文獻資料與耆老口述了解此地區的環境變革,並整理、歸納以建構社經活動概況,對聚落地理、環境有整體的了解並發掘地方的獨特性。二、米粉產業文化在台灣的演變 分析日治時期至今米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分析不同歷程中受到國

家政治、經濟、社會、交通、產業特性等因素的影響,書理米粉產業在台灣所具有的特殊性、文化價值及發展脈絡。三、新竹米粉產業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清查 自日治時期至今歷經多次產業變革,整理並紀錄分析新竹產業的製作技術、原料和器具演變,展現新竹米粉產業之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避免因時代的變遷使之消逝以作為未來參考依據。四、產業生產與聚落空間發展的脈落分析 目的在於探尋新竹米粉聚落形成與發展之脈絡,解析其形成、發展的因素,描述其外在呈現的聚落形式與空間形態,並探索外在形式中所隱含的空間結構,藉此容易了解聚落實體環境的概況,展現集體記憶並展示聚落的地方特色,給予聚落明確的意象。五、民宅設施與廠房空間使

用調查研究 傳統合院式民宅的式微與現代樓房式民宅的興盛,反應出居民對產業生產與生活方式在觀念上的轉變,透過對民宅和廠房型式、空間組織等方式做調查與分析,了解米粉聚落的民居特色與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