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 埔 社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三界 埔 社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隆志,曹永和,周婉窈,吳密察,許雪姬,杜正勝,王世慶,施添福,戴國煇,柯志明,陳其南寫的 島史的求索【台灣史論叢 史學篇】 和呂江銘的 福氣爚鶯歌:鶯歌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石渠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翁聖峰所指導 蔡青蓉的 台北市內溝溪變遷與樂活公園民眾參與整建經營之研究 (2020),提出三界 埔 社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系 謝貴文所指導 洪碧純的 嘉義縣頂菜園發展協會推動地方文化產業與環境教育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頂菜園、地方文化產業、環境教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重點而找出了 三界 埔 社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界 埔 社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島史的求索【台灣史論叢 史學篇】

為了解決三界 埔 社區的問題,作者張隆志,曹永和,周婉窈,吳密察,許雪姬,杜正勝,王世慶,施添福,戴國煇,柯志明,陳其南 這樣論述:

  《島史的求索》是一場實驗,一個期待,更是一份邀請!本書透過10篇選文,為年輕讀者們勾勒當代台灣史研究的重要面向及發展動態,從而與前輩學者的先驅性作品進行跨越世代和學科的知識對話,共同想像與構築台灣史學的嶄新願景。   本書從當代台灣史研究的整體視角,回顧1980年代以來學者對於台灣島史觀、知識系譜與學術脈絡、史料學與方法論、以及歷史解釋及跨領域對話等方面的代表性議題和研究成果。各篇選文著眼各篇作者的代表性及論文的學術意涵,以協助讀者認識並思考當代台灣中心觀史學的具體內涵及特徵。全書導讀則從史學史的分析觀點,說明當代台灣史學的興起、發展與轉變,除反映解嚴前後台灣本土社會

運動及政治民主化潮流的影響,亦有其長期知識傳統及學術內在理路。   台灣史如今不再是長期以來的政治禁忌,而是民主台灣的新興顯學與學術公共財。更脫離過去附屬於中國地方史,日本殖民地史及西方區域研究等主流典範的邊陲位置,成為當代台灣歷史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的新領域。面對嶄新的時代思潮與社會脈動,期待青年台灣史學者們在理解先行世代的學術志業和遺產的同時,繼續追求與探索屬於土地和人民的島史新典範。

台北市內溝溪變遷與樂活公園民眾參與整建經營之研究

為了解決三界 埔 社區的問題,作者蔡青蓉 這樣論述:

台北市內溝溪變遷與樂活公園民眾參與整建經 營之研究本文從內溝溪的源頭探究內溝溪沿岸地名的發展歷程與居民居住聚落的形 成間舊慣風俗的訂定與宗教信仰的關係。清朝漢人王團圓夫婦與四男一女來到 東湖地區開墾,原住民與漢人間的交易除了日常所需還包括土地,設下的山主 祠即是歷史見證。因移民漸多,農田埤塘被填平蓋社區,大量人口入住,溪流 污染日益嚴重之下,內湖垃圾山與焚化爐應運而生。內溝山區原本為北市第三 垃圾衛生掩埋場預定地,經多方宣導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的努力下,取消設置, 居民活動中心預定地於 2004 年建為生態館。內溝溪因豪雨常積水成災,經過整 治,除了生態復育有成,也因內溝溪綠美化

協會的櫻花樹植栽帶動社區公園整 建,時至今日儼然成為觀光熱門景點,志工投入引領地方發展的趨勢且凝聚社 區意識,期許在地關懷的文化傳承,能實現光榮社區的理想。本文即是經由文 獻探討與實地觀察,加上人物訪談,了解內溝溪的古往今來,人文活動與地景 變遷歷程的來龍去脈,並從中探究社區公園成為熱門觀光景點的條件,期能作 為日後區域空間規劃與人力資源充分運用的相關研究參考。關鍵詞:公園、樂活、內溝溪、樂活公園

福氣爚鶯歌:鶯歌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

為了解決三界 埔 社區的問題,作者呂江銘 這樣論述:

介紹新北市鶯歌區76間土地公廟。   在本書的調查研究所得統計全鶯歌區共可搜尋到七十六各主祀地點,若以舊制村莊地名來區分,則可歸納出『鶯歌』八座、『牛灶坑』四座、『阿南坑』兩座、『阿四坑』一座、『南靖厝』兩座、『尖山埔』兩座、『尖山堆』四座、『橋仔頭』四座、『二甲九』三座、『大湖』十六座、『圳仔頭坑』五座、『三界公坑』四座、『中坑』兩座、『樟普坑』兩座、『崁腳』十座以及『大竹圍』七座。   鶯歌區雖然擁有為數眾多的土地公廟,但卻未見有專書介紹此一重要的有型文化資產,因此藉由此次調查研究與出版專案之施行,及時搶救訪問耆老口述片段歷史及記錄各土地公廟之肇建因緣,將可為鶯歌區民留下許多屬於在第的

珍貴史料,更能延續自2011年出版《福氣興中和:中和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福氣旺板橋:板橋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福氣祐新莊:新莊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福氣臨土城:土城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後之第五本同類型叢書,為新北市鄉土教學教材提供更完整記錄土地公廟之資料,是本調查研究與出版專案施行之最主要目的。 作者簡介 呂江銘   簡歷   1. 2013擔任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大台南宗教服務職業工會舉辦「民俗藝陣培訓班」八家將類別學科講師   2. 2013擔任新北市三重社區大學舉辦「2013三重藝文祭全國神將創藝大賽」評審   3. 2012擔任屏東慈鳳宮主辦阿猴媽祖文化季

八家將、官將首觀摩比賽裁判長(8)   4. 2011擔任屏東慈鳳宮主辦阿猴媽祖文化季八家將、官將首觀摩比賽裁判長(7)   5. 2010擔任屏東慈鳳宮主辦阿猴媽祖文化季八家將、官將首觀摩比賽裁判長(6)   6. 2009擔任屏東慈鳳宮主辦阿猴媽祖文化季八家將、官將首觀摩比賽裁判長(5)   7. 2008擔任屏東慈鳳宮主辦阿猴媽祖文化季八家將、官將首觀摩比賽裁判長(4)   8. 2008擔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辦「台灣陣頭藝術─官將首匯演」活動副主持人兼執行總監   9. 2007擔任屏東慈鳳宮主辦阿猴媽祖文化季八家將、官將首觀摩比賽裁判長(3)   10. 2

006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灣大百科網路版詞條撰寫計畫─民俗類」諮詢委員   11. 2006擔任屏東慈鳳宮主辦阿猴媽祖文化季八家將、官將首觀摩比賽裁判長(2)   12. 2006擔任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舉辦台北藝陣嘉年華系列活動協同主持人   13. 2005承辦「總統府地方文化展─臺北縣文化展」蘆洲神將展演活動   14. 2005擔任行政院體委會主辦青少年活力擂台賽─民俗文化體育創意競賽評審   15. 2005協助台北縣政府文化局舉辦台北縣宗教藝術節「文采昌茂魁星高照」活動   16. 2004擔任屏東慈鳳宮主辦阿猴媽祖文化季八家將、官將首觀摩比賽裁判長(1)   17. 2003協助台北

縣政府文化局舉辦台北縣宗教藝術節「昭忠褒義讚關帝」活動   18. 2002協助台北縣政府文化局舉辦台北縣宗教藝術節「法鼓雷音媽祖情」活動   19. 2001協助台北縣政府文化局舉辦台北縣宗教藝術節「新莊大熱鬧─天將神兵」活動   20. 1999台北永和社區大學「廟會文化與藝陣研究」民俗課程講師   21. 1995台北縣中和市舉辦家將研習營   22. 1989十月成立【采風民俗學會】   23. 1967出生於台北縣中和鄉   ☆ 主持研究計劃專案   1. 2016.07~2016.12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臺北市艋舺青山宮八將團之研究」   2. 2016.05~2016.

12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福氣爚鶯歌─鶯歌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   3. 2015.05~2015.11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福氣臨土城─土城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   4. 2014.05~2015.04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南市麻豆區八家將團及其衍派調查研究」   5. 2014.05~2014.11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福氣祐新莊─新莊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   6. 2014.01~2014.12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臺北市艋舺青山宮八將團之研究」   7. 2013.05~2014.04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臺南佳里吉和堂八

家將團及其衍派調查研究」   8. 2013.05~2013.11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福氣旺板橋─板橋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   9. 2012.05~2013.04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台灣家將團種類之調查研究」   10. 2011.05~2012.05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大溪神將之調查研究─以桃園縣大溪鎮地區為範疇」   11. 2011.05~2011.11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福氣興中和─中和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   12. 2009.05~2010.04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台灣家將臉譜藝術─官將首卷之調查研究與出版

」   13. 2008.05~2008.11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台灣家將臉譜藝術─八家將卷之調查研究與出版」   14. 2008.05~2009.03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蘭陽神將之調查研究─以溪北地區五鄉鎮為範疇」   15. 2006.05~2007.04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蘭陽神將之調查研究─以溪南地區六鄉鎮為主」   16. 2006.05~2006.12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冠友一家之調查研究─以三重冠友忠義堂及冠友一家交誼境廟之發展脈絡為主」   17. 2004.05~2005.09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八將之調

查研究─以台北市鯤溟八將團和萬華青山宮八將團及其繁衍之陣團為主」   18. 2004.05~2004.12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蘆洲神將之調查研究」   19. 2002.01~2002.12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新莊官將首研究」   20. 2000.07~2001.06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台灣家將陣團傳系之調查研究─以嘉南地區重要傳系為主」   ☆ 出版著作─圖書作品:   1. 2016 《福氣爚鶯歌─鶯歌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 台北:石渠出版社ISBN 978-986-81870-9-2   2. 2015 《福氣臨土城─土城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 台

北:石渠出版社ISBN 978-986-81870-8-5   3. 2014 《福氣祐新莊─新莊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 台北:石渠出版社ISBN 978-986-81870-7-8   4. 2013 《福氣旺板橋─板橋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 台北:石渠出版社ISBN 978-986-81870-6-1   5. 2011 《福氣興中和─中和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 台北:石渠出版社ISBN-978-986-81870-4-7   6. 2010 《台灣家將臉譜藝術─官將首卷》 台北:石渠出版社ISBN-978-986-81870-3-0   7. 2008 《台灣家將臉譜藝術─八家將卷》 台

北:石渠出版社ISBN-978-986-81870-2-3   8. 2006c《冠友一家》─下冊 冠友交誼境廟卷 台北:石渠出版社ISBN-978-986-81870-1-6   9. 2006b《冠友一家》─上冊 冠友忠義本堂卷 台北:石渠出版社ISBN-978-986-81870-1-6        10. 2006a《板橋慈惠宮媽祖廟慶祝建廟一五一週年嘉年華紀念專輯》 台北:板橋慈惠宮媽祖廟第五屆管委會  ISBN-957-41-3435-0        11. 2005 《八將》 台北:石渠出版社  ISBN-986-81870-0-1        12. 2004b《蘆洲神將

》─下冊 神將藝術賞析卷 台北:唐山出版社ISBN-986-7748-69-7   13. 2004a《蘆洲神將》─上冊 神將文化閱覽卷 台北:唐山出版社ISBN-986-7748-68-9        14. 2002 《官將首》─唯一發源於台北縣的家將藝陣 台北:唐山出版社 ISBN-986-7748-00-X   15. 2002 《家將》─嘉義地區重要傳系之調查與分析 台北:財團法人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編印ISBN-986-80203-0-1   ☆ 出版著作─文章發表:   1. 2016「臺北鼓亭藝陣薪傳者-陳金來」《臺灣學通訊》第92期(頁:8~9)新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   

2. 2016「新式陣頭-以官將首為例」《臺灣學通訊》第91期(頁:20~21)新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   3. 2016「侍衛神祗-將爺與扮神」《臺灣學通訊》第91期(頁:12~14)新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   4. 2015「東港家將對於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的影響」《104年無形文化資產國際論壇-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研習課程講義》(頁:12~31)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5. 2014「臺灣家將文化概述」《藝陣發展交流論壇》(頁:12~28)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6. 2013「臺灣陣頭文化-以新竹市為例」《臺灣源流》第62/63期(頁:103~113)新竹:臺灣省姓氏研究學會   7.

2012「家將概說-淺談東港家將」《臺灣民俗儀式祭典-東港迎王平安祭》(頁:61~105)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8. 2011「台灣與虎信仰相關之藝陣」《新虎相傳2011─新港導覽解說營》(頁:22~58)嘉義 :財團法人臺灣省嘉義縣新港奉天宮   9. 2010「台灣廟會文化面面觀」《新廟會祭拜論壇》(頁:71~101)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10. 2010「台灣家將臉譜下的奧秘」《刺青極限》5月號(頁:14~23)台北:聚絡創意先行有限公司 ISSN4-712558-51001-1   11. 2008「侍衛神祇信仰-以台北霞海城隍廟為例」《心鏡宗教季刊》第1

9期(頁:354~36)台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ISSN-1812-5344   12. 2007「神將工藝藝術」《北縣文化》第96期(頁:57~71)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13. 2007「神將的故鄉『蘆洲神將』文化淺釋」《北縣文化》第93期(頁:53~63)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14. 2007「中和烘爐地土地公信仰探尋」《北縣文化》第92期(頁:87~93)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15. 2007「冠友一家 藝陣大家庭」《道教月刊》第14期〈頁:48~49〉台北:樓關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 2007「民俗藝陣領航員-『冠友一家』王文冠」《傳藝》雙月刋 第68期(頁

:43~46)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ISSN-1680-1490   17. 2006「八將陣頭藝術」《心鏡宗教季刊》第8期(頁:24~32)台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ISSN-1812-5344   18. 2005「驅邪除煞話家將-消災解厄的宗教陣頭」《心鏡宗教季刊》第5期(頁:18~20)台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ISSN-1812-5344   19. 2004「爭奇鬥豔展神氣-台灣家將服飾」《傳統藝術》第49期(頁:43~46)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ISSN-1680-1490-49   20. 2003「寺廟內寶藏─民間家將服飾配件的收藏」《傳統藝術》第30期(頁:36~39)宜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ISSN-1680-1490-30   21. 2003「民間藝陣表演團隊介紹」、「武舞、武術表演團隊介紹」、《昭忠褒義讚關帝/2003台北縣宗教藝術節》(頁:90~133、148~149)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22. 2002「領令上馬,護駕綏境─台灣嘉義地區家將之舞」《傳統藝術》第22期(頁:11~13)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ISSN-1680-1490-22   23. 2002「媽祖作客祈褔活動參與宮、廟介紹」、「媽祖文物展」、「民間陣頭隊介紹」《法鼓雷音媽祖情/2002台北縣宗教藝術節》(頁:39~65、86~92、100~121)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24. 2002「關渡花燈慶元宵」第22期(頁:14)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25. 2001「艋舺迎青山王記實」第20期(頁:14)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26. 2001「盂蘭濟施話中元」第16期(頁:14)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27. 2001「大稻埕霞海城隍祭」第13期(頁:14)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28. 2001「神秘與威嚴」《新莊大熱鬧/2001台北縣宗教藝術節》(頁:21~105)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29. 2001「台灣傳統藝陣-家將概論」《北縣文化》第69期(頁:68~87)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30. 1999「淺談官將首」《話說新港-88年解說新

港活動手冊》(頁:29~36)嘉義:財團法人嘉義縣新港奉天宮   31. 1996「將神人欽四方名-淺談官將首」《北縣文化》第48期(頁:42~52)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 重要作品─摺頁:   1. 2012(台北紫微天后宮)沿革簡介 台北:台北紫微天后宮發行 文化局長序……2 推薦序……3 自序……4 作者簡介……5 目錄……10 板橋土地公廟的信仰概況……12 埔墘庄……16 1. 九如里  埔墘福德宮……18 2. 雙玉里  聚靈公附屬土地公廟……26 深坵庄……30 3. 深丘里  深丘福德宮……32 4. 香丘里  板橋北巡福安宮……36 港子嘴庄……

40 5. 港嘴里  板橋市港仔嘴福德宮……42 6. 光復里  承德福德宮……46 7. 光復里  光復福德宮……50 8. 振興里  振興里福德宮……54 板橋街……58 9. 留侯里  西門福德宮……60 10. 黃石里  板橋市北門福德宮……64 湳子庄……68 11. 湳興里  福興宮……70 社後庄……74 12. 社後里  大埕福德宮……76 13. 香社里  番社福德宮……80 14. 港尾里  港尾福德宮……84 新埔庄……88 15. 文德里  新埔福德宮……90 16. 漢生里  崁頭厝福德宮……94 17. 新民里  新民福德宮……98 18. 新埔里  板橋市正聖福德

宮……102 19. 陽明里  陽明福安宮……106 江子翠庄……110 20. 懷翠里  中洲福德宮……112 21. 溪頭里  農村福德宮……116 22. 德翠里  新海福德宮……120 下深坵庄……124 23. 華江里  埤墘福德宮……126 後埔庄……130 24. 後埔里  板橋後埔福德宮……132 25. 廣德里  板橋區大井頭福德祠……136 四汴頭庄……140 26. 信義里  板橋廣厚宮……142 27. 和平里  廣和福德宮……146 番子園庄……150 28. 聚安里  歡圓宮……152 29. 歡園里  歡子園福德宮……156 30. 華中里  華中福德宮……160

31. 僑中里  僑中福德祠……164 32. 大安里  浮洲福德宮……168 33. 福安里  三抱竹聚安宮……172 沙崙庄……176 34. 成和里  潤德宮……178 35. 成和里  福星宮……182 溪洲庄……186 36. 溪北里  福安宮……188 37. 堂春里  溪北福德宮……192 參考書目……196 版權頁……198 自序   新北市是我的故鄉,生於斯、長於斯,讓我對故鄉有一定程度的依戀,在業餘的寫作生涯中,除了醉心於台灣家將文化的研究創作之外,也為成長的故鄉新北市撰寫了《福氣興中和》、《福氣旺板橋》、《福氣祐新莊》、《福氣臨土城》等四本與土地公信仰相關的系列叢

書,今年則以鶯歌區為標地,期以普查鶯歌區所有土地公廟的田野調查記錄來詮釋鶯歌區民敬天法祖的純樸情懷,並以《福氣爚鶯歌──鶯歌地區土地公廟訪查實錄》新書作為田調結束後的成果報告。   鶯歌區原是龜崙社原住民的居住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呂阿南及呂阿四昆仲率先入墾今建德里山區,開啟了拓墾鶯歌區之濫觴。依據《鶯歌鎮志》記載:「1834 建中湖里福德爺」,此條對於鶯歌區最早之土地公信仰的記錄即表示 : 清乾隆14年(1834)在大湖舊庄頭內之中湖金包珠聚落就已創建了「中湖鎮湖宮」,迄今已有一百八十餘年歷史,其後在現今的二十個行政里內亦因早期農業發達可見田頭田尾土地公廟林立,全區境內共建築有七十

六座土地公廟,其密度之高在新北市眾多行政區可謂名列前矛。   本書能在半年的調查研究後順利出版首先得感謝新北市文化局的指導,同時也感謝鶯歌區所有里、鄰長與好友陳柏安和「鶯歌龍德宮」宮主許成全,以及眾多報導人在調查研究期間的協助與引路,匆忙付梓,謬誤難免,尚祈各界賢達不吝指正,是所至禱。

嘉義縣頂菜園發展協會推動地方文化產業與環境教育之研究

為了解決三界 埔 社區的問題,作者洪碧純 這樣論述:

嘉義縣新港鄉頂菜園社區是嘉南平原上一個傳統的農村聚落,面臨人口老化及人口外移的問題。頂菜園協會結合豐富的農村文化資產與充滿人文歷史的糖業鐵路,發展以文化觀光為主的地方文化產業,推廣農村文化,並將盈餘轉化成福利,聘僱員工、照顧社區弱勢與維護環境,更致力於聯合鐵路沿線的15個社區,建立農村大生活圈,期能實現地方創生,吸引青年回流。此外,因頂菜園社區辦理環保小學堂的成果豐碩,於2012年以「社區參與」類別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認證,成為一個推動地方文化產業與提供環境教育服務的設施場所。本研究利用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法,及訪談協會理事長,了解頂菜園社區推動地方文化產業與環境教育的現況,輔以問卷調查了

解到此參加環境教育課程學員的經驗,檢視其課程實施的效益,並提供修改建議。本研究結果發現,頂菜園協會在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展中,因為深入開發史、異業結盟、鄰近藝文古蹟資源豐富、農村文化氛圍濃厚、用巧思打造園區以及社會企業家精神,使其產業深具地方特色。而頂菜園協會在環境教育的實施與推廣上,其場域空間、課程方案與專業人力的解說都獲得參與學員的肯定,但學員認為課程對於解決自身社區的問題與職場上的運用滿意度稍低、在「災害防救」主題的教學略顯不足。最後,本研究對頂菜園協會提出幾點建議:加入文化創意與藝術元素、增聘人力、增設親子互動設施與體驗活動、定時定點進行導覽解說、運用網路平台行銷地方文化產業、更修環境教育

課程。期許頂菜園協會能在不失去自己文化原貌的前提之下,展現文化創意,達到環境教育的目標,再現農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