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芝火龍果觀光果園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水果旅行 -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也說明:佳樂觀光果園. 嚴家枇杷. 文旦柚. 柳丁. 青山果園. 橘二代. 火龍果. 三芝火龍果觀光果園. 桑椹. 淡水阿輝桑椹園. 龍眼. 義芳農場. 釋迦. 台三菓香創意農場.

國立嘉義大學 史地學系研究所 陳美鈴所指導 陳信呈的 苗栗縣大湖鄉水田區的土地利用與農民組織的變遷 (2012),提出三芝火龍果觀光果園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湖鄉、草莓、空間擴散、水利組織、產銷班。

最後網站Agricultural則補充:建國採果期:11月~隔年3月 ... (三芝. -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 野柳海洋世界 ... 「新科紅龍果園. 火龍果. 月. 紅寶石閃閃亮亮小旅行. 台灣穀堡. 00. 建鐵採果期:7月~12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芝火龍果觀光果園,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苗栗縣大湖鄉水田區的土地利用與農民組織的變遷

為了解決三芝火龍果觀光果園的問題,作者陳信呈 這樣論述:

苗栗縣大湖鄉傳統的農業土地利用景觀,與臺灣各地丘陵地區差異不大:平坦的河階地與坡度較緩的坑谷地區內,多闢為水田,鑿引山坑溪水、築造埤圳,以灌溉水田。但自民國47年本鄉首次引進草莓,直至民國80年為止,本鄉水田地區已從傳統栽植雙冬稻作轉作草莓,成為水田旱作化的農業地表景觀。因此,本文擬透過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途徑,了解本鄉水田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究明草莓栽植在本鄉空間上擴散與擴展的過程;並探究大湖鄉農業用水方式與水利組織的變遷;最後再釐清水利組織與現代產銷組織的消長關係。研究結果如下: 大湖鄉水田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可依據農地栽植作物的不同而分成三期:1.雙冬稻作期(民國47年前

),稻米一年二獲,而冬季裡作期多種植綠肥作物為主;2.稻、旱作並行期(民國47~80年),草莓取代第一期稻,並與第二期稻輪作;3.完全旱作期(民國80~100年),草莓完全取代水稻,與夏季蔬果輪作。 草莓取代雙冬稻作的過程,可由空間與時間兩面向切入。以空間擴散來說,以民國59年(1970)作為前後分期的指標,在這之前(民國47~59)以下陳屋地區為當時的擴散中心,擴散的聚落皆是同樣位在北區內的鄰近聚落為主;而在民國60開始,擴散中心轉移至大湖,因受到契作栽培的式微,大湖農會的推廣成為當時主要地擴散中心,而這個階段栽植的聚落多以南區為主,經整理後發現,本鄉在草莓栽植的空間上有「北先南後」擴散

的現象。 若以時間擴展來說,從草莓歷年栽植面積的統計數據可分為三個階段:1.緩慢成長期(民國47~70年);2.快速增加期(民國71~74年);3.穩定成長期(民國75~100年)。其中第二期正逢觀光採果經營方式成熟、中山高速公路通車、政府上下機構配合與輔導、農業政策推行以及銀黑布技術改良而導致大量轉作。 在本鄉傳統農業水資源利用方面,主要是以埤圳與埤塘灌溉水田,其中又以埤圳最多,受到地形的影響,南多坑谷而北多河階,因而造成南多埤而北多圳的現象。但因技術革新與農作物轉作影響,目前多以馬達抽水或水管直接放置溪中汲水用以灌溉。進而也影響了過去水利組織因埤圳為中心而形塑出的水利區域,有漸漸式

微的現象。取而代之的是,與草莓較為直接相關的蔬菜產銷班,更整合或分化了傳統的水利區域,而形塑新的社會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