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十年戰爭史:歐洲的悲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三 十年戰爭史:歐洲的悲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英)彼得·威爾遜寫的 三十年戰爭史:歐洲的悲劇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第二章、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戰略環境也說明:1989 年波蘭成立. 了第一個非共黨領導的政府,東、西德也再1990 年10 月3 日完成統一。同年. 11 月,美蘇等國在法國巴黎簽訂了「新歐洲巴黎憲章」(Chapter of Paris for a ...

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 施正權所指導 曾明斌的 臺灣海事軟實力之建構與運用---以海巡署為例的分析 (2021),提出三 十年戰爭史:歐洲的悲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軟實力、海洋治理、海洋政策、海巡外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林桂如所指導 許庭慈的 《禪真逸史》、《禪真後史》之成書、出版與傳播 (2021),提出因為有 《禪真逸史》、《禪真後史》、杭州出版、陸氏翠娛閣的重點而找出了 三 十年戰爭史:歐洲的悲劇的解答。

最後網站十五世紀三大帝國的興衰,能帶給與「胖虎強國」為鄰的台灣 ...則補充:其後兵敗如山倒的欽察汗國則在1502年覆滅,蒙古人的勢力就此永遠退出了歐俄草原。 當莫斯科大公國正在往古惑仔之路邁進時,土耳其人中的一支名為索古特(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 十年戰爭史:歐洲的悲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三十年戰爭史:歐洲的悲劇

為了解決三 十年戰爭史:歐洲的悲劇的問題,作者(英)彼得·威爾遜 這樣論述:

三十年戰爭(1618—1648)是歐洲歷史上最具破壞力的戰爭之一,它蹂躪了整個中歐地區,令數百萬人死亡,將城鎮和村莊夷為平地,帶來了巨大的創傷。以比例而言,三十年戰爭造成的人員損失甚至超過了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時三十年戰爭給後來的德國史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彼得·威爾遜的這部著作全面介紹了這場戰爭,內容廣泛,不僅囊括了軍事、政治方面,還涉及了文化、社會層面。威爾遜分析了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結構,對戰爭的前因後果做出了詳細的分析,細緻描繪了戰爭的進程,還分析了戰爭對後世的巨大影響。 彼得·威爾遜(1963—)   英國歷史學家,自2015年來一直擔任牛津大學萬靈學院戰爭史奇切

勒教授。彼得·威爾遜主要研究中歐史、戰爭史,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史。除了本書,他的著作還有《神聖羅馬帝國,1495—1806》《從帝國到革命:德國歷史,1558—1806》等。 前言 有很多關於三十年戰爭史的專項研究,但全面記述三十年戰爭的著述很少。大多數作者只是為學生做了簡短的概述。這種情況很容易理解。若要涵蓋三十年戰爭的各方面,至少需要掌握 14 種歐洲語言,而且,關於這場戰爭的檔案記錄夠研究幾輩子的。甚至印刷的資料也有數百萬頁,僅僅關於結束這場戰爭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著作標題就超過 4000 個。各類浩如煙海的證據影響了之前歷史著作的書寫方式。一些著作通過將這場戰爭

融入到對歐洲向現代性過渡的更廣泛解釋中來切入細節。另一些則更多地展示了人物和事件,但隨著作者的敘述接近 17 世紀 30 年代中期,往往出現了乏力的跡象。到那時,令這場戰爭開場階段生機勃勃的英雄和惡棍基本上已經死亡,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被後代忽視的人物。人們急於結束這個故事,最後 13 年的事件被壓縮,只占全書的四分之一或更少,其中大部分內容都致力於討論和平與後果。 目前這部著作試圖糾正這一問題,更為均勻地覆蓋整個時間跨度。這種方法的一些顯著特點在第 1 章中得到了闡述。最重要的是,要把這場戰爭本身視為一場有關中歐政治和宗教秩序的鬥爭,而不是把它淹沒在對整個 17 世紀上半葉的歐洲衝突的一般性描

述中。雖然這簡化了某些方面,但它也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 16 世紀後期神聖羅馬帝國複雜局勢中的戰爭起源上。本書第一部分的任務是解釋這一點,並將其放置在更廣泛的歐洲背景下。第二部分大致按時間順序講述了這場正在上演的悲劇,特別關注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在 17 世紀 40 年代中期之前,締造和平的努力失敗了。最後一部分考察了這場戰爭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影響以及更長遠的意義。自始至終,結構性解釋都與強調動力和偶然性相結合,與以往的慣例相比,給了較小的參與者以及較突出的參與者更多的篇幅。參考文獻是有選擇性的,排除了很多使用的舊材料,而採用了大多數讀者比較容易接觸到的近期作品,並且為專業文獻提供了有益的

指導。 我很高興能獲得藝術和人文研究委員會授予的 2007—2008 年科研休假獎,我正是得益於此才能夠將本書全部完成。我在桑德蘭大學期間得益於那裡的學術環境,還受到了赫爾大學歷史系的熱烈歡迎,使我在赫爾大學完成了本書的最後部分。在我於 2006 年短暫訪問維也納期間,利奧波德·奧爾和維也納皇家檔案局的人員為我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我要感謝斯科特·狄克森、羅伯特·埃文斯、拉爾夫·莫里森和尼爾·蘭諾特森幫我完成了一些艱苦的工作,尤其感謝卡斯帕·赫卡維克幫我整理波蘭語 資料。克拉麗莎·坎貝爾·奧爾、特恩特熱爾·赫爾菲裡希、邁克爾·凱澤、莫琳·梅克勒、格薩·帕爾菲和西羅·保萊蒂教會了我關於書中一些細

節的知識。我還十分感激特雷弗·詹森為我提供了他的書稿。按照巴伐利亞地區的規定,此書仍屬於未出版的書。他在 2007 年突然去世了,這很令人悲傷。我再也不能回報他了。 西蒙·溫德爾一直鼓勵我,使我最終完成了這本書。他提出了編輯方面的建議,使本書的語言更加簡潔。夏洛特·賴丁認真校對了本書,修正了不一致的地方和錯誤。塞西莉亞·麥凱完成了本書的插圖,為本書增色不少。這是我十分渴望的。 伊萊恩、亞曆克、湯姆和尼娜很有耐心地容忍我沉浸在這份工作中。他們和往常一樣為我提供了最大的幫助,也激發了我的靈感。我要把此書獻給他們,以此表達我對他們的愛。    

臺灣海事軟實力之建構與運用---以海巡署為例的分析

為了解決三 十年戰爭史:歐洲的悲劇的問題,作者曾明斌 這樣論述:

總統蔡英文女士於2019年3月21日至26日率領內閣成員至南太平洋邦交國進行國是訪問,並將此行取名為「海洋民主之旅」,以海洋與民主為主軸,拜訪大洋洲的友邦帛琉、諾魯及馬紹爾等國,以實際行動穩固邦交,並與前揭國家簽訂《海巡合作協定》(Coast Guard Agreement)。海巡署近年展現的海上執法與救難成果似乎正幫國家開啟另一扇大門,吸引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海巡外交(Coast Guard Diplomacy)也成為臺灣新的對外交流模式。海巡署對外所展現的吸引力,似乎與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在80年代提出的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相契合,強調國家除

了能運用軍事與經濟等硬實力外,仍有其他能力足以影響其他國家決策,不論是議程的設定或國際建制的建立,藉由彼此均認同的價值與系統,達到權力運用的效果與影響力。在奈伊的研究中,認為軟實力主要源於文化、政治價值與外交政策,惟本研究認為除了前揭三種來源以外,隨著非傳統安全與全球治理的議題逐漸被國際社會重視,國家在海洋事務各種層面的卓越表現,將成為新的軟實力來源,本研究將其稱之為「海事軟實力」。本研究將以奈伊所建立的「軟實力」理論為基礎,輔以海洋意識與行動等要素,結合權力分析的概念,進行理論推導與修正,建立「海事軟實力」概念架構,並分析「海事軟實力」可能的權力資源與行動,建立相關的評估指標與方法,並以海巡

署為例進行實際操作。

《禪真逸史》、《禪真後史》之成書、出版與傳播

為了解決三 十年戰爭史:歐洲的悲劇的問題,作者許庭慈 這樣論述:

    本論文是以明代小說《禪真逸史》、《禪真後史》為主要研究對象,分五章論述。  第一章由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言起,藉由小說版本的考釋確立研究方法,並綜合諸家前輩研究成果,將研究範圍界定在明代天啓崇禎年間,於杭州地區刊成之小說——《禪真逸史》、《禪真後史》,用以導出問題意識,探究禪真小說的編纂。第二章聚焦《禪真逸史》,考察小說原刊本十五人序文的編寫策略與其清刊本圖像的取材,兼涉其他清刊小說的插圖,以得知《禪真逸史》在明、清兩代的成書。第三章關注《禪真後史》及其出版者陸氏翠娛閣的出版品,釐清其與禪真小說作者清溪道人的關係,再結合《魏忠賢小說斥奸書》、《遼海丹忠錄》與《型世言》論《禪真後史》情節

素材之運用,發掘四部小說的共同書寫。第四章將禪真小說置於東亞漢文化圈中,探析小說於日本江戶時代、韓國朝鮮時期的傳播情形:於日本方面,運用眾多禁書目錄,考察渡來書籍與《禪真逸史》遭禁與解禁之由,還原小說東傳時之經歷;於韓國方面,對讀《中國小說繪模本》與《禪真逸史》明原刊本圖像,探究二圖像敘事的異同,以得知中朝對於小說情節呈現之傾向。第五章則是結論,將由小至大、由細而寬、由個別至整體、由本地至外地的將全文論述歸納與收束,期待能呈現更多新的風貌、新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