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系分佈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中國水系分佈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牛潤珍寫的 三至六世紀海河流域自然環境、災亂與城鎮興衰 和楊寶紅 等的 火電廠深度節水及廢水零排放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国水系地图高清全图(第1页)也說明:中国 地图全图(河流水系…中国地图高清版地图:中国水系1400万中国河流水系版地形图图片中国地图全图(河流水系分布图...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人民大學 和中國電力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闕蓓德所指導 葛凡宇的 農地污染場址再利用評估工具-以桃園市為例 (2021),提出中國水系分佈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農地污染場址、再利用、土地利用適宜性分析、生命週期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成本效益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樹德科技大學 生活產品設計系碩士班 陳文亮所指導 翁淑銘的 以品字用語建構新產品開發程序與實現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家用飲水機、新產品開發、通俗用語、生命週期、品設計程序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水系分佈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国水系图简图 - 布格伦科技网則補充:中国 地图全图(河流水系分布图)分类:中国地理地图集更新:2013/4/19 人气:529965 [1][2]下一页. 中国河流图手绘简图,中国地理填图训练读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水系分佈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三至六世紀海河流域自然環境、災亂與城鎮興衰

為了解決中國水系分佈圖的問題,作者牛潤珍 這樣論述:

海河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環境造就了獨特的自然區域,並深刻影響地域社會歷史的發展,特別是三至六世紀海河水系形成至南北大運河開通,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交匯、衝突,自然災害與戰亂頻繁,人口聚散,城鎮興衰等,都是突出的歷史現象與重要的研究課題。   《三至六世紀海河流域自然環境、災亂與城鎮興衰/百家廊文叢》通過研究三至六世紀海河流域自然環境、災害戰亂、海河水系形成前之城邑聚落、海河水系形成後之城鎮建置、城鎮佈局與中心城市變動等情況,力圖從歷史中總結提煉解決現實問題的思路。   《三至六世紀海河流域自然環境、災亂與城鎮興衰/百家廊文叢》可為區域環境治理、可持續發展、現代城市規劃與雄安新區建設提供參考。

牛潤珍,1954年12月生,河北成安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國方志學研究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中世紀東亞都城制度研究—‘華夏型’城市的歷史變遷”首席專家。主要研究領域:史學理論與史學史、魏晉南北朝史、方志學,尤其在古代史官制度、古都城制、海河流域研究方面成就突出。 獨著、合撰專著27部,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主持國家社科重大、教育部重大等專案7項。 主要代表作:專著《漢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變》、《古都鄴城研究—中世紀東亞都城制度探源》等;論文《東魏北齊史官制度與官修史書—再論史館修史始於北齊》

、《曹操高陵新釋證—西高穴大墓形制與文物研究》、《敦煌本2526號古類書殘卷新證》、《從新史學到新民族主義史學—略論宋學影響下的民國史學主流》等。8項成果獲省部獎(政府獎)。 緒 言 ………………………………………………………………………1 第一章 漢魏北朝海河流域的自然環境 …………………………………31 一、氣候之推證 ………………………………………………………31 二、地貌與環境 ………………………………………………………49 三、植被與物種 ………………………………………………………60 第二章 漢魏北朝海河流域的自然災害 …………………………………75 一、文

獻所見之災害 …………………………………………………75 二、主要災害之編年與考證 …………………………………………92 三、自然災害的統計、分類、區域分佈與特點 ……………………101 第三章 漢魏北朝海河流域的戰亂 ………………………………………108 一、秦末、漢末的戰亂與劉秀鼎基 …………………………………108 二、東漢末的戰亂與曹操霸業 ………………………………………112 三、西晉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 ………………………………………119 四、北魏末河北流民起義 ……………………………………………134 五、齊、周戰亂 ………………………………………………………141 六、隋末農

民起義及失敗 ……………………………………………143 第四章 海河水系形成之前的城邑聚落 …………………………………152 一、秦以前城鎮聚落的形成 …………………………………………152 二、兩漢政區與城邑建置 ……………………………………………160 第五章 海河水系形成之後的城鎮建置…………………………………210 一、魏晉 ………………………………………………………………210 二、十六國時期 ………………………………………………………241 三、北朝 ………………………………………………………………278 第六章 漢魏北朝海河流域城鎮佈局與區域中心城市 …………………362

一、城鎮地理佈局的變化 ……………………………………………362 二、海河水系與城鎮群 ………………………………………………370 三、城鎮佈局的特點 …………………………………………………372 四、區域中心城市的興衰 ……………………………………………374 結 語 ……………………………………………………………………423 參考文獻 ……………………………………………………………………428 後 記 ……………………………………………………………………441

農地污染場址再利用評估工具-以桃園市為例

為了解決中國水系分佈圖的問題,作者葛凡宇 這樣論述:

政府機關近年積極投入整治農地污染場址,不僅採納傳統整治工法,亦推廣轉作非食用作物、植生復育,以及作為生質能原料方法,然而土壤污染濃度達到整治標準而解除列管的農地,由於未善加管理或無法阻斷污染源,出現再次污染或農產品重金屬超標情形;農民考量投入成本和改善時程,不願轉作或採用植生復育改善方法;作為生質能原料則因農地狹小分散,不適合於國內發展。上述情形突顯政府機關耗資經費的整治作為,並未達到農地恢復種植功能的預期成效。因此本研究旨於建立一個兼顧環境面和經濟社會面的農地污染場址再利用評估工具,透過探討住宅、商業、工業、太陽光電和農業五種方案的再利用適宜性和效益,作為決策者優化農地污染場址管理效用以及

國土規劃策略之參考。 本評估工具分為兩階段,首先為再利用方案適宜性分析,採納18個環境面和社會經濟面因子,設定住宅、商業、工業、太陽光電和農業共五種再利用方案,透過土地利用適宜性分析 (land use suitability analysis, LUSA) 評選適宜性分數最高方案為未來的再利用方案。第二階段運用成本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 CBA) 計算場址以適宜方案再利用的耗費成本和產出效益,成本效益項目劃分為外部成本效益與內部成本效益;外部成本效益包括透過生命週期評估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計算的碳排成本與碳減緩效

益,以及藉由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方法 (ecosystem services valuation, ESV) 量化的農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內部成本效益定義場址以適宜方案再利用的商品生產或服務提供所涵蓋的直接成本和直接效益。最後採用淨現值方法 (net present value, NPV) 整合場址生命週期所有的外部成本效益和內部成本效益,評定適宜方案中淨效益最高方案為最佳再利用方案;若再利用成本高於再利用效益則恢復農業使用。 本研究以桃園市農地污染控制場址為研究案例,方案適宜性分析結果指出三個農地污染場址密集區適合採用太陽光電方案,剩下二個農地污染場址密集區適合採用農業方案。內部效益評估結

果說明五個密集區的場址,25年生命週期共能產出97,246,975~776,238,657元的內部效益,顯示污染農地整治後恢復耕作或是開發作為太陽能發電設施皆能帶來直接的經濟價值,具有內部效益;然而因為蒸發散量和期作天數的不確定性,太陽能發電量約為926.77~1162.01 kWh/kWp/yr,售電效益可能低於整治改善成本,而造成五個密集區內採太陽光電方案之場址產生約為0~-1,662,839元的內部成本。外部效益評估結果包含溫室氣體排放衝擊評估結果和農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結果,溫室氣體排放衝擊評估結果指出由於三個密集區以太陽光電方案再利用,因此五個密集區可產出約324,396,311~

409,605,211元的溫室氣體減緩效益;不過也因為三個密集區開發作為太陽能發電設施,因此造成五個密集區約-218,943,042~-276,225,400元的農地生態系統價值損失。整合以上兩項外部效益評估結果,五個農地污染場址密集區整治改善後再利用能產出約48,170,913~190,662,182元的外部效益,突顯將污染農地開發作為其他用途,會損失高額的農地生態系統服務效益,因此相較採用太陽光電方案,污染農地整治後回復耕作能創造更高的外部效益。 本評估工具最後一個步驟係整合外部效益評估結果和內部效益評估結果,透過以NPV方法計算農地污染場址再利用的生命週期淨效益。由於應用太陽光電方

案的場址再利用所產生的外部成本衝擊高於再生能源販售的效益,造成淨效益為負值,說明本研究區域內之污染農地不宜作為太陽能發電設施,應回復農業耕作以創造更高的淨效益。因此本研究建議五個密集區內的場址最佳再利用方案為農業方案,約能帶來1,602,586,602~1,966,861,607元的淨效益,證明整治改善污染農地場址能帶來換環境價值和實際經濟效益,提供兼顧環境面和社會經濟面的土地利用效益。

火電廠深度節水及廢水零排放

為了解決中國水系分佈圖的問題,作者楊寶紅 等 這樣論述:

《火電廠深度節水及廢水零排放》開展深度節水、大幅度減少廢水排放甚至零排放是火電廠為急迫的工作之一。   本書作者綜合了火電企業多年來在節水和廢水減排工作中積累的技術和經驗,深入分析了火電廠不同用水系統的特點,廢水中各類雜質、污染物的來源及遷移過程,從用水系統的節水、主要廢水的處理及回用、高鹽末端廢水的濃縮、減量及固化處置、水處理泥渣處置等方面,對火電廠開展深度節水及廢水減排工作的關鍵環節進行詳細闡述。 《火電廠深度節水及廢水零排放》楊寶紅,教授高工程師,西安熱工研究院水處理部主任,長期從事火力發電廠水處理技術研究、水處理設備調試與優化等工作,曾出版《火力發電廠水務管理》《電

廠水處理設備及運行》《火力發電廠水處理使用技術問答》等圖書。 前言 第一章 火電廠主要的用水系統 第一節 火電廠的用水概況 第二節 火電廠主要系統的用水特點 第三節 主要用水系統的節水   第二章 火電廠廢水的產生及雜質遷移過程 第一節 廢水中雜質的來源及廢水的分類 第二節 低鹽廢水的形成及雜質的遷移 第三節 高鹽廢水的形成以及雜質的轉移 第四節 煤源性廢水的形成以及雜質的轉移   第三章 火電廠用水管理及水平衡試驗 第一節 火電廠用水管理 第二節 水平衡試驗 第三節 不同冷卻類型機組的水平衡分析 第四節 火電廠水平衡優化案例   第四章 迴圈水高濃縮倍率運行 第一節 迴圈

水高倍濃縮的制約因素 第二節 迴圈水酸化和軟化處理 第三節 迴圈水水質藥劑處理 第四節 迴圈水系統微生物的控制 第五節 粘泥的控制 第六節 濃縮倍率的穩定控制 第七節 以中水為迴圈水補充水源的問題   第五章 灰渣系統廢水處理及回用 第一節 灰漿濃縮系統的防垢 第二節 濕式除渣系統的廢水回用   第六章 含煤、含油廢水處理及回用 第一節 含煤廢水的處理 第二節 含油廢水的處理   第七章 火電廠生活污水回用 第一節 火電廠生活污水的特點 第二節 火電廠常用的汙水處理工藝 第三節 污水回用工程實例   第八章 迴圈水排汙水處理回用 第一節 迴圈水排汙水處理的難點和主要雜質 第二節 混凝、沉澱軟化

、過濾預處理工藝 第三節 混凝、超濾預處理工藝 第四節 反滲透膜的污染控制及清洗   第九章 脫硫廢水處理 第一節 脫硫廢水水質及水量特性 第二節 脫硫廢水排放控制標準 第三節 脫硫廢水達標排放處理工藝 第四節 脫硫廢水達標排放處理工程案例   第十章 高鹽廢水的濃縮 第一節 高鹽廢水濃縮處理的技術關鍵 第二節 軟化預處理的各種工藝 第三節 膜法濃縮減量處理工藝 第四節 正滲透濃縮減量工藝 第五節 熱法濃縮減量處理工藝 第六節 煙氣餘熱濃縮工藝 第七節 其它蒸發技術和工藝   第十一章 末端廢水的幹化處理 第一節 蒸汽熱源蒸發結晶技術 第二節 煙氣餘熱蒸發固化   第十一章 泥渣的綜合處置 第

一節 泥渣處置與利用方式 第二節 泥渣的脫水 第三節 FGD廢水處理泥渣的處置   是一個水資源缺乏、環境問題突出的國家,節約水資源與環境保護是關係到能否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大事。2015年發佈的《水污染防治計畫》在環境保護、水污染防治方面提出了極其嚴格的目標,同時也提出了嚴格的節水目標。按照《水污染防治計畫》,要求到2020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13年下降35%和30%以上。因此,未來對廢水排放量和排放水質的限制將更加嚴格。隨著“排汙許可證”的加速推進,作為工業領域的第一用水大戶,火力發電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節水減排壓力。的很多火電廠位於缺水

地區,這些地區的水環境往往很脆弱,環境承載力差,對廢水排放的限制會更加嚴格。因此,大力開展節水減排是當前火力發電企業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本書根據作者多年來在火電廠節水和廢水減排工作中積累的技術和經驗,重點介紹了火電廠深度節水及廢水零排放的相關理論、技術和工程案例,供水處理工作者參考。 一、水資源現狀 從資源角度來看,近10年來水資源總量基本穩定但人均水資源持續減少。表1為1997年以來的水資源總量及用排水情況。 表1 歷年水資源總量及用水、排水情況[1] 年份 1997 2000 2004 2008 2012 2014 2015 2016 水資源量(億m3) 27855 2770

1 24130 27434 29529 27267 27962.6 32466.4 用水量(億m3) 5566 5498 5548 5910 6131 6095 6103.2 6040.2 工業用水量(億m3) -- -- 1232 1401 1380 1345 1336.6 1308 廢污水排放量 (億m3) 584 620 693 758 785 771 770.0 765 說明 廢水排放量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排放量和礦坑排水量。 從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年份水資源總量在2.5萬億m3至3萬億m3之間。但是,按照2013年的人口計算,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2078m3。 從用水情況

看,儘管經濟總量在過去10年裡大幅增加,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大幅降低,說明用水效率明顯提高。2003年至2014年,萬元GDP用水量由448m3下降至96m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222m3降至59.5m3;這標誌著近年來的節水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因水體污染導致的功能性缺水,是缺水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全國的情況來看,儘管多年來在廢水治汙方面投入很大,但環保部的資料顯示,直到2014年水體污染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全國地表水在國控斷面上有1/10喪失使用功能;眾多支流污染嚴重,重點湖泊、水庫處於富營養狀態;地下水污染日趨嚴重,污染物由條帶向面擴散,由淺層向深層滲透,由城

市向周邊蔓延。治汙依然面臨巨大的壓力。 水資源總量受自然環境的限制,在相當的時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目前人口總量還處於上升期,人均水資源量將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持續減少。而經濟發展對水的需求量卻持續增長,污染的壓力也在持續增長,加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更加嚴重。因此,只有大力開展節水減排才是解決水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 二、火電廠的用水和排水 早期火電廠大都沒有考慮節水的問題,用水粗放導致大量廢水外排。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沖灰水是火電廠水量最大、環保風險最高的廢水,當時的工作重點是解決沖灰水過剩和溢流問題。通過對灰場返回水進行迴圈使用、灰漿濃縮等方法,努力實現灰

場廢水不外排。90年代,隨著幹灰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電廠水力除灰逐漸被幹除灰系統取代,沖灰水的環保壓力減輕,工作逐漸轉向以改進迴圈水處理技術、提高迴圈水濃縮倍率為重點的節水領域。1997年,北方地區電廠開始廢水零排放的嘗試。儘管當時是在有水力沖灰條件下實現的廢水不外排(實質是灰場廢水不外排),但開始了火電廠大幅度提高迴圈水濃縮倍率、系統性開展全廠廢水綜合利用的有益嘗試。 2000年以後,隨著對火電廠用水排水限制加大,電力行業密集出臺了多部與節水有關的規劃、標準和導則。在這些政策措施的約束和引導下,火電廠的節水減排意識進一步增強,用水管理水準大幅度提高。水平衡試驗已成為火電廠的定期試驗專案,單

位發電量取水量已經成為企業的一項考核指標。節水工作已從解決跑冒滴漏問題上升到全廠用水優化和廢水綜合利用的新層次。新建電廠在設計階段就開始考慮廢水綜合利用的問題。廢水處理系統的設計已由以前以達標排放為目標的集中處理,變為以綜合利用為目標的分類收集、分類處理。在系統設計中,將相對容易回用的輔機冷卻排水、鍋爐排污水等廢水集中回收、處理,然後用作迴圈水的補充水。冷卻塔排污水大多則用作沖灰、沖渣系統的補充水。在水處理工藝選擇時,不僅重點考慮水處理工藝的處理效果和經濟性,還關注處理工藝本身的環保性,儘量少用酸堿等化學品,工藝過程中儘量減少廢水的產生。在水平衡試驗的基礎上進行用水優化,將新鮮水的使用與全廠的

廢水綜合利用相結合,既降低了用水量又減少了廢水排放量。大力開展節水減排新技術的研究,積極採用新工藝、新技術,通過提高迴圈水濃縮倍率、幹灰綜合利用及廢水綜合利用,提高了火電廠的用水效率,大幅度降低了電廠的單位發電量取水量。目前,迴圈冷卻電廠全年平均單位發電量取水量已經從2000年的4~6kg/kWh[2]降至2~2.5kg/kWh,部分電廠甚至可以降至2.0kg/kWh以下;該指標與國外發達國家火電廠相當。 經過多年的努力,在火電廠用水優化設計、迴圈水高濃縮倍率運行、超濾反滲透處理工藝以及高鹽濃縮性廢水處理的新技術應用方面,已處於世界前列。 三、火電廠節水和廢水減排的新要求 以前節水工作主要

是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政策方面的強制性不多,電廠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從技術經濟角度確定合理的節水目標。在外排水質達標的情況下,對排放水量基本上沒有強制性的要求。但現在對排放水質和水量都有強制性限制,如廢水零排放;這種情況下對整個用水流程形成倒逼:只有上游各段盡可能地提高用水效率,減少廢水的產生量,才有可能滿足排放的限制要求。 目前越來越多的火電廠要求實現廢水零排放的目標;有些是火電建設專案環境評價的要求,有些則是地方環保標準提高帶來的新要求。對於實現廢水零排放的代價與實際的環保收益,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在國外,如美國、義大利等,僅僅是對位於特殊環保地區的火電廠實施廢水零排放,數量並不多。要

達到廢水零排放的要求,火電廠需要集合多項複雜、甚至尚不成熟的水處理技術,設備投資及運行成本很高,運行維護量也很大。對於一些先天條件(如水源含鹽量高,或使用中水)差的電廠,成本更高,難度更大。 上述要求對火電廠的用水帶來了很大的變化,提出了深度節水的要求。例如,迴圈水濃縮倍率的選擇,以前一般建議不大於5,但現在需要儘量提高,目的是盡可能減少迴圈水排污水量,最終減少末端廢水的量。儘管在多年的努力下,迴圈水系統的濃縮倍率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不能滿足深度節水和減排的要求,因此,進一步提高迴圈水系統濃縮倍率成為火電廠的關鍵工作之一。濃縮倍率提高後,可以有效降低電廠的取水量,顯著減少排汙量,這是電廠實

現深度節水和廢水排放控制目標的第一步。2017年,熱工研究院對國內73家迴圈冷卻火電廠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有46家電廠的迴圈水濃縮倍率大於3,一些電廠甚至可以達到5以上。但仍有27家電廠(占37%)的迴圈水濃縮倍率低於3。為滿足滿足深度節水和廢水排放減量的要求(尤其是有廢水零排放要求),需要進一步提高迴圈水濃縮倍率。 因為排放限制的嚴格,對電廠上游各用水系統排水的回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一些排水因為水質很差、回用成本過高而達標排放,現在也必須要進行深度處理回用。例如迴圈水排污水,在整個電廠的用水流程中處於下游,水質已經過高度濃縮,排水中各類雜質的濃度都已遠遠超出了現有水處理工藝的經濟適用範

圍。但為了滿足全廠排放限制下的水平衡要求,必須進行處理回用,為此要建設複雜、龐大的水處理系統,基建投入和運行成本很高。 對廢水處理項目的經濟性分析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成本對比的基礎。以前廢水處理工程的成本分析是以常規水處理的成本為基礎進行對比,現在要將其放在全廠用水、排水流程中,綜合評估專案對末端廢水減量的貢獻、以處理末端廢水的成本進行比較。這對於有廢水零排放要求的電廠更加明顯。 在深度節水要求下,電廠的大部分廢水都需要進行處理後回用。但火電廠目前的廢水處理設施大多無法滿足要求,廢水處理設施不能正常運行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含煤廢水處理、含油廢水處理、汙水處理和脫硫廢水處理是目前火電廠幾

個重要的廢水處理系統。熱工研究院在2017年對國內103家燃煤電廠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20家無含煤廢水處理設施,27家有含煤廢水處理設施但不能正常運行。多數電廠建有機組雜排水、生活污水的處理系統,但有些廠將這些廢水處理後直接排放而不回用。調查結果表明,約60%的電廠沒有真正實現廢水梯級利用和廢水綜合利用,外排廢水種類多、水量大。 對於有廢水零排放要求的電廠,脫硫廢水的處理是主要的難題之一。即使沒有零排放的要求,脫硫廢水首先應該達到排放標準。目前的實際情況是脫硫廢水處理系統很多不能正常運行,出水水質不滿足要求。據調研,在92家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工藝的燃煤電廠中,50%的脫硫廢水處理系統不

能正常運行,有34%電廠沒有對脫硫廢水重金屬進行監測。系統容易發生堵塞;處理設備的處理能力不足,導致脫硫廢水處理系統出力不足。在運行環節也存在監督、故障處理不及時等問題。 因此,當前在排汙控制倒逼節水減排的情況下,火電廠的用水和排水面臨前所未有的政策壓力,開展深度節水、大幅度減少廢水排放甚至零排放是火電廠最為急迫的工作之一。本書通過深入分析火電廠不同用水系統的特點,研究廢水中各類雜質、污染物的來源及遷移過程,從用水系統的節水、主要廢水的處理及回用、高鹽末端廢水的濃縮、減量及固化處置、水處理泥渣處置等方面對火電廠開展深度節水及廢水減排工作的關鍵環節進行討論。

以品字用語建構新產品開發程序與實現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國水系分佈圖的問題,作者翁淑銘 這樣論述:

隨著資訊科技發展與顧客意識抬頭,產品生產過程的資訊揭露、品質性與安全性,儼然成為顧客在現今消費市場的採購重點。因此,產銷履歷制度的推行,有助於產品生產製造過程資訊更加地透明化,同時能夠強化業者所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之辨識性與區隔性,對於產品品牌及消費者認同感的建立,可望創造雙贏局面。然而,現今生產產銷履歷僅用在農產品銷售上,對於生活產品類尚未能有完善管控制度,諸如與飲食安全相關的家電產品、烹煮產品等;殊不知,在人類過度開發下,環境破壞所引發的水質汙染日漸嚴重,危及國人健康,使得人們飲用水都必須仰賴淨水設備或飲水機等家電,經由過濾、消毒及煮沸等處理,方能安心飲用,顯見淨水或飲水設備逐漸成為國人居

家必備的重要家電產品。此外,目前產品設計開發過程中,從設計端、製造端、至銷售端,每個開發環節的專業用語,對消費者往往處在不易理解的情境與認知,對於產品生產履歷之推廣將受到侷限。藉由物品、作品、產品、半成品、樣品、成品、商品等相關通俗用語,提升消費者對於產品開發過程各階段的瞭解;並以家用飲水機為設計開發對象,說明此新產品開發程序之適切性。其中,在物品階段,首先以文獻回顧與專家訪談等,彙整飲水機設計需求因素,再以雙三角模糊德爾菲法,透過專家問卷篩選出設計需求因素,接著以二維品質模式、重要表現分析法、模糊層級分析法,將設計需求因素進行品質屬性分析與歸納,重要度與滿意度之感受評價,以及各因素權重值計算

等,以深入瞭解設計需求因素之差異性與優先改善要點。而在作品階段,則以品質機能展開將設計需求轉換至設計特徵,並搭配設計方法進行構想發展,且以電腦輔助繪圖軟體進行構想創作,以設計出數款作品;而後以模糊名次計分法進行作品篩選,以獲取最佳概念方案。在產品階段,則以電腦輔助設計軟體,建構出產品立體造形及各零組件,以完成產品具體化設計。而在半成品與樣品階段,則以細部化設計與原型模型製作為主,透過3D數位製程機具完成各零組件之實體加工。至於成品階段,是著重於各零組件之實體組裝與測試。最後在商品階段,是成品文宣製作與成果展示,以利於推廣與銷售。研究結果顯示:(1)在家用飲水機開發上,初擬38項設計需求因素,經

篩選後獲得20項因素,並依KJ法區分為「情感設計層、安全設計層、節能設計層、智能設計層」等4構面。(2)依二維品質模式進行品質屬性歸類,其中魅力品質有8項、必要品質有6項、一維品質有6項。(3)依重要表現程度分析得知,位於改善重點區有「外形美觀、去除異味口感好、無水警示提醒、具過濾殺菌功能以及出水口水質偵測」等5項因素指標。(4)依模糊層級分析法得知,權重值前5名依序為「安全制動裝置(0.138)、無水自動斷電(0.137)、防止無水乾燒(0.121)、兒童安全給水(0.120)、具過濾殺菌功能(0.112)」。(5)依品質機能展開法建構出設計需求與設計特徵之關係矩陣與相關矩陣,使之以結構化方

式呈現各因素之關聯性。(6)完成5款概念設計方案作品,以市場銷售角度與模糊名次計分法,進行概念設計方案篩選,並依評選結果進行產品具體化設計與原型製作等。藉此新程序模式的建立,可望讓新産品開發過程更易於理解與通俗,以有助於企業增加市場競爭力,及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資訊更具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