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 危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中華白海豚 危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進隆寫的 海豚與男孩(精裝)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地球一小时|中华白海豚的危机:致命的幽灵渔网与挖砂的侵扰也說明: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中华白海豚危机呢?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也是很复杂的。然而从我们持续的监测考察中,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 ...

國立臺灣大學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周蓮香所指導 李玠志的 臺灣西岸中華白海豚的生殖參數與族群動態 (2018),提出中華白海豚 危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華白海豚、照片辨識技術、生殖參數、存活率、年補充率、年移除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研究所 陳琪芳所指導 彭巧明的 海下目標搜索與偵測之模擬與分析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搜索與偵測、水中聲學、聲納效能、模式模擬、反潛作戰、中華白海豚、物聯網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華白海豚 危機的解答。

最後網站暖化、開發…衝擊保育平均每3天死1隻鯨豚 - 聯合報則補充: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說,10年前林務局調查中華白海豚,發現49%有皮膚病,顯示環境汙染嚴重、海洋生物不健康。現在極端氣候、離岸風機打樁擾動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華白海豚 危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豚與男孩(精裝)

為了解決中華白海豚 危機的問題,作者陳進隆 這樣論述:

  當年被海豚拯救的男孩,如今捍衛著三娘灣……,   讓一代代的海豚可以悠游在屬於他們的大自然中,生生不息! 本書特色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如何兼顧是一個不斷考驗公共政策的難題,   潘爺爺發揮他的科學、保育專業,將這兩個看似衝突的議題,做了完美的解決方案。

中華白海豚 危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關於機場第三跑道,我還有很多東西想講。今日我再講多一個三跑的問題。首先,梁振英急速地推三跑。很多人都懷疑他的動機。我都不太喜歡懷疑別人的動機。但是有一件事是令大家不能不懷疑他的動機。一年多前,梁振英推他的「死黨」羅康瑞入機場做主席。大家要知道羅康瑞是做建築出身的。一千四百多億的利益將會送到他之下。

第二,我想講的是。當日由啟德搬到赤鱲角。在1992年的大綱,雙跑道是可以1小時飛到88班次。一日可以飛到1600次。現在話因為種種理由,就飛不到那麼多班次。最多只飛到68次。每日只飛到1200次,少了四分之一。那我要問現在規劃第三跑道,話可以增加到一百次,到時是不是又會減少四分之一呢。原來又只得八十多次呢,變成跟雙跑道的設計一樣呢?因為種種問題而做不到設計的需求。這點是否不能克服呢?固然世事總有不能預計的因素,但現在也有新科技去解決一些問題。有negative side同時也有positive side的。舉例,削山是否不可行呢?有些人話削山可以早一點離問中線。只要稍為削為那兩個山頂,就可以增加起飛的密度。有個山在那裏,要飛到何時才可以脫離中線。如果削山可以早點脫離中線,那沒有了碰撞危機,所以下一架機已可以起飛了。間隔可以由分半鐘降到一分鐘,即是一條跑道原理上可以增加到六十班次。他們話環保團體反對,但你問下環保團體,到底支持削山還是填海建新跑道,趕絕中華白海豚。
而且倫敦希斯路機場因為用改進了的起飛頻道設計,令到升降穩定了很多,又增加到七八班航次。幾種技術加起來,是否也可以增加到每小時八十班航次呢?原來現在話增加到是一百次,但又是增加到八十多次而已。結果並沒有差別。如果增加支援的設備,可能只是增加二三百億,那已經改善不少。這樣想方法解決問題,只是需要一些心思而已。

我是非常質疑為何做不到原本的設計。原本的設計是可以運900萬噸貨物,但現在只有450萬噸左右。原來人次是預期有8700萬,現在即使建第三條跑道都只有9100萬。為何會這樣呢?因為機場遷就細機。如果大細機收同樣的起飛降落費用。那麼細機就不來的,因為用了減價吸引細機,而令到廣體機的比例不停下跌。所以去到5700萬人次已經非常忙碌了。原本的設計是可以應付8700萬人的。這只是我想講關於機場第三跑道的第一段最新蕭析。我之後會再講的。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臺灣西岸中華白海豚的生殖參數與族群動態

為了解決中華白海豚 危機的問題,作者李玠志 這樣論述:

在台灣西岸沿海的印太洋駝海豚(Sousa chinensis),又俗稱中華白海豚。其族群量很小,過去估計約60-80隻,在IUCN紅皮書中被列為“極危物種”。本研究蒐集自2008年至2018年執行海上調查1,174趟所拍攝約41萬張白海豚照片,透過照片辨識技術來探究台灣西岸中華白海豚族群的生殖參數與族群動態。首先將幼豚個體達3歲以上者視為非嬰幼個體,納入個體資料庫。調查期間一共辨識80隻非嬰幼個體,其中有25隻確認為母豚(曾伴隨嬰幼個體)且伴隨34隻幼豚。回推幼豚出生月份,母豚全年都可生育但以5-6月是生殖高峰,但多數母豚在研究期間只觀察到生一胎。年平均出生率0.03 ± s.e.0.008

,年補充量在一歲為0.04 ± 0.012 (s.e.)及在三歲時為0.02 ± 0.008(s.e.),生殖間隔平均為5.01 ±0.57(s.e.)年。將11年的研究期間分成3期進行幼豚(1-3歲)的存活率比較,發現幼豚存活率與個別年齡存活率都在第一期後明顯的下降。34隻幼豚中僅11隻幼豚存活過3歲納入個體資料庫,換言之,平均每年僅有1隻個體補充入族群,突顯此族群成長速率緩慢。另外,由R模擬程式推估族群量動態發現從早期約65-70隻到近年降低為60-65隻,依據已死亡或極可能死亡者共17隻 個體失蹤(超過3年於海上無目擊),年移除率平均為1.55隻。綜合以上結果可知整體族群量在11年間呈現

下滑趨勢。本研究結果顯示台灣中華白海豚族群的永續性有緊急危機,急需採取積極性的保育行動。

海下目標搜索與偵測之模擬與分析研究

為了解決中華白海豚 危機的問題,作者彭巧明 這樣論述:

聲波仍是水下唯一可以遠程傳遞能量的形式,可以用來偵測海下目標,然而聲波在海中傳播的能量、速度與角度,會隨著時間、空間而變化,因而增加應用的困難度。研究水下聲學雖源自於偵測潛水艇的軍事需求,然而目前已廣泛應用於海下目標偵測,包含水中生物探測、海洋物理探測、鯨豚監測、海洋環境監測等用途,本論文以水下聲學監測為基礎,置重點於海下目標搜索的模擬與分析。水下聲學在軍事上的用途主要是運用於反潛作戰,反潛作戰包含水面艦艇、直升機對潛艇的搜索、定位與攻擊。本研究探討了水下偵測設備的種類、發展與搜索的應用,並針對濱海區域,建立蒙地卡羅模擬模式,發展戰術階層想定,重複模擬求算大洋反潛作戰使用的距離獨立(RI)與

濱海所用的距離相依(RD)兩種聲納預測模式之作戰效益數據,經1000次的模擬運算,以嚴謹的ANOVA分析,發現不同聲納預測法、潛艦速率、偵測機率之間都具有極大的差異。另外本研究也分析了南海海域在不同時空下的聲納偵測效能,提出了南海聲納探測效能的模擬結果,顯示在秋、夜間和淺水區,聲納的偵測效能表現較好。在海下生物目標搜索與偵測方面,本論文以台灣西海岸瀕臨絕種的中華白海豚族群為研究標的,在大甲溪至大肚溪之間的台中港近海佈放了6個固定的水下聲學監測站,對活動的白海豚進行大範圍的水下聲學量測,藉由統計whistles 及clicks的結果,能初步分析白海豚在該海域活動之狀況。目前主要使用於調查白海豚族

群數量的方法是海上目視搜索,然而這種方法受限於天候、人力等限制。使用被動式聲學監測可以輔助目視觀察的不足,在能見度低的時間也能夠蒐集到鯨豚活動的資料。為改良海上目視搜索法,本研究提出了水下聽音器以物聯網與無人機結合的新的監測機制。水下聽音器在偵獲白海豚時,將呼叫無人機前來攝影識別,經過蒙地卡羅的模擬結果顯示,新的機制在操作中的可用性提高了8.5倍,並且接觸的次數至少是海上目視調查法的2倍,是一種有效的搜索與偵測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