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港土地買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伸港土地買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昭容寫的 鹿港丁家大宅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大葉大學 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吳勝景所指導 姚禎祥的 影響房地產因素之硏究: 以和美鎮、線西鄉、伸港鄉為例 (2014),提出伸港土地買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房價、購屋痛苦指數、奢侈稅、資訊透明化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劉子琦、李偉權所指導 鄒雅雯的 地方產業營運模式之分析-以信義鄉農會梅子夢工廠為例 (2012),提出因為有 地方產業、農會轉型、營運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伸港土地買賣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伸港土地買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鹿港丁家大宅

為了解決伸港土地買賣的問題,作者李昭容 這樣論述:

  鹿港丁家大宅因貴為「進士第」而深受地方人士重視。以建築格局來看,鹿港丁家大宅前頭為三間相連的店屋,內部合為一座標準合院,是鹿港長條街屋的特例,更是少見的三坎五落兩過水的大宅,為鹿港極力維護的縣定古蹟;而丁家的興衰歷史更是可貴的鹿港史見證。──李昭容   鹿港丁家為回族後代,其家族發展史可視為鹿港史的縮影,其興起、中挫到再興,更表現出家族堅韌的生命力。   鹿港丁家開台祖丁樸實(1763 ~ 1843)定居鹿港後,投資聞名全台的船頭行「丁協源」商號,後再投資糖行及雜貨商行,於同、光年間達極盛顛峰。   光緒年間,鹿港丁家漸由商業之家蛻變為書香世家,丁醴澄(1846 ~ 1886)為同治舉

人、光緒殿試三甲,是丁家功名最高者。乙未割台(1895)丁家全族遷回晉江陳埭,待台灣抗日事弭,光緒二十二年(1896)後才陸續返台,但此時新舊協源皆毀。日治時期,「新協源」以讀書致仕,並與鹿港辜家及基隆顏家聯姻,造就再興的局面。   本書以時間為縱軸,以地域為橫軸,了解丁家自中國開基祖、開台祖、清代至日治時期於鹿港的發展狀況,不僅有詳細的歷史史料、丁家族譜與鹿港丁家大宅的建築格局,更有丁家人物傳記,可說是研究鹿港丁家最全面也最齊備的書籍。 作者簡介 李昭容(1971 ~ )   彰化鹿港人,中興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彰化女中歷史老師、朝陽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台灣史、家族史與文化史

。著有:《鹿港丁家之研究》、《日治時期彰化地區文化事業之研究》。相關專文有:〈從工匠到藝師──探究傳統藝師李松林之成就歷程〉、〈鹿港木作家具的歷史考察(1895 ~ 2003)〉、〈日治時期彰化地區的電影事業(1895 ~ 1945)〉、〈日治時代之高等女學校研究──以彰化高女為例〉、〈意樓春深:鹿港慶昌行家族研究──以七房為例〉等。

影響房地產因素之硏究: 以和美鎮、線西鄉、伸港鄉為例

為了解決伸港土地買賣的問題,作者姚禎祥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購買房産是許多人的夢想,但房屋的買賣價格卻成為全民經濟中最重要課題,近年的逐年漲價也加速全民的心跳與注視。已經擁有者欣喜接受高漲而增加財富,尚未購置房産的民眾又怨恨四起。「都會區高房價」早已經成為民眾「十大民怨之首」, 「購屋痛苦指數 」愈是大都會區更加的困難。硏究中觀察到房地產市場的興衰受到全球經濟、原物料價格、通貨膨脹、國民所得水準、房屋供給與需求、政府政策寬鬆緊縮等影響,價格成長曲線雖有上下波動,但週期性較其他產業時間明顯拉長。房地場市場受到許多不同因素影響,房地產的汲波動並非偶發,而是有跡可尋。依據國內外的房地產分析文獻,學者各要不同見解,並提出不同的架構。都會地區房價偏高是

國內十大民怨之首,政府為了抑制房價,並消除民怨,經建會於2010年推出「健全房屋市場方案」,另外,中央銀行的「打擊炒房政策」、財政部的「奢侈稅」、內政部的「資訊透明化政策」、金管會的購屋融資管制,以及台北市政府的分區課徵稅賦等,均是各相關部會所提出的房地產管制措施。政府政策的推動與實施,確實會影響房地產市場行情的變化,不論是奢侈稅的課徵,實價登錄制度的施行,購屋融資政策,以及分區課徵稅賦等,均會影響國內的房市交易量,但對都會地區的房價影響甚小,而其主要原因包括房地產的特性、國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法令規範、業者因應,以及人民的決策因素等。關鍵字:高房價、購屋痛苦指數、奢侈稅、資訊透明化政策

地方產業營運模式之分析-以信義鄉農會梅子夢工廠為例

為了解決伸港土地買賣的問題,作者鄒雅雯 這樣論述:

這幾年來在地農產品的轉型與品牌行銷的趨勢,農產品不再是傳統的販賣方式,負責行銷推廣地方產業的信義鄉農會梅子夢工廠成功的轉型,其成功的營運模式,堪稱是全台農會的榜樣。 本研究採取個案調查的質性研究,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及文獻分析法作為個案資料收集-訪談梅子夢工場各單位核心成員,實地觀察產品加工製造過程與行銷營運模式,歸納得到「創業家精神」、「行銷策略」、「經營績效」及「組織」等四個構面,依據學者所研究之文獻資料加以分析驗證,得到下列結論:一、創業家精神之優勢:創新思維打造溫馨休閒教育園區,掌握轉型契機,以在地文化精神為經營主體,在總幹事靈活變通領導下,組織成員對工作富有熱情。二、行銷策

略優勢之元素:以活動方式促銷產品的好於無形。產品的包裝與命名,融入在地部落故事,使產品有了人文的生命。通路則是選用觀光場所及屬性與產品形象符合的據點;更利用授權方式打開另類通路,品牌形象定位優質MIT。三、經營績效之優勢:廠區及產品參展評鑑連年得獎,日創台幣百萬業績,月營業額高達1.2億,農民情義相挺,顧客對於新產品支持選購。四、組織文化制度之優勢:管理領導人階層知人善用、適材適用,對工作有熱情。組織內部主動負責、無私關懷、共享成就。好的組織成員,才有好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