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佛光大學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如常,楊威寫的 人間淨土與田園城市 和尹章義,林滿紅,林翠鳳,武之璋,孟祥瀚,洪健榮,張崑振,張勝彥,戚嘉林,許世融,連心豪,葉乃齊,趙祐志,賴志彰,闞正宗的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佛光 和蘭臺網路所出版 。

長榮大學 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班 許哲強所指導 李孟錡的 國小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意願之研究-以臺南市國小為例 (2021),提出佛光大學圖書館開放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科技接受模式、數位學習、數位學習平台。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 陳世娟所指導 陳丹茜的 在台陸生跨學科進修研究所資訊行為之初探 (2021),提出因為有 在台陸生、跨學科、資訊需求、資訊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佛光大學圖書館開放時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佛光大學圖書館開放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間淨土與田園城市

為了解決佛光大學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如常,楊威 這樣論述:

  淨土在哪裡?為什麼是在人間?什麼是理想中的美好城市?田園城市是一座幸福宜居的理想城市。   人間淨土與田園城市看似兩個不相干的主題,卻有著共同的理念「慈悲和無我」。人間淨土的追求,可借助田園城市的規劃而落實;田園城市的理想,可擷取人間淨土的智慧而豐富。   本書在如常法師與楊威博士的發想,透過合作方式出版,可說是一種嶄新的嘗試。書中不用專業和佛教用語,而以一般的語彙、淺近的筆調,讀來輕鬆流暢。另外,以雙封面設計為本書一大特色,並穿插許多插圖及小故事,增加閱讀趣味,提高閱讀效益。  

國小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意願之研究-以臺南市國小為例

為了解決佛光大學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李孟錡 這樣論述:

科技的進步與新冠疫情影響,數位學習愈來愈被重視,本研究想探討臺南市國小學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之意願。分析臺南市國民小學教師在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科技接受模式中的「認知有易性」、「認知易用性」、「使用意願」造成的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國小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意願之研究-以臺南市國小為例問卷」為研究工具, 回收225份有效問卷。使用SPSS資料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回歸分析,所得結論如下:一、教師「年資」為11-20年的教師比「年資」在10年以下的教師,對使用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的「認知有用性」認同度較高。二、「任教年級」為高

年級的教師比低年級的教師,對使用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的「認知有用性」認同度較高。三、教師任教「年資」為11~20年的教師比年資10年(含以下)的教師對使用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的「認知易用性」認同度較高。四、教師參加數位學習「相關研習次數」為4~6次(含以上者),比研習次數在1~3次者,對使用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的「認知易用性」認同度較高。五、男性教師在使用數位學平台輔助教學的「使用意願」高於女性教師。六、「任教年級」為高年級的國小教師在使用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的「使用意願」顯著高於低年級教師。七、教師參加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之「相關研習次數」在7次以上者,比研習次數在1~3次者,對於使用數位學

習平台輔助教學的「使用意願」較高。八、教師「每日平均上網時間」在4小時(含以上)者,對於使用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的「使用意願」較高。九、教師對使用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的「認知有用性」愈高,對「使用意願」的影響愈高。十、教師對使用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教學的「認知易用性」愈高,對「使用意願」的影響愈高。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為了解決佛光大學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尹章義,林滿紅,林翠鳳,武之璋,孟祥瀚,洪健榮,張崑振,張勝彥,戚嘉林,許世融,連心豪,葉乃齊,趙祐志,賴志彰,闞正宗 這樣論述:

  本叢書收錄當代兩岸三地一流臺灣史權威歷史學家:尹章義、林滿紅、林翠鳳、武之璋、孟祥瀚、洪健榮、張崑振、張勝彥、戚嘉林、許世融、連心豪、葉乃齊、趙祐志、賴志彰、闞正宗共十五位名家著作精華出版,由卓克華教授任本叢書的總編輯。     蘭臺出版社以服務學術為出版宗旨,2016年推出《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初編)》、2018年推出《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二編)》,兩套書自上市以來,深獲兩岸的學術界好評,因而再度懇請十五位兩岸名家,貢獻出版其在臺灣史研究上最經典的論文。這三次編著叢書的出書作者,都是臺灣史各領域的研究權威,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目標,教授們窮其一身學術研究之力,落

實在臺灣史方面的研究。期望本叢書的出版能夠開啟兩岸學子研究臺灣史更上一層樓,並為臺灣史研究創新的研究思潮。     1.《尹章義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2.《林滿紅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3.《林翠鳳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4.《武之璋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5.《孟祥瀚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6.《洪健榮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7.《張崑振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8.《張勝彥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9.《戚嘉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0.《許世融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1.《連心豪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2.《葉乃齊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3.《趙祐志臺灣史研

究名家論集》   14.《賴志彰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5.《闞正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在台陸生跨學科進修研究所資訊行為之初探

為了解決佛光大學圖書館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陳丹茜 這樣論述:

面對日益複雜的社會問題,人們意識到很難依靠單一的學科知識進行解決,因此跨領域學科教育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自2011年開放陸生赴台就學後,陸生的就學比例都呈現穩定甚至上漲的趨勢,尤其是近幾年碩博士班的報名人數更是已經超出所給名額。在本科就學的過程中,部分陸生逐漸對原本學科失去興趣,因此他們產生了跨學科進修研究所的想法。在以往研究陸生的文獻中,多聚焦在陸生來台的動機、政策影響以及生活適應方面,幾乎沒有對陸生升學的相關研究,對陸生進修的資訊行為研究更是屈指可數。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台陸生跨學科進修研究所之資訊行為,採用質性研究的半結構式訪談法,以15位繼續在台升學且選擇跨學科進修研究所的大陸學生為

研究對象,探討其在報考期間產生跨學科的動機、資訊需求、資訊尋求管道、資訊選擇使用及尋求資訊時可能遇到的困難。綜合訪談結果,我們可以概括為以下結論:(1)陸生產生跨學科進修研究所之動機包含多種因素,其中又以個人興趣和未來就業為陸生選擇報考跨學科研究所最主要的內、外在動機;(2)在報考跨學科研究所期間,陸生對選擇學校、科系及撰寫被審資料有大量的資訊需求;(3)陸生會尋求的管道也十分多元,其中搜索引擎和同學朋友是陸生在尋求報考跨學科研究所相關資訊時最常會使用到的管道,而影響他們填報志願時最信任的資訊來源則為官方網站和學校老師管道;(4)在找尋資訊的過程中,陸生會對部分網路資訊的可信度存在疑問,同時由

於更新不及時導致資訊缺乏時效性的問題也是他們普遍會關注的。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也提出了如下相關建議:(1)由於陸生報考台灣研究所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但同時他們在撰寫備審資料、選擇學校和科系時有著大量的資訊需求,因此建議報考官網可以增加一些以往陸生申報成功的案例和經驗分享,並提供優秀申請資訊範本,讓陸生在報考時能夠更為直接地獲取所需資訊;(2)訪談結果顯示陸生普遍較為信任的網際網路管道為學校官網,因此建議校內相關部門可以在官網上定期維護、更新陸生報考的相關資訊,以利陸生獲取具有時效性的資訊;(3)對未來想要報考跨學科研究所的陸生,建議在選擇科系時要謹慎思考自己的報考水平、適應能力以及學習實力,最好

能提前瞭解自己心儀的學校和科系,以便有充足的時間完成備審資料的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