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與道德的異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倫理與道德的異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中村圭志寫的 圖解世界5大神話:從日本、印度、中東、希臘到北歐,65個主題解讀東西方神祇與傳說、信仰與世界觀 和賈克.洪席耶的 感性配享:美學與政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漫遊者文化 和商周出版所出版 。

玄奘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黃軍義所指導 陳俐君的 一個中年女子生命轉化的療癒敘說 (2021),提出倫理與道德的異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童年逆境經驗、華人文化、靈性、療癒、自我敘說。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心理學系 曾幼涵所指導 陳年威的 家屬器官捐贈動機與其器官捐贈態度之關聯:量表編製與驗證 (2021),提出因為有 家屬角度、決策、屍體器官捐贈、態度、動機、意願、死亡焦慮、心理動力、量表編製的重點而找出了 倫理與道德的異同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倫理與道德的異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世界5大神話:從日本、印度、中東、希臘到北歐,65個主題解讀東西方神祇與傳說、信仰與世界觀

為了解決倫理與道德的異同的問題,作者中村圭志 這樣論述:

精心挑選65個世界神話主題,巡禮各地神祇與經典傳說! 精闢剖析東西方神話的異同,探索文明與信仰背後的起源, 理解人類對世界開端與盡頭的想像!   ▌神話中的大千世界,匯集人類的想像與渴望!   【日本神話】數量驚人的八百萬神明,堪稱神話什錦便當。   【希臘神話】個性派角色與諸神間的奇聞軼事,成為戲劇與藝術創作的寶庫。   【印度神話】眾神、輪迴、解脫,宗教意味濃厚的超現實魔幻世界。   【中東神話】從巴比倫、埃及的多神教到一神論的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好比神的生存遊戲。   【北歐神話】宇宙樹與神族、冰與火之歌,具有生態學思想的神話。   ▌超有趣的神話設定,帶你一窺究竟!   

●如果神話有公式,「死亡與復活」絕對是大熱門   埃及神話中,死去的奧西里斯復活成為冥王,掌管死者都想去的西方樂園。希臘神話中往返冥府與人間的波瑟芬妮,則象徵植物在冬天枯萎,春天復活。基督教的復活節也在春天舉行,紀念耶穌基督死而復活。   ●女神人人愛!跨越地區的偶像,就是愛與美的女神   希臘神話的豐收女神是阿芙羅黛蒂,在羅馬神話則叫做維納斯,兼具美神與愛神的身分,源自於古代中東的愛與戰爭女神伊絲塔。埃及神話也有象徵豐收、美與愛的女神哈索爾。   ●英雄與怪物的激戰,是最驚心動魄的劇情!看看世界各地的屠龍英雄們   世界各地有許多屠龍神話,且英雄征服怪物的模式,是人們最喜愛的情節之一!例

如:日本的須佐之男制伏八岐大蛇;印度神話的因陀羅(帝釋天)斬殺妨礙降雨的惡龍;希臘神話的柏修斯斬殺海怪,救出成為活祭品的公主……這類傳說也成為電影戲劇與動漫電玩取材的寶庫。   ●星期三是屬於智者的日子?原來與知識之神密不可分   希臘神話中擔任眾神信差的荷米斯,被尊為知識與商業之神。相當於羅馬神話的商業之神墨丘利,其英語Mercury是「水星」的意思。而北歐神話地位最高的神─奧丁也是知識之神。英語Wednesday(星期三)代表「奧丁之日」,是仿照拉丁語的「墨丘利之日」。而日語的「水曜日」(星期三)是水星日,亦即墨丘利之日。   ●對惡人來說,死後的世界寧可去黃泉國也不要下地獄!   日

本神話的黃泉與希臘神話的冥府一樣,雖是黑暗世界,但與地獄不同。單純指昏暗的世界,死者在此繼續他們縹緲的生命。地獄的觀念出現在佛教、基督教(及受此兩者影響的宗教)中,是懲罰惡人的空間;也可說,神話世界的監獄就是地獄。   ▌不只是傳說,神話的功能超乎想像   ●太陽神、創世神、生育神、破壞神……為什麼全世界都有類似的神?   世界各地蒐集到的神話,相似的程度總是相當驚人,例如:日本《古事記》中的伊邪那岐下黃泉與希臘神話的奧菲斯下冥界,情節巧合之處,或許是因為人類心理的普遍性,或支撐神話的社會結構的共通性所致。但也有一個更簡單的答案,就是傳播與借用,從神話中可以探索語言與文明擴散的軌跡。   

●很久很久以前……為何「神話」總愛話說從頭,是為了傳達社會習慣與制度   神話可藉由一再敘述開天闢地的過程、遠古祖先的行為,說明現在的社會習慣與制度,最典型的就是天地、人類、王權、農耕等技術與習慣的創始神話。   ●最勇猛、最機智、最美麗……令人嚮往的神話英雄或英雌,原來具有規訓教化的作用?   神話以豐富的想像力,敘述三頭六臂、大顯身手、機智非凡的英雄行為,可以教導民眾倫理道德,與對災害、戰爭、流行病的處理方法。   ●沒有靈感?……就從神話找答案吧!   神話的研究領域相當多彩多姿。無論是語言學、人類學、心理學、民俗學、宗教學、哲學、文學……都可以在神話中找到豐富的命題,與值得梳理與探

究的題材。世界各地的神話故事或角色,更是創作靈感的繆思,被廣泛運用在戲劇、電影、小說、音樂、電漫動玩、流行時尚之中。 本書特色   趣味幽默的插畫圖解+親切好讀的文字,簡明剖析神話的意義。   東西方神話對照看,相異及相同之處一目了然。   錯綜複雜、系統龐大的世界神話,一本就懂。   五大神話之外,重點解說其他各地神話:凱爾特神話、斯拉夫神話、韓國神話、中國神話、馬雅神話、非洲神話……通通包了!   ***********************************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原始神話,闡明世界的起源,善惡的對立、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神話的核心雖是古代、未開化社會的眾神與

精靈故事,但實際上,漸漸與超越時代的民間故事與傳說融合。東西方的神話雖然思想淵源不同,卻有共通性及普遍性,都是人類共有的財產。   作者中村圭志是日本知名的宗教學者,認為宗教學這門學問不是要向世人傳播宗教的價值,而是客觀看待作為文化現象的宗教。因此,他集合了五種具宗教色彩、文學性高的神話,合稱「五大神話」。針對構成宗教世界重要部分的神話,寫出讓大家感興趣的指南書。包括主要由多神教與泛靈論所構成的神話領域、提倡有絕對存在倫理的一神教,以及主張開悟的真理、超越求神拜佛的佛教世界觀,毫不避諱地視為一系列的事物來介紹。也讓讀者理解經過數千年傳頌的東西方神話,如何成為文學典故、藝術作品、史詩電影、動漫

電玩的靈感來源。  

一個中年女子生命轉化的療癒敘說

為了解決倫理與道德的異同的問題,作者陳俐君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傳統社會文化與童年逆境經驗如何影響研究者的自我認同及其之後的婚姻與生涯。並藉由書寫回顧與討論分享,來了解靈性與心理諮商等修正性經驗療癒創傷的歷程。最後希望可以從中看到研究者的蛻變與轉化。 文獻的部分包含了童年逆境經驗的探討、華人家庭文化的研究、靈性,以及創傷療癒的部分。 本研究是採用自我敘說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透過相關的照片、圖檔、諮商紀錄、回憶,以及與相關人物對話來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研究者將自己的生命故事分為五個部分來陳述:第一個部分是研究者的家庭背景;第二個部分是童年經歷;第三個部分是成年後的婚姻狀態;第四個部分是生涯轉換的過程;第五個部份是研究者在各個面向的療癒經歷。

在敘說之後,研究者看到了家族中代代相傳的文化與道德規範的束縛,以及害怕衝突的聽話順從。而這些過往的經驗讓研究者自己的內在跟著呈現嚴重分裂的狀態。為了求生存、被接納,從外面內化進來自我批判的聲音與不斷討好的性格掩蓋了真實的自我,讓個體無法健全成長,開始出現各種身心症狀,並影響著個體的人際關係和未來發展。好在後來有新的修正性經驗介入,讓研究者經驗到無條件的尊重與接納,進而可以重新建構對自我的認同。並且透過角色楷模學習,重新去了解如何關愛自己和別人。當研究者內在的分裂可以被愛與慈悲擁抱和接納時,真實的自我終於可以現身,分裂的各個部份也終於可以整合。 對於過往的總總,研究者也在敘說和分享的過程中,更能

去理解和體諒每個人處在歷史文化脈絡下的感受和行為。因為懂了,所以可以涵容。研究者不再責備自己無能,也不再怨恨別人的拒絕或操控,能重新與自己和別人和睦共處。關鍵字:童年逆境經驗、華人文化、靈性、療癒、自我敘說

感性配享:美學與政治

為了解決倫理與道德的異同的問題,作者賈克.洪席耶 這樣論述:

以美學角度反思當代民主與社會運動的典範之作 ◎特別收錄2009年洪席耶訪臺演講稿: 〈何謂美學?〉、〈政治、民主與當前〉、〈虛構之政治〉、〈影像的政治〉、〈與洪席耶面對面:洪席耶作品與思想座談〉 本書為法國哲學家洪席耶濃縮其政治美學思想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廣泛流行的一部作品,問世以來,已成為影響遍及政治學、文化研究、藝術理論、社會運動的必讀書目。 本書提出「感性配享」(le partage du sensible)這一概念,更新了人們對「政治」的理解,也重構了「美學」的政治意涵。美學不僅是藝術理論,更關乎政治場所中哪些事物可以被談論、被經驗?哪些人有能力看、有資格說?空間與時間的權利與可

能性如何分配?透過對於「倫理體制」、「再現體制」、「美學體制」的分析,洪席耶深入剖析了西方政治的主要思想形態,更為如何開展一種具有行動力、反抗性的激進政治,提供了實質性的方向。 洪席耶本人曾於2009年訪臺,與臺灣學界進行了熱烈的互動討論,並舉行四場與本書高度相關的演講:〈何謂美學?〉、〈政治、民主與當前〉、〈虛構之政治〉、〈影像的政治〉,在學術界掀起一股「洪席耶熱」。本書經《文化研究》授權收錄中譯講稿,讓讀者得以感受這位當代哲學大師與臺灣近距離接觸下的火花。 感性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洪世謙 |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紀蔚然 |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係名譽教授 楊凱麟 | 國立臺北藝

術大學藝術跨域所教授 劉紀蕙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  

家屬器官捐贈動機與其器官捐贈態度之關聯:量表編製與驗證

為了解決倫理與道德的異同的問題,作者陳年威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Sanner(1994a, 1994b, 1997, 1998, 2001, 2002, 2006)的理論架構,合併國內文獻及考量本土文化心理與宗教價值觀,探討『家屬器官捐贈動機』對『家屬器官捐贈態度』與『假設情境的家屬器官捐贈意願』的影響。以全臺灣18歲以上的一般民眾為研究對象,採用立意抽樣法,並同時以網路與紙本進行樣本蒐集樣本,回收的有效問卷一般民眾1515份、有實際相關經驗者60份,綜合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1.73%。本研究對一般民眾的樣本資料進行EFA及推論統計,重要研究結果摘要如下:(一)萃取出4個『不願意器捐動機』及3個『願意器捐動機』,被命名為:「一息尚存的錯覺與個體價值

之保護」、「對醫療照顧的不信任」、「超驗的議題與自然法則的邊界」、「身份認同的邊界」、「利他動機」、「遵從本土宗教價值觀」、「合理化」。(二)『不願意器捐動機』的4個預測變項與『家屬器捐態度』及『假設情境的家屬器捐意願』皆呈現介於低度與中度之間的顯著負相關;『願意器捐動機』的3個預測變項與『家屬器捐態度』及『假設情境的家屬器捐意願』皆呈現介於低度與中度之間的顯著正相關。(三)「一息尚存的錯覺與個體價值之保護」與「對醫療照顧的不信任」為『家屬器捐態度』顯著的負向因子;「合理化」為『家屬器捐態度』顯著的正向因子。(四)「一息尚存的錯覺與個體價值之保護」與「對醫療照顧的不信任」為『假設情境的家屬器捐

意願』顯著的負向因子;「合理化」為『假設情境的家屬器捐意願』顯著的正向因子。建議器官勸募醫療團隊先評估腦死病患的家屬「一息尚存的錯覺與個體價值之保護」與「對醫療照顧的不信任」的程度,協助家屬描述、同理、安撫及討論上述兩個內心難以形容的顧慮,再提升家屬「合理化」的動機,進而增加家屬決定同意器捐的可能性。本研究成果將成為臺灣首份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家屬器官捐贈動機與態度及意願之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