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灣線路線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內灣線路線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珍妮・布朗寫的 愛的原形:20段療護紀實故事,提醒我們要好好說再見 和林拓的 東台灣:台灣的後花園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內灣線-油桐田野風光__台灣鐵道之旅系列11 - YouTube也說明: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星 和快樂遊所出版 。

國立臺北大學 歷史學系 洪健榮所指導 劉宸瑄的 鐵道與煤礦業文化資產保存之研究 ——以平溪線為例 (2020),提出內灣線路線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平溪線、鐵道觀光、文化資產保存、地方新聞、平溪線百年紀念。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羅鳳恩所指導 林美芳的 社區小旅行對幸福巴士(DRTS)交通接駁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系統(DRTS)、幸福巴士、社區小旅行的重點而找出了 內灣線路線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鐵內灣線遭行人入侵致傷事故!上員竹中站間路線中斷雙向延誤則補充:台鐵App顯示,受1807車次內灣線死傷事故影響,自9時26分起上員站至竹中站間目前路線中斷,南下/北上列車有延誤情形。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內灣線路線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愛的原形:20段療護紀實故事,提醒我們要好好說再見

為了解決內灣線路線圖的問題,作者珍妮・布朗 這樣論述:

在生命的最後,無論再愛再恨 為了不留遺憾,我們都要好好說再見 30年腫瘤科護理與諮商經驗,20段真實人生故事 生之終點,看見愛的原形   「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現在?還剩多久?」   「我還沒有真正活過就要死了。死亡嚇不倒我,但是一場虛度的人生讓我害怕。」   「我剩下的時間很珍貴,我不想被困在醫院裡,看著所剩無幾的日子流逝。」   「爸爸,你對我的身體虐待和性虐待,讓我賠上了人生。得到癌症的人是我,我快要死了,這似乎不公平。得癌症的人應該是你。」   「媽媽,妳怎麼可以放任他對我做這種事?妳和他一樣該罵。妳應該覺得丟臉,妳有更多理由保護妳的孩子。」   如何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向他們告

別?   每個做父母的人,對孩子的死亡都有獨特的敘事。對於任何痛到極致的失喪者,絕對不能自以為知道他們理解的真相是什麼。   「我準備好了。我沒有了結的事已經完成,至少在此生已經足夠。我的靈魂已經準備好展開下一段旅程。」   本書作者珍妮・布朗是執業三十年的腫瘤科護理師、癌末病人的諮商師,在本書記述二十場她與面臨死神之人的對話,其中有些與她有著深厚的個人情誼。死神找的並非白首,每場對話都揭示關於死亡的一種觀點和經歷,同時探索死亡的普世性。   布朗不但對生命臨終時刻提出極為敏銳而有智慧的洞見,也提出實用的方法,把面對死亡的無助轉化成希望,從恐懼到接受,從感覺隔絕和孤單,到成為生命有限這

部人類集體巨作的一個篇章。   生之終點,每個人都要去。如何以開放而清醒的態度面對臨終,如何不留遺憾地告別先行者,有意義地活過此生,有勇氣、優雅地面對光的盡頭,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省思與答案。 感動推薦   「這是一本關於愛,也關於死亡的書⋯⋯對於任何面臨自己或所愛者診斷或預後噩耗的人,我會毫不猶豫推薦這本書。本書溫柔敦厚又實用⋯⋯我從這本書學到很多,我很高興這本書能夠出版,而且我相信作者慷慨分享她照顧臨終者的三十年經驗,能夠幫助很多人。」──凱西・倫增布林克(Cathy Rentzenbrink),《泰晤士報》(The Times)   「本書作者布朗是深富同情心而敏感的與談者,這些故事

洋溢著人性⋯⋯本書別有見地、睿智、肯定生命的價值,讓我們明白,在某個人生命的最後幾週與他共度,或許是我們表現愛的最極致行動。」──《觀察報》(The Observer)   「布朗的文筆優雅又深具力量⋯⋯我們通常把療癒與復元,然後繼續生活聯想在一起,本書重新詮釋了療癒的意義。」──《衛報》(The Guardian)   「本書以慈悲、細膩而溫馨的故事,訴說人生中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史帝芬・韋斯特比(Stephen Westaby)教授,《週日泰晤士報》暢銷書《脆弱的生命》(Fragile Lives)作者   「以一本關於用許多方法與死亡和解的書來說,本書對生命的價值給予崇高的肯定

。它不只讓你思考自己想要如何面對死亡,也讓你思考要如何活著。這些臨終的真心對話不但勇敢、優雅,經常流露機鋒,而且充滿了愛。這些對話能在黑暗中陪伴你,讓光亮照進來。」──賈姬・凱依(Jackie Kay),蘇格蘭詩人、劇作家   「布朗展現了一本書轉化(其實是扭轉乾坤)的力量。她用二十個照見死亡的驚奇故事,化死亡為生命,化絕望為希望,化憂傷為喜樂,化痛苦為愛⋯⋯智慧、仁慈而美好,令人難忘。」──史帝芬・佛萊(Stephen Fry),英國知名演員、作家與主持人   「寫得真出色⋯⋯每個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因為我們終將一死,而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以優雅和勇氣面對死亡。不只這樣,這本書還能夠幫助我

們所愛的人,面對死亡沒有恐懼或悔恨。還有什麼主題的書,能夠餽贈讀者更好的禮物?」──理查・荷路威(Richard Holloway),蘇格蘭作家   「這是一本驚奇又美麗的旅程指南,記錄我們終將踏上的旅途。本書作者布朗陪伴了許多美好的靈魂在人間度過最後的日子,她現在用這本書寫生命精緻的書,把學到的交給我們。」──克里斯・克利夫(Chris Cleave),英國作家、記者   「每個人都能從閱讀這本書受益。本書的洞見、觀點和智慧,能夠改變我們對生命盡頭的態度,從恐懼轉變為一種探險的感受。」──瑞秋・娜歐蜜・瑞門(Rachel Naomi Remen)醫師,《廚房裡的智慧》(Kitchen T

able Wisdom)作者   「這本書本身就是愛的積極表現⋯⋯這些人的故事,充滿感情、平凡而深刻。讀過這本書,能夠幫助你和臨終者相處,並且在你自己臨終時和自己和平共處。就像每個分類的最佳書籍,本書也充滿美、關懷和關注,能教我們所有人如何不逃避。」──潘・休士頓(Pam Houston),《溪流深深》(Deep Creek)作者   「這本書是通往人心的一張路線圖、一套工具箱和一首愛之歌。這是一本有深邃智慧、美麗的書,它挑戰、安慰並改變了我,我會把它送給我所愛的每個人。」──露易絲・布瑞莉(Louise Brealey),英國演員、記者 作者簡介 珍妮・布朗 Janie Brown

  英格蘭埃普索姆(Epsom)出生,自4歲起在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成長,1984年移民,在溫哥華的卑詩癌症中心(BC Cancer Agency)擔任護理師。擁有英國聖安德魯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以及卑詩大學護理學碩士。   布朗擁有三十年腫瘤科護理師與諮商師執業經驗,1995年成立總部在溫哥華的卡拉尼什協會(Callanish Society),這是一個為了癌症患者創立的非營利草根組織。   callanish.org   janiebrown.com 譯者簡介 周宜芳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後負笈劍橋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曾任金融人員、出版社財經書系主編。現為自

由譯者,目前累積譯作三十餘種,包括《正向轉變》。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序言 以開放而清醒的態度,面對生之終點 第一部 對死亡敞開心扉 1 凱倫:金色的愛 2 丹尼爾:記憶寶盒 3 瑞秋:虎鯨群 4 約翰:恐懼消失 5 丹恩:為自己訂做臨終 第二部 接受沒有解答的心事 6 布麗琪:最佳計畫 7 吉姆:絕口不談死亡 8 派翠西雅:決定 9 喬治:違抗死神 第三部 療癒苦悶之心 10 貝拉:救贖靈魂 11 安娜莉絲:放手 12 克絲汀:為生命目標而寫 13 露易絲:原諒的可能 第四部 寄託於寬闊之心 14 菲力浦:萬事萬物各得其所 15

羅納多與馬可:培養無量之心 16 海瑟:跳進太平洋 17 比爾:十三週 18 珍:驚嘆 19 凱特:舞蹈 20 麗茲:椎心的美 謝辭 序言 以開放而清醒的態度,面對生之終點   我第一次親眼看著過世的人是我的祖母。當時我19歲,她81歲。在她人生的最後幾年,她與我們家人一起住在格拉斯哥郊區,棲身在與我們家四個孩子成長所在的砂岩老宅相連的一間小屋裡。祖母死於那個年代比較常見的食道癌,這是因為她是個老菸槍,加上喜歡每日小酌幾杯。我還記得,我跟著母親走進祖母明亮的白色臥房,我站在母親身後,目光越過她的肩頭,看著她為我祖母洗身,換掉髒汙的床單。我想幫母親照料祖母,但是卻僵在那裡,茫然不知所

措,儘管我那時已經在醫院工作過兩個暑假。祖母是我的親人,不是病患。在當時,這點讓一切都變得很不一樣。   印象中,我並不害怕死亡,只不過房間裡那股不尋常的氣味,還有她經常咳嗽、很少說話這件事,讓我感到好奇。母親把事情都打理妥當,她看起來也毫無懼色,只是很忙。她自己也曾經是個護理師,想必這有助於她知道該做些什麼。在祖母的病榻前,沒有掏心挖肺的深情漫長對話,也沒有一長串有待完成的遺願。那裡有的,只是身為病人的我祖母,還有身為照顧者的我母親的臨終工作。   我在那時就了解到,死亡大部分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並不容易,但也不見得可怕;沒有創傷,也沒有過度醫療;既不浪漫,也不榮耀。死亡多半尋常平凡,也應

付得來,可以坦然接受,但帶著深沉的悲傷。在那個年代,大部分的老年人都在家過世,就像我的祖母一樣;那個時代,人在生命的最後幾天或幾週住進醫院或安寧病房還不常見。   今日,大部分60歲以下的人,都不曾見過有人在自己面前死亡,因此對死亡深感恐懼;無論是自己的死亡,或是摯愛的人逝世,都讓他們驚惶。他們沒有榜樣可以學習如何照顧臨終者,因此對自己照顧臨終者的能力也沒有信心。我希望,極力推動回復由產婆接生、掀起去醫療化生產風潮的嬰兒潮世代,也能在拿回臨終主導權上擔綱重要角色。本書是我的獻禮,讓我們所有人重新得到力量,能夠主動面對我們的生命與死亡,記起我們知道如何向世界告別,一如我們知道如何來到這個世界。

我們也知道如何療癒,如何在死亡來臨之前,竭盡全力安頓生命。我認為,這是我們可以給予摯愛的人最好的禮物: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到了,做好準備,開放心胸,接納這個時刻。   ***   1993年,我受到比爾・莫爾斯(Bill Moyers)製作的《療癒與心靈》(Healing and the Mind)系列電視節目的啟發。第六集描繪的是由麥可・勒納(Michael Lerner)、瑞秋・娜歐米・雷門(Rachel Naomi Remen)為加州波里納斯(Bolinas)的癌友所舉行長達一週的避靜會(retreat)。隔天,我就打電話給他們的組織「康衛」(Commonweal),詢問我如何才

能得到更多與他們避靜會相關的資訊。他們剛好要在兩個月後舉辦第一場工作坊,教導醫護專業人士如何籌備癌友避靜會課程,於是我報了名。   參加過康衛的工作坊之後,我召集了有興趣舉辦癌友避靜會的醫護專業人員,組成一支團隊;就這樣,卡拉尼什協會(Callanish Society)隔年在溫哥華誕生了。在我寫作本篇序文之時,卡拉尼什已經舉辦過將近百場為期一週的避靜會,它蓬勃發展,成為抗癌家庭的中心,幫助他們堅強面對生命,而對有些家庭來說,則是讓他們有力量面對死亡。這個園地是獻給因癌症而遭受不可逆之轉變的人們,提供他們避靜會和課程,重新接通人生的重要層面。我們致力於幫助人們開口與關係親近的人談論瀕死,化解

過去的傷害和創痛,幫助他們做好準備,以平靜的心態接納、步入死亡。   我希望本書能讓讀者更理解臨終的過程,無論是自己的死亡,或是所愛的人的死亡。就像我們為了迎接新生命而細心準備,我們也能以開放而清醒的態度,為迎接死亡做準備,讓我們面對這個所有人都要面對的定數時,都能從中得到一些自在和安慰。我願本書能夠幫助想要竭盡所能去生活、去愛的家庭,在從得知預後不樂觀到死亡那一刻的期間,激發希望。   在本書出現的家庭,只是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他們的經驗無法以普世的方式描述。我知道,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死亡與臨終的經驗與本書所呈現的不符,對此我感到遺憾。   這些故事人物可辨識身分的特質都經過更改,

或是綜合好幾個人而寫成,藉此保護隱私。書中的故事都交給在世的家人閱讀過,以求準確,並且徵詢意見。這些溝通感人至深,讓我確信愛必然常存。   本書分成四部,每一部都收錄四到七個故事,闡釋各種經驗,包括接納死亡、為死亡做準備、療癒過去、處理未完成的事、接受沒有解答的事、按照自身條件選擇臨終方式,還有學習如何從自然及死亡的普世性得到安慰。   我的克里族(Cree)朋友莫琳・甘迺迪(Maureen Kennedy)曾告訴我,在他們的傳統裡,長者會從多年的人生經驗蒐集「教誨故事」。   她說:「會有那麼一個時候,長者必須告訴世界這些故事。珍妮,當妳的時候到了,妳會知道。妳現在已經有許多教誨故事了

,不是嗎?」   「至少有三十年,」我點頭答覆。   我相信,現在就是公開這些故事的時候。   為死亡做準備,是愛的根本功課,為我們自己,也為那些在我們走後活在這個世上、與我們親近的人。我希望,這些故事能為我們人生中最重要、但最少討論的經驗提供一張路線圖,讓身為讀者的你安心。願這些別人餽贈我的教誨故事,能夠療癒、滋養、強化你的心,打開生與死所蘊藏的美──這是你與生俱來的權利。 7 吉姆:絕口不談死亡 我的電話有一通來自秀娜・麥肯齊的留言,她的蘇格蘭腔重到我幾乎聽不懂她在說什麼;不過,聽到格拉斯哥方言,總能讓我精神為之一振。 我回電給秀娜,她告訴我,她是從她先生的居家護理師那裡得知我的

名字的。 「那位護理師認為,妳或許能讓我先生明理一點,」她說。 「怎麼回事?」我問。 「他還想再去高爾夫球場,但他這是拿自己開玩笑!以他現在病重的程度,他根本不可能再打高爾夫球,」秀娜說。「我們還有很多事要處理,但是他不願意談。」 「吉姆知道妳打電話聯絡我嗎?」 「我還沒告訴他。他不是會去諮商的人。」 「蘇格蘭有人會去諮商嗎?」我笑了。 「小姐,妳說得對。要解決情緒問題,一大杯啤酒比較有用啦,」秀娜說。 「告訴吉姆,妳請我過去喝杯茶,我來自老鄉,」我說。「這樣他可能會讓我進門。」 *** 每當我開車前往北溫哥華,在快到上獅門大橋(Lions Gate Bridge)的堤道之前,我會右轉,這樣就

可以繞一段長路,穿過史坦利公園(Stanley Park)。這條環繞公園的道路一側,有高大的花旗松和美西紅側柏林立,這些樹對我有一股莫名的穩定力量。某次,我問一位原住民朋友關於大樹的事,由於它們的根系相當淺,必然蘊藏了豐沛的能量,或是生命力,才能頂得住狂風和暴雪。 「真可惜,我們不能汲取大樹的能量為我們所用,或是給需要力量的人,」我對我的朋友貝芙說道。 「當然可以,」她輕快回答。 「怎麼做?」我問。 「只要開口請求它們賜下一些能量,然後謝謝它們,這樣就好啦!它們從來都不會說不,」她笑了。 那一天,我又環繞著公園開車,樹在我的左側,春天的陽光照亮了泛太平洋飯店(Pan Pacific Hotel

)的白色風帆,反射在構成城市天際線的摩天高樓。我可以看到布勒內灣(Burrard Inlet)對岸亮黃色的硫磺堆,還有北岸山脈(North Shore Mountains)頂上最後一小塊殘雪。 我在一棟棲身於山腳下的白色立面平房外停了下來。房子後方也有花旗松和側柏,而在這幾分鐘之前,我坐在車裡,閉上眼睛,請求它們給我力量,並且確定我有大聲說:「謝謝你們!」

鐵道與煤礦業文化資產保存之研究 ——以平溪線為例

為了解決內灣線路線圖的問題,作者劉宸瑄 這樣論述:

北臺灣山區蘊含的煤礦曾造就臺灣經濟產業發展的幾項重大演進,諸如日本統治時期的國鐵與煤礦開發、 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因應戰後能源需求大量開採煤礦,提供當時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是臺灣經濟史重要的一環;而位在新北市平溪區的平溪線,自臺陽鑛業株式會社創始人顏雲年先生鋪設銜接宜蘭線的運煤支線開始,就肩負著原物料運輸與礦業聚落發展的重責大任,顯見煤礦與平溪線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1980年代以降,臺灣煤礦業因經濟環境變化、收益減少並相繼關閉,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平溪地區煤礦業也因利潤下滑逐漸停業、收坑,同時平溪線也因為當地煤礦業衰退導致貨運營收減少,被臺鐵列入業務改善計畫的對象之一。所幸在同時期集集

線護鐵運動成功影響下,在1992年4月開始朝鐵道觀光支線推行;而僅存的新平溪、重光兩座煤礦場也成為當時平溪鄉公所力推的觀光景點。隨後在整體環境變化下,兩座煤礦於1997年相繼收坑,鄉公所以及在地居民社群相繼推動當地文化資產活用與保存,加上1998年CK101蒸汽機關車復駛,帶動懷舊鐵道旅遊風氣,人文景觀、產業景觀、鐵道景觀,成為平溪地區近30年來觀光旅遊的主軸。同時期在解嚴與報禁解除的帶動下,各報社對版面進行擴大與調整,對地方新聞也更加關注,透過《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四大報紙在1987年至2019年33年之間有關平溪線鐵道觀光與文化資產保存的報導,除了能作為平溪地

區鐵道觀光與文資保存演進歷程的記述材料外,也能成為研究地方新聞、鐵道觀光、文化資產保存等多方面的題材。本研究透過爬梳上述四報的相關報導,以及整合地方志、鐵道及文資保存專書的相關論述,分析平溪線鐵道觀光與文化資產保存受地方新聞版的關注程度,以及初步建構地方鐵道觀光與文化資產保存的演進歷程,希望在平溪線百年紀念的2021年留下雪泥鴻爪。

東台灣:台灣的後花園

為了解決內灣線路線圖的問題,作者林拓 這樣論述:

★ 台灣導遊最推薦的一套旅遊書! ★ 花蓮、台東、宜蘭、桃園、新竹一本包辦。 ★ 最多的私房景點,最完善的路線規劃! ★ 最佳旅遊、攝影、打卡工具書。   最多的私房景點,最完善的路線規劃,讓你不錯失美景。   司馬庫斯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美麗景點,但很多人僅到軍艦岩就打道回府,本書則有詳細的尖石秀巒景區路線規劃,並且提醒讀者深入景區該注意事項以避開危險。   大溪慈湖聞名中外,但你知道可一路玩到宜蘭太平山?玩遍北部橫貫公路景點?   告訴你何時到景區可以看到最美風光、獨家報導最完整的北部橫貫公路旅遊景點、規劃最完整的司馬庫斯路線、軍艦岩、龜兒子找龜媽媽、尋找野溫泉樂趣、翠峰湖的超美雲海、

花蓮原民的豐年祭盛會、比瑞士更美的九月六十石山的金針花加上秀姑巒溪泛舟之旅、台東伯朗大道金城武樹、台東太麻里金針山看一日美人金針花,也可以在半山腰欣賞太平洋日頭落山的絕美景色、蜊埤湖畔落羽松(網路上的七大秘境)、北橫蔣介石的三行館(大溪慈湖、角板山蔣介石行館、棲蘭行館)、拉拉山恩愛農場的櫻花等,讓你一次看個夠,玩個過癮!   從合興車站依台3線進入,一直玩到司馬庫斯部落,再轉出來到新光國小、鎮西堡、鎮西堡檜木群;此外更規劃從玉峰道路走,通往北部橫貫公路的巴陵到拉拉山,一路玩到宜蘭太平山、翠峰湖。把眾所皆知的名景點,與周邊的私房景點規畫出一條旅遊路線圖,在旅遊書中極為罕見,這便是為什麼台灣導遊

最推崇《東台灣台灣的後花園》的原因。作者40多年的旅遊經驗及具有方向感的本能,每個景點都是親身走過體驗過多次,並以規劃詳細的旅遊路線,方能編出這樣的旅遊聖經。除了是最佳旅遊書外,更是愛好攝影者、喜歡打卡者的必備寶典。 作者簡介 林拓   旅遊有二難:1. 不知當地有何漂亮景點、2. 知道景點所在不知如何搭車去。   筆者擁有有40年自助旅遊經驗,每個景點都親自跑過,寫下這套《台灣快樂遊》。因為親自跑過,所以能解決愛旅遊者的二難。同時也收錄台灣很多私房景點,並且規劃完整的路線圖,讓愛旅遊者不錯過美麗的景點,這就是眾多台灣導遊最推薦《台灣快樂遊》這套書的原因! 林拓帶

你暢遊台灣的後花園「花東」、「宜蘭」、「北部橫貫公路」…002 東台灣台灣的後花園目錄…004 宜蘭、花蓮、台東六大溫泉區…008 宜蘭、花蓮、台東、新竹六大神秘景點…010 逗陣去旅遊路線38—宜蘭輕旅行1一日遊…012 幾米主題廣場…014 呿呿噹森林…020 宜蘭東門觀光夜市…024 宜蘭東山河親水公園…030 宜蘭傳統藝術中心…038 永鎮海濱公園(私房景點)…044 蘭陽博物館…048 龜山島、賞鯨、烏石漁港…056 外澳東北角海水浴場…068 北關海潮公園…072 伯朗咖啡城堡…076 逗陣去旅遊路線39—宜蘭輕旅行2一日遊…080 湯圍溝溫泉公園…082 礁溪溫泉公園森林風呂

…088 礁溪五峰旗瀑布…092 中興文化創意園區…096 羅東觀光夜市…102 吉門蘇澳冷泉…108 蜊埤湖畔落羽松(網路上的七大秘境)…114 長埤湖風景區…118 清水地熱(趣味景點)…120 逗陣去旅遊路線40—北部橫貫公路二日遊…122 石門水庫風景區…124 慈湖兩蔣文化行館…130 大溪老街…138 桃源仙谷…142 角板山蔣介石行館…148 小烏來風景區…154 羅浮泰雅溫泉公園…158 拉拉山遊客中心…160 中巴陵的「三龜戲水觀景平台」與「櫻木花道」…164 拉拉山光明休閒農場…168 拉拉山神木群步道…172 拉拉山恩愛農場…180 明池森林遊樂區…188 排谷溪野溪溫

泉(橫貫公路秘境)…194 棲蘭森林遊樂區…196 鳩之澤溫泉(趣味景點)…200 太平山森林遊樂園…204 翠峰湖(台灣最美雲海之一)…210 逗陣去旅遊路線41—尖石秀巒風景區三日遊…216 合興車站(愛情車站)…218 內灣老街…222 青蛙石… 228 宇老鐵馬驛站…230 和解廣場…232 長老教會田埔教會…234 軍艦岩(野溪溫泉)…236 楓樹中的農舍(秀巒部落)…244 泰崗司那基部洛…246 新光部落(新光國小)…248 鎮西堡…254 上帝的部落(司馬庫斯部落)台灣最原始的部落…260 美術營地(攝影家最愛景點之一)…276 逗陣去旅遊路線42—花蓮美麗的山線與海岸線二

日遊…280 花蓮遠雄海洋公園…282 芭崎瞭望台到磯崎海水浴場…296 花蓮理想大地渡假村…300 立川漁場…306 花蓮鯉魚潭風景區…310 池南森林遊樂區…316 花蓮豐年祭…322 花蓮東大門國際觀光夜市…330 七星潭…336 清水斷崖…342 太魯閣到天祥(中部橫貫公路)…344 逗陣去旅遊路線43—美麗的花東縱谷區二日遊…358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360 花蓮光復糖廠…366 花蓮富源森林遊樂區…370 花蓮秀姑巒溪泛舟…376 吉蒸牧場…384 安通溫泉…388 花蓮六十石山(金針花)…390 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396 池上大坡池風景區…398 池上伯朗大道…402 台東

鹿野高台…406 台東初鹿牧場…412 逗陣去旅遊路線44—台東海岸線二日遊…418 台東森林公園…420 台東海濱公園…426 台東富岡漁港…430 台東小野柳…434 加路蘭遊憩區…438 杉原海水浴場…440 小魚兒的家…442 水往上流…446 海角八邊民宿…448 台東三仙台…452 石雨傘…456 台東知本溫泉…458 台東知本森林遊樂區…462 台東千禧曙光紀念園區…468 台東太麻里金針山…472 鐵道藝術村(鐵花村)…476

社區小旅行對幸福巴士(DRTS)交通接駁之研究

為了解決內灣線路線圖的問題,作者林美芳 這樣論述:

政府補貼的台灣好行及台灣觀巴士跑的路線以有觀光價值路線為主,其他沒有這些巴士的鄉鎮,政府經費補貼「幸福巴士(DRTS)」及「幸福小黃」以提供偏鄉民眾就醫、就學及採買生活必需品之基本民行之需,本研究於2020年3-4月以深度訪談法至偏鄉訪談與觀光發展相關人士,以便探討幸福巴士交通接駁社區小旅行之可能行,研究結果如下:台灣幸福巴士(DRTS)的主管機關為公路總局,觀光的主管機關為觀光局,目前觀光有台灣好行在跑,在現有的法令規定不能補助幸福巴士(DRTS),兩個單位要整合是有困難。部分鄉鎮公所網站提供幸福巴士(DRTS)相關資訊並不完整,且無統一識別標示,以致民眾識別困難。基於使用者付費觀念,幸福

巴士仍應以刷卡或付費方式才可永續經營。此巴士可以預約方式與社區觀光結合,建議社區靠自己力量來推動社區小旅行,但需盤點地方觀光景點,並依不同季節,藉由不同主題活動讓遊客吸引遊客。未來高齡化人口增多,高齡之觀光客藉由轉換搭乘幸福巴士接駁至社區小旅行,藉此提升大眾運輸工具承載率,亦能減少私人運具行車雍塞及可能發生的行車危險,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輕環境負擔。期待未來也可以透過大眾交通系統改善進而帶動鄉村觀光人潮,讓更多年輕人回流,創造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