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加盟說明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全家加盟說明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明義寫的 便利商店經營成功學 和吳偉立的 血汗超商:連鎖加盟如何變成鏈鎖枷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全家加盟直營 - Hrizax也說明:加盟全家 便利商店僅需加盟金30萬元,及保證金60萬元(期滿退還)。只要是身體健康且信用良好,夫妻兩人可選擇委託加盟專職經營,目前亦開放非夫妻拍檔加盟;自有或承租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繪虹企業 和群學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洪富峰所指導 蘇祥慶的 臺灣便利商店產業之地理學研究 (2018),提出全家加盟說明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便利商店、零售地理學、空間自相關分析、網格式資料、座位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吳嘉苓所指導 安勤之的 救命仙草、健康食品或生技靈藥?靈芝的科學、巿場與療效政治 (2015),提出因為有 靈芝、健康食品管理法、物質文化、療效政治、傳銷產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全家加盟說明會的解答。

最後網站全家便利商店加盟金 - 法律貼文懶人包則補充:【問題】全家便利商店加盟金?推薦回答. FamilyMart 全家便利商店加盟網-加盟辦法。 特許加盟:加盟主或總部提供店面(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全家加盟說明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便利商店經營成功學

為了解決全家加盟說明會的問題,作者林明義 這樣論述:

連鎖超商的戰國時代 打造一間真正幫你賺錢的便利超商! 超實戰!給超商加盟主的24堂必勝經營課!   【全國傑出服務店長獎】得主,不藏私經營祕技大公開   加盟說明會沒告訴你的「眉角」,本書一次說清楚、講明白!   決定加盟便利超商的那一刻起,   你就應該從「經營者」的高度全盤思考,   請拋掉過往的上班族思維,今天起,你就是老闆!   本書專為務實打拚的你而寫,在創業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參加加盟說明會,要注意哪些專員沒有明說的事?   合約怎麼簽?店面怎麼選?開店資金該如何聰明調度?   每一個環節,都左右著你的店是否能贏在起跑點上!   本書從「觀念建立、開店準備、人事管理、店

務經營、財務控管」5大面向切入,從開店前的準備、人員的召募與培訓、商品的訂進銷廢、店務的行政管理、財務的報表控管,到相關的行政法規……等共24堂實戰經營課,由「全國傑出服務店長」親自詳細解說,手把手地指導,分享自己獲利再開二店的成功經驗談,以及過來人最中肯、精闢又務實的建言,幫助你少繞遠路,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夢幻黃金超商!   作者簡介 林明義    民國 65年出生   ★學歷:民國85年台北工專機械科   ★經歷:民國88年駿業資訊研發部經理(三年)   ★個人成就:   民國104年當選全國傑出服務店長   民國104年複數加盟全家便利商店–板橋市府店   民國104年榮獲2

014全國優良店長   民國104年榮獲2014連鎖加盟協會創新經營點子第2名   民國103年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志工訓練結業   民國103年複數加盟全家便利商店–土城峰吉店   民國102年複數加盟全家便利商店–土城恆山店   民國101年複數加盟全家便利商店–土城新亞店   民國099年加盟全家便利商店–土城大安店   民國099年全家SST高階認證合格全國第一高分   民國099年全家內部經營人員研修合格   民國098年加盟全家便利商店–土城美生店   民國091年開設艾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序 第一次加盟就上手 Part 1 加盟前一定要了解的5個正

確觀念 第1章|對創業的觀念 第2章|對便利商店業的觀念 第3章|對加盟的觀念 第4章|對全家的觀念 第5章|對責任的觀念 專欄 逆境中的小故事 Part 2 開店前應該要知道的事 第6章|參加地區加盟說明會 第7章|申請條件 第8章|選店&選擇加盟型態 第9章|開店前的準備 Part 3 人員的管理 第10章|人員的招募 第11章|人員的訓練 第12章|班表的安排 第13章|管理的制度 第14章|總結:帶人是一門大學問 Part 4 店務的管理 第15章|SQC的影響 第16章|服務的管理 第17章|品質的管理 第18章|清潔的管理 第19章|日常業務的管理 Part 5 財務的管

理 第20章|營運報告書 第21章|往來帳表與保證金餘額表 第22章|匯款金額明細表 第23章|在公司報表之外的報表 第24章|總結:善用報表管理,檢視營運成果 專欄 傑出店長的參選 附錄一 店務心得──愛揪才會贏 附錄二 店務心得──披著羊皮的狼   【店務心得:披著羊皮的狼】狼生存於荒野森林,有敏銳的嗅覺和觀察力、以及主動出擊團隊合作與永不言敗的精神……5年前的新北市土城,在土城交流道以西有近1萬4千名的人口,更有世界知名的鴻海總部,公司想在此區域拓店卻屢屢失敗開了又閉,直到我經營了土城美生店才總算穩住,如今這區已拓展到7家全家,其中4家是我在經營的,客人開玩笑地說:『店長看起來溫

和斯文,想不到這麼厲害開了6家店,就像是披著羊皮的狼,哈哈』一聞到商機的味道就如同狼發現獵物一般,這就是我天生的血性。(一) 狼的獵食─沒有獵物我們就去尋找獵物做生意不能只是等待顧客上門,我們設計了外送DM,以地毯式的拜訪告知,由於很多工廠忙到沒時間出來買,很快地就建立起固定的外送客戶群。有一天,客人表示:「明天我公司開會要200杯熱咖啡,老闆要求必須完成,救我!」接到大訂單讓我熱血不已,但平均沖一杯拿鐵要花50秒,200杯要3小時才泡得完。如此前面泡好的咖啡早已冷掉了,客人勢必退貨,甚至影響日後訂單。狼的群攻:由於我們4家店都相距不遠,讓有2台咖啡機的店做70杯,只有1台的店做30杯,平均每

台機器只需要做30杯,30分鐘我們就做出200杯,我們利用店數優勢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咖啡送到客人手上時仍是熱的,贏得讚賞。豐盛的晚餐:大單會議咖啡成了我們在土城工業區的獨家生意,讓我們外送店的咖啡銷量持續成長,目前平均月銷量對比公司同部門達到203%,10,642杯每月創造近50萬營業額。(二) 壯大狼群─學會體貼下屬,他們必會為你效忠阿明是去年新進的同仁,才上班第2週就來找我商量,「店長能否借我20萬還債嗎?我可以簽約拼命加班還你,拜託幫忙!」原來他是個百萬卡債族,為了躲債從南部跑來北部工作,但是他肯負責還債的態度讓我不畏懼他的背景,更決定培養他。狼的培訓:對於員工我最重視的是獨立作戰的

能力,並給予完整的生涯規劃。1、依照公司培訓制度逐步取得高階認證。2、配合學習進度去量身訂做工作目標。3、每週給予工作目標,規律回報檢視落實度,培養幹部當責態度。4、定期訪談,協助規劃人生夢想實現步驟。

臺灣便利商店產業之地理學研究

為了解決全家加盟說明會的問題,作者蘇祥慶 這樣論述:

便利商店已成為臺灣民眾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迄今國人對此類商業零售空間的認識卻尚多停留在經濟獲利層次,缺乏與區域發展及地方生活間的關聯。本研究透過區位理論的驗證、空間統計方法的改良與應用,以及消費者本位的田野實察結果,審視便利商店產業在不同地理尺度下的區位問題與地方連結。  研究結果顯示,在全國與區域尺度下,便利商店產業於北臺灣地區擁有較快速的發展步調與普及率,於中南部地區則尚集中於都市地帶;2007年以前空間群聚伴隨著各通路商圈競爭而不斷擴張與增強,2008年後少見大規模的展店活動,多以原址翻新或近鄰搬遷的方式延續既有商圈,產業空間擴散與群聚型態的演變過程,除突顯了人口數量的流動外,

亦在人口結構上反映了地方發展的現況與前景。  在鄉鎮市區尺度下,本研究利用網格式資料克服空間統計常見的可調整地區單元問題,並證實歷來微觀研究所歸納的區位要素與商圈範圍,均較適用於雙北都會區,在中南部地區則需考量區域發展與人口結構的差異予以調整。而在通路門市的並存現象上,近十年來雙北市已演變為統一、全家兩大通路為主之並存態勢,統一超商僅在台北市獲得相對的商圈優勢,在新北市多數地區已與全家便利商店呈現五五波發展;萊爾富除鞏固三重、內湖等區之早期商圈優勢外,亦著重於南桃園郊區地帶之發展,且較迴避與統一超商發生商圈重疊之情形;來來超商於基隆地區的商圈優勢,則因統一、全家兩大通路的擴張而逐漸流失。  在

社區鄰里尺度下,便利商店來客使用座位區之比例與頻率,乃隨著門市商圈區位不同而有所差異,而大眾交通運輸的便利性,以及座位的數量、配置與機能,亦會影響座位區的來客組成與停留時間,便利商店已由過去單純著重快速、便捷的商品販售據點,轉變為多功能的社區服務中心,除滿足消費者經濟生產與日常生活的需求外,門市整合物流、金流與資訊流的加值服務,更使座位區連結了不同社群與不同空間尺度下的社會關係。

血汗超商:連鎖加盟如何變成鏈鎖枷盟

為了解決全家加盟說明會的問題,作者吳偉立 這樣論述:

向人民報告!連鎖加盟制的內幕調查   創業當頭家是台灣許多人的夢想,而「連鎖加盟」無疑是時下勇於冒險者的圓夢捷徑。然而「頭家夢」真的如此美好?《血汗超商》的作者本著公共知識份子的批判精神,切入組織最龐大、制度最完整的便利超商體系,詳述其產業歷史及運作實況,揭穿這個受主流商業媒體高度吹捧的神話組織不為外人知的真實面貌。本書以底下這幅景象說出了連鎖加盟制被緘默封口的祕密:   與連鎖總部簽約,就像是與魔鬼交易。總部(魔鬼)告訴你,夢想就在「不遠的前方」,在你邁向夢想的過程中,魔鬼開始依約拿走它要的健康,於是你逐漸形容枯槁;想回頭已不見來時路,只好身不由己地走下去,魔鬼又取走了它要的自由;不久你發現

這段逐夢之旅只剩自己一人孤立無援,原來魔鬼早已拿走它要的人際關係。最後你不支倒地,對魔鬼發出質疑,我的夢想呢?「嘿嘿,就在前頭而已啊!我怎麼知道你竟然走不到。」 本書特色   值此景氣寒冬之際,推出這部揭穿連鎖加盟制度真實面貌的《血汗超商》真的好嗎?會不會讓人陷入更深的絕望?當喜鵲紛紛預報景氣回春,人們是否還想聽見烏鴉的聲音?這是出版前最大的掙扎。然而,隨著相關新聞接二連三的爆發,使人驚覺這一切似乎只是冰山的一角。如果台灣社會不正視此問題,並謀求根本的解決之道,將有更多無助的人遭受不義制度的嚴厲剝削。本書邀請妳/你看見,自以為熟悉,其實也不一定很熟悉的便利商店。 作者簡介 吳偉立 學歷:清華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 現職:財訊雜誌記者 座右銘:「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就是改變世界的一種方式。」 謝國雄序/ 「歡迎光臨!」 蔡志杰序/ 看穿加盟體系這個「圓夢捷徑」後? 辛酸頭家序/ 圓夢成功?圓夢成空! 楔 子 加盟制度:圓夢捷徑? 第一章 翻身之梯或地獄之門 第二章 回首往昔 第三章 「高層」的內幕 第四章 櫃臺後的故事 第五章 銷售工廠 第六章 借雞生蛋 第七章 國家在哪裡? 第八章 展望未來 後 記 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 推薦序一 「歡迎光臨!」 謝國雄   「歡迎光臨」聲中,加盟超商提供了二十四小時、三百六十五天不打烊的服務,便利了全民

,肥了連鎖超商的集團總部,到底誰付出了?誰墊底了?他們為什麼甘之如飴?   三十多年前,台灣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做手工」的家庭代工與黑手變頭家經營的小工廠。今天街頭轉角看到的卻是7-Eleven、全家或者OK超商。由生產到消費, 由製造到服務,由密閉昏暗的工作坊到開放明亮的連鎖門市,這是一個多麼大的變化! 但是台灣社會真的變了嗎?本書給了一個會讓你掉眼珠的答案:沒變!   不論是一九七○年代或二○一○年,台灣人同樣企望自己創業當「頭家」,而這個頭家不過是受到各種限制的「工頭」,貫穿其中的是外包邏輯。一九七○年代出口導向的工業化中,貿易商接訂單轉交給小工廠,製造小工廠再發包給小型工作坊與家庭代

工;在這個外包網絡中,國際市場波動的壓力,層層轉嫁到最底層的家庭代工。二○一○年,連鎖超市集團透過加盟契約與各種營業規定,將壓力下傳到加盟店的店長,同時不遺餘力地將利潤上吸到集團總部。不論三十年前或今天, 國家的法律與行政都以「尊重市場運作」與「契約自由」為由,對此保持「中立」。   然而,真的沒變嗎?不,其實有變。首先,傳統零售商店(「柑仔店」)不見了。其次,加盟店主面對的是力量更大、控制更全面、更細緻的總部。第三、想透過連鎖商店來創業的逐夢者,面臨的是寡頭壟斷的市場,他們除了選擇加入連鎖體系外,別無出路。最後,在門市層級的競爭更加劇烈,加盟店長只能以無限延長的工作時間與榨取時薪工人來求取生

存。   換言之,台灣資本主義發展有常與變,頭家夢與外包邏輯是常, 產業頂端逐漸被壟斷與產業底層的完全競爭並存,則是變。本書將當代看成歷史、將歷史看成當代,讓我們有機會反省台灣社會的前世與今生,進而解開「我們是誰?」、「我們在追求什麼?」以及「我們為何是這幅模樣?」的集體身世之謎。   質疑和挑戰常識與現狀,並與之斷裂,是社會學探索社會生活的獨特方式。社會學更試圖指出在常識與現狀之外的其他可能,如本書所提出的:正視「名為企業間的關係、實為勞資關係」的現象、立法與集體行動。可貴的是,本書也是這個努力中的一環, 即作者將學術專著轉化為通俗可讀的書籍,藉此與台灣社會通。這是立基在嚴謹的「專業社會學」

之上,體現公共利益的「公眾社會學」。祈願本書能成為台灣讀書界與文化界的暢銷書,讓貼近台灣社會動脈、踏實、深刻、具有啟發力的社會學著作能成為「非小說類」的主角。   (謝國雄為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兼所長、中研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推薦序二 看穿加盟體系這個「圓夢捷徑」後? 蔡志杰   在筆者寫作這篇序言之前,其實與本書作者偉立並未曾有機會謀面。我們之所以有些聯繫,是因為二○○六年間,苦勞網曾經短暫組織過一個「大賣場調查團隊」,我作為苦勞內部負責此一調查團隊計畫的成員,與當時在撰寫相關議題碩士論文的偉立開始認識。如今,偉立改寫其論文準備出版,他找到我為這本書寫序,我欣然接下這個任務。 資本與產業的集中

化   偉立這本書考察的是零售業中便利商店的「加盟連鎖」體系。在製造業資本投入流通領域後,因為連鎖體系挾其門市數目多、進貨量龐大,便要比個別店面擁有更多進貨議價空間,再加上P O S 系統的建立,使得加盟門市還能跨足各種費用代收業務;相形之下,整合程度較低的其他零售業形式,就較難因應市場需要而被邊緣化。   作者在這裡提供的,其實是資本全球化進程中個別卻又宏觀的背景。隨著產業資本的投入,使得零售業進行較大規模的集中化,產業兼併以競逐更為壟斷的利潤。而在對外挾其規模經濟以打擊競爭對手之時,對內也要盡量降低開支、透過種種管理手段來轉嫁成本。   於是雖然總體便利商店數量不斷攀升,但個別門市的平均營

業額卻是停滯不前、甚至下降。對於加盟總部來說,它的總營業額仍然隨著更多門市的開張而增加,且門市營運成本都由個別加盟店吸收掉了;而對個別加盟主來說,因為競爭店家越來越多,卻必須投注更多心力才能維持既有的營業額。這是個別產業的背景。   至於我說這亦是宏觀或甚至是資本全球化的背景,意即同樣的狀況發生在所有產業,是全球化的共同現象之一。君不見,不論哪個產業,掌控流通市場的跨國大品牌互相兼併以爭取更高市占率,但其生產製造面,卻不斷透過更為零散化的分工體系、朝向更為非正規化的勞動方式來進行,以降低更多成本。 勞動的去技術化與非正規化   偉立花了相當多篇幅介紹加盟體系及其門市如何運作。基本上,一家門市的

經營並沒有太多自主性可言,門市無法獨立進貨,賣什麼東西、價格多少、在貨架上如何陳列、甚至包括如何賣(招呼顧客的銷售詞及語氣),加盟總部都已制定統一的經營方針。   這些為加盟總部所牢牢規範住的操作方式,使得經營一家門市不需要太多技術。如同作者所言:店長層次一個月、一般工讀生一星期就熟悉工作了。如何操作收銀機以交接班,依靠的不是基本原則,而是完全按表操課的複製。   對於這種勞動標準化過程,作者認為是試圖把勞工去技術化。去技術化的結果是不必僱用專職勞動者,時薪工讀生就可填班。另外,當一九九○年代後期,零售業面臨適用勞基法的關頭時,加盟總部大量把原來的直營門市轉為加盟門市,將原本總部直接僱用的人事

轉由加盟主來負責,也就是轉嫁其人事成本。   總結這些現象,作者認為,零售業的加盟制度,其實就是製造業外包制度的轉化,而加盟主如同外包體系中承攬部分製程的小頭家,在其中懷抱「翻身」成為「頭家」的想望。 以促成組織為導向的產業研究   我想本書呈現了,加盟體系是否足以讓一個人翻身成為頭家的具體現實:由於總部對加盟門市的層層掌控,其答案明顯是異常晦暗的。   從工運的角度來看零售業的勞動議題,多半會想到組織基層時薪工讀生,相較起來,偉立在書末激勵加盟主應該團結起來,可說是不一樣的路徑。但這不是問題所在。反對市場主導的生產及社會關係,如果從這個立場出發,加盟主當然應該團結起來向零售業財團爭取權益。問

題在於如何可能:從主觀來看,擁有門市、當家做主的海市蜃樓掩蓋了加盟主乃為小工頭、而遠非頭家的事實;從客觀來說,這些「頭家」被加盟機制緊緊綁在個別的門市裡,彼此為市場中的競爭者而互存猜疑,也就缺乏團結起來的社會基礎。   即使加盟主們團結起來爭取到較多權益,但如果繼續以頭家自居,那麼,這些「頭家」是會將利益與基層工讀生共享,還是獨自佔有利益以做為晉升成更大頭家的資本呢?如果是後者,那加盟主團結起來爭取到較多利益這回事,是否只是更鞏固其作為頭家的階級躍升想望呢?   因此我個人認為,如果有基層零售業勞工的組織運動,那才會對從事門市人事管理的「頭家」們產生壓力,迫使他們也必須團結起來轉而向總部要求更

多利潤分享;而兩個部門的組織運動如果能與時俱進,也比較可望對於零售業的勞動環境,產生較正面的拉動力。只是,組織零售業勞工的主客觀條件,並不比組織加盟主的條件好多少。   台灣的工運通常只進行素樸的組織工作, 所謂素樸, 並非指沒有政治想像,而是指沒有組織策略。台灣工運界沒有從事產業研究的習慣,而不了解產業特性,就無法找出組織此產業部門內之勞動者的途徑。偉立這本著作最大的貢獻,就是他把零售業中的加盟體系,做了非常詳盡的調查分析,讓我們得以一窺加盟體系的堂奧。   我想偉立寫作本書的目的之一,是要協助加盟主們「看穿」加盟體系。但即使看穿了體制對個體的結構性壓迫,並不自動保證行動者會轉向團結組織起來

,依據以往經驗,更多的底層勞工是從此認命,或試圖往上爬以脫離勞工身分。   如果說這本書是一塊進入零售加盟體系產業研究的敲門磚,那麼,如何使其中的行動者,不管是基層勞工或小工頭,能夠組織起來挑戰市場導向的勞動體制,這就有待更多的研究考察與實踐分析了。   (蔡志杰為苦勞網特約記者) 第五章  銷售工廠儘管我們以走在時代尖端的技術為傲,但是零售業仍然是相當勞力密集的事業。——史考特(H.LeeScott),沃爾瑪執行長經營便利商店是密集勞力,一定要有足夠的人手在後面支撐,不管是家人或是從外面請來的人都是。如果真的找不到人,那你就得親戚朋友全下去幫忙。店一定要二十四小時開,店是公司交給你,你要

負全責啊!請不到人、或是人沒有出現(蹺班),你就要自己卡班啊!——某連鎖便利商店創業說明會「現在經營便利商店,沒有空間去操作,過往的一身武藝都無用武之地了啊⋯⋯。」第二章提到的胡先生,在訪談最後吐露了自一九六○年代一路經營下來的感慨。這個商場經驗豐富、曾在他的商圈內呼風喚雨、沒人敢貿然越線踏進一步的小霸王,為何如此慨嘆?到底是怎樣的經營經驗,讓曾企圖好好闖蕩一番事業的他,最後得出如此洩氣的結論?第二章透過總體數據與趨勢變化,目睹食品零售業幾十年來的改變,但先前的數據與描述,並未深入便利商店的工作現場,還是無法體會胡先生這幾十年來,從每日的操盤經營中體會到的時不我予。本章將從門市現場開始,深入觀

察這些年來工作現場的改變與經營業者功能的弱化。零售現場的生產過程上一章提到,便利商店的主要勞動力是時薪制的兼職人員,而非長期任職的正職人員,為什麼會這樣?是怎樣的現場實況導致這種人員組成?再則,一個零售業老闆的現場工作是什麼?進入加盟體系後又有什麼變化?去技術化的工作流程便利商店的現場勞動,是重複性相當高的簡易例行公事,非常乏味,裡頭工作的人絕沒「遊戲」的感覺,又因薪水甚低,導致員工流動率高,然而也因門市工作非常簡單,使這個行業能夠承受其他產業難以承受的高流動率。零售產業的運作方式就是貨物進出,沒有太高深的學問,也是導致從業人員口中「這份工作很無聊」的原因之一,但以下將逐步說明,在產業特色外,

連鎖體系在勞動過程「去技術化」的刻意安排,影響更是明顯。「去技術化」並非指生產現場沒有科技、沒有技術,而是指門市現場的科技太過強大,強大到不需要個人的內化經驗。例如傳統的手工匠,工作技藝需要靠長時間工作才能慢慢訓練,而且這種內化於肉身的經驗不容易傳遞;但在現代科技進入後,拆解了原先的工作流程,移除傳統技藝,削減工匠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將技藝的傳承,由師徒口耳相傳轉移為一本本的操作手冊,新進員工只要按表操課,就能讓生產線正常運作。整個零售現場的勞動安排,正是徹底的去技術化型態。我訪談時一定會問每位受訪者花了多久時間熟悉門市運作,答案相當一致:店長層次大概一個月、工讀生層級約一週,就會完全熟

悉。人們得以快速熟悉所有工作,與POS系統的強大功能有關,經歷過POS系統變革前後的加盟主都表示,有了POS系統後,收銀流程大幅簡化,工讀生上軌道的時間大概會縮短三、四天;但更關鍵的是勞動過程的去技術化設計。首先是門市的工作流程。整個門市的運作被「有意」拆解成一塊塊的細部工作,工作者只要跟著指示,很快就能學會每個工作流程,例如門市會將前台、後台的工作切分開,前台的工作再切割成收銀、訂退貨;收銀的工作又會切割成不同部分。每個從業者只要花很短的時間,就可以熟悉整個門市的局部工作,很快就能獨立運作。不只實際的工作十分機械化,甚至連工作知識的教導都非常呆板而機械化。加盟主教我交接班的程序時,並不是告訴

我一個基本原則,讓我用自己的方式記憶,而是要求我背誦每個按鍵的輸入順序,其中一個工讀生甚至花了將近十分鐘寫了交接班的程序表,讓我可以完全不用大腦直接「按表」操作。如此善意的協助,暗示這位工讀生當時學習交接班時也受到同樣的訓練,足以證明這並非我獨有的經驗。此外,我也旁聽過總部經理如何訓練門市人員,作法相當類似:總部人員不會告訴你大原則給你時間自己摸索,把經驗內化到肉身,讓僱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工作流程;而是把每個工作流程切得很細,製作出細緻的書面操作流程,讓門市人員照作。這種作法能有效減少僱工入門的學習時間。這其實就是條生產線,與製造業工廠看到的沒有兩樣。

救命仙草、健康食品或生技靈藥?靈芝的科學、巿場與療效政治

為了解決全家加盟說明會的問題,作者安勤之 這樣論述:

傳統醫療的科學化是科學家長期關注的議題,伴隨科技的社會研究的學術潮流,社會科學研究者也涉足藥物研究。在21世紀,臺灣政府關注如何透過生物技術的發展,將傳統醫療科學化與商品化,以便開創臺灣產業新局。科學家認為靈芝是帶領臺灣其他中藥材,進軍國際巿場的典範。因此,靈芝成為瞭解傳統醫療遭遇國家治理、資本主義巿場與新興科學研究的範例。  本論文以療效政治的理論,採取物的生命史取徑,分析靈芝在臺灣的商品化歷程。靈芝體現了傳統的再發明,說明靈芝作為中草藥,受跨國貿易、科技研究與法規制度的影響,轉變成為健康食品。產學界呼籲政府將臺灣打造成「靈芝王國」未果,傳銷業者接續投入靈芝科學研究。業者提出「靈芝的好壞在

多醣體」之說,引發靈芝巿場大戰,業者相繼援引科學研究反擊,激發靈芝的新療效論述,產業界成為靈芝療效政治的推動者。  政府為了回應1990年代以來的健康食品爭議,於1999年公告施行「健康食品管理法」,強調健康食品需要科學依據,並以重罰遏阻非法健康食品。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立場矛盾,既形成世界上「健康食品」與藥品及食品的法規位階相同的獨特現象,也造成後續健康食品管理法立法嚴格,但健康食品管理法施行細則則寬鬆管制的弔詭現象。行政機關的立場,與其說是健康食品的管制者,不如說是為企業產品背書的認證者。由於健康食品管理法,科學家協助產業認證產品功效,協助政府制訂管理法規,促成新型科學研究形態的誕生,本文稱

為「認證科學」。  靈芝業者投入申請健康食品認證,將靈芝從保健食品,轉變成為政府認證的健康食品。業者發現政府認證無法保證商機,因此挪用健康食品認證,游走法律邊緣,宣傳產品療效。傳銷業者援引多重證據,建構靈芝療效可信度,將靈芝從政府認證的健康食品,轉變為救命的生技靈藥,並自許為濟世救人的道德行動者。親近產業的科學家認為靈芝已從神話走向科學,本論文認為科學與神話並非對立兩極,療效始終充滿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