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日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公投日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施正鋒寫的 民主政治制度的思考 和的 英國脫歐與歐洲轉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同性婚姻公投臨近,台灣能否真正「驕傲」? - 紐約時報中文網也說明:台灣年度驕傲遊行週六在台北舉行。距憲法法院規定的同性婚姻合法化截止日期僅剩半年,但下個月全島將就此舉行公投。活動人士對蔡英文政府在此事上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翰蘆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東海大學 政治學系 張峻豪所指導 彭睿達的 海巡署組織變革與行為者適應性之研究:制度變遷的觀點 (2021),提出公投日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漸進制度變遷、新制度主義、組織變革、組織路徑依賴、政黨與政務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戰略暨國家安全碩士在職專班 趙文志所指導 王炯焜的 美中印太安全戰略競爭對台灣影響之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印太戰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公投日期的解答。

最後網站8/28前滿18歲才有公投權10日起開放查詢則補充:內政部表示,依規定國民須年滿18歲、未受監護宣告,並在各直轄市、縣市繼續居住6個月以上,才符合公民投票投票權人的資格。2021年全國性公民投票案,依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公投日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民主政治制度的思考

為了解決公投日期的問題,作者施正鋒 這樣論述:

  由威權走向民主,是為了要確保人民的自由。匈牙利民族詩人裴多菲.山多爾的名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此刻聽來彌足珍貴。其實,除了本身存在固有的價值,自由同時也是達到其他更崇高目標的不可或缺條件,譬如每個人的自我實踐。在諸多基本自由當中,又以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及媒體自由,是民主的最後一道防線。     本書從憲政改革、憲政體制、公投制度、政治整合、文化自治、罷免制度、代議政治等不同面向,探討、思考民主政治制度的現狀及展望。

公投日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立法委員林佳龍今日於內政委員會質詢時表示,為提升投票率,並考慮部分勞工可能受上班時間限制,因而無法在現行的星期六投票日前往投票,恐損及他們表達意見之權利。因此,政府應考慮將投票日改至星期天。林委員強調,為了便利人民投票,並衝高投票率,政府願意考慮實施不在籍投票,也已將各種大大小小的選舉整併在一起,但卻遲遲不願更動投票日,相當可惜。他建議中選會以及內政部,應努力朝向此目標來研議規劃。

此外,針對不在籍投票,林委員也引述台灣智庫民調指出,有高達4成4的合格選民表示可能在核四公投時進行不在籍投票。若以全台灣1800多萬的合格選民換算,就超過800萬。就算是再打個五折,也有400萬人,比中選會自己預估的100-150萬人還多出許多。換言之,中選會目前所預估的選務工作,到了實際要投票的時候,可能還會複雜許多,還可能導致因作業不及,必須要再延後公投日期,面對這些不確定的變動因素,中選會及內政部應再審慎評估。

最後,林委員進一步就公投日期質詢中選會張博雅主委。林委員說,由於公投的選務規劃,還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因此,假設核四公投的日期順延到明年中,甚至明年底,也就是在很接近明年七合一選舉的時候,中選會是否會考慮將公投與七合一選舉一併舉行? 對此,張主委回答表示,這將增加選務困難度,但如果日期真得過於接近,那就必須克服困難,或是增加經費,不過因此將可能就必須取消不在籍投票。

海巡署組織變革與行為者適應性之研究:制度變遷的觀點

為了解決公投日期的問題,作者彭睿達 這樣論述:

制度一旦創建,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微妙和漸進的方式發生變化。以海巡署為例,海巡署於2000年成立,當時為健全海洋事務管理組織體系,並轉向擴大海洋事務發展,成立之後原先規劃目標是朝向部層級「海洋事務部」方向發展,歷經七次組織變革後,最後成立具政策統合職權之「海洋委員會」。特殊的是,海巡署組織體系因融合警察、軍人及文職公務人員(含關務人員)等三種不同文化背景人員,由於身分別不同,所以身處工作環境與負責工作業務屬性也不相同。為瞭解制度變遷組織變革與行為者適應性情形,除運用漸進制度變遷的理論強調政治背景的特徵與制度本身的屬性之間的相互作用,並結合路徑依賴理論,並由上而下解釋海巡署制度變遷與變革推動

者的類型,以及運用路經依賴理論解釋海巡署組織變革各個節點;再由下而上抽樣海巡署組織成員7,634人問卷調查,探究組織變革因不同身分別(軍人、警察及文職人員)的組織成員之行為者適應性,相互結合探討海巡署組織變革的過程,在特定制度環境中蓬勃發展的不同類型的變革推動者以及組織成員對於組織變革之適應情形。

英國脫歐與歐洲轉型

為了解決公投日期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2016年6月,英國舉行全民脫歐公投,得到了超過半數民眾的支援,這一公投結果無疑給英國乃至歐洲政治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一方面,作為英國所謂選舉民主的成果,雖然在短期內緩解和轉移了英國社會的某些矛盾,但必將給英國政治經濟和內政外交產生深刻影響,另一方面,脫歐公投也激化了英國國內新的社會分化和政治競爭,加重了歐洲一體化深化的困境。不僅如此,英國脫歐還開創了民族國家退出區域合作聯盟的先例,它所折射的歐洲社會反一體化和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國家主義的抬頭,不僅將對歐洲國家治理和區域轉型產生重要影響,有損歐盟的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使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多邊合作面臨巨大考驗,也必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世界政治

格局與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     本書緊扣英國脫歐、歐洲轉型與國家治理三主題,闡述歐盟成員國面對債務危機所進行之結構改革、德法兩大核心成員國的政治領導與合作、中東歐國家在歐盟的利益訴求,以及歐盟主流政黨因應歐洲一體化、政治化的戰略與策略,並詳析歐洲於經濟貨幣政策、對外直接投資、就業政策協調、共同農業政策、司法整合、公民社會政治參與、基本人權保護等領域的發展與轉型。 作者簡介(依文章排序)   丁純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現任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中歐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荷蘭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莫內講座教授。兼任中國歐洲學會副會長,中國歐洲學會歐盟研究分會副會長兼

祕書長,上海歐洲學會副會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兼世界社保分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一體化,歐盟及成員國經濟、社會,中歐經貿關係。   羅至美     英國東英格蘭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歐盟莫內講座教授。專長研究領域為歐洲區域整合、全球化、經濟政策與管理、公共政策理論、政治經濟學及英國政治。   卓忠宏     西班牙馬德里康普登斯大學政治學博士。2000年學成返國後,即任教於淡江大學至今。現任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研究專長為比較區域主義、區域貿易協定以及西班牙政治與外交。   葉國俊     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應用經濟博士,

現任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2017-2018比利時根特大學與荷蘭格羅寧根大學臺灣講座教授。曾任職中正大學經濟學系與臺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研究領域為國際經濟學。   鄭春榮     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歐洲學會常務理事、上海歐洲學會副會長、上海國際關係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德國及歐盟政治與外交、歐洲一體化、中德及中歐關係。   范一楊     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領域為德國外交與安全政策,政治語言學。   賴昀辰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公

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國際事務處國際學術合作交流組組長、歐盟研究中心執行長、歐盟莫內模組計畫獲獎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聯盟與歐洲統合、國際關係、外交政策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學。   楊三億     政治大學外交系與政治大學東亞所畢業,2000年獲教育部公費前往波蘭留學、並於2004年獲得華沙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博士,現任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小型國家安全策略、歐洲聯盟整合、中東歐國家外交政策分析等。   佟家棟     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應用經濟學科學位分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歐洲學會副會長,教

育部高等學校經濟與貿易教指委副主任,全國國際商務專業碩士教指委副主任,歐盟莫內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歐洲經濟一體化、歐洲國別經濟、中歐經貿關係等。   劉程     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副主任、副教授。兼任南開大學中國自貿區研究中心祕書長,世界經濟論壇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金融理論與政策、貨幣政策理論、歐洲經濟一體化和美國經濟等。   成新軒     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河北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二級),歐洲研究所所長,歐盟莫內講座教授。兼任中國歐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被授

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榮譽稱號。主要研究領域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歐盟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   譚偉恩     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暨專長聚焦於: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理論、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比較政治經濟學、跨國食品安全與糧食安全。   張浚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政治專業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歐洲學會會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理事及世界社會保障研究分會副祕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歐盟治理、歐洲福利國家及社會政策、國際發展合作等。   陳麗娟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暨歐洲聯盟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莫內講座教授,臺灣歐盟中心諮詢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聯盟法、歐洲經貿法與歐洲金融市場法。   張萌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一體化與歐洲治理。   陳淳文     法國巴黎第二大學法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臺灣歐盟中心副主任,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比較公法、憲法、行政法、法國公法及歐盟法。   謝國廉     臺灣大學法學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法學博士。現任高雄大學法學院教授及財經法律學系主任。學術專長包括歐盟

法、競爭法、媒體法及智慧財產權法。先後擔任英國Morton Fraser法律事務所專員、世新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副教授兼智慧財產法中心主任、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並曾擔任愛丁堡大學、日本慶應大學訪問學者、考試院專技高等考試典試委員及法官學院講座。   陳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中東歐研究院執行院長。兼任中國歐洲學會執行祕書長、中國歐洲學會歐洲經濟分會祕書長、中國歐洲學會中東歐研究分會祕書長,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經濟一體化、歐洲國別經濟、中歐經貿關係、中東歐研究。   李巍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博

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專聘研究員,比較國際政治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擔任《中國經濟外交藍皮書》主編,《世界政治研究》副主編,《外交評論》、《國際政治科學》和《國際展望》編委,中國經濟外交研究會副祕書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國經濟外交、美國國際經濟政策。   鄧允軒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碩士研究生。   熊煒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現任外交學院外交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學術兼職包括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歐洲學會理事、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交流與合作網路理事。主

要從事外交談判、中歐(德)關係和城市外交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   姜琍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中東歐研究室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問題、維謝格拉德集團合作、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關係。   高啟中     英國東英格蘭大學法學博士。現任臺北商業大學財經學院貿易實務法律暨談判碩士學位學程教授。英國特許仲裁人學會高級會員,中華仲裁協會(臺北)仲裁人,中華國際法學會(臺北)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投資法,國際經貿法,仲裁法,國際爭端解決。   李明明     復旦大學法學博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

,國際關係系系主任。兼任上海國際關係學會常務理事,上海歐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一體化、歐盟政治、國際關係理論。   余佳璋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建業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曾任公視新聞部副理,臺視新聞記者,國際記者聯盟執行委員會。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憲政理論、國際新聞傳播。   王亞琪     南開大學法學博士。現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國際關係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國際關係、全球治理。   編者簡介   李貴英     巴黎第一大學法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特聘教授、歐盟莫內講座教授,臺灣歐盟中心諮詢委員。專長研究領域為國際經濟法、國際投資法、國際仲裁,以及歐

洲聯盟法。2011年起名列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小組成員名單。   吳志成     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歐盟莫內講座教授,南開大學傑出教授、全球問題研究所所長、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歐洲學會副祕書長、中國歐洲政治研究會副會長。曾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國際學術交流處處長。入選首批「萬人計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理論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國際關係、全球化與全球治理、歐洲一體化與歐洲治理。 作者簡介 叢書主編序∕蘇宏達 緒論∕李貴英、吳志成 上篇 英國脫歐 英國脫歐

和歐盟、歐洲一體化∕丁純 英國脫歐議題及其對歐洲統合的意涵∕羅至美 論英國脫歐公投後歐洲的「合」與「分」:直布羅陀與加泰隆尼亞兩案例研究∕卓忠宏 歐洲金融危機的終結:英國脫歐是阻力還是轉機?∕葉國俊 德國應對英國脫歐進程及對歐盟未來改革的立場∕鄭春榮、范一楊 英國脫歐後的美歐英安全合作展望∕賴昀辰 英國脫歐與波蘭的歐盟整合政策∕楊三億 中篇 歐洲轉型 歐元區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實施及其績效述評∕佟家棟、劉程 從Micula一案看歐盟外人直接投資政策之困境∕李貴英 歐盟與成員國之間就業政策的協調機制與效果研究∕成新軒 歐洲整合過程中的共同農業政策及其對發展中國家之影響∕譚偉恩 歐洲的國家轉型及其政

治圖景:從歐洲民粹主義談起∕張浚 「多速歐洲」:歐盟命運之反思∕陳麗娟 歐盟治理中的公民社會及其政治參與∕吳志成、張萌 歐盟先決問題程式與司法整合發展∕陳淳文 歐盟媒體多元主義與民主制度之發展:基本人權保護之視角∕謝國廉 下篇 國家治理 歐元區重債國家的結構改革∕陳新 德國的政治領導與歐債危機的治理∕李巍、鄧允軒 德法合作的歐盟領導權模式∕熊煒 中東歐國家在歐盟的利益訴求和利益博弈∕姜琍 歐盟成員國間雙邊投保協定的存廢與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兼論以「投資法院系統」模式作為替代方案之評析∕高啟中 歐洲一體化的政治化與歐盟成員國主流政黨的應對戰略: 以歐債危機發生後的德、英、法三國為例∕李明明 歐

盟專有名詞英文、繁簡中文對照表∕余佳璋、王亞琪 索引 緒論(摘錄)   李貴英(東吳大學特聘教授)、 吳志成(歐盟莫內講座教授)     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作為世界政治重要舞臺的歐洲也不例外。新世紀以來,歐洲一體化既邁出了許多推動歐洲合作不斷擴大和深化的重要步伐,促進了世界區域一體化的進程,也遭遇到諸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戰與新考驗,歐洲區域合作與區域治理在整體上可謂艱難前行。2016年6月,英國舉行全民脫歐公投,得到了超過半數民眾的支援,這一公投結果無疑給英國乃至歐洲政治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可以說,無論是對英國社會政治發展、歐洲一體化與區域轉型,還是對國際格局變革與全球治理進

程,英國脫歐都可稱為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一方面,作為英國所謂選舉民主的成果,雖然在短期內緩解和轉移了英國社會的某些矛盾,但必將給英國政治經濟和內政外交產生深刻影響,另一方面,脫歐公投也激化了英國國內新的社會分化和政治競爭,加重了歐洲一體化深化的困境。不僅如此,英國脫歐還開創了民族國家退出區域合作聯盟的先例,它所折射的歐洲社會反一體化和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國家主義的抬頭,不僅將對歐洲國家治理和區域轉型產生重要影響,有損歐盟的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使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多邊合作面臨巨大考驗,也必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世界政治格局與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     作為「兩岸歐洲研究系列」的第二本作品,《英國脫

歐與歐洲轉型》是近年來兩岸歐洲研究團體和專業學者之間學術交流與合作的結果,目的在展現兩岸學者針對英國脫歐及其意義、影響和歐盟主要大國之立場、態度等的有關思考,闡述歐盟成員國面對債務危機所進行的結構改革、德法兩大核心成員國的政治領導與合作、中東歐國家在歐盟的利益訴求以及歐盟主流政黨因應歐洲一體化政治化的戰略與策略,分析歐洲在經濟貨幣政策、對外直接投資、就業政策協調、共同農業政策、司法整合、公民社會政治參與、基本人權保護等領域的發展與轉型。 英國脫歐和歐盟、歐洲一體化(摘錄) 丁純(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 壹、前言 2016年6月24日,英國退歐公投以51.9%對48.1%、主張退歐的民眾

略占上風的結果而使「英國退歐」成真,「黑天鵝」沖天而起。英國成為爆點,也開啟了歐洲一體化的逆向進程,此不僅令英國上下茫然,莫衷一是,也使歐盟(European Union, EU)震驚,全球譁然,拽住全球目光,吸睛有加。此後英、歐間討價還價、一波三折的脫歐談判進程和英國內部朝野對峙、府院內訌、民意與社會嚴重分裂的場景屢見不鮮,英倫上演了「幾無一人是男兒」的肥皂劇情,使「脫歐」衍變成「拖歐」,脫歐日期一拖再拖,前景撲朔迷離,也深刻地影響了歐盟的氛圍和歐洲一體化的發展前景。 綜觀近三年英國脫歐談判、英歐間互動的歷程,以及迄今仍未有結果的英國「脫歐」事業,筆者以為,英國退歐作為一件對英國和歐盟、歐洲

一體化具有深刻影響的事件,值得我們冷靜和理性地分析公投結果的主要成因、脫歐進程衍生的結果以及對英國、歐盟和歐洲一體化影響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評估。 貳、英國脫歐的原因 英國退歐絕非偶然,背後蘊含著一系列歷史和現實交織、內外纏繞的深刻成因: 第一、「光榮孤立」的稟性使然。長期孤懸海外的島國地理位置使英國對歐政策形成了以「均勢政治」為原則的「光榮孤立」特徵,並在19世紀由首相索爾茲伯里勳爵(Lord Salisbury)發揚光大,利用歐洲大陸主要國家間的矛盾,捭閡縱橫,置身於歐洲大陸國家的紛爭之外,牟取最大利益。這背後其實有著不同的歷史積澱以及經濟、法律體制、民族心理等烙印。儘管時過境遷,英國後來被迫

結盟,但民眾的「光榮孤立」心態和思維習慣依舊,並成為退歐的天然民間土壤。

美中印太安全戰略競爭對台灣影響之分析

為了解決公投日期的問題,作者王炯焜 這樣論述:

中國大陸自1978年改革開放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經濟實力迅速成長,「中國崛起」現已是無庸置疑的事實,中國對內經濟增速改革的策略、對外「韜光養晦」,從「世界工廠」角色,引領中國,快速融入西方國家所主導的國際經濟分工運作機制,短短時間內,中國已成為區域霸權。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從2013年開始提出「一帶一路」的大戰略後,「一帶一路」成為中共精心設計及籌劃的國家戰略,包括經濟及外交政策;象徵一個耗時數十年與盟友間利益共享與相互合作工程的「願景」,強調以積極開放的態度與全世界鏈結。中國以「一帶一路」總體戰略布局,不僅擴張其對外政經實力,推動「軍民融合」,發展關鍵科技,增進武力投射及遠距精準打擊能力;另

配合政治、經濟、外交手段及認知戰,塑造有利崛起之戰略環境,以獲取區域主導地位。2017年底美國提出印太倡議以來,「印太戰略」逐漸醞釀成形,當時儼然成為川普政府最旗幟鮮明的對外政策標誌,「印太戰略」的首要之務是阻制中國的崛起,並維持美國自身的優勢領導地位,藉由更寬闊的地理區域概念,取代傳統的亞太地區,使削弱中國大陸影響力的比重。另一方面,美國則意圖將印度此一南亞強權納入,抑制中國大陸的區域影響力,成為「印太戰略」的重要目的之一,希望增進美、日、印、澳等四個民主國家間的協調與合作,以美日聯盟為基礎,拉攏澳洲,借重印度,此作為乃圍堵思維下的典型產物。美中台三邊關係是構成台海區域安全的關鍵所在。202

0年影響美中台三角關係主要原因有-川普政府對中國戰略定位檢討、美國總統大選、蔡英文總統連任、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以及中國對美台友好關係發展的強勢威迫。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迅速地蔓延與惡化,川普政府對中國的敵意與打擊達到新高點,此也讓美中關係呈現自1979年建交以來最低潮的一刻。相較下,台美關係受到美中關係惡化的影響,台灣在拜登政府制衡中國的戰略角色益形重要,台美關係則達到雙邊斷交以來的新高點。蔡英文總統連任成功,象徵台灣社會對其「維持現狀」兩岸政策的肯定,再加上台美友好關係的急速發展,中國對台灣敵意與施壓,則有與日俱增的現象與趨勢。而台灣長年致力於強化國家安全、增進國防實力,

並以「帶著敵情練兵」持續精練部隊戰力,面對中國崛起的現實狀況且軍事實力日益強大的中共,至今兩岸實際軍事對峙狀況頻增,兩岸軍事平衡更隨著中共經濟蓬勃發展所帶動的國力成長而嚴重向中共傾斜,現實而言,我國現今極難在兩岸軍事衝突中取得勝利或是維持長時間的軍事抵抗。本文首先分析美、中、台自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後各時期領導人戰略思維及作為,其次從美中兩大強國從亞太到印太戰略變化,探討兩岸情勢轉變,最後說明台灣如何在印太地區扮演關鍵角色及應有之應變作為。關鍵詞:中國崛起、一帶一路、印太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