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地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公館地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福成寫的 台北公館地區開發史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許勝發所指導 姜文婷的 平溪地區產業變遷對聚落空間發展之影響 (2021),提出公館地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平溪、煤礦、聚落空間、地區觀光、產業發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劉煥雲所指導 江青的 媽祖入山— 苗栗縣獅潭鄉村落的迎媽祖祭祀活動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媽祖信仰、祭祀活動的重點而找出了 公館地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公館地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北公館地區開發史

為了解決公館地名的問題,作者陳福成 這樣論述:

  本書作者在台北公館地區居住數十年,卻遍尋不著一本研究公館的地方誌,遂決心寫下第一本台北公館地區的沿革史,以補前人之憾。   本書雖非正式學術論文,仍恪守學術研究精神,嚴謹取證,並尊重歷史文獻原貌,書中遂有「大佳臘」、「大加蚋」、「大加臘」等同地同義卻不同書寫的情況,此乃數百年變遷,口傳、耳聞、記錄所產生之差異。 作者簡介 陳福成   祖籍四川成都,1952年生於台中。   陸官44期、三軍大學82班、復興崗政研所畢業。政治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班結業。清華大學高科技管理班。現為中國詩歌藝術學會理事與常務理事、中國文藝協會理事與會員、中華民國新詩學會會員、遠望雜誌社委等等。   著作含括軍事、

戰略、兩岸關係、小說、翻譯、現代詩各領域,著有《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黎明文化)、《尋找一座山》(慧明)、《國家安全論壇》(時英)、《春秋正義》(文史哲)、《神劍或屠刀》(文史哲)等等。 書前-代序 第一篇 從大佳臘到台北市第一章:大佳臘時期台北盆地的開發第二章:台北府城第三章:從台北州到台北市 第二篇 「公館」古今沿革史話第四章:公館地名的由來,那裡是「公館」?第五章:公館的行政隸屬和範圍第六章:公館地區各庄村沿革史話 第三篇 公館最有名的古蹟第七章:公館地區最早的精神守護者:寶藏巖第八章:萬新鐵路公館地區各站第九章:火力發電廠、水道水源地和古厝 第四篇 (王留)公圳和台大第十章:公館台大

地區的古圳道:「七股圳」和「(王留)公圳」第十一章:台大校園追尋(王留)公夢第十二章:(王留)公圳在公館、台大一帶灌溉系統第十三章:一群台大學生關心的(王留)公圳與歷史共業結論(王留)公館地區的大未來台北.公館地區開發史大事記要年表參考書目 由台大所出版的《解讀台大的 82 個密碼》一書,提到兩種緣由。第一種認為古地圖(如下),將公館一地之名標示於蟾蜍與觀音山間的隘口。(注意,八里和五股交界也有觀音山。)其背景要追溯到康熙年問,福建省泉州府安溪人至此墾拓,時常和原住民發生衝突,但官府鞭長莫及,無力保護人民,人民乃自設公館來執行自治和自衛等工作。故公館的本意,指的是一處為防衛南

方屈尺原住民的公共事務館,此地最早移民是陳、林、張、李等各姓為主。 第二種說法認為,因龜山旁的林宅〈看前圖,現為台大第二學生活動中心、水源市場前。), 是早期移民墾首收佃租的公廳,故便將該屋周圍地區稱為「公館」。 以上諸種說法,似乎都有些道理,假如以上是「口頭傳述」,那麼進而找到根據,使口說又有「白紙黑字的證據」,我們就更清楚明白了。 「公館」二字出現在地圖上,如本章所示「光緒五年淡水縣圖中的公館庄」、「公館附近古地圖」和「日據時期公館位置圖」三種。 回顧本書第一篇的大環境背景,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台灣全島重劃行政區,共分二府、八縣、四廳,北部設台北府、

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和基隆廳,開啟台灣新的建設時代。到光緒五年能製作如此詳細地圖,也算有進步和有效率了。惟方向南上北下,可能清廷的製圖官地圖知識不足使然。但至少公館庄、新店、台北府城等相關位置已有顯明標示。 「公館附近古地圖」年代不詳,但按圖文判斷應是一八九六年前後,因圖中的「頂內埔庄」、「萬盛庄」、「永春厝」等地名仍按中文習慣,但旁邊加了日文,「公館」二字已清楚標示。 第三張「日據前期公館位置」,雖末標示年代,但按圖上標示建物和地名,不難考證其年代。本圖右上有「高等農林校」一橫排小字,即是「台北高等農林專校」。據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大管有殖民時期建物及宿舍調查研究報告」,一九

二五年〈民國十四年、日大正十四年),時任台灣總督伊澤喜多男編列了「帝國大學創設準備費」的預算,以當時富田盯台北高等農林學校的校地為基礎,興建校舍。 經三年準備。一九二八年(民國十七年、日昭和三年)三月三十一日,隸屬台灣總督府的高等農林學校正式廢校,而台北帝國大學則正式開始招生,高等農林學校改為大學的附屬農林專門部。 所以,這幅「日據前期公館位置圖」的年代,必是一九二八年大學成立之前。高等農林學校創設於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二年才正式升格為「高等農林學校」,是故,該圖存在的年代是一九二二到二八年之問。 接下來要研究的,是「公館」在哪裡?或哪裡才是「公館」的問題!現在大家都似乎本能的

知道「捷運公館站」或公車的「公館」,不就是公館嗎?幾乎已是一個不夜城的熱鬧商圈。但若回憶數百年來本地區之沿革發展,發現原來的「公館」並非現在的公館!而「公館街」也不在公館!真是奇妙的事。

公館地名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臺北自來水園區生態之美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二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 #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內的生態之美。

  觀音山主要由三個高度不同的小丘組成,其南麓有「寶藏巖廟」所供奉之觀音而得名,寺內有一座嘉慶三年設立的「觀音亭」碑,已指定為市定古蹟,寺之所在之舊地名為公館,公館之由來何如。由於觀音山所形成的天然邊界,在漢人與原住民抗爭時代,公館成為台北盆地南區邊陲的自衛據點,在觀音山上設有「鼓亭」,派人瞭望以隨時示警。觀音山又臨新店溪有豐富的水資源及動植物資源,因為一直被劃為軍事管制區,開發程度較低,其保存的自然生態體系,是提供都市居民了解自然環境的一個好場所。到了日據時期經威廉巴爾頓先生的建議在新店溪畔設原水取水口,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並在山上設觀音山蓄水池,而臨近的山旁就是水源地。

平溪地區產業變遷對聚落空間發展之影響

為了解決公館地名的問題,作者姜文婷 這樣論述:

  本文以新北市平溪區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聚落空間與產業的關係。平溪線沿線三大聚落:十分寮、石底、菁桐坑,雖然是由同一交通網絡串起,但是各聚落的歷史發展脈絡、空間機能配置都有其獨特性,聚落狀態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十分寮聚落從清領的收租「公館」轉換為礦業時期的交通節點,近現代則以觀光遊憩活動為人所知;石底聚落從清領時期的地方行政中心發展至今,已擴大成居民日常生活中心;菁桐坑聚落日治時期因礦場進駐而繁榮,又因礦場衰退而沒落,至今仍保存許多礦業空間,為後人遺留了豐富的礦業文化。  礦業影響著聚落人口及大尺度的變化,礦業興盛則地區人口成長、建築興建。因礦業而建設的交通系統也是影響聚落空間的原因:鐵路建設

使得地區人口朝車站周圍集中;公路則突破了車站腹地的限制,在原有的聚落基礎上將範圍再次擴大,以滿足地區空間利用的需求。為產業影響「地區人口」和「聚落尺度」變化的實例。  隨著社會發展,在主流產業更替的情況下,聚落空間也發生改變。地礦場閒置建築再利用為觀光所用,試圖利用礦場的「非日常感」吸引遊客到訪;也在現有空間外圍興建新建築,除因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公共空間、教育空間外,其餘新建築多作為觀光業用途。觀光業影響小空間的使用機能,但是對整體聚落規模幾無影響。  透過文獻資料蒐集,對臺灣礦業、基隆顏家與臺陽公司、平溪地區發展脈絡做整理與回顧,進而探討平溪地區礦業和聚落的關係,搭配現地調查並繪製圖面資料,了

解各聚落礦場空間的分布情形和交通概況,並釐清礦業離開後聚落的調適與應對、觀光業發展對煤礦聚落的影響與衝擊,剖析「聚落」與「產業」間更深層次的連結。

媽祖入山— 苗栗縣獅潭鄉村落的迎媽祖祭祀活動為例

為了解決公館地名的問題,作者江青 這樣論述:

臺灣民間媽祖信仰因移民與特殊的歷史發展關係,而發展出不同於中國原鄉的信仰風貌,「三月瘋媽祖」的臺灣俗諺足以反映出臺灣人對於天上聖母媽祖的崇敬與狂熱(林明裕,1988)。近年來,臺中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遶境進香以及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北港進香,以及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的媽祖遶境活動聞名全臺,甚至吸引國內外媒體報章爭相報導。以上三者在臺灣社會中掀起的媽祖熱潮在觀光、文化以及經濟上都帶來相當可觀的收益,臺灣媽祖信仰中的「進香」、「遶境」顯然已經有別於中國福建省湄洲島的媽祖信仰本貌,可謂發展出屬於臺灣民間的特殊信仰文化。苗栗縣是臺灣眾多縣市中,以「客家話」為母語的居民佔大多數的重點縣市之一,客籍人口

僅次於新竹縣,因此在文化風貌與信仰風俗皆有別於臺灣其他以閩南族群為主的縣市。媽祖信仰在中國原鄉早已發展至廣東的客家地區,因此許多客家原鄉如梅州、潮州、海豐等地皆早在明清時期便有媽祖廟的存在。清朝中葉,客家族群的先民因生活居住空間的局限與大時代環境的變遷,選擇移民臺灣,桃竹苗丘陵地區因為地形、氣候與廣東的原鄉高度接近,加上客家人來到台灣的時間較晚,沿海地區大多都是閩南人的聚落,因此成為北臺灣客家族群的主要分布地,先民將原鄉的文化帶入苗栗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變遷,已經呈現出特殊的風貌,近年來也各自依循其特色發展中。本研究所關注之苗栗縣獅潭鄉的迎媽祖祭祀活動,有別於臺灣其他地方以廟宇為信仰中心的迎媽祖

活動;獅潭鄉因本身居民數量較少,聚落較為分散,廟宇數量相對少,並無媽祖廟的存在;然而兩地卻存在著歷史悠久的迎媽祖祭祀組織,或依附村里辦公室,或以廟宇獨自存在運作,年復一年辦理媽祖往北港朝天宮進香以及回鑾後在當地的祭祀活動,形成一種「無媽祖廟,有媽祖信仰」的特殊狀況。如此在臺灣的其他地方屬相當特殊的存在,有助於補充臺灣媽祖信仰的特殊性,是為不可忽視的信仰風貌。關鍵字:媽祖信仰、祭祀活動、獅潭鄉、北港進香、進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