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遊戲場設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共融遊戲場設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佳琪,李玉華,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寫的 公園遊戲力:22個精彩案例 × 一群幕後推手,與孩子一起翻轉全台兒童遊戲場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共融公園的可及性與共遊性- 通用設計工作室也說明:根據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所提及的「共融式遊樂設施」(亦可稱「共融式兒童遊戲場」、「共融公園」等),其目的是提供所有兒童一同玩樂、遊戲、發展能力的 ...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孫迺翊、詹鎮榮所指導 許立儒的 論兒童遊戲權於我國之實踐──以兒童遊戲場法制與共融遊戲場採購案為中心 (2020),提出共融遊戲場設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30條、遊戲權、共融遊戲場、政府採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景觀系 張淑貞所指導 黃郁閔的 身心障礙者使用共融遊戲場經驗之探討–以台北花博公園共融遊戲場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遊戲權利、包容性、使用後評價的重點而找出了 共融遊戲場設計的解答。

最後網站全民來票選!臺南共融式特色遊戲場的模樣由你來決定!則補充:在專家學者工作坊的成果中,不難發現以成人為主的專家學者工作坊中,藉由各方專家的知識集結,更能夠提出對於港濱歷史公園整體性的規劃設計建議,包含公園核心主題、發展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共融遊戲場設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公園遊戲力:22個精彩案例 × 一群幕後推手,與孩子一起翻轉全台兒童遊戲場

為了解決共融遊戲場設計的問題,作者王佳琪,李玉華,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這樣論述:

會玩的孩子才能好好長大! 這是一場爭取兒童遊戲權的革命! 為了搶救孩子盡情奔跑、膝蓋磨破的權利, 特公盟帶你深入全台22座經典特色公園,分享背後有笑有淚的精采故事。   曾幾何時,我們公園裡只剩下塑膠罐頭滑梯、幼齡搖搖馬和醜醜的橡膠地墊。為了下一代的童年,一群媽媽們決定挺身而出,為孩子討回消失中的鞦韆、沙坑、攀爬架與遊戲的權利。   五年前,公園裡只有塑膠罐頭遊具,一萬個人分一座鞦韆,沙坑也是天方夜譚。   五年後,各式各樣的特色公園逐漸出現,孩子有足夠地方攀爬、旋轉,在自然鬆散的空間中,發揮創意,公園成為孩子放學奔跑、親子假日遊憩的場所,笑聲滿滿。   然而,推動這一波兒童

遊戲權浪潮的,是一群每天跟家裡在幼兒拚鬥的媽媽們,   為了下一個世代的童年,這群媽媽在2015年團結起來挺身而出,組成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她們在育兒的同時,積極促進社區參與、兒童發聲,投入各種公聽會、說明會,挺身撐出孩子的遊戲空間。   短短五年間,這群相信「我們可以改變」的媽媽們,   在少子化、兒童不友善的擁擠都會區中,   讓街頭巷尾不再只有車聲,而是充滿孩童的歡笑,   讓父母面對好動須放電的孩子不再焦慮,   甚至讓各個年齡層的大人們都得以再次重溫童年。   因為相信唯有被好好善待的孩子,長大才會善待他人;   因為相信只有好好玩夠的孩子,才能好好長大;   《公園遊

戲力》一書中收錄了22個經典公園遊戲場與必玩設施,由改造公園的幕後推手現身說法,更點名不可不知的重要議題。關於兒童遊戲權、自由遊戲、共融遊戲場、挑戰與風險、公民參與等,還有兒童臨床心理師與兒童發展職能治療師,教你如何運用遊戲來幫助孩子身心健康。   今天就帶著孩子去公園玩吧!   從遊戲空間的設計中得到兒童發展的知識,   在自由遊玩的過程中學習環境共養的本質,   藉由每一次的參與培育孩子的公民素養   最重要的是——讓每一個孩子充滿歡樂的笑容。 本書特色   .22個經典公園遊戲場,介紹其特色與必玩設施。   .邀請當初出面爭取或參與設計過程的媽媽現身說法,道出汗和淚的經過。   .

介紹不可不知的重要議題,如兒童遊戲權、自由遊戲、共融遊戲場、挑戰與風險和公民參與等。   .邀請兒童臨床心理師或兒童職能治療師,教您如何運用遊戲來幫助孩子身心健康。   .列出全台各地特色遊戲場,邀你從北到南都一起玩透透。 名人推薦   王婉諭  立法委員   王閔生 台北巿議員   朱立倫 前新北市長   呂立  台大兒童醫院兒童友善醫療計畫召集人   林佩蓉 台北巿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林冠廷 Youtuber「台客劇場」導演   林蔚昀  作家,兒童權利推廣者   邱春瑜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助理教授   侯志仁  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   唐鳯 就是那個唐鳯   

翁麗淑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畢恆達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許晉誌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許麗玉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   游適任 Plan b資深合夥人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鄭麗君  前文化部長   鄭婉琪 羽白群學計畫主持人   諶淑婷  文字工作者   蘇巧慧  立法委員   ▍「我始終相信「會玩才會學」!願每個孩子都能好好玩、認真玩、開心玩,平安健康地長大!」——王婉諭(立法委員)   ▍「遊戲是兒童基本人權,台灣共融遊戲場,讓所有人都能開心玩,創造生命精彩歡樂時刻。」——呂立(台大兒童醫院兒童友善醫療計畫召集人)   ▍「都說為

母則強,我要說這群特公盟媽媽們為母則會玩。且看她們在書中熱血展現玩心,整理出讓人嘆為觀止的玩法與去處,透過這本書激發所有人的遊戲力。」——邱春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助理教授)   ▍「台灣近年來最強大的小市民城市環境改造運動,案例、人物與帶給兒童歡樂的敎戰經驗在此一次捕擭!」——侯志仁(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   ▍「有形成其自己意見能力之兒童,有權就影響其本身之所有事物,自由表示其意見。」——唐鳯   ▍「公園遊戲場的改變帶動了許多親子關係與思考的轉變開展,過程中更看到一群母親充滿愛的智慧與力量,是台灣關於教養與兒童權利,以及參與改變公共議題女力展現的重要篇章!」——翁麗淑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   ▍「為母則強,只為了讓小孩快樂的長大,兒童遊戲場從此邁入了新的境界。」——許晉誌(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   ▍「特公盟孩子王用力玩回公園遊戲場的兒童空間權,公園終於不一樣了。」——許麗玉(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   ▍「願我們在公園裡少聽到一些『不可以』,多聽到一些『你可以試試看』。」——諶淑婷(文字工作者)   ▍「孩子探索與挑戰的權力守護,正是這場『遊戲力革命』要表達的重心之一,我們不必急著去保護孩子不跌倒,而是應該維護他們有新鮮嘗試的機會。」——蘇巧慧(立法委員)

共融遊戲場設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安森林公園每個週末大約一萬人前往,其中兒童遊樂場是親子家庭熱門地點,耗資1600萬完工的共融式遊戲場,一開放使用,卻因金屬製的溜滑梯,日曬後高溫,竟然變成了鐵板燒。
家長反映後,公園處卻只貼了一張公告:要父母及孩子,注意鐵板會燙。
這是要限制孩子玩溜滑梯的氣溫嗎?
而大安森林公園唯一有防曬設備的沙坑區遮陽傘,竟然還壞掉了!
我到現場會勘天氣才28度,實際測量溜滑梯已經38度、金屬製共融式旋轉盤50度,旁邊的地墊更高達68度。
我們發現台北市公園處在設計遊具時,完全沒考慮到日曬的問題!
最根本解決的方式,就是大安森林公園兒童遊戲場設置遮陽設施,才能解決遊具日曬高溫傷人的問題!
萬華和平青草園與萬芳四號公園遊戲場,都有遮陽棚架,為什麼大安森林公園卻沒有呢?
我要求立即改善,並且研究設置大安森林公園遊戲場遮陽設施,要在夏天來臨前,給大家一個真正安全、舒適有遮陽空間的兒童遊戲場。

加入舒培line趁現在!
👉 https://lin.ee/f923iDU
加入舒培FB🔗
👉https://reurl.cc/eEKY4j
辦公室聯絡電話☎️
👉02-27297708#5104

論兒童遊戲權於我國之實踐──以兒童遊戲場法制與共融遊戲場採購案為中心

為了解決共融遊戲場設計的問題,作者許立儒 這樣論述:

「遊戲」係指兒童自主發起、可能發生於任何時間或地點且形式不拘之行為、活動或過程,為其獲得樂趣、鍛鍊體能、學習社交以及培養面對挑戰與風險等能力之關鍵途徑。而遊戲權(right to play)更規範於1989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CRC)第31條,亦即締約國承認兒童享有從事適合其年齡之遊戲,且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U.N. Committee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進一步於第17號一般意見中詳細闡釋了締約國在保障兒童遊戲權方面應盡之義務。然而在遊戲權實踐方面,實存在許多共通且待解決之問

題,其中兒童遊戲場之規劃設計即為本文關注之核心。申言之,除了因環境開發及都市化程度上升,使適宜兒童之戶外遊戲空間日漸減少之外,現有遊戲場亦常以安全為由,在遊戲設施設計與場地規劃方面漸趨制式而單一,不僅無法滿足各年齡層兒童之遊戲需求,更常使身心障礙兒童難以進入或使用,而與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RPD)第30條第5項d款關於平等遊戲之規範意旨相悖。而同樣的問題於我國亦屢見不鮮,蓋我國與戶外遊戲場有關之規範內容主要在於場地與設施維護以及傷害事故防治,惟安全性固然重要,卻也凸顯了現行法制尚欠缺

遊戲場空間規劃及遊戲設施設計等與遊戲權落實最為相關之立法;同時亦可能因過度執著於風險規避,導致廠商傾向設計施作符合法規但可玩性低落之遊具,進而產生前述遊戲場罐頭化與速食化之現象,更因此犧牲了兒童在遊戲過程本應獲得之生、心理層面發展與面對風險之能力。除了法制層面之不足外,自實務面以觀,近年來在公民團體的積極推動與倡議之下,部分地方政府開始逐步執行「共融遊戲場採購案」,亦即跳脫原本僅以安全性或法規要求為考量之框架,將兒童權利公約與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中遊戲權之規範意旨納入採購需求,設置利於兒童平等遊戲之遊戲場。此舉雖然對我國遊戲場生態帶來正面影響,然而因相關法規之欠缺、以及各地方政府對於兒童遊戲之了

解與重視程度亦有所不同,而導致此類遊戲場經常存在雖有共融之名、卻無共融之實等現象。綜合以上,關於我國設置遊戲場以落實兒童平等遊戲之目的,無論是法律規範或是採購實務方面,均與兒童權利公約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之意旨有所落差,而有許多可更臻完善之處。因此,本文將以我國之公園及學校遊戲場為研究範圍,首先透過公約規範內容、一般性意見與相關文獻之分析,建構對於遊戲權與共融遊戲內涵之理解;再者,本文將進一步以英國威爾斯之遊戲政策與共融遊戲相關規範為比較法對象,作為嗣後分析我國現行遊戲場法制與採購實務時之借鏡,以提出建立或修改法律規範與採購文件之建議,並將側重討論地方政府在遊戲場規劃設計方面應踐行何種義務,始

能實踐平等與共融遊戲等目標。

身心障礙者使用共融遊戲場經驗之探討–以台北花博公園共融遊戲場為例

為了解決共融遊戲場設計的問題,作者黃郁閔 這樣論述:

近年來身心障礙者的遊戲權意識逐漸提高,在政府及民間團體的推動下,國內已興建出多處共融遊戲場,並吸引不少身心障礙者使用。本研究主要目的為:調查身心障礙者使用共融遊戲場動機、頻率與各項遊戲設施使用狀況,並了解共融遊戲場是否符合七大設計原則(包括:公平、融合、聰明、獨立、安全、積極和舒適)及對共融遊戲場配置型式的看法,其透過研究結果提出更友善之共融遊戲場設計與改善建議。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訪談對象以身心障礙者家長為主,身心障礙者不分年齡與障別,實證研究基地為「台北花博公園共融遊戲場」。本研究共訪問15位身心障礙者的家長,身心障礙者年齡分布為5~20歲,其中有7位單一障別、8位多重障別。本

研究主要結論有:(1)到訪動機大多是想讓孩子體驗新事物,非肢體障礙類別者使用頻率較高,使用遊戲場時間與障別/障礙程度沒有太大關聯。(2)單一障別與非肢障類別者可使用的設施較多,重度/極重度多重障礙者可使用的設施最少,但大多數都能使用鳥巢鞦韆;攀爬網則是最多身障者想玩而不能玩的設施,主要是受到行動不便所限;部分家長擔心孩子誤食而不給玩沙坑;部分設施因尺寸較小而無法使用(如:搖搖馬、座椅式鞦韆)。(3)鳥巢鞦韆、滑梯及旋轉椅是身心障礙者最喜歡的設施,可見身心障礙者也喜歡刺激感受。(4)多數家長支持融合型遊戲場,即遊戲場沒有劃分區域可讓大家能一起玩。(5)在共融遊戲場七大原則評價部分,多數家長認同「

安全」及「舒適」原則,即在鋪面與遊具設施大都認同是安全和適用的,但多數不認同「融合」、「獨立」、「聰明」原則,即大多受訪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與人互動尚不佳、較無法獨立探索和參與,且部分設施也有操作流程繁瑣或不易使用的狀況;而「公平」及「積極」原則則有兩極化之評價,認同者大多表示此遊戲場設施多樣化、有考量不同年齡和障別者需求,不認同者表示在人多的時候,對行動不便或緩慢者來說較難達到公平與積極參與原則,且認為遊戲設施不應有年齡限制。整體而言,受訪家長大多認同花博公園共融遊戲場遊空間無障礙、有多樣化設施可提供不同身心障礙者使用,且是一處可讓家長稍微喘息的空間。故建議未來應多建置共融遊戲場,並考量不同障

別及家長的使用需求,以建構更友善與共融的遊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