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地形等高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冰河地形等高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坤鐘寫的 2023警專地理-滿分這樣讀:依108課綱新編(含111年警專試題解析)[警專入學考] 和林俊全的 地形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地理科教學單元計畫 - GIS加油站也說明:4-1 能判釋等高線地形圖 ... 4. 如何以Google Earth 進行地形和等高線判讀之教學? ... 選用蒙大拿州冰河國家公園為範例, 各種典型的山岳冰河冰蝕地形隨處.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千華數位文化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地球與環境科學研究所 謝孟龍所指導 彭冠箏的 以地形觀點探討中央山脈主稜的侵蝕與隆升 (2020),提出冰河地形等高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中央山脈、山脈剝蝕與隆升、冰川作用、山崩、地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齊士崢所指導 陳淑樺的 八通關到關山間第四紀冰川遺跡研究 (2006),提出因為有 航照判讀、地形組合、冰河遺跡的重點而找出了 冰河地形等高線的解答。

最後網站108課綱_翰林版_高一上_L.6水與風形塑的地形系統 - YouTube則補充:高中地理# 冰河地形 #冰河成因#冰蝕地形#冰磧堆積地形#冰水堆積地形#雪線. ... 版_高一上_L.4-3海岸地形_part.16沉水海岸地形:峽灣海岸與 等高線 判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冰河地形等高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23警專地理-滿分這樣讀:依108課綱新編(含111年警專試題解析)[警專入學考]

為了解決冰河地形等高線的問題,作者謝坤鐘 這樣論述:

  ◎收錄111年警專地理試題與解析    ◎依108課綱新編,精準命中考點核心    ◎表格系統化整理,重點記憶也能考前衝刺    ◎最新試題解析‧逐題詳盡解說      內容與架構說明    學習地理的學生們常常說「地理好難喔!」、「好多要用背誦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們的生命經驗與生活環境出現斷層,即使常說喜歡旅遊,但仍發現他們在地圖的閱讀與環境上的認識甚為陌生。事實上,地理就是生活,我們生活在環境的舞台上,理解這舞台上的地表道理,既有趣又知性,如果能和生活經驗脈絡緊扣,自然會提升對於地理學習的興趣,更能符應當前以「閱讀理解」為導向的考試型態。      因此,在編寫過程,本書寫作的

特色著重於探討地表各種現象的空間分布、相互關係及區域特性,同時以圖表爬梳相關的地理概念,架構地理脈絡,在準備考試時,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理解與記憶相關的主題。      本書內容根據108課綱(教育部107年4月16日發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同時,補充筆者在多年教學過程中,自己精心製作的教材以及學生學習後的反饋,有助於有效率的掌握課程內容,進一步理解與深化。      學習方法    1.善用觀察與讀圖能力    在警專的命題型態中,對於地圖判讀甚為重視,尤其是透過等高線圖與各種地形結合,故讀者在準備地形時,務必看得懂等高線及其地理意義。整體上,警專的地理命題重視基本概念的理解

以及地圖判讀。同時,利用統計圖表來呈現人文議題的方式,例如:使用三角圖解法比較人口結構、產業型態與國家層次,或使用直方圖呈現人口金字塔,以及常用的次數分配表呈現的數量關係。      2.善用4WIH架構地理概念    以4W1H出發,掌握WHERE-文化區的範圍、WHO-何種語言屬之、WHY-該區為何呈現某一文化特色與景觀、HOW-該區居民如何與環境共生共榮、WHAT-是什麼原因形塑出該區文化景觀……等。試著認識與理解該學習方式,將有助於學習效率。      ****      有疑問想要諮詢嗎?歡迎在「LINE首頁」搜尋「千華」官方帳號,並按下加入好友,無論是考試日期、教材推薦、解題疑問等

,都能得到滿意的服務。我們提供專人諮詢互動,更能時時掌握考訊及優惠活動! 

以地形觀點探討中央山脈主稜的侵蝕與隆升

為了解決冰河地形等高線的問題,作者彭冠箏 這樣論述:

學者多認為,在歷經數百萬年快速的隆升與剝蝕後,台灣中央山脈高度應不再增加,即侵蝕作用已能抵銷地殼隆升。然而,本研究利用Google Earth衛星影像,以及Open Street Map Taiwan「魯地圖」(等高線間距10 m),並配合野外實察(南湖、中央尖、合歡群—奇萊—安東軍、秀姑巒—向陽、玉山、與小鬼湖等地區),發現中央山脈主稜區,雖然隆升最快,侵蝕作用卻極為緩慢。具體證據與觀點包括:(1)> 3000 m高山裸露的陡坡(包括碎石坡),地調所將之皆劃為「山崩潛勢區」,但絕大多數實為冰(雪)蝕地形;末次冰期冰川消退後穩定至今。根據砂、泥質崩積層中焦炭14C定年,「南湖東南峰稜

脊」以及「白石池」地區冰川完全消融的時間各為> 9.0 ka與> 8.6 ka。(2)南湖、中央尖山區之石灰岩稜脊常見溶蝕溝痕(即融冰後幾無侵蝕發生)。(3)全新世以來地形相對穩定的「冰(雪)蝕坡」,「箭竹草坡」,與「緩起伏面」 共涵蓋中央山脈主稜線約70%的長度。(4)源自中央山脈主稜的「現生崩塌地」(n = 57)與記錄大規模古山崩的大型「沖積階地」(n = 5),相對中海拔山區明顯較少。(5)末次冰期冰川侵蝕有限(僅局部地區發育冰斗、U形谷,且這些地形下方皆無沖積階地生成)。(6)冰期氣候較為乾燥(颱風、豪大雨較不頻繁),此時山脈主稜侵蝕速率應較後冰期者更小(除了被冰川覆蓋的區域)。本研

究推測,中央山脈主稜侵蝕的緩慢可能反映此間大地震的稀少(主要活動斷層或蘊震帶皆分布於山脈周圍),導致坡地運動不頻繁。如此,中央山脈百萬年來應持續長高中(隆升>侵蝕),主稜線在末次冰期時方接受冰川洗禮,致使冰川地形多不顯明或不成熟(其發育強烈受控於原始河流、坡地地形)。

地形學

為了解決冰河地形等高線的問題,作者林俊全 這樣論述:

  地形學被稱為地質學的最後一章,也是地理學的第一章,是探討地表的起伏、成因與人們如何利用的學門。地形學對自然地理而言,是主要的知識架構之一,提供我們系統研究地球科學與人地互動的基礎概念。   地表的地形作用改變了地形,產生變遷。這是地表的自然作用,然而也對人類社會有許多的影響。當超過人們可以承擔的限度時,就形成災害,因此人們需要面對地形災害的成因與如何減少災害的損失。   【關於臺灣地形研究室】   成立於1992年的「臺灣地形研究室」,過去30年來致力於臺灣地景的保育工作,從概念的推廣到推動地質公園的入法,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研究室持續提供相關政府部門地景保育研習

與環境教育的課程,並協助相關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地質公園等調查與規劃研究。研究室每年出版兩期《地景保育通訊》,並陸續進行合作出版《Geoparks of Taiwan》(Springer)、《臺灣的國土監測報告》、《地形圖中的福爾摩沙》、《氣候變遷中的國家發展藍圖》、《臺灣的天然災害》、《臺灣的十大地理議題》等書。近年研究室除了持續沖蝕監測、高精度航空攝影等相關地形變遷研究外,並致力於推動臺灣地質公園與國際地質公園及保育運動接軌、解說員的培訓與認證、讀景運動等地景保育工作。

八通關到關山間第四紀冰川遺跡研究

為了解決冰河地形等高線的問題,作者陳淑樺 這樣論述:

本研究依據等高線地形圖判釋出四大山塊 (包括大水窟山區、雲峰山區、嘉明湖山區、關山) 高於雪線高度,利用等高線分布型態,調查可能出現冰斗地形的位置,再利用航照判讀進行大尺度地貌觀測,接續對可能出現擦痕或沉積物出現之地點進行實地之地貌調查,希望以各部地形特徵加以前人對冰河地形研究之文獻為基礎,透過地形組合之概念進行此區冰河地形遺跡之判釋。調查結果發現,由北由八通關南至關山間,均有冰川地形的分布,特別是在大水窟山區的秀姑坪,以及向陽-三叉山區的嘉明湖最為明顯。秀姑坪在地貌上呈現極似冰斗 (cirque) 地形,且於下方發現多道似冰坎 (crique threshold) 地形;嘉明湖畔多道的tr

imline痕跡,指出過去冰川分布的上界,均顯現出冰川退後過程中,對於高山地形仍不斷的進行修飾作用。在秀姑坪和嘉明湖兩處沉積物,進行沉積物的組構 (fabric) 觀察和粒徑分析 (grain size anlaysis),更指出這兩處的沉積特徵,和冰水沉積的相似度相當高。和鄰近地區的比對,八通關地區的U型谷、冰水沉積和玉山主峰、北峰東側的冰斗地形,雪線介於3710M~3250M之間,對於明確雪線高度的時空分布,定年資料的累積是未來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