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黨歷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剃刀黨歷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意)魯格·肇嘉寫的 父性(第二版) 和克莉絲汀.舒茲—萊斯的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套書(1~3)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浴血黑幫也說明:《浴血黑幫》(英語: Peaky Blinders )是一部英國歷史時代犯罪電視劇。 ... 剃刀黨),以及他們野心勃勃的老大湯米·謝爾比(席尼·墨菲飾)展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世界圖書北京公司 和麥田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陳其澎所指導 司徒郁翎的 電影‧符號‧空間-以符號理論探討電影與空間關係 (2011),提出剃刀黨歷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蒙太奇、場所空間、符號學、電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陳嫈郁所指導 徐顥哲的 非營利組織運用軟性權力之研究-以董氏基金會推動「菸害防制法」為例 (2009),提出因為有 軟性權力、非營利組織、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剃刀黨歷史的解答。

最後網站剃刀党真实历史是什么? - 百度知道則補充:剃刀党 在历史中确实有着其原型存在,是1920年左右在英国格拉斯哥盛兴的街头帮派之一,因为剃刀可以用很便宜的价钱从理发店买到并且很容易藏在身上,因此该帮派成员主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剃刀黨歷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父性(第二版)

為了解決剃刀黨歷史的問題,作者(意)魯格·肇嘉 這樣論述:

人類父親的原型是史前階段帶有攻擊性的雄性動物。成熟的父親是兼有衝動與理性、剛烈與溫和兩種性格特質的複雜形象,這一形象在希臘的古典和神話時代發展到了完美的高峰。隨後的人類歷史經過了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和現代民主文明時期,父親的雄性衝動性格和承擔家庭責任的特權不斷受到殘忍的打擊和削弱。 但是,全世界有無數的孩子是在沒有“父親”的生活中長大的。本書探究了其中的原委,並分析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及心理問題所造成的影響。 《父性》一書通過採用從古典時代到當今時代的父親意象,作者魯格·肇嘉博士從榮格分析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父性的起源與進化過程。他認為,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個穿越歷史而變遷的社會

構建。作者研究了由此而導致的結果,思索了今天的“父親”身份正面臨的危機。 魯格·肇嘉博士(Luigi Zoja)是當代心理分析家,曾任義大利心理分析學會主席、國際心理分析學會主席及倫理委員會主席。已出版包括《父性》《偏執狂:“瘋子”創造歷史》《發展與罪惡:關於發展的心理學及其限制》等14本著作,部分著作被翻譯成14種語言出版。其著作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分析心理學的專業視角,有相當深的哲學意涵。著名原型心理學家詹姆斯·希爾曼博士(James Hillman)曾用“人類心理學家”這一稱謂來形容魯格·肇嘉博士,以表達對其人學識淵博的讚賞。 第一部分 史

前史階段 第一章 哺乳動物:父性的退卻 003 第二章 大類人猿的性活動 011 第三章 父親的史前地平線 017 第四章 父性的革命 024 第五章 露茜長大了 040 第二部分 神話和古典時期 第六章 父權制和母權制 059 第七章 父親的歷史地平線 074 第八章 父親的神話起源 081 第九章 赫克托耳 089 第十章 尤利西斯 113 第三部分 走向現代與頹廢 第十三章 從羅馬時代的父親到兒子, 再到法國大革命 203 第十四章 從法國大革命到工業革命 226 第十五章 對戰爭的祛魅 236 第十六章 公共父親的顛覆 253 第十七章 喬德一家的旅行 270 第四部分 今天的父

親 第十八章 父性的枯竭 293 第十九章 父性的退卻:逃往過去 308 第二十章 父性的退卻:逃往未來 319 第二十一章 舉高的消失 338 第二十二章 作為養家糊口者的父親 356 第二十三章 尋找父親 368 第五部分 最後的反思 第二十四章 最後的反思 385 從父親的角度看待父親 雅各·佛洛德是一個布匹商人,他因為是西格蒙德·佛洛德的父親而被歷史記住。某個星期六,他穿戴整齊,戴著一頂新的皮禮帽,在弗萊貝格市的街道上散步。剛拐進一個轉角時,有一個男人擋住了他的去路。當時的情形十分尷尬,那個時代的人行道通常是一條狹窄的小徑,以使步行者能避開大街上的泥濘。雅各·佛

洛德開始向前邁步,卻有點膽怯,因為他發現要求或准許獲得優先權與榮譽或原則無關。但那個男人比他更快,並急切地維護他的優越感:他把雅各·佛洛德頭上的帽子擊落到爛泥中,吼道:“從人行道上滾下去,你這個猶太人!” 在向兒子講述這件事情的時候,雅各·佛洛德在這個地方停頓了下來。但小西格蒙德希望聽到更多,因為對他來說,這才是故事變得有趣的地方。他問道:“那麼,你是怎麼做的?” 父親十分平靜地回答道:“我走下人行道,然後撿起帽子。” 據西格蒙德·佛洛德的第一位傳記作者厄内斯特·鐘斯(Ernest Jones)認為,在這位精神分析創立者的性格形成過程中,這件事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在這個他以前視為絕對和完

美榜樣的男人身上,這種英雄主義完全缺失,這件事像一根大棒砸落在他的心靈上,從而也決定了其未來的道路。 如果沒有這樣的一段插曲發生,精神分析或許會以其他不同的方式發展。佛洛德也不會想到把兒子作為父親必然的對手,他也不會去批評一神教及其上帝天父的制度。 在此後的某一天,佛洛德會讀到維吉爾(Virgil)的《埃涅伊德》(Aeneid)並最終理解:他的父親發現自己站在與埃涅阿斯(Aeneas)逃離特洛伊時所面臨的相同分岔口上。與敵人遭遇時需要做一個決定:是為個人榮譽而戰並冒著死亡的風險,還是將思路轉到未來與自己的民眾和家人繼續生活?佛洛德是如此感激《埃涅伊德》,以至於在他的《夢的解析》(1900)

一書的前面加上了《埃涅伊德》中的一句詩文(VII, 312):Flectere si nequeo Superos Acheronta movebo (假如我不能讓天堂之神屈服,我會使地獄之神感動)。我們會在本書後面的部分章節裡對埃涅阿斯這位特洛伊戰爭中的勇士給予關注,現在也暫時拋開佛洛德不談,單單看看他幻想的破滅。 這個故事列出了一個中心問題:孩子對他們的父親有什麼期待?在以這個故事為象徵的父權制的傳統中,這和他們對母親的期待有很大不同。 在正常的情境中,所有的孩子都愛他們的母親。但當一位母親被惡劣地對待或蒙受羞辱時,情況會變得怎樣?她的孩子會繼續愛她,或者會嘗試去同情她。 孩子通常都

會愛他們的父親嗎?當然如此。不過當一位父親成為不公正行為的犧牲品時,事情會變得比母親處於同樣境遇時複雜得多,因為父子關係在很大程度上被周圍的環境制約。母子關係,首先在它的最早階段具有排他性特徵,以至於這種關係幾乎與任何其他世界分離。孩子與父親的情形卻大不相同:從一開始,我們對父子關係的習慣意象是在至少由三個人所組成的群體背景下來看的。從一開始,它就是社會關係的一部分。實際上,父親的角色被期待成教導孩子與社會發生關聯的技巧的導師,就像母親教導孩子如何處理與他們身體有關的事情一樣。 如果一位母親屈從于屈辱行為,孩子的反應可能完全是負面的。但我們的文學作品並沒有母親被拋棄的記錄,孩子宣稱“你不是一

個真正的母親”的機會是不多的。然而一位輕易忍受冒犯的父親,卻有聽到孩子譴責他的舉止不像一個父親的風險。孩子們對這個觀點的執著告訴我們,他們想要的安慰不獨源自父親的愛和正直,他們還期望父親是強大的。他們部分地意識到,社會關係的功能不僅在於愛,也不僅在於正直,還在於純粹的、赤裸裸的權力。 孩子們希望他們的父親是強大的,是一位勝利者。如果一位父親是一個勝利者,同時也是一個好人,公正且滿懷慈愛,是再好不過的了。但最重要的是,父親通常代表一個知道如何取得勝利的男人意象,他是否將善良擺在了次要的位置。我們的傳統屢屢認為,一位行為公正但未能在外界取得成功的父親,遠不及那些不公正卻勝利加頂的父親。例如,莎士

比亞就以這種似是而非的論點聞名:《李爾王》給了我們一位父親的原型,這位父親權力和威望的喪失導致他遭到拋棄。 但我們的傳統偏愛的父親並不僅僅冒著採納貧乏的道德標準之風險,把重要性歸結於權力也與有限的情感生活密不可分。這種自我的局限性成為他人際關係的標記,並建立起一個別人可能以牙還牙的惡性循環:小西格蒙德顯然不能理解父親的軟弱。 兩次世界大戰及隨後的越南戰爭的破壞性已與父親的攻擊性結合在一起,對這種關係的感性認識,導致非攻擊性父親的數量已在穩步上升。但這個進化的過程也伴隨著退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的男性青少年現在完全把他們自己託付給同輩人組成的團夥,用該團夥的頭領來取代父親。不可否認,對所有孩子

來說,父輩的攻擊性的衰減是一種積極的發展,但許多男孩仍與持溫和態度的父親保持一定距離,覺得他軟弱,而把他們的讚賞直接投向一些威脅社區的暴力惡棍,選擇他做養父。 當然,這樣的階段可能只是步向成年的極其艱難的道路的一部分。然而,類似的情形變得越來越顯而易見。今天的世界似乎令成年男性很難識別這樣的道路通向何方。這些年輕人遵循著匹諾曹(Pinocchio,《木偶奇遇記》的主人公。——譯注)的模式,很快就厭倦了他的父親蓋比特——他其實並不遲鈍,只是很誠實,受人尊敬——並拋棄了他,跟隨著魯西格魯魯這位傲慢自大、離經叛道的同學,僅僅因為後者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為此感到無比驕傲。這個來自義大利的,依然有

些泥土氣息的古老故事,在今天看來還不過時,也許就解釋了它至今仍享有盛譽的原因。 顯而易見,孩子們期望父親能表現出一種愛與關懷,這種愛與關懷與他們從母親身上接收到的愛相似。但他們還要求別的東西。“對我要好,”孩子堅持要求,“公正且公平。要愛我。但是對其他人,首先就要強大,即便過於暴力,即便犧牲了公正。” 你也可以反對這一點,因為我們的出發點是一個有著父性傳統的西方世界,是19世紀的一個片段,而在當今孩子們的眼中,母親與父親之間的共同點比以前多得多。心理學家對父子二人組合進行了研究,最新的研究結論表明,在生命的第一個月,父親與孩子就已經有了他們自己獨特的關係。然而,我們傾向于避免父親與家庭、與社

會、與周圍文化的分離:我們基本的假設仍然是,父親之為人父者的特殊性首先恰恰存在於這些功能的複雜性中;這一假設也植根于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它沒有把個體的維度與集體的維度區分開來。父親的權威屈從于民主的準則,他的力量在很多方面已經衰退;但我們的無意識不會在幾個世紀內就會消除佔據主導地位已近千年的東西。儘管失去了父親,甚至儘管現在可能正朝著一個新的不同的局面過渡,至少在無意識層面,西方社會依然是父權制 的。 父母常常在充滿矛盾指令與教導的情境中撫養子女,因而使孩子們脆弱、不安全,並且在最嚴重的案例中,使他們預先處在心理分裂的危境——精神分裂之中,關於這些我們說得已經夠多了。但是,孩子們也通過他們的期

望對父母施加了有力的影響(與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同,因為它並不是主要的,但由於每天都在進行,因此加深了其效果)。期望與投射共同起作用,使我們變成其他人想要我們成為的人。由於年幼的兒童認為父母是好的、成熟的,且是絕對可以信賴的,他們也確實會幫助父母變得更相信自己,能探索慷慨大方的滿足感,因而變得更成熟。 但是在一個父權制社會,這一規律主要是對母親有效的。對父親而言,事情就複雜得多了,因為孩子的期望也更加自相矛盾了:這一矛盾並不是一個例外,而是一個規律。這一矛盾也並不是發生在不同的時刻,而是同時出現的。在家庭內部,父親必須遵循一個道德正直的準則;但在社會上,他的行為首先必須與力量的法則相符,或者,

更確切地說,有點類似達爾文的進化規律,也就是適者生存規律,“好的”就是“最合適”的,在這層意義上,就是能顯示最強大的能力,能保證他們自己及後代的生存。 然而,父親也是單一的個體,他不能也不允許將自己分裂成兩半。於是,為了在這一引起分裂的力量中找到自己,他在兩種法則中不斷轉換,因而變得不安全起來。父親們曾經能夠將這種與他們的角色極不相容的不安全感隱藏起來,而孩子們既沒有權利來評價父親的道德與成功,也沒有任何方法來這樣做。這樣的方法在今天已經司空見慣,甚至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這一情形必須牢記於心,因為它構成了我們所稱的“父親的悖論”。可以這樣簡單地描述該悖論:衡量母親履行義務到了何種程度,

通常基於她怎樣與孩子進行互動,這確實是一巨大的挑戰,但它很清晰,容易識別;父親的境遇卻完全不同,除依據他怎樣與孩子互動來判斷以外,還有賴於他怎樣與社會進行互動,而這兩個不同的領域所遵守的法則是不相同的。 “父親的悖論”不僅是個體的、心理的,而且獨立於任何特定時期的社會規範之外,同時也是公眾的和歷史的。歐洲父權制文明的核心——已經傳播到了世界各地,起先是由於殖民主義,現在卻是由於全球化——也蘊涵著第二個悖論,也正是第一個悖論的集體面目。這一文明在基督教信仰中找到了其教義,然而與此同時它又“達爾文式”地傳播著,通過運用力量的方式:通過戰爭的方式;通過掠奪和毀滅自然的方式;通過鎮壓和剝削那些弱者或

僅僅是更愛和平的人們的方式;通過系統化地在全球範圍內招搖著“爾等不得殺戮”“爾等不得偷盜”“爾等不得覬覦鄰家的屋舍……或任何屬於鄰家的東西”這些命令的方式。在這層意義上,歐洲文化的核心,那些在地球上四處傳播的理性準則,其本身卻是如此深刻地非理性。就像作為個體的父親一樣,這種父權制也在遵守愛的法則和力量的法則之間搖擺,離兩者的調和相距甚遠。 一位為左翼政治團體工作的年輕女性,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上了大學。當時,學生的抗議運動達到了狂熱的巔峰。她的父親是一個企業家。他的整個事業都危機四伏,其家族公司更是處於嚴重的困境中,因為他缺少進攻性,也缺少爭鬥的意願。 她頭腦敏捷,精通辯論技巧,

由於學的是哲學,她又參加了政治辯論,其天分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面對父親,她就像一位雄辯家。而反過來,父親有點笨拙地接受了她的挑戰,參與到她的討論中去,並且完全沒有意識到他這樣做只是為了更好地與女兒交流。在討論中,他的辯詞更加顯得笨拙。女兒遊刃有餘地施展著她的聰慧,總是贏的一方。然而,她的滿足感總是不長久。父親比她軟弱,既沒有她自己正在追求的知識與智慧,也沒有情感上的獨立,這一切使她的勝利有點苦澀。 父親極愛她,而且他在事業上並不是一個唯利是圖的投機者,在家庭中也不是一個獨攬大權的暴君。因此,是什麼使女兒感覺他就像一個陌生人,並不存在於她的理念中?這是一個關於情感的更深層的問題,並且受到更非理

性的情感波動影響。那個男人身著失敗者的心理外衣,就像內薩斯 的襯衣不能被脫去。然而,痛苦與難過還沒有達到頂點。 她漸漸意識到家庭已經步入經濟上的困境,而這主要是個人的原因。她的朋友都是企業家的女兒,都過著舒適的生活。她對父親的鄙視與日俱增。父親也變得總是遭人拒絕,被人打敗,同時身體也患了疾病,檢查發現得了癌症,已經時日不多。 女兒努力想對父親表示同情,然而她內心反叛了。除了他的大腦日漸迷糊,失敗已經在他身上紮下了可怕的根。女兒感覺父親的出現比任何時候都令她難以忍受:他引發一種非理性的反感,在身體上和審美上都揮之不去,就像她在被單上發現一條討厭的蠕蟲一 樣。 父親嘗試迫使女兒與他聊天,讓她

陪在自己身邊,命令她待在家中,不得和朋友們外出。他想方設法所做的給他帶來的是更大的嘲笑與奚落。在回想那段時光時,女兒還記得門是怎樣“砰”的一聲被關在了身後,她拋棄了躁動不安的父親,照樣出去了。父親死去了,飽受身體與靈魂的折磨。有一段時間,女兒覺得已徹底解 放。 許多年以後,女兒進行了心理分析,嘗試著與父親的形象進行和解,並就他不可避免地遺留給她的那種罪惡感做工作。她對於父親的感覺——那種鮮明的反感,甚至在他死去後,依然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為了克服這種反感,她不得不無數次回想起他的經歷,回憶起他的容顏。慢慢地,她不再為他如此與自己接近而生厭;她幾乎體驗到了與之相反的情感,有點類似憂傷的思念

,她再一次覺得非常同情他;到最後,她覺得很愛他。這一工作進展得如此緩慢,讓人覺得永遠都沒有盡頭。她已能接受父親在世時已經瞭解的一些事實,但在以前,這些瞭解都是理性的:之前她無法將它們轉變成發自內心的信念而在她的心靈中佔據重要位 置。 “我的父親在事業上沒有成功,就像他的疾病,使他變得弱小;但並不是不好的,因此也並不是不值得被人愛。我的價值觀從未以身體的勇猛與經濟上的成功為中心。我對這個過度競爭的社會感到十分厭惡,這個社會獎賞殘酷無情,卻沉重壓迫弱小。我想要站在弱者一邊。但這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當弱者如此令人害怕地與你接近,讓你覺得一個人的弱點正在威脅你,就像傳染病一樣。基本上,我為自己有這樣

的感覺而感到更加毛骨悚然,這太不公平了;但要克服面對那些被打敗的人時的那種反感非常困難,特別是當失敗與自尊的喪失結伴而行時。” “在我的內心,我在對著父親叫喊:‘既然你已經選擇了一個你應當覺得羞恥的職業,你至少應該把錢賺回來!不要那樣面無人色地躺在床上!起來,到你的辦公室去!為什麼你不能與癌症做鬥爭?你在讓它獲得勝利,只是為了刁難我。’” 在20世紀40年代的義大利,一個男孩成長在一個大家庭中,這個家庭包括祖父母、叔叔、姨媽以及其他各種親戚。當時,這個國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有接下來的法西斯分子與反法西斯戰士之間的內戰,依然記憶猶新,而另一場更偉大的鬥爭正在形成,就在將要決定戰後的義大利是

實行君主制度還是共和制度的公民投票中進行。這是一個書香門第,屬於中上階層,可以容忍並尊重各種不同的觀點及視角,而且誰都不需要提高嗓門說話。男孩還記得家裡人圍繞著政治進行討論的氣氛:討論的語氣總是禮貌而有教養的,充滿激情,總是活力十足,打動人心,能夠給人留下深深的烙 印。 男孩的父親偏向于共和制,家庭中的一些成員也表示贊同。其他人贊成保留國王,也許是因為擔心共和制是走向共產主義的第一步。只有一個叔叔是真正狂熱的保皇黨。家庭中的成員沒有把他太當一回事,但他的拜訪次數頻繁,足以讓男孩有這樣的發現:自己早期的記憶之一——從幼稚園時期到開始讀初中——是成為一個狂熱的保皇主義者。 作為一個成人來進行心

理分析,他說起這些保皇主義的情感,認為是對他父親的一種背叛。 “但是,作為一個孩子,”分析師說道,“你當時年紀那麼小,你能夠為一種背叛負責嗎?” “我並不這樣認為。我當時已經瞭解了足夠多的東西,能夠做出正確的結論了。我的父親話很少,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職責中,而我的叔叔高傲自大,十分膚淺,什麼也做不好:他真正感興趣的是過一種輕鬆而舒適的生活。” “你不是說你是後來才做出這些判斷的嗎?你和叔叔之間都談論些什麼?” “我問他關於戰爭的情形。實際上,他並沒有見到太多的軍事行動,因為他被分配到供應線上。但有一個故事我不斷地要求他一遍又一遍地講。他曾經受阻於一個路障,他的卡車受到攻擊。他派人找來一

輛坦克,把路障以及在背後射擊的人全部摧毀了:那些人正在保衛著自己的國家。 “當我記起那個故事時,我覺得有點頭昏腦漲:今天我好像從一個很高的地方再次看見了那一場景,似乎在努力超越它。但聽到叔叔回憶這個故事時我極其興奮,畢竟那個有著這樣感覺的男孩,就是我。” “你有沒有和父親談論過戰爭?” “從來沒有。他對此一無所知。他是後備軍官,從未被召上戰場,因為他作為一個工程師的某些特長被認為是更重要的,如建造炸彈躲避處等。很明顯他也樂於做這些事,因為避免了危險,也因為做的是一些有用的事而不是他反感的事。但我覺得他是在逃避,因為躲避處事實上就是躲避的地方,看起來他甚至有點雙重逃避。我的父親比叔叔年老,

也沒有他那麼強壯,一切似乎都在宣告,他不適合戰鬥。我還觀察他們早晨刮鬍子。父親用的是電動剃鬚刀,而叔叔用的是折疊式剃刀。那個電動剃刀似乎讓我想起了我在廚房裡的女傭手上見到的第一件電器:這是男人應當感到羞恥的事情。但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男人之間對比的真正總結還是公民複決投票——根據喜歡君主制還是共和制來投票。” “你和父親討論過公民複決投票嗎?” “他將自己局限在一些本質的要點上。他會說:‘你看,義大利的情況與德國不同。正是國王任命墨索里尼來執政。因此,光我們自己廢除獨裁專政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廢除國王。’然後我想他還會加上一句,似乎在自言自語:‘即使是一個共和國,也會有出現一個無能的總統的危險

,但是當大家罷黜他後,就不必忍受某個同樣無能的兒子了。’” “最荒謬的事情是,當時我已經明白他是對的,但我拒絕給予他那種被贊同的滿足感。” “你與叔叔談論過這些事嗎?” “事情的癥結就在這一點上。叔叔根本就沒有任何想法。他只會大呼小叫:‘共和國?那是什麼意思?你難道不知道共和國的總統是一個老朽的老人而已?’我甚至還認為他給我看了一個老人的照片。也許是在後來,當共和國已經建立起來之後,但我的記憶將所有這些關鍵的意象都歸結於屬於一個單獨的時刻。‘國王,’他會說,‘年輕、強健而英俊:看一看他。’他會指著照片中的一個人,穿著華麗的制服,被一群騎兵官員簇擁著。我還年輕,而且正在發展的思維功能還很麻

木。外貌是一切,理性看似無足輕重。我將國王認同為叔叔,而將疲憊的年老總統認同為父親。我偏愛那個我認為更強壯、更激動人心的形象,這個形象充滿了更有力的穩定感,一個不需要被其他任何人選擇的人物:畢竟,國王生來就是國 王。” “這個時期也正是祖父母給我講匹諾曹的故事的時期。也許我就像那個木偶兒子,他知道父親蓋比特是對的,卻與野性十足的魯西格魯魯一起離家出走了,因為他覺得只有魯西格魯魯才能為他帶來新的體驗和新的玩樂方式。在一個過於有教養的家庭,也許叔叔是唯獨讓我感到有一種簡單而本能的男性人格存在跡象的人,而這個階段你如果沒有實際體驗,就不能將它跳過。” “我的父親也有值得批評的地方。為什麼他不能與

我分享他的想法?為什麼他不解釋建造躲避處來提供免受武器傷害的保護比使用武器更好?而建造躲避處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力量?在這種意義上,我真的很需要他,但我沒有感到他在我身邊。因為他沒有告訴我他是怎樣思考的,而不是因為他從未講過有關戰爭的故 事。” * 但是,粗暴地得出結論說西方現代社會的不穩定在於父親權威的逐漸削弱,是錯誤的,因為這種減弱本身只是它的另一種表現而已。同樣地,如果我們認為父親危機完全是一個近幾代或者只是20世紀才出現的現象,就會嚴重束縛我們的思想;我們會發現,在西方世界中,父親的潛在意象是受希臘神話和羅馬法則的深刻影響而形成的,儘管後來它被基督的降臨改變,然後又受到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

命的影響而發生了變化。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所發生的改變當然也是很重要的,但相對於歷史的洶湧波濤,它們也只是浪尖上的泡沫而已。 只關注當今時代和當前形勢,就相當於向大眾媒體文化致敬:一種立即滿足食欲的速食文化。對於這種文化,瞬息的食欲滿足比任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展開的長期計畫都重要。如果這就是許多研究的秘密指南,那麼它們最終會背離自己:它們在言語上為好父親的缺失而悲傷,但實際上增加了某些事物的活力,包括那些集體意象所賦予的諸如與好父親的持重、堅定與責任心相對立的事物。兜售當前所發生的事件紀實,就像叫賣速食:有大量的卡路里,品質低劣,但消費者人數眾多。而且如果事實就是如此——

正如我們所擔心的——調查研究局限在當今已知的事實當中,這使得它有著電視慢慢謀殺書本這樣的罪惡:正是那些書本提供了這些調查研究的推廣形式。 毋庸置疑,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已經導致在集體心理層面所發生的變化有著令人眩暈的加速度。然而我們也必須記住,我們能直接看見的變化,總是將我們置於對其評價過高的危險之下:從一個波浪的浪尖向下看到波谷,我們得出結論說它們之間的高度就是海洋的深度。可靠的研究告訴我們,在美國,大多數人廣泛持有並大致贊同的父親意象,已經在短短幾代的時間內從“一家之主”變成了“共同父母”(父親也分擔母親的職責)。然而,美國的父親和孩子之間真正的牽連從實質上來說是沒有什麼改變的。事實上他們的

牽連程度與母親和孩子之間的牽連程度相比非常之低,而且也是微不足道的。 與我們的真實行為相比,調查研究所揭示的通常與我們在意識頭腦中所保存的信念更相關:它們揭示出我們心中父親的意象,或者說父親所想像的,他們自己相信的理想形象。與在我們內心深處漫無目的地轉悠著的,沉重而悲慘的原型不同,這種意識的價值會迅速改變,特別是在這樣一個依賴拋售更新的價值而不斷交流的時代。銷售自身的過程使大眾交流不斷推進並加速表面的變化。新異事物以最快的速度,按照時裝業的可笑模式出售:時裝業通過每年不斷地翻新產品來創造人們的需求。這並不是人類心理的深層發生了變化的標誌。心理分析的實踐使它變得更加清晰,例如,公開的討論及先前

不為人知的尋歡作樂之場所的遍地開花,導致在過去一代人的時間內,義大利人的性觀念的改變要比過去整個世紀都大。然而,無意識的壓抑卻沒有得到同等程度的放鬆,而且與性有關的領域的整體形態,也沒有任何有意義的改變。人們的頭腦已經現代化了,雙腳卻牢牢地紮根在天主教的千年歲月當中。 我們知道,對於父親的討論不存在絕對真理。歷史事實——特別是在當今世界,男人角色與女人角色之間的距離快速縮短——展示了無窮的演變進程。有的母親是一家之主,她們有自己的事業,而她們的孩子通過複雜的期待來看待她們:因此,母親也同樣陷入了“父親的悖論”當中,並且伴隨著更大程度的複雜性,因為孩子不會放棄,如果有這樣的母親,也會很享受對傳

統母親賢慧與奉獻的期待。 不過,出現這個情況的原因很明顯。因為這樣的女人是一個現代的“一元化父母”,她在其人格中增加了一個類似父親的形象。在將父親作為一個心理學原則,而不僅是一個物質的人來對待時,我們必須也關注一下類似案例。我們所感興趣的是這一形象的基本特徵——在父親的原型中——而且不僅關注其變化,當然也不僅只關注他們當中的幾個:我們所關心的是“父親,不論其性別為何”。因此,我們還可以加上一句,不論其來自哪個國家或屬於哪個時代。 既然我們的興趣點是心理的,我們想探討一個父親的集體意象,包括在無意識中發現的,也包括在我們所浸潤的文化中所發現的。即使所指的人是實際存在過的,我們探討他也是鑒於其

有特別的能力,能夠概括這一更普遍意象的特徵。在我們討論過程的不同時刻,這一形象在女性當中,就像在男性當中一樣;在團體當中,就像在個體當中一樣,都得到了具體體現。我們的興趣集中于一種心理原則,而且為了簡便起見,我們繼續稱之為“父親”,沒有更進一步的形容詞來修飾。 因此,我們對於“父親”的研究將開始於我們所能發現的最遙遠的起源。許多價值很高的文獻已經對“父親”的歷史有所關注,但並沒有關注其在歲月長河中的心理進化。實質上,在這裡採用的“心理”一詞可以用來指那些分析師關注的各種事物:那些圍繞著父親的理智信念和社會標準——而且已經是看得見的——引不起我們太大的興趣,我們更感興趣的是位於更深層面的意象與

模式。儘管通常是無意識的,且已被忘記,但它們依然強健有力,並出人意料地存在著。 這些意圖也是本書如此構成的原因。 我們不會一個世紀接一個世紀地追溯父親的歷史,而是集中在其關鍵的心理階段:首先是父親的史前階段,然後是希臘、羅馬、基督的降臨、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最後是世界大戰和“家庭的革命”,而後兩者揭示了父親與孩子的分離。 我們將把注意力轉向沒有留下歷史痕跡的過去,更多地關注古老年代的規誡與神話,而不是現今還保存著,至少是正式地保存著的強有力的宗教信仰與習俗。後者對於形成今天對父親的理解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分析師主要關注的是事物不被人看見的那些層面,那些佛洛德向維吉爾借用的“地獄”。

深度心理學喜歡去瞭解:為什麼在今天的父親身上、在西裝革履和襯衫領帶的包裹下,尤利西斯與埃涅阿斯的胳膊依然能夠找到。 雖然意識到不得不依賴對一個極不確定的領域進行推測,但我們對於父親意象的研究將引領我們穿越歷史的圍牆。本書的第一部分將注意力投向史前時代,投向通往人類父親的動物發展進程。 事實上我們會看到,父親身份的起源沿著自然與文化的接縫之處延伸。這一斷言是站得住腳的,因為一夫一妻制的父權制家庭,在所有的歷史社會中都占主導地位,它是文化的產物,似乎並不存在于自然世界(例如,在類人猿中)。就更明顯的方面來說,它也是站得住腳的:母親以清楚、顯而易見的方式為後代賦予生命並提供滋養;而與母親不同的是

,男性為了感知到他對生殖行為中的參與——因而將自身轉化為一個父親——必須首先獲得某種推理能力。最後,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從反向的觀點來看自然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時,這一斷言依然是適用的。除考慮文化給了我們父親之外,我們還必須提出一種或然性——至少是可能性——就是父親的出現本身對文化的誕生負有責任(誠然,是與其他新發展一起,諸如技術的革新等):對人類最終從其原始的生存狀態中退出因而也就從動物行列中退出,負有責任。本書的第一部分試圖重現這一過 程。 父親是一種建構、一種技巧。他以此而有別于母親,母親為人類的生活世界帶來一種已完全在動物生活中得到確定的、無處不在的、生存的先決條件。

電影‧符號‧空間-以符號理論探討電影與空間關係

為了解決剃刀黨歷史的問題,作者司徒郁翎 這樣論述:

電影為社會中重要的大眾傳播媒體,充滿對當時社會的隱喻與期望,闡述著歷史,架構出電影內容的系統。許多研究者在電影中運用多元觀點來分析與討論各個層面所代表的寓意。符號充斥在日常生活當中,文本與接收者彼此間的鏈結關係,可影響其價值的產生,符號的累積架構出歷史文化的發展,其意涵像是寶藏般等待人們去發掘與發現。 藉由符號學的解構與對立的關係來探討在導演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如何在默片的狀態下利用畫面之間的碰撞產生衝突性,給予觀看者之間的訊息傳遞與在電影場景的空間配置比例關係,與符號學家艾柯(Umberto Eco)對於電影空間中,利用符碼的組構關係與場景畫面構成的元

素,分析由電影所表達的內在意義,是如何使觀看者產生認同感,將所要傳達的訊息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進而影響人們的想法。一部電影的產生其影響層面寬廣,導演透過影像結合符號的拍攝手法有效的傳達訊息。 電影為複製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可在電影中看到現實空間的痕跡,在現實空間也能發現電影畫面殘留的影子,藉由對經典電影畫面的解構,在後期的電影作品中,尋找出片段畫面相似的元素,結合二度(畫框平面)與三度(空間深度)思維,分析其符號意涵,建構現實「空間」的形式。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套書(1~3)

為了解決剃刀黨歷史的問題,作者克莉絲汀.舒茲—萊斯 這樣論述:

※德國最受歡迎的思辨讀本※【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民主與人權篇】「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 ●為什麼每個權利都來自於其他權利?●仇外是如何產生,歧視又是如何開始的?●以正義為名:難道民主不會傷害人權嗎?●我們該怎麼擁有市民勇氣,又該如何運用? 你曾試著和別人討論、或者為你的孩子解釋「什麼是民主,什麼是人權嗎?」這樣的題目雖然宏大,卻是身為一個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資深記者、現為德國暢銷作家克莉絲汀.舒茲-萊斯擅長用生活化的例子,向年輕讀者介紹上述的抽象概念:像是以被霸凌的情境,來解釋人類的尊嚴始於免於恐懼的自由;以被當成商品販賣的非洲兒童,說明今日人權

仍被踐踏的境況;以仇視外國人的事件,點出歧視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複製;以氣候變遷和低工資,說明我們的行動對其他國家的影響。讀完之後,我們將了解何謂民主及人權,並且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周圍的世界,或許,也會做出更有自覺的行為。本書特色:◎收錄沈清楷‧楊翠兩位老師的精闢導讀;◎作者專為年輕讀者撰寫,文字流暢易讀,卻不流於刻意討好;◎書中共有75個子題,每個子題皆可做為課堂延伸討論的題目;◎搭配得獎插畫;內容要點與註解並以特別色做出區隔,一目了然!【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2─政治篇】「政治人物可以說謊嗎?良心要多少才不算太多?」: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有錢就是老大!?政治人物聽哪些人的話?◎為什麼

小黨太多會難以執政?什麼是超額席次?◎調解委員會有什麼任務?◎公民投票提案──你我可以在什麼地方發揮影響力?在這裡公民最大,但要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又該用什麼方式來關心政治?政治人物說謊參選,選後違背承諾;為了把政治對手逼進死角,不擇手段損害對方的名譽和人們對他的信任;一些議員無視荒謬的協議條例,在黨團門口就把良知交了出去;某些不肖公司付錢給當地政客,以換取政府標案……最可怕的是,我們似乎已對此習以為常。我們可能或多或少聽過他人講述對於政治的感受:一貫的執政黨與反對黨的口水戰、肢體角力或政治分贓。然而,318學運也許已經讓許多人了解到,所謂政治是一種公民參與,不再只是「管理眾人之事的人的事

」了。遺憾的是,台灣目前的課綱多半仍為刻版式教學,而非著重思辨,時間安排上也相對壓縮,以致真正接觸到政治課程往往是在大學;這中間顯然出現了斷層。反觀德國高中的必修課程中,除了語文數理外,公民課程也佔了相當程度的比例,像是「政治經濟」、「公民教育」、「社會研究」。透過這本在德國長銷不墜的思辨讀本,我們看到德國學生認識政治事務的途徑,作者是如何以易懂的例子引領讀者思考,並激發興趣。誠然書中內容是以德國為例,對於想拓展國際視野的讀者或是德文系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很好的入門書;對於高中讀者,初閱讀時或許先可藉由比較台灣和德國的差異處慢慢進入,也可以挑選有興趣的標題開始,做為共讀的討論題目,來了解政治這個

跟我們大家生活有關的大小事務。期望未來政治教育的種子也能在台灣扎根。【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3─哲學篇】「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質疑所謂理所當然的事即使提出來的問題讓我們看起來像傻子,我們也是傻得有道理。──為什麼香蕉是彎的?──因為這樣它才能塞進香蕉皮裡!那些「愚蠢的問題」會被這樣的說詞給擱在一旁。事實上,這個問題一點也不愚蠢,因為香蕉的彎曲其實是可以被解釋的。而能被解釋的事情,自然也就有其意義。你好奇、你懷疑,藉由每個思考你將得到一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會讓你重新去對那些已知的知識提出問題。最棒的是,在所有事物的背後,的確都還隱藏著某些事物。那些試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便

是正在進行哲學思考。.我到底是實際存在著,或者只是在做夢?.發號施令的是誰,是「本我」還是「自我」?.事物就是事物看起來那樣嗎?.如果再也沒有任何問題,那會如何?  藉由每個新的問題,你將會愈潛愈深。※本書特色◎全書共11個主題、84個子題,涵蓋超過50位重要哲學家的思想;◎內容循序漸進,化繁於簡:作者克莉絲汀.舒茲-萊斯先是以調皮的方式介紹哲學所關注的一些基本問題,再從古希臘的自然哲學過渡到哲學的演變。作者善於組織哲學家的理論思維,並未刻意迴避困難的主題,而是以容易理解的話語講解,並融入日常生活中實際會遭遇到的問題,讀者可以在一兩頁的篇幅中,清楚了解到某位哲學家思想的特別之處。◎搭配得獎插畫

,書末並附有哲學家簡介,整體可謂兼具深度與活潑度。 作者簡介克莉絲汀.舒茲—萊斯Christine Schulz-Reiss曾先後於愛爾朗根與慕尼黑修習日耳曼學、歷史學、政治學及傳播學。於《斯圖加特新聞報》(Stuttgarter Nachrichten)完成實習後,轉任《慕尼黑晚報》(Abendzeitung)政治組記者與編輯,其後晉升報導、雜誌暨新聞部副理。1991年,開始以特約記者的身分自立。長期為許多雜誌撰稿,尤其鍾愛針對青少年族群的雜誌,因為在女兒身上獲得大量的啟發。2004年,以《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2-「政治人物可以說謊嗎?良心要多少才不算太多?」: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

》(Nachgefragt: Politik)一書獲得「古斯塔夫.海涅曼少兒圖書和平獎」提名。著有《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Nachgefragt: Menschenrechte und Demokratie)、《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3-「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質疑所謂理所當然的事》(Nachgefragt: Philosophie)、《這個世界相信什麼?》(Was glaubt die Welt?)等書。相關著作:《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2-「政治人物可以說謊嗎?良心要多少才不算太多?」: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3-「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質疑所謂理所當然的事》譯者簡介陳中芷曾就讀德國畢勒佛大學歷史系、德國維藤/赫德克大學(Universität Witten/Herdecke)文化反思學院歷史系,現為自由寫作者。陳致宏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碩士;德國維藤/赫德克大學(Universität Witten/Herdecke)文化反思學系博士。研究領域為十九世紀德國歷史學的發展,以及近代歐洲學者對古希臘歷史的觀點。王榮輝曾就讀東吳大學政治系、政治大學歷史系與法律

系;其後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ät Gottingen)攻讀碩士,主修哲學、西洋中古史與西洋近現代史。通曉英、德、法、日與拉丁文等外文。2009年起,擔任台北歌德學院特約翻譯。繪者簡介薇瑞娜・巴浩斯Verena Ballhaus出身德國劇場和演藝世家,從小展現出對線條造型和顏色極高的天分,畢業於慕尼黑美術學院,是童書與青少年叢書插畫界中極具分量的老手,偶爾也創作讀本。作品獲獎無數,包括「德國少年文學獎」的肯定。相關著作:《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2-「政治人物可以說謊嗎?良心要多少

才不算太多?」:參與討論的基本知識》《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3-「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質疑所謂理所當然的事》 總導讀 「借鏡」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總導讀 一份給青少年參與社會討論的基礎知識──陳中芷(自由寫作者.本書譯者)【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民主與人權篇】「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 ※專文導讀 為啟程者引路──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前言    第一章:人的尊嚴.我是我,你是你。什麼是我們生活所需?    .免於恐懼與匱乏:人的尊嚴起於何處?.人類,你有權利!可是它在

哪裡?.是男是女,是黑或是白,我們如何做到平等?.思想是自由的!為什麼思考這麼重要?.相信你所喜愛的。為什麼上帝屬於或不屬於生活的一部分?.學習、學習、再學習!為什麼學校要比好玩更多一點?.我的、你的、他的,為什麼人都需要擁有些什麼?.公民思考,政府執行,誰為了防止誰而保護誰?.良心與理性:人如何成為人? 第二章:人權的漫漫長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人權從何開始?    .人擁有什麼?誰發現了自然法則?.上帝之前人人平等。那麼,人還在等待什麼?.英格蘭無地王約翰走向法治國之路!大憲章是什麼?.誰保護人不被傷害?.請保持理性!人如何獲得他的權利?.來到新世界!誰第一個解釋人權?.自由、平等、博

愛!法國人為了什麼而戰?.德國如何成為憲政國家?    .聯合國如何解釋人權?.從聯合國到個人:權利如何到你手中?第三章:只有一個等於沒有.什麼樣的世代屬於人權世代?.國家的自由:誰在國家之前保護我們?.國家中的自由:誰有話要說?    .透過國家而來的自由:什麼是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權利?    .大家的世界!什麼是集體的權利?.只有一個等於沒有!為什麼每個權利都出自於其他權利?.為了未來!我們給下一代帶來什麼?第四章:讓我們來解決它!.聯合國是世界的良心,還是一塊遮羞布?.文件需要耐性:條約和公約帶來什麼?    .從座艙引退:誰在何時向人權委員會投訴?.人權理事會是人形看板,還是權力機構?

.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做些什麼?.最高權力機構:世界法庭在哪裡?.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有多大權力?.非洲、美洲和伊斯蘭國家:究竟什麼對誰特別重要?.歐洲跑在前面:誰在史特拉斯堡做正確的事? .孩子、孩子!你們擁有什麼特別的權利?第五章:民主人士的工具.一個仁慈的統治者勝過一名糟糕的民主人士?.我們就是人民!我們說什麼,誰就做什麼?.人權對民主的束縛在哪裡?.緊急救援:人權適用於一切嗎?.把手拿開!什麼是人權的絕對條款?.我們如何成為強大的民主國家,或是民主政黨?第六章:揪出邪惡與錯誤.誰是國際非政府組織?我們為何需要他們?.國際特赦組織如何對抗酷刑、監禁和死刑?.誰在施壓以及收集證據?.逃難取代防衛:

德國難民組織「Pro Asyl」如何以及幫誰申請庇護?.既非私人也非國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為兒童做些什麼?.人性化的標誌:在哪誘導兒童上街頭?.帶著鮮花和麵包:FIAN餵飽了誰?    .誰可以拯救熱帶雨林的住民和海上少數民族?    .發聲對抗沉默:誰是無國界記者?.誰先一步建立人權論壇?    .誰為人權冒著生命危險?.誰害怕這些婦女的勇氣?    第七章:人的承擔.人權宣言60年:我們如何了解世界?.為金錢與權力的鬥爭:人在哪裡開戰?.生命權!在哪些國家還有死刑?.什麼是酷刑折磨?如何操控你的囚犯?.歧視、種族仇恨:「他者」在哪裡陷於危險?.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在途中與急

難中:誰擋了難民的門?.在戰爭中努力工作!誰在奴役兒童?.讓我們學習!誰不能讀和寫?.世界如何侵害婦女的尊嚴?.誰禁錮了真相,甚至煙滅它?.安全或是自由?我們的權利製造了什麼樣的恐懼?.世界為一切而存在,但是,誰擁有地球?第八章:沒有任何權利是不需要盡義務的.人,你有責任!這意謂著什麼?.別轉頭,別沉默!什麼是市民勇氣?.只要便宜?購物時如何兼顧人權?.環保與人權有什麼關係?.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得到屬於我們的權利?過程即目的嗎?◎請關注、參與和介入──在哪裡你可以做什麼?◎《世界人權宣言》【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2─政治篇】「政治人物可以說謊嗎?良心要多少才不算太多?」:參與討論的基本知

識※專文導讀 從班級政治理解國家政治──蘇慧婕(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前言 ●以德國為例第1章:你和我,以及我們和你們- 你們覺得民主好嗎?- 政治是什麼?不只有我,而是我們──任何人都無法獨自過活- 國家是什麼?共同體的成員、場所與共同生活的方式- 什麼是國家目標?該如何達成?- 那和我有什麼關係?關於學校、派對巴士以及祖母的養老院- 沒有兒童哪有國家?為何家庭被稱為國家的生殖細胞?- 誰來統治?如何統治?誰被統治?關於國體──國王、獨裁者以及民主主義者- 從「騎士落馬」到國王宮殿: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如何出現的呢?- 拖笨車、烤雞與自由德國青年團……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什麼?- 二加四等於

一!德國是如何統一的?- 基本權利、基本法、法律:這三者有什麼差別?- 聯邦制是什麼?為什麼德國有16個邦? - 地方自治體、縣、邦、聯邦──這些單位各自管理哪些事情?第2章:在這裡公民最大- 選舉是最重要的公民權。什麼是自由、平等與祕密的原則?- 圈選選票: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 痛苦的抉擇:該投給誰?政黨與政黨的任務- 我要進去!誰可以參選呢?- 政治人物可以說謊嗎?選舉時該注意的事項- 過了5%才行:為什麼小黨太多會難以執政?- 這可是基礎問題!什麼是敵視憲法的政黨?- 什麼是議會外的反對組織?從議會外走進議會內的綠黨- 給聯邦眾議院寫封信吧!什麼是請願權?- 公民投票提案或公民投票──

公民可以在什麼地方發揮影響力呢?- 示威遊行的權利:什麼時候才准上街頭抗議呢?第3章:統治我們的人- 聯邦總統:為什麼國家第一人不是最有權力的人呢?- 德國最強大的人是誰?聯邦總理可以做些什麼?- 總理的幫手:部長們在內閣裡做些什麼?- 所有權力來自於人民!聯邦眾議院到底有多重要?- 若是無法獨力執政的話:執政聯盟是什麼?- 黨團紀律──良知要多少才不算太多?- 別隨便誣賴我!為什麼議員是免疫的呢?- 政府負責執政,聯邦眾議院代表民意。那麼,聯邦參議院有什麼作用呢?- 睪丸殺手與糟糕的烏鴉──為什麼聯邦眾議院主席不喜歡這些傢伙?- 老是反對個不停!什麼是在野黨?- 總是依賴補償金過活──議員必

須縮衣節食嗎?政治人物如何賺錢?- 從波昂到柏林:聯邦眾議院如何進入國會大廈的?第4章:別讓所有權力集中在一個人的手中- 給兒童更多的錢!法律是如何產生的?- 提案被聯邦參議院拒絕了。調解委員會有什麼任務?- 在國會裡玩公羊跳:聯邦眾議院如何進行表決?- 如果總理和人民鬧翻了,會發生什麼事?- 行政、立法、司法:什麼是權力分立?- 第四權是什麼?媒體的任務- 誰來監督這些監督者?新聞自由也是有界限的- 穿著紅袍的法官: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做些什麼?- 國家責任:國家該為那些事情負責?第5章:這是方向的問題- 左派、右派:這是什麼意思?- 黑色、紅色、黃色與綠色──這些顏色代表的意義?- 資本主義、

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些「主義」是什麼意思?- 來自右邊的恐怖:新納粹是什麼?- 來自左邊的恐怖:赤軍旅是什麼?- 德國只該屬於德國人嗎?排外情緒是如何被煽動起來的?第6章:政策只由政府制定嗎?- 遊說團體──他們在議會長廊做些什麼事情?- 像繃帶一樣好用:協會有什麼功用呢?- 政治人物聽哪些人的話?廚房內閣與其他顧問- 出錢的就是大爺!工商界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力?- 這全都是香蕉!政策是可以用錢買的嗎?第7章:誰來付錢?- 請捐些錢!政黨如何籌措經費?- 客廳、臥室、廚房、浴室?國家的家務事包含了哪些項目?- 手中一杯香檳酒,國家也來分一口。稅收到底有什麼用處?- 避稅天堂:哪裡可以(

幾乎)完全不用繳稅呢?- 那是我們大家的財產!什麼是國家財產?- 任何主人都要有僕人:公務員有什麼用處呢?第8章:國土安全與國家安全- 警察是你的朋友和幫手……國土安全是什麼意思?- 拒絕暴力!那麼國家為何可以獨占暴力?- 緊急狀態的法律:何時國家才能縮減人民的自由?- 手機成了間諜:資料保護有什麼用處?- 「007,你該上場了!」情報機構做些什麼?- 預防勝於處罰。青少年聚集的場所和國土安全有什麼關係?- 國家安全——什麼是聯邦國防軍?- 為什麼現在的德國只在緊急狀態時才有兵役?- 什麼是聯邦志願服務?- 在國外進行防衛任務:為什麼德國士兵會出現在阿富汗呢?-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什麼是北大

西洋公約組織?- 不用武器的戰爭:冷戰是什麼?- 法律在戰爭時還有效力嗎?關於戰爭犯罪與日內瓦公約第9章:我們與別人- 看看這件事別人怎麼做!什麼是外交政策?- 大使與隨員──外交官做些什麼?- 歐洲不只是一塊大陸。歐盟為何存在?- 往史特拉斯堡前進!歐洲議會做些什麼?- 誰統治歐洲?關於部長理事會、歐洲理事會,以及歐洲執行委員會- 誰負責維持秩序?關於歐盟法院- 我們也從中獲得好處!歐盟為人民帶來了什麼?- 全世界的國家如何進行會談?關於聯合國- 守護和平:什麼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沒被寫進書本的法律:國際法是什麼?- 真的有最後的審判嗎?關於國際刑事法院- 富裕還是貧窮──什麼是第三世界

?- 「一個世界」運動,全球化是什麼?第10章:國家不是一切,一切也不是國家的- 國際特赦組織,綠色和平及其他:什麼是NGO?- 以環境保護為例:政策對個人有什麼影響?- 可是大家都會這樣做啊!為什麼逃票和逃稅是不值得原諒的?- 政黨?謝謝再聯絡!政治?很好我喜歡!該用什麼方式來關心政治呢?- 兒童掌權!小朋友能做些什麼?名詞解釋【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3─哲學篇】「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質疑所謂理所當然的事※專文導讀 你聽到「哲學」二字就頭皮發麻?──羅惠珍(《哲學的力量》作者)●前言 ◎第1章 誰、如何、什麼:為何、何故、為什麼…….你只是單純活著,還是有在動腦?

為何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坐上雲霄飛車!什麼是哲學?.哲學是一種科學嗎?知識與智慧有何不同?.哲學家是什麼?無論如何,不會是自作聰明的人.沒有語言的思考……這行得通嗎?長襪皮皮與「Spunk」.是我們讓事物變成了事物,或者,一塊石頭就只是一塊石頭?.是誰做的?萬物是怎麼產生的?.這個世界是從哪裡開始,又在哪裡結束?.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會變成什麼?.你打我,我就打你!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第2章 發現自然--萬物是如何開始的?.神與世界:信仰和哲學彼此有何關係?.發現自然:誰是最早的哲學家?.我們是水做的嗎?米利都的泰勒斯是如何發現他的原始物質.什麼是哲學學派?第一個哲學學派是如何在米利都形成

?.萬物皆數?好吧,謝謝你,畢達哥拉斯先生!.我能否在同一條河流裡游兩次泳?赫拉克利特的萬物皆流.虛無不能存在嗎?巴門尼德的「存在」.世界是一個拼圖嗎?德謨克利特所想到的永生◎第3章 思考、談論、行為.斷章取義的人或自以為是的人:誰是詭辯學者?.什麼是懷疑論者?普羅泰格拉與「人是萬物的尺度」.什麼存在,什麼不存在?高吉亞的「玩笑」.問、問、問:什麼是蘇格拉底的原則?.這位蘇格拉底到底是誰?為哲學開啟新方向的怪人.事物就是事物看起來那樣嗎?柏拉圖的洞穴比喻與觀念論.什麼人是最好的君主?柏拉圖的靈魂、國家和愛的觀念.什麼是邏輯?亞里斯多德如何利用概念推得正確的結論.人該如何正確地過活?從自然到國家

.加油!我要快樂!伊比鳩魯派是什麼人?.什麼是斯多噶的平靜?芝諾的門廊使徒.古希臘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第4章 我的上帝,讓我更靠近祢一點!.思考需要多少的自由?上帝到底是福還是禍?.惡從哪裡來?哲學家主教奧古斯丁.什麼是上帝的預見?波艾修斯的《哲學的慰藉》.先相信再思考,還是先思考再相信?經院哲學是什麼?.我可否想要我想要的?愛留根納的人的概念.能否證明上帝的存在?坎特伯雷的安瑟倫:信仰才能理解.一頭啞牛能否吼叫?聖阿奎納的五項上帝存在證明.無是可以計算的嗎?阿拉伯的哲學與「零」的祕密.在我知道了那麼多的事情之後,我還能信仰嗎?.如果能夠簡單處理,為何要弄得那麼複雜?奧卡姆的剃刀◎第5章 回

到根源,可是揚棄舊習!.從天上回地上: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是什麼?.君王能做些什麼?馬基維利的國家哲學.烏托邦是什麼?摩爾的理想國度.知識如何變成力量?培根的思想新工具.人性本惡?霍布斯與他的「利維坦」◎第6章 進入新時代!.理性主義:人是可測度的嗎?.我到底是實際存在著,或者只是在做夢?笛卡兒的「人是一種在思考著的東西」.如果我存在,那麼我是什麼?史賓諾沙與做為某種「上帝的思維」的人.餅乾還是碎屑?萊布尼茲與他的單子.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誰是經驗主義者?.思想從何而來?洛克的白板.誰能做什麼?權力分立的發明者洛克.當我感覺到它時,它才存在?還是說,光是想到它,就夠了?◎第7章 腦袋還是肚子?.

全都脫離蒙昧!是什麼讓人變成人?.知識讓人不幸福?盧梭的「高貴的野蠻人」.誰來救救自由?盧梭的「公共意志」.能多有趣?喜歡嘲諷的伏爾泰與他的上帝存在證明.理性讓我們跌入深淵?康德如何讓我們免於傷腦筋.己所不欲……康德的「絕對命令」.又是康德!?向現代前進◎第8章 上到令人頭暈目眩的高處──「我」的祕密.「我」在哪裡?從冷靜的康德到觀念的世界.我是我,或者,我只是一場夢?費希特的害怕自由.一切都只是上帝的精神?謝林,第一個綠黨黨徒.一加一如何等於三?黑格爾的辯證法 Part 1.吵架會讓人變聰明?黑格爾的辯證法 Part 2.熱情何在?齊克果,第一位存在主義者.誰創造了上帝?費爾巴哈的相信自己.

只是我一廂情願?悲觀主義者叔本華.什麼是幸福?功利主義與人類行為的益處.究竟是我是我所知道的,抑或是我知道我是什麼?從存在到意識,或者顛倒過來.價值有價值嗎?尼采是如何宣告道德與信仰為廢物.誰在生存的競爭中活了下來?達爾文與他的演化論.發號施令的是誰,是「本我」還是「自我」?佛洛伊德如何揭露心靈◎第9章 美麗新世界.人類還是過去的人類嗎?進步與科技如何翻轉思想.人生在世是被詛咒?存在主義者.為死而生?馬丁・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是什麼讓人成為人?卡爾・雅斯培的自我關懷.總是我自作孽嗎?沙特的「判處自由」.全都只是廢話?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如果再也沒有任何問題,那會如何?羅素的關懷人類◎第10

章 還是缺了什麼!.女性在哪?沉默的智者.女性讓男性變聰明?最早的女哲學家.從靈視到智慧:上帝會令人恍然大悟嗎?.是什麼讓人生成為人生?漢娜・鄂蘭的對世界的愛.是什麼讓女人成為女人?西蒙・波娃的女性主義哲學◎第11章 落入無底深淵還是飛上新的高峰?.所有的問題都被思考過了嗎?為何你還是必須自己去動動腦筋.複製有限公司:如果人造了人,人會變成什麼?●附錄:54位哲學家簡歷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1─民主與人權篇】「一個人值多少錢,誰是現代奴隸?」:捍衛權利的基本知識﹝前言﹞人權指的是每個人所擁有的自由、安全與幸福生活的權利。但是,什麼是自由、安全和幸福的生活?—也許就像你?頭頂上有

片屋瓦,有足夠的食物,有可穿的衣物,不必害怕上街去學校,而且還有假日。你要知道,到目前為止,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這樣的生活。當你聽到「人權」這個字眼,也許眼前會浮現一些影像,一些我們平常在報紙、電視新聞上所看到的:窮困者、受飢者、逃難者、被毆者、受虐者,甚至是那些無法上學、無暇遊戲的街童和童兵,或負擔沉重的童工。這些影像叫人心痛。眼見他人承受著苦難,心中油然而生的同情讓我們領悟到,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儘管人們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使人權受到損害的,不僅僅只是當人在奴役他人,使人痛苦,甚至在殺害他人的時候。人權是從你開始,從你生活的地方──不論是在家庭裡、在朋友圈、在學校或是做任何事的途中──以及

和你做什麼有關。我們設定規則,讓每個人得其所需,過著有尊嚴的生活,同時也公平地對待每個人。為什麼會如此?人在何時以及如何產生了這種構想?是誰「發現」人類的這種權利?為什麼這項「發現」導致了民主?還有,為什麼我們認為民主是最適合實踐人權、保障人權的國家形式?難道民主不會傷害人權嗎?我們又該如何防範?聯合國的人權宣言是什麼?你會發現這本書就是在回答這些問題,甚至包含更進一步的問題。有些章節是關於人類尊嚴的狀態,你看,比起你用文字去警醒人對人所做的暴行,人權還有更多的關聯。你將會認識到一些知名的人權鬥士,以及在世界各地為人與人權而努力的組織。你也會了解到,我們的生活是如何對其他遙遠的地區產生影響;而

每個人,也就是你我,可以透過行動讓遙遠的那些人也獲得他們應有的權利。你會學到,人們是怎麼擁有市民勇氣,以及人是如何運用它;又或者,你會了解仇外是如何產生的,歧視又是如何開始的?本書將從各種層面解釋人權和人類尊嚴的議題。你不需要一口氣讀完,可以挑選你正感興趣的章節來閱讀,也許會喚起你更多的好奇。最後你會相信:人權是個扣人心弦的題目!

非營利組織運用軟性權力之研究-以董氏基金會推動「菸害防制法」為例

為了解決剃刀黨歷史的問題,作者徐顥哲 這樣論述:

本研究係從國際關係對於「軟性權力」(soft power)論述概念,推論引用至非營利組織層次。以董氏基金會參與推動「菸害防制法」為例,探究台灣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關係的權力結構變化,發掘非營利組織如何積累自身軟性權力根源,並且運用「價值觀」、「文化」、「議題網絡」與「制度認同感」四種觀察類型,進而發揮對於公共政策的影響效果。本研究為質性研究性質,採取「個案研究法」、「文獻討論」及「深度訪談法」三種研究方法。藉由董氏為個案研究的焦點,將其投入近25年菸害防制工作的歷程,劃分為「1984-2000年」與「2000-2008年」兩個不同時序進行個案內比較研究。並以各類國內外學術專書、期刊、政府機關出

版品、學位論文與報章雜誌等次級資料分析,檢驗董氏對於推動菸害防制工作影響力道的強弱。且調查在「菸害防制法」進行過程中,參與其中的重點人物及進行深度訪談,還原當時未能參與的時空環境,並補強次級資料佐證不足之處。隨著對於權力概念的不斷演進,傳統以有形體為主的「硬性權力」已逐漸受到挑戰,取而興起的是對於無形體「軟性權力」的討論。且在傳統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權力結構關係的轉變,公民社會中的非營利組織逐漸積累自身軟性權力根源,並且發揮在於公共政策的影響力。身為台灣最早投入菸害防制理念宣傳的非營利組織,董氏在其發揮「軟性權力」影響效果以其一定代表性。藉由兩個不同時序的比較分析,了解台灣非營利組織如何運用軟性

權力的模式發揮影響力,並一窺台灣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互動的演進過程,非營利組織在於公共政策領域日益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