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國立科技大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北部國立科技大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龔怡文,劉季宇,簡文郁,鍾立來,葉錦勳,張宜君,陳慈忻,陳淑惠,陳亮全,周偉賢,曾裕淇,林冠慧,林宗弘,林沛暘,邱聰智,李俊穎,寫的 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 和的 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覽史料專輯 (上下兩冊不分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研究所 李梅琛所指導 余秋菊的 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之成效 (2021),提出北部國立科技大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動裝置、教育方案、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自我效能、憂鬱、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 歐慶賢所指導 余又芪的 龍洞灣潛水活動與漁業利用協調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海洋遊憩活動、龍洞灣、水域遊憩管理、潛水活動、娛樂漁業、沿岸漁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部國立科技大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部國立科技大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巨震創生:九二一震災的風險分析與制度韌性

為了解決北部國立科技大學的問題,作者龔怡文,劉季宇,簡文郁,鍾立來,葉錦勳,張宜君,陳慈忻,陳淑惠,陳亮全,周偉賢,曾裕淇,林冠慧,林宗弘,林沛暘,邱聰智,李俊穎, 這樣論述:

  九二一震災是臺灣災害科學發展與政策改革的里程碑,為什麼有些地方的災損較嚴重?為什麼有些受災社區能夠成功復興?本書為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與師範大學等學者合作的成果,回顧臺灣地震科學,特別是九二一地震之後的研究發展。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震災風險研究導論,介紹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解構震前風險,介紹危害度、暴露度與脆弱度等概念與其對九二一震災的分析結果,提出「樞紐城鎮」(nexus township)的概念,認為介於都會區與麓山帶之間的中小型交通樞紐城鎮,是社會脆弱之所在。第三部分介紹韌性的概念、探討九二一震災後的房屋重建、社區

重建、校園重建以及心理重建;第四部分「面對下一場巨震」探討臺灣防救災制度變遷,並提供未來改革建議。巨災不僅留下傷痛,也帶來公民參與改革的機會之窗,這是臺灣民主對抗災害風險的「制度韌性」優勢。

北部國立科技大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油畫創作展 曾卉馨專訪


▲以黑色線條建構出的城市街景與魅力
  曾卉馨跟其他孩子一樣,被許多才藝學習課程填滿小時候,而在眾多才藝中,只有一項是一直持續下來的,那就是畫畫。只要有繪畫工具,她到哪都能畫,彷彿這是註定的事──這輩子離不開畫筆。國小一年級得到全縣第一名,爸媽覺得她有天份,所以就繼續走在繪畫這條路上。「對於畫畫,是我最拿手的事,因為喜歡,所以會主動去做。」看她說著,繪畫的專情在她眼裡流轉。為了持續自己的喜好,她下定決心去台南科技大學念書,在念書的七年間是她最歡喜的日子,因為時時刻刻沉浸在繪畫當中。
  
▲寫生,拉近與城市的距離
  假日,是她徜徉的時候。她總是約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到大台中的景點寫生,寫生對她來說,是種練習,是觀看,更是忙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和劑,能舒展身心,外面畫畫的氛圍更是一大享受。寫生地點不同,磨利了她對城市街景觀察的敏銳,街景的元素:路燈、橋梁、電線桿……等,在她作品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穿梭大大小小的城市
  工作讓曾卉馨在城市與城市間移動,除了中部的工作,有時也會因公司人力調度而到北部支援,游走在各城市的機會,種下了觀察城市的種子。建築是以線條與幾何方塊構成,在曾卉馨作品當中,可以看見許多的黑色線條,黑線條是她很喜歡的一種繪畫方式,不同於傳統繪畫步驟,她最喜歡直接以黑色線條描繪那內心中所建構出的城市。黑線條儼然已經變成她的標誌,能自然的運用在畫面當中,觀看曾卉馨的作品時,觀者好似也游走在她所建構的城市。
  
▲不起眼的街角景色
  城市街景是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而它對曾卉馨來說,卻是創作的主題。城市街景平凡,但是經由畫家之筆會產生多樣的面貌。她將城市街景元素結合,而呈現出來的不只是一幅畫,而是一種心情,以自己每天的心情敷彩城市街道的顏色,對於畫者和觀者而言,是別具意義的。畫者透過街景的顏色來讓觀者感受,宛如自己也曾以如此的心情,從其中的某一街道走過。
  此次的展覽,以城市街景作為創作主軸。城市街景是我們每天所觀所見,彷彿呼吸一般,總是匆匆一瞥忘記它的存在感。你曾駐足觀察撫摸一石一瓦否?「大忠街」是曾卉馨落腳的地方,工作忙碌使她的情緒低盪,覺得眼中的街景如心情般灰暗無彩,便畫下眼中那些不同的街景,來轉換心情。畫圖創作就是如此,作品無非是創作者的心情跟生活世界的結合,而這是她作品產生的契機。半年後,第二張街景作品<閃閃發光我的心>產生,那時的心境反而跟「大忠街」那幅畫完全相反,是一愉悅心情的寫照,即便是灰色水泥建築,在她眼中,仍閃閃發光。
  曾卉馨的繪畫作品主要是關於內心的連結,她純粹想營造出一種城市的氛圍,不需構圖、不需要照片當素材,創作方式是以黑色的線條直接下筆,再堆疊顏色。然後視畫面的需要再加入不同城市元素,在畫面中黑線條,有些如廟宇、纜車,或是橋,不一樣的樣貌也帶出了畫面中的故事性。
  
▲以畫筆繪出一輩子
  再度拾起筆,繪畫將會是她一輩子的事情。進入社會後,忙碌的工作讓曾卉馨沒有更多的時間來畫畫,但仍舊沒忘了,畫圖一直是她的最愛。直到重拾畫筆開始畫油畫,從當中慢慢找回當初繪畫的手感,經過一段時間後,對於繪畫,開始有更多想法與創造力的出現。她從人生經歷中體會到「未來」是沒有辦法計劃的,捉摸不定的生活對她來說格外珍貴,這些體悟,都轉「畫」成了內心的秘密,藏在作品裡。沉浸在畫圖裡的世界,才是真正的曾卉馨,繪畫是她的精神支柱,更是自我內心世界的告白。
▲曾卉馨-以黑色線條勾勒出心中的城市街景,帶給觀者無限的想像。
(文:金車文藝中心)
    
    
曾卉馨學歷: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
  
個展:
2016 蘭蘭陽美術學會邀請展
2016 帝圖藝術線上創作個展
 
獲獎 :
2000 第55屆全省美展油畫入選
2014 第15屆南投玉山美術獎油畫類入選
2014 第七屆金車青年油畫獎優選
2015 第20屆大墩美展油畫類入選
2016 台灣國展油畫入選
 
創作⾃述:城市街景系列列
  《我的城市,妳的街景。》此系列的創作,是以城市街景為創作主軸,城市街景是我們每天所見,對於時常所見景物,總是匆匆一瞥的忽略,或也曾想悠悠的停下腳步,好好的觀察,留心的將感受刻畫在心裡。
  使用第二人稱,作為一種和創作者之間的對談模式,「妳」也是創作者自身的一種鏡射,藉由自己的情感經驗為媒介,不是單純的描繪城市街道的景色,表現出的是心情體驗的共鳴,試問自己與觀者,對於周遭景物,妳是忽略或是熟悉?引導觀者在欣賞作品時,提起曾經的感受與體驗,是否有過這樣的記憶經驗,熟悉的街道,會因妳的心情不同而景象也有所改變,心情愉悅時,灰暗水泥建築也看起閃閃發光,心情低落時,美麗街道也黯淡無采,讓觀者自省,以這樣的概念為出發點,作品雖是街景與城市的形象,但卻可從畫面中讀出另一種氛圍,有愉悅、有沈重、有平靜、有絢爛、有色彩、⋯⋯用創作者自己的體驗,呼應觀者的記憶感受,喚起曾經存在的情緒經驗,看見彼此間的魅力!

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之成效

為了解決北部國立科技大學的問題,作者余秋菊 這樣論述:

背景與目的: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腦血管疾病是造成臺灣地區民眾十大死因的第4名,腦中風發生的6個月內有超過25%的病患導致嚴重失能,慢性疾病皆是腦中風的致病危險因子,針對這些疾病的治療及控制是可降低腦中風的發生率,故需長時間監控及配合慢性疾病藥物治療,改變飲食習慣及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提供病患出院返家後疾病相關知識。護理人員扮演著教育者的角色,傳統護理指導大部份給予紙本單張及口頭教育,然而現今資訊科技的進步及行動網路3C產品的普及化,可提供即時、個別化,是目前臨床照護上最即時及有效率的方式。因此,本研究探討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病患提升自我照顧知識、自我效能及避免憂鬱之成效。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臺灣北部某醫學中心之神經內科病房及老年醫學病房進行收案,採兩組前、後測,隨機、單盲之實驗性研究設計,收案82位,包括實驗組40位(行動裝置教育方案)及控制組42位(常規護理),分別於住院48小時內進行前測及介入,出院前24小時進行後測之施測。研究問卷包含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量表(Stroke Self-Care Knowledge)、腦中風自我效能量表(Stroke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SSEQ)、貝克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健康指導內容滿意度之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

e, VAS ),以套裝統計軟體SPSS 20.0版進行統計分析,進行描述性統計及推論性統計。描述性統計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最大值及最小值呈現研究對象之人口學資料及疾病特徵;推論性統計以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比較兩組在人口學基本屬性、疾病特徵、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腦中風自我效能、憂鬱及介入措施滿意度之差異,運用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檢定兩組之前、後測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腦中風自我效能及憂鬱改善成效,再以獨立樣本t檢定統計比較兩組介入措施滿意度之差異。研究結果: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老年、男性、已婚、退休、高中職、佛道

教為主,共病指數(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平均值為2.28,過去病史以高血壓為主、其次為糖尿病。行動裝置教育方案介入後兩組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於組別主效果( β = 6.88, SE = .78, p < .001)、時間主效果( β = -6.15, SE = .71, p < .00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β = -6.93, SE = .89, p < .0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腦中風自我效能(SSEQ)於組別主效果( β = 16.80, SE = 2.46, p < .001)、時間主效果( β = -33.66, SE = 2.78,

p < .00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β = -6.46, SE = 4.02, p < .0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憂鬱(BDI)改善成效於組別主效果( β = -7.29, SE = 1.50, p < .001)、時間主效果( β = 8.37, SE = 1.77, p < .00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β= 5.28, SE = 2.09, p < .0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以獨立樣本t檢定統計方式比較實驗組(行動裝置教育方案)與控制組(常規護理)的介入措施滿意度,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p < .05),即表示此行動裝置教育方案介入措施的滿意度比常規護理有明顯成

效。結論:本研究結果證實透過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可以有效提升腦中風自我照顧知識、腦中風自我效能程度成改善憂鬱程度,行動裝置教育方案較傳統口頭健康指導有較高的介入滿意度。臨床與實務應用:在實證依據基礎下,使用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於腦中風患者之成效更較傳統口頭健康指導成效佳,且具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因應3C化數位時代來臨,手機及網路使用普及化,希望能藉由腦中風行動裝置教育方案方便性、健康指導內容生動性,且有具個別性的優點,能促進提升臨床護理人員在病患住院期間提供返家後健康指導內容,更能減少的時間人力成本。對於需要長期復健治療之腦中風患者更能提供持續性的照護內容,藉由操作行動裝置教育方案過程,

更可以促進患者與家人之間的親情互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覽史料專輯 (上下兩冊不分售)

為了解決北部國立科技大學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臺灣原住民族首次遇上現代國家,經歷文化與物質科技對傳統價值的衝突,原住民族開始吸收適應現代文明,轉化為自身發展動力。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原住民族面對中華民國接收後二二八事件動亂,衡量自身存續,各有抉擇。雖然事件當下,原住民族並未遭到大規模清鄉處決,但在政府深入掌控原住民族地區後,將日治時期原住民族主要菁英汙名整肅。   二二八對原住民族而言,是另一個殖民的開始,儘管戰後初期原住民族有「高山自治」,歸還土地、「正名」等主張,但在白色恐怖下,戛然斷裂,原住民族意識陷入隱流。   今政府已經向原住民族道歉,對受難者平反及家屬撫慰。不過,

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並非只有政治和解,土地、語言、文化、生活的自主,仍是未竟之業。  本書特色   ★彙集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家安全局、國史館、受難及參與事件者家屬等各界庋藏檔案史料,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住民族與二二八事件展覽」珍貴史料全彩呈現

龍洞灣潛水活動與漁業利用協調之研究

為了解決北部國立科技大學的問題,作者余又芪 這樣論述:

沿岸海域利用日趨多元化,海洋遊憩活動發展正方興未艾,自然與長期在此捕魚的沿岸漁業產生衝突,基於國民均可利用海洋的原則,先來後到互相尊重下方可善用海洋。本研究針對東北角龍洞灣潛水活動與沿岸漁業之用海衝突及其因應解決之道進行剖析,並參考日本之作法,最後提出具體建議。結果盼能對雙方之持續發展有所貢獻。研究結果摘下如下:一、龍洞灣是天然港灣,擁有很好的海洋生態環境與地理特性,故水域遊憩活動眾多,亦是離北部最近的潛水熱點,假日人滿為患。二、水域遊憩管理辦法對於潛水活動之相關必備條件與要求,對於潛水者及載客之船長或駕駛人均有明文規定,重點在於強調保障潛水者之安全。三、龍洞灣附近漁業資源豐富,主要漁業有底

延繩釣,棒受網,流刺網與一支釣,其漁業在貢寮地區僅次於澳底漁港,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貢獻。四、日本沿岸海域利用之沿革由早期的純為漁業利用,直到1980年代開始至近年來逐漸加入了娛樂漁業(遊漁)、海洋遊憩活動、離岸風電等,沿岸帶的綜合管理與利用者之間協調和諧利用亦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此種發展過程與台灣類似。五、海洋遊憩活動與漁業及娛樂漁業之糾葛問題有(一)漁業:妨害漁業、妨害航行、破壞漁具漁網。(二)海洋遊憩活動:妨害練習、妨害競賽、限制活動區域、接觸漁具漁網。(三)娛樂漁業:妨害釣具、破壞釣具、妨害航行、魚類逃脫。六、日本有關潛水活動與漁業之協調重點為:1.潛水協會與漁會簽訂協定約束雙方

之權利義務、2.指定潛水區域、3.限制潛水時間與期間、4.設置告示牌與重視環保等。七、潛水活動與沿岸漁業的衝突主要分為空間與資源上之衝突,其中空間利用的衝突為活動範圍與規避航道之衝突;資源利用的衝突為棲地環境之破壞與海洋生物資源之競合。八、潛水活動與沿岸漁業衝突之因應對策: (一)成立雙方協商機制與管理機制、(二)漁港朝多元利用、(三)加強安全與環保宣導並落實違規取締、(四)航道範圍加浮球標誌。關鍵字:海洋遊憩活動、龍洞灣、水域遊憩管理、潛水活動、娛樂漁業、沿岸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