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東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南投東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政青,吳秀雲,涂曉蝶,陳俊文,張筧,葉亞薇,鍾文萍寫的 路在前方:改造23個臺灣公路生活圈 和沙力浪的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增訂新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義工)南投東埔家屋新建後置 - 好食集散地- iSeeYou也說明:主辦單位台灣寶島行善義工團. 開始時間2015-01-17. 結束時間2015-01-18. 活動地點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 報名截止2015-01-15 23時59分截止. 聯絡電話0921-130452.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雜誌 和健行所出版 。

東方設計大學 流行商品設計系 翁雅琴、李慶堯所指導 楊慧足的 民俗植物於口罩設計之創作應用 (2021),提出南投東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俗植物、口罩、手繪插畫。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應用地質研究所 黃文正、陳建志所指導 王廷瑜的 利用地電阻影像法與室內電阻率試驗探討地下構造特性 —以臺灣中部初鄉斷層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初鄉斷層、電阻率影像剖面、室內電阻率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投東埔的解答。

最後網站【南投】酒莊溫泉二日遊。車埕+東埔溫泉+彩虹吊橋+坪瀨 ...則補充:上個月到南投玩了兩天一夜,天氣比台北好太多,難怪不少人都想搬到中部 ... Day 2 東埔彩虹瀑布→玉山觀光酒莊→晨軒梅莊(午餐)→坪瀨琉璃光之橋健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投東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路在前方:改造23個臺灣公路生活圈

為了解決南投東埔的問題,作者李政青,吳秀雲,涂曉蝶,陳俊文,張筧,葉亞薇,鍾文萍 這樣論述:

  五大生活圈 × 浪漫台三線   用5種道路設計策略,打開臺灣公路新視野   路,是生活的載體,   它串起大城繁華小鄉活力,走至海角遼闊深山秘境,   穿梭在大城小鎭之間,縫合成在地生活圈。   對公路有期待,是因為對生活有期許。   透過傾聽用路人與公路的對話,修繕公路更串連美好生活。   臺灣近年著重地方創生發展,而交通為建設之母,公路是民眾生活之所需、基礎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公路修繕養護也成為均衡城鄉的必要需求。   在行政院國家發展計畫的大方向下,交通部公路總局擔負起「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建設計畫(公路系統)」中的都市計畫區外道路,針對全臺343條公路進行改善,

從地方鄉鎮生活看見道路修繕需求。   因此,這次我們從「生活」出發,運用「公路生活圈」概念,別開生面的從「用路人」的角度,呈現公路修繕的思考與設計。在三百多條公路修繕計畫中,精選出最有代表性與故事性的23條公路修繕路線,其中更特別策畫呈現跨越多個縣市的台3線修繕計畫,全書篇章分為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及離島生活圈,以鄉鎭為單位,呈現公路為何而修?為誰而修?又如何修?   同時,以「在地需求×公路特色」的交集,歸納成邁向平權、有感設計、風景公路、永續實踐、繁榮創生等5種道路品質提升設計策略,從實地採訪與田調基礎上,看見公路改善前後,對於周遭居民生活的影響,與環境的共存,聽見用路人的實際感受。

  邁向平權  以「均衡區域發展」為訴求   有感設計  以「改善用路人體驗」為目的   風景公路  致力於「提升美學感受」或「滿足休閒需求」   永續實踐  思考「環境永續」   繁榮創生  為「推動在地產業發展」的最後一哩路 名人推薦   謝榮雅 奇想創造公司創辦人   蕭青陽 設計師   黃于玻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南投東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瀑布 #Taiwan Waterfall #台灣
感謝您長期以來支持Aiky
如果你覺得頻道很棒且很有幫助
可以小額贊助 https://bit.ly/3eZUjjc
感謝你的支持

[陽明山秘境翠峰瀑布] 挑戰天母古道探訪隱藏在山中的黃金瀑布,全程陡上的步道來測試你的體力
https://youtu.be/LzMjCd4S6NE

[台北消暑好去處] 帶你搭公車到三峽滿月圓森林遊樂區,走到兩大瀑布底下宛如天然冷氣盡情享受一場森林浴
https://youtu.be/35_ojiDAEE8

帶你走一趟平溪望古瀑布群,萬寶洞、灰窯以及石硿子瀑布全程攻略,夏天消暑清涼無比瀑布景點
https://youtu.be/IxfkjcwwmVo

瑞芳三貂嶺瀑布群探險,一段幾近垂直的峭壁步道好刺激,合谷、摩天和枇杷洞瀑布一次攻略
https://youtu.be/40Mz6AWZKv0

南投雙龍瀑布七彩吊橋
https://youtu.be/jxnkYbUpA2k

帶你搭公車到南投東埔,走東埔吊橋、看彩虹瀑布,玩累了溫泉讓你消除所有疲勞
https://youtu.be/CqY7qpky_iw

[台北自由行景點攻略] 陽明山龍鳳谷充滿硫磺味和噴氣孔的火山地熱景觀,順便到附近的情人瀑布就在馬路旁邊而已
https://youtu.be/dCeX2rmgg0U

[台北近郊消暑景點] 天然的SPA瀑布在哪裡?帶你到深坑秘境炮仔崙瀑布,把你的泳衣準備好!
https://youtu.be/7A6t6znOMj8

[台北一日遊景點攻略]搭纜車到貓空魯冰花梯田、很多日韓遊客的青立方咖啡館以及仙境銀河洞瀑布
https://youtu.be/3NjP1RWQb_0

帶你到夏日消暑景點青山瀑布享受天然冷氣和冰涼溪水,沿著溪水而行的步道輕鬆好走
https://youtu.be/cTSOj6wS3P4

三峽熊空雲森瀑布有公車可以到?!一條大自然的輕鬆步道,可以非常近距離享受大瀑布的洗禮
https://youtu.be/tSwql-ih2bM

[宜蘭一日遊景點] 帶你搭公車到礁溪五峰旗瀑布,走在瀑布底下的淺水區夏日冰涼好去處
https://youtu.be/DVYYVwrVLG4

帶你走入平溪瀑布群,容易被人遺忘的秘境嶺腳瀑布、望谷瀑布,比起十分瀑布多了一份幽靜
https://youtu.be/vw0JuaROLr0

桃園三民蝙蝠洞鬼斧神工的自然岩洞瀑布,帶你走入這神秘仙境!熱門的網美拍照景點順走觀音洞步道
https://youtu.be/NC2_YWqkQZw

整理了過去幾年的素材,都是2020年以前到訪過的瀑布剪輯一支影片。這些瀑布只是台灣一小部分,希望未來還可以拜訪更多瀑布!疫情期間無法出門,就透過影片帶大家清涼一下吧。

早期素材由不同相機所拍攝,所以畫質無法到4K,如果模糊地方請見諒。

如果想要了解台灣的哪一處景點,可以在下面留言給我知道,我有時間就會抽空到當地做一個分享。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lickgotrip/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siriusaiky/
部落格: https://1dgo.blogspot.com

民俗植物於口罩設計之創作應用

為了解決南投東埔的問題,作者楊慧足 這樣論述:

民俗植物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蘊含著人們為適應環境發展出的傳統知識及文化,但因生活型態改變,使得現今人們對於民俗植物的認識逐漸流失而面臨知識斷層,此現況啟發創作者利用民俗植物插畫創作於口罩想法。本論文主要創作目的為民俗植物與手繪插畫創作之結合,讓人們在使用口罩時也能喚起對於民俗植物的認識及關注,運用植物民俗象徵寓意來加強大眾對植物的喜愛,同時增加美感及選擇性。本創作步驟首先蒐集民俗植物相關文獻,了解民俗植物內涵,再以實際拍攝植物作為參考,最後將插畫出的圖稿使用數位印刷方式呈現於口罩上。創作元素以十二種民俗植物為本體,利用手繪插畫技法詮釋植物原有姿態,設計呈現自然風格,讓人們在使用口罩時,除能間

接感受到來自大自然植物原有氣息,也豐富視覺感受。在創作成果方面以「原.生」為主題,以「青.清.輕」系列,繪製十二幅植物手繪插畫,並製作出民俗植物插畫口罩,希望能將民俗植物最真實一面呈現出來,讓社會大眾透過輕鬆的方式來認識民俗植物。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增訂新版)

為了解決南投東埔的問題,作者沙力浪 這樣論述:

  看著祖先走過的路,他們用背簍、背架,在這個空間活出自己的生活。   用頭帶背著歷史,傳承,也背著夢想……,回到自己的家,說出自己的故事。     二○○○年,作者第一次被帶到山林祖居地時,祖居地對他來說還是一個模糊的名詞,既不認得山的名字,也不知道有哪些部落,更是第一次聽到巡山員、高山嚮導等名稱。斷斷續續進入山林二十幾年的協作生活中,慢慢發現有一群在山上的族人們,用腳走出自己的路,用頭帶背出自己的生命經驗,說出祖先的歷史與故事。而他的參與其中,讓他的生命有了不一樣的體現。開始了解到山對自身的意義,不單是一個空間,還有族群的歷史。     在山林工作的高山嚮導、背工、巡山員

等族人,雖然職位名稱不同,相同的是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在祖居地工作。族人們的實際工作情況又是如何呢?人們對這份工作的想像又是什麼呢?這些問題在二○一三年前往祖居地馬西桑的行程與一群旅人的對話中,產生了小小的疑問。與山林為伍的工作,真的如此浪漫嗎?讓他興起撰寫有關於族人在傳統領域的山林中,真實的工作環境。     這群唱著歌、穿著獵裝的族人,在山林中長期累積的經驗,是生態保育與研究幕後的大功臣,也是很多登山朋友們登山築夢、完夢的推手。     作者期許自己能像布農族作家田雅各一樣「以筆代替獵槍」,來為自己的族群發聲,將族群獨特文化記載下來。藉由寫出臺灣這一塊土地,不一樣的人、事、物,

讓更多人看見高山協作、高山嚮導、巡山員等高山相關職業故事,了解到有一群人在山林中,努力的工作著、努力的生活著。   本書特色     ★入圍2020台灣文學獎金典獎。   ★藉由新增的後記,再度思索對於山林政策、國有地、原保地、傳統領域的平衡與傳承。    ★主動探究族群文化,並以文字深刻記錄走過的路線、部落名、河流,以及山中的故事。   ★關注原住民族議題,以民族學科田野調查、歷史敘事,記錄族群文化以及祖先的歷史。   ★記錄布農族人——拉庫拉庫溪流域的人文歷史。   得獎紀錄     ★ 入圍2020台灣文學獎金典獎。   真誠

推薦     孫大川 政治大學臺文所專任副教授   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瓦歷斯˙諾幹 作家   乜寇.索克魯曼 作家     好評推薦     原來這一段「淚」之路,已經不再是對過去族人命運的悲嘆,而是將背工、開路、隘勇線、駐在所、戰爭、集團移住、碑石、荒廢的遺址和記憶,藉一塊一塊石板的堆疊,細細縫合、重建起來。這才是真正歷史主體性的確立,最困難卻是我們未來必須全力以赴的工作。──孫大川 作者簡介   沙力浪     花蓮縣卓溪鄉中平Nakahila部落布農族詩人與文學家,書寫部落的情感與哀愁。曾經因為念書的關係,離開部

落。到桃園念元智中文系,再回到花蓮念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所。這樣的經歷,開始以書寫來記錄自己的部落、土地乃至於族群的關懷。目前部落成立「一串小米族語獨立出版工作室」,企圖出版以族語為主要語言之書籍,並記錄部落中耆老的智慧,一點一滴地存繫正在消逝中的布農族文化。除了在部落成立工作室,也在傳統領域做山屋管理員、高山嚮導、高山協作的工作,努力的在部落、在山林中生活,並書寫。     文學創作曾獲得原住民文學獎、花蓮縣文學獎、後山文學獎、教育部族語文學獎、臺灣文學獎,著有《笛娜的話》、《部落的燈火》《祖居地‧部落‧人》。 推薦序 作者序 第一篇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的山 從頭帶開始

說起 頂著頭帶的領路人 背著網袋的勇士 背著鋁架的高山背工 穿著制服的原住民巡山員 用頭帶背負夢想 第二篇  百年碑情 重回百年前的山林 喀西帕南殉職者之碑 大分事件—殉職者之碑 戰死地之碑 唱出歌聲,回到石板屋 碑從中來 會說話的碑文 第三篇  淚之路 尋找Banitul的家園 撿拾祖先的石板痕跡 畫出石板屋的藍圖 背起一片片的石板 修復石板屋 淚之路上的報戰功 重新點燃火苗 在淚之路,用石板屋來說故事 後記 推薦序   用文學背起山的記憶 孫大川 Paelabang danapan      對於原住民來說,最困難的不是法政經濟權益的爭取,也不是學術發言權的奪回,

而是歷史主體的重建。這不能由別人來替代,也無法依賴某個個人的努力;它必須是整個群體的共識與覺悟,是一連串長期點滴積累的志業。這一個志業,不單是一種知識的堆砌或建構(就像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或歷史學家一樣),而應該同時是一種民族情感和認同的召喚,是一種血肉和靈魂的賦予。它不完全是理性的,它帶動情緒,引發哀痛;但也開啟盼望,讓我們有新的嚮往……     沙力浪的《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正是這樣一種覺悟的實踐,它不是向外的宣示,而是向內的充填,讓我們有機會擺脫「空心人」的虛無和偽裝。沙力浪實踐的腳步,依循著三個方向前進。第一篇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引導我們回溯近百年來,族人的山林智慧與生活世

界,如何變成別人探索、丈量、規畫的對象?而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先祖,又如何從獵人、守護者變成任人指使僱用的工具,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淪為「無名」的存在?更令人傷感的是,沙力浪第二篇的文字,帶領我們瀏覽一塊又一塊的碑文,每一塊碑文背後都是族人的血淚故事。日本殖民帝國的力量往高山森林延伸,道路開鑿到哪裡,隘勇線就到哪裡,駐在所、學校和大砲也跟著深入。勞役的剝削和生存空間的壓縮,引發一次又一次的衝突、戰鬥,碑石雖然是為紀念入侵的「英靈」,卻同時也見證了他們的罪行。     佐久間左馬太(總督任期:一九○六–一九一五)武力掃蕩為主的五年理蕃計畫,全面掌控了中央山脈原住民各個族群及其部落。拉庫拉庫溪

沿線的布農族聚落,面臨結構性的變化。隨後的集團移住政策,終於成功誘使布農族人從原居地往山下移住,卓溪、卓清、太平、清水、古風等村落即是族人遷徙的結果。舊聚落荒廢了,也成了「國有地」;族人的血脈系譜,被新的戶籍制度摧毀了。這是背工、巡山員和百年碑石共同指向的命運和結局。沙力浪將它稱為「淚之路」(第三篇),應該不是出於浪漫的想像。有趣的是,沙力浪的「淚之路」,是從尋找、重建佳心(kashin)Istasipal家族的Banitul之一座小小的石板屋開始的。與前兩篇的筆調和氛圍完全不同,沙力浪敘述重建Banitul石板家屋的過程,雖面對內外總總不同的困難和壓力,卻充滿虔敬、耐力和信心。原來這一段「淚

」之路,已經不再是對過去族人命運的悲嘆,而是將背工、開路、隘勇線、駐在所、戰爭、集團移住、碑石、荒廢的遺址和記憶,藉一塊一塊石板的堆疊,細細縫合、重建起來。這才是真正歷史主體性的確立,最困難卻是我們未來必須全力以赴的工作。     寫序的這段時間中,剛好是「山海」承辦第十屆原住民族文學營,四天三夜的活動選在沙力浪的家鄉卓溪舉辦。其中一天是回到佳心石板屋的行程,來到沙力浪這本書的文學現場。沙力浪說,希望我的序能有真實的臨場感。     部落的參訪,沙力浪動員了不同家族,就像是重現石板屋修復工程,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來到沙力浪的工作室、中平林道,接送的司機都是參與石板屋重建的工一班

。當天來回佳心石板屋之行,有Tamapima的Sauli陪同,在〈淚之路〉那篇文章中,沙力浪提到他在佳心報戰功的情形,這次他則負責帶領我們回佳心。另一個嚮導是Istasipal石板家族的成員張緯忠。一路上,兩位族人將自己回到祖居地的心路歷程與我們分享,引導大家深入中平林道以及佳心舊部落空間以外豐美的歷史追尋之路,直接探觸到族人重建Banitul舊家屋的渴望、矛盾、虔敬、辛勞、堅忍與最後的喜悅。     來到石板屋前,張緯忠先進到家屋內,將三石灶bangin起火。張緯忠說這是為了讓升起的火煙燻屋內的樑柱,避免蛀蟲的侵襲,也讓祖靈知道,孩子們回來了。Sauli帶領大家向祖靈祭告、獻酒、禱祝

。回到祖居地,不單單是石板屋的修復,與祖靈和解、對話,重新聯結,更是族人最深的盼望。     站在石板屋前,看著族人一塊又一塊背上來的石板,壘堆起來,疊成了一座石板屋;而沙力浪的文學敍述,也像一個接一個的記憶堆叠,藉文字的縫合,編織成可以感受得到、觸摸得到的活的歷史意識。   作者序   高山協作的背架     先用一首詩,寫給在深山中工作的人,寫給書中的高山協作、高山嚮導、巡山員,這些人的背架裡到底裝了什麼,是裝了文化、經濟、生命經驗?透過這首詩來呈現高山工作者的心情,詩名為〈高山協作的背架〉:     裝進奶粉罐   一步一步地踏進   祖先的路

  將嬰兒祭的項錬   放在東谷沙飛   背著背架   一路上採集   玉山薊、麥門冬、射干   金線蓮、七葉一枝花、梅花、菊花   帝雉的羽毛   登上玉山   背架裡   裝進逝去的棒球夢   梅花鹿般的跳躍   穿過竹林   攀上大霸尖山   背架裡   裝著   細心呵護的   櫻花鉤吻鮭   走向南湖大山   背架裡   裝進一座獎臺   連續登上   三六○三公尺、三二七九公尺   三五六四公尺、三六三○公尺   放在第一百座的山頂上   請授獎人站在榮耀的頂端   高山協作的

背架   很高   高到可裝進   三○○○公尺的百岳大山     從清朝的背伕、日治的背工、隘勇,當代的高山協作們,會在山上工作的族人,大部分還是以生存為主要訴求,這樣才能夠溫飽家人,才能講求更深一層的心理、文化層面。在高山工作是一份很辛苦的職業,但是對族人來說,它是一份少有可以留在部落,又可以在傳統領域行走的一份工作。透過這份工作看到自己祖先走過的路,族群的歷史感自然而然的就加注在自己的身上。或許對在山上工作的人來說,不會把深奧的族群文化、族群認同,輕易說出口。但是這群在山上的族人們,用腳走出自己的路,用頭帶背出自己的生命經驗,說出祖先的歷史。     兩千年我

第一次被林淵源(Nas Qaisul)大哥帶去山上,那時候我不知道為什麼要進山林。只知道我要回到祖居地,祖居地對來我說是一個很模糊的名詞。其他的事情我一概都不知道。進入山林,也不認得山的名字,祖居地有哪些部落,哪些部落名。     後來,只要大哥在玉山國家公園內的工作,有任務進入山林,都會問我有沒有空一起進人山林。就這樣斷斷續續的進入祖居地,接近二十年了。開始了解到山對我的意義,它不單單是一個空間,還有我族群的歷史在裡面。     斷斷續續的進入山林二十幾年,我進入了協作的生活中,慢慢的發現,有一群族人,要靠山林生活,要靠山養活全家,這是一份艱苦的工作。我從拉庫拉庫溪流域空間的

書寫,慢慢用筆記錄高山協作的生活。有時自己也背負重物,擔任起高山協作的工作。幸好大哥們,知道我一路上要拍攝、記錄,不會分配很重的東西。也因為這樣,可以很專心的寫下一路上的事物。     走進山中,靠著大哥們的協助,讓我完成了第一篇〈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是寫給曾經在這群山中工作的族人,日治的阿美族、平埔族隘勇、布農族背工,當代的高山協作、高山嚮導、巡山員。這群人讓山增添了許多故事,而我也參與其中,讓我的生命有了不一樣的體現。     由於學業關係,開始鑽研自己拉庫拉庫溪流域的歷史,對這個空間有一些書寫。有些人就會請我當高山嚮導,讓我介紹拉庫拉庫溪流域的人文歷史。但是,我看到的書

籍,都是以日本的觀點為主。尤其往瓦拉米、大分的路上,都是日本建立的紀念碑。     幸好在進入山林的過程中,我一直拿著攝影機做記錄。我把這些影像,重新整理化為文字。我看著自己跟著林淵源大哥站在歷史現象的影像,他站在紀念碑前,說著老人家傳給他的口述歷史,每一個歷史都呈現別於文本的內容。回到山下再找一些耆老,如黃泰山耆老,一句一句的把喀西帕南述說出來。這些文本與口述的交錯,形成了第二篇文章〈百年碑情〉,記錄著布農族人與日本人的百年悲情。     最初跟著林淵源大哥上山,我一直抱著很單純的想法,就是把他走過的路線、部落的地名、河流的名字,山中的故事,一一的記錄下來。有時候,走在古道,

走在稜線上,心中會默默的想,當我們這一代族人不走這條路,下一代族人應該沒有人會想要來這裡,布農族人對這裡的空間知識,都可能化為文本。     退伍之後進入職場,較少去山上,但是只要林淵源大哥問,要不要回祖居地,一定會排除萬難跟著上山,尤其是看到大哥逐漸年邁的身軀,想要抓住每一次的機會,希望留住大哥山林知識的隻字片語。二○一六年,林淵源大哥走進布農族的mai-asang,布農族美好的國度。我從Qaisul大哥,改叫他為Nas Qaisul。布農語人名加Nas是為亡者。大哥的離去,讓我以為山中的一切都即將回歸大自然,沒有人會再回到祖居地。之後,我發現曾經被大哥帶過的協作,開始帶自己家族回到

祖居地,有人循著大哥的口述,找到自己的家屋,人慢慢的走回去。     二○一七年,開始接觸到家屋修復的工作,讓我重新跟高山協作一起工作,一起重建家屋,一起作夢。在傳統領域內家屋的修復,是我進入山林中從來沒有想過的,尤其這個地方早己被國家畫為國家公園和林務局。修復家屋的花蓮文化局陳孟莉,影響她想要進行這件工程的觸因是看了兩本書,一本是林一宏的拉庫拉庫溪布農族家屋的調查,另外一本就是我寫的碩士論文,探討拉庫拉庫溪地名的轉變研究。兩千年的第一次入山,就是跟著林一宏進入山林,那一次就是林淵源大哥帶路,我的碩士論文也是大哥帶領我。原來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啟發點。一個人啟發另一個人的想法,又推動另

一個人的想法,眾人的互相影響下,家屋就這樣被修復起來。我把這一段修復家屋的過程,寫成本書的第三篇文章〈淚之路〉。     進入山林的這段時間,我曾經這樣的認為:怎麼可能在傳統領域修復家屋。現在,石板屋的修復,讓我想像的界線更為寬廣,我希望傳統領域能重建幾棟家屋,連到西部布農族聚居地南投東埔部落。這樣可以像其他國家一樣,進入八通關越嶺道路的山友,可以住進族人所蓋的石板屋。山友拜訪的同時,就好像走進村落的生活一般。     我無法想像,這一本書,可以影響多少人,改變多少事。但是我寫出了臺灣這一塊土地,不一樣的人、事、物。讓更多人看見高山協作、高山嚮導、巡山員等高山相關職業故事,了解

到有一群人在山林中,努力的工作著、努力的生活著。     感謝山海文化雜誌社每年持續舉辦臺灣原住民文學獎,如果沒有文學獎的激勵,幾乎沒時間把手邊的田野資料,整理成這三篇文章。這三篇都是因為參與了山海舉辦的文學獎,才能讓這些文章得以呈現。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得到二○一三年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報導文學。   ■〈百年碑情〉,得到二○一五年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報導文學。   ■〈淚之路〉,得到二○一八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報導文學。     最後將本書獻給在佳心工寮,因病身故的工班班長陳中正大哥(Nas Bade)、教我編

頭帶的黃泰山耆老(Nas Bisazu Naqaisulan)、帶領我回到祖居地Mai-asang的林淵源大哥(Nas Qaisul Istasipal),還有卓溪鄉高山協作資歷最早的林啟南阿公(Nas Laung Istasipal),也在這本書成書前,離開人世。雖然你們回到天上的Mai-asang,但是你們的故事,豐富了這一本書。 從頭帶開始說起 我們布農族的祖先,運送物品都是以人力搬運,所以製作很多器具來做背負的工作。像是背架(patakan),一種用木頭製作的背負支架,側面看起來是L型的背架,類似後來由登山用品社引入的大鋁架背包的構造;還有背簍(palangan)、密封背簍(pala

ngan qaibi)、網袋(davaz)、女用網袋(sivazu),這些都是布農族人重要的背負工具,大都是採用斜紋編法或六角編法編製而成的。 這些背負工具,不能缺少兩個附屬物件──肩背帶(vaki)和頭帶(tinaqis)。利用這兩個藤編物品的附屬物件,就會形成兩種不同的搬運方式,雙肩背負及頭額頂法。雙肩背負是將物品裝置在搬運工具,將一對背帶套在雙肩,靠在背上搬運;頭額頂載法則是將一條頭帶頂載於前額,以頭部力量撐住,將背簍等背負工具靠額頭搬運。 所以用肩背帶的時機,是我們背負的物品,重量沒有那麼重時,就可以使用肩背帶。我們稱雙肩背負這個動作為vakilun。背負的東西比較重時,就用頭帶,我們

稱用額頭頂重物這個動作為patinbunguan。 肩背帶通常是背負較短的行程,例如從家園附近的耕地,背一些農作物。頭帶則是東西較重,背負的行程也比較遠,例如從獵場背負獵物,頭帶可以讓族人在背負重物時走得比較久。我們就從頭帶開始寫起,因為我們討論的高山協作,都是背負重物,並且要走較長程的登山路線。 二○○○年的日治八通關越嶺道路調查之行,從東埔走到南安部落。在離開大分的那一刻,〈背負重物傳訊歌〉(matin lumaq)的音律,緩緩地由領路人林淵源的腹中升開、凝聚,流洩至脣齒,振顫、共鳴、回響,清澈的歌聲,一聲聲迴盪在大分的山谷間。 頭上包著毛巾,額頭戴著頭帶,腳穿塑膠雨鞋、肩上背著「鐵架配米

袋」搭湊的登山背包。在這一身的裝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頭帶,以前的族人就用頭帶背負重物,現在很多背工則使用L型大鋁架搭配頭帶,來減少肩膀的負擔。早期頭帶使用的是黃藤皮編織,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材料的取得方便性,已經漸漸改採用打包帶來作編織,頭帶的編織方式雖然各族有所不同,但是編法主要以斜紋編法,戴在頭頂上,也很像頭上的裝飾品,煞是好看。

利用地電阻影像法與室內電阻率試驗探討地下構造特性 —以臺灣中部初鄉斷層為例

為了解決南投東埔的問題,作者王廷瑜 這樣論述:

臺灣中部的初鄉斷層為車籠埔斷層的分支斷層,呈東北-西南走向的活動動層,位於車籠埔斷層至雙冬斷層之間,東北側往雙冬斷層延伸;西南側則併入車籠埔斷層。此斷層於濁水溪以及東埔蚋溪河岸出露良好且連續的露頭,兩溪之間多受植被覆蓋難以確定斷層跡位置,導致前人繪製的斷層跡存在差異。因此,本研究在針對濁水溪與東埔蚋溪之間的初鄉底地區進行地電阻探測,為了納入所有可能為斷層跡的區域,將調查寬度設為812公尺,由於地形的限制而將部分線型西側的測線範圍修正為往東側延伸。本研究進行電阻率影像剖面法(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ERT)施測時採用電極間距為8公尺,並配合非傳統的

CPP陣列電極配置以增加放電電極的數量使施測過程更加快速。本研究將施測所獲得的資料以EarthImager2D軟體進行反演,建立地下的電阻率的分布情形。反演結果顯示,本區域電阻率區間為10~100Ω-m,剖面近地表處呈現較高的電阻率(約90~100Ω-m);剖面中線偏西側存在地電阻變化異常的高電阻率區(約60~100Ω-m)與其相鄰兩側的低電阻率區(約10~25Ω-m);其餘區域的電阻率則均勻且無明顯變化,因此除垂直向於淺層存在一道電阻率不連續面外,水平向亦可判釋出四道。剖面中電性變化較明顯的區域推測可能為斷層通過的位置,因此針對剖面中段區域鑽取兩孔岩心搭配地表露頭資料驗證斷層是否通過並了解地

下構造。為了解電阻率變化所指示的地質意義,本研究於鑽取的兩口岩心分別進行岩心判釋與採樣,並使用岩心樣本進行室內電阻率試驗。根據岩心的判釋與電阻率剖面的對比,顯示剖面中電阻率變化處大致與岩性變化處接近,且淺部較高電阻率的區域,由地表露頭證實為崩積層所致。室內電阻率試驗結果顯示,影響電阻率變化最顯著的因素為含水量,其次則為岩石特性。透過室內電阻率試驗的結果對比電阻率剖面,本研究認為剖面變化異常高電阻率區域與低電阻率區域的岩層很可能存在大量裂隙,若裂隙未充滿水分將形成高電阻率區,反之則為低電阻率區;其餘電阻率無明顯變化區域之岩層應較為連續且含水量無顯著差異。而透過岩心紀錄中出現的大量破裂面顯示剖面中

的電性不連續帶可能為初鄉斷層帶,此斷層帶的西北緣離地電阻測線西北端水平距離約130公尺,水平寬度約370公尺,以55°向東南傾向下延伸,比較現地露頭資料發現初鄉1A井西側區域岩層為70°至76°,與初鄉1A井岩心淺部傾角約50°,呈現岩層位態有往西變得更陡的趨勢,顯示於剖面中最西側的電性不連續面可能為初鄉主斷層通過的位置,而其餘的電性不連續面,亦有部分與岩心中的剪切帶位置約略吻合,推測可能為其次要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