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台灣大使館地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印度台灣大使館地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克.米利安寫的 賈伯斯的信件匣:自傳沒說到的事,就在他的E-mail裡 和林鴻麟的 巴黎症候群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駐印度台北經濟文化中心科技組 - 科技部也說明: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vision,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in India. 回各單位選單 | 駐印度台北經濟文化中心科技組 > 公告事項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 和一起來所出版 。

最後網站全球據點 - 外貿協會則補充:中國台灣貿易中心北京代表處. Taiwan Trade Center, Beijing ... 印度駐清奈辦事處(駐清奈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 印度台北世界貿易中心駐加爾各答辦事處.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印度台灣大使館地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賈伯斯的信件匣:自傳沒說到的事,就在他的E-mail裡

為了解決印度台灣大使館地址的問題,作者馬克.米利安 這樣論述:

  削去蘋果的外皮  賈伯斯不想說、授權自傳沒有寫  進入賈伯斯的信件匣  取得完整認識賈伯斯的最後一片拼圖   賈伯斯的話常被視為上帝的福音,這次收錄的是獨家邪惡版本。   「因為我的電郵地址是公開的,所以收到信的頻率——你知道的,只要隨便有個愛荷華州的傢伙去上廁所,我大概就會收到一封信。」——賈伯斯。   有誰能像他一樣——  如何併購掉一間小企業,還讓對方俯首稱臣。  他回信:「說真的,我不認為你們有任何成功的機會。」   有誰能像他一樣——  就算你是愛用者,只要觀念錯誤,他照樣教訓無誤。  他回信:「不滿就去用別家的產品沒關係。」   有誰能像他一樣——  面對比爾.蓋茲的全球事業,

只用淡淡一句話就帶過。  他回信:「我認為蘋果比微軟先進了不知多少光年。」   有誰能像他一樣——  用兩句話就堵住了嫌蘋果產品太貴的消費者。  他回信:「我不知要如何做出一台五百美金以下的電腦,又同時確保它不是垃圾。」   最強的管理學不在會議室裡的簡報,  不在茶水間裡的閒聊,  也不在走廊上招手過來講一句兩句的叮嚀中。  最強的管理學,就在老闆寫的每一封信裡!   雖然賈伯斯一直都不是個友善的人,但他大多時候都是正確的。  他就像是,一台擅長製造關注力的大型機器。 作者簡介 馬克.米利安(Mark Milian)   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able News Network,CNN

)負責消費科技新聞,《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前任員工。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人,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以及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曾擔任大學英文兼任講師,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短篇小說集《溢出》,翻譯作品《海盜村》。 台灣版序言:我用電子郵件拼出賈伯斯永遠是舞台上的表演者讓讀者理解這太快消逝的產品:賈伯斯原版序:轉寄--賈伯斯的信為何如此迷人?如何能讓賈伯斯回信? 第一章:上一頁--重返蘋果之前私生女和Apple Lisa從1985年開始的「親愛的史帝夫」從賈伯斯的信看他的思考與遠見Ipod前身「牛頓」竟是大噩運到底該不該終止賠錢計

畫?從失敗的主因找到致勝點 第二章:已讀回條--賈伯斯:是的,我都會看。賈伯斯真的會親自讀信嗎?賈伯斯的信創造出的神話他只是個有情緒的普通人 第三章:新信件--報告艦長,我們的船頂漏水了…爾虞我詐的防洩密機制與3C部落客的愛恨情仇始終如一的強硬性格顧客抱怨成就iCloud想知道iPhone有什麼新功能?問賈伯斯!具有解決使用者憂慮感受的回信 第四章:附件--從否定、聆聽到改變的賈伯斯三部曲唯一能吸引賈伯斯回長信的方法四兩撥千斤的回信藝術賈伯斯的否定、聆聽、改變三部曲 第五章:重新導向--賈伯斯併購小公司的魔術秀聲東擊西的誤導式發言恐怖的殲滅小公司魔術秀賈伯斯每天都查看和蘋果有關的謠言蘋果信徒的

哀鳴:關於後PC時代的預言 第六章:信件傳送失敗--深夜電郵大戰類政治操作的形象掌控深夜電郵大戰來自一位新聞系學生的抱怨去他的Google Android!賈伯斯式的客服電郵「我們已經掌握一切」是什麼意思? 第七章:客服單位--顧客不一定是對的?CEO成為客訴的直接窗口工程師上身 第八章:輸入已接收--用好點子贏得辯論最勇猛的完美主義份子「最好的點子必須贏得辯論。」 第九章:離線--目睹他在我們面前慢慢消失將慢慢消失的自己放在大眾面前讓全世界都歷經從哀傷到復原的五階段 終章:簽名檔--要做出「好得令人發瘋」的東西把東西做到「好得令人發瘋」的信念 台灣版序言 我用電子郵件,拼出賈伯斯   對我

而言,賈伯斯簡直不像真實存在的人。當然,在科技界中,他是我們熟悉的蘋果創辦人之一,同時也是時任總監。然而,賈伯斯仍是一般個人難以真實交會的遙遠人物。他幾乎不願接受任何記者的正式採訪,也不參加其他公司總監定期出席的會議。   就連他的生活——甚至是他的死亡——都充滿了神祕氣息(即便從未見過他,許多科技界人士還是習慣以非正式的「史帝夫」稱呼他)。許多年輕的網路創業人士都想學習他的行事風格,但也幾乎都沒有親眼見過他。無論在公開或私人場合,大家總習慣崇拜、讚美他,除了那些不停詆毀他的敵手。確實,蘋果已經成長為一個國際大公司了,但整間公司都這樣被一個如此迷人的角色所感染,仍是很少見的。   這也是為什麼

人們總想藉由各種方法與他聯絡。而這一切最後都匯集到他的電郵收件匣裡。   許多人的電郵住址和電話都是公開資訊,只要你認真找就一定找得到,不過賈伯斯的聯絡資訊之所以到處流通,主要仍因為他是名人,此外最令人驚訝的是——有時候他還真的會回信。換句話說,是他觸發了這一切。   如此廣泛的現象加上大量的回信報告,促使我也寄了一封信到[email protected]。由於他的團隊從未允許我正式採訪他,所以我想這是——或許真的是——我最好的機會。但總之最後還是沒有結果。   永遠是舞台上的表演者   身為一位從《洛杉磯時報》來到CNN電視台的記者,我曾訪問過上百位企業總裁、名人和其他文化界領袖,但就是獨缺賈伯

斯。我最接近他的一次是在加州庫比蒂諾的蘋果公司總部,當他發表完一個新系列的筆記型電腦時,我擠在所有記者群中試圖讓他回答我的問題。   正如同一些被欽點的幸運記者,我也曾看過賈伯斯在幾個蘋果的重要場合致詞,而新型的iPad、iPod和iCloud也就這樣在他的主持下相繼推出。在我報導科技新聞的這段期間,聽過最大的一次嘆息聲大概是在2009年的夏天,當時賈伯斯請病假,於是上場發表iPhone 3GS的是行銷部長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接著,我在科技圈聽過時間最長的掌聲出現在兩年後,也是在同一個講台上,當時賈伯斯雖然仍在病中,但還是堅持上台發表一個新軟體。   要是聽說台灣有人在聽

到賈伯斯堅持上台發表產品時也報以掌聲,我絕對不會感到驚訝。我知道賈伯斯連在越南也有許多崇拜者,我也要感謝在那裡閱讀此書的人。雖然距離賈伯斯施展魔術的蘋果總公司有七千英里遠,但這本書中由賈伯斯寄給崇拜者的信件確實流露出真誠與毅力,相信台灣的讀者也能從中得到一些珍貴的啟發。   我就住在加州帕洛奧圖北方三十五英里處,帕羅奧圖是賈伯斯和他家人居住的地方,也是人們在他死後前往致敬之處。當賈伯斯還活著時,我曾聽說他在矽谷一帶散步,那些街道也是我曾和訪問對象碰面的地方。我也聽說過他偶爾會到舊金山——也就是我居住的城市——只為了造訪那些我也去過的印度菜或披薩餐館,不過我們從未相遇。他永遠是舞台上的表演者,而

我一直只是位觀眾。   讓讀者理解這太快消逝的產品:賈伯斯   賈伯斯的際遇在我報導科技新聞的過程中急速竄起,若依時程來算,那應該是他人生的「第三幕」 。在這一幕當中,他親手重建了蘋果公司,並讓它如火箭追隨他而升到了外太空。不過,就在2011年10月5日,賈伯斯在和癌症的長期抗戰中,仍不幸敗給了死神。當時的我正在為這本書收尾,不過從我報導的故事中,我仍然瞭解了賈伯斯的人生和事業,他的失敗和無數的成功,當然還有他的哲學思維與信念。   賈伯斯一直都不是個友善的人,但他大多時候都是正確的。他總是又奮戰、又哀求、又大叫,只為了能夠達成自己的目標,而且還多次因此改變了世界。只是,這一切我們似乎都無法從

賈伯斯同事的訪談中看到,甚至相較於賈伯斯本人的訪談,我都認為這數百封電子郵件反而讓我更深入地瞭解他。   這些信件是一片片拼圖,最後由我這個沉迷於細節的人仔細拼湊起來。當中有些內容明顯是想推銷蘋果產品,有些是為了闢謠,也有些是要誤導他的競爭對手。另外有些則是供人瞭解賈伯斯個性的第一手訊息,也是他從未想過會被公開的資訊。但我想在他比較成熟之後,或許也不是那麼在意了。我希望藉由這些片段的資訊,能夠幫助人們理解賈伯斯手上某一項太快消逝的產品:他自己。 序言 轉寄   「親愛的史帝夫」是人們稱呼賈伯斯的標準方式,這個樣板被使用在無數寄給賈伯斯——已故蘋果創辦人之一同時也是蘋果公司長年以來的領導者——的

電子郵件中。這是一個奇怪的開頭,畢竟在網路時代,很少有美國人會在電郵開頭以「親愛的」稱呼對方,更別提寄件者全是一群陌生人,而他們以這種自然親密方式說話的「史帝夫」,還是一位執行長。大部分的時候,這些寄件者只是因為自己的蘋果產品壞掉,想換一台新的,或者和賈伯斯閒聊一些他可能有興趣的話題。有些人甚至只是想知道一下蘋果正在製造些什麼新玩意兒而已。不過正如賈伯斯所說,「沉默」往往具有更巨大的魔力,只是儘管如此他還是願意透露一點線索。這也是為什麼寄電子郵件給賈伯斯,會成為一件如此迷人的事。   這些信件通常來自賈伯斯的崇拜者,或是一些抓狂的蘋果產品用戶,不過這些用戶通常也願意承認——自己其實也是個崇拜者

。至於其他常在信中出現的話題包括:賈伯斯是否真的會親自閱讀這些郵件?即使是隨便一個無聊人士的要求,他也會親自回應?(另外一個常收到大量仰慕信件的是聖誕老人,不過他的仰慕者比例約是男女各半,而賈伯斯的筆友,就結果而言,幾乎清一色全是男性)賈伯斯回信的次數比崇拜者預期的還多,不過他的回應通常非常簡短的「是。」、「不會。」、「我想沒錯。」……   不過即使只是如此簡短的確認、否認或想法的蛛絲馬跡,都足以讓收信者開心一整天。畢竟當一個人打開收件匣,發現裡面躺著一封來自賈伯斯的電郵,確實就是會讓一個人心跳狂飆的時刻。一旦冷靜下來,這位幸運的收件者通常會立刻按下「轉寄」,好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那位被選中的

信徒。   不過接著浮現的問題是:他究竟要到哪裡公開這段通信內容?首選通常是一個名叫「麥金塔流言」(Mac Rumors)的部落格,因為這個網站和其網路論壇在蘋果迷中相當出名,而且只要說一聲,網站的編輯都很願意為提供資料者維持匿名身分。賈伯斯這種一次性的回信通常都以匿名的方式在網路上流通,只是,假如說這麼做是為了繼續和賈伯斯保持聯絡關係,這些人了應該要知道賈伯斯手中都有信件備份,而且擁有足以追蹤出寄件者身分的搜尋工具。不過通常在收到賈伯斯的回信後,這些人大概早已興奮得無法理性思考了。   如同神廟的蘋果電腦   蘋果電腦是一個擁有許多崇拜者的公司。蘋果的店面則如同神廟,前來的人們都彷彿到麥加朝

聖。一項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的研究顯示,如果用核磁共振技術觀察人類腦部,蘋果熱愛者對蘋果電腦的反應和虔誠的宗教信徒,其實沒有兩樣。此外,使用麥金塔的人都已被制約,非得稱呼自己為「麥金塔愛用者」(Mac guy)不可。另外對他們而言,手機不過就是台電話,不過iPhone可不一樣。(A cell phone is just a phone, unless it’s an iPhone.)此為蘋果公司2011年的宣傳標語。另外還有「要是你沒有一台iPhone,你就等於沒有一台,嗯,iPhone。」(If you don’t have a iPhone, well, you don’t have

a iPhone.)另外,首先成為主流平板電腦的iPad也被認為「充滿魔力」,而賈伯斯聲稱這個連結出自他的手筆。   由於希望被賈伯斯「選中」的慾望太強烈,再加上每天寄去的信可能有上百、上千封,許多刊物甚至撰寫文章教導讀者如何引誘賈伯斯回信。《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就曾做了一個「如何得到回信」的幻燈片集,不過作者的測試電郵卻從來沒有得到回覆。另外還有一個和「洋蔥」(The Onion) 類似的諷刺網站,只不過主題是蘋果相關產品的「庫比內幕」,(Scoopertino,這個名字是從蘋果公司總部地名,也就是加州的庫比蒂諾Cupertino修改而來)它曾刊登一篇標題為「維基解

密發布了十四萬封來自賈伯斯的信件」(WiKiLeaks releases 140,000 emails from Steve Jobs)。諷刺的是,當中只引用了一位蘋果員工的說法,表示賈伯斯的名字曾出現在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發出的電報中,而且這還是在2011才由維基解密釋放出的消息。真正從賈伯斯辦公室流出的信件畢竟還是很難取得。   然而,除了「麥金塔流言」,也有許多網站從賈伯斯的信件中挖出了許多內幕。「蘋果內部」(Apple Insider)網站就曾根據賈伯斯信件中回答的各種「是的」與「不是」撰寫新聞。「麥金塔邪教」(Cult of Mac)則是一個「站如其名」的網站,完全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賈伯斯

的回應。名為「朝九晚五麥金塔」(9 to 5 Mac)的網站也總是絞盡腦汁想得到賈伯斯的回信。此外,即便是主流媒體,包括《財富》(Fortune)雜誌、Gizmodo和《連線》(Wired)雜誌,也總在爭奪誰能先讓賈伯斯回信。正如同這本書,網路上甚至還有一個專門討論賈伯斯電郵的部落格。它的名稱就是「來自賈伯斯的信件」(Emails from Steve Jobs),當然,除了這個部落格之外,也有許多網站刊出過賈伯斯的信件。   像聖誕老人和魔術表演一樣   我本人也曾收過幾封賈伯斯回覆給別人的信件。其中有些信件當時看來沒有報導價值,或者無法全面或各自得到證實,所以我沒有報導出來。這本書當中包含

了許多從未發表過的信件,有些就是來自我個人的收藏,有些則是經過幾個月的研究搜集而來。其中一封信甚至對曾被大幅報導的「蘋果抵制福斯新聞頻道的葛蘭.貝克(Glenn Beck)」提出反駁。那是目前唯一出現的確實證據。   至於這些電郵的真實性呢?以上提到的那些網站編輯總是聲稱他們會耗費力氣去驗證。比如說,他們會要求查看寄件者的標頭,當中會包含信件寄送而來的數位軌跡紀錄。任何一位電腦分析師都可以比對這些著名信件的標頭,好確定它們是否來自賈伯斯,不過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獲取這些資訊,並進而進行竄改。《連線》雜誌的布萊恩.陳(Brian X. Chen)使用的則是另一種方法,他會詢問寄件者的信件帳號

,並登入對方信箱查看第一手的信件往返內容。人們比較難在收件匣中造假,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事實上,沒有任何萬無一失的方法可以驗證這些郵件的真實性。至於在本書中出現的大部分信件,我不但向記者進行過查證,也連絡了那些自稱為收件人的對象。比較不可靠的信件都已被我刪除,至於剩下的,就像聖誕老人和魔術表演一樣,你只能試著去相信了。 第六章:信件傳送失敗面對爭議話題,賈伯斯從未感覺過適應不良,倒是常常面帶微笑帶頭製造問題。他和史帝夫.華茲尼亞克在1970年代就共同建立一個小型事業,販賣能夠免費打長途電話的違法「藍盒子」(blue boxes)。數十年後,賈伯斯則在遠距離財報會議上大肆抨擊他的

對手,包括黑莓機製造商「行動研究公司」(Research in Motion Ltd.)、Google及Nokia公司。他總是主動出擊,要是被反擊的話,根據賈伯斯表示,那麼在攻擊的強度上「禮尚往來」也是應該的。某一次演說時,由於麥克.戴爾前陣子剛建議了蘋果解散公司,並把錢全數還給持股者,於是有一位職員便詢問賈伯斯的看法。根據前蘋果職員約翰.里利的描述,賈伯斯只說了:「去他的麥克.戴爾。」◎類政治操作的形象掌控賈伯斯向來不是一個政治正確的人,不過他擅於和對手協商,也像許多政治家般確實掌控自己的公眾形象。於是,電郵便成了他展現「現實扭曲力場」的工具之一,也是他塑造公眾樣貌的媒介。說不定他真該當個政

治家才是,而確實,在1980年代,賈伯斯真的曾考慮過爭取美國參議員艾倫.克雷斯頓(Alan Cranston)的席次。根據《紐約時報》1987年的報導,他還為此徵詢過當紅競選專家的意見。在1980年代早期,賈伯斯還曾在「西方電子廠商會議」(Western Electronic Manufacturers convention)中就核戰危機發表了四十分鐘的激烈演講,現場聽眾對他選擇這個主題的原因完全摸不著頭緒。根據Compaq電腦公司前任高層班傑明.羅森回憶,他甚至沒有接受聽眾提問就坐了下來。根據《時代》雜誌報導,在1990年代,賈伯斯的晚餐桌上最常出現的就是政治話題。賈伯斯的政治立場偏左,由於

他具有嬉皮背景,所以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倒是他晚年成立大公司的熱烈信念就讓人感到有點困惑。賈伯斯曾在家裡招待過許多總統,其中包括歐巴馬和柯林頓。在《賈伯斯傳》中,賈伯斯自己回憶,他曾狀似無心地警告過歐巴馬所擁有的反商情結,接著說:「你的總統生涯只有一個任期。」在賈伯斯的帶領下,蘋果電腦從來沒有被捲入任何政治風波過。它不像主要對手Google或微軟曾陷入「反壟斷調查」(Antitrust inquiry),也不讓自己面對任何非必要的聯邦訴訟,並因此避開了所有可能上法庭的窘境,除了一些例外的狀況——像是許多科技公司曾被傳喚解釋自己追蹤消費者手機的政策。蘋果公司也從未給過任何人政治獻金,不過在20

08年時,為了對抗加州反對同志婚姻的八號法案時,他們曾捐獻了十萬美金。普遍而言,蘋果總是努力避免在政治光譜上選邊站。小型開發商Juggleware LLC.的經營者愛力克.凡斯曾推出一款應用軟體:一個正在為「自由到來」(freedom time)倒數的卡通時鐘,鐘面圖案是傻蛋般的小布希,而所倒數的正是布希下台的時間。賈伯斯對這個開發商回信表示:「雖然我個人的政治立場傾向民主黨,但我認為這個應用軟體會激怒大約一半的消費者,實在是沒什麼意義。」在一次從未公開過的信件往來中,南加州的技術顧問喬爾.薩爾索寄信給賈伯斯詢問一樁醜聞,這樁醜聞在保守派的部落格掀起了一陣討論,其中包括安德魯.布雷巴特的網站「

大新聞」(Big Jourmalism)。至於一切的來源顯然是由霍華特.克茲在《華盛頓郵報》撰寫的專欄。在這篇談及葛蘭.貝克(Glenn Beck)在福斯新聞頻道節目的冗長文章中,霍華特狀似無意地指出,有超過兩百家公司聯合抵制葛蘭.貝克,甚至「有些公司的廣告也完全不在福斯頻道上播放了,比方說蘋果。」當喬爾向賈伯斯詢問這項說法時,賈伯斯只用一句話反駁對葛蘭.貝克或福斯頻道的控訴:「我們從來也沒在福斯新聞頻道打過廣告。」接著就沒有再做任何解釋。政治上的右派人士常批評蘋果公司的自由派作風,不過即使是左派,對於蘋果公司為了全面掌控產品而剝削廉價中國勞工也無法接受,當然也不會同意他們將特定競爭者及媒體拒

於門外的做法。一次相關的私人通信內容就出現在據稱被蘋果拒於門外的媒體八卦媒體「摑客網」上,摑客網之前和賈伯斯早有過節,因為他的姊妹網Gizmodo曾在蘋果發表前搶先披露了iPhone 4的原型機。不過這封由摑客網寫手之一萊恩.泰特寫的信和之前的爭議無關,而是他在2010年5月晚上看了一個描述iPad為「革命性」商品的廣告後,因為好戰個性及酒精催化後的結果。

巴黎症候群

為了解決印度台灣大使館地址的問題,作者林鴻麟 這樣論述:

沒有人不愛巴黎! 但沒人像他如此愛‧深‧責‧切。 一待十年一發不可收拾的牢騷唸懟, 只有如此愛,上了癮,才見識得到旅人無法領略的巴黎日常!   《巴黎症候群》二十五封遠方來信的生動尖刻妙文‧深度描寫饒富風情的花都角落和巴黎日常。   獨特的仿書信寫法,閱讀時好似收到遠方友人的來信。   信裡說的有動人的巴黎生活風景,也有趣味驚悚的難忘經歷。   每一個地址都是一段故事,記錄了作者居遊巴黎十年間的辛酸苦辣和精采趣事。   生動尖刻妙文描寫饒富風情的巴黎小角落,另類角度紀錄巴黎生活真面貌。   故事從第一天如何隻身帶著六十公斤超重行李、逃難似地從機場搭地鐵進入巴黎開

始,在「鄉舍麗榭」大道上和法國人爭論麥當勞存在的意義、龐畢度中心廁所內的電話驚魂、難以捉摸的法式思考邏輯,電影中的巴黎美夢大破滅,邊緣移民區的底層生活觀察、到實戰經驗分析巴黎人的懶散習慣和感情觀……   幽默自嘲的異鄉人另類觀點,深度住遊者的非典型巴黎生活實戰觀察筆記。   對,這才是在地人認識的道地巴黎!   序 第一章  牧羊女街三十八號—帶著六十公斤的行李,我來到巴黎尋找「愛」 第二章  龐畢度中心—當你必須學到這個字彙,就表示有什麼慘絕人寰的事發生了 第三章  莒韋傑街七號—我要去大聲呻吟,跟他們拼了 第四章  鄉舍麗榭大道—那不是觀光客才去的地方嗎? 第五章

  瑪瓊塔大道一五四號—誰說外國的月亮特別圓? 第六章  拉丁區和艾菲爾鐵塔—只要你有足夠自信,就可以在巴黎存在 第七章  凡仙市兩區路十九號—艾蜜莉的異想巴黎根本不存在,你聽到了嗎? 第八章  拉榭思神父墓園—外國人祭拜偶像的方式真是奇怪啊! 第九章  殖民地街四十二號—我很幸運能在巴黎有C這樣如家人般的恆星守護著 第十章  左岸藝術電影院—你身邊坐著的,可能就是全法國最嚴苛的影評人! 第十一章  抉擇門大道二十九號—第一次,我感覺到自己在法國這個國家真正地「存在」 第十二章  西帖藝術村—要繼續留在巴黎的我只能學習跟它們相處,然後學著法國人說:『C’est la vie﹗』

第十三章  綠茵街六十四號—這應該已經不只是法語文法的問題,而是法國人思考的邏輯了 第十四章  盧森堡公園—「Bonjour」真的很重要,沒有先說這個通關密語,任何事都免談! 第十五章  聖多明尼克街三十四號—巴黎人的邏輯思考真是令人難以捉摸啊! 第十六章  吉美博物館和蒙梭公園—我不是法國人!也永遠不會成為法國人! 第十七章  洗衣婦岸道十六號—法國人用「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來形容幸福的生活,我想這就是了 第十八章  帕蒙提耶的聖誕節—我對你提起這件事,是想告訴你巴黎真的有很多怪人 第十九章  南特街二之一號—當然啦!只能說你認識的法國女生太少了,這真的沒什麼

好大驚小怪的 第二十章  從鵪鶉丘到蒙馬特丘—「……因為你是diable」,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二十一章  馬卡迭街六十七號—在我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佈置之後,這裡終於讓我有了「家」的感覺 第二十二章  植物園區—就這樣,我成了巴黎第三大學體育系的學生 第二十三章  聖丹尼街二三二號—看到幾個倉皇的日本觀光客,他們大概也因為迷路來到這裡被嚇到了! 第二十四章  史特拉斯堡.聖丹尼—親愛的,我常常覺得我受夠巴黎這一切了 終      章  巴黎,台灣—關於巴黎,我想我已經說夠了,我等著你告訴我屬於你自己的巴黎 序篇 台北—巴黎 親愛的:   你當然跟所有人一樣,都記得

海明威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想當初,我們也是受這句話鼓勵而想要一起搬到巴黎住的。   但是,請相信我,他的這句話是魔咒!你留在台灣的決定可能才是對的。   搬到巴黎之後,海明威書中所提到的地方都成為我心目中的巴黎地標,即使生活中真真實實地受苦受難我也甘之如飴,「因為海明威以前受的苦應該比我多。」我總是這樣安慰自己。   除了海明威,還有楚浮電影中所呈現的巴黎,侯麥和阿薩亞斯的電影裡出現的巴黎人,都讓我覺得巴黎才是我的落腳處。你知道我在台灣時總被認為是個怪人,每次到老家出門前我媽都會問我:「確定要穿

這樣出門嗎?」眼神中充滿了怕我在南台灣被看不順眼的不良少年痛毆的恐懼。朋友們都愛我,但你也知道那是因為他們覺得我怪得可愛,連你也是因為覺得我和其他人都不一樣才喜歡我的,不是嗎?而且當我們一起看法國電影時,也不會覺得電影裡的巴黎人怪,反而都認為甚至篤定相信那才是我們真心嚮往、既浪漫又情感豐富強烈的生活啊!   還有那個蘇珊.桑塔格,她竟然說出「美國是我的國家,但巴黎才是我的故鄉!」這種話來,簡直是妖言惑眾!   最嚴重的是我住台北古亭的那個法國室友詹姆士,他幾乎是唯一在台灣不認為我行為思想怪異的人,但也在跟我同住幾個月之後這樣斷定:「你是法國人!」   於是,我開始幻想我是法國人。而

我的一切怪異也都終於獲得了解答。   我喜歡睡到自然醒、拒絕從事需要打卡的工作、我愛享樂、賺了錢就去旅行把錢花光、我愛美食的程度就像電影裡的法國人那樣挑剔、我喜歡在家裡做菜邀請好朋友和心儀的對象來吃(你不也是被我的「Cordon Bleu藍帶豬排」給收買了嗎?)、規定客人喝酒喝香檳喝餐前餐後酒一定不能用錯杯子、我把家弄得昏黃之後還要點上蠟燭更添浪漫、吃到好吃的食物會堅持見到廚師誇獎他的傑作、在家裡泡澡到一半光溜溜卻神情自然地走出來接電話把我妹嚇到也不覺得是我不對、我愛以各種不同的名義在家裡舉辦主題派對(客人沒按照規定穿著來還得被當場換裝)、我喜歡坐在咖啡廳看人並且同時被人看、搭捷運時我會帶

本書閱讀好像擠死人也與我無關、去海邊別人撐陽傘我還怕曬得不夠黑、很自然地在海灘上直接脫褲換泳褲也不自覺已經嚇到人、我還喜歡布置我的房間甚至每隔一段時間要來個「bricolage (DIY)」換一次家具位置和擺飾風格、當別人怕吸到污染的空氣時我寧可走在敦化南路綠蔭大道上讚嘆『落葉真有詩意』、你說你想睡午覺我還要逼你跟我去淡水,因為看天也知道傍晚夕陽真美……   到巴黎旅行四次,每次我都如魚得水。巴黎真的美啊!   最後一次我在巴黎整整待了兩個禮拜,每天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四處晃蕩即使迷路都覺得高興。回到台灣之後反而因為不能適應台北的快節奏而得了「腸胃急躁症」,連拉肚子一個月!   「

我真的是法國人!」我想。   所以,即使你猶豫多時之後,決定不跟我一起離開,我還是逼你幫我變賣家當,在巴黎找到臨時住所、託人找一家語言學校預先註冊後買了單程機票,辦好簽證,毅然決然地放棄台灣的一切,終於搬到巴黎來住了。這一次,我不再只是觀光客,我發誓要成為道道地地的「巴黎人」。   我拖著一堆行李抵達巴黎的那個冬日清晨,幾乎帶著「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已經要來『住』在巴黎了」的心情,差點想親吻巴黎的土地。當然這是在我還沒踩到狗屎以及之後不斷在街上看到狗屎和當街灑尿的男人之前的事了。   懷著「我是法國人」的幻想,沒有你,我在巴黎落實生活。   但是,在巴黎真正生活多年後,親愛的,請容

許我很確定地告訴你,海明威寫的那個巴黎已經不存在了,電影裡的巴黎人也都不是真實的巴黎人!   最近我讀到一則新聞報導提到了「巴黎症候群」。很多日本人在接受了大量有關巴黎的浮面美麗印象之後,懷著對巴黎的浪漫幻想,決定放棄一切搬到巴黎,卻在真正看到巴黎、體會巴黎之後,因為受不了巴黎的髒亂、以及巴黎人的不友善,終於精神崩潰而必須借助日本大使館將他們送回日本就醫。   親愛的,這些被送回去的日本人即使再怎麼小心,也一定踩過很多次狗屎;在街上熱心幫助那些追問「Do you speak English?」的吉普賽女郎之後,才發現錢包不見了;也曾經在回到家後發現自己的背包拉鍊被拉開或割開,剛剛重新買

的LV錢包又不見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甚至連錢包怎麼不見的都不知道,就是該用到的時候才發現不見了,難道那些剛剛在街上要他們簽名聲援非洲受難災民的人也是小偷?還是下午前來臨檢的其實是假警察真竊賊?   他們在某個下午去蒙馬特尋找電影裡艾蜜莉工作的咖啡廳途中,在聖心堂前的階梯上被黑人用繩線套住手指、然後集體黑壓壓地圍過來強迫他們為手指上的那個「藝術傑作」付出大筆金錢;因為驚嚇過度,回家搭錯地鐵方向在「紅城堡站Chateau Rouge」下車時以為自己到了非洲地區;換個方向搭地鐵又在巴黎北站被人搶了相機(天啊,要我不拍照等於要我死!);馬上下車出站就近再買一台相機卻發現自己來到了印度。  驚魂未

定回到家以為終於可以休息了,卻被鄰居通宵達旦的派對吵到睡不著,耳塞和安眠藥都沒有作用。這已經是不知道第幾個凌晨四點還在望著天花板發呆的花都之夜;幾乎整夜沒睡而心情沮喪的他們卻還得故作堅強地安慰剛剛從日本來訪就在地鐵裡被扒走錢包的爹娘;卻無法向他們解釋為什麼地鐵裡那麼臭、到處都是尿騷味?明明他們看到的酒醉年輕人和看來頗正常的男人都是直接尿在街上街角或路邊停車的輪胎上啊!他們當然也常常在公園街上地鐵裡被流浪漢追著討錢,趕快給了錢只希望他們迅速帶著令人難忍的臭味離開,竟然還被嫌給太少,不再多給點他的臭味就不走!還有那些法國人大量噴灑的香水為什麼蓋不過地鐵車廂裡冬天流浪漢的百年臭味、和夏天各色人種交雜

的體味?……聽了爹娘說「孩子,跟我們回去吧!」之後,他們堅決執迷地說:「不,浪漫花都巴黎才是我的故鄉!」   這些可憐的日本人被大使館協助送回日本之後到現在還在看心理醫生。   親愛的,這些日本人回日本後花大筆金錢去對他們的心理醫生所訴說的巴黎,才是真正的巴黎。 1.牡羊女街三十八號   親愛的:   我已於昨天早上抵達巴黎。帶著我的六十公斤行李!   歐洲航線經濟艙只能check-in二十公斤行李的規定一直很讓人頭痛,尤其是對我這種沒有把全身家當都帶在身上就沒有安全感的流浪者而言更是殘忍;即便你已經幫我在跳蚤市場試著把我所有的一切變賣以作為在歐洲的流浪基金之後,我還是帶了六十公斤的

行李來到巴黎。   如果你問我那六十公斤是怎麼上飛機的呢?我只能說:「我總是依賴陌生人的恩惠」。你知道我的。   我刻意不讓你送我,因為怕在你面前流下生離別的眼淚;我提早抵達機場,跟櫃台小姐從陌生人聊成朋友,她破例讓我check-in三十公斤,其他的只要我能帶上飛機她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又跟兩個接著我後面報到的輕裝便行的小姐攀交情,讓她們義無反顧地坐上我的登機箱讓我關上拉鍊,並同意幫人幫到底地每人幫我背一大包行李和拿一件足以去北極度過寒冷冬天的大外套。就這樣,我在十幾個小時的飛行之後〈我真快被飛機上那個哭不停的小孩搞瘋〉,在一個冬日清晨天剛亮的時間抵達巴黎戴高樂機場。   搭上到市區的「

郊區快線RER」時,剛好是巴黎人上班的交通尖峰時間,我在市中心最大的地鐵站「夏特雷Chatelet」被擠得跌出車外,接著是我的行李被丟了出來,整個過程就像逃難。這時我的網友翁湍已經如約在月台上等我了,他就是我跟你提過,曾經到台灣旅行,從此愛上台灣的一切、每年都要再造訪台灣的法國人;他看到我所有包袱後瞬間兩眼瞪大如牛,把原本準備好的「歡迎來到巴黎「臨時改成」我的天!你怎麼來的?並且在陪我走出迷宮般的地鐵站之後,給了我一個良心的明智建議—搭計程車吧。   計程車這個字並不存在我的字典裡,但是當真正需要它的時候,我還是可以懂得這個字的意思;只是上班尖峰時間要在巴黎找到計程車確實比找結婚對象還難,即使

有空車也不見得會願意停下來搭載你。我和我的行李可能嚇到太多計程車司機了,等了二十分鐘沒有一輛停下來。翁湍簡直萬念俱灰、了無生趣地接受了我們必須負重走到我的落腳處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