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盧比哪裡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印度盧比哪裡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KeithLowe寫的 25座二戰紀念碑教我們的事:我們是定義歷史的人,還是歷史的囚徒? 和凱拉許.沙提雅提的 為孩子奮鬥的決心: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凱拉許.沙提雅提的生命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請問如何兌換盧比安全又划算 - 背包客棧也說明:[印度]我26日前往印度,,因為是首次前往,,請問如何兌換盧比,較安全又划算. ... 另外在客棧詢問一下看有沒有大大還有多的盧比願意換的身邊先準備至少一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木馬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印度的货币常识| 关于现金与兑换_手机新浪网則補充:因此,要在不找零钱的地方消费,请提前将大面值的钞票换成零钱。最常用的就是10卢比的纸币,可以用于付小费,或者付人力车车费,以及在露天的小店买东西。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印度盧比哪裡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5座二戰紀念碑教我們的事:我們是定義歷史的人,還是歷史的囚徒?

為了解決印度盧比哪裡換的問題,作者KeithLowe 這樣論述:

我們是定義歷史的人,還是歷史的囚徒? ★扣合108課綱,培養歷史素養最佳讀物★   從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到日本廣島原爆屋頂,   從菲律賓麥克阿瑟登陸紀念碑到義大利墨索里尼之墓……   人們豎立紀念碑是向英雄致敬,還是緬懷惡人?   是為走向新生,還是直視暴力?   各國紀念二戰的方式,為何都截然不同?   紀念是為了總結過去的傷痛,還是打造新的神話?   最會說故事的二戰史學家,揭露舉世的記憶錯誤,看見爭議歷史的多方觀點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國紛紛豎立了紀念碑,從俄羅斯到德國,從廣島到南京,形形色色的紀念碑散落各地,以總

結、緬懷並傳承七十多年來的經驗與傷痛。然而,各國紀念二戰的方式,為何都截然不同?這些紀念碑反映出人們的價值觀,但每個社會都可能自欺欺人,紀念是為了總結過去的傷痛,還是打造新的神話?   在《25座二戰紀念碑教我們的事》中,齊斯.洛韋檢視各國在二戰期間的經歷與人民對戰爭的態度,勾勒出人們與紀念碑及其象徵之間的關係。他指出,人們透過豎立紀念碑,以紀念過去之名,實則是在重建對過往傷痛的主導權、刻劃善惡之間的界線,甚至描繪對新時代的期許與想望。書中細細探討:   ◆戰爭都結束七十年了,為什麼俄國如今還熱衷於建造新的戰勝紀念碑?   ◆美國人敬重他們的戰爭英雄,甚至奉其為聖人,為什麼這對歐洲人來說很

難理解?   ◆即使唾棄墨索里尼政權,為什麼他葬身的小鎮如今仍把他的墳墓當成聖地保護?   ◆日本是二戰戰敗國,但也需為死者哀悼,為什麼供奉軍人的靖國神社始終爭議不斷?   ◆奧斯威辛集中營如今已成為大屠殺的象徵,為什麼此地對世人的意義如此與眾不同?   ◆發生在廣島與長崎的原爆震撼了全世界,為什麼日本在災後卻從未責難轟炸者?   ◆聯合國總部處處洋溢世界和平的願景,為什麼這對聯合國來說似乎越來越遙不可及?   歷史是身分認同的基礎,當人們用花崗岩和青銅建造紀念碑時,就是在把價值觀與國族情感全部投射在紀念碑上。然而,儘管世界從來不停止變化,人類蓋的紀念碑卻永遠囚禁於某個時間點。這導致紀念碑雖

然訴說了幾十年、甚至數百年前的回憶,卻不見得總是能代表人們當下所珍視的價值觀。   ◆ ◆ ◆ ◆ ◆ ◆ ◆ ◆ ◆ ◆ ◆ ◆ ◆ ◆ ◆   本書關注二戰紀念碑的獨特之處,說明這類紀念碑之所以特別被重視、極少面臨遭拆除的命運,就在於人們對二戰英雄、烈士、狂人,乃至對戰爭中的末日意象與戰後復甦的理解,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相輔相成。書中分為五大部分,分別從不同角度檢視二戰紀念碑的意義:   ◎第一部「英雄」   介紹幾座名氣最大的戰爭英雄紀念碑,例如菲律賓的麥克阿瑟將軍登陸紀念碑、波蘭的「四名沉睡者」紀念碑。同時會告訴你為什麼它們在所有二戰紀念碑裡最受人詬病,因而有跡象顯示它們最有可能被

推倒或拆除。   ◎第二部「烈士」   探討世人憑弔二戰殉難者的紀念碑,說明這類紀念碑除了讓人們理解充滿苦難的過去、重新振作,同時也可能誘導人們沉溺於過去,反而導致國內外更多衝突的發生。例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自落成以來就引發中日之間爭議不斷。   ◎第三部「怪物」   細數那些為了銘記二戰中幾樁重大惡行而打造的場址,進一步探討建立與參觀這類場所的重要性與爭議。在本書敘述的所有紀念碑當中,這類紀念碑拋出了幾乎無法解決的道德難題。例如,希特勒自盡的地下堡壘,該如何處理才能不致變成一座神龕。   ◎第四部「浩劫」   敘述那些為了銘記二戰所帶來的毀滅性破壞與災難的紀念碑,例如日本廣島的原爆圓頂

屋、法國格拉納河畔的奧拉杜小鎮。這類紀念碑除了提醒人們戰爭的殘酷代價,也訴說人們面對生命中難以承受的傷痛時,如何向外界解釋自身的經歷,以及傳達「歷史絕不能重演」的訊息。   ◎第五部「重生」   闡述二戰後所建立的數個象徵新時代與和平來臨的紀念碑,例如聯合國安理會議事廳的壁畫、以色列的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的陽台。這類紀念碑大多以非傳統的姿態出現,在凝聚人心之際,也象徵了我們難以企及、卻也無法輕易放棄的理念。   世人對於二戰的集體記憶,在本書中有著各種詮釋,而本書帶給我們的挑戰,正是關於紀念行為的複雜性、歷史與記憶之間的界線,也幫助我們進一步探問當今社會上許多強大象徵所標誌的意義——畢竟,如果

沒有狂人的殘暴行徑,英雄不會受到如此尊崇;如果沒有無辜烈士的死傷,宛如怪物的狂人不會更顯可怕;如果不曾面對無所不催的末日景象,人們就不會對重生抱持強烈渴望;如果重生不可能發生,那麼英雄主義就不具意義。   近年來,世界各地有許多紀念碑與雕像遭到拆除。它們象徵過時的思想、有爭議的榜樣,因而在人們接二連三的抗議與反抗之下,逐漸在人們眼前消失。在強調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浪潮之下,有些物件遭到摧毀、一切痕跡都被抹去,有些則比較幸運,被集中移放到雕塑公園中展示,讓欲了解過去的人們有著力之處。然而,如果我們曾經讚許銘刻於紀念碑的價值,今天卻期待能掙脫其束縛──那麼,我們究竟是定義歷史的人,還是歷史的囚徒

?本書將與讀者一同思索這個問題。 得獎紀錄   ★《泰唔士報》2020年最佳好書   ★《旁觀者》雜誌2020年度選書   ★《星期日郵報》2020年度選書   ★《週日泰唔士報》2020年最佳好書   ★《每日郵報》五星評價   ★國外媒體讚譽、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5分高分評價 齊聲推薦   王志弘|台大建築與城鄉發展所教授   王盛弘|聯合報副刊副主任、作家   宋怡慧|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憂鬱的邊界》作者   黃春木|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黃惠貞|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   楊斯棓|醫師、《人生路引》

作者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盧郁佳|作家   ──深度尋訪.一致推薦 盛情推薦   「本書可以視為一本以二戰為主題的深度旅遊書,然而又不僅是旅遊的獵奇。作者洛韋像一位資深導遊般侃侃而談每個紀念物背後的故事,讓讀者在「原來是這樣啊!」的驚嘆之外,同時感受到歷史的重擊。這種在腦門、在心靈上形成的思想風暴,也叫我們忍不住去想『生而為人,所求為何?』的大哉問。我去過作者所列的二十五座紀念碑的其中七處,書中所言讓我覺得彷彿再次親臨現場,記起當時的感動和深思:只有真誠面對歷史,包括對自己(的政治意識形態)有利的和不利的,理解紀念碑彰顯和掩蔽的,我們才理解了今日,也才可能培養出面對未

來的能力。」──黃惠貞,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   「《25座二戰紀念碑教我們的事》一書,教我們品碑文。碑文的主角,有豪氣萬千的英雄,有以身殉難的烈士,也有殺人如麻的殘暴狂人。有些碑文凸顯戰爭給人強烈的末世感,有些則著墨戰後如新芽萌發的重生想望。讀著本書,我想起閃靈樂團〈暮沉武德殿〉的歌詞:『厝崩橋㽎眾生掣,霆雷爍爁天烏陰,砲火銃聲獨裁者,邪氣屍臭魔神仔。』也想到另一本書《不屈服的島:台灣民主地圖完結卷》,作者余杰深刻描寫了二十五處台灣民主化歷程重要景點,讓我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當前的民主。透過本書的二十五座碑文,我們對二戰的狂人或英雄,末日與重生,咀嚼之餘,也重新省思。」──楊斯棓,醫師、《

人生路引》作者 海外好評   「本書令人嘆服……思緒縝密、引人深省,有時也充滿爭議。無論你贊成替先人立像,還是要推倒這些雕像,都該好好讀一下洛韋這本內容敏感、驚世駭俗的奇書。」──馬克斯.赫斯汀(Max Hastings),英國知名歷史學家及記者   「這本書正好趕上時代潮流,巧妙結合歷史、藝術評論和旅行見聞……洛韋深切感受每處遺址或善或惡的道德力量,是引領我們參觀書中各紀念碑的最佳導遊。」──《泰晤士報》(The Times)   「令人信服且十分有力……洛韋著眼於不同國家紀念二戰那場血腥衝突的方式,關注它為我們仍生活其中的世界所打造的局面。《25二戰紀念碑教我們的事》這本書所做的、

甚至處理得極好的,就在於它解釋了為什麼國家內有一群人首先建造了紀念碑,而他們後來又是如何因應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變化,重新理解與處置這些紀念碑。」──《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本書題材取捨合理公正,讓人重新理解一些不平凡的戰爭故事,同時提供饒富趣味的見解,透視不同國家如何記憶或是否認有關國族身分認同、戰爭的榮耀及恐怖等問題……這是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最令人激賞的著作之一。」──《旁觀者》雜誌(The Spectator)   「洛韋所選的案例頗有獨到之處,或許對某些團體來說並不討喜……他深入洞察紀念碑與紀念館,揭露人們從表面難以覺察的一切。」──《科克斯書評

》(Kirkus Review)

為孩子奮鬥的決心: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凱拉許.沙提雅提的生命故事

為了解決印度盧比哪裡換的問題,作者凱拉許.沙提雅提 這樣論述:

「讓每個孩子能自由自在地當個孩子,是我這一生的夢想。」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凱拉許‧沙提雅提   面對不公不義的事情,你可以做些什麼?   了解,是改變的第一步!   這並非只是《貧窮百萬富翁》般的虛構場景!   看見故事裡的啟示,重新思考四周的不公事件,   凱拉許・沙提雅提相信寶貴人性,鼓舞每個人成為更好的人。   一生為孩子奮鬥的印度和平鬥士凱拉許・沙提雅提,至今已拯救了九萬名童工,並呼籲我們一同拯救印度乃至全球小孩的童年。   「只要願意做,就會有希望!」凱拉許.沙提雅提深信,拯救童工行動不只是口號,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關係到你我的未來,即使再困難,也要繼續做下去。   書中文

章陸續寫成於一九八○年代後,現在全球仍有許多兒童被迫工作。他們被迫輟學或未曾上學,許多兒童被當成商品買賣並被迫成為奴隸、妓女、乞丐或各危險產業裡的童工。   雖然童工議題在台灣已幾乎不是問題,但全世界仍有約2億1500萬的童工。沙提雅提直言有不少人認為童工事不關己,但他說「當我們吃著便宜的巧克力,玩著便宜的足球時,是否想到這些廉價產品,出自遭極度壓榨的童工之手,怎能說是事不關己?又豈能置身事外?」   他猶記在象牙海岸的村莊,看到長年採收、加工可可果實的童工,手腳充滿傷口,也沒嘗過巧克力的滋味;童工們說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或為誰而做,讓他驚訝不已。   在《為孩子奮鬥的決心》中,凱拉許娓

娓道來他拯救童工所做的一切:從一開始發現世道不公,觀察現實環境下孩子待遇的坎坷,如何被剝削,如何假公濟私,甚至迫害。   凱拉許先是闡述這三十多年來他消除童工的努力、其背後的思考哲學與行動方針,接著陸續討論孩子所應保有的權益,以及他做了什麼、看見什麼。可以讀到凱拉許如何遇見改變他一生的孩子,   使他將童工議題,從勞工層面拉到人權層面,結合不同組織與觀點來處理此一議題。   對凱拉許來說,每個人都是能創造改變的一份子,理解成因、改變心態與思考模式,或許便不會將童工與貧窮合理化。   環顧全世界,你我都可能是無意中殘害孩子的那雙手。而我們的手,也同樣可以還給孩子一個安穩的未來。 本書特

色   ‧為二○一四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之代表作,也是其第一本中文版著作。   ‧藉由凱拉許的視野,看見底層孩子的心酸,看見世界的灰暗角落。   ‧本書清楚勾勒出一個社會倡議工作者如何面對其難解的社會議題,面對政府有剛強的意志,面對孩童有柔軟的心,面對大眾又能直言相對,不只是謾罵,而是邀請大家一同來關心。 名人推薦   田中光|中華民國外交部政務次長、前駐印度代表處大使   白麗芳|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朱永祥|微客公益行動協會創辦人      程敏淑|作家、國際志工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看過沙提雅提先生的相關的文稿後,真心感佩他於維護兒童權利上的

努力與貢獻。」──白麗芳女士|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今天我們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清楚看見這群被隱藏在我們身後角落裡『童工』的故事。」──朱永祥|微客公益行動協會創辦人       「我喜歡凱拉許故事中的啟示。他不厭其煩地提醒,要我們別忘記和忽略內在那個純真的小孩,並呼籲我們以具體行動去回應直覺感受。」──程敏淑|作家、國際志工 作者簡介 凱拉許.沙提雅提(Kailash Satyarthi)   凱拉許‧沙提雅提是首位在印度土生土長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自電機工程系畢業後,他先進入大學任教,但過沒多久,想為那些被遺忘在角落、乏人關懷的孩子做點什麼的渴望驅使他辭去

教職。   一九八一年,當沙提雅提於創立「拯救童年運動」(BBA)時,兒童權利和童工問題尚未成為公共議題。但該組織至今已將八萬五千多名兒童自充滿剝削的現代奴役中拯救出來,進而成功地幫助他們重返社會。   作為全球兒童權利運動的倡議者,沙提雅提為消除童工現象建立了世上最大的公民社會網絡——全球反童工遊行聯盟。他也是全球教育倡議運動的創始人,致力於普及全民義務教育。他更發起了全球第一個具社會意義的標籤「魯格馬克」(Rugmark),該標籤成功在十五年內,使南亞地毯業的童工減少了八成。   為了實現消除世上所有對兒童的暴行之願景,他更成立了凱拉許‧沙提雅提兒童基金會,其任務在於透過研究、倡議和

各種串連活動來確保兒童的全面發展與培力為社會所重,並依此協助制定和推行對兒童友善的政策。 譯者簡介 程敏淑   生於台中,長於南投,爾後北漂至政大。二○○七年大學畢業後,人生首次海外經驗是至中國甘肅藏族自治區當志工,自此踏上國際志工的旅程。曾至新疆、青海、寧夏等少數民族自治區及東南亞數國服務,並由此萌發對國際發展與人權問題的關注。   二○一三年至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修習人道救援碩士,爾後受扶輪社世界和平獎學金補助,二○一六年於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和平研究碩士畢業。   曾任國際志工領隊與活動企劃、人道救援組織專員、兼職翻譯,也樂於以志工身份貢獻並學習不同議題——本土與世界議題皆然。仍在練

習做一個負責任的地球公民,期許自己能永保心胸開放,持續致力於保障他人的自由與尊嚴。   著有《追尋角落的微光》、《邊緣印度》 推薦序 第一章 夢想自由 第二章 童年自由 第三章 出售童年 第四章 保護童年 第五章 打破奴隸的枷鎖 第六章 教育是通往自由的關鍵 第七章 兒童和宗教 附錄   作者序   這裡的文章陸續寫成於一九八O年代後,集結了我思想的根源、與人談話所得的靈感、以及重要的基礎概念,特別是我在童工、兒童販運、性剝削與教育等主題上的原則和實踐,也包含了我最早倡議兒童權利的篇章。我想這不只對一般讀者相當有幫助,對做研究的學者亦然。     最近有朋友搜

集了我的舊文,其實連基金會和我自己都從未這麼有系統的彙整我的文章,這也說明了為何許多文章到現在都還找不回來。我們從那些得以被尋回的文章中,集結了其中精華編成此書。懷著謙卑,我能說正是這些歷史文件激發了印度以至於全球的反童工運動。這些文字使一般大眾、知識分子、甚至聯合國的政策制定者都看到這議題有多急迫。在這三十六年間,我看到這些想法的力量催生了許多新的機構組織和政府部門,激起了新的研究興趣,成為了企業規章與國內外立法的參考,甚至影響了政府的預算分配。     裡頭很多文章,是我被奴役兒童的人攻擊後,在負傷狀態時寫下。寫作某些文章的時候,我甚至連為兒子買牛奶的錢都湊不出來。同為我妻子和運動夥伴的蘇

美達,只能勉強靠報社的稿費來料理家務。我甚至還在奴役兒童的黑幫闖進我家,及日後威脅要綁架謀殺我小女兒的時日中寫了本小書。其他篇章則反映了我對兒童的福祉和我們工作的深思,如上千名被救出的童工,因住在自由之家(註1)和力量之家(註2)等待康復時所露出的笑臉,還有我們在鄉下推廣的友善兒童村莊計畫(註3)。     下面的事件發生在一九五九年,我上學的第一天。和其他孩子一樣,我興奮地穿上新衣新鞋,帶著課本和我的夢想,前往我家鄉維迪沙(Vidisha)的杜爾格(Durg)公立小學。進校門時,我看到一個同齡孩子正坐在校門外替人擦鞋,他的父親則在他旁邊修鞋。我愣了一下。也許過去我也曾看過像這樣在工作的小孩,

但並不太關心。這是我第一次覺得這對比諷刺:儘管我們都在這裡,但朋友和我可以去上學,這孩子卻去不了。他的眼光沒離開過我們的鞋子,儘管我們的鞋都是新的,根本不需被擦亮。     等同學們都做完自我介紹後,我鼓起勇氣問老師:「老師(Master Sahib,尊稱),為什麼有個孩子坐在外面擦鞋?他為何不和我們一起上課?」老師解釋這並不稀奇,窮人的孩子都得工作。我不死心,又向校長和家人提起這件事,但即使換了不同說法,他們的意思都和老師一樣,或許我也能懂他們要表達的意思,但每天上下課看到那孩子總是使我沮喪。這狀況持續了約一週,我漸漸在心中累積能量。   某天放學,我走到那對父子身邊,問那做父親的為何不送

自己的孩子去上學。他先是被我嚇了一跳,但忖度一會兒後他說:「先生(Babuji,尊稱)我從沒想過這件事,也從沒人這樣問過我。我的祖先一直以來都是修鞋匠,我也是從小修鞋長大。」然後,他雙手合十,說道:「先生,您有所不知,我們生來就是要做工的!」那對他來說就是答案,但對我來說,卻是要花一輩子去挑戰的課題。我當時才不過五、六歲大,怎可能了解種姓高低、貧富差距和其他社會不公的議題呢?但我知道一定哪裡有問題。這件事讓我用全新的角度看待社會生活。我學會用童稚純真之眼分辨對錯,即使到現在我仍試著在內心深處保持同樣的目光。     五十五年前,我無視師長所遵循的文化準則與價值,如今,我仍強力反對用雙重標準看待

兒童,並透過具體行動對抗童工問題。一九八O年代初期,當我們幾個行動分子開始從農場、磚窯、採石場、工廠、餐廳和別人的家中救出兒童,其他朋友曾嘲笑我們,因為當時不論在國內或全球各地,都沒人認為童工是個問題,兒童權利的概念仍未被建構出來。約在我們奮鬥的十年後,聯合國才在一九八九年採行兒童權利宣言(註4)。獨立後的印度沒有關於童工的法律,也從未有政黨討論過此議題,更遑論有專書、研究或專欄,連報上都看不到一篇相關報導。   教育的情況也一樣,人們認為那不過是政府的計畫或慈善活動。當有些人和我們一樣,試圖在印度或世界其他地方把教育塑造成人權議題,我們發現幾乎沒人想聽,也沒人聽得懂。學工程和教書的那幾年,

我明白了理性討論的價值,以及分析基本原則的重要。因學生時代積極參與許多社會運動,我多少也涉獵了那些運動所根植的意識形態。我一直都對寫作和研究有興趣,早在創辦「拯救童年運動」(註5)前,我就已經在印度幾家報紙和雜誌上發表與社會、文化和靈性等主題有關的文章。這些背景教我靠著事實、論述和分析來將原本個人欲搶救兒童的努力,構築成廣大的群眾運動。我在報紙和期刊上發表了幾篇文章,也撰寫、印刷和發行了各種小冊子,它們成為在印度首批討論兒童面臨的暴行及實際解決方式的相關文獻。隨著這些議題不斷演進,我也藉著書寫繼續從各面向改進與推展我的想法。     深刻感受到人們需要童年與自由,這信念啟發我思考,而實際的行動

與努力,也為我的思路帶進更多靈感。在文章、演講或甚至日常生活中,我從不以同情的眼光看人,也不做任何慈善之舉,我和孩童的關係不外乎是彼此同理、互相尊重、平等和友誼。我從不認為拯救孩子是種施恩的表現,對我來說,看到孩子們重獲自由後的第一個微笑,就如同看見神蹟,所以其實是這些孩子施恩於我。我信仰解決辦法而非問題,打從一開始我就相信,解決之道出自於問題本身,這也是為什麼書裡的文章都有經驗累積後的解答和建議。那些整夜哀嘆黑暗之人,往往撐不到黎明降臨的時刻,但黑暗吞噬不了用自信和創意點燈之人所帶來的光亮。一盞小燈便足以維繫人們對美麗日出的企盼。我相信,讓人人都擁抱自由童年的概念終將獲得勝利。     現在

全球仍有一億六千八百萬名兒童被迫工作,一億兩千萬名兒童在讀完小學前就被迫輟學,六千萬名兒童未曾上學,八千五百萬名兒童被當成商品買賣並被迫成為奴隸、妓女、乞丐或各危險產業裡的童工。前方還有許多艱鉅挑戰,但好消息是政府、社會和企業已不能再忽略對兒童的暴行。提高公眾意識,訂定嚴格的法律並確實執行,與民間團體共同協力,並為兒童的教育、醫療和保護提撥足夠的預算,都能幫助消除兒童暴力。     感謝同事們收集及翻譯這些文章,包括協助編輯英文版的伊爾莉安妮‧A‧拉曼。     將這篇選集獻給你們,並呼籲你們一同拯救印度乃至全球小孩的童年。   凱拉許・沙提雅提 二O一六年十一月八日 推薦序 朱永祥 微客

公益行動協會 創辦人   二O一四年十月十日當天晚上,我因為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而受邀坐在電台的錄音間裡,接受主持人的現場直播採訪,訪問過程中主持人插播報導了當日的新聞要點,只看著主持人拿著手稿照著唸,我已經開始腦子放空,突然從麥可風的那端傳來主持人說著:「今年諾貝爾和平獎是一名來自印度的得主沙提雅提先生,三十多年來他致力於拯救近八萬多名童工……」。   聽到這一段報導,我回過神來,立刻拿起手機私訊敲了我在印度多年的老友凱拉許,告訴他說:「嗨,今年夏天微客志工又去你那叨擾啦,上回談到的友善兒童村莊計畫進行得如何,要不我明年的冬天跟著梯隊一起去找你,咱們再來討論看看微客志工們的服務還有哪裡需要

調整的地方。喔,對了!剛剛聽說印度今年有個傢伙得到諾貝爾和平獎,有趣的是那個人做的事情居然跟你做的一樣耶。」打完那段文字,後面附上了一張柴犬捧著肚子大笑的圖,之後就關起手機,繼續著下一段的訪問。   下了節目之後,才打開手機,有一封未讀的私訊通知立刻響起,正是凱拉許發過來的訊息。   「嗨,SEAN(我的英文名字),好久不見,台灣微客的志工都好嗎,我和蘇美達(凱拉許的妻子)都很想念大家,歡迎隨時來,忘了告訴你,我的姓氏是沙提雅提,凱拉許是我的名字。我想你們台灣新聞報導的那位得獎傢伙應該就是我吧。」訊息後面也附上了一張無奈狀的搞笑圖案。   我驚訝地看著凱拉許發來的訊息,回覆說:「哇!這也

太酷了吧,怎麼樣,得獎的感覺如何?」   凱拉許回了我的訊息,他說:「這三十多年來,認真關注童工的不過八千多人,但今天我的臉書湧進了超過八萬多人,我想這是一件好事。」   隔天召集了微客的重要幹部,立馬飛往德里恭賀我們在印度的老朋友獲獎,到了他家之後,他像平常那樣逗著我們呵呵大笑,強迫著餵大家一定要吃他削好的水果,一樣穿著那套似乎永遠不變的白色長袍,完全沒有覺得坐在對面的那位才剛剛榮獲了諾貝爾和平獎。   當他帶著我們走進熟悉不過的服務據點時,孩子們像往常那般地湧了上來,他走到一位剛剛才被拯救出來,蜷曲躲在角落的一個瘦弱孩子面前,將他抱起來,然後對他說:「孩子,不用再害怕了,因為今天就是

你重生的日子。」   對孩子和微客志工們而言,凱拉許無論是否得此殊榮,這三十年來如同一日。   在台灣,絕大多數的人們並不知道全球嚴重的童工議題,因為鮮少人關心,甚至媒體也很少關注,因為在台灣,「童工」一詞根本就是一個不存在的單字。正當我們以為「童工們」並不存在時,其實那些「童工們」就躲藏在我們身邊,躲在我們購買使用童工製作的服飾裡、躲在我們賣場的兒童玩具架上、躲在我們吃進嘴裡甜蜜的巧克力中,我們其實正是「童工」的間接加害者。   如今透過凱拉許的書,我們將會知道在印度有一群未滿十六歲的孩子,每天生活在十四個小時有毒的環境底下工作。一個未滿五歲的女孩被迫在工廠,過著編織布疋、製作手環、裁

剪服飾的工作,每天只有極少的食物供給,睡在工作台的旁邊,當她被救出來的時候,曾經有人把盧比拿給她,孩子甚至不知道那是錢,因為她連一塊錢都沒有見過。   一個十三歲的孩子被賣到一間偏遠荒涼的製磚工廠,他每天的作息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就是不停地工作直到倒下為止。   還有一個孩子在他七歲的時候就在地毯工廠工作,每天在暗無天日的小房間裡用著上百條的絲線縫製著地毯,發現他的時候,眼睛因為長年見不著光幾乎失明。   又或是一個十歲孩子在路邊攤煮奶茶當奴僕的時候,每天被雇主像是對待野狗那般沒有尊嚴地叫喚與責罵。   而這些故事真實地發生在距離台灣飛行只有六個小時的平行世界。   今天我們將站在巨人

的肩膀上,清楚看見這群被隱藏在我們身後角落裡「童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