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告知宣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危害告知宣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楚蒂.吉伯特-艾略特寫的 療癒次級創傷: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 和(美)黛博拉·布盧姆的 試毒小組:20世紀之交一位化學家全力以赴的食品安全征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承攬商訓練特殊作業危害告知V1 - YouTube也說明:承攬商訓練特殊作業 危害告知 V1. 803 views 4 years ago ... 111年交通安全 宣導 |世界還需要你請先保護好自己. 中華民國教育部. 中華民國教育部.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社會科學文獻所出版 。

中華科技大學 土木防災與管理碩士班 余錦芳所指導 陳韋志的 天然氣管線設計與建置對居家防災安全影響之研究-以北部地區住宅為例 (2021),提出危害告知宣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老舊住宅、天然氣管線設置、危害評估、訪談分析、違章建築、居住空間。

而第二篇論文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職業安全衛生系碩士在職專班 藍崇翰所指導 劉淑華的 營建工程工安高職災因子之研究-以中部、南部某營造建築工地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營造產業、危害鑑別、風險評估、危害認知、風險驗證的重點而找出了 危害告知宣導的解答。

最後網站承攬商專區 - 欣中天然氣則補充:99年局限空間作業宣導會(其他) · H1N1新型流感專輯 ... 職災案例宣導(2010-12月會,勞安部張經理) · 承攬危害告知. 職災案例七則:.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危害告知宣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療癒次級創傷: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

為了解決危害告知宣導的問題,作者楚蒂.吉伯特-艾略特 這樣論述:

  創傷(重大意外、突發事件、受害等)會對直接相關的人(譬如受害者、災民)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這種創傷會延伸到專業人員,如急救人員和社工諮詢師,以及創傷倖存者的朋友和家人――即使他們並不是親身經歷。     《療癒次級創傷》是一本溫和的指南,它可以幫助你識別症狀、理解感受,並開始進行自己創傷的癒合。通過針對護理人員和專業人員的互動練習和策略(cutting-edge strategies),幫助您解決同情疲勞、壓力和焦慮的日常。     這是一本   提供照顧者、醫護人員、專業人員,處理壓力、焦慮和同情疲乏的策略指南。     透過這本書,讀者可以習得:  

  重新找回自己――   學習如何處理和管理你的情緒反應,讓你感覺更平靜、更有存在感、更能控制自己。     規劃自我撫平傷痛的健康計劃――   通過個人化的自我護理計劃和策略自我治療之路,讓您同情心低落時,可以重新產生同理心。     要告訴您:「您並不孤單」――   書中的真實案例都告訴我們,次級創傷如何以不同方式影響我們所有人。而你絕非單獨的那一個。     Begin the healing process from your secondary trauma today.   ――――――――――――――――――― 現在就開始創傷自我治療之

旅!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陳淑惠   審定   立法委員  王婉諭   專文推薦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  諶立中   序文推薦 作者簡介   楚蒂‧吉伯特—艾略特  博士 Trudy Gilbert-Eliot PhD     美國認證心理治療師,擁有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的「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專業認證」(Licensed Marriage & Family Therapist,LMFT)。於加州州立大學溪口校區(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hico)拿到碩士學位後,前往明尼蘇達州卡佩拉大學(Capel

la University)深造,取得博士學位。     吉伯特—艾略特專職協助一線救助人員,同時也是拉斯維加斯市警局的特約治療師。     從業二十五年來,他協助許多經歷創傷的人,像是受虐兒童、家暴受害者、精神病患、成癮者與酒癮者、現役軍人、退役軍警以及一線救助人員等。此外,她也為幫助遭逢重大事件的人,諸如大規模槍擊事件、人質挾持、自殺、武裝搶劫等,提供心理支援,幫助他們走出心底幽谷。     作者目前在私人診所工作,督導其他婚姻及家庭治療師、藥酒癮諮商師,並於內華達大學雷諾校區(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的工作坊授課。   譯者簡介

  陳映廷     除了創傷需要療癒,心裡面不舒服的時候也很需要。   嘉義人,臺灣大學外文系、臺師大翻譯所畢業,希望成為佳譯人。     譯有《改變世界的政治哲學思考:人類偉大思潮30傑》、《帶領遠端團隊:跨國、在家工作、自由接案時代的卓越成就法則》、《每天做一件你害怕不敢做的事》、《從你所在的地方開始》等書。歡迎聯絡:[email protected]   陳怡君     喜歡皮拉提斯和美食,沒事最愛嗑設計,是隻勤學魔術的摩羯座,最近想把魔爪伸到烏克麗麗上。相信上輩子的陳怡君住在南極,應該是企鵝。在澳洲打工度假的期間,對語言和文化有了新的認識,覺

得生而為書蟲,小時候翻翻書,長大也可以繼續翻翻書。目前已經因為譯書敲壞了三組鍵盤,立志有朝一日會因為譯作的數量需要購買新書架。 推薦序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 諶立中        004  推薦文      立法委員 王婉諭        008  作者序      關於次級療傷        016  前   言      本書使用指南        022   第一章 認識次級創傷        024  什麼是次級創傷        027  誰是次級創傷的高風險族群        030  瞭解自身症狀的影響範圍        03

4  次級創傷會如何影響你        045   第二章 自身情緒        054  憤怒與暴躁        057  悲傷與絕望        067  疲憊與崩熬        070  同情疲乏        073  練習與追蹤        080  培養改變        082  自我照護計畫        089   第三章 內心想法        092  次級創傷會改變人的想法        096  你的想法,不等於你        099  我思故我「做」        108  回答蘇格拉底式的問題 

      115  自我照護計畫        124   第四章 身體健康        128  次級創傷會如何影響身體        131  睡眠的療癒力        141  滋養身心        158  自我照護計畫        164   第五章 人際關係        168  連結與孤立        170  朋友與社交生活        178  健康退縮與孤立傾向的差異        180  平衡工作與生活        190  自我照護計畫        202   第六章 前方道路        2

06  長程展望        209  進步之路不一定總是康莊大道        215  培養新的習慣        217  留意紅旗警訊        220  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徑        222  建立支持網絡        224   結      語        226 參考文獻        228 謝      辭        234   序     創傷倖存者曾經歷生死交關的駭人事件,大家應該都同意,他們需要協助來處理心理上的衝擊。不過,對於間接接觸創傷事件所造成的影響,我們的概念才剛萌芽。     值

勤時,急診醫護人員、軍警消人員等一線救助人員可能會直擊極端暴力的場面;治療師、緊急報案接線員和醫療照護人員心中可能會充斥著怵目驚心的畫面和描述;協助伴侶、家人或好友走出創傷的陪伴者同樣也可能會接收到創傷的資訊。如果你的角色符合上面的描述,那麼你可能也還沒意識到,其實接觸他人的創傷經驗,會讓自己的身心健康付出極大的代價。     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確實存在,也可能引發實際的症狀,但即使是在會接觸到創傷的專業工作圈中,大家也不太會討論這塊。可能警消單位和醫療院所有自己的職場文化,認為每個人會自己想辦法處理創傷的影響,如果備忘文件或是員工會議提到這件事,還可能會引起

訕笑,或是有人會輕浮以對,於是大家只好把情緒悶在心裡。至於當事人的伴侶或親人,則可能沒有資源或支援,來幫自己排解身為照顧者的情緒負擔。     雖然我自己是專業認證的心理治療師,可是在親身經歷過之前,也不是很瞭解次級創傷的概念。     就在某個星期五,我正在處理一些雜事,這時接到了一通電話,對方要我趕去內華達州雷諾市的空軍國民警衛隊基地(Air National Guard Base),因為發生了墜機事件。而就在十天前,我人還在大規模槍擊事件的案發現場支援。我和這兩起事件的生還者待在一起,協助減壓輔導,傾聽創傷經歷,當時只要一閉上眼,聽到的故事全都歷歷在目。我吃不好也睡不好,

甚至在過了幾個星期以後,還是需要特別費勁才能控制情緒。     那時我深陷在悲傷的雲霧裡,情緒原始難控,整個人非常敏感,動不動就掉眼淚,可是我本來並不是愛哭的人,而且還嚴重失眠、食慾大減。     我試過找同事幫忙,可是他們並沒有接住我,所以我的心又關上了。他們明顯表現出不自在的樣子,然後會轉移話題,沒有半句安慰的話,也沒有任何的關心詢問,於是我更加退縮,躲回自己的保護殼裡。就這樣又再過了幾個星期,我才開始向外尋求治療,踏上回歸正軌的旅程。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開始爬梳臨床文獻,想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最後終於讓我找到了,那就是「次級創傷」。     我

把能找到的資料全都讀完,不久之後,我開辦工作坊討論這個現象,學員有治療師、護理師、兒福工作人員等,很多人在工作或私下照護他人時,都會面臨這個風險。我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也分享了用過的自我照護工具。雖然有時候聽的人會感到不自在,但我還是繼續在大家面前侃侃而談,也在過程中更加療癒了自己。     如果前面有提到你的工作領域,或是身邊的人正在修復創傷,那麼你很可能也已經暴露在創傷之中了。或許你曾經懷疑過自己有受到影響,只是又說不太上來,這本書能幫助你認識這個課題,理解想法、感受、人際關係和身體健康可能會面臨到的各種影響。同時,也會提供最優的工具和最佳的技能,讓大家在職場裡和生活中都能夠持續

照顧他人、支持旁人,還能療癒、保護並鞏固自己的整體安康。     每個人的創傷反應都不同,這屬於「個人」歷程。可以把這本書當作是地圖或是指南,依照自己的需求順位和步調來讀就可以了,所以不見得要從頭開始讀起(但是符合需求的話,自然是沒問題)。看完第一章次級創傷的概述與影響之後,可以直接翻到最切身相關的章節。如果正在面臨憤怒、悲傷、崩熬(burnout)等情緒困擾,請參考第二章;第三章說明次級創傷會如何引發負面思考、自責等失衡的想法;第四章探討次級創傷對身體的影響;第五章著重強化親友連結、伴侶相處以及與自己的關係;第六章提供長保強健的建議,如果次級創傷是工作或生活環境的常在風險,那麼就格外

需要留意。次級創傷的症狀可能會改變,過程中也可以視修復的狀況,選擇去翻閱不同的章節。     書中章節會搭配練習,將以目前的最佳臨床知識為本,教大家日常生活就能落實的健康策略。閱讀時,記得準備筆記本或日誌本來輔助,在上面完成書中練習(特別是「深入探索」的練習,內含更深入的反思與自評技巧)。     可以依照需求隨時重複練習,記得每次都要寫下日期,以利追蹤進度。要是覺得有些練習難度太高,先跳過也沒關係,等準備好了再回來完成就好。還有,過程中出現的想法、感受和反應記得都要記錄在筆記本上。 推薦文   感謝每一位助人工作者,陪伴每個生命度過那段艱難的歷程 王婉諭(立法委員

)     二○二一年四月二日,太魯閣號四○八車次的悲劇發生,許多人和我一樣,在清明的周末中懷著一個忐忑的心,焦急的想從新聞上獲取更多資訊,希望所有受傷的人都能夠平安。     這場災難事件前後,除了釐清事故所發生的原因,以及交通部門後續的檢討與責任歸屬外,我最關心的,其實還是這次事件對家屬、生還者、台鐵員工與救災人員的衝擊,以及他們需要的支持與協助。     這是一場台灣人的集體傷痛。從過去的經驗上來看,台灣社會在經歷重大災難,像是九二一大地震、八仙塵暴、普悠瑪事件等,在輿論的浪潮退去之後,家屬、生還者與救災人員即將面臨一段漫漫長路,非常需要以國家、社會整體的力量,提

供他們長期且穩定的心理支持。     災後心理精神衛生的支持,完全不亞於生理上的醫療,兩者的功能同樣重要,缺一不可。災難心理衛生服務,並非僅限於心理層次的需求,而是全面的生活照護。而這些服務,也絕對不僅僅是短暫性的、一次性的諮商服務。也因此,它無法長期仰賴外縣市的服務人力。中央如何協助地方政府,與既有的服務體系、在地的社區網絡結合,才能貼近生活在不同地區的當事人的需求。     對於失去至親、身心靈遭遇嚴重創傷的生還者與家屬,首當其衝的可能是經濟、就業或就養上的生計困難,包含傷者後續的醫療、復健、聘請看護等費用,部分罹患身體疾病或慢性病的個案,也必須特別留意,適時提供疾病衛教及

用藥指導、協助就醫。因此,除了長期提供心理層次的關懷,更需要地方社政、衛政、勞政、教育、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等服務體系共同來協力,提供及時的轉介與支持。     這條漫漫的修復之路並不好走,政府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提供最堅定的支援。對此,衛福部啟動了太魯閣事件的心理重建計畫,將為期三年。但是,根據過去幾次類似事件的經驗,計畫往往未能好好落實。也因此,我在國會也將持續關注此專案的人力規劃、經費分配、協力單位、具體執行期程,希望盡可能敦促行政部門,建立長期可靠並保有隱私的心理支持服務。     災難事件下的救災人員     對於協助救難的軍、警、消防人員,由於目睹或經歷慘重死傷

的現場,是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次級創傷的高危險群。一如《火神的眼淚》劇中的細緻呈現,他們在救災工作結束後,可能持續出現的壓力反應,包括經驗重現、神經緊繃、逃避與麻木、惡夢連連、錯覺「回到過去」等等的狀況。     也因此,中央各部門如何積極協助前線的救援人員,長期可靠、保有隱私的心理諮商、輔導及精神醫療的資源,讓他們在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後,能夠適時地尋求支持,至關重要。     然而,如同這本書所提到的,即使次級創傷確實存在,即使是在會接觸創傷的專業工作圈中,這個議題往往也不太被討論,警消單位可能有自己的職場文化,認為每個人會自己想辦法處理。     台

灣也有類似的情況,二○一八年普悠瑪事件後,曾經發生現場救難的消防員,事後疑似因為嚴重的PTSD,不幸走上絕路的憾事。對於救災現場一線人員的PTSD或次級創傷,至今仍不一定能得到適切的協助。     太魯閣事件後,一些基層警消同仁告訴我,面對日漸複雜、不同型態的災難與悲劇事件,其實仍有部分的警消主管階層,對於出勤後一線人員可能持續出現壓力反應的現象「不以為然」,並且用「我以前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的態度,認為不需要心理諮商或治療的協助,甚至還可能私下嘲諷求助的同仁是「草莓」、「懦弱」。     對此,我在國會質詢時向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反映,警消主管階層應定期接受心理衛生相關訓練,逐

步建立正確的認知,理解當部屬、幕僚人員遭遇類似的困境時,能夠具備足夠的意識,並且提供適當的支持。     同時,基層警消同仁也反映,對於災難事件後續的長期心理支持,希望衛福部能以專案方式提供縣市資源,地方警消機關則透過宣導、主動告知專案資源在哪裡,讓基層同仁可以直接到衛福部專案提供的資源單位求助。並且基於個資保護,衛福部不得將實際使用心理支持資源的人員名單,提供給警消主管機關。     創傷、PTSD等經驗,是我們在人生歷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境,不該因此被劃上草莓、懦弱的標籤。相關行政部門何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營造友善心理健康的職場環境,並提供一線救災人員足夠的支持,是我持續

關注的課題,這也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     也期待,能夠有更多這樣的書籍,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具體的案例分享,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創傷與次級創傷,讓你我、一線助人工作者,獲得社會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由衷感謝每一位助人工作者,陪伴每個生命度過那段艱難的歷程。     (節錄自本書推薦序)   什麼是次級創傷 潔妮絲的工作是接聽緊急報案專線,現在她垂頭坐著,難受地訴說自己的經歷。她說:「我睡不著。就算睡著了,也會做惡夢,和工作有關的恐怖惡夢。但是這沒有道理啊!」潔妮絲的聲音明顯透露出痛苦與挫敗,「我明明沒有見過通話對象,可是他們居然會出現在

我的夢裡,這根本說不通啊!」 泰瑞莎到朋友家坐坐,朋友的老公遇到了一場嚴重的車禍,人才剛出院。當話題繞著車禍打轉時,朋友就會顯得特別激動,這讓泰瑞莎非常擔心。朋友生氣地說:「我不想談車禍這件事。他一直說一直說,我要受不了了!這樣老是講個不停,只會讓我很害怕而已。」朋友全程都表現得異常憤怒激動,泰瑞莎只好提早回去了。 上面是「次級創傷」的兩個例子。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有時又稱「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與受創族群往來的人都可能會遇到,像是居家照護員、警消人員、緊急救護技術員、治療師、護理師等。照顧患者的家屬也可能會受到影響,就像泰瑞莎的朋友一樣。 

簡單來說,次級創傷是以間接的方式接觸到創傷事件,通常是因為聽到了受創當事人的詳細描述。不過,目擊事件或是看到事件影像也可能會導致次級創傷。就像潔妮絲和泰瑞莎的朋友一樣,受到次級創傷衝擊的人情緒可能會變動,情感可能會受損,還可能出現一反常態的想法與行為,讓親友覺得他們像變了一個人。不只如此,身體也可能會冒出症狀,包含睡眠障礙、飲食困難、心血管毛病、慢性疾病等。 創傷與次級創傷 定義上,創傷是指經歷的事件會讓人平時使用的因應方式難以負荷,而且有害身心。典型來說,這類事件會危及生命,或是對身心的完整性造成威脅,諸如身體傷害、情緒虐待、霸凌、社區威脅、性暴力、忽視冷落、職業危害(像是軍警消人員)等,這

些可以歸類為「直接創傷」(direct trauma),不過通常只會用「創傷」(trauma)來表示。

危害告知宣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拿水神給幼兒漱口?!
#請社會局加強稽查宣導

近期我接到來自民眾的陳情,指稱台南某托嬰中心在照護幼兒時,會拿水神抗菌液給小孩噴臉、噴手甚至是漱口,且這些行為都未告知家長,家長們事後在群組討論時才得知。
 
水神的成分是 #次氯酸水,商標註冊屬「#環境衛生用藥」,雖然旺旺公司一直聲稱飲用對人體不會造成危害,但多數主流意見表示次氯酸水不能飲用,甚至連接觸皮膚都有可能造成傷害。這點,衛福部也曾公開聲明:「次氯酸在我國可作為『食品用洗潔劑』,用於食品、食品器具、容器及包裝之消毒用途,並非我國准用之食品添加物,亦不可以飲用。」
 
且對0-2歲的嬰幼兒來說,可能 #無法區分漱口跟飲用的概念,嬰幼兒很有可能漱一漱就直接喝下去,因此托嬰中心在漱口水的品牌選擇上就得更加注意,且會直接接觸嬰幼兒皮膚或口腔的任何飲食用品都應該要徵得家長同意後才能得使用。
 
我就這件事詢問社會局陳榮枝局長,局長也認同,水神不能夠直接噴塗在人體的皮膚上,更別說對象是嬰幼兒,托嬰中心的行為不恰當。我也要求社會局要盡快掌握目前台南各個幼托機構的水神使用情況並加強稽查,並且也應明確告知這些機構,次氯酸水只得使用於環境清潔,不得對人體使用。確保未來不再有這樣的狀況發生。

天然氣管線設計與建置對居家防災安全影響之研究-以北部地區住宅為例

為了解決危害告知宣導的問題,作者陳韋志 這樣論述:

台灣各大城市中存在屋齡30~50年的老舊建築。因居家環境翻修及建築結構老舊造成建築物既有天然氣管不安全,如何改善天然氣管線於老宅管線設置的安全問題,避免災害事故發生即為目前重要的課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藉由變更天然氣管線設置方式,配合房屋修繕作業,降低天然氣災害發生的機率。 本研究以北部地區老舊住宅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為天然氣使用者面對面訪談蒐集其用氣習慣、生活習慣及居家環境資料等,以資料分析法進行危害評估,探討天然氣管線變更設置方式及安全設備規劃,研究歸納居家安全供氣環境應具備條件,以降低天然氣災發生的機率,確保天然氣使用者的居家安全。 本研究共調查1272位用戶環境現

況訪查,針對其中16%用戶(207戶)進行訪談。資料分析結果,多數的天然氣使用者有安全意識,少數使用者因私心喜好或生活空間約束造成瓦斯管設置環境不宜,影響居住環境安全, 207戶訪談對象中2%的住家環境通風不良、管線老舊、環境無安全設施、對環境安全未有警覺性、無安全意識,此類型的住戶為老舊住宅區裡潛在的危險住戶。10%即使現況不安全也選擇在地老化。天然氣管線設計須與使用者面對面訪談,以其立場給予合適的天然氣管線設置環境規劃建議,並告知不正確的用氣行為及環境造成居家安全的威脅,並宣導正確的安全觀念,使其有危機意識以預防災害事故發生,創造安心便利的生活空間。因此,安全的環境、安全的管線設置方式、合

適的管線材料、裝設天然氣安全偵測裝置及緊急切斷供氣裝置,並配合天然氣公司安排的定期管線檢查及使用者危機意識主動通報異常狀況,可大幅降低災害發生的機率。

試毒小組:20世紀之交一位化學家全力以赴的食品安全征戰

為了解決危害告知宣導的問題,作者(美)黛博拉·布盧姆 這樣論述:

在《試毒小組》一書中,黛博拉•布盧姆為讀者講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生在美國,為爭取食品安全立法,為完善食品監管,為保護消費者權益和公民利益而進行的一系列鬥爭,這些鬥爭的發起者和引領者是站在消費者一邊的化學家哈威•威利。威利原本在普渡大學任教,於1883年被農業部任命為首席化學家。此後,威利就推動該機構有條不紊地調查食品和飲料欺詐行為,調查涵蓋了從黃油、香料到葡萄酒和啤酒等五花八門的食品飲料,對美國食品供應情況進行了詳盡的描繪,有些內容駭人聽聞。為了測驗添加劑的危害性,威利甚至招募志願者,在農業部化學局進行人體試驗,因此被稱作“試毒小組”,這也是本書書名的由來。 威利對食品和飲料的調查以

及對這些危害人身行為的批評譴責,既激怒了食品製造商,也驚動了那些極具商業頭腦的監管者們。儘管飽受壓力,但他拒絕停止研究,哪怕其所得出的結論讓強大的公司和政治利益方蒙羞。在呼籲純淨食品的運動中,正是通過以威利為首的各界人士的不斷努力,美國首部《純淨食品藥品法》才得以誕生。威利等人的不屈抗爭,則無愧於消費者保護這場漫長戰役的先驅稱號,而至今,這場戰役仍然沒有結束。   黛博拉·布盧姆(Deborah Blum) 是麻省理工學院KSJP專案負責人,Undark雜誌出版人。布盧姆於1992年贏得了普利策獎(Pulitzer Prize),她還為《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探索》《

健康》《當今心理學》《鐘斯媽媽》《衛報》等多家報社撰寫科學調研類文章。她曾擔任國家科學作家協會會長,現為美國科學進步協會成員和國家科學院的終生顧問。其他著作包括《猴子的戰爭》(The Monkey Wars)《頭腦中的性別》(Sex on the Brain)《下毒者手冊》(The Poisoner’s Handbook)等。 裡面有什麼?我想知道!”1 人物表1 引言1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化學荒漠11 第二章 被欺騙、被愚弄、被迷惑30 第三章 牛肉法庭48 第四章 裡面有什麼?66 第五章 唯有勇者82 第六章 食品毒物課程101 第七章 危言聳聽的化學家123 第

八章 《叢林》142   第二部分 第九章 毒物托拉斯161 第十章 番茄醬和玉米糖漿184 第十一章 找盡藉口199 第十二章 威士卡與蘇打水217 第十三章 愛情微生物239 第十四章 摻假蛇265 第十五章 犯罪史281   後記303 致謝308 章節附註310 索引393   今時今世,在我們眼裡,先祖們的食物上往往籠罩著浪漫的光圈。在如此美好的瑰色中,我們也許想像著祖父母或曾祖父母們吃著——且只吃——農場裡青翠欲滴的瓜果蔬菜和牧場上食草放養的牲畜家禽,既滿足口腹之欲,又塑造強健體格。我們甚至可能認為,那時的食物飲品純屬天然,當今這種用化學進行改良、欺世惑眾的食物

製造手段彼時尚未問世。 這一點,我們都錯了。 事實上,到了19世紀中期,美國國內售賣的多種食品飲料已經聲名狼藉,難以令人信任,有時甚至置人于危境。 牛奶便是很好的例子。奶牛場主們,特別是19世紀向美國擁擠繁華的城市供應牛奶的商人們,知曉可以通過脫脂或者摻水的方式獲利。標準做法是在牛奶脫脂後,往每夸脫牛奶中加一品脫溫水(譯者注:1夸脫=2品脫),這種混合液體呈現淺藍色。為改善外觀,牛奶生產商學會了添加增白劑,如熟石灰或者白堊(譯者注:粉筆的主要成分)。有時,他們添加一勺黑糖蜜,使液體偏金黃,呈奶油色。為了模仿液體表面應該出現的奶油層,他們最後可能還會細細澆注一些淡黃色的東西,間或是濃稠的小

牛腦漿。 “員警哪去了?”紐約記者約翰·穆拉利質詢道,在1853年出版的《紐約及周邊區域的牛奶貿易》(The Milk Trade in New York and Vicinity)一書中,他詳細描述了這一類——甚至更糟的——製作方法。其證據出自醫生們的報告,他們灰心沮喪,直言在紐約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兒童死于骯髒污濁(細菌滋生)且有意為之的牛奶。他的控訴有點戲劇化——儘管他和很多人都義憤填膺、一心求變,但沒有任何法律規定這種摻假行為是非法的。穆拉利還是繼續質問:什麼時候住手呢? 造假和摻假在其他美國產品中也大行其道。“蜂蜜”通常是增稠的有色玉米糖漿,而“香草”汁則是酒精和綜合食用色素的混合物

;將草籽混入搗碎的蘋果皮醬液,染紅並加糖,“草莓”果醬就製成了。“咖啡”主要成分可能是木屑,或小麥、豆類、甜菜、豌豆和蒲公英的種子,它們被燒成焦黑再經研磨就足夠以假亂真了。盛有“胡椒”、“肉桂”或“肉豆蔻”的容器中經常被加入更低廉的充數材料,如椰子殼粉、燒焦的繩子,偶爾夾雜地上的垃圾。“麵粉”通常以碎石或石膏作為廉價的添加劑。碾碎的昆蟲可以混入紅糖,往往難以被人察覺——它們的使用常會導致“雜貨癢”(譯者注:一種經常接觸麵粉和糖引起的手部皮炎),令人極其不舒服。 到19世紀末,大規模的工業革命——以及工業化學的興起——也為食品供應帶來了許多新的化學添加劑和合成化合物。食品和飲料製造商仍然不受政

府法規管束,無須通過基本安全測試,甚至不用在標籤上標注成分,他們因而熱情地擁抱新材料,將它們混進食物在食品雜貨店售賣,有時這些食品是致命的。最受歡迎的牛奶(它在缺乏有效製冷的時代非常容易腐爛變質)防腐劑——甲醛,其使用靈感源於殯儀館最新的防腐實踐。加工商採用甲醛溶液——標上溫良無害的名字如“儲存劑”(Preservaline)進行售賣——浸泡腐爛的肉類以去味。其他受歡迎的防腐劑包括水楊酸(一種藥用化合物)和硼砂(一種以礦物為主的材料,作為清潔產品而廣為人知)。 食品製造商也採用提煉自煤炭副產品的新型合成染料,使原本黯淡無光的產品誘惑力大增。他們找到了廉價的合成化合物,可以作為替代品秘密添加進

食物和飲料——糖精來代替糖;醋酸代替檸檬汁;實驗室製造的醇類或者酒精,經過染色和調味,搖身一變成為陳年威士卡和優質葡萄酒。正如威斯康辛州進步党(譯者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歷史上掀起了進步主義運動,其中拉福萊特在威斯康辛州領導的進步運動,堪稱各州進步運動的典範。)參議員羅伯特·馬恩斯·拉福萊特(Robert M La Follette)在1886年所描述的那樣:“聰明才智攜手陰謀詭計,複合製造出新物質進行食物制假。造出看起來像、吃起來像、聞起來也像,但就是與真貨本質迥異的東西;並掛羊頭賣狗肉,欺騙買家。” 難怪,當驚恐不安的民眾開始尋求聯邦政府的幫助來制止這種欺詐欺騙行為時,他們是高舉“

純淨化”的大旗行動的。他們認為自己是“純淨食品運動”的十字軍戰士,不僅在努力淨化被污染的食品供應鏈,而且在努力清理一個腐爛到根源的體系(有政客因親善該行業而出手進行保護)。正如穆拉利幾十年前所做的那樣,新的十字軍隊伍——由科學家、記者、州衛生官員和婦女團體領導者們組成——強烈譴責他們國家的政府居然願意讓這種腐敗行徑延續下去。 “純淨食品運動”的領導者們一致認為監管監督是唯一現實的解決方法。他們曾多次看到,美國國內的食品加工商和製造商們對於保護食品供應幾乎或者根本沒有責任感,尤其當承擔責任可能會威脅其利潤時。例如,甲醛已經會直接導致死亡——特別是不少孩子死于飲用所謂的防腐牛奶——生產者卻毫無所

動,繼續使用該防腐劑。防腐劑在避免牛奶變質方面的確非常有用——否則牛奶是難以賣出去的——因此,難以捨棄。 當時美國公司已經多次成功阻止了多方試圖通過食品安全立法(哪怕是最溫和的立法)的努力。這尤其激怒了那些宣導保護消費者安全的人,因為此時歐洲各國政府正在制定措施保障食品安全;一些在美國能隨心所欲銷售的食品飲料現在被其他國家查禁了。與美國同行不同,歐洲啤酒和葡萄酒生產商是不允許在這些飲品中添加危險防腐劑的(哪怕他們可以將這些添加劑加入售往美國的產品中)。 在1898年於華盛頓舉行的第一屆“全美純淨食品和藥物大會”上,代表們指出,自從大約13年前拉福萊特在參議院發言以來,美國食品行業中的欺詐行

為猖獗不休。如果不制定相關政策或計畫來處理工業化的食品,這個國家還會持續多久?沒有人知道。當然,有位代表滿懷希望地表示,“這個偉大的國家(最終必須)在文明國家中佔有一席之地並保護其國民。” 在參會的數百名純淨食品倡議者中,許多人在這看似不太可能產生英雄事蹟的地方和人物身上,看到事情取得進展的最佳機會:美國農業部的一個小型化學單位及其首席科學家——一位元在哈佛大學接受化學專業培訓的中年印第安那州土著。 但實際上,那是明智之選。 在美國聯邦政府考慮創建類似於食品藥品管理局之類機構之前的數十年,農業部(1862年由亞伯拉罕·林肯總統設立)的任務是分析國內食品和飲料的成分。它是唯一開展這項工作的

機構,旨在回應某些農夫的訴求,他們因人工製造食品削弱了其市場而深感不悅。19世紀70年代,來自明尼蘇達州農業協會的一份投訴要求該部門調查“科學的錯誤應用,如給臭雞蛋除臭、把酸腐黃油去味和將豌豆染綠等”。 但直到1883年農業部任命哈威·華盛頓·威利〔他原本在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任教〕為首席化學家後,該機構才開始有條不紊地調查食品和飲料欺詐行為。儘管威利是知名糖化學專家,但他在印第安那州時就研究過食品制假,並警告過,“假冒”產品對公眾健康會產生威脅。抵達農業部後,他立即開展一系列調查,涵蓋了從黃油、香料到葡萄酒和啤酒等五花八門的食品飲料,對美國食品供應情況進行了詳盡的

描繪,有些內容駭人聽聞。這些報告促使他于20世紀初在志願者身上進行人體試驗,檢測部分最可疑的化學添加劑,這一系列試驗被美國報紙稱為“試毒小組”研究。 威利對食品和飲料的調查——以及調查結果中的翔實批評——既激怒了製造商,也驚動了那些極具商業頭腦的監管者。儘管飽受壓力,但他拒絕停止研究。正如純淨食品擁護者們欽佩地指出,威利——及其研究人員——堅持自己的研究,哪怕他們所得出的結論讓強大的公司和政治利益方蒙羞。 在這些利益方看來,更糟糕的是,他公佈了調查結果。威利堅定地向政府官員和立法者,以及廣大公眾——包括純淨食品運動人士——通報調查結果。他告知國會某委員會,多年來的研究結果使他確信,禮貌地退

讓是不可接受的。 無論如何,威利總會脫穎而出。他個頭高大,身形魁梧,黑頭發黑眼睛,私下裡幽默迷人,公共場合時而威嚴,時而誇張。他將成為20世紀之交全美食品安全監管之戰中最聞名遐邇的人物,他建立起一個消費者保護聯盟,面對預想中的挫折時集結並號召他們堅持抗爭。威利是美國第一位偉大的食品安全化學家,但他對這項事業的最大貢獻——甚至超越了他所從事和監管的科學任務,甚至還超出了他能令此項事業引人注目的能力——是“他卓絕的指揮才能”,公共衛生歷史學家奧斯卡·安德森·小威利(Oscar Anderson Jr Wiley)寫道,並補充說:“他是一個領導者,始終保持全域觀”,即強烈的消費者保護意識這一長遠目

標。 威利也有他的不足之處。作為一個業餘牧師的兒子,他很大程度上只是因為自己同盟的要求而站上道德高地。面對敵意,他的立場變得更加強硬,即使在某些細節上,他也常常拒絕妥協。因為烘焙食品中的有毒化合物,他與人爭吵,因為標籤上的圖片,也吵得一樣凶。哪怕在吹毛求疵時,他也未能釋放善意,這使他的同盟關係緊繃。有些人認為,這降低了他行動上的有效性。而這點他自己也清楚。 威利自己認為,他未能為他的國家實現一種無畏而嚴厲的監管保護,這種保護才是他孜孜以求的。他無法忘記,也無法原諒:自己曾獨自挺立在——有時甚至敗於——反對公司干預法案的鬥爭中。對於自己所取得的偉大成就——1906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純淨食品

藥品法》的通過並生效,他進行了自我批判,這很可能削弱了我們對其成就的感知,並讓大家低估了其做出的偉大貢獻。 要是那樣,我們就又錯了。 是的,我們現在依然在為純淨食品而戰。但是,請大家認識到,我們已經從19世紀食物、飲料和藥品全然不受管制的恐怖境地中走出來,跋涉了漫漫長路。在當下,當商業利益方——就像在威利所處的時代那樣——抱怨政府過度干預並宣稱取消監管的必要性時,我們要記住,威利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為我們奠定了基石,使我們能抵抗住各種壓力。他改變了我們的監管方式,也改變了我們對食品、健康和消費者保護方面的看法。 也許這並不能總是幫助我們給過去的歲月——甚至那時的英雄們——鍍上一層瑰色光輝。

但我們應該謹記且不可忘卻早期在保護我們國家和個人時所經歷的那些教訓。當我們回顧全美消費者保護戰役中的首場戰鬥時,我們最好記住它有多麼激烈。這是一個引人注目且極富啟發意義的故事——它照亮我們腳下的路——故事源自一個簡單的事實:我們現在所說的《純淨食品藥品法》,曾經被全美上下稱為《威利博士法》。  

營建工程工安高職災因子之研究-以中部、南部某營造建築工地為例

為了解決危害告知宣導的問題,作者劉淑華 這樣論述:

目的:營造產業向來有「火車頭工業」之稱,是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相當重要的一環。我國營造業的職業災害比例明顯高於製造業,呈現偏高的現象。在建築工程中,工程內容的複雜、工期較長、施工條件變化性較高,進而使的勞工在如此的作業環境中增加危害的風險。就營建工程而言,建置安全衛生的工作環境,提升勞工對相關危害的認知,落實作業安全手冊建置,提升該事業單位的永續經營,使其偏向工程零災害為的目標。方法:本研究第一部份探討營造建築工程之高職災作業工種,分別針對其危害鑑別及風險評估,將相關危害參數進行矩陣式風險推算,建立中、高風險作業並進行改善措施。第二部份:在中部、南部某營造建築工程中,針對鋼筋工、模板工、混凝土澆

注工、機電管線工、鋼管施工架工、雜工、其他等高職災作業工種,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危害認知分析,進行風險認知評估。問卷參考陳中明(2009)修編的營建工程工安高職災因子之研究問卷,並經中正大學人類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通過。問卷內容含基本資料表及影響營建工地職災的因素調查。問卷調查期間為民國 110 年至 01 月 22 日至03 月 31 日止,以紙本問卷收集中部某營造建築工地80份,南部某營造建築工地80份,合計160份,回收率100%。並利用 SPSS 21 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分析,以平均值、標準差、百分比針對三類職災發生原因:施工人員不安全的行為、不安全的環境設備及行政管理缺失進行危害認知

分析。第三部份進行職災現況問卷調查,在三個月營建施工期間,針對現場勞工進行職業災害調查表分析,顯現危害風險回饋及驗證成效並建置後續相關之作業手冊。結果:本研究第一部份營造建築工程之高職災作業工種之危害鑑別及風險評估分析中,針對五種高職災作業工種之作業流程,鑑別出67項作業危害,經由風險矩陣評分之統計資料顯示,「 極低度風險」3件(5%);「中低度風險」57件(85%);「中高度風險」7件(10%);暫無「高度風險」、「極高度風險」。經採取降低風險之控制措施之後,「極低度風險」為60件(90%);「中低度風險」為7件(10%);「中高度風險」及「高度風險」皆降至0件。第二部分針對危害認知問卷之統

計數據,三類的職災發生原因以不安全的環境設備及行政管理缺失兩類之認知較不足。施工人員不安全的行為則相對兩類較為充分理解的。南部建築工地施工人員不安全的行為之個人感受程度為 (1.433) ,較中部調查之數據為高(平均數1.402) ,呈現整體感受程度的理解能力為中部高於南部。第三部分的風險驗證回收問卷調查結果,在中部、南部現場皆未出現任何施作中的營建工程職災發生。為使營建工程中的作業勞工能降低職災和加強對危害的認知,研擬製備相關之作業安全手冊,進行危害預防告知。結論:本研究針對營建工程中,中部和南部不同作業工種的職災發生率之調查與分析,利用現場人員在進行相關安全衛生教育宣導或其他改善建議後的實

際風險回饋並建置作業安全手冊。未來可依此模式針對不同施工對象及工法進行研究,亦可針對問卷內容深入探究基本原因與間接原因,所影響工地職業災害的因素比例,將可建立更多元且更完善的營建工程施工之危害鑑別與風險評估資料,以期許該事業單位能為勞工建置規劃一個安全的工作環境,有效降低職業災害的發生,保障勞工的建康與安全。關鍵詞:營造產業、危害鑑別、風險評估、危害認知、風險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