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集202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法鼓文理學院 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 陳定銘所指導 鄭玫玲的 以行動者網絡理論探討 COVID-19 疫情爆發後心靈環保飲食文化之推廣–以小小樹食為例 (2021),提出台中市集202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COVID-19、心靈環保、飲食文化、行動者網絡理論、彈性素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多媒體設計系數位內容創意產業碩士班 廖敦如所指導 李文玉的 地方文化館互動式展覽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南鎮他里霧生活美學館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地方文化館、互動式展覽、他里霧生活美學館、大東社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中市集2022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中市集202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行動者網絡理論探討 COVID-19 疫情爆發後心靈環保飲食文化之推廣–以小小樹食為例

為了解決台中市集2022的問題,作者鄭玫玲 這樣論述:

正是因為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以及在短時間內席捲全球這樣一個特殊時空背景下,觸發了本研究主題的研究動機。人類社會經過工業革命、科技、金融等產業的創新發展,帶動消費主義盛行,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利用,造成生態破壞與氣候變遷的嚴峻生存環境後果。現代畜牧工業不僅是影響氣候變遷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作業流程也多不符人道,嚴重剝奪其他物種的生存條件與生命權。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認為僅針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的環保觀念是不夠積極的,故把佛法淨化心靈的觀念與環保術語結合,使環保由個人心靈做起,才能真正落實全方位的環保運動,因而於1992年提出「心靈環保」作為法鼓山的核心理念。從「心靈環保」角度看

地球及生存其上的萬物皆為生命共同體,人類為了自身安全,必要珍惜地球有限資源及尊重其他生命。 文化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是人類社會一切行為規範、價值、知識、信仰、傳統、習慣等的總稱。飲食文化包含從耕作飼養到烹調吃食、社交、傳統、習慣、理念、創意等等面向。研究者好奇,當人類面對COVID-19的警鐘、地球永續的嚴峻挑戰時,是否能從食衣住行中「食」的習慣開始調整,培養一種符合「心靈環保」,友善地球尊重生命的飲食文化? 「小小樹食」餐飲事業以推廣彈性素食為理念,以製作葷食者也喜愛的創意蔬食料理為方法,其經營團隊努力實現「小小樹食」作為自體環保與自然環保實踐場域的目標。研究者以行動者網絡理論

為基礎,藉由文獻探討、實地觀察、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詳細論述個案從行動者網絡理論視角,在品牌經營與理念實現的發展歷程中,所經歷的轉譯四階段–問題界定、利益賦予、徵召、以及動員的內容;並由蒐集的資料,分析個案作為推廣心靈環保飲食文化平台的功能與成效。由葷食答卷者佔比78%,葷食、素食者均超過8成認同個案的理念與方法並顛覆蔬食料理印象…等統計結果顯示,個案確實成功動員了葷食者成為其主要客源,形成倡導彈性素食理念的行動者網絡,提供友善地球、尊重生命的實踐場域,協助推廣符合「心靈環保」理念的飲食文化。 研究者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提出更多宣導與措施,以利環保理念化為日常生活的行動與實踐。並建

議有興趣的研究者可就佛法與行動者網絡理論的異同做後續學術探討。關鍵詞:COVID-19、心靈環保、飲食文化、行動者網絡理論、彈性素食

地方文化館互動式展覽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南鎮他里霧生活美學館為例

為了解決台中市集2022的問題,作者李文玉 這樣論述:

  地方文化館是在地政府與居民雙向互動發展的文化場所,臺灣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推動地方文化館的相關政策以及計畫,現今地方文化館已然是在地文化保存的重要場域。本研究以「地方文化館互動式展覽」為主題,以雲林縣現有之地方文化館─他里霧生活美學館為場域,將在地社區(大東社區)地方文化作為展覽主題,策劃出一場與社區文化有關的互動式展覽。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如下:一、探討何謂地方文化館以及地方文化館的特質;二、策劃一場和在地社區文化有關的互動式展覽。  本研究在為期一年的研究時間,首先對地方文化館以及互動式展覽作相關文獻探討,以各類場館之互動式展覽案例作案例分析,透過親訪在地社區盤點社區文化資源,將社區文化

資源轉化為「展覽」形式呈現,期望促使民眾深入認識家鄉,引發民眾對於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喚起民眾社區參與意識。本研究之研究結論為:一、地方文化館可作在地文化之蒐集與保存、研究教育、娛樂休閒等,為在地政府與居民雙向互動發展的重要文化場所,且地方文化館應具備有兩大重要特質,是為「在地性」與「民眾參與」;二、本研究歸納出互動式展覽應具備有三大特點,並整理出本研究的八個策展重點、四個策展維護要點,以及設計五階段的策展架構流程,策劃出一場以在地社區文化為主題的互動式展覽《風和日麗─雲林縣斗南鎮大東社區文化展》。期望本研究之研究成果能帶給相關領域研究者一些啟發與參考,亦期許未來自己能持續秉持良善的心態,用自身

專業所學回饋予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