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英欽寫的 土地開發實務作業手冊(2018年)第四版【一本專為土地開發從業人員所寫的專業工具書】 和黃宗源的 土地開發與建築法規應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北市都市計畫書變更臺北市文山區公訓段二小段210-4 地號等 ...也說明:(一)土地使用強度. 第三種住宅區(特)之建蔽率及容積率比照第三種住宅區,建蔽率. 為45%,容積率為225%。 (二)本計畫區之使用比照本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第三種住.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詹氏 和永然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都市計劃與開發管理學系 李德軒所指導 陳夆俞的 購屋者對地上權住宅之認知與態度分析 (2019),提出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上權住宅、不動產、個案調查、問卷調查、深度訪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林裕昌所指導 陳正雄的 社區式日間照顧據點建築物防火避難改善措施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社區式日間照顧、等待救援空間、連續避難陽台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的解答。

最後網站不動產估價 - 第 179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二)查詢該使用分區可以作那些使用,或限制作何種使用相關之法令規定,在台北市可查「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在高雄市可查「都市計畫法高雄市施行細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土地開發實務作業手冊(2018年)第四版【一本專為土地開發從業人員所寫的專業工具書】

為了解決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的問題,作者王英欽 這樣論述:

  土地開發是建設公司的首要工作,其中尤以購地階段的篩選、調查、產品定位、規劃配置、投資評估與土地簽約等的土地開發核心作業,更是決定購地成本與案場去化的關鍵。   筆者將其從事土地開發卅年的工作心得整理成籍,提供我輩土開人參考,期望能成為得力的助手。同時作為以建設公司為主要業務的建築師、代書事務所、房屋銷售從業人員的專業工具書。   本書共計九講,每講以本文扼要陳述,再以附註詳加說明。且彙整上網途徑,讓讀者善加利用網路資源。並以查核表、附件輔助相關作業。最後提供大樓、透天實例詳加說明。全書重點整理如下:   ● 本文九講:土開概論(1st)、四大(現地、地政、市調、法

規)調查(2nd~5th)、開發構想與規劃配置、毛利評估(6th~8th)與土地簽約作業(9th)。   ● 附註:針對各講作業細節以附件(共120條)詳加說明解讀。   ● 附表:相關作業內容整理成表(共19附表),以方便快速核對套用。   ● 附件:32項附件為各講內容輔助說明。   ● 上網要徑:作業涉及法規與網路服務,整理成網址與上網查詢要逕表,以方便使用者自行上網查詢核對,並配合法規變動訊速更替調整。   ● 查核表:針對簽約作業提供check list,以免遺漏。   ● 案例:大樓、透天各一案例,除配置圖外,且彙整其規劃面積、銷售面積與評估效益表為單一作業表(透天還加

入售價擬議表),說明「最大允建面積」及「投資效益評估」,供我輩土開人、規劃者參考,以提高工作效益與作業精確度。

購屋者對地上權住宅之認知與態度分析

為了解決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的問題,作者陳夆俞 這樣論述:

摘要在我國現今的社會及經濟發展情況下,房價高漲已經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問題,其中又以台北市及新北市(以下簡稱雙北地區)為最。根據內政部統計,我國2017年第4季全國房價所得比為9.16倍;其中,台北市為14.99倍,新北市為12.71倍,如何落實居住正義、緩解年輕族群購屋壓力是政府施政的重點之一。地上權住宅由於其相對周邊低價的特性,在此背景之下變成了重要的議題,而地上權住宅周邊不動產市場的變化情形、一般民眾對於地上權住宅的看法,以及實際購買地上權住宅者所考量的原因,及其購買後面臨哪些困難,或是覺得有待改善的地方,值得加以探討,以利政府協助制訂相關配套政策,提升民眾購買地上權住宅的意願,以及居住後

的滿意度。本研究以文獻回顧開始,文獻回顧後針對本次研究之個案調查、問卷調查法及深度訪談內容進行設計,並陳述其選擇原因、執行方式、執行內容及預期成果;而後依此進行探討;個案調查內容包含個案本身條件、周邊500公尺不動產交易行情變化及該行政區近10年之不動產價格變化情形,並配合房仲業者的訪談,問卷調查則包含了受訪者背景調查和地上權相關認知之調查,以及地上權住宅與價值認定等面項,並提供開放式問題,以利受訪者充分表達其意見;最後依此與住戶訪談所了解之購屋者對於地上權住宅的認知與態度進行探討。對地上權周邊的不動產價格變化情形、一般民眾的看法以及購屋者和周邊居民的想法進行探討後,本研究發現在現今的社會發展

下,一般民眾普遍對於地上權住宅接受程度不高,購買地上權住宅者主要考量其低價優勢,且以自住為主。由於獨特的客群,本研究發現地上權住宅並不會對周邊帶來更多的看屋人潮。由於購買地上權住宅者以自住為主,本研究訪談發現管委會的運作影響其購屋者之滿意程度,因此如何改善並健全管委會的服務水準值得深入探討。此外,每年繳交予政府的地租也是地上權住宅購屋者關切的要素之一,在現行的地租收費標準下,若長期持有地上權住宅,所累積繳交的金額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減少了地上權住宅低價的優勢,進而降低了民眾購買地上權住宅的意願,若要提升民眾對於地上權住宅的接受程度,地租的收費標準以及是否降低弱勢族群繳交的金額等相關措施,亦值得

後續研究探討。關鍵字:地上權住宅、不動產、個案調查、問卷調查、深度訪談

土地開發與建築法規應用

為了解決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的問題,作者黃宗源 這樣論述:

  不動產興衰曲線被視同經濟指標,而不動產產業中,房地開發立足先機位置,格外重要。土地開發的過程中,首要就是進行法規的分析,尤其現今政、經環境變化快速,如何掌握現階段的法規,預測未來的新趨勢,將是賺多或慘賠的關鍵。   建築法規繁多、雜亂,散見四處,因此入門土地開發者學習過程中容易失之片斷,本書作者規劃土地開發案件經驗豐富,縱觀建築開發相關法規條文後,有鑑於市面相關法規圖書的缺點,遂結合實務經驗,系統整理開發法規及其立法起源、影響等,引導讀者從前輩的經驗中學習,早一步了解法規的新趨勢,而應用於開發土地的實務工作上。   本書分為:土地開發與建築法規之關係、如何建立法規資料庫、如何建構法規知

識、如何應用法規知識、如何進行土地開發之法規分析、如何應用法規的新趨勢,共六章,文中並附加圖表如:土地開發流程圖、建築技術規則大綱圖、程序進行期間之展期規定圖,輔以解讀法規,易讀易懂,是建築業界都應人手一冊的最佳參考書。 作者簡介 黃宗源   學歷:   成功大學建築學士、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   房地產專業教學經歷:   楊瑾益不動產土地開發研習班講師、中國力霸公司建教合作員工在職訓練班講師、永然法律研究中心建築法規班及土地開發班講師、國防部眷服處建築法規班講師、財團法人台灣不動產資訊中心住宅開發班講師   經歷: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能力本位職訓教材編撰委員、台北縣政

府重建推動委員會委員、台北市建築交集會理事長、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兼任講師、私立中華技術學院兼任講師   現職:   黃宗源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建設公司顧問   著作:   大型住宅基地的建築開發與管制之研究、應用建築法規導論、土地開發與建築規劃應用、土地開發與建築法規應用、土地開發與規劃設計應用、土地開發與建築法規彙編 六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土地開發與建築法規之關係 第一節 台灣房地產開發的歷史探討 第二節 法規變更對房地產開發之影響 第三節 土地開發與建築法規應用 第二章 如何建立法規資料庫 第一節 認識法規資料來源 第二節 如何整理法規資料 一、土地管理法規

(一)都市土地 (二)非都市土地 二、建築管理法規 (一)都市、非都市土地共同適用 (二)都市土地之建築管理 (三)非都市土地之建築管理 第三節 如何查尋法規資料 一、判斷土地屬性、使用分區 (一)非都市土地 (二)都市土地 1.台北市 2.其他地區 二、判斷基地是否屬山坡地? 三、若為山坡地,判斷是否須經開發許可? (一)不須經開發許可程序之山坡地,可經水土保持計畫審核後 (二)須經開發許可程序之山坡地,依下列程序辦理 第三章 如何建構法規知識 第一節 法規緒論 一、法規之意義 (一)法律 (二)命令 二、法規位階 三、法規之公告實施 四、建築管理之起源 五、建管法規之制定法源 (一)

源於「制定法」者 (二)源於「非制定法」者 六、建管法規之應用原則 七、建管法規之解釋方法 八、建管法規之適用地區 九、建管法規常用術語 (一)得 (二)應 (三)以上 (四)不溯既往 (五)罰金 (六)罰鍰 (七)沒收 (八)沒入 第二節 認識台灣土地管理現況及建築法規體系 一、台灣土地管理現況 二、台灣的建築法規體系 第三節 認識土地管理制度 一、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分為三種 (一)開發許可制 (二)土地使用分區管制 1.使用分區之劃定 2.使用類組之建立 3.發展強度的規定 (三)績效分區管制 1.開放空間比率(Open Space Ratio) 2.不透水層比率(Impervious

Surface Ratio) 3.密度(Density) 4.容積率(Floor Area Ratio) 二、台灣分為都市土地與非都市土地二個管理系統 (一)都市土地之土地使用管理相關法規 1.土地使用管制之意義 2.土地使用管制之目的 (二)土地使用管制之內容 1.管制工具 2.管制內容 三、都市土地之土地使用管理相關法規 (一)都市計畫法 (二)都市計畫法台灣省施行細則 (三)台北市都市計畫施行自治條例 (四)都市計畫法高雄市施行細則 (五)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 (六)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臨時建築使用辦法 (七)○○縣(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或自治條例 四、非都市土地之土

地使用管理相關法規 (一)區域計畫之功能 (二)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體系 1.土地使用管制 2.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之層次 (三)相關法規及法令體系 1.區域計畫法 2.區域計畫法施行細則 3.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 第四節 認識建築管理制度 一、都市土地與非都市土地共同規定之建築管理法規 (一)建築法 1.制定目的 2.主管機關 3.適用地區 4.用語定義 5.建造行為可分下列四種 6.建築相關行為人 7.建築執照分下列四種 8.有關建築許可於程序進行期間之展期規定 9.申請使用執照之三基本條件 10.非經申領使用執照,不准接水接電及使用,變更應申請變更使用執照 11.申請變更使用執照之申請文

件、圖 12.建築物公共安全、公共衛生檢查 13.建築物室內裝修納入管理 14.昇降及機械停車設備非經檢查取得使用許可證,不得使用 15.建築物之拆除,應先請領拆除執照 16.處罰事項 17.不適用本法全部或一部分規定者: (二)建築技術規則 (三)山坡地管理 (四)畸零地管理 (五)現有巷管理 二、都市土地之建築管理 (一)台北市建築管理自治條例 (二)新北市建築管理規則 三、非都市土地之建築管理 (一)實施區域計畫地區建築管理辦法 (二)實施都市計畫以外地區建築物管理辦法 第四章 如何應用法規知識 第一節 處理程序終結前法規不溯既往原則之應用 第二節 建蔽率舊照與容積率新照之比較 一

、容積率管制時代來臨 二、建蔽率舊照與容積率新照的比較 (一)舊照 (二)新照 三、建蔽率舊建照在土地開發上之應用 四、容積率新建照在土地開發上之應用 1.舊照 2.新照 3.比較 第三節 台北市與其他地區法規之比較 一、台北市 二、其他地區 三、台北市與其他地區法規之比較 (一)基地開發強度方面 1.台北市 2.其他地區 (二)使用用途方面 1.台北市 2.其他地區 (三)停車空間規定方面 1.台北市 2.其他地區 (四)畸零地規定方面 1.台北市 2.其他地區(以新北市畸零地使用規則為例) (五)基地配置方面 1.台北市 2.其他地區 (六)高度限制方面 1.台北市 2.其他地區 (七)

私設通路方面 1.台北市 2.其他地區 (八)山坡地管理方面 1.台北市 2.其他地區 (九)開放空間鼓勵規定方面 1.台北市 2.其他地區 (十)停車獎勵方面 1.台北市 2.其他地區 (十一)騎樓設置規定方面 1.台北市 2.其他地區 第五章 如何進行土地開發之法規分析 第一節 土地適用法規之判定 一、都市土地 (一)只有主要計畫之土地 (二)已有細部計畫之土地 (三)變更使用分區之土地 二、非都市土地 (一)已編定分區使用之土地 1.按原編定使用 2.相同分區變更編定使用 3.變更分區及編定使用 (二)未編定分區使用之土地 三、山坡地 (一)山坡地之定義及範圍 1.山坡地之定義 2.

山坡地之範圍 (二)山坡地基地不得開發建築之認定標準 (三)山坡地管理法規之歷史沿革 (四)山坡地適用法規之判定 第二節 基地配置之法規分析 一、基地外部之法規分析 二、基地內部建築物外部之法規分析 第三節 建築平面之法規分析 一、建築物用途分類確定 二、判定是否為供公眾使用建築物 三、確定樓層數及建築物高度後法規之限制條件評估 四、防火避難設施檢討 (一)樓梯座數及構造檢討 (二)設置昇降機或緊急昇降機之檢討 (三)屋頂避難平台檢討 (四)防火間隔檢討 五、樓層高度限制之法規分析 (一)依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條之規定,住宅、集合住宅用途之挑空原則及樓層高度限制如下 (二)依《台北

市建築物樓層高度及夾層挑空設計管理原則》規定 六、面積檢討 (一)總樓地板面積檢討 1.允建容積 2.屋頂突出物面積 3.地下層面積 4.其他不計容積但計入樓地板面積部分 (二)陽、花台等不計入樓地板面積部分檢討 七、日照、採光、避雷計檢討 (一)日照檢討 (二)採光檢討 (三)避雷針檢討 八、地下層之法規檢討 (一)停車空間檢討 (二)防空避難設備檢討 (三)地下室開挖率檢討 (四)地下室開挖深度檢討 九、綠建築規定檢討 (一)綠建築六項指標適用建築物檢討 1.建築基地綠化 2.建築基地保水 3.建築物節約能源 4.建築物雨水或生活雜排水回收再利用 5.綠建築構造 6.綠建材 (二)免計容積

率及建築面積之規定 第六章 如何應用法規的新趨勢 第一節 掌握現階段法規的方向 一、時空轉變因素對法規之影響 (一)政治上因素 1.台灣省精省對法規之影響 2.政府拯救房地產業採取措施對法規之影響 (二)社會事件引發輿論對法規之影響 1.天災人禍之影響 2.社會時事弊端之影響 (三)政策上因素 二、創造土地價值的法規應用 (一)增加容積的法規應用 1.開放空間獎勵 2.停車獎勵 3.容積移轉 4.聯合開發獎勵 5.災後重建 6.都市更新容積獎勵 7.老人住宅容積獎勵 8.特定區開發時程獎勵 9.其他 (二)改變使用用途的法規應用 1.土地變更使用分區 2.建築物變更使用 3.不變更土地使用

分區及建築物不變更使用 三、現階段重要法規之應用 (一)容積移轉制度 1.容積移轉之意義 2.台灣實施容積移轉之歷史沿革 3.容積移轉相關法規 4.現階段容積移轉之執行方式 (二)都市更新政策 1.都市更新之意義 2.台灣實施都市更新之歷史沿革 3.都市更新相關法規 4.現階段都市更新之執行方式 (三)農地釋出政策 1.農地釋出政策之意義 2.農地釋出政策之歷史沿革 3.農地釋出相關法規 4.現階段農地開發之應用方式 (四)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解決方案 第二節 預測未來法規的新趨勢 一、國土計畫法的立法 (一)台灣土地管理歷史的發展沿革 (二)國土計畫法草案概述 二、停車獎勵的公平性探討 三

、容積移轉制度趨向合理化 四、都市更新政策趨向公平審慎 五、高公設比時代來臨 六、政府推動中的政策與重大法案 (一)推動中的政策 (二)推動中的重大法案 附錄 附錄一 法規目錄彙編 A中央法規 B區域計畫相關法規 C都市計畫相關法規 D都市計畫相關法規 E都市更新相關法規 F建築相關法規 G建築相關法規 H建築專業人員相關法規 I營造相關法規 J山坡地相關法規 K水土保持相關法規 L停車場相關法規 M環評及產業開發相關法規 N其他 附錄二 必備法規書目 附錄三 法規思考題 後語 參考書目

社區式日間照顧據點建築物防火避難改善措施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的問題,作者陳正雄 這樣論述:

  面對在高齡人口逐年增加及平均餘命長期上揚,對於高齡者應提供連續性長期照顧需求下,台灣自2007年開始正式推展「社區照顧」,並將「日間照顧中心」的建置作為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的重要施政重點,且於2017年6月3日實施長期照顧法與施行細則提供相關法源基礎,統計2017年之前,全台已經建置有203間日間照顧中心,其中運用公有建物共有84間,其中包括有活動中心、國小學校校舍、市場、衛生所與其他等建物型態所轉用變更使用而成之日間照顧中心。而近年來連續發生多起照顧機構、護理之家火災造成傷亡的災例,引起社會及政府特別重視,該類機構服務對象多為重度失能之「避難弱勢」者,實屬公共安全高危險重要場所。而

使用該建築空間使用之高齡者係屬「避難弱勢」族群,應予以增加使用者避難逃生的功能,故除滿足現行法規要求外,更要確保一定程度以上避難安全性,而既有建築物隨著變更用途,產生建築法規等適用衝突與約束性改變等各種問題,例如「合法≠安全」疑慮等。  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實地觀察及深度訪談,發現目前現有公有閒置空間轉用為日間照顧據點因法規適用缺少規劃兩個以上防火區劃、等待救援空間等安全疑慮。研究歸納現有公有閒置建築轉用為高齡者日間照顧據點案例來探討轉用時應考量長照機構使用型態、內部空間配置要素、高齡者基本屬性(生理、習慣等),並以兩方向避難逃生為原則;研究建議應增設連續避難陽台、排煙設備、增加兩個以上之防火

區劃與等待救援空間等規劃,以確立建築物防火避難性能並提昇其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