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後火車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台北後火車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行人文化實驗室寫的 好日況味:9種生活工藝,看見餐廚美器 和高陳雙適許月梅的 靜待黎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逛街好去處--台北後火車站 - sasimiyu - 痞客邦也說明:今天去逛了一下台北後火車站, 所謂的後火車站,就是在延平北路和重慶北路之間的大街小巷, 如果是愛買飾品或是想要批發飾品的人, 可以在那邊挖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人 和玉山社所出版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黃承令所指導 何黛雯的 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之研究 (2021),提出台北後火車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資產、空間敘事學、歷史場所、場所精神、空間意識、文化地理學、文化地理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 陳鴻仁所指導 林哲均的 混合實境應用於歷史古蹟導覽設計與評估 (2021),提出因為有 混合實境、數位導覽、數位學習、行動學習、古蹟體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後火車站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北後站商圈怎麼去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則補充:1.捷運:搭乘台北捷運至台北車站下車-->走台北地下街-->北5出口-->重慶北路往下走-->華陰街商圈。 2.火車、高鐵:搭乘台鐵、高鐵至台北站下車-->台北地下街-->北5出口-->重慶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後火車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好日況味:9種生活工藝,看見餐廚美器

為了解決台北後火車站的問題,作者行人文化實驗室 這樣論述:

  「磨這個鍋子不是要賺錢的,是磨感情的。」   從廚房出走全臺,探訪臺灣職人最高的堅持。   從全臺走回廚房,看見生活達人最真的體驗。   9位工藝家 x 9位生活達人 打造廚房最美的風景。   本書為了使讀者容易從生活中輕鬆接納工藝,以家庭場域做分界,介紹適合每天使用的工藝結晶,告訴讀者廚房餐廳中可以接觸到的物品,分別有那些默默耕耘的品牌或廠商製造出實用且美觀的用具,可以汰換或選用,親身體會台灣製造的美好。   以職人的故事起始,透過生動的人物刻畫,並特別強調製作時的用心與眉角,並兼論技術的歷史脈絡與重要性,將能在讀者眼前展現出工藝的價值所在。而邀請素有名望的生活家搭配特定工藝,

示範產品用法、闡述心得,甚至有機會的話一同深入產業見證技術的奧妙,將能不只號召群眾關注,更能擴增讀者對於工藝技術和生活用具的實際了解。期盼工藝師與生活家的結合,能不只為產業,也為讀者大眾帶來美好生活的遠景。   之所以需要推廣台灣工藝,原因為台灣製造業承襲了中國與日本源遠流長的工業技術,再經過「世界工廠」代工時代的琢磨,技巧可說擁有極高水準。但或許因為尚未建立起對台灣自有品牌的認識、和確立對台灣職人的認同,民眾購物時多傾向選用歐美、日本品牌的製品。為了喚起對台灣工藝品牌和職人的關注,我們透過書籍作為媒介的傳播力量,爭取更多曝光與認識度。   工藝是同時展現技術水準與美學品味的絕佳表現,但是

工藝給人的印象常分為兩類,一種是美則美矣,但品味遠離大眾、價格高不可攀;另一種是工廠氣息過於濃重,對於生活在經濟體系以服務業為主的台灣人民而言難以接觸和親近。但工藝成品的範圍廣泛,不乏實用與美觀、技術兼具的物品,應該可以更深入一般人的每天起居,使居家小日子更舒適、更美麗、更自在,也更和台灣產業相輔相成。

台北後火車站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訂購生鮮商品加入LINE官方ID:@wfg1855v
或直接點⬇️⬇️
https://line.me/R/ti/p/%40wfg1855v
==============================
大家好~我是懷中
這是我拍的生活日常的主頻道
人生沒有重來
所以影片很多都是我平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沒有太多剪接
喜歡朋友記得多多支持
幫我『訂閱』跟按個『讚』
訂閱我的日常生活頻道https://is.gd/2RUNpY
訂閱我跟兒子的遊戲頻道https://reurl.cc/drKqo2
=======================
商業合作請洽:[email protected]
=======================
系列主題影片:
UNA成長日記:https://reurl.cc/W4p8gx
阿YU去哪兒:https://reurl.cc/GkMGvD
住飯店介紹:https://reurl.cc/NazNgm
===========================
#按讚訂閱吳懷中小龜
#老圓環
#美食

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後火車站的問題,作者何黛雯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價值如何被人們所理解,如何透過空間敘事的方法,作為意義的創造,進而成為理解文化資產的取徑。文化資產作為敘事的文本(text)或事件(event)的見證,事件往往發生於特定空間與時間之中,為歷史敘事中以空間作為敘事主體的方法取向,作為解釋或理解事件的特殊方式。歷史場所的整體性討論亦關乎保存價值特徵的詮釋與呈現,以及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意義述說。文化資產空間的敘事,以敘事視為詮釋的方法,作為一種行動或再現,意義透過主體意識的視域開展得以體會,而當主體意識進行敘事的表述,也如同濾鏡般的再現或詮釋所謂真實的探究。本文考察臺灣文化資產保存修復實務上,對於文化資

產所在的歷史場所的整體性與真實性保存觀念的時勢問題。在城市現代化過程的徵候,重新觀看文化資產空間作為社會產物以及使用價值,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的方法,透過以空間作為敘事主體的歷史書寫詮釋,以助於文化資產的理解與保存。而在文化資產敘事空間的設計與詮釋呈現,將論及如何透過空間的再現來創造意義,空間的敘事與空間的設計生產作為地方創造的方法。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獻史料收集、實地田野觀察、測繪與深度口述歷史訪談以建構空間敘事文本內容,包括:實存空間敘事文本、歷史空間敘事文本、行動空間敘事文本,以及經驗空間敘事文本的建構,透過言談分析與敘事研究的方法進行空間敘事的工作,敘事也視為文化社會行動,主體經驗生產與自

我教習的過程。本研究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的方法學,包括:文化資產空間的敘事特徵與意義創造;文化資產敘事空間的設計與詮釋呈現;文化資產詮釋行動與地方創造,透過文獻理論評析到實務經驗的案例樣本研究,探討論述與實踐之間的困境與契機。研究結論:首先透過空間敘事研究多樣文本內容的研究,作為理解文化資產生命的取徑,強調歷史場所「存在」的重要,透過人地共生的關懷,文化資產保存的行動、參與、詮釋與實踐的過程,共譜文化資產空間的生命敘事。第二,強調在地參與的詮釋行動,開展以人為本的永續實踐,進而由物質性保存轉向文化社會理解,參與在地行動的強調,有助於文化價值與當代重新連結,以共創未來,以場域脈絡性的保存思維,落

實文化保存於民眾生活之中,亦為文化資產從再利用到再生活化的期待。第三,藉由空間敘事的詮釋行動,作為主體經驗生產與社會自我教習場域,經由社會力的啟動到再社會化的體現,透過文化資產價值特徵的指認與共同經驗的再生產,以再塑地方感,亦即經由再社會化過程,導引出文化資產對於城市公民的意義,並建構文化資產空間敘事作為中介文化空間治理分析模型與文化資產敘事空間設計的詮釋內容與方法架構。

靜待黎明

為了解決台北後火車站的問題,作者高陳雙適許月梅 這樣論述:

  二二八事件帶來的劇烈震盪,對台灣造成巨大的傷害,她的生活也因二二八事件有了巨大改變。但她仍堅毅的面對生活,努力活出另一階段的人生,並且用愛和信仰來獲得內心的平靜。   現在她說出自己的故事,不是為了譁眾取寵,而是為了安放生命的疑問、尋找一個交代。只因父親消失的真相,是她等待許久的黎明。   她是台灣現代金融先驅陳炘之女,出生於蘭花開放的時節,從小在父親的疼愛中成長。父親陳炘在二二八事件之後被軍警帶走,圓滿的家庭圖像一夕破碎。之後她嫁入醫師家庭,在夫家的關愛和信仰的帶領下努力生活,逐漸得到內心的平靜。但關於父親的遭遇、無法訴說的往事,卻帶給她更多的疑問,猶如生命中的黑霧。   主人公高

陳雙適女士,口述自己八十多年的生活,從千金小姐、家庭破碎到成為醫生娘,這是一個台灣女性勇敢蛻變的生命記錄。她用溫柔和純真,來成就堅毅的人生歷程。 本書特色   ◎六十多年過後,她仍在等著,只因父親消失的真相,是她等待許久的黎明。   ◎台灣現代金融先驅陳炘之女口述自傳,娓娓道來幸福的家庭生活,和短暫的父女緣分,讓人熱淚盈眶。   ◎用純真的眼光、平實的口吻,描述日治時期台灣人的家庭生活、二二八事件帶來的衝擊,以及戰後台灣女性的婚姻之路,是一本溫馨感人的傳記作品。 名人推薦   ◎這不是一群菁英家破人亡的故事,而是整個時代遭受的劇烈撞擊,是那個年代的粉身碎骨…──劉曉亭(劉三)牧師  

 ◎書中反映了日治時代台灣士紳家庭的生活,以及戰後台灣的政經社會、二二八事件及台灣人的遭遇,為歷史留下見證。尤其做為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屬,陳雙適女士的回憶錄記錄了令人裂心低泣的心路歷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李筱峰   ◎在高女士八十多年的人生裡,只享有父親十八年的短暫陪伴,但那十八年的記憶,卻淬鍊了她對父親永恆的回憶。──前教育部長  吳清基 作者簡介 高陳雙適/口述   一九二九年出生於台中市,自幼接受日治時代教育。一九三五年就讀於台中明治小學,小學畢業後,一九四一年考上台中二女中(今台中二中),因二次大戰緣故,休學一年後轉入台北第三高女(今中山女中),於一九

四六畢業。一九四七年遇到二二八事件,父親陳炘在此事件中成為政治的犧牲者。一年後(一九四八年)嫁入高家成為台灣第一家婦產科醫院的媳婦。   現在是一個八十七歲的平凡家庭主婦,一生都以身為陳炘的女兒為榮。 許月梅/撰文   一九五四年出生於桃園縣觀音鄉觀音村,高中就讀新竹女中。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教所幼教教學碩士班畢業。擔任過三十年幼教老師,二○○六年榮獲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著有《幼兒課程發展與設計》。   目前樂在教育傳承工作,擔任教育部幼兒園到園輔導教授,台北市幼教輔導團榮譽輔導員,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保系兼任講師,新北市社區保母系統教育訓練講師。 序1 大時代小人物

的停格人生  劉曉亭(劉三)牧師 序2 反映台灣人遭遇的歷史見證   李筱峰 序3 向銀行家致敬    吳清基 自序 期盼公義真實的黎明 第1章  幸福的大起大落 第2章  嫁做先生娘 第3章  我生命中兩位不平凡的人物 第4章  信仰與盼望 後記 緣分 推薦序 大時代小人物的停格人生   二二八,多麼遙遠又模糊的記憶,直到遇見高媽媽。歷史就是這樣;不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是歷史,發生在自己身上就變成「回憶」!   那一天作禮拜後受邀至高媽媽家一談,主題是「饒恕」,她說,有一件事她一直過不去,在我的經驗中,不外是婚姻、原生家庭、人際關係……這些人生必經的過程。於是,跟她約了一個週間的上午;我

完全沒想到,會聽見一個這樣的故事。   那天,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我們夫妻造訪高媽媽,在台北後火車站古典高雅的居家環境中,開始了一段不屬於我卻令人心碎的旅程。隨著幾次跟高媽媽的談話,我回顧了驚人的歷史,也深刻體會到二二八事件對整個台灣的巨大影響,這不是一家人的事,這是整個大時代的命運。聽完當事人的陳述,拼湊了時代背景的完整脈絡,心底強烈的哀傷是難以抹滅的,這不是一群菁英家破人亡的故事,而是整個時代遭受的劇烈撞擊,是那個年代的粉身碎骨,每次從高媽媽家電梯出來,就像從昏黃黑白的相簿猛然跳進智慧型手機的廣告影片一樣突兀,很難描述那種「恍若隔世」的滄桑。走在五彩繽紛、人聲雜沓的台北街頭,覺得自己

彷彿進到了一個停格的世界,周遭喧嚷的歡聲笑語都與自己無關,整個情緒都跟著高媽媽回到父親被捕那一天,靈魂深處跟著時代巨輪前進的「失落」與「理想」似乎都凍結在那一刻,看著身邊的人繼續往前走,自己卻從大時代的舞台上盪了出來,環顧四周,有誰在乎這一段過去?有誰瞭解看不見的內心發生了多麼激烈的震撼?在台灣不同的角落,有多少人的生命就這樣停格了?不止二二八,無數的悲劇都在拍攝著不同的停格人生,但二二八確實是其中的代表作,是歷史的一個巨大紀念碑,不然,不會讓大家談論到現在。幸好,高媽媽做出了選擇,她選擇說出來、選擇面對,不管錯過了多少幸福與苦難,她跟隨父親當年的腳步挑起了時代的責任,不為了譁眾取寵,只為了對

歷史與自己負責,這本書才能跟大家見面。   高媽媽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權貴,說穿了,自從二二八之後,她就是隱姓埋名的小老百姓,父親肩上背負的台灣命運早已與她無關,曾經眼看父親就要伴同台灣菁英走一條令人振奮的新路……但在那個生命的轉彎口,終究成了一個死亡彎道,再也沒有回頭的揮別;那一刻開始,她的生命駛進了陡降坡。走在街上,她沒沒無聞,毫不起眼,但是目睹一切的年少經歷卻在她心底持續編織畫面,世界不在乎她,她卻在乎世界,她忘不了自己非凡的際遇,就算沒有任何人知道,至少神知道,她一定能為這塊土地做點什麼。在人類歷史的舞台上,她仰望導演,在絕望無助的眼神中,她學習相信,她一直思考自己卑微的使命,她是大時

代的小人物,但是她活在上帝的計畫中,不管尊貴或平凡,我們都是台上的一份子,任何舞台上的出錯,導演都能處理,憑著這樣的信心,高媽媽完成了這個小小的心願,儘管在我眼裡,這是極其巨大的。   歡迎大家進入高媽媽的內心世界。恭喜高媽媽完成這個偉大的心願。我會請孩子好好讀這本書,讓他們體會自己有多幸福,至少他們的爸爸不必因為寫了這篇序而鋃鐺入獄,我們都是幸福的,謝謝高媽媽,願神透過此書安慰您也安慰每一位有類似遭遇的人。 /劉曉亭(本文作者為牧師、GOOD TV好消息電視台「劉三講古」節目主持人) 反映台灣人遭遇的歷史見證   二次大戰結束之初,有一次蔣介石問來自台灣的蔡培火,台灣有無人才。蔡回

答,有兩個人不能不知,一是林獻堂,一是陳炘,前者是台灣社會的象徵領袖,後者是金融人才。   這位金融人才陳炘先生,卻不幸於二二八事件中,死於陳儀手下。成為台灣社會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陳炘出生在日本領台的前兩年,卻死在日本人走後,他所迎接的「祖國」來臨的後兩年。他的生與死,都瀕臨台灣歷史的轉折點。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歷史悲劇的縮影。   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回來的陳炘先生,創辦了日治時代台灣人的本土金融機構大東信託,集資台灣人的本土資金,與日本殖民當局及日本財團抗衡。他並且參與林獻堂所領導的民族運動,是日本殖民政府眼中既想攏絡又不放心的人物。這位台灣金融業的先驅,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籌

組「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在全島各地進行歡迎「祖國」的活動。詎料,一年四個月之後,他卻喪命在他所迎接的「祖國」的槍下!這樣的悲劇英雄很值得我們借鏡理解。   陳炘先生的三女陳雙適女士完成了她的回憶錄《靜待黎明》,不言可喻,以陳炘先生的身份,和身為子女的角色,這本回憶錄的史料價值就毋庸贅言了。書中,陳女士對父親一生的描繪,深情感人,尤其對於陳炘被捕那一幕,她親臨其境,寫來令人唏噓動容。書中反映日治時代台灣仕紳家庭的生活,反映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教育狀況、族群關係、貧富差別、台灣人的處境,以及戰後的政經社會、二二八事件及台灣人的遭遇……,都為歷史留下見證,極富史料價值。尤其做為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

屬,陳雙適女士的回憶錄記錄了令人裂心低泣的心路歷程。   陳女士於事件後,嫁入醫師家庭。她的公公即是創辦台灣第一家民間開業的婦產科醫院的高敬遠醫師。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畢業,後來又留學德國回來的高敬遠,在媳婦陳雙適的回憶錄中,也有扼要而生動的敘述,對瞭解此時期的台灣醫療史,也提供了「不無小補」的史料。   總之,誠如陳女士在回憶錄中所說:「我何其有幸,能在有限生命裡,同時遇到兩位對台灣近代史有影響力的長輩。」我也何其有幸,能在陳女士的回憶錄付梓之前,先睹為快拜讀原稿。感動之餘,特為文推薦,並致最高的敬意與謝忱! /李筱峰(本文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向銀行家致敬   曾經在一本書,看到老榮民提起匆匆離開家鄉來到台灣的心情:「沒辦法喊一聲爹娘,是一輩子的痛。我一轉身就是一輩子啊!」那種人倫永隔的痛楚,當下很大的震撼了我;沒想到在高女士的這本書裡,我竟然又看到這樣的父女永隔:「父親轉頭看著我們,叫我們要聽媽媽的話,然後轉身和幾個刑警走出家門。」這個陳家的三女兒,從此一輩子也沒辦法再喊一聲爸爸!   發生在民國三十六年的二二八事件,的確摧毀很多家庭的經濟支柱,台灣金融先驅陳炘,在當年的混亂脫序中被犧牲,他的家人也因此失去最重要的經濟倚靠。仔細閱讀高女士對其父親生前的愛家與護國行為敘述,特別是陳先生將其岳母接回家裡就近照顧的幾個做法,從一個

教育工作者的立場來說,我十分敬佩陳炘先生為其子女樹立的楷模和榜樣,因為耳濡目染就是孩子人格與品格形塑的最佳養分。高女士在她八十多年的人生裡,只享有父親十八年的短暫陪伴,但那十八年的記憶,卻淬鍊了她對父親永恆的回憶,並且以著書傳頌其父親,再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高女士的舉止實是光耀與懷念親恩的最佳行動。   高女士的母親,在書中看不到當時陳炘先生顯赫事業下的頻繁交際應酬,若有,則只是在家裡做出一道道美食佳餚,溫暖與滋潤其夫婿在自家接待的每一位朋友或客戶。這種只是用自己最擅長的廚藝,全力支持丈夫打拼事業的默默經營,我不禁在想:陳炘先生得以毫無後顧之憂的為當年的台灣社會圖謀經濟福利,陳夫人應該功不可沒

。一個偉大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陳夫人應是那個當之無愧的偉大女性。 這本書的執筆人,是台北市九十五學年度的特殊優良教師,那年我正是台北市的教育局長。看到一個學前教育組的特殊優良教師,在教學之餘,還能以細膩的情感,寫出高女士橫跨兩個家族的溫馨、趣味與令人感動故事,感佩的同時還有更多的欣慰,因為台北市的特殊優良教師,的確擁有非常獨特的優良特質與能力啊!   藉著月梅老師的協助,高女士多年記掛為其父親立言的功課終於完成了。相信這本書,一定會讓很多人想重新認識陳炘,這個當初蔣介石總統到台灣要見的兩個人之一(另一人是台灣民族運動先驅林獻堂),也會興起大家想知道台灣第一家婦產科醫師家庭的點點滴

滴。   誠摯祝福高女士,隨著書的出版與眾人的翻閱,而能翻出二二八的傷痛與光明。 /吳清基(本文作者為總統府國策顧問、前教育部部長) 自序   黎明的曙光是那麼清新美麗,璀璨的朝陽總讓人滿懷希望,身處黑夜的人們都盼望黎明及早到來。   台灣經歷了日本殖民、專制統治到今天的民主進程,但是,大家似乎到現在仍沒有感受到民主的璀璨給我們帶來朝陽般的無限希望。   我的一生恰巧就跨越了日本殖民、專制統治直到今天的民主時代,同時在我生命中遇到的兩位長輩,一位在台灣近代金融史上有相當的影響力,另一位則在台灣近代醫學上也頗有貢獻,這是我出版這本書的原由。   在我一生所經歷的事情中又以二二八事

件對台灣近代影響最大,我的父親也因此犧牲了生命。然而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對二二八只是一知半解,甚而有許多誤解,這是讓我最為難過的事。   此外,有感於許多先進國家的基礎教育,幾乎都是從認識自己生長的村鎮地區開始,逐漸再往外擴大到其他城市,最後才是與其他國家接軌;通過對自己成長土地歷史故事的深度認識與認同,才能建立真實正確的自我定位,從而自信的立足於世界;然而台灣的教育似乎是倒行逆施,以至於居住在台灣的很多人不知道我們自己的故事,這是更讓我訝異與不解之處。   我們要知道唯有瞭解歷史,記取教訓,才能創造未來。所以我希望可以藉由我經歷的故事,讓大家認識台灣的過去,進而得到其中的啟示,一

起走出對台灣悲情錯置,與對自己身處島嶼的過往歷史疏離的黑暗,邁向公義事實的黎明。   緣分   一千多個日子的千呼萬喚,這本對我們意義重大的書終於完成了。   這本書對高媽媽的意義是:有生之年,終於完成替父母寫書的心願。我因為一個特別的機緣,得以有這麼大的榮幸,有機會坐在台灣金融先驅陳炘爺爺的三女兒身邊,聽她娓娓敘說六十多年不曾停止的懸念父親之情。   「我很想把我記得一些關於我爸爸、媽媽的事寫下來。」第一次接觸時,高媽媽這樣說出她的心願。三年多的日子,我反覆傾聽高媽媽刻骨銘心的陳家往事,也近距離觀察一個女兒對父親念茲在茲的頌念:當她說到父母親對七個兄弟姊妹的關懷舉止,表情始終都是祥和

與幸福;當她憶起雙親相處的互敬、互重,臉上則出現女兒特有的孺慕之情。等到她提及其父親對台灣經濟諸多明知不可而為之的作為時,其臉龐顯露的莊嚴認同與欽佩,則讓我肅然起敬!她的父親,是她這輩子愛得最深、想念最久、敬意最高的人!因為有父親,她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兒。   然而,因為二二八事件,她的父親竟突然從人間蒸發!這個措手不及的驚愕與打擊,使得原是溫室花朵的她,一夕之間必須迅速長大與改變身份。她嫁入台灣第一家婦產科醫院,從廚房的火柴要怎麼點著,開始學習打理三餐,扮演媳婦、太太、媽媽與醫生娘四種角色。「我才十九歲而已!爸爸若健在,我是要出國唸書的。」對那個脫序時代的命運捉弄,她固然有無限噓唏,但更有

一肩擔下的勇氣與不向命運低頭的堅韌。這點,她最像她的父親。三年多以來,我們每次見面就是幾個鐘頭,她一說起往事就不需要休息,她的永不放棄與絕對堅持,讓我深深折服。   「本來在想,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的心裡會很悲傷。但是,有你們邊聽邊給我加油,我的心也慢慢開了。」是的,在她身體健康、記憶清晰時,陪在她身邊,讓她把想說的事說出來、寫下來,讓她沒有遺憾,這是我甘之如飴願意為她而做的事。因為我相信,不管陳炘爺爺的遭遇能不能得到真相,但是透過往事的訴說與傾吐,她可以藉此療傷,並讓多年沒有出口、得不到平靜的心稍許安歇。   這本書對我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有機會成為本書的執筆人,寫高媽媽家族中兩個對台灣近

代史有重大貢獻的不平凡人物生平,這對一個文學界的新人來說,機率簡直比中樂透頭彩還低。同時,犬子邦豐也共同參與本書封面的設計構圖,我們母子一起參與高媽媽家族的生命故事工程,此種千載難逢的際遇與賞識,與其說它是不可能,我更想道它是緣分,也相信一切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我們對此心存謙卑與無限感恩。   摯盼書中平實、生活化的語言與質樸的筆觸,能撥開讀者願意展卷閱讀這個真實台灣故事的心弦。 /撰文者  許月梅

混合實境應用於歷史古蹟導覽設計與評估

為了解決台北後火車站的問題,作者林哲均 這樣論述:

數位導覽在近年來的研究上,透過新興科技導入導覽取得良好的成果,目前數位導覽大部分主要是使用虛擬實境(VR)及擴增實境(AR),對於混合實境(MR)應用於導覽方面仍較少,但混合實境是擴增實境及擴增虛擬的結合技術,它比擴增實境有更好的真實空間的感受,藉由混合實境來連結真實空間與虛擬物件,同時使用者可以透過手勢直接操作虛擬內容來提高使用者的真實感受度及沉浸體驗。因此本研究將透過古蹟文物製作相關數位內容,在虛擬的解說呈現上,是否能夠讓參訪者在瀏覽時,也能夠產生沉浸體驗進而提升學習效益,達到數位與學習相結合的目的。若能使用參訪者使用偏好的導覽模式,即可有效提高參訪者對於導覽內容知識吸收程度的表現,因此

我們以數位導覽模式與傳統導覽模式進行比較及討論,觀察參訪者之學習成效的差異。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實驗組接受數位MR導覽模式,控制組則採用傳統平面導覽模式,並以針對古蹟內容設計之前後測問卷及沉浸體驗量表,在實驗後進行量表及測驗卷的量化分析。研究結果如下:1.MR混合實境數位式導覽應用於古蹟導覽在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平面三折頁傳統式導覽。2.MR混合實境數位式導覽應用於古蹟導覽在沉浸體驗的發生上,顯著較平面三折頁傳統式導覽易發生。3.在古蹟導覽中,沉浸體驗的發生與學習成效有顯著的相關,MR混合實境數位式導覽有較良好沉浸體驗亦在吸收古蹟內知識有效果,平面三折頁傳統式導覽沉浸體驗程度較低,學習效果較數

位導覽模式差。關鍵詞:混合實境、數位導覽、數位學習、行動學習、古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