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後火車站日本零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台北後火車站日本零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欣誼寫的 老雜時代: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 和島田洋七的 媽媽,我好想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先覺所出版 。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行銷管理系 陳銘慧、郭定所指導 陳筱鈴的 購買動機、購買情境與推薦訊息來源 對頂級餅乾禮盒購買意願之影響 (2021),提出台北後火車站日本零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消費升級、伴手禮、購買動機、購買情境、、推薦訊息來源、輕奢侈品、購買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政治研究所 顏錦標所指導 何振慶的 中共網路輿論引導之研究-以南韓部署薩德系統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網路輿論引導、黨性原則、薩德反飛彈系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後火車站日本零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後火車站日本零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老雜時代:看見台灣老雜貨店的人情、風土與物產

為了解決台北後火車站日本零食的問題,作者林欣誼 這樣論述:

  ◆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      在便利商店與連鎖超市全面攻城略地下,近幾十年來傳統老雜貨店快速式微,成為被時光掩覆的不起眼的存在。然而雜貨店裡那些好親切的空間陳設,必備的菸酒米鹽,垂涎欲滴的蜜餞零嘴,炮竹金紙、南北乾貨等日常物件,以及鄰里厝邊三不五時閒話開講,日影悠悠的氣味氛圍,仍是無數人心中永遠的回憶。      本書作者全台走透透,跋山涉水,南征北討,親訪32家迄今猶存的雜貨店,帶領我們走進時間的長廊,細數那些故人、舊事、老物,揭開暗藏在積塵角落間的老雜身世。      ◆30幾張臉孔,無數則歷史身世◆      透過攝影鏡頭,拍下了一張張寫滿故事的頭家臉孔;佇立在大樹下、巷弄口

或市場老街一隅的店鋪樓宇;以及若干承載了常民生活細節的物件特寫,以最直接、最能喚醒記憶的視覺影像,勾起似曾相識的舊夢。      由數十位雜貨店老闆口述,第一手記錄下的文字,娓娓地道出這些鄉鎮人物的內心話,那些為生活拚搏的點滴,在買賣間流動的人情義理,血淚與微笑交錯,輝煌與黯然常有。且每段個人經歷與家族歷史,皆折射出大時代的光與影。      ◆一間老雜,就是一片風土、一個時代◆      「都是等稻米收割了、豬養肥了、茶葉收成了,大家才直接捧著米或牽著豬來抵帳。」──三坑子榮興商店      「以前我家雜貨店兼賣豬肉,有陣子豬肝貴,還有人因為買不到豬肝,在我家攤子前發狂打架!」──鹿麻產福美

商號      「以前柑仔店就像百貨公司,從吃的到用的,除了衣服以外什麼都有!」──保力振益商店      「我當時一天賣檳榔賺的錢,比中油員工一天薪水還多。」──出礦坑美和商店      「我們決定繼續開店,就是想讓大家逢年過節回來時,這裡還有人在。」──久美桃源商店      本書足跡遍及各縣市鄉鎮,雜貨店類型涵括山林、農村、海岸、市街、眷村與部落等,也因此映照出台灣複雜的歷史脈絡,以及多元歧異的地理特性。      不同地區的雜貨店,反映了迥異的風土背景,以及解讀不盡的車轍面向,例如:台灣金煤石油礦業的起落,日治時期征軍南洋的傷痛,山地部落裡提供欠賒的情義,甚至新移民安身立命的豁達等。傳

統雜貨店,同時也是台灣百餘年來的社會縮影。      書中穿插對雜貨物件的典故考掘,例如:從「菸酒牌」了解公賣與配銷制度,透過主婦必備的味素、皂絲,以及雪印、森永等奶粉品牌看見國族歷史變遷,以及自人力擔與武車等載貨工具窺知社會的進步等,兼具文化史料的豐饒厚實度。    本書特色      .敘事流利生動,筆到意到,鮮活記述雜貨店老闆的個人與家族故事,有血有肉,有汗有淚。      .攝影圖象鮮明深刻,呈現強烈的臨場感與時代氛圍。      .內容糅雜經濟產業、社會文化、族群背景、地方風土與庶民人情等多重面向,交織成多元豐富的島嶼浮世繪。      .所記錄的雜貨店遍及台灣各地,全書兼具隨機抽樣

的獨特性,以及足以相互對照呼應的普查意義。是台灣第一部記述傳統雜貨店產業興衰史的著作。    名人推薦      .陳柔縉(作家)、劉克襄(作家)──專文推薦      .小野(作家、編劇)、吳晟(詩人)、李金蓮(作家)、沈昭良(攝影師)、阮光民(漫畫家)、莊永明(文史工作者)、陳芳明(作家、政大講座教授)、黃哲斌(新聞工作者)、廖玉蕙(作家)──戀戀舊時光推薦    好評推薦      .「《老雜時代》的每個單篇,都是如此生動豐富,攀著時間直線敘說鄉土史。幾十條直線,滿布了個人與政經社大事件的碰撞,再與全台四方地域的橫線交錯編織,便成了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繪。」──陳柔縉(作家)      .

「他們的書寫與影像當然介紹了各地小雜貨的人情溫暖,其實還搭建了諸多鄉鎮旅行的平台和視窗,提供讀者按圖索驥,依此去探訪一個鄉野的各種可能。」──劉克襄(作家)      .「那些似曾相識的奮鬥經歷,滿布歲月痕跡的頭家影像,就像帶著我們回到古早時代店仔頭前的椅條上,斟一杯米酒,剝幾顆花生,聽厝邊的阿伯阿叔開講。精彩故事裡有鹹鹹的淚水,滾燙的熱血,還有我們日漸淡薄的舊夢。」──吳晟(詩人)      .「這社會總是為了更繁榮而取代繁榮。通常眼前變新穎,人就開始想尋回舊的熟悉。幸好,這本書帶著我們按圖索驥看這些老雜貨店以它們舊有的姿態坐落在潮汐變化的海邊,山丘、平地。許多動人戲劇故事都是以見聞過的真實

為根,從這本書,我看見作者傳達出這些深植土地的根。」──阮光民(漫畫家)      附錄     【雜貨考】:〈從前從前有間雜貨店〉、〈巷口熟悉的菸酒牌〉、〈柴米油鹽鎮店之寶〉、〈主婦的心頭好〉、〈好吃好玩的囡仔物〉、〈老物最相思〉  作者簡介 林欣誼/文字   1980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業,熱愛鄉土文史,曾任報社文化記者。   曾國祥/攝影   1975年生,政大廣告系畢業。商業攝影工作者,喜歡用老鏡頭記錄人事物。   推薦序 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繪/陳柔縉 推薦序 探訪一個鄉野的各種可能/劉克襄 作者序 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   前言:鄉土老雜,人生百味 輯

一:漫步丘陵──桃園.新竹.苗栗 通霄的松盛商行──立志要做「通霄最大間」 馬武督的榮興商店──郵差爸爸的老灶頭 三坑子的榮興商店──步廊街屋的家常閒話 出礦坑的美和商店──繁華油井小香港 雜貨考:從前有間雜貨店   輯二:深入島心──台中.彰化.南投 大里杙的楊勝昌商店──家家踩鹹菜的歲月 普興庄的永興商店──坤山伯的曲藝人生 久美的桃源商店──布農與鄒的合音 雜貨考:巷口熟悉的菸酒牌   輯三:徜徉平原──雲林.嘉義.台南 樹仔腳的合成商行──聖母和媽祖都很靈 鹿麻產的福美商號──菸樓與豬肉攤傳奇 土庫的豐村行──塗褲媽前的老味道 大坪的隆榮商行──與文學家做厝邊 口埤的新發商號──府城小

姐夯大山 西庄的明山商號──三輪車少年的回鄉路 吉貝耍的誌成商店──跟阿立母說心內話 雜貨考:柴米油鹽鎮店之寶   輯四:行旅南方-─高雄.屏東 新北勢的坤協盛商店──客家庄的巴洛克風華 保力的振益商店──洋葱田間的回鄉女兒 中興村的酉山商店──想我村裡的南北鄉音 紅柴坑的界順商店──柔情鐵漢的跳海人生 神山的神山商店──蜿蜒山路上的愛玉果 玉環新村的玉環商店──從大陳島飄浪到維也納 雜貨考:主婦的心頭好   輯五:走跳東岸──宜蘭.花蓮.台東 利澤簡的利發商號──鴨母船駛過水稻田 大榮的穗興商號──搭著火車來抄貨 光復的人人商號──為地方寫一本書 南方澳的興發商店──做討海人的生意 豐裡的宏

興商號──日本神社往事已遠 卡拿崙的日新商店──風雨中搖曳的燭光 澳花的伊凡商店──部落門前的大鍋肉 重安的廣雄商號──有媽媽在的台11線 雜貨考:好吃好玩的囡仔物   輯六:拜訪北濱──新北.基隆 磨石坑的姚成商店──在雲霧與茶香間過日子 龜吼的興角商店──家在海的那一端 武丹坑的呂恆蕭號──鐵道邊的礦底人生 碼頭新村的郭記商店──山東大兵的港都憶往 雜貨考:老物最相思 致謝   作者序    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      這些年來,每當工作或出遊走訪台灣各地,路上偶遇的老雜貨店,總令人聯想起那似近還遠的童年時光。      身為六年級生的我們,身上交織著台灣南北的幼時生活記憶——

在淡水柑仔店買過塑膠袋裝的綠豆冰,與外婆站在灶前炸雞腿的身影、阿姨邊縫衣邊與鄰居的閒話家常,總一同倏忽地閃過腦海;平鎮平安新村雜貨店裡萬花筒一般的零食櫃,與爺爺出門前梳頭的金屬吹風機聲、餐桌綠色網罩下隨時會被叼走的臘肉,同時豐富了那個年代的畫面。而在台南大天后宮旁店仔吹著擠牙膏式的泡泡,那回憶,就和整個南部的豔陽夏天一樣長。      我們想知道,現在還能不能聞到一樣的氣味,看見一樣的情景。      人人心中都有一間雜貨店,也許是幫媽媽買醬油找零換到的金柑糖、戳空仔抽到的小戲偶,又或是颱風夜裡買到的那盒火柴,即使我們再也不需要那些東西,但當記憶浮現,總是輕輕勾起往日的鄉愁。這些老雜貨店正一間

間消逝中。雖然它們有不再存在的理由,但除此之外,應該還有些其他的什麼吧?      比如店家一代代的故事、與鄰里的共同回憶,就連行過各地時車窗外閃過的地名,也不斷刺激我們的想像:宜蘭的流流社應該跟哪一族有關係吧?花蓮的磯崎緣於有很多尖銳的石頭嗎?屏東的滿州是否跟大陸東北有關?新竹的燥坑常常缺水嗎?每次這些路牌總以時速五十公里向後飄去,「要是能夠停下來,好好認識這些地方就好了。」我們想。      於是,我們真的停下來了。      兩年前、二〇一五年五月起,我們展開全台老雜貨店巡禮,並在臉書開設「老雜某人」專頁(現改名「老雜時代」),以「老雜」稱呼這些老雜貨店,記錄過程故事。穿梭在不知名的道路

上,我們身旁出現了寫著「某某衍派」的三合院,水淹掉一大半的墓碑,「入山前請先申請」的告示牌,用大象或獵人造型當指標的小學。我們在每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踏尋它的身世之謎,進行消失的雜貨考,也在店主的百樣人生中,聽聞島嶼文史的來歷。      ***      我們這一代看著便利超商的崛起,與傳統雜貨店的式微,然而老實說,展開踏查前,我們對老雜如何生存的疑惑,不亞於浪漫的懷舊心情。甚至我們想,如果店家改善環境和行銷,是否能讓老舊不致變成難堪,人情味也與時俱進?      這樣的想法不孤單,嘉義縣府約十年前推動過「柑仔店商圈計畫改造」計畫,補助老店裝潢改建、宣傳行銷。我們實地走訪縣內改造過的幾間,

發現空間雖新穎卻不一定有買氣,竹崎一位雜貨店老闆便「打槍」:「政府主導會『變味』,而且與其改變購物環境,不如恢復傳統雜貨店原來的消費型態。」      畢竟店的靈魂,是人。於是我們又回頭追問起老闆的人生、開店的緣由,然得到的往往是再平常不過的回答:「哪有為啥物?」(哪有為什麼?)若不是其他兄弟在外、只有我能接手,便是在家顧小孩無法工作,只好開門做生意等等;少有戲劇性的起頭,大多是順著命運安排的結果。      若要描繪所謂「開店的人」群像,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失敗的開始吧。      尤其對鄉間不擅受訪的店主來說,他們無非抱著「好啦幫你們寫作業」的心情(很多人以為我們在交學校報告),能問出的,

恐怕都是類似在地觀光風情的內容吧。      因此每當找不到合適店家的挫敗時刻,我們就乾脆帶上兩歲小兒去遊玩了。是的沒錯,我們除了開著一台車、備好相機和紙筆,還跟行李一起攜帶了一名幼兒同行。當時他連話都不太會說,尿布還沒戒,我們常得一邊在店內採訪,一邊壓制他想掃掉整排糖果罐的衝動,或在傳出屎味時,滿懷歉意地就地掩埋他換下的尿布,更不用說漫長車途中他的掙扎啼哭,每每讓人仰天自問這是何苦。唯一感到一絲欣慰的是,在學甲遇見一個老闆悠悠說:「我本來要拒絕你們的,看到小孩跟著進來,才想說你們應該不是詐騙。」      總之不論大人或小兒,我們都有放風的需求,於是在尋訪老雜途中,我們順遊了竹崎鹿麻產舊火車

站、土庫順天宮(小兒那時熱衷看七爺八爺),搭上恆春紅柴坑港邊的海底船(後來訪到的店主居然就是海底船經營者);我們到彰化溼地坐採蚵車、南澳粉鳥林看海玩沙、太麻里多良車站追火車,或在部落的國小操場和小學生一起跑步。還有一次小兒被雜貨店阿嬤請到屋內和她孫子一起玩,等我們跟老闆阿公聊完,他已經被餵飽一碗飯,還順手拎走兩台玩具車。      我想,就是這些店外的一切,讓我們能立體化老闆口中的故事,也才有本書從雜貨店延伸出的「人情、風土與物產」吧。      ***      畢竟身在台北文化圈,臉書上刷著同溫層的旅遊照,不免感覺東京比東港還要近,沖繩捷克巴黎佛羅倫斯,都比田中、莿桐、六龜、霧台聽來更像在

我家隔壁。這活生生是我們這代人共通的生活感。      這也讓我們環台走訪時,都不禁有闖入異地之感了。幸而雜貨店總是開在有人煙之處,而且作為當地聚落的財貨及資訊交換中心,它比其他老商家如五金行、中藥鋪更加開放,讓我們這樣的外地人也能輕易踏入它敞開的門,買一瓶飲料,借問個路,在偶遇與探詢之間,撿拾到片段的故事與風景。      兩年內,我們的「老雜」行動總計離開台北出訪過十多趟,事後又多次實地或電話補訪,足跡遍及北中南東,最北到萬里,最南至恆春,最密集的一個月曾有十四天都在外度過,走過逾百個鄉鎮,共訪得四十間,最後收錄三十二間。如今回想那常不知今夜採訪結束在何方、住宿何處,以及吃飯時間只能隨地覓

食的「出外景」時光,雖有些茫然,卻從不孤獨。      過程中,我們也發覺有趣的常不只是雜貨店本身的經營,而是挖到許多藏在民間的寶藏,比如清代道光年間的地契、昭和時代的獎狀、二戰當南洋兵的日記本、國府時期的義胞新村房屋契約……。      其實台灣,就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樣有著美好與不美好,我們盡量在書寫中客觀記錄當地風土與個人的生命歷程,以及他們因著血緣、族群、成長背景、直接或間接參與到的事件,所形成的看待歷史的觀點。      無論台灣這塊土地是你我的故鄉或他鄉,我們都曾如此存在過。書寫這本書,我們明白許多事無法天長地久,倒是對於曾經擁有,我們所挖掘和理解的,都還不只萬分之一呢。兩年來,我們

累積了一趟趟豐饒的旅程,環島一圈只是個象徵,事實上我們逡巡來回老店的往事中無數次,也一起跟著有未來的店家前進著。      因此,希望本書不是句點。任何你想深究的一切,隨時可以開始。      獻給書中所有沒把我們當成詐騙集團,願意賞給小兒茶水和瓜果,告訴我們點點滴滴的,雜貨店老闆們。      ——二〇一七年六月於台北 前言    鄉土老雜,人生百味      花生,再來一包      米酒,再來一杯      電視啊,汽車啊,城裡回來的少年啊      不必向我們展示遠方      豪華的傳聞      店仔頭的木板櫈上      盤膝開講,泥土般笨拙的我們      長長的一生,再

怎麼走      也是店仔頭前面這幾條      短短的牛車路      ──吳晟      鄉土詩人吳晟寫過名為〈店仔頭〉的詩和散文,緬懷古早鄉間的小店時光,他描述賣雜貨的「店仔」外總會擺上幾張椅條讓人閒坐,大家來去自如,尤其門前的大樹下,夏日中午總是聚滿休息的村民和奔跑的孩子,非常熱鬧,「這便是所說的店仔頭了。」      出身彰化溪州的三年級作家吳晟有這樣的鄉間記憶,在花蓮小村成長的作家陳雨航,也曾在〈小村雜貨店遺事〉文中追想,民國五十年代他們村內雜貨店有六家之多,有賣菸酒的生意最好、他爸最愛找兼賣豬肉的客家老闆聊天,那時雜貨店還擔負「融通」功能,讓人賒帳,而他同樣難忘「店仔頭開講」的場

景。      而今,一村中有五、六間雜貨店的榮景早已不再,但店家稀疏了,這樣的畫面卻尚未遠去──小店、大樹、椅條和滿到店外的南北雜貨,仍是我們尋訪老雜時常見的景象。而順著這些代代相傳的店家往前追溯,我們就像走入長條店屋的更內裡,在幽暗中發現更多教人驚奇的舊物舊事,宛如掀開一罈陳年老甕,攪動起那些因時光的釀造而變得更加醇厚的多層滋味。      這就是我們一邊在田野訪談、一邊翻找史料紀錄時的感受。      尋訪方向廟口、小學、派出所      然而,尋找理想中的老雜仍不是件簡單的任務,對象要歷史悠久、房子古老、老闆能言。綜合判斷下,市區商街雖理當是雜貨店開業的地方,也往往是老店所在,卻因道路

拓寬、商家競爭等因素,店面已多次改建而失去古意。為了找到維持古厝外觀的店家,我們常循著縣道小路往不知名的村落開去,在農田或魚塭之間逡巡時,最常鎖定的目標便是廟口、小學和派出所。      廟口是早期移民聚居、發展商街的中心,例如大里福興宮、土庫順天宮前都是人來人往的老街,生存至今的雜貨店,要招呼的還多了來探舊的觀光客。而已沒落的龍潭三坑子老街、內埔豐田(新北勢庄)老街,和較鄉下的雙溪牡丹、福興粘厝開在廟口旁的雜貨店,則少了觀光客,多了幾分悠哉,也還依傍著上香人潮做地方生意。      小學旁的店家則明顯投孩童所好,零食、玩具是大宗,以前人口多,一所學生幾百人的小學可以「養」附近好幾間雜貨店,但

這些店家也往往是鄉村人口外移、生育率下降後最先搬遷或歇業的。      派出所和老雜不一定常相依,但現在作風親民的警局倒常是我們問路尋店的對象,石碇的姚成商店就是我們剛闖進磨石坑、還搞不清楚東南西北時,首先找到豐田派出所後,偶然在旁發現的小店。一問之下,才知這間店和派出所竟都可追溯至日本時代,老闆還指給我們看派出所建築上的舊石材,而正在他店裡「交關」的,就是在隔壁執勤多年的退休警察好友。      山海產業與移動的各族群      彷彿是避開旅遊書上的景點,這次我們帶著目的尋訪,卻意外貼近被談膩了的所謂「鄉土」,「雜貨店」則變得不只是目的,更是我們踏入每一地方的窗口。因為它在地夠久,對外人開放

,除了店內商品呈現當地物產脈絡,店主回憶的童年、成長與遷徙,也漸漸勾織成一幅我們想像中的地圖,浸潤著故事裡的香氣、汗味與經年的潮溼,而變得柔軟易摺,可以輕輕收在口袋,隨時增添補述。      攤開這幅地圖,依據島嶼的東南西北中,以及靠山、臨海、農村、市街、部落、眷村的差異,我們所記述到的在地產業也大不同,傳統的茶業、礦業、菸業、漁業等都在老闆口中鮮活起來。比如石碇磨石坑的老闆世代種茶,對製茶的專精不亞於開店做生意;雙溪牡丹的老闆年輕時在瑞芳燒焦炭、侯硐挖煤礦,會爽朗聊起和外省礦工交遊的回憶。      嘉義曾為台灣四大菸區之一,我們在竹崎鹿麻產聽老闆生動描述菸樓烤菸時多麼溫暖,「母雞都會躲進去

窩在熱管旁邊孵蛋」;大里鹹菜業民國五十年代鼎盛時,當地老闆說他家的粗鹽倉庫可屯三千公斤;公館出礦坑居然有台灣第一、全世界第二古老的油井,五十年前石油小村萬家燈火,繁華似「小香港」。      還有梅山大坪的店老闆和文學家張文環是親戚,他回溯家族自日本時代經營的造紙事業;萬里蓋起翡翠灣度假村前,居民還常在海邊拉沉重的魚網「牽罟」;四十年前在南方澳漁港擺攤賣麵包的老闆娘描述去「釣艚仔」的漁民多可憐,「浪一大,船就翻,碼頭常常躺一排鯊魚(意指屍體)。」      安家落戶的商店,背後則是移動的人。我們盡量遍訪閩南、客家、外省與原民族群,如鳳林大榮的店主父親於日本時代從桃園、金瓜石輾轉到東部後山,那時

「東邊的地畫了就是你的」,墾地開店撐起一家生計;從嘉義嫁到台南東山的雜貨店媳婦嫁得不遠,卻從閩南文化進入全然不同、祭拜「阿立母」的西拉雅族部落;眷村雜貨店更有大江大海故事可說,新埤玉環新村的店老闆一家便是從大陳島撤退來的;和前總統阿扁家比鄰而居的官田老闆,少年時曾上台北找頭路騎三輪車,向剃頭店兜售燒水用的練炭。      在「家庭即工廠」的輕工業發達前,雜貨店早就「家庭即商店」,小本生意家傳性格強烈,不是父子代代相傳便是媳婦接班,有時一進店裡,家庭氣氛就能窺知一二,如通霄六代老店裡,三十幾歲的大女兒、女婿分工俐落,老爸自是面露欣慰。夫妻共同打拚最普遍,許多店的繼承者是兒子,但經濟起飛年代,兒子

出外工作有賺頭,媳婦才是顧店老人家最有力的左右手,訪談中還偶能聽見婆媳相處的內心話。      店史四十年內的則多由老闆娘創立,她們的丈夫多任糖廠員工、老師、軍人等軍公教職,嬰兒嗷嗷待哺出不了門,便在家開店增加收入。留守的中生代往往是念母的兒女,「捨不得媽媽年紀大一個人啊。」包袱款款回老家,留著店,也是留一個老人家的心願。三代同堂堪稱圓滿了,梅山太平村在二十年前台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時轉型,店老闆的兒子投身地方社區改造,老店兼成文史景點。      老,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雜貨店簡單來說是買賣,但買賣之外,都很不簡單,除了給人一個閒坐聊天的歇息地,還得擔當錢莊,讓人賒帳、借錢應急,「

稻子收成時提穀子、豬殺了拿錢來還」的往事多位老闆都提過。      日本時代開店,財力人脈缺一不可。比起東部開拓性質,西部較早發展的聚落,則可遠溯自清代水運發達而興起,如大里杙、三坑子、利澤簡等,能做起生意的,也都是農業社會裡「較有才調(本事)」的。賺錢與否反倒是其次了,即使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我們探訪的店家,不少都還「給人方便」,錢讓客人欠著,往小黑板或本子記帳就是。      我們自己也曾在新化口埤的雜貨店,目睹對面國小的老師課後陪十幾個孩子湧進店裡買零食。二〇一六年初總統大選當天,我們坐在公館出礦坑小店裡聊到一半,老闆丟句「我要去開票了」便邁出門外,原來擔任村長的他要趕去投票所坐鎮。還有恆

春漁村的店老闆說著政治檯面上的誰和誰,選前必到他店裡拜會,那就是老闆兼任「地方頭人」的角色了。      老雜,可不只是「店仔頭開講」的念舊情懷而已,這是我們環島一圈後最大的感想。雖然這代人熟悉的連鎖便利商店、超市在一九八〇年代崛起,從城市漫往鄉間,雜貨店「兵敗如山倒」,我們甚至訪過一間老雜切出三分之二的店面租給便利商店,但老闆衡量收租划算,新舊雜貨店就這樣比鄰而居,毫無違和。      7-11、全家、萊爾富、OK、美廉社、農會超市,與近年打出「一村一全聯」口號的全聯超市等,都是我們在鄉間採訪時無法略過的招牌,反觀如今我們稱雜貨店常加上「老」或「傳統」字眼,賦予的文化意義大過商業。     

 然而,雜貨店老闆想的跟文青們不一樣。有人在此時局仍拚搏朝批發轉型,或因當地觀光興起而再現商機。也有不少老闆告訴我們:「年輕人喜歡去超商超市,老人家還是愛來跟我們買。」嶄新的開架式商店,對行動不便、反應慢的老人來說不一定方便,傳統雜貨店由老闆掌櫃取物,反而令老人家安心,就算不買東西,也當去熟人家坐坐喝茶,跟著電視伴唱帶一起K歌,消磨時光。      我們也訪過人口外流嚴重、支撐不了超商卻可讓老雜生存的小村,而原民部落幾乎清一色是雜貨店天下,族人老闆坦白說:「因為我們還給賒帳啊!」若是第二、三代回鄉接手的老闆,儘管慨嘆生意難做,但回鄉本意不在事業再起,而是回家本身就是目的。      因此,雖然

此刻台灣雜貨店仍急速銳減,一間間持續消逝中,但屹立至今的店家,卻各有得以生存下來的故事可說。而那些沒有呈現在數據裡的林林總總,也正是本書誕生的理由了。 推薦序一    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繪 ◎陳柔縉      近十年前,林欣誼以報社文化記者來採訪,報導刊出,我的第一個印象,文筆又快又好。之後我們就是好朋友了。她會和攝影師先生曾國祥一起去野外,蹲在小路邊,掀開小葉子找,一起想拍光光整座山的小蟲,所以,當兩年前,她告訴我,他們想一起去尋找全台僅存的老雜貨店,真讓人一點也不驚訝。      出發點非常純粹,時代殘酷,超商、大賣場步步進逼、圍捕,一間一間雜貨店撤旗棄守,他們要搶留住曾經溫熱的老店身影

。      他們出發了,第一次出動,我藉機兜風跟過一回,一起到新北的石碇。他們的行動溫柔,慢慢靠近,比較像緩緩融入受訪者的紀錄片導演,而不是拿著麥克風急著找人講幾句話的即時新聞記者。他們也沒有事前調查或預先鎖定什麼,就是開著車,往距離塵囂最遠的地方去找尋。      在石碇探訪過幾處,最後在磨石坑的一家深談進去了,他們就在那裡,像老客人一樣,坐了兩個多小時,屋後沐浴著燈泡黃光的小雛雞都去看過了。戰後初期,老老闆必須去石碇街上批米酒,再用扁擔挑,走六公里山路回磨石坑,一次挑四打,一天跑四趟。以雙腳為物流工具,勞動力的價值卻沒有加計進去,這種勤奮勇猛的老雜貨店經營,我當場驚呼連連,欣誼也寫進書中

了。      還有更多我沒聽到,他們再訪的所得。像是日本時代末期,糧食配給,每戶能買的豬肉都有限額,磨石坑「配豬肉」的地方就在這間雜貨店前,排隊買肉的村民都拜託,「肥的給我」。非常生動點到了戰爭時期的配給制,以及肥豬肉今昔不同的地位。      離開石碇後,欣誼和國祥繼續環島追尋。我雖然沒有跟到路,但從書上跟,一樣沒覺得落隊,這就是他們厲害之處了。書稿讀畢,一個日語浮上來:「滿喫」,近乎中文「高度充分享受」的意思。本書圖文並茂,不只在記錄山巔海邊雜貨店的老而彌堅,更寫出一部戰後台灣鄉土史、庶民生活史了。      譬如雲林土庫的鄉土史。日本時代,隔壁的虎尾有了糖廠,虎尾興,土庫跌。但是,「油

業最鼎盛時,全台的麻油、花生油價格,端看土庫當天的市價而定。」雜貨店有街上第一部電視,一九七○年代,布袋戲紅遍天,一開機,鄰居全擠進來,老闆說,「還有人看到沒去上班」。主演《雲州大儒俠》的黃俊雄來自雲林,如今,「光土庫就有十多個布袋戲團」,四十幾年前的盛況可想而知。      花蓮鳳林有一個叫「抄貨」的舊時補貨法。花蓮市廠商的外務員先搭火車到各鄉鎮,在車站借腳踏車,騎去巡訪店家,將各店要補的貨寫在明信片寄回公司,公司把貨送到各車站,老闆們再自己騎車去車站拿貨。和今天網購二十四小時內送到家相比,追想過去的抄貨,對那些被層層運轉到手的商品,不由得生出一種工序繁複、慢活精工的細膩美感。      到

了宜蘭的南方澳,在那裡聽說了「鯊魚」。幾十年前,當地有一種竹筏出海捕鯖、鰹的漁法,每艘竹筏只一人徒手拉魚線,人力與天搏,風一強吹,就被海吞沒了。雜貨店老闆娘說她常見碼頭躺著一整排苦命人。當地人或許不忍直說屍體,或許也是無奈,就稱之「鯊魚」。      在屏東車城的保力,生活情境與眾不同,老闆娘說,「村裡沒一棟建築是完整的」,因為三軍聯訓基地近在咫尺,沒停的砲聲嘣嘣嘣、軍機轟轟轟、打靶震震震,房屋牆上滿是裂痕。      好幾家雜貨店老闆都談到舊時偏鄉可以私宰豬。新竹關西老闆回憶說,「以前我們半夜起來殺豬,兒子還小,就把豬腸丟給他玩,人家問他長大要做什麼,他都大聲說:殺豬!」讀到這裡,我也跟著老

闆大笑了。      這本《老雜時代》的每個單篇,都是如此生動豐富,攀著時間直線敘說鄉土史。幾十條直線,滿布了個人與政經社大事件的碰撞,再與全台四方地域的橫線交錯編織,便成了百年庶民生活的浮世繪。      生活史的書寫,一般依食衣住行育樂分項,安排好綱目,找資料、找專家,再約適合的受訪者,得到預期中的材料,寫入既有的框架。林欣誼則是隨緣遊訪,實地踩踏,透過雜貨店之窗,不斷發現、採集故事,累積心得,再回頭找資料輔佐,雕刻出一個沒有藍圖樣本的作品。如果前者是近似工廠規格化的生產,本書就是文學職人純手工了,筆到意到,渾然天成,視線循著滑順的刀痕游動,讓人感覺自然愉快。或許也可以後見之明說,本來就不

必精心策畫,人人身上都背著歷史,用心俯拾,遍地都是好聽的故事,何況採聽人是功力純熟的資深記者。      台北歌廳興盛的時候,苗栗的乾冰廠也很旺。      一九七○年代末期,剛結婚,就借錢買一張單程機票,飛去維也納當廚師。      從二戰戰場扛回的飛機頭,現在還當鍋子煮地瓜湯。      山東老闆十五歲加入游擊打共匪,危急時,他趕快躺下來,搬一個屍體蓋在身上。      ……      故事像繁星,面貌如百花,相信讀者也會如我一樣,通過這本書,享受一股湧自內心的「台灣人生命是如此豐富多采」的讚嘆。      .陳柔縉:台大法律系司法組畢業,曾任記者,現為知名專欄作家,專事歷史寫作。著有《台

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宮前町九十番地》、《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舊日時光》、《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與《廣告表示》等書。曾獲《聯合報》讀書人十大好書、《中時》開卷十大好書與金鼎獎等。    推薦序二    探訪一個鄉野的各種可能 ◎劉克襄      每次朋友跟我提到雜貨店,最先浮現腦海的,總是雙溪柑腳城。      那是二十年前,有一回在雙溪車站遊蕩,不小心搭上一班當時還叫台灣汽車客運的藍色小巴,最後抵達陌生的終點小站。下了車,眼前一座兩百多年前的威惠廟。此廟背倚大山,俯望溪谷。但剛剛落腳,並未特別注意它的歷史淵源,反而被廟前道光年間的老石獅所吸引。從其銅鈴大眼斜望的角度看過去,一

間低矮坐落的柑仔店擠在一排街屋裡。店面木門貼著嶄新喜紅的對聯,文意甚為深納。      此店雖小,裡面可堆了不少生活雜貨用品。煤礦停挖,人口嚴重外流,村裡也僅剩這間在做買賣,沒什麼吃的了。旁邊的柑林國小四十年前有八、九百人,現在不及三十,村子僅剩的老人亦不過百位,這柑仔店猶若在沙漠做生意,客人寥落可數。從那時到現在,看顧的都是一位背部微駝的阿婆。她幼時在菁桐坑出生長大,後來翻過火燒寮古道,嫁到這兒。這個出嫁,在不遠山區的正常移動,乃追尋當地古道的最好線索。對阿嬤在雙溪的生活,我自是產生莫名的好感。      前些時,阿嬤意欲關店,還好大家及時勸阻,加上「柑腳阿嬤森巴舞舞團」的意外誕生,帶動社區

團結,這兒彷彿有了些觀光生氣。每次我從這兒帶隊入山,都會刻意大量採買,讓阿嬤還存有一種買賣的熱絡和榮光的價值。      最神奇的在左鎮,其舊商街的十字路口,竟坐落了三間雜貨店,顯見昔時此地的繁榮和熱鬧。十五年前,我準備搭興南客運離去,發現其中一間,往台南方向的,已有五、六位老人坐在店面的長椅等候,隱約也排成長龍。客運抵達時,他們逐一上車,各自拎著家當,但我意外瞧著,有人持著薄紙車票。我搭乘的經驗裡,如今客運多已不使用車票。此地為何還有讓我深感不解,因而特別留下來探詢。      我走進雜貨店,買了罐飲料,順勢跟田姓老板打招呼。沒兩三下的聊天很快就提到,為何有紙車票出現。結果,他很驕傲地跟我說

,這是他跟興南客運建議的。過往在此路線搭車,乘客習慣投幣搭車。如果路程係從A地到B地車票為四十九元,對搭乘者是很麻煩的數目。老人家絕不會投五十元硬幣,給客運公司多賺一元。有些人錙銖必較,除了四個十元,一定是配備九個一塊錢。但若每個人都如此,或者是帶不足零錢,往往會延誤客運來去的時間,尤其是在上下班巔峰時。      他看到客運常因此誤點,於是跟興南客運建議,是否有紙車票的設計,可以先在雜貨鋪賣出,方便老人家搭乘。司機也不會常為此,遇到收取零錢的困擾。日後此客運路線遂有兩大站在賣紙車票,其中之一便是這裡。田老板的雜貨店也因此得利,許多老人都順勢在此買賣貨物,甚至寄放一些蔬果。這裡也成為小鎮的服務

中心,醫療車巡迴到此,都會先來停靠,探詢附近老人的狀況。      若說最傳奇,當是這間已消失,我從未見過的,東和食品行。那是有一回寄宿池上換鵝山房,酒酣耳熱下,愛好揮灑毛筆的民宿主人鄭重取出,送我一本《東和一甲子》,裡面描述的便是此一醬菜店兼雜貨鋪的故事。      此一商號乃六十年前池上人食用早餐,勢必到訪的雜貨鋪,人人取個便當盒或碗缽,到此買醬菜。醬菜生意興隆,雜貨鋪自是池上人的共同記憶,也是早餐的印記。只可惜,時代丕變,各類新式早餐應運而生,醬菜生意沒落,後來悄然關店了。但池上人依舊緬懷,視為早年開拓小鎮的精神標的,遂有此一地方志的出版。      別地的地方鄉志匱乏不說,甭說還有此一

形式的孤本。有此書的記念,我對池上的藝文素養愈加尊重,甚而相信,以前不少城鎮都該有這類賣醬菜的雜貨鋪,只是逐漸被淘汰,最後淪為僅剩生活物品供應的小鋪子。      我把這本薄書,特別放在抬頭即可看到的書架上,時時提醒自己有這麼美麗的一本小書。它不只是生活記憶的精彩店面,而是激發我們是否有朝一日,再把台灣的醬菜內涵找回來,一如日韓等亞洲國家,迄今仍擁有自己的醬菜文化,自己的米食早餐。      關於偏遠鄉鎮或巷弄的小雜貨店,總有很多這樣的「最」在裡面,形成台灣鄉鎮風物生活裡出奇的小小風景。像隻在地特有昆蟲,護守著自己的精緻和璀璨。這些「最」,我都好想去探訪和書寫,只可惜體力有限,熱情不足,終究不

敵歲月而流產,僅能在此以個人的三回經驗跟大家分享。      如今看著欣誼與國祥耗時多年,默默完成此一工作,委實讓人羡慕又感振奮。他們的書寫與影像當然介紹了各地小雜貨的人情溫暖,其實還搭建了諸多鄉鎮旅行的平台和視窗。提供讀者按圖索驥,依此去探訪一個鄉野的各種可能。      至少,我是這樣翻讀和思索,一邊謹記每間店面的位置,期待著下一回鄉鎮旅行時,有機會彎繞到那兒小坐。      .劉克襄: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媒體多年,現為中央社董事長,並持續兼事鄉野踏查與自然寫作。著有《風鳥皮諾查》、《永遠的信天翁》、《11元的鐵道旅行》、《四分之三的香港》與《男人的菜市場》等書,主持「浩克慢遊」節目

。曾獲時報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開卷十大好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    家家踩鹹菜的歲月 --大里杙的楊勝昌商店 店家地點|台中大里 創立時間|一八八○年代 以前收成的季節,農家一天要煮五頓飯,用竹籃挑到田裡的「割稻仔飯」裝著一層飯一層菜一層湯,「點心煮麵抑是米苔目,暗頓一定有魚有肉,足腥臊……」(點心煮麵或是米苔目,晚餐一定有魚有肉,很豐盛……)楊老闆講到這裡,彷彿熱騰騰的香氣都快冒出來了,那時因為人多煮食多,雜貨店生意好做,「無像後來機械化,買一罐飲料、兩包菸就去田裡矣。」 雖然不如幾代前鼎盛,這間大里老街上的雜貨店,客人依然絡繹不絕,人稱「楊仔」的楊老闆年近七十,體魄仍好,「我欲來

去送米啊!」他把一袋三十多公斤的米甩上肩,三歲小孫子跟著蹬上摩托車,祖孫倆像郊遊一樣出發了。 清末「一府二鹿三艋岬」名聲響亮,其實後頭還接著「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舊名「大里杙」的大里是當時台中最富庶的地區;「杙」指綁船的木樁,當年滿載貨物的舟筏,從鹿港進入烏溪(俗稱大肚溪)後,再沿著河寬一公里的大里溪駛進大里。大里因水運之便,在碼頭和福興宮之間形成一條街市,清代曾有詩句「大里杙頭不見天」形容當地商家雲集、人聲喧天的盛況,楊仔的阿祖也在這條街租下店面,接引市場的人潮做生意。 後來陸路發達,大里地位逐漸沒落,但楊仔少年時還看過竹筏航行河面上的景象,直到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後,原本在大里國中旁

的大里溪改道,河的記憶就遠了。 直到今日,福興宮前的早市依然熱鬧滾滾,街坊阿伯大嬸一路從菜市場逛到楊仔店裡,買把鹽、提罐米酒,流連亭仔腳跟楊太太話個家常,才道別離去。 家家戶戶醃鹹菜的舊時光 楊仔回溯,日本時代阿公接手後,小店安上自己名字「楊長發」,附近五個庄只有他們一家店,因此生意愈做愈大,店裡請了十幾個夥計,還進口昂貴的日本龜甲萬醬油、森永牛奶糖,以及日本清酒、紅酒等。戰末實施糧食配給,那時糖珍貴如黃金,有人要用一甲地跟阿公換一包糖,他笑嘆:「若是有換,這馬就發財矣。」(如果換了,現在就發財了。)但在地方上做出名聲的阿公,卻因忙得沒日沒夜,三十九歲就胃出血過世了。

台北後火車站日本零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播出日期:2012/05/28
店家資訊:https://bit.ly/2z93BXv

加LINE🔍店家資訊不漏接▶https://goo.gl/aUBhqD
★訂閱《食尚玩家》➔https://bit.ly/2Hf8UYO
每週一至週四晚間10點 TVBS歡樂台(42)首播
●按讚FB粉絲頁▶http://bit.ly/2fX2IUg

購買動機、購買情境與推薦訊息來源 對頂級餅乾禮盒購買意願之影響

為了解決台北後火車站日本零食的問題,作者陳筱鈴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消費升級」是近年來研究「消費者行為」的重要議題,且逐漸成為經濟中成長的主要區塊。以往學術界對食品伴手禮的研究大都是針對平價產品或特定旅遊地區之研究,鮮少有針對高價產品的研究。有鑑於此食品伴手禮之「消費升級」研究缺口,本文探討「不同人口統計變項」的消費者在「購買動機」、「購買情境」、「推薦訊息來源」與「頂級餅乾禮盒購買意願」的差異,及各變數間之影響與關聯性。本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相關業者擬定行銷策略,以創造消費者、業者及通路業者三贏的局面。 本研究以Google表單為資料蒐集工具,針對有購買「食品伴手禮」之經驗

者進行問卷調查,總計回收有效問卷308份。接著,以IBM SPSS Statistics 22進行統計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及迴歸等統計方法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頂級餅乾禮盒」的主要購買者,不論男女,其購買此類輕奢侈品的購買動機皆以「寵愛犒賞自己」為主,並以產品是否「獨特」為關鍵考量。除此之外,教育程度越高,其購買輕奢侈品意願越高;購買伴手禮次數越多,其購買輕奢侈品意願亦越高。購買動機、購買情境、推薦訊息來源與輕奢侈品購買意願間具有正向的影響關係。「炫耀、從眾、享樂」的購買動機對輕奢侈品購買意願有正向影響。由消費者購買目的與購買金額得

知「消費升級」的消費者行為已具體實現並進行中。 最後,本研究根據調查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行銷與管理上之建議以供相關經營者及後續學術相關研究之參考。【關鍵字】消費升級、伴手禮、購買動機、購買情境、推薦訊息來源、輕奢侈品、購買意願

媽媽,我好想妳

為了解決台北後火車站日本零食的問題,作者島田洋七 這樣論述:

「能多一分一秒和媽媽在一起,比什麼都重要。 和媽媽分開時,我要坐普通車,慢慢地,一站一站離開。」   在佐賀阿嬤家的日子,小昭廣最最企盼的,就是暑假。因為可以回到遠在廣島的媽媽身邊。   延續佐賀家的「超級」血統,媽媽也是個厲害角色,溫柔美麗,一身歌舞絕活,還是個事業女強人!從居酒屋的媽媽桑,到廣島燒連鎖店老闆、爆紅節目主持人……島田洋七用最真摯的筆觸,記錄媽媽的精采故事,也寫下對媽媽的想念。 結業典禮那天,我的心早就飛到廣島的母親身邊了。 一到家,心疼我的外婆立刻送我到火車站。 她的大嗓門響徹車站大廳:「給我一張到廣島的特快車票。」 我知道家裡窮,對外婆說:「阿嬤,特快車太貴,普通車就好啦。

」 可是外婆根本不聽,還跟我說:「一年就去這麼一次, 哪怕是早到三、五分鐘、一分鐘也好,當然要坐特快車!」 喀噠喀噠、喀噠喀噠,火車奔馳。 喀噠喀噠、喀噠喀噠,接近母親。 想到這裡,我漸漸淚眼模糊。 送到佐賀寄養的「愛哭鬼昭廣」想念媽媽的時候…… 一年之中,只有暑假的四十天能留在母親身邊。 我想見母親想得受不了。 看到別的孩子身邊都有母親,我也羨慕得不得了。 大夥兒在神社院子裡玩到天黑時, 「吉雄,吃飯啦,快回家!」 「阿宏,吃飯啦,回家吧!」 朋友一個個被母親叫回家去。我總是留到最後。 有一天,我感到特別寂寞。回家對外婆說: 「阿嬤,妳來神社叫我,『昭廣,吃飯啦,快點回來。』」 「你不是已經

回家了嗎?說什麼傻話。」 「沒關係,我再回神社去,妳一定要來哦。」 我興沖沖地跑回神社。 天完全黑了,神社院子裡沒有半個人影。 雖然不是母親,但有人來叫我回去。光是這樣,就感到很幸福。 不久,看見外婆按照約定,走上神社的階梯。 「昭廣!」 外婆在叫我。 我不覺露出笑容,沒想到外婆接下來的話是: 「快點回家,今天沒飯吃喔!」 爆笑的感覺甚於感傷,心中的寂寞早就飛散一空。 本書特色 ★《佐賀的超級阿嬤》作者島田洋七懷念母親感人新作! 作者簡介 島田洋七(SHIMADA YOUSHICHI)   1950年生於廣島縣,本名德永昭廣。1949年鐵齒的父親在美軍投下原子彈之後,隻身「回廣島看看」,而自投

輻射污染羅網,讓昭廣成為一出生就沒有父親的遺腹子。   在艱苦的戰後,母親無力扶養昭廣與哥哥兩兄弟,因此囑託阿姨將他帶到南方佐賀的外婆家寄養,而開始了昭廣與神奇外婆祖孫相依為命的八年溫馨時光。   昭廣成年後拜入日本相聲(漫才)大師島田洋之助門下,改名「島田洋七」,與師弟島田洋八組成相聲二人組「B&B」,大膽地以大阪腔闖入東京的相聲表演界,在NHK的相聲大賽獲得最優秀新人賞。八○年代「B&B」在日本掀起相聲熱潮,雖曾一度解散,但現在仍活躍於電視和舞臺上。   島田洋七將童年時在佐賀與外婆相依為命的故事寫成《佐賀的超級阿嬤》,在2003年夏天接受日本最受歡迎的談話性節目「徹子的房間」主持人黑柳徹

子專訪,真摯感人的內容掀起話題。作者並以「一人一萬日圓」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募集到一億日圓的改編電影拍片資金,在2006年春天於日本上映,秋天於台灣上映,皆廣獲迴響,由日本富士電視改編的電視劇更一舉拿下19.2%的超高收視率。「佐賀阿嬤」系列作品迄今在日本熱銷超過500萬本,在台灣亦已突破80萬本,為2006年全台暢銷冠軍書。 作者官方網站:www.gabai-youchan.com 作者個人部落格:gabai.exblog.jp/ 譯者簡介 陳寶蓮   輔大日文系、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畢。曾任中國時報日文編譯、東吳大學日文系講師。譯有《編輯力》《14歲開始的哲學》《百年愚行》《想做的事就去做》《

佐賀的超級阿嬤》《佐賀阿嬤 笑著活下去》《佐賀阿嬤的幸福旅行箱》(先覺出版)。 前言 第1章 母親的成長過程 第2章 母親和愛哭鬼昭廣 第3章 母親不在身邊的日子 第4章 在母親身邊的暑假 之1 第5章 在母親身邊的暑假 之2 第6章 在母親身邊的暑假 之3 第7章 腳踏車和存摺 第8章 四十四坪的新公寓 第9章 夢想破滅的日子 第10章 母親來大阪 第11章 母親成為女實業家!? 第12章 母親成為藝人 第13章 母親玩瘋了? 第14章 醫院和歡呼 第15章 母親留給我的禮物 後記 終生眷念的身影 吳念真 這是島田洋七在台灣出版的第四本書。 這

回佐賀的阿嬤讓位,敘述的對象是在前三本書裡不時出現的媽媽。 其實島田洋七會寫媽媽,似乎是意料中的事。   記得在第一本書裡,看到他媽媽用送阿姨回佐賀的理由,把小昭廣帶到火車站,然後趁火車開始移動的一剎那把他推進車廂的那一幕時,竟然一陣鼻酸,不忍卒讀──儘管這傢伙用的是那麼輕鬆,甚至還有點搞笑的語氣。   會有那樣激烈的情緒起伏,不否認和自己習慣的影像思考有關。島田短短的敘述,或許是經驗和職業本能的發酵,在我腦袋裡快速地結構成十幾分鐘甚至更長的畫面:   我想到的第一幕是,離別的前一個晚上,在戰後的廣島,某間違章建築中低矮狹窄的臥室裡,媽媽會不會一邊折疊著小昭廣的衣服,一邊跟她的妹妹交代著什麼?

  (我想起十六歲離家到台北工作的前一晚,媽媽一邊把我的衣服裝進包袱中,一邊說:這一件比較新,平常工作的時候不要穿,等要出去或要回家的時候才穿……頭家罵你的時候就當作是爸媽罵你,不要生氣、不要回嘴……) 會不會忽然停下手,看著昭廣的睡臉,無奈且自責地忍不住掉淚?   (媽媽說:你太瘦了……去台北至少吃得比家裡好一點……說不定別人還幫我們把你養高養胖……) 會不會怕驚醒孩子,所以得背過身去蒙住哭聲? (我彷彿還聽得見媽媽透過手掌的遮掩而斷續傳出的嗚咽!) 當天,在前往火車站的路上,媽媽要用什麼樣的表情隱瞞自己的情緒? 會不會買個什麼零食給孩子,當作一種補償?   (離走前,媽媽從牆上藥商寄賣的

藥包裡拿出一盒仁丹,說:上火車的時候含幾粒吧……)   當火車汽笛響起,多少話逼在嘴邊,卻又必須強嚥忍住……媽媽得壓抑什麼程度的悲傷?   (媽媽沒有陪我去火車站,甚至沒有出門再看我一眼,她躲進廚房,我聽到她用力刷鍋子的聲音。) 火車離站的當下,車窗裡掙扎的孩子驚慌、不解的表情,對她來說又是怎樣的折磨? 月台上,她會站多久?哭多久?或是一咬牙、轉身就走?   那天晚上,在居酒屋裡,她會用什麼神情面對她的顧客?是強顏歡笑,抑或放肆地豪飲、高歌宣洩?   請別忘記,她是戰後一無所有的歲月裡一個年輕的寡婦,每天要面對的,除了無盡的掛念之外,還有生存的壓力,以及喧囂過後枕邊無人的孤寂。   這樣的背景

,這樣的母親……當時閃過腦袋的想法是:島田不寫的話,將是極大的遺憾。 當然,我也清楚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 「不寫是遺憾」的感嘆,其實是在遮掩自己內心深處的某種愧歉。   因為和島田、和許多人一樣,我也有一個有故事的母親,然而在她過世之後直到今天,我卻始終無法或無力用文字、影像去表達對她的感激、愧疚和思念。或者與人分享她曾經寂寞、動盪、操勞、憂煩,甚至在生命末期還得飽受心理與肉體雙重劇痛所折磨的一生。 越親近越難剝離,越親近越難冷靜客觀……我總是這樣說服自己。 而島田卻真的寫了,寫母親。   並且一如之前所有的作品,用的是最簡單的詞彙,用的是輕鬆自在、甚至有點搞笑的語氣,卻讓人不時不自覺地放

下書來,因為某些曾經刻意封存的記憶,竟然就被他給輕易地敲開。   島田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被送到佐賀和阿嬤相依為命,十五歲上高中時才回到廣島和母親一起生活。這八年中,母親每個月多少會寄一些錢給阿嬤補貼。沒想到島田離開佐賀的時候,阿嬤竟然要他帶十四萬圓給媽媽,那是這八年來阿嬤替媽媽省下來的錢。   當媽媽看到這筆錢的時候,島田寫道:母親向佐賀的方向一拜之後,放聲大哭。然後用像是憤怒的顫抖聲音喊道:「媽,為什麼要這樣?妳就是去買一套和服穿也好啊!」   讀這一段的時候,我正在高鐵南下的車上。剎那間,周遭的一切彷彿無聲地消失,我只記得告訴自己說:低下頭來,掩住嘴巴,千萬不要讓旁人看到完全失態的自己,不

能讓他們聽到自己可能嚎哭的聲音。 我想到的是我的母親,想到她曾經相似的、因為憤怒而顫抖的聲音。 母親第一次這樣的哭喊,是因為外公。   外公是招贅的,和岳父的關係一直不好。外婆過世之後,外公帶著小女兒離開岳家,把母親留下,那年她才六歲。   一直到十六歲出嫁之前,她都像孤兒一般,在貢寮的深山和家裡的阿公及小阿姨相依為命。對於自己父親的無情,母親偶爾會叼念,但總覺她是以這樣的叼念,舒緩對遠在宜蘭的父親的掛念。   晚年的外公有明顯的精神異常症狀。夜晚不是無法入眠,就是在夢境中和許多他想像中或幻覺裡的仇家吵架,甚至還會突然起床找菜刀棍棒,和無形的對象拚戰。   有一天,他突然跑來我們瑞芳的家,說想

住幾天,理由是,也許這樣就可以避開那些鬼魅的糾纏。 那天晚上,他讓我們經歷了一場恐怖的經驗。   他先是在夢中大吵大鬧,然後忽然衝出臥室,兩眼露出既恐懼又凶狠的目光,隨手抓起餐桌旁的圓木凳,一邊咒罵,一邊用力揮舞。我們全家幾乎無法靠近,更無力攔阻。母親跪在地上懇求許久之後,外公或許也累了,最後才像從惡夢中醒來一般,無力地放下凳子。   或許知道自己給我們帶來不安和恐懼吧,他竟然收拾起才打開的行李,說要搭頭班火車回宜蘭,而且堅持立刻要去車站等車。 記得母親從車站回來的時候天才剛亮,全家都已回房間補眠,我則在客廳靜靜地抽菸。   一臉蒼白而且疲憊不堪的母親進門之後,坐在我旁邊一句話也沒說。然後我聽

到她呼吸的聲音忽然越來越重、越來越急促,最後,她站起來走向供桌,用力地跪趴下去,膝蓋和額頭碰地的聲音大得嚇人。   她就是以那種憤怒而顫抖的聲音喊道:阿公,阿母,你們做神了怎麼還看不開?我求你們放阿爸一條生路好不好? 第二次是為了弟弟。 二○○二年,母親直腸癌手術後的第二年,弟弟自殺。   當天我要所有人趕回家守護還在化療階段的母親,我到山上現場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完畢,遺體也送進殯儀館之後,才回去瑞芳家裡。 他們說母親哭累了,正在睡覺。 我進房間看她的時候,她好像醒來了,招手要我坐在床邊。 她低聲地問:都弄好了嗎?我說:好了。 有招呼他回家嗎? 有。 有答應跟你回來嗎? 有。 樣子……沒有很

難看吧? 還好。 我聽到她呼吸的聲音越來越重、急促了起來。   然後,她忽然放開原本握著我的手,用力地搥打著自己的胸口,憤怒而顫抖地吼叫著:你是生來要磨我的是否?是要把我的心肝磨到爛,才會甘願是否?   我不知道翻開這一頁之後,一直到讀完島田所寫的後記的整個過程中,你是否會流淚,或者笑出聲音。我也不知道你是否會跟我一樣,幾度不自覺地放下書,陷入自己回憶的漩渦之中。   如果是,那你是幸福的,因為你一定與我和島田一樣,有一個足以讓你終生眷念的母親。   如果沒有,那你也是幸福的,因為你一定還年輕,還有一段長長的日子可以親近母親、擁抱母親。 媽媽,與四十九歲的笨小孩  陳昇 北斗星號列車在津輕海

峽徐徐吹來的風裡漫步,是跟絲綢一樣柔順平滑的旅程。   窗外美麗的景色,電影一般向車後滑去。不是旅行的旺季,車廂裡就只有我和坐在斜對角的幾個阿嬤。   列車從谷地裡穿過,下午的陽光穿透樹梢,在車廂裡、廊間、椅背上、窗沿邊,在我跟阿嬤們之間,不斷跳躍。阿嬤們打開自己帶來的便當,溫吞的吃著,間或聊起了些什麼過往的趣事,便掩著臉吃吃的笑了起來,細碎的陽光打在她們身上。 阿嬤們看起來就像是嬉跳在秋涼裡的小麋鹿一樣開心可愛。 我的阿嬤在我懂得跟她說些什麼貼心話語之前,就去了一個很遙遠的地方。 津輕海峽的北斗星號列車,一站一站的帶我離開了青春歲月與時光。 那是我去年在北海道的回憶。 用阿嬤來寫小說是不公平

的。畢竟阿嬤不會捨得跟人家強要稿費。   但我非常喜歡島田洋七先生這樣說:「我要坐普通車,慢慢地,一站一站離開媽媽……」 像是在跟人強調,如果能不坐車,陪著媽媽散散步,豈不更好?   我的媽媽從今年的春天開始,就不住的給我打電話,問我今年的生日是不是要幫我過。我在電話裡帶點不耐煩,卻又好笑的心情回她:「媽!我的生日是在冬天耶……而且西洋曆算起來,今年是四十九。妳一直提醒我,不是要催我早早老去嗎?」   媽還是慢條斯理的在電話那頭說:「笨小孩,農曆是五十歲啦。而且沒有人過四十九歲生日的……」 最後總會像情人嘔氣一樣,在電話兩頭悶悶的住了嘴,不知道誰該掛誰的電話。   秋天……我不同意媽媽認為的五

十歲生日就快要到了,我猜我是故意要忘掉它,還一邊嘀咕著,哪有媽媽希望自己的兒子趕快老的。甚至不願像島田洋七說的,坐上普通車告別親人。 我只是沒抓準話的隙縫,在電話裡跟我的媽媽說:「媽!我們用走的,散步去好嗎?」 一天, 我在電視台演出的地方遇見一位年輕朋友,說是我的同鄉。 我問起她住村子的哪一帶。 「就是育善寺廟那邊啊!」   「這麼巧!我媽早先是那廟的誦經團團長耶,現在……好像是當教練什麼的。」我也只是偶爾回鄉,聽姑姑阿姨們提起的,心想:我娘怎麼後來也跟我一樣搞起樂團了,只是音樂派別不同。後來也沒再多問,只聽說她後來由樂團主唱升任教練,而我仍然沒什麼長進,還是當主唱混著日子。 「我知道啊!你

媽媽也教跳舞。」小女生沒有說謊的樣子。   「咦?」這我就一點都不曾聽說了。原來媽媽都藏著孩子們不曾了解(不願意了解?)的法寶。媽媽都很奇特。像北斗星號列車裡竊笑著的阿嬤們,像跟長得像流氓的大導演北野武要錢存起來的媽媽,像嘮叨著提醒島田和所有的笨小孩不要喝那麼多酒的,我們的媽媽。他們都是可愛而奇特的小麋鹿。   冬天快到了,我還在躲避著媽媽規定的五十歲生日,用我四十九歲的身體和胃腸,任性的狂吃、猛吃,最近終於引發了食滯,老在夜裡聽見肚子裡彷彿有人跟我說話的咕嚕咕嚕聲。   我想,媽媽懷著我們的時候,一定很辛苦。我肚子裡的咕嚕聲,跟我說兩天話就教人快瘋掉了,而我們在媽媽的肚子裡拳打腳踢的待了九個

月,媽媽還是笑咪咪的,不斷秀出她的法寶。從我們很小、到老去,永遠有秀不完的法寶。 我喜歡島田洋七說的:「我不要用特快車的速度離開媽媽……」 其實,我猜想,媽媽應該不會介意沒車坐。 「那……媽媽,我們散散步吧!」 或者,讓我們一起撒嬌的說:「如果我懷孕,我想懷一個媽媽……」 我們都應該懷一個媽媽…… 在母親身邊的暑假學期結束,結業典禮那天,我的心根本不在乎成績單如何,早就飛到廣島的母親身邊了。不只是心,我的人也真的在結業式幾個小時後,坐上開往廣島的火車。我一到家,心疼我的外婆立刻送我到火車站。她嚷著響徹車站的大嗓門:「給我一張到廣島的特快車票。」我知道家裡窮,對外婆說:「阿嬤,特快車太貴,普

通車就好啦。」可是外婆根本不聽,還跟我說:「一年就去這麼一次,哪怕是早到三、五分鐘、一分鐘也好,當然要坐特快車。」喀噠喀噠、喀噠喀噠,火車奔馳。喀噠喀噠、喀噠喀噠,接近母親。想到這裡,我這個「愛哭鬼昭廣」又漸漸淚眼模糊。我怕外婆擔心,在她面前不敢流淚,可是一上車,就高興得淚流不止。「小弟弟,怎麼了?肚子痛?」旁邊的乘客問我。「我寄住在佐賀的阿嬤家,因為放暑假,要回廣島的媽媽那裡。」聽了原因,就是大人也跟著一起流淚,為我高興。若要問我到底有多想見母親呢?我曾在七夕的許願箋上,連寫了五十遍「好想見媽媽」。有一年暑假,我拿給母親看,母親說她也有寫,並拿給我看,但她只寫了兩遍想跟我見面。所以我還鬧彆扭

說:「我想媽媽比媽媽想我多。」快樂的廣島暑假開始了。小學低年級時的我,比住在廣島時沒長大多少。暑假期間,還是整天黏在母親身邊打轉。早上起來的時候,母親因為夜間工作,還在睡覺。雖然母親還在睡,但因為是在她的公寓裡,我還是很安心。不久,朋友們來約我出去玩。(廣島公寓的鄰居小孩覺得只有暑假才來的我是稀客,對我很好。)我按捺想叫醒母親的衝動,心想讓疲倦的母親多睡一會兒,於是和朋友出去玩。可是玩不到五分鐘,我就擔心起來。「媽媽醒來沒有?」跑回公寓。還沒起來。沒辦法,只好再出去玩。可是,不到五分鐘,又開始掛念。「已經起來了吧?」再跑回公寓。還在睡,不得已,再出去玩。可是,五分鐘後又掛念……這樣來來回回幾十

趟。如果母親一直不起床,我不會說:「媽,起來啦!」而是直接細細的拉開一點窗簾,讓燦爛的陽光照在母親身上。期待母親會因為陽光刺眼、睡不著而起來。母親通常在十點鐘左右醒來。她一起床,會先進廚房煮早飯。看著母親在瓦斯爐上一邊煮飯,一邊做味噌湯,我總是讚嘆:「好酷啊!」外婆家的廚房是爐灶,必須燒木柴。或許現在的人覺得爐灶比較酷,可是當時的我覺得,用一根火柴就能把瓦斯爐點著的母親,很都市化、很酷。

中共網路輿論引導之研究-以南韓部署薩德系統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後火車站日本零食的問題,作者何振慶 這樣論述:

中共的網路輿論引導,為中共公部門、黨中央或其他意見領袖等網路輿論引導主體,以網路為媒介,運用政治學、傳播學、輿論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等學術理論,將選擇過、組織過、重製過的特定訊息,透過新聞傳播等其他多種手段,影響社會大眾對於社會事件、熱點問題之態度、情感、看法與觀點。中共推動網路輿論引導之原則以國家利益、黨性兩者為基礎,對於任何政治、經濟、文化行為,都將維護國家利益作為最高的指導原則,任何損害其國家利益的言行,都會受到國家相關管理機構的追蹤、審查與懲罰;新聞黨性原則,以中國共產黨施政方向為指導依據,為其新聞人員的作業基本標準,也是中共對相關官方媒體的基本要求。本文觀察南韓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的過

程,中共所運用之網路輿論引導實際案例,以中國大陸學者對網路輿論引導之認識及相關著作為基礎,探討分析中共網路輿論引導之原則、目的與模式。最後,以中共因應南韓部署薩德系統之網路輿論引導作為,檢視中共操作網路輿論引導之挑戰與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