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工商行政科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邱世仁所指導 歐東哲的 河港碼頭區空間變遷之研究-以淡水烽火段為例 (2015),提出台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工商行政科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空間機能變遷、峰火段。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餐旅管理學系 林万登所指導 彭郁婷的 目的地意象、遊客涉入、地方依附、 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 以雲林農業博覽會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目的地意象、遊客涉入、地方依附、滿意度、行為意圖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工商行政科電話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工商行政科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河港碼頭區空間變遷之研究-以淡水烽火段為例

為了解決台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工商行政科電話的問題,作者歐東哲 這樣論述:

1858年清廷簽訂《天津條約》,北台灣的淡水被迫開港。此舉使淡水因商業貿易之利逐漸成為北台灣最繁盛的地區。除了政治因素外,也因為當時洋行貿易的興起以及汽船運輸的盛行,帶給淡水聚落西側尚未開發的烽火段地區轉變的契機。洋行碼頭以及建築先後進駐烽火段地區且成為淡水聚落發展的重心,相較於開港前烽火地區的荒蕪景象,政治與經濟影響下促成了烽火段在空間機能上的變遷。1895年台灣地區因清廷在甲午戰爭的失敗被迫簽下《馬關條約》且割給日本,台灣自此為日本的領土。日治時期淡水由於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港口機能不若以往,總督府急欲建造基隆港來取代淡水。在政策面上總督府以指定航路、專賣政策等迫使昔日洋商在台無法獲利如昔

,接著總督府又藉由更改土地政策使得洋商無法如前清時期恣意擁有以及買賣土地。在諸多不利己的政策頒布下,許多洋商於日治前期放棄了對台灣市場的經營。此方面的衝擊也明顯的顯現在烽火段的發展上,洋商的退出以及總督府在此地頻繁的進行興建廳舍工程正好象徵了日治時期西方勢力的退卻。將烽火段做為政務空間使用帶來了另一波的空間機能變遷,日治中後期郡役所、警察署、消防組以及登記所等機關的設置使得烽火段的政務機能更為完備。二戰後台灣回歸中華民國,淡水為因應安置軍眷的需求而建立許多眷村。烽火地區因鄰近海軍基地故因此成為軍眷的落腳空間。1970年代台灣鄉土運動興起,影響後續文資法的催生。近年來,政府政策致力將淡水烽火段打

造為藝術村落,並結合古蹟修復再利用,以充沛淡水的觀光資源。綜上分析可知,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及統治政權對於政治、經濟及文化上的介入,皆會直接影響聚落在空間上的轉化與變遷並被賦與不同的空間機能。烽火段空間由清末國際貿易結點轉化為日治時期地方行政中心至今日以古蹟再利用空間為主使用是為一明證。

目的地意象、遊客涉入、地方依附、 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 以雲林農業博覽會為例

為了解決台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工商行政科電話的問題,作者彭郁婷 這樣論述:

隨著時代的進步,全球化的時代已然來臨。各國為展現自身風貌,城市行銷因而成為一個重要的戰術,以促進經濟以及行銷地方。因此,國際的大型活動成為眾多城市爭相舉辦的主體,期望藉此展現城市風情與活絡地方。例如:上海世界博覽會以及奧運等。另外,臺灣在面臨全球化以及倡導工商社會為進步象徵的同時,農業產業因此逐漸沒落。然而農業不但供給人民糧食,更是立國的根本。因此,雲林為喚醒人民對於農業的重視,提升雲林的知名度,加上雲林為農業大縣,進而將博覽會與農業此一主題相互結合,並於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舉辦「雲林農業博覽會」。此博覽會除了是雲林第一次舉辦的大型活動,更是臺灣第一次將農業主題擴大為全國辦理。本

研究將以活動參與者的角度探討其目的地意象認知,而研究主要目的為探究參與雲林農業博覽會遊客的目的地意象、遊客涉入、地方依附、滿意度以及行為意圖間之影響關係,並以參與農業博覽會之遊客為抽樣對象,採用便利抽樣的方式一共發放500份問卷,回收487份有效問卷,透過敘述性統計、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迴歸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結果:1.婚姻、年齡以及教育程度對於目的地意象、遊客涉入與地方依附會產生差異影響;職業對於目的地意象與遊客涉入會產生差異影響;交通工具對於目的地意象、遊客涉入與滿意度會產生差異影響。2.目的地意象對遊客涉入、地方依附與滿意度皆有顯著正向影響;遊客涉入對地方依附、滿意

度以及行為意圖有顯著正向影響;地方依附對滿意度以及行為意圖有顯著正向影響;滿意度對於行為意圖亦有顯著正向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