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5號公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台南5號公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仁廷寫的 教養,夠好就好:心理師爸爸的冒險、陪伴與信念 和艾德華斯布魯克斯的 破解好萊塢的科幻想像:11種電影裡的世界末日與科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地理位置位於台南中心點總爺位置圖-總爺糖廠交通便捷也說明:◎自【台南火車站、新市火車站、善化火車站】搭乘【橘12】支線→在【一商前】轉乘【橘10】支線公車至總爺糖廠。 黃幹線. ◎自【柳營火車站、白河、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自然主義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育達科技大學 觀光休閒管理系碩士班 顏碧霞所指導 黃品順的 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休閒調適之關聯分析-以新竹客運低地板公車駕駛為例 (2021),提出台南5號公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低地板公車駕駛、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休閒調適。

而第二篇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防災研究所 吳榮平所指導 張加靖的 大規模地震時外部支援調集策略之研 究-以新北市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大規模地震、地震損害評估、調集策略、空間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5號公車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南市公車路線列表| 寰宇百科Wiki | Fandom則補充:下表格是由台南市政府交通局公共运输处管理,目前营运业者有兴南客运、新营客运、府城客运的大台南公车营运路线。 大台南公车的路线总共有106条路线,其中包含6条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5號公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教養,夠好就好:心理師爸爸的冒險、陪伴與信念

為了解決台南5號公車的問題,作者林仁廷 這樣論述:

「夠好的爸爸」懂得適時留時間給自己向前行, 照顧了自己、也照顧了孩子, 更懂得以身作則的重要,傳遞可以勇敢、 也可以軟弱求助的信念, 帶領孩子冒險並陪伴度過難關, 欣賞孩子的一步步自主與成長。     爸爸是最好的生活教練       孩子上學前總是哭鬧、很難哄孩子睡覺、非暴力管教怎麼做、零用錢怎麼給、如何養成好習慣、全家自助旅行如何順利成行等生活大小事,讓許多奶爸非常苦惱。作者是奶爸又是心理師,以理論與實務兼具的教養觀察點,提供許多與孩子正面交鋒時,可以怎麼做的好計策。     為什麼要當孩子爸爸的玩伴:不必高高在上、不必扮黑臉,爸爸最好可以化身為孩子最好的生活同伴、遊戲玩伴,帶領孩子透過生

活各面向來漸進發展,讓孩子發現自己原來能做那麼多事,能控制與決定什麼,這才能真的提升孩子的自信。     不打小孩的爸爸怎麼做:打小孩會讓家長得到「錯誤的有效性」,誤認孩子屈服是被矯正的結果,長期下來養成「習慣」暴力溝通。要阻止暴力產生,一是靠正確信念,不斷提醒自己不能欺負弱小;另一個是靠情緒覺察,審視自己怒氣合不合理?     懂心理學帶孩子更上手     怎麼教孩子跟疾病共處?孩子鬧情緒怎麼辦?如何跟孩子談性?如何與導師溝通?當孩子遇上挫敗,怎麼教孩子面對?等等教養孩子路上的疑難雜症,作者奶爸心理師抽絲剝繭找出問題癥結、提供理性且平和的思慮邏輯,化解危機、化解尷尬,讓父母遇見大小不一的困境

時,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最強後盾。     不是只出一張嘴的爸爸怎麼做:不管是課業、動靜態才藝或社團活動,師長或教練理所當然會最好該做的指導,但父母還能做三件事:以愛期許孩子辦得到、具體給予正向鼓勵、適時提示該如何做,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期許,去接納、引導、見證孩子的生活,孩子就能擁有持續主動的學習力。     為什麼要不避諱大人也會犯錯:讓孩子看見與知道父母也會犯錯,就能增加與失敗共處的容許性,往後若孩子遇見失敗時,就比較會放過自己。父母分享失敗經驗談,可以這麼做:以自己的糗事切入話題、說出解決問題的具體作法、教孩子解決問題時要用不同角度。     當個夠好的爸爸就好     社會總是要父母犧牲

自己、照顧孩子,作者奶爸心理師提供照顧自己的關鍵三招:跟孩子說自己的故事、說出情緒感受、自己的需求也要照顧,為人父母就不用理所當然地全部犧牲。      當生活遇見困難時怎麼做:別隨意犧牲或默默承受,與其一廂情願不讓孩子受苦,不如坦誠說明並共同承擔,這動作是對孩子的認可,讓他們知道「父親也需要他們,雙方可以互相依靠,自然會有更多心理韌性應付壓力。     不用當萬能爸爸的好處多:把孩子當成隊友,不合理就調整,平等的相處模式就是一種榜樣;對男孩來說,是往成熟男人前進的典範;對女孩來說,是日後與異性相處時不委屈自己的根基。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作者奶爸心理師審視育兒的進行式、追憶自我

童年成長的過去式、以及奠基於心理學知識等三種深度觀察的親子教養手冊。     ●書中更以饒富趣味的文字寫出:親子相處的真實情境對話、融合一氣的教養心理學、心理師奶爸的實戰教養錦囊秘技,句句重點、字字珠璣,值得一讀再讀。   名人推薦     梅子/金曲獎金鐘獎主持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黃萱/漢聲電台「寶貝萱言」主持人   鐘穎/愛智者書窩主持人      暖心推薦     大樹老師/育兒顧問   沈雅琪/神老師   郁方/好門媳婦   陳立芹/知名演員‧幸福電台主持人   彭菊仙/親子作家   鄧廣福/歌手‧幸福電台主持人 作者簡介   林仁廷     ˙現為諮商心理師。     

˙工作迄今20年餘,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服務對象包括大專生、青少年、特教生,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     ˙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     ˙家庭主夫,兩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旅行、動漫兼畫畫、攝影、社會觀察與寫短篇小說。      ★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推薦序】 陪伴孩子,觀察孩子、引導孩子 梅子 走向身為父親的自我覺察之路  陳志恆  教你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黃萱 夠好就好的心理師爸爸 鐘穎   【作者序】 公主、王子、皇后,以及她們的長工

  PART 1生活,就是一種教育 1.【面對「分離焦慮」】賦予心理護身符,孩子會更勇敢 一包面紙的重量 我的童年:心理的附身符,感覺還有人可以依靠 心理學觀點:有安全依附的愛,啟動孩子自我成長 ★可以這樣做::減低分離焦慮的方法   2.【遊戲很重要】父母最好能陪著孩子玩 和朋友一起玩,等再久也無所謂 我的童年:沖天炮大戰,野得開心又自在 心理學觀點:讓外在多元體驗「內化」成心理概念 父母是孩子最初、最好的玩伴 預先規劃一起遊戲的時間、一起想做的事 1.在家時,把親子時間和工作時間區分出來 2.親子時間裡,要專注跟孩子一起玩 ★可以這樣做::只需要紙筆的口袋遊戲   3.【睡前故事】親子專

屬親密時間 睡前妖怪故事 我的童年:睡前說故事,傳承自爺爺 心理學觀點:兒童愛聽故事,探索心靈感受 換父母傾聽,也聽孩子說故事 ★可以這樣做:睡前說故事的方法   4.【行為習慣的養成】好寶寶貼紙是行為養成手段 集點榮譽榜是一種獎勵,也營造出親子共同話題 我的童年:收集是把努力的過程「視覺化」 心理學觀點:設計一套制度,協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孩子愛遵守規則,獎勵成為好誘因 ★可以這樣做:點數系統的設立原則   5.【戶外生活課】帶著孩子一起去旅行 家庭自助旅行讓父母子女重新認識彼此 我的童年:跟著大人生活,就是學習 心理學觀點:培養如何與人交流、如何與環境互動 孩子需要得到大人的肯定 ★可以這樣

做:帶小小孩旅行的注意事項   6.【零用錢制度】不是強迫存錢,而是練習花錢 孩子本來就看到什麼就會要什麼 我的童年:對錢的現實感,深植於兒時 心理學觀點:從「做選擇」中發展自我意識 讓孩子練習用錢做選擇,體驗金錢的影響力 ★可以這樣做:零用錢制度的注意事項   7.【男女大不同】男女孩學習路徑不同,因材施教不比較 女兒驚人語錄 我的童年:我和兒子一樣,語言發展稍慢些 心理學觀點:兒童發展階段,男女大不同 認識性別特質,因材施教 ★可以這樣做:成為孩子學習的背後支持者   8.【非暴力管教】其實我也不想打小孩 打在兒身,痛在我心 我的童年:父親總是堅持管教原則 心理學觀點:打孩子的暴力衝動來自

何方? ★可以這樣做:心服口服的處罰   9.【生活的意義】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要那樣? 看見街友的教育 我的童年:乞討的老奶奶打破我的世界觀 心理學觀點:要知道生活的意義,才有生活動力 如何向孩子解釋「生活的為什麼」? ★可以這樣做:在生活裡機會教育   PART2遇見困境,是生命中必要養分  1.【當孩子生病時】教怎麼跟疾病共處 兒子「霰粒腫」小開刀 我的童年:分享開刀經驗,降低兒子的恐懼 記憶中,打點滴是稀鬆平常之事 心理學觀點:父母的反應是一面鏡子 1.認識生病原理 2.生病時,生活就先放鬆 3.關心不是用罵的,愛要說出來 解釋給孩子聽:「為什麼會生病?」 ★可以這樣做:指導孩子「我能

做什麼?」   2.【教「怎麼學習」】當孩子的學習教練  足球課的心魔 我的童年:囧!音樂考試唱不出來 1.心理面做好「角色扮演」  2.實務面去做「事前練習」 心理學觀點:兒童的「鷹架學習論」 1.孩子「能不能做的到」? 2.孩子「願不願意做」? ★可以這樣做:「愛」、「成就」及「提醒」   3.【認識情緒知能】重視孩子的情緒 女兒堅持,要道歉才作罷 我的童年:沒有被處理的情緒經驗 心理學觀點:帶領孩子認識情緒,不能一味壓抑 1.本能情緒 2.社會情緒 3.複雜情緒 《大雄在大魔境》的胖虎身先士卒 重新定位的情緒經驗 ★可以這樣做:認識情緒的小遊戲   4.【跟孩子談性】要不要一起洗澡? 妹

妹說她的GG是藏在裡面的 我的童年:性的啟蒙 心理學觀點:性心理與性格發展 從小就營造可以談性的氣氛 ★可以這樣做:如何跟孩子談性?   5.【挫敗和面對】跟孩子談失敗這件事 我的童年:搭錯公車很害怕,怎麼辦? 多利用父母自己的糗事 心理學觀點:先接受情緒,再想辦法解決問題 孩子需要知道大人也是常失敗 ★可以這樣做:多分享自己的失敗   6【與導師溝通】保證孩子接受公平的對待 我的孩子性騷擾他人? 我的童年:大人不一定都是對的 心理學觀點:詢問孩子發生什麼事,請關注「具體作為」 父母立場:做錯事當然負責,但也不讓孩子被冤望 1.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保護他的 2.教導孩子:「大人也不一定正確」 3.

父母要負責跟老師溝通 ★可以這樣做:找老師溝通的步驟   7.【同甘共苦】要記得孩子也能安慰你 故事一:孩子不想讀書想工作? 故事二:「他們還是離婚好了」,過於冷靜的孩子 心理學觀點:家庭是一個系統 向孩子尋求安慰與依賴,而不是找孩子出氣 故事一解方:把孩子當小伙伴 故事二解方:向孩子尋求安慰與依賴 ★可以這樣做:平常跟孩子聊聊自己的事   PART3運用心理學,教養更上手   1.【我當爸爸了】接受「成為父親」的自覺 第二十天:致想像中的你 「父親」很難憑空誕生,就靠外在條件的提醒 1.刺激與想像 2.被賦予認同 第一天:你來了! 父親內在條件的促發:一段期待的新關係 1.與妻子的關係品質

2.接受自己成為父親角色 第二天:母嬰同室,還有爸爸   2.【教養不焦慮】以愛為出發點,我的教養基本六原則 受驚夜哭 教養好焦慮! 教養基本六原則 1.確定你的孩子感受到關愛 2.在有愛的關係下,父母容許自己偶爾犯錯 3.孩子的身心發展限制,十二歲前都不算完全成熟 4.區別「習慣行為」與「焦慮行為」 5.發明屬於孩子的行為改變法 6.男女孩教養方式不同   3.【就是要爸爸教】身為好榜樣,一起探索世界冒險 「尤里卡!」深印在小四男童心裡 父、母親被期待的功能不同 父親育兒的獨特性 在兒童期,父親的獨特性可以這樣展現 1.「認可孩子」——把孩子舉高高 2.「跟孩子玩耍」——體驗與創新 3.「以

身作則」——教導與榜樣 父親賦予的精神象徵   4.【爸爸的力量】孩子都希望被父親的強大力量保護 佛洛伊德對父親失望的回憶 父親身分的認同危機 失去父親形象的危險 重拾父性的根本:強大與保護、堅定與溫柔   5.【父性心理原則】有條件的期許孩子做想做的事 無所事事的孩子 父性心理原則:引領孩子向前走 父性心理原則化為日常的「權威」 1.凡事說明原因、規定執行徹底 2.改變循次漸進、關門後要開窗 3.處罰目的清楚、改變不可綁約 4.好要不吝讚美、好壞各占六比一   6.【痛苦難過時】照顧孩子的情緒,關愛地接住他或她 莫名的疼痛 情緒被照顧的經驗 親子關係裡最怕「情感疏忽」 注意孩子的異常表現,盡

早彌補親情 1.「無感的旁觀者」 2.「矛盾的守護者」 3.「盼愛的逃家者」 照顧孩子情緒的練習:即時回應 1.玩在一起 2.從生活現實面著手 3.同理心的練習   7.【行為偏差時】當孩子偷竊和說謊,父母就變身成偵探吧 小時候也偷過錢 引發偷竊的心理歷程 當偵探尋找偷竊背後的需求與動機 1.環境誘惑大於意志控制 2.生活太無聊,拿錢找樂子 3.要起疑「太容易被抓的偷竊」 4.來自他人的壓力: 針對不同原因,採取不同的教養協助 1.減少誘惑——環境條件的安排 2.增加管道——讓生活更有趣 3.為行為負責——冷靜後才決定如何處罰 4.認識發展障礙——帶孩子接受身心評估 5.承諾和孩子一起面對壓力

  8.【夠好就好】做自己,成為夠好的父親! 男性要從「關係連結」學習情緒感受 認識自己心中的大男孩 照顧孩子:發揮父性特色與功能 照顧自己:不用理所當然地全部犧牲 1.了解自己——試著敘說自己的故事 2喚回大男孩——恢復情緒感受 3.別隨意犧牲——自己的需求也要照顧 成為「夠好的父親」就好   【跋】教養最缺的永遠是「時間」 推薦序   陪伴孩子,觀察孩子、引導孩子 梅子(金曲獎金鐘獎主持人)     兒子王者今天十九歲生日,選在今晚留下這篇文章,更顯得有意義,回想過去這二十年來的生活景象如電影畫面般飛逝,尤其是今年他出版了一本《如果終極目標是財務自由,不如一開始就學投資賺錢》的理財書。

    忙碌的大學新生生活、桌球校隊活動,加上新書的宣傳期,幾乎每日行程滿檔,而新書發表會的演講表現,更是令人感到驚艷,首次3D模式認識兒子,因為我們也沒見過他這一面,沒想到孩子反饋父母的速度這麼快,就誠如心理師爸爸仁廷說的,「時間」就是最有趣的人生變項,孩子目前已經超出我所求所想,甚至凌駕父母。     因為王者表現優異,很多朋友都會問我怎麼教養孩子 ,其實我有時候會心虛 ,我只是照著我自己的想法來教,以我們夫妻的童年經驗加上在社會歷練的心得,這一套王者媽媽獨門教養術,是滿隨性的,卻在看完仁廷奶爸的書籍後,發現他以專業心理學的角度,所寫的教養孩子的方式,和我的理念,相似度高達百分之九十,那

一刻我好像找到知音,滿開心的,因為我真的做到了「陪伴孩子、觀察孩子、引導孩子」。     我從小就會蹺課,從幼稚園開始,不可思議吧!抓到後下場就是被打,因為我不喜歡大人用逼的方式,去做我不喜歡的事情,因為我害怕學校陌生環境和一群不認識的同學,為什麼要把我關在那裡,加上父母可能也沒好好的溝通,或者是我聽不懂學校的課程,反正心情就是不理解為什麼大人都不懂我,心中有很多問號,所以我期許自己長大後,一定要做一個傾聽孩子聲音的媽媽,並支持孩子做想做的事情。     從孩子嬰兒時,我每天幫他全身按摩,一邊按摩就一邊逗他開心,因為我很享受當媽媽的幸福感,我每天花一個小時跟孩子聊聊天,瞭解他的心情,我覺得我就

像是個容器,接住他所有需求並滿足他。而且,我是一個很有耐心的媽媽喔,王者一歲多時喜歡在路邊看挖土機施工,我會在烈日下陪他觀賞一個小時,外出回家時他會堅持拿鑰匙開家裏大門,而我就站在旁邊等著他把門打開,結果他花了四十分鐘,享受那大大的成就感,那開心的表情我到現在還記得。     我從來不會駡小孩,因為口拙,我也不會打小孩,因為兒時被打記憶太深刻,所以我採每天跟兒子聊天,讓母子關係非常好,感情好,你叫他做什麼都OK的,這樣媽媽也比較輕鬆。仁廷奶爸,利用全家洗澡的時候,透過孩子們的相互對話,很細心的瞭解他們在學校發生的事情,趁此進入孩子的世界,塑造良好親子的關係,一個暖男好爸爸,實在是值得讚美。  

  這兩年,我滿著迷心理學,也買了不少書,一直在研究、瞭解,對於擔任家庭照顧者的角色,對待阿嬤、孩子和伴侶,有另一個不同的見解,我覺得台灣社會較偏注重身體的健康,而心理的部分較為忽視,有許多成人情緒卡在心?,就好像電玩遊戲一直卡關,過不去就是過不去。所以,我覺得大人們能透過這本書《冒險、陪伴、信念:剛好就好的心理師爸爸》,以心理學的觀點去瞭解孩子的世界,全家如何互動、彼此相愛,讓美好的情緒在家人心中流動,我覺得那就是送給成長中的孩子最好的禮物了,這是我的觀後感與您分享。   走向身為父親的自我覺察之路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最近,我那三歲的女兒,常會在蹲馬桶時,對著外面的我

喊著:「把拔,我愛你!」面對女兒的深情告白,我肯定毫不猶豫地回應:「把拔也愛你!」     身為一位父親,我很自豪,我與我的孩子相當親暱。女兒喜歡黏著我,晚上一定要靠在我懷裡睡覺。和一般的家庭不太一樣,我太太倒比較像是第三者。當然,她也樂得輕鬆。     有天晚上睡前,女兒央求我講睡前故事:「把拔,說你小時候的故事好嗎?」我在腦海裡快速搜尋各種兒時回憶片段,突然間,我浮現了一個畫面。     大概在我小學低年級時,一個炎熱的下午,父親和我一同躺在房間的榻榻米上,對我說著「桃太郎」的故事,我聽得著迷,至今難忘。而現在,我也開始對孩子說故事了!     我思索著,我是如何受到父親的影響,而成為我這

樣一個父親。     父親是個輪班技術員,有時白天班,有時值夜班,但他從來不應酬,也很少出差,生活單純,每天都會回家。這對我的影響是,結婚前,我南奔北跑,常在不同的城市過夜,有了孩子後,我堅持每天都要回家。這是我對家人、孩子承諾,我堅守這份信念,算是受我父親的影響吧!現在,我每天接送女兒上、放學,總會想起父親的身影,在寒冬夜晚,騎著機車來補習班接我下課,不忘為我多帶一件厚外套。     閱讀林仁廷心理師的新作《冒險、陪伴、信念:剛好就好的心理師爸爸》,好有共鳴!因為,我也是個非典型的父親,比較接近奶爸的角色,又因身為自由工作者,家務也多是我在處理。     仁廷在書中分享許多與孩子相處的故事,

總會先連結自己的成長經驗,再帶入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最後分享具體的做法。我很喜歡這樣的鋪陳方式,身為家長,很需要覺察身為父母的自己,是如何受到過往成長經驗的影響。     我認為,本書最精采之處,是仁廷對「父性」與「父職」等概念的論述,這是坊間教養書中少有提及的。拜讀這個章節,能讓身為父親者,深刻自我反思——如何保有父性傳統中的美好特質,同 與孩子及家人有著親密的連結。     和本書作者一樣,我很慶幸,是個爸爸,也是個心理師。我的父親提供我身為人父的角色典範與信念,心理諮商的訓練又讓我不會陷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中。        我認為,我們都很需要從教養工作中,重新看見自己、找回自己;我很推薦

父親們一起來閱讀這本書,一起走向身為父親的自我覺察之路。   教你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黃萱(漢聲廣播電台「寶貝萱言」節目主持人)     認識林仁廷心理師是從訪問他三本大作《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當亞斯人來到地球》、《挑對時機做自己,冷眼不冷心的處事智慧》;心理師是二寶爸,而我是新手媽媽,在訪談空檔就會請教有關育兒的經驗,及如何讀懂小小孩的心……。     登!登!登!……《冒險、陪伴、信念:剛好就好的心理師爸爸》這本書誕生了,書中呈現許多心理師爸爸與孩子的日常,就和你我一樣的酸甜苦辣,特別的是,情緒後,心理師爸爸會和孩子一起矯正事件過程,這會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我的原生家

庭屬於權威式教育,而我也自然而然地用權威方式,希望孩子聽話,但書中說,權威可以,但要讓權威成為引導,而我也開始練習書中所述,給孩子自由空間,同時嚴守界線,慢慢地孩子會知道父母親的堅持及他們的順服,可以達到雙贏。     很喜歡書中談到「情緒照顧」章節,在家庭、工作兩頭忙的狀態,身心容易呈現緊繃,此時,如果能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也需要被照顧,就能減少親子關係甚至夫妻關係的不睦,提醒自己需要緩衝了……。     強烈推薦這本書,希望此書能多多被購讀,「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孩子」,但請記得「夠好就好」!   夠好就好的心理師爸爸 鐘穎(愛智者書窩主持人、心理學作家)     先用六個字總結這本書,那就

是:幽默、知性、深刻。林仁廷心理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好爸爸楷模。說他是心理學界的林良,一個每個人都想擁有的父親一點也不為過。     女性讀者們可能不知道:當好媽媽難,當好爸爸,尤難!對多數人來說,父親形象一直以來都是遙遠且模糊的。傳統的父女關係之間或許還有許多溫馨時刻,但父子關係卻常常會因為陰影的投射,以及權力的競爭而產生許多衝突。在這樣的情況下,男孩子其實是沒有什麼機會擁有一個足夠好的父親楷模的。     我和作者一樣都是雙寶爸。不同的是,我兩個孩子都是男生。「崩潰」兩個字是我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我之所以一頭鑽進了「深度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有相當大的原因就是為了想當一個「好」爸爸,但這談

何容易?誠如作者所言,教養最缺的永遠是時間。容我補充一句:第二缺的就是典範。     能像林仁廷心理師這樣運用專業知識反躬自省,日日實踐的典範更是稀有,因此當我讀到這本書時簡直欲罷不能。什麼時候台灣竟然出現了這麼一本傑出的幼兒教養專書了?而且,是以一個爸爸的角度來書寫的。     如何利用父母的糗事來跟孩子談挫敗和面對,如何利用零用錢來練習花錢而非強迫存錢,以及對於非暴力管教的自省與思考,每一項在書中提到的觀點都是理論與實務充分結合下的產物。我一邊興致盎然地讀著本書,一邊畫線做筆記,同時回頭反省自己這幾年的育兒工作。深深佩服這位以長工自居的作者仁廷爸,竟能在他的日常中為我們凝聚出這麼動人又有趣

的內容。     不知道怎麼當一個好爸爸的男性讀者有福了,不知道怎麼把老公教成好爸爸的女性讀者也有福了!但也請記住,陪伴孩子的過程就是自己再次經歷童年的過程。親職是一項不折不扣的辛苦工作,但也是一項能以長大的眼光,重新看待兒時回憶的罕有機會。     每次與孩子的互動都是和過往經驗中的自己的交戰,那是又一次成為更好的自己的練習。讀者不需要成為完美的爸爸,也不應該期待另一半是一個完美的爸爸。我們比較的對象是昨天的自己,是上一世代傳統但已顯得有些過時的父親形象。     如今我們擁有了一個像作者那樣的好爸爸典範,擁有了這一本體貼又趣味的好書,經營幸福家庭的路,你我已不再孤單。   作者序   公主

、王子、皇后,以及她們的長工     「爸爸,我今天在學校被老師說很棒,全班一起向我鼓掌。」兒子小學一年級時,某天他放學這麼說。     「喔,那肯定是做了什麼好事吧,說來聽聽怎麼了。」我問。     「老師上課的時候說,一個家庭裡面『媽媽』通常是做很多家事的那個人,非常辛苦,應該要互相分工。然後我就舉手了……」那顯然是堂性平教育的課     「喔,為什麼呢?」我繼續問。     「我跟老師說,是這樣嗎,我家都是爸爸做家事,媽媽在沙發上滑手機……」    我差點噴出茶,苦笑,兒子竟據實以告家裡的日常。     「老師說,『○○爸爸真厲害!這就是我要說的主題,來,我們為○○鼓鼓掌!』」兒子說。

    「原來,那是我的功勞,為什麼會鼓掌給你聽啊?」我哈哈大笑。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啊?」兒子說。     我想,老師可能在教家庭分工吧,卻遇上我家這個大反例。     催化奶爸的三個關鍵     我常戲稱自己是「長工」,我家四人,重要排名第四。長工不是浪得虛名,舉凡家事:洗衣曬衣、煮飯洗碗、洗廁所、洗床單、買衛生紙都是我,而修繕水電、修理小東西、傷口處理、打蚊子蟑螂的也是我,最後買玩具、安排旅遊、陪孩子玩及繳各項費用還是我。真是古有媽媽愛吃魚頭之說(流傳許久的一則故事,話說媽媽總是把魚肉留給孩子,孩子就理所當然認為媽媽愛吃魚頭),現有爸爸天天付清節之悲。     那我太太做什

麼?檢查孩子功課、陪孩子上足球課及各式LINE群組的聯絡代表,剩下的還真是只有躺沙發玩手機(據她本人說法,因為電視被孩子霸占,不然可以多增一項看電視),反正動腦的她做,動手的我做。     難道,我就是天生奶爸嗎?     也不是,成長中有些關鍵影響我的親職選擇。最初是小學時,某天假日,母親加班,父親竟然下廚煮咖哩飯,那時非常驚訝:「爸爸也可以(會)煮飯!?」聽起來很好笑,但又很重要,因為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傳遞出沒有絕對的性別分工,這是關鍵一。     第二個關鍵是生活必需。我是台南人,讀大學時獨自北上到校住宿,必須用有限的預算生活,衛生紙一次買一包,張數要精打細算,

收集折價券及到暢貨中心買瑕疵品。轉到校外租房時,老舊公寓要裝冷氣,房東說找人來裝要錢,只好自己找水電行買中古機,再自行買電表接線。為了避免生活無聊,也不能只有省吃儉用,我開始種花植草養魚、煮咖啡、下廚、逛博物館、到唱片城聽各類音樂,騎自行車環河及自助旅遊,最後就習慣什麼都自己做,包括打理一個家。     最後一個關鍵是感情市場。現代男人不好當,不會洗手作羹湯,就沒理由邀來房(間),下廚煮菜可是約會的好理由呢,若被女性讚美廚藝,就會想繼續做下去,哪知婚後變成不歸路。     簡單來說,奶爸的形成是原生家庭的示範、不無聊的個人生活及女性青睞所慢慢堆出來的。     身教永遠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如果希望先生多參與家務,我會建議位於強勢的太太善用撒嬌語態,而位於弱勢的太太善用崇拜語態,像教養孩子一般,推先生以家事為榮,會潛移默化的。     又是心理師又是長工又是奶爸,現代爸爸「如何當父親」與兒女相處呢?     平時工作忙,我盡量一切從簡,靠信念產生「第一原則」:最重要的原則優先遵守。例如「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先做好這個,其他的現實考量自會跟上並排出做事順序。     最後,爸爸們也別忘了要照顧自己,身教永遠是我們給予最直接的禮物,爸爸開心孩子也會開心。

台南5號公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溝溪溪畔步道」因鄰近的大溝溪水質清淨,是適合螢火蟲生活繁衍的環境。白天可在溪畔觀賞到翩翩飛舞的群蝶,夜晚則可觀賞螢火蟲活動的足跡

#賞螢 #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 #圓覺寺步道 #湖山六號公園共融遊戲場 #Triple Cafe #親子景點 #台北景點 #賞螢景點

🔑【副頻道「Jordan日常」】https://bit.ly/3hhOQDg

🔑【「Jordan到處走」粉絲頁】 https://bit.ly/2XaazF9

🔑【「Jordan到處走」】Instagram https://bit.ly/3la5mWY

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及圓覺寺步道的詳細介紹影片:
台北市超棒休閒級健行路線 - 內湖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連走圓覺寺步道至圓覺瀑布,順遊賞5萬株草花花海 https://youtu.be/05PBE9F4f4g

--- 交通資訊 ---
※ 開車:Google Map
輸入 https://goo.gl/maps/nA349rm4Tr3cg26F8 ,可導航至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入口
※ 捷運:
搭乘文湖線到「大湖公園」站,然後步行800公尺,可到達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入口
※ 公車:
東南客運小3,搭到「大湖國小」站,再步行120公尺,可到達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入口

--- Traffic Information ---
※ Driving :
Use the Google Map link
https://goo.gl/maps/CSxRU84gNdX4VKWSA to the entrance of Ecological and Flood Control of Dagoi Stream Park
※ MRT:
Take Wenhu Line to " Dahu Park ", then walk 800 meters to the entrance of Ecological and Flood Control of Dagoi Stream Park
※ Bus:
Take a bus to " Dahu Elementary School ", then walk 120 meters to the entrance of Ecological and Flood Control of Dagoi Stream Park

東南客運小3路線圖及時刻表(Bus route map and schedule for Southeast Bus S3)
http://southeastbus.com/index/taipei/S3.html

健行影片 https://bit.ly/30XNJBD
渡假村、飯店住宿 https://bit.ly/3fcCDh6
陽明山景點 https://bit.ly/2P3URqC
賞花系列 https://bit.ly/336ZOHj
夏天避暑清涼步道 https://bit.ly/2CYLRk4
兒童遊戲場 https://bit.ly/3f9qXf5
玩水系列 https://bit.ly/2Xab4Px
歷史建築古蹟 https://bit.ly/2BGNzWR
博物館 https://bit.ly/3094SZS
台北景點 https://bit.ly/39BY0HN
基隆景點 https://bit.ly/2PaYsDa
宜蘭景點 https://bit.ly/3098Mly
新北市瑞芳區景點 https://bit.ly/3368SMD
新北市淡水區景點 https://bit.ly/2D0q6R4
新北市石門區景點 https://bit.ly/2BHDCbJ
新北市萬里區景點 https://bit.ly/3gblYMx
新北市貢寮區景點 https://bit.ly/2X7JgLN
新北市汐止區景點 https://bit.ly/2D1Tp5B
新北市平溪區景點 https://bit.ly/3gejH2Z
台南景點 https://bit.ly/2Dh8fFm

🔔商業配合聯絡方式:
1. FB粉絲專頁「Jordan到處走」私訊
2. E-mail:[email protected]

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休閒調適之關聯分析-以新竹客運低地板公車駕駛為例

為了解決台南5號公車的問題,作者黃品順 這樣論述:

隨著低地板公車的引入,公車駕駛除了原有的工作壓力外,又要多花心思照顧輪椅使用者及高齡長者,在這樣的壓力下,本研究將探討低地板公車駕駛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及休閒調適之關聯性,以桃園市新竹客運低地板公車駕駛為研究對象,共約30人。本研究以發放問卷方式施測,發放問卷共發出30份,回收27份問卷,回收率為90%。本研究將回收有效問卷以SPSS套裝軟體進行分析,包含: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實證研究結果重點摘錄如下:1. 不同背景變項之低地板公車駕駛對工作壓力沒有顯著差異。2. 不同背景變項之低地板公車駕駛對工作滿意度具有部分差異。3.

不同背景變項之低地板公車駕駛對休閒調適沒有顯著差異。4. 低地板公車駕駛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有顯著負相關。5. 低地板公車駕駛工作滿意度與休閒調適沒有顯著相關。6. 低地板公車駕駛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沒有顯著相關。7. 低地板公車駕駛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不具有顯著負向影響。8. 低地板公車駕駛工作壓力對休閒調適不具有顯著正向影響。9. 低地板公車駕駛工作滿意度對休閒調適不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總結而言,此研究希望能解釋低地板公車駕駛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休閒調適之間的關係,客運業者也可藉此了解駕駛的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及休閒參與,希望藉此研究提供給政府單位、客運業者及學術先進參考。

破解好萊塢的科幻想像:11種電影裡的世界末日與科學

為了解決台南5號公車的問題,作者艾德華斯布魯克斯 這樣論述:

  這本書是為了「可以在下列框框中打勾的人」而寫的:   我總有一天會死   我喜歡看電影     好萊塢電影,不乏世界末日的題材,   劇情裡駭人的病毒、不孕症、AI、氣候變遷……,   真的可能終結人類嗎?   本書由一腳踩進電影圈的節目主持人艾德華斯,   加上量子物理學家布魯克斯,   攜手破解科幻片的末日劇情,   帶領讀者思考,這些世界末日,離我們有多遠?     本書內容包括:     ●電影中的科學思辯   為什麼同樣講氣候變遷,《氣象戰》的情節,比《明天過後》聰明?   雖然世界上沒有《食人樹》,   但會走路的棕梠、會「友愛」的植物,又是怎麼回事?   全家都失眠的「不眠家

族」,發生了什麼事?   為何說掠食性動物是人類的「貴人」?     ●末日求生指南   如今疫情蔓延的世界,有什麼可以向《全境擴散》借鏡?   萬一發生核戰,該搬去哪些地方,有哪些生存指南?   當《彗星撞地球》時,有哪些自救法?   如果不想面對死亡,可以把自己冷凍起來嗎?     本書適合   總想吐槽電影情節不科學的人   好奇世界末日長怎樣的人   面對世界末日,有強烈求生意志的人   看電影時,不想被孩子問倒的父母、師長   看電影時,想要問倒父母、師長的孩子   作者簡介 艾德華斯 Rick Edwards   作家,也是英國廣播公司第一台的「不可能!」(!mpossib

le)問答節目主持人。瑞克在劍橋大學取得自然科學學位,總算有點學以致用。 布魯克斯 Michael Brooks   博士身兼作家、記者及《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雜誌顧問。迄今為止,他最大的成就並不是拿到量子物理學博士學位,而是寫了艾德華斯最喜愛的科普書籍《科學的13件怪事》(13 Things That Don't Make Sense)。   兩人合著的《科幻電影的預言與真實:人類命運的科學想像、思辯與對話》榮獲《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科學書籍;他們也在沃爾夫岡電台(Radio Wolfgang)主持得過獎的播客節目「Science(ish)」。在Twitter@sc

ience_ish和www.scienceish.org網站上,可以追蹤他們的一舉一動。 譯者簡介 黃靜雅   台南市人,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碩士(主修大氣環境),著有《台灣天氣變變變》(合著),譯有《看雲趣》、《觀念地球科學》(合譯)、《第六次大滅絕》、《如果這樣,會怎樣?》、《薩克斯自傳》、《水之書》、《解密雙螺旋》、《這麼做,就對了!》等,曾獲第八屆、第九屆吳大猷科普獎翻譯類佳作。除了大氣科學專長,也曾出版音樂專輯「看月娘」、「生活是一條歌」;創作兒童音樂專輯「春天佇陀位」、「幸福的孩子愛唱歌」、「最棒的就是你」等。2002年之後定居加拿大溫哥華,卻心繫台灣的一舉一動,自稱是「用母親的

眼睛與關懷萬物的心,跨界地球大氣與原創音樂」的家庭主婦。 繪者簡介 鄭涵文   曾任《聯合報》、《報導者》記者,後於學術出版界小打滾一陣,現任圖文創作者,希望就這樣畫下去。迷戀資訊圖表,關注醫藥、海洋及廢棄物議題,並與夥伴合著《血淚漁場》一書。 序    面對死亡,讓人更高尚 第 1 種末日  病毒肆虐 第 2 種末日  小行星來襲 第 3 種末日  掠食性動物攻擊 第 4 種末日  智慧型機器人 第 5 種末日  不孕症危機 第 6 種末日  氣候大反撲 第 7 種末日  夜夜不成眠 第 8 種末日  植物殺手 第 9 種末日  年老體衰 第 10 種末日  核武

浩劫 第 11 種末日  死神來了 致謝   序 面對死亡,讓人更高尚   這本書是為了「可以在下列框框中打勾的人」而寫的:   我總有一天會死   我喜歡看電影   我們不妨直說吧,看了這本書,你恐怕還是免不了一死。身為作家,能達成的目標有限,即使你和我們一樣很擅長寫作。   我們的目標比較平庸一點。我們覺得,在好萊塢的推波助瀾下,我們可以提升你的境界,使你成為更好的人。所以,如果兩個框框你都可以打勾,請繼續看下去。   或許看起來不太像,但這是一本勵志書。我們心知肚明,這本書的書名不是一看就很勵志的那種。不是《六種改善人生的方法:沉溺於不可避免的死亡之餘、不忘用貴森森的爆米

花和不冷不熱的玉米片來填飽自己》,或《駕馭好萊塢讓你得永生(永遠活在愛人的心中)》。但是這本書將會透過以下三道步驟,使你成為更好的人:   第一道步驟:看一些電影。很容易吧?   第二道步驟差不多一樣簡單:聽我們娓娓道來「電影中招來死神的各種方法」。   第三道步驟有點難:你要勇於面對自己的死亡。   好消息是,第三道步驟可有可無。等到完成第二道步驟,反正你已經變成更好的人了。為什麼呢?因為完成了第一道和第二道步驟,你就會明白,死亡在電影中無所不在。好萊塢並不是真的想要殺死你,而是別無選擇。威脅要殺死什麼東西,這樣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而你的關注正是好萊塢非常想要的。   每位優秀的編劇和

導演都知道,我們骨子裡有一種「渴望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基因。我們喜歡聞血腥味(至少隱喻上來說)。腎上腺素伴隨著威脅感而來,令人興奮不已。說來有悖常理,但面對死亡,反而令我們感覺生氣勃勃。激勵我們成為更好的人、不枉此生好好活著的,正是死亡。   這就是為什麼,所有人類文化訴說的故事,說來說去都在訴說死亡的危險。   自從有了聊天和歷史紀錄,就有了關於死亡的故事。第一個記載有案的故事(寫在四千年前的泥板上),是一部稱為《吉爾伽美什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的詩集。是什麼樣的故事?有一個怕死的國王,想要長生不老。從此以後,一些最扣人心弦的故事總是和「英雄與致命怪物搏鬥」有

關,例如:貝武夫大戰怪獸格蘭戴爾(Beowulf vs. Grendel)、忒修斯大戰牛頭怪獸(Theseus vs. the Minotaur)、洛基大戰伊凡卓格(Rocky vs. Ivan Drago)。   人類愛看「與死亡打交道」的故事,這種欲望塑造了好萊塢的風格。這就是為什麼,往往電影才開始沒多久,你就會感受到死亡的陰影。《小鹿斑比》的鹿媽媽死了(抱歉爆雷了)。《美女與野獸》的貝兒也失去了她的母親。這麼多的迪士尼英雄喪父或喪母,實在很難理解,這些電影怎麼會適合兒童觀看。迪士尼幾乎都在讓你看缺德的繼父和邪惡的後母,或是有愛心卻沒本事的阿姨和叔叔。從《冰雪奇緣》到《星際大戰》,劇情中

有已逝親人的電影,多到讓你嚇一跳。   在好萊塢,死亡從來不會遠在天邊,因為貼近死亡才能提高你的電影體驗。這就是為什麼,每個英雄或英雌都必須面對自己的死亡,或是面對壟罩他們、他們家人、他們社會、他們星球……甚至他們整個星系的生死存亡威脅。不管威脅的形式是病毒、鯊魚、小行星、殺人如麻的外星人,還是持刀砍人的心理變態老阿伯,致人於死的怪物總是在附近蠢蠢欲動。   這話聽起來可能不太好聽,但事實就是如此。部分是因為,這正是探索科學的一種藉口。很多科學研究無非是在尋找避免死亡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麼,本書的字裡行間,充滿了科學家的豐功偉業與見解。   科學家深入外太空,為了窺探小行星的威脅。他們試圖

搞清楚,該如何描述死亡本身:生命的終止,究竟是從心臟停止跳動,還是從核磁共振(MRI)掃描儀再也看不到大腦信號的那一刻開始?掠食性動物如何演化、如何殺戮、我們如何避開牠們,向來都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科學主題。   科學家也研究很現代的問題,例如:由於現代塑膠產品中的人工激素釋放至環境中,所有的物種是否岌岌可危?氣候變化會不會一發不可收拾,使我們的星球陷入混亂?目前很流行的失眠,會不會摧毀我們的心智?還有,人類史上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發生後,一個世紀以來,對於病毒造成的生存威脅,我們有何因應之道?生老病死是否無可避免?還是我們快要找到萬靈丹了?     事實上,好萊塢迷戀死亡,正好幫了我們所有人的

忙。因為,如果有什麼事情是科學家知道的,那就是:想到死亡,讓我們解決了很多事情。死亡是大部分醫學進步的根源,理由很明顯。死亡也是農業、建築業、衣服以及始於軍事創新的所有技術的根源。在許多方面,文明正是「我們與死亡格格不入」的副產品。     但其實不只是這樣。各種科學實驗顯示,不諱言死亡,使我們對人類同胞表現出更高尚的行為。有一項研究,訪談人們對於慈善機構的態度,結果發現,在殯儀館旁邊接受訪談的人,重視慈善捐贈的程度高於在其他地方接受訪談的人。想到死亡,使人們拒絕財富名利之追求,使人們重視生命中的種種關係,成為更好的人。   事實上,由於明知自己難免一死,我們熱中於建立恆久的傳承,藉由寫書、

拍攝影片、成立家庭來珍藏記憶。德國有一項「請受試者聯想自己死亡」的實驗,結果使他們更有意願生兒育女。   這就是本書之所以是勵志書的原因。剖析好萊塢想要用哪些方法來殺死你(或至少讓你深思死亡),最終會使你在各方面都變得更好。聖雄甘地曾經說過:「如同明日將死那樣生活,如同永遠不死那樣求知。」這本書可以幫助你一舉兩得。   不用客氣。   瑞克與邁可 第一種末日 病毒肆虐 《全境擴散》的故事,有一大半是以「潛在的威脅正伺機而動」來吊人胃口。鏡頭下感染者剛才觸摸過的表面,是本片中揮之不去的畫面,令人感到極度不安。我們是該感到不安。我們是該害怕這些病媒(fomite,帶有獨立病毒或細菌粒子的

物體或表面)。 每回你的手上有病毒,病毒沾染到某個物體(門把或電梯按鈕),那個物體就會變成「病媒」。這個名詞來自於「火種」的拉丁文,因為有一位16世紀的義大利醫生發現,這種受汙染的表面可能會點燃傳染病之火。 病媒在現代世界中無所不在,尤其是在一大群人匆忙來去的地方。 2017年,微生物學家馬特維勒(Paul Matewele)在倫敦公共交通系統的80個不同地方採集樣本。他發現,座椅、欄杆、牆壁和門上都有一大堆細菌。倫敦地鐵有95種不同類型的細菌。計程車有40種左右的細菌,公共汽車有37種。其中一些菌種屬於所謂的「耐抗生素」類型。這似乎值得注意一下。 在電影裡,米爾絲(Erin Mears)博士

向公車上的倒楣鬼提出忠告,我們可以再多補充一下。是的,不要跟任何人交談!不要碰任何人!而且,不要碰任何東西!你會不斷的產生致命的病媒。 在某些傳染病的散播過程中,病媒扮演重要角色。舉例來說,伊波拉病毒不會經由打噴嚏或咳嗽傳染。它的傳染是經由接觸受汙染的身體、糞便、嘔吐物、屍體、地板、牆壁、水桶、衣服⋯⋯罹病者身體的液化部分會導致病毒滲染到任何東西。 其他的病毒,有很多也會製造病媒。研究人員檢驗人類出入的場所時發現,日托中心和家庭住宅的毛巾上有流感病毒;手機、門把、馬桶把手和電腦滑鼠上有冠狀病毒;醫院和郵輪的水杯、燈罩、床罩上有諾羅病毒;小兒科病房的冰箱門把上有輪狀病毒;酒吧的釉瓷磚表面上有肝炎

病毒;咖啡店的玻璃杯上有腺病毒。 一百年前,唯有當你身處暴發疫情的地區時,這一切才會是問題。但如今,由於全球運輸網和高流動率的城市人口,傳染病可能會不請自來。真的會這樣。

大規模地震時外部支援調集策略之研 究-以新北市為例

為了解決台南5號公車的問題,作者張加靖 這樣論述:

台灣地震運動頻繁,常因大規模地震發生造成重大災情。本研究採用地震衝擊資訊平台,以科技部馬國鳳委員團隊針對山腳斷層南段發生規模6.6大規模地震為情境假設,進行大規模地震衝擊模擬,推估震災損害情境,據以研擬外部救災支援調集策略之策略研析的方式。本研究利用地震衝擊模擬所得的相關圖層,與新北市轄區內相對應的底圖,進行空間資料套疊與分析,再透過深度訪談方法,基於0206美濃大地震、0206花蓮大地震、宜蘭普悠瑪號、花蓮太魯閣號火車翻覆重大事件等災例的指揮調度經驗,訪談參與救災決策者,歸納有關調集外部支援的溝通方式與執行落差,以擬具外部救災資源的集結協調管理架構。研究結果發現,當災害發生時,道路坍方與阻

斷情形,會讓預擬救災路線無法順利通行,必須要再視實際道路災況另外研擬調集策略。建議將支援救災隊伍集結地點設在高速公路的交流道口附近,並規劃出熱區、暖區、冷區,冷區外圍設置路障點以及人員進出管制區,並規劃空運及海運為為替代陸運中斷之集結點,以供車輛出入與器耗材支援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