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台灣國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國城寫的 透視國家如何決斷?(《國家的決斷》與《美國的決斷》)【張國城老師限量簽名版】 和王立,沈伯洋的 阿共打來怎麼辦:你以為知道但實際一無所知的台海軍事常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覽會也說明:2022年台灣航太產業趨勢研討會. 11/22 台中場(免費報名). 更多主題. 最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 林泰和所指導 劉超文的 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起源與政策之探討-2017至2021年 (2021),提出台灣國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川普、習近平、印太戰略、軍事戰略、地緣戰略、外交戰略、四方安全對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董祥開所指導 翁明琮的 國軍幹部公共服務動機、角色衝突與程序規則對工作績效之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工作績效、公共服務動機、角色衝突、繁文縟節、有效規則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國防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國防自主最需補課的基本功:系統工程整合 - 中時新聞網則補充:台灣 的國防工業有個明顯問題,就是軍備研發只侷限在極少數的專門單位,比如中科院、漢翔、台船、聯勤。然而,健全的自主國防產業,應該與國內其他產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國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透視國家如何決斷?(《國家的決斷》與《美國的決斷》)【張國城老師限量簽名版】

為了解決台灣國防的問題,作者張國城 這樣論述:

透視國家行為,了解領導者決斷 政治學權威專家,張國城老師帶領你精準掌握全球局勢     【《國家的決斷》介紹】     一本為台灣人而寫的國際關係史,   凡欲瞭解台灣的命運與前途者不得不看。     ★從日本投降、聯合國創建、韓戰、越戰、中國改革開放,到經濟全球化,美國、蘇聯兩大超強的爭霸決定了世界政治的格局,也決定了台灣與中華民國的命運。     一九五〇年四月十四日,在柏林封鎖、捷克二月政變等一連串國際危機之後,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向總統杜魯門提交一份被列為絕對機密的「NSC-68號文件」,疾呼美國有道德責任捍衛自由社會的完整與活力,而「自由體制在任何地方的挫敗就是全面的挫敗」。連同四年

前指出蘇聯與美國不可能和平共處的「長電報」,這兩份文件奠定了美國對蘇聯與共產勢力的圍堵政策,確立隨後近半個世紀自由與極權兩大陣營對抗的世界格局。     日本投降前的一週,蘇聯藉口對日宣戰入侵中國東北、扶植中共,將建立中華民國的國民黨驅至台灣。正當杜魯門即將放棄蔣介石政權之際,韓戰爆發。為了阻止共產勢力在亞洲的擴張,美國捨棄了民族自決的原則,在台灣支持一個反共卻獨裁的政權。台灣、中華民國,兩者的命運從此意外地緊緊綁在一起,在美、蘇、中三國的合縱連橫中時而被籠絡、時而被拋棄,在波濤洶湧的大國角力中,一方面堅定地求生存,卻也屢屢錯失改善國際地位的良機,不得不在《波茨坦宣言》、《舊金山和約》、《中日

和約》與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中尋求法律定位的蛛絲馬跡,仰賴美援復甦、依靠融入國際貿易體系興起,面對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的風暴,在國家身分被否定的危機中藉由民主化與本土化來鞏固政權合法性;乘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迎向世界,卻又陷入改革開放後的中國設下的「中國化」牢籠。我們國家的未來依然渺不可測。     ★台北醫學大學連續三年「傳習教師」榮譽得主,堅持質疑權威、對抗盲從的「雜魚講堂」主講的張國城教授,從現實不帶幻想的角度,以條約、數據、權力為本,為中華民民國的歷史與台灣的未來把脈。     《國家的決斷》作者張國城教授是知名的國防外交與軍事戰略專家。深諳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理論的他,主張「國家」的

能力、意圖與決斷是一切國際政治的根本。在本書中,他詳細分析從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投降、聯合國與北約的建立、自由與共產陣營的分裂對峙、核武問世、鐵幕降臨、韓戰、越戰,一直到蘇聯解體、美國獨霸、第三波民主化與經濟全球化席捲全球,在這當中國家的興衰起伏與權力的消長更迭。而最重要的是,對於國家地位不明、被排除於國際組織之外的台灣來說,我們的安全與福祉如何被發生在其他國家的戰場與外交會議中的事件所決定?這是這本書試圖解答的。     「以台灣的人口、經濟規模和所處位置,卻沒有辦法參與絕大多數的國際組織,且幾乎無法發展正常的國與國關係,被世界上九成以上的國家否認,這不是正常狀況。」但缺少國家身分對台灣究竟帶

來哪些傷害?我們對國際現實如何才能有清明的認識?政治領導人能否在需要捍衛國家利益時做出勇敢且前瞻的決斷?長期以來由於台灣遠離國際社會、對國際事務陌生而冷漠,我們常飽受缺乏「國際觀」之譏。《國家的決斷》從台灣人的視角出發,以台灣的利益為主體,屢屢剖析台灣如何在險惡的國際社會中走到今天,不僅彌補台灣人走向世界時的知識貧乏,更是思考台灣未來前途時必備的參考。     【《美國的決斷》介紹】     道德,是美國外交重要的原則。     以契約為本、以民主自由為重,   受三權分立約束,但重視軍事實力和集體安全。   美國的外交政策重視利益,   但也比任何國家更重視自由主義的理想。     從《中美

共同防禦條約》、美援保台,到近期台美關係升溫,   美國展現了「鐵肩擔道義」的決心。   但是,台灣準備好了嗎?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小羅斯福總統隨即宣戰,在艱苦作戰四年後徹底擊垮日本。資源貧瘠的日本為何膽敢挑戰廣土眾民、物產豐饒的美國?此前,儘管德國與日本已經分別在歐亞發動戰爭,但美國一則未建立龐大常備軍,二則孤立主義作祟,遲遲不投入戰爭。美國社會的偏安心態誘發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僥倖心理,誤以為日本只要能對珍珠港施加毀滅性打擊,就能癱瘓美國意志,逼其求和。     1945年,在雅爾達會議上,史達林把美國對蘇聯的配合,視為因其民心厭戰而有的懦弱

退縮,遂以武力大肆擴張其共產勢力。二戰結束後,北韓金日成在蘇聯的大力支持下積極建軍備戰。而在南方,美國遵守聯合國大會一一二號決議,逐步從南韓撤軍。同時,美國在中國放棄了對蔣介石的支持,更加鼓勵了金日成揮兵南下的野心。韓戰於是爆發。     在《美國的決斷》中,張國城老師以大量近代史來證明,20世紀幾場最重大的危機或戰爭,不但不是美國發動的,反而都是因為美國未勇於承擔起「世界警察」的角色,而讓野心狂徒有機可乘。     美國的「道德外交」除了展現在對抗暴力、尊重民主自決之外,更在於建立以契約為本的國際秩序。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主張反對秘密外交、限制軍備、維繫航海自由、消除貿易障礙、尊重殖民地人

民心聲,開啟了自由主義外交原則的先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為了不是發生在本國領土上的戰爭,犧牲子弟性命無數,戰後非但不取歐亞寸土,還以「馬歇爾計畫」大力資助歐洲的恢復,更陸續領導建立「聯合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作為促進各國平等對話、合作發展、確保集體安全的國際組織,締造了七十年的世界和平與繁榮。     《美國的決斷》以三部分向讀者介紹美國的外交思維與決策:從獨立建國到2020年的美國對外關係史;決定美國外交政策的機構與思想;以及美國與中國、台灣的外交史。張國城老師在書中將說明,美國獨特的建國歷程與精神,使其成為一個充滿自由主義之道德理想的國家,其外交政策受到民意與三權分立機制的監督制

衡,重視遵守契約與集體共識。但同時,美國也兼顧現實主義思維,厚植軍事實力,在戰爭中計畫以絕對優勢武力壓制對手,以求減少傷亡,並縮短戰爭。     無可諱言,美國的政策有其自私自利、荒腔走板的一面,這是因為如同任何民主國家,美國政府必須以國內選民的利益為首要考量,並常受限於決策者的智慧、人格與本位主義。然而,美國的作為亦經常遭到誤解與苛責,其貢獻則常被低估,或被視為理所當然。鑑於美國的地位,理解美國的決策思維是任何其他國家之所必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就因為成功爭取到美國參戰而贏得最後勝利。     時值美中衝突升高之際,台灣究竟應該如何評估美國的作為,成為所有國民心中的疑惑。《美國的決斷》

主張,美國不僅不是許多批評者口中窮兵黷武、欺負弱小的帝國,而是一個具備「鐵肩擔道義」之精神、願意續絕存亡、濟弱扶傾的世界警察。尤其,從195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開始,雖然其後發生了中美斷交,但美國在軍事、外交與經濟上對台灣的援助,主要是出於道義責任,並無實質上的利益或必要。如何正確解讀美國的政策、掌握美國決策者的思維,進而爭取美國的支持與合作,將攸關台灣未來的安全與福祉。   聯合推薦     沈伯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汪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林濁水(前立法委員)   張登及(台大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   許杏宜(台北律師公會中國大陸事務委員會主委)   郭

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陳凝觀(《年代向錢看》主持人)   蔡依橙(醫師╱「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鄭弘儀(資深媒體人)

台灣國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

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起源與政策之探討-2017至2021年

為了解決台灣國防的問題,作者劉超文 這樣論述:

川普總統自2017年就職第45任美國總統以後,美中之間即產生巨大變化,兩國的交往從歷任美國總統的時而合作、時而競爭,演變至川普總統執政時,對峙與衝突取代了合作與競爭。尤其以印太區域整體情勢,在川普總統強勢作風影響下,印太地區亦正因中國的崛起現象,彷彿是危險光譜上正散發恆光的一點,讓世界各國不得不重視與正視此一充滿危機與衝突的光譜跡象。本研究旨在探討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起源與政策探討,特別是針對中國崛起造成美國與世界各國無論在軍事、地緣與外交戰略帶來的衝擊與挑戰。本研究主要含括三個部分之探討:第一是探討「印太戰略」的起源,對照歐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試圖說明兩者間異同並闡述其他國家的「印

太戰略」,以追溯其起源;第二是中國的崛起對美國帶來的威脅,尤其當習近平2012年掌權後,挾其改革開放後整體國力大幅發展成果,帶動在印太區域軍事、地緣及外交戰略的擴張,對美國與其盟邦所造成衝擊與挑戰;最後則是循上述脈胳與基礎,進一步探討川普政府如何以「印太戰略」之軍事、地緣與外交政策應對中國的崛起,探討美中兩國關係是否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並足以因應威脅。研究發現,面對中國崛起所造成的挑戰,川普總統因敗選而中止連任,「印太戰略」政策亦無法繼續落實。其各項政策與作為亦隨政權轉移而有所調整,惟觀察接任的拜登總統以「自由與開放」的印太用語,取代原有「安全與繁榮」來推測,拜登政府的美中關係政策仍延續川普政

府路線。對中國或印太區域安全影響仍待後續觀察。

阿共打來怎麼辦:你以為知道但實際一無所知的台海軍事常識

為了解決台灣國防的問題,作者王立,沈伯洋 這樣論述:

  ◎ 破解多年來流傳的各種軍事謠言,建立基於事實根據的軍事常識。   ◎ 處在緊張的美中對峙,美日歐澳印圍中勢態,台灣處在第一線,必須更清楚理解我們所在的實際處境。   ◎ 培養基礎常識,判斷局勢變化,不被各種假訊息、資訊戰謠言牽著走,免得順了對手的意。   你所知道的軍事情報大都是謠言   重新建立對台海軍事現況的認知   破除常見的攻台軍事謠言   1|彈道飛彈無敵論   2|千台無人機癱瘓防禦論   3|空降部隊奇襲斬首論   4|直升機快速打擊部隊斬首論   5|民航機奪取機場論   6|萬船齊發攻台論   7|航空母艦夾擊論(台灣東部淪陷論)   8|貨櫃改裝飛彈船突襲論(

美軍航母擊沉論)   9|近年正夯的巡弋飛彈與長程火箭彈襲台論   10|萬年不變的經典謠言——封鎖台灣   軍事謠言是造成台灣失敗主義的溫床   台灣大選之前,必會出現軍事謠言大量散布。   以往都是少部分的中國網民,配合台灣統派譏諷貶低台灣國軍,散播吹捧解放軍實力的農場文。但在二〇二〇年總統大選,此趨勢已擴張到一般民眾,透過LINE、Facebook等封閉群組的特性,中國加強資訊戰的力道,力求讓台灣民眾普遍相信,中國解放軍的實力不僅可以三兩下打敗台灣,更可以超英趕美,不出數年就可成為新霸權。也就是要台灣人早點認清現實,快快投降。   但仔細想一想,這類謠言的目的是什麼?   謠言

是動搖對手民心的武器,是在沒有把握、無法有效直接進擊時,靠謠言來動搖對手的信心,創造打擊的有利條件,甚至想以恐嚇的方式讓台灣乖乖就範。因此,謠言所代表的是造謠的一方沒有必勝的把握,試圖透過謠言創造對其有利的情勢。   建立基礎軍事常識,培養全民認知戰力   然而,這些謠言之所以能歷久不衰,代表的是台灣人對軍事常識的認知不足。更頭痛的是,政治上藍綠對抗的結果,讓雙方支持者對於理應客觀面對的軍事議題,採取政治立場優先的態度。錯誤的認知,在心戰的層面來說對台灣當然是不利的,更糟糕的是,會影響到我們對國防建軍需求的判斷,產生不切實際的看法。不管是認為解放軍無敵,台灣怎麼做都沒差,不如放棄軍備,還是

反過來覺得台灣必勝,所以武器亂買也沒差,這兩種想法都會危害到國家安全。   要建立對台海狀況合理的判斷,就需要先釐清謠言。本書先針對近三十年來常見的軍事謠言加以解析、破除,讓讀者了解各種謠傳的攻台傳聞,若不是成功機率極低,就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多方配合,絕非所向披靡的神兵利器。透過破除謠言來建立較完整的軍事觀念,認識解放軍為了提高勝算會使用的戰術,合理的範圍會到哪裡,以及台灣所擁有的防禦力量。接著再解釋中國想要侵略台灣會使用的方案,以及過程會面對什麼樣的挑戰。書中也討論在非軍事作戰外,中國一直在對台灣採取哪些沒有煙硝的侵略手段。   從台海情勢到地緣戰略,大方向解析局勢   除了以戰略觀

點分析局勢,更從民眾的角度來看日常面對的中國攻勢,書中也包含了台灣人最關心的議題:如果戰爭爆發,生活會變成怎樣。最後,用較寬廣的視野看國際戰略,介紹台灣及周邊國家,以各國的利益與立場會怎樣規畫長期戰略。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會發現許多謠言完全與各國的戰略衝突。本書同時也以解放軍的角度來分析,建軍的目的究竟劍指何方。台灣人處在相對弱小的位置,常看貶自己、被謠言蠱惑,忘了中國也會害怕被侵略。立場對調,站在北京的角度,將會有完全不同的想法。   不過分奢望台灣是軍事強權,畢竟我們不侵略他國,但建立足以自衛與嚇阻入侵者的防衛力量,首先要國民擁有基本且實際的軍事認知。要能夠客觀理性評估我方與敵方的優缺點,

才可以在鋪天蓋地的謠言恫嚇認知作戰下,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全民具備該有的正確認知戰力,台灣也才得以在面對複雜的世界局勢時走穩自己的路途。   「中國的未來目標是積極的擴張,以成為世紀霸權,制定世界新秩序。台灣一旦被拿下,變成中國的軍事基地,下一步就是指向東亞全體與西太平洋,到時台灣真正的戰禍才要開始。   「那麼,不顧一切發動戰爭攻下台灣,真的是中國統戰台灣的唯一目標嗎?其實,透過買辦跟被收買的內應來買下台灣,永遠比打下台灣划算。」——〈結語〉   「要先知道合理的手段,才會曉得該怎樣因應,不然老是用台灣必敗的角度,去預設中國所有的武器與戰術都必定成功,這叫作失敗主義。讓台灣人落入失敗主義,

覺得做什麼都沒用,這樣中國就可以用最節省的方式攻下台灣,這才是這些謠言想要達到的目的。」——〈謠言就是要讓人變成失敗主義者〉   「偏保守與右派的,最容易被陰謀論以及刻板印象吸引,使其走向極端化,滲透進去非常花時間,但若成功則會有堅定的支持者。自由與左派,則最容易被看似理想的言論所吸引,輕易相信證據力薄弱的個人說法,要滲透非常的簡單,只是成功後的堅定支持者少且分散。俄羅斯以此方法拿去對付烏克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國,效果相當卓著,就目前所知,用反戰、和平當作口號,透過接近共產主義的進步派,最容易裂解民主國家,只要讓進步分子做永續抗爭就可以。」——〈資訊戰〉   「各國的戰略構想,最重要的是『既有

架構』,若在既有秩序下是得利者,就沒有破壞秩序的誘因。要改變原有的架構,挑戰者就得要提出更佳的條件,至少在整個西太平洋到印度洋間,中國都是挑戰者,而非秩序的維護者。中國當然有權力挑戰這個架構,但沒道理別人就一定要買單,尤其是受惠於原有體制的國家。」——〈各國戰略總結〉

國軍幹部公共服務動機、角色衝突與程序規則對工作績效之影響

為了解決台灣國防的問題,作者翁明琮 這樣論述:

隨著時代的演進,現今的軍隊也被泛稱為廣義的公務員,而公務體系不外乎也就需要龐大的行政文書及業務體系來支撐運作,軍隊如同公務體系一般,也是公文層層堆疊出的工作場域,近十數年來部隊裁撤縮編的組織精簡,人力的使用已不如精實、精進、精粹案前的充裕,大量的要求戰備訓練額外的非本務工作,勢必會壓縮到戰備訓練核心工作的時間及品質,因而使基層幹部產生角色衝突及繁文縟節感知,如何維持及提升基層單位軍士官幹部的工作績效也成為當今刻不容緩的關注焦點。本研究旨在探討公共服務動機、角色衝突、繁文縟節、有效規則對工作績效之影響,透過配額取樣方式針對某外島步兵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250份問卷,回收250份,有效問卷2

15份,經過分析結果發現,公共服務動機及有效規則對工作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因此,發掘、維持及提高幹部的公共服務動機也是其上級領導階層必須認知的知識及未來組織管理方向。除此之外,本研究亦發現,軍士官幹部的角色衝突及繁文縟節感知均屬中上程度,顯見過多的行政文書業務及額外勤務的確使基層營連級軍士官幹部必須在身兼多職的狀況下遂行戰備訓練工作,必須檢討刪除非必要雜務並針對部隊運作相關實務執行滾動式修正,以確保營連級基層單位能在最好的效率下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