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聚合化學品股份有限公司統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公司介紹 - 台達化學工業也說明:民國49年, 4月公司成立並於高雄前鎮區設廠,為國內首先生產福美林化工原料之工廠。 ... 利仁公司將持有本公司百分之51%之股權,全數轉讓給台灣聚合化學品股份有限公司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邵文政、鄭大偉所指導 江毓庭的 廢棄牡蠣殼發泡隔熱磚性能驗證與評估之研究 (2020),提出台灣聚合化學品股份有限公司統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牡蠣殼、無機聚合技術、發泡劑、隔熱磚、循環經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食品科學系所 邱秋霞、劉俊宏所指導 劉亭妤的 篩選生物表面活性劑之生產菌及其利用性 (2020),提出因為有 環境汙染、食用廢油、生物表面活性劑、D. churashimaensis FW4-T3、環境修復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聚合化學品股份有限公司統編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聚合化學品股份有限公司USI Corporation則補充:台灣聚合化學品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碼:1304)成立於1965 年5 月26 日,建立台灣第一座LDPE 工廠,主要業務為開發、製造與銷售聚.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聚合化學品股份有限公司統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廢棄牡蠣殼發泡隔熱磚性能驗證與評估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聚合化學品股份有限公司統編的問題,作者江毓庭 這樣論述:

依據農委會民國100~108年廢棄物統計資料顯示,國內每年平均製造14萬公噸的廢棄牡蠣殼,其中尚有1.8萬公噸未處理。本研究之目的以回收廢棄牡蠣殼製成牡蠣殼隔熱磚建材,使廢棄物達到減量、再利用之循環系統。本研究第一階段將廢牡蠣殼磨成牡蠣粉,使用無機聚合技術並添加高爐爐石粉,利用鋁粉發泡劑產出牡蠣殼隔熱磚,將不同配比實驗進行性能測試,以符合國家標準CNS之規範試驗;第二階段將實驗不同種類發泡劑及未添加發泡所製程牡蠣殼隔熱磚,並進行性能測試及比較分析其差異性;第三階段實驗將廢棄牡蠣殼隔熱磚製成碎粒料後以兩種配比再製,進行抗壓強度測試,評估循環再製可行性;第四階段實驗將探討牡蠣殼隔熱磚的隔熱性質,

以熱通量參數探討熱貫流的阻隔性,觀測吸熱及放熱冷卻效果,後續將儀器測量的數值匯入電腦建立趨勢比較圖表。利用綠建材標章、德國搖籃到搖籃評估系統、創新綠建材評估系統評估及綠建材環境效率評估系統,評估牡蠣殼隔熱磚符合永續循環、環境友善之得分,皆通過評估標準。

篩選生物表面活性劑之生產菌及其利用性

為了解決台灣聚合化學品股份有限公司統編的問題,作者劉亭妤 這樣論述:

隨著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食品的加工及製造過程中所產生之食用廢油及食品機械廢油等碳氫化合物之產生亦也隨之增加,因此對於環境所造成之油脂汙染日益嚴重,其中所造成之土壤及海洋之汙染嚴重影響其生態系統,而生物表面活性劑具有高生物降解性、較佳之環境相容性及低毒性,常被運用於環境污染中。本研究自水池及機車店中之油汙地面中篩選可產生生物表面活性劑之菌株及取文獻提及可產生生物表面活性劑之實驗室保存菌株,接種至可產生生物表面活性劑培養基MSM-P及MSM-T中,並以沙拉油及橄欖油作為碳源,培養96小時後離心取上清液測定其表面張力、乳化能力、驅油能力及塌陷試驗,篩選出四株菌株Pseudomonas aerugi

nosa BCRC15803、Dirkmeia churashimaensis FW4-T3、L11及L42,其中L11及L42經VITEK® 2 Compact菌種快速鑑定及基因鑑定,其菌名分別為Aeromonas veronii L11及Aeromonas veronii L42。D. churashimaensis FW4-T3於不同NaCl濃度之模擬環境中至少可存活4天,故適合應用於海水環境中。應用一次一因子部分更改其因子條件得知pH值、培養溫度及碳源濃度會影響菌株之表面張力數值,因此利用反應曲面法三變數三階層之Box-Behnken設計探討D. churashimaensis FW4

-T3生產生物表面活性劑之最適條件,而對D. churashimaensis FW4-T3其產生最低表面張力之條件為pH 7、培養溫度30℃及碳源濃度4%。其生產之生物表面活性劑於中性及鹼性環境及不同溫度中皆可維持於較佳之表面張力25.4±1.80~27.1±0.59 mN/m之間。於抑菌實驗方面,D. churashimaensis FW4-T3生產之粗生物表面活性劑對P. aeruginosa BCRC15803及V. parahaemolyticus其抑菌圈大小則隨著粗生物表面活性劑含量增加而增加,數值分別為13.73±3.19 mm及14.51±0.61 mm、7.76±1.20 mm

及7.87±1.85 mm。未來可應用於食用廢油汙染之環境修復,減少因油脂汙染對陸地及海洋生態系統之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