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台灣首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木下諄一 (KINOSHITA JUNICHI)寫的 記憶中的影子(限量親簽版) 和撒古流‧巴瓦瓦隆的 山芋頭:部落教室 II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際太空站拍攝台北夜景!他介紹「台灣首都」 璀璨燈火驚呆 ...也說明:台北市做為台灣的首都,擁有約270萬人口、加上周圍新北市的400萬人口,整座都會區繁華無比、燈火璀璨,棋盤式街道與迷宮型街巷儼然成為在地特色。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允晨文化 和典藏藝術家庭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徐昌志所指導 王治文的 以人本城市之思維探討街道綠軸的可能性 - 以新竹市為例 (2020),提出台灣首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人本空間、街道介面、綠色環境。

而第二篇論文明新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與環境資源管理系碩士班 陳鴻輝所指導 楊益維的 台3線丘陵水岸景觀大道-縣道120線品質提升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電桿林立、鋪面、天際線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首都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正紀念堂地景奇想- 以「首都行動」 - 未來城市則補充:如果中正紀念堂不只是「紀念」,這塊土地還有什麼用途?什麼樣的首都圈,才能向世界展現台灣價值?其他歷經殖民獨裁的民主國家,又如何在首都展現那段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首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記憶中的影子(限量親簽版)

為了解決台灣首都的問題,作者木下諄一 (KINOSHITA JUNICHI) 這樣論述:

  異鄉人眼中的台灣,   雜揉日本、台灣兩種文化碰撞的趣味   重溫台灣人走過的八○年代   熟悉中,又有些荒謬劇的喜感   讀木下諄一的新書,像重溫一遍台灣人走過的八○年代。很遙遠了,但很熟悉。熟悉中,又有些荒謬劇的喜感。喜感中,卻不免讓我們有一絲絲的尷尬,因為,那不就是在講我們自己嗎!?他給我最深的印象,他有一種日本人的幽默感。或者應該說,是台灣奇特的歷史情境,複雜的文化衝突,給了他這位原本應該嚴肅,應該非常典型之日本人的觀察者,有了改變自己也改變我們看他的角度的一扇視窗。看他認真的描述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台灣人故事,你會覺得極為熟悉,因為很可能講的正是你,或,你也遇見過的人。都不是什麼

了不得的人物,卻真實到了不得!我是一邊笑,一邊讀完整本書的。——蔡詩萍   《記憶中的影子》曾以散文體刊登過局部,木下先生獨有的清朗的敘述,短短篇幅就輕快勾勒出一九八○年代台北,今已佚失的種種。如今脫胎為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果然更好。青春正好的日本男孩,毅然放下東京種種,不惜與家人決裂,也要到台灣來學習中文,雖僅歷時短短數月,巧妙藉由租屋、打工等遭遇,竟就摹繪出戒嚴時期台北城不同階層的人物畫像。敘事看似樸實雅淡,卻深諳如何藉由命題的挑選,使台日間的異質與融合並置。這不僅是木下先生其後展開長達三十載「台灣日子」的「前傳」,更藉其「異鄉人」的心理距離與視角,為台北保留了珍貴的一頁斷代。——孫梓評

名人推薦   蔡詩萍  孫梓評  感動推薦 作者簡介 木下諄一(KINOSHITA JUNICHI)   曾任職於日本商社、出版社,現從事寫作及翻譯。中文小說《蒲公英之絮》(印刻文學,2011年)獲得第11屆台北文學獎,為首位榮獲此獎的外籍作家。著有《隨筆台灣日子》(木馬文化,2013年)、日文小說《アリガト謝謝》(講談社,2017年)等書。FB粉絲頁「隨筆臺灣日子」、YOU TUBE頻道「超級爺爺Super G」。 初始 第一章 台灣生活的開始 第二章 戒嚴的日子 彭輝明 學習中文 台北的公車 咖啡 足球 人蟑大戰 室友 山上的涼亭 第三章 學生宿舍的生活 新營 許家

姬 西北雨 第四章 賴家的生活 日語教學 我的學生們 中秋節 越洋電話 校園民歌 地下舞廳 回國 尾聲   初始 木下諄一   日本有句話叫「十年一昔」,意思是指不論在當時是多麼轟轟烈烈的事情,過了十年之後,終究會成為人們口中的老故事。   我現在要開始講述的事情大概發生在四十年前,若照「十年」的標準來看,應該不止是「老故事」了。它可以算是不知從地底第幾層挖掘出土的一小塊化石吧。   或許有人聽我這樣形容,會認為是誇大其詞,但對我而言倒也未必。畢竟四十年前還沒有個人電腦,更別說是手機和網路了。那個年代,裝有冷氣的店家就算是很高級了—理髮店或餐廳的門口只要貼著「冷氣開放」,路過

的人看了便能感受到一陣無形的清涼襲上心頭,這四個字嚴然成為吸引大家直奔夢想世界的咒語。相較於今日閃亮亮的新款車隨處可見,當時在街上跑的很多是—稱它是「破銅爛鐵」也不為過的—紅色、藍色計程車,沿路叮鈴哐啷地招搖奔馳;旁邊還有一家五口同擠在一台摩托車上,有縫便鑽,搏命演出千鈞一髮的戲碼……。一點也不誇張,這就是四十年前的台灣。   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想像吧!就連與我同世代的人,那遙遠的記憶也早已被埋在內心深處,努力回想才好不容易喚出模糊的片段印象。   雖然如此,那樣的時代一點不假,真真實實存在過。   生活上談不上有多方便,但也絕不會不舒適。雖然差強人意,那時候的人都會視為理所當然,誰也不會

抱怨。我想每個時代大概都是這樣的吧,那裡有著人與人的真誠互動。說它步調慢也好,總之舉國上下都認為,從現在起,要好好地以自己的力量走下去,這就是那樣的年代。   就在那年,我來到台灣,適逢其時。 戒嚴的日子 我來台灣學中文是在一九八二年,正值台灣的戒嚴時期。 從沒有體驗過戒嚴的我,聽到「戒嚴令」這個詞,第一個聯想到的是面臨戰爭爆發危機、到處充滿緊張的氣氛—食物和物資不足,倚賴政府統一配給;每隔數百公尺便有軍人站哨以監視民眾;還有為了能夠隨時應付敵人無預警攻擊,戰車群會在城市中來回梭巡,並不時舉行防空演習……。不知何故,這樣的印象一直深植心中。 但實際來到台灣以後,發現當地生活再正常不過,一

點也不是我想像中的那幅景象。 雖說在城裡見到過軍人幾次,但大多是在總統府一帶,即便看見了也不會有任何令人精神緊張的感覺;戰車則是沒有機會見到;而真正會影響民眾生活的防空演習,也僅是形式上一年辦個一、兩次而已。 比起這些,讓我較為不安的是林碧如告訴我必須牢記在心的「注意事項」。 例如這裡的國名,一定要稱呼「中華民國」,絕不可以說是「台灣」;首都是「南京」;凡是持有簡體字或是和大陸有關的東西,會被抓去坐牢等等。林碧如一再強調,要我特別留意小心。 那時我有一本在日本買的中文課本,正巧是用簡體字寫的。有一次拿給林碧如看,她的表情剎時轉為嚴肅:「這是禁書,要收好,千萬不可以被別人看見。」之後這本書她連瞧

都不瞧一眼。被她這麼一說,我開始變得緊張起來,把書藏在自己房間抽屜的最裡面,深怕哪天被人發現。 還有一次,一個朋友給我看他從日本帶來的雜誌,其中有幾頁被刀片割去。誇張的是,那幾頁被割得乾乾淨淨,一點痕跡也看不出來。朋友說那些寫的是與大陸有關的內容。看到這個,我告訴自己:「原來林碧如說的是真的。」不由得再度緊張起來。 至於有哪些地方讓我有戒嚴的感覺? 第一是國父紀念館。 每天一早,不少男女老幼會在廣場上打打太極拳、跳舞、做體操,一片詳和的景象,是市民重要的休憩活動場所。這是國父紀念館給我的印象。

台灣首都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南 過去的台灣首都也是現今的台灣文化首都
不僅擁有荷蘭時期至今的文化遺址更擁有大量的美食
在這個可以說是美食的一級戰區當中能夠開一家酒吧絕對不容易
要在廣大酒友心中留下一席之地更是需要強大實力
今天滷蛋就帶大家來一起探索這家稱霸台南的威士忌單杯酒吧"威夢旅人"吧!!

以人本城市之思維探討街道綠軸的可能性 - 以新竹市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首都的問題,作者王治文 這樣論述:

摘要 IAbstract II目次 III圖目次 VI表目次 X第1章:緒論 1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1.1 研究動機 11.1.2 研究提問 11.1.3 研究目的 21.2 區位概述與研究範圍 21.2.1 區位概述 21.2.2 研究範圍 21.3 相關文獻回顧 31.3.1 Ron Herron:A Walking City 31.3.2 Carlos Moreno:15 Minute City 41.4 研究方法與架構 61.4.1 研究方法 61.4.2 研究架構 7第2章:人本城市發展脈絡 82.1

人本城市之發展與想像 82.1.1 人本城市的起源與空間布局演變 82.1.2 人本都市現代化之過程 92.1.3 都市發展全球化所面臨的人本環境課題 182.2 人本城市案例之梳理與評析 192.2.1 韌性城市發展下的荷蘭經驗 192.2.2 生態城市發展下的澳洲經驗 222.2.3 落實跨領域之街道整合策略 272.3 小結 27第3章:實質環境的人本街道之規劃概念 283.1 如何解讀人本街道之現況 283.1.1 人對於街道的認知與需求 283.1.2 以人為本的街道之基礎設施 323.1.3 人們所期待的街道之想像 363.1

.4 街道的想像逐漸形成共同價值觀 383.2 人本街道的實質空間課題 393.2.1 人本街道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393.2.2 人本街道系統之改造案例梳理 443.2.3 建構認同的催化劑與有效的規劃方式 473.3 人本街道規劃原則之形成 473.3.1 人本街道規劃可能性之擬訂 473.3.2 人本環境之特性作為規劃街道依據 513.3.3 循序漸進落實並深化人本之觀念 533.4 小結 53第4章:新竹市作為人本城市的想像 544.1 新竹市-人本都市發展概況 544.1.1 新竹市發展歷程之演變 544.1.2 新竹市相關研究文獻

之回顧 574.1.3 新竹市各項計畫類型之回顧 594.1.4 新竹市的城市轉變與經驗傳承 664.2 新竹市-實質環境課題之探討 674.2.1 以人為本的街道環境之梳理條件 674.2.2 落實人本街道之想像 774.2.3 人本環境公共空間生活不斷再現 874.3 新竹市-未來的可能性 884.3.1 人性化的都市發展願景與常民生活之想像 884.3.2 以生活為軸線的創造與實踐 944.3.3 人本街道作為城市的載體 1074.4 小結 108第5章:結論與建議 1095.1 新竹市人本街道的整體定位與闡述 1095.2 後續研

究建議與未來展望 109第6章:參考文獻 1106.1 論文與期刊 1106.2 專書 1106.3 政府出版品 1126.4 數位資料 113新竹市相關參考文獻 1146.5 論文與期刊(新竹市的部分) 1146.6 專書(新竹市的部分) 1146.7 規劃報告書(新竹市的部分) 1146.8 數位資料(新竹市的部分) 115圖 1.1:區位概述與研究範圍示意圖 .............................................................................. 3圖 1.2:1964 年 R

on Herron-A Walking City ........................................................... 4圖 1.3:2020 年 Anne Hidalgo-15 Minute City 概念圖 ......................................... 5圖 2.1:雅典衛城整體區位圖(左) ................................................................................... 9圖 2.2:雅典衛城整區配置圖(右) ...

................................................................................ 9圖 2.3:古希臘集市圖 ...................................................................................................... 9圖 2.4: 1866 年英國伍爾弗漢普頓地區(左) .............................................................10圖 2.5: 1898

年田園城市的架構圖(右) .....................................................................10圖 2.6: 1893 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鳥瞰圖(左) .........................................................11圖 2.7: 1901 年華盛頓之規劃圖(右) .........................................................................11圖 2.8: 1924 年柯比意-光輝城市規劃配置圖(左)

...................................................12圖 2.9: 1924 年柯比意-光輝城市規劃模型(中) .......................................................12圖 2.10: 1929 年鄰里單位之概念圖(右) ...................................................................12圖 2.11:1894 年制波士頓公園到富蘭克林公園規劃圖 ...................................

.........14圖 2.12:基本元素概念圖(由左而右為路徑、邊緣、區域、節點、地標) ................15圖 2.13:1961 年波士頓的視覺結構圖 .......................................................................16圖 2.14:1962 年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著作 .............................................................17圖 2.15:多面向考量之基礎圖(左) .............................

..................................................20圖 2.16:國家整體空間結構圖(右) ...............................................................................20圖 2.17:水倍恩特姆廣場(由左至右為空拍照、配置圖) .............................................21圖 2.18:鹿特丹水廣場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使用示意圖 ..........................................2

2圖 2.19:1960 年代規劃的花園郊區計畫配置圖 .......................................................23圖 2.20:由上至下分別為可建築空間、景觀區、基地邊界、容積率管制圖說 ......24圖 2.21:綠色網格構成圖 ..............................................................................................25圖 2.22:都市街道規劃圖 ............................................

..................................................25圖 2.23:帕拉瑪塔城市河流計畫平面配置圖 ..............................................................26圖 2.24:帕拉瑪塔城市河流計畫(由左至右為全區模擬圖、環境模擬圖) ................26圖 3.1:1943 年馬斯洛需求理論圖 ..............................................................................30圖 3.2:

街道區域分布說明圖 ........................................................................................31圖 3.3:步行系統設置斷面示意圖 ................................................................................33圖 3.4:曼哈頓克里斯托弗街和格林威治街景圖 ........................................................34圖 3.5:布魯克林大軍廣場街景圖(

左) .........................................................................34圖 3.6:曼哈頓哥倫布大道街景圖(右) .........................................................................34圖 3.7:都市街道設計指南 ............................................................................................38圖 3.8:人行道上的變電箱街景圖

(左) .........................................................................39圖 3.9:種植黑板樹竄根之現況圖(右) .........................................................................39圖 3.10:騎樓高低差之現況圖(左) ...............................................................................40圖 3.11:施工圍籬未預留步行動線之現況圖(右

) .......................................................40圖 3.12:混凝高壓磚圖(左) ...........................................................................................41圖 3.13:混凝土地坪圖(右) ...........................................................................................41圖 3.14:瀝青 AC 鋪面圖(左) .

......................................................................................42圖 3.15:鐵木之木地板圖(右) .......................................................................................42圖 3.16:預鑄式水溝結構圖(左) ...................................................................................43圖

3.17:組裝式金屬欄杆結構圖(右) ...........................................................................43圖 3.18:排水草溝斷面示意圖(左) ...............................................................................43圖 3.19:帶狀樹穴示意圖(右) ....................................................................................

...43圖 3.20:樣板街道之改造前街景圖 ..............................................................................44圖 3.21:方案 A 縮減車道寬度再利用之街景圖 .........................................................45圖 3.22:方案 B 街道路口路緣擴建之街景圖(左) .......................................................45圖 3.23:方案 B 馬路中段路緣擴展之街景圖(右

) .......................................................45圖 3.24:複雜街道路口街景圖(由左至右為改造前、改造後) .....................................46圖 3.25:共桿系統整合圖(左) .......................................................................................48圖 3.26:內照式牌面圖(右) ...............................................

............................................48圖 3.27:街道斷面之檢討示意圖 ..................................................................................49圖 3.28:變電箱降低彩度示意圖 ..................................................................................50圖 4.1:1753 年乾隆-台灣輿圖 ..............................

......................................................55圖 4.2:1898 年台灣堡圖-明治 31 年(左) ..................................................................55圖 4.3:1905 年新竹市街區改正計畫圖-明治 38 年(右) ...........................................55圖 4.4:1936 年新竹市都市計畫圖-昭和 11 年(左) .....................................

..............57圖 4.5:1935 年新竹市鳥瞰圖-昭和 10 年(右) ...........................................................57圖 4.6:步行城市與微笑水岸之架構圖 ........................................................................59圖 4.7:步行城市計畫(由左至右為系統架構圖、計畫內容圖)....................................60圖 4.8:經國綠園道街景圖(由左至右為改造前、改造後)...

.........................................60圖 4.9:東門國小通學步道街景圖(由左至右為改造前、改造後)................................61圖 4.10:微笑水岸計畫(由左至右為系統架構圖、計畫內容圖) .................................61圖 4.11:新竹左岸水環境改善計畫位置圖(左) ...........................................................62圖 4.12:頭前溪柯子湖人工溼計畫(右)(由上至下為斷面圖、現況圖)....

...................62圖 4.13:新竹隆恩圳千甲段水環境改善計畫(由左至右為空照圖、配置圖)..............63圖 4.14:隆恩圳千甲段規劃斷面圖 ..............................................................................63圖 4.15:新竹市水系分佈圖(由左至右為河川、水圳分佈圖) .....................................64圖 4.16:新竹市地質地理與植物群(由左至右為分佈圖、關係剖面圖) .....................65

圖 4.17:新竹市植物群分佈圖 ......................................................................................65圖 4.18:新竹市河川與水圳之分佈圖 ..........................................................................70圖 4.19:新竹市綠資源分佈圖 ..................................................................................

....71圖 4.20:新竹市水環境與綠資源之分佈圖 ..................................................................72圖 4.21:新竹市公園綠地、學校與步行系統之分佈圖 ..............................................73圖 4.22:新竹市道路系統之分佈圖 ..............................................................................74圖 4.23:新竹市大眾運輸系統之分佈圖 .........

.............................................................75圖 4.24:新竹市人本步道系統之分佈圖 ......................................................................76圖 4.25:公道五路迎賓景觀人行空間改善計畫之位置圖 ..........................................78圖 4.26:公道五路公車彎與消防栓地下化規劃改善之說明圖 ..................................78圖 4.27

:公道五路人行道鋪面規劃改善之說明圖 ......................................................78圖 4.28:公道五路北側加油站旁街景圖(由左至右為改造前、改造後) .....................79圖 4.29:公道五路北側東勢街旁街景圖(由左至右為改造前、改造後) .....................79圖 4.30:東大路道路人本環境改善計畫之位置圖 ......................................................80圖 4.31:東大路街道平面配置圖(由左而右為規劃前、規

劃後) .................................80圖 4.32:東大路街道剖面圖(由上而下為規劃前、規劃後) .........................................80圖 4.33:東大路道路之改善後現況照片 ......................................................................81圖 4.34:汀甫圳通學步道改善計畫之平面配置圖 ......................................................82圖 4.35:沿圳步道的休憩

平台之現況照片 ..................................................................82圖 4.36:汀甫圳通學步道之現況照片 ..........................................................................82圖 4.37:新竹市府纜線下化與共桿系統之空照圖(左) ...............................................83圖 4.38:經國路街道與行人庇護道之空照圖(右) .........................

..............................83圖 4.39:新竹市交通號誌桿件基礎地下化之說明圖 ..................................................83圖 4.40:步行城市為架構之指標系統分佈圖(左) .......................................................84圖 4.41:指標系統之樣式說明圖(右) ...........................................................................84圖 4.42:指標

系統之實體照片(左) ...............................................................................84圖 4.43:指標系統之網站說明圖(右) ...........................................................................84圖 4.44:新竹市騎樓順平計畫之分佈圖(左) ...............................................................85圖 4.45:新竹市騎樓順平計畫之施工改善

圖(右) .......................................................85圖 4.46:新竹市騎樓內劃設出兩公尺寬行人空間照片 ..............................................85圖 4.47:臨時性公告之施工告示說明圖(左) ...............................................................86圖 4.48:常態性公告之說明圖(右) ......................................................

.........................86圖 4.49:新竹市指認潛力區之分佈圖 ..........................................................................89圖 4.50:南寮漁港休憩區之潛力區域範圍圖 ..............................................................90圖 4.51:南寮漁港休憩區之開放空間分佈圖 ..............................................................90圖 4

.52:南寮漁港休憩區之熱點分佈圖 ......................................................................91圖 4.53:南寮漁港休憩區之大眾運輸系統圖 ..............................................................91圖 4.54:南寮漁港休憩區之計畫盤點分佈圖 ..............................................................91圖 4.55:清交大學城之潛力區域範圍圖 ...............

.......................................................92圖 4.56:清交大學城之開放空間分佈圖 ......................................................................92圖 4.57:清交大學城之熱點分佈圖 ..............................................................................93圖 4.58:清交大學城之計畫盤點分佈圖 ..............................

........................................93圖 4.59: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之現況圖 ..........................................................94圖 4.60: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之現況剖面圖....................................................95圖 4.61: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方案 A 情境圖 .................................................95圖 4.62: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

善計畫方案 A 平面配置圖 .........................................96圖 4.63: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方案 A 剖面圖(由上至下為 A、B、C) ..........97圖 4.64: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方案 B 情境圖 ..................................................98圖 4.65: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方案 B 平面配置圖 ..........................................99圖 4.66: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方案 B 剖面圖(由上至下為 A、

B、C) ........100圖 4.67: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之現況圖 ......................................102圖 4.68: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之現況剖面圖 ..............................102圖 4.69: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方案 A 情境圖 ..............................103圖 4.70: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方案 A 平面配置圖 ......................103圖 4.71: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

方案 A 剖面圖(由上至下為 A、B)...........................................................................................................................................104圖 4.72: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方案 B 平面配置圖........................105圖 4.73: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方案 B 剖面圖(由上至下為 A、B)...................................

........................................................................................................106表 1.1:研究架構流程表 .................................................................................................. 7表 2.1:近代都市計畫理論與實踐時期表 ..........................................................

..........13表 2.2:花園城市價值觀和應用原則表 ........................................................................24表 3.1:街道區域分布說明表 ........................................................................................31表 3.2:維護管理之建議表 .........................................................................

...................50表 3.3:人本環境相關議題表 ........................................................................................51表 3.4:行道樹樹種建議表 ............................................................................................52表 4.1:新竹市各地理分區行道樹與生物多樣性樹種植栽建議表 .............................66表

4.2:新竹市公共建設設計執行原則表 ....................................................................87表 4.3:東大路四段人行道改善計畫方案 A、B 彙整表 ...........................................101表 4.4:清交大學城-汀甫圳人本步道改善計畫方案 A、B 彙整表 .........................107

山芋頭:部落教室 II

為了解決台灣首都的問題,作者撒古流‧巴瓦瓦隆 這樣論述:

  不管人在哪裡,部落的教育、文化的傳承都不能省略。──撒古流   這是一本關於排灣族古老智慧的生活哲學,也是國家文藝獎得主撒古流獻給部落、孩子以及這塊土地的人們最美好的禮物!   芋頭田與斜坡上的文化緊密而連結在日常裡,在千百年來的歷史中,部落祖先們累積了許多豐富的精神與物質文明,發展出獨特的排灣族「芋頭」食文化。   隨著高科技快速發展,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破壞了地球溫度的平衡,該如何把傳統知識、傳統生計產業與主流經濟市場、現代知識系統銜接、轉化,將部落古老的芋頭品種再活化找尋新契機?在部落裡保存的傳統智慧,必須朝向新世界找尋各種適應的可能,這是一個延伸與再生的概念,需要被實踐。   

藝術家撒古流以其質樸懇切的文字與優美細膩的繪圖,將部落芋頭品種的分類、傳統煮食料理以及部落族人共勞、共食、共享的精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呈現於書中。衷心期盼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能夠重新連結不同觀念與發展的可能,在斜坡上。   作、繪者簡介     撒古流‧巴瓦瓦隆   作者:Sakuliu  箭矢(音譯:撒古流)   家名:Pavavaljung  種子在泥土裡長大的聲音(音譯:巴瓦瓦隆)   社群:ravar 行動中的戰袍(音譯:拉瓦爾群)   族群:kacalisiyan 真正斜坡(排灣族)   著作:   《衛生安全》漫畫手冊,1986,世界展望會   《山地陶

》1990,高雄文化中心   《排灣族裝飾藝術》1993,省政府   《排灣魯凱民族文化學園》1994,史前館   《部落有教室》第一版,1997   《小陶壺森林奇遇記》台灣首都原住民卡通原畫,1997,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部落有教室》一跨世紀文化扎根運動,1998,台灣順益原住民博物館   《末代頭目》紀錄片共同導演   《祖靈的居所》2006、2014,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光的記憶》2015,高雄市立美術館    《路上.兔子》動畫,2015,高雄市立美術館   第1篇maretemaljimalji ya vasa  不同種類的山芋頭 一、maka cemecemel

a vasa 野生的山芋頭 二、maka cemecemel sini tavalj a vasa 野生被移栽的山芋頭 三、kavasan sini talem 被植栽的正宗山芋頭 四、sini papangalj nua kadjunangan 土地的分享   第2篇   sisan kakanenan tua vasa 山芋頭食材的作法 一、seman cacapan tua vasa 建造山芋頭的烘烤架 二、patjatjukudakuda tua kini vasa 分類採收的山芋頭 三、cemapa tua vasa 烘烤生芋頭 四、penarat 芋頭乾去皮 五、seman pa

lju 製作芋頭粉 六、supiq nua vasa 芋頭梗 七、asau nua vasa 芋頭葉   第3篇  sikesan tua vasa 山芋頭的料理 一、製作糕點之相關材料 二、qinavai 糕點 三、vasa tjinaljimuas 山芋頭下水煮 四、vasa pinaru qukai 山芋頭・粥 五、vasa pinu mugi 山芋頭麵食 六、vasa qinapiljan 山芋頭烤香腸 七、aradj qucequc 芋頭乾零嘴   第4篇  maljiya sipatjekaiyan tua vasa 山芋頭後續 一、ngadan nua kinavasan kat

ua 單株山芋頭部位名稱及相關詞彙 二、 si patjekaiyan tua vasa  山芋頭之相關詞彙 三、傳說 tisa ramiljangan 一隻名叫貪婪之靈的小小幼蟲 前言   續二十三年前,第一版《部落有教室》1997年一書中,曾提起食、衣、住、行、育樂篇,該如何部落中推動教育這麼一段的內容,其中,食的文化特別以芋頭為例,提出了個人微觀點,拋出了山芋頭有幾種發展的可能,讓部落人在意它的價值(當時的情況,各部落幾乎放棄了傳統農耕產業,大量人力轉換到平地經濟勞動),如何將傳統知識、傳統生計產業與主流經濟市場、現代知識系統銜接、轉化,試圖將部落古老的芋頭品種再活化找尋新契機,為

當時所要表達的理念。   其實不單單是芋頭而已,部落人過去所種植的農作物,還有其他五穀雜糧、瓜類、球莖類、水果類、菇類和野菜類等等,無不與祖先的生活綁在一起,每一樣品種的農作物,其背後承載著歷代與祖先們的生命經驗,有他(它們)相處模式,以汗水和汁液相容,維持了彼此間自然互惠原則,相互依賴養活了彼此,這樣深刻的情感,我們可以從較年邁的老人身上看見,他們在時間的經驗裡,累積了相當深厚的智慧,也為我們後代留下最適合這塊土地的苗和種子。   在《部落有教室》1998年第二版的自序中,曾經提到這麼一段話「……文化原來就是活的東西,活的東西原來就是會改變的,而且會因應著不同的時代而改變。十八世紀的芒果

和二十世紀的芒果,看起來可能是一樣的,那是因為芒果核是不變的,那麼芒果核就像部落裡本質的古老智慧,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本。外在的環境不斷改變,陽光、空氣日日不同,春、夏、秋、冬時節交替。芒果可能變大、可能變好吃,也可能還沒長大就被颱風刮了下來,但是只要有果核,終究會出生新的芒果。十八世紀,芒果吃起來可能是大口亂嚼的;十九世紀,知道可以打起來喝芒果汁,到了二十世紀,製作芒果乾也不是難事。工具和知識不斷的進步,於是芒果就有了無限的可能⋯⋯。」在部落裡保存的傳統智慧,必須向著新的世界找尋各種適應的可能,這是一個延伸與再生的概念,需要被實踐的。   這幾年來原鄉最夯的農產業莫過於紅蔾了,這個品種是斜坡

上的住民長年種植的旱作物,族人與它經歷了數百年的互動,明白那一個種子最適合在這塊土地上生長的作物。然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累積深厚的種植經驗,經歷採收、煮食、溫飽,隔年再種植,年復一年做同樣的事,這就是傳統(主方)。我們現代生活裡,對紅藜另有一番想法,有著不一樣的吃法與使用方式,假設這是現代的一方(副方),主方與副方的連結,才是我們要去思考的問題,並且要尋求被實踐的可能。   沒有發展文字的民族,相對的有著更縝密的生活方式,結構了與自然生態間的知識系統,透過經驗來解讀這些知識,這是後現代人最短缺的部分,擁有這些經驗的族人們,怎能只維持在傳統裡而不去運用在現代生活呢?其人類發展中流傳至今

的古老食物基因,「旱」作物是生活在乾旱土地上的住民重要食物來源,它養活了歷代祖先們至今,乾旱的土地引水灌溉是極為不易的事情,靠近河水之平坦之地還可以開挖渠道引水、助長農作物,旱作物不需要大量的水來養活,它仰賴的是雨水和夜間降臨於葉片上少許的露珠生長,少有鄰近溪邊,較為平坦之地可以就地引水植栽農田,有時還得需要土質的幫忙,能有蓄水功能而不滲方可。當今世界水資源每況愈下,氣候變遷下的大地,許多小溪流都乾涸了,唯有颱風才有流水,雨停了溪流也乾涸了,這種情況和從前長滿青苔的河川大大的不一樣了。或許透過這一本關於斜坡上山芋頭的故事,重新再被探討與實踐,在斜坡上。  

台3線丘陵水岸景觀大道-縣道120線品質提升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首都的問題,作者楊益維 這樣論述:

摘 要本研究路段往西可通竹北,往東則銜接台3線至內灣、尖石等地,並為國道3號竹林交流道之聯絡道,可謂芎林地區進出國3之門戶,具相當重要之交通運輸功能。本研究方法是針對研究道路之現況特性,配合政府工程發展方向進行檢視,並進行改善規劃設計,以提出符合研究道路需求之道路品質提升工程。本路段因修建時間已久,道路瀝青鋪面老舊、管挖回填不實,路面有普遍性破壞情況且不夠平整,對用路人安全造成威脅。道路沿線電桿林立,道路欠缺植栽綠化,亦未善用部份路段行經優美溪流景觀,整體道路設施品質亟待改善提昇。研究範圍位於國道3號竹林交流道東側,為縣道120線12k+100~18k+000路段,西起與縣道123線(文衡

路)交會路口,東至與省道台3線連接處,全長5.9公里道路。研究方法是透過現場勘查及文獻回顧,提出可行方案。研究結果如下:1.竹林交流道東側現況道路品質之缺失是瀝青鋪面老舊品質不佳、沿線電桿林立等。2.縣道120線道路品質缺失,主要的改善設計包括:道路斷面調整、道路養護整建、沿線之台電電桿及中華電信管線地下化、綠色生態路網建置、道路幸福設施設立、城鄉人文地景道路之形塑。研究建設後之效益包括:用路人行車安全及舒適度的提升、交通事故的降低、植栽綠化所帶來之CO2排放減少,以及景觀改善所促進之觀光效益等。其中可量化之效益主要包括肇事成本節省及CO2排放減少效益,經貨幣化轉換,共約每年可獲致之效益為約3

3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