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歌手名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台語歌手名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蠢羊寫的 臺灣名人傳記漫畫:湯德章【臺文版】 和石育民李禎祥周婉窈林邑軒洪碧梧陳凱劭黃英哲廖建超劉克襄蔡宏明的 暴風雨下的中師:臺中師範學校師生政治受難紀實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年度最佳專輯得獎2023也說明:而朱海君則是第二度入圍金曲獎最佳台語女歌手,在擊敗包括潘越雲、王瑞霞等 ... Jul 2, 2022 ·2022金曲獎得獎名單揭曉,不少得獎者在台上都給出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台中市新文化協會所出版 。

南臺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 楊美維所指導 許芷甄的 探討台灣音樂專輯包裝視覺設計-以2007~2020金曲獎入圍作品為例 (2020),提出台語歌手名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音樂專輯、專輯包裝、金曲獎、包裝感受。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謝靜國所指導 曾夢娜的 對唱:解嚴後台灣流行歌詞中的政治與社會 (2019),提出因為有 解嚴後、流行歌詞、國族意識、性別、台北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語歌手名單的解答。

最後網站最佳男歌手入圍- 2023 - worry.pw則補充:第31屆金曲獎入圍名單公布李千那孫盛希陳鎮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獎是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在臺灣舉辦的金曲獎現行頒發獎項。. 1990年首屆設立「最佳男演唱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語歌手名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名人傳記漫畫:湯德章【臺文版】

為了解決台語歌手名單的問題,作者蠢羊 這樣論述:

臺灣人袂當放袂記的正義佮勇氣; 二二八受難人權律師── 湯德章勇敢悲壯的一生。     臺灣第一本「臺文本位」漫畫!   隨書附贈:華文翻譯本     「臺灣人,萬歲!」   這是湯德章律師,   在槍決前,用日文大聲吶喊的遺言。   過去,國民政府視他為叛亂暴徒,   罵他是日本人的混血走狗;   如今,臺南人卻說他是英雄;   臺南市政府更將他被行刑的3月13號訂為紀念日,   視為臺灣人不可遺忘的正義與勇氣……     出生於1907年、臺日混血,精通中日臺三方語言的湯德章,是日治時期的臺南菁英。他一生志

向都是為本島人(臺灣人)伸張正義;不論是少年時期擔任巡察(警察),不惜抗命查辦日本顯貴鹿沼正雄;在日本考取辯護士(律師)資格後,決定回到故鄉臺南執業,幫助弱勢鄉親抵抗欺壓。深受臺南人愛戴的他,卻在二二八事件後,被國民政府視為暴徒,即使沒有犯錯,仍遭到逮捕刑求、慘遭槍決。臨刑前,湯德章拒絕下跪,並以日文大喊「臺灣人萬歲」後赴義,提早結束他年輕的生命。     1947年湯律師殞命後,臺灣歷經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如今時代逐漸轉變,湯德章這個名字也再次被提起;他的忌日被定為紀念日,行刑點成為紀念公園,而故居也在臺南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被保留,即將在2021年的三月開放讓眾人參觀。關心社會議

題的漫畫家蠢羊,也期望藉由本書的創作,讓更多人知道「湯德章」的故事。書中漫畫以當時本島人的主要語言「臺文」來敘述,書末加上史料與遺跡照片做解說,幫助讀者更貼近歷史現場。     在威權時代,無辜的人可能被抹黑、嚴懲,甚至失去性命,最後還可能被世人遺忘。這段故事屬於湯德章律師的人生經歷,也是我們所有臺灣人都應該正視的歷史傷口。曾經發生過的傷痛雖然無法改變,但人們堅持的信念卻不該被遺忘,這是「湯德章」值得被銘記的理由。   名人推薦   李文雄  臺南文史工作者、莉莉水果文化館館長   黃偉哲  現任臺南市市長   黃建龍 社團法人臺南市湯德章紀念協會理事長   鄭順

聰 臺文作家   賴清德 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第十五任)   ──振筆讚譽   大支  饒舌歌手   李筱峰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林昶佐Freddy Lim 立法委員 / 閃靈主唱   張燦鍙  李登輝民主協會理事長、前臺南市長   陳柏惟  立法委員   湯聰模  湯德章之子   楊大正  滅火器樂團主唱   ──感動推薦   ※推薦人依首字筆畫排序   漫畫不是瞞天亂畫,是根據史實,畫出湯德章正義凜然、因義受難的事蹟。湯德章的精神,應與臺灣人長相左右!──李筱峰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感謝蠢羊的作品,讓湯德章先生的故事能以更平易近人的

方式讓更多臺灣人知道。讓「臺灣人,萬歲!」能不只是前輩的呼喊,而在更多臺灣人的心中深根。──林昶佐Freddy Lim 立法委員 / 閃靈主唱   我們今天的生活,都是這些前輩前仆後繼以珍貴的生命換得。這本以臺文為本位,描繪湯前輩的漫畫,讓我們再次看見前輩的風骨!──陳柏惟 立法委員   漫畫裡呈現的不只是故事,而是真實發生在我的人生,以及當時許多人家的事情。希望藉由父親的遭遇,讓更多人了解,在威權之下人的脆弱與無助,讓這樣的事情永遠不要再發生。──湯聰模  湯德章之子  

台語歌手名單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回顧2020,
這一年有多少的猝不及防,
連續且沒有防備的重重一擊,
逼著我們一夜長大,
被時間推著只有誠實面對自己,
沈澱、傾聽內心,
只許接受這一切。
在不幸運的幸運裡,
我們很辛苦,
但也堅強,
感謝自己,
你在過來了~
我們要繼續帶著希望和熱情,
擁抱2021新年的開始!



跟自己對話

詞:李千那
曲:張簡君偉

愛 畫上了問號
痛 沈默繼續圍繞
白天 黑夜
騙自己假裝入睡
廉價淪落心的錯覺

你 說是為我好
但你 是否問過我嗎
或許 委屈 多得逼你說傻話
謊言隔著幾道舊傷

如果
愛 我
無所謂的快樂
過去選擇放下
現在很很幸福一下

愛 我
自由跟著心走
誰要比誰好受
不如簡單生活好好過


跟自己對話

掏空再填滿它
也許 某天
肩並肩再次遇見
或許你已不再傷感

如果
愛 我
無所謂的快樂
過去選擇放下
現在很很幸福一下
愛 我
自由跟著心走
誰要比誰好受
委屈求全極端過了頭


因為痛著所以讓人成長
因為愛著所以學會說謊
你好嗎
只能自問自答
喔 你
只要好好帶著自己勇敢的去飛翔
好辛苦 要堅強
不再害怕

原來
難 過 不是別人揮霍
准許眼淚落下
承認自己軟弱倔強

愛 過
就該好好收藏
過去那些瘋狂
走過熟悉最美的模樣
彼此好聚好散好不好

🎧數位收聽頻道
https://www.soundscape.net/a/13253


感謝名單

影像製作Production / AguaiStudios見怪娛樂 導演 Director / 阿怪 AguaiWU 監製 Executive Producer / 李千那Josephine Lee 副導 A.D / 李芸菲 YezRiely 腳本 Script / 阿怪Aguai WU 李千那Josephine Lee 製片 Producer / 張活寧 Huo-Ning, Chang 執行製片 Line Producer / 曾韋鈞 Wally Tseng 製片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 / 王鼎方 Viola 黃冠中 Reo 攝影 D.O.P. / 阿怪 AguaiWU 二機攝影師 B Cam / 林亮君 Lin Liang Chun 跟焦員 Focus Puller / 林晧煒 Lin hao wei 攝影助理 AC / 徐亞崴 Ya wei Hsu 實習生 Intern / 鄭哲安 goooodpapa 朱恩霆 Ansir Chew 燈光師 Gaffer / 廖哲揚 Cheyang.Liao 燈光助理 Best Boy / 周國鉉 Chou kuo hsuan 龔克勤 Gong ke chin 美術指導 Art Director / 楊宇碩 CaBe Yang 執行美術 Set Decorator / 黃芊蓉Cian-Rong,Huang 美術場務 Set PA / 李祖浩 Tsu-Hao,Lee 林効賢 Hsiao-Hsien,Lin 妝髮Makeup / wiwi
妝髮助理Assistant Makeup / 陳宣如 替身演員 Body Double / 王芮希 Reese 剪接 Editor / 阿怪 AguaiWU 調光 Colorist /阿怪 AguaiWU 字卡設計 GraphicDesigner / 李芸菲 YezRiely 攝影器材 / 妄想機影音製作 Mirager Production House 舞蹈老師 Choreograpy / Dindin Sam 花絮動態攝影 BTS Videographer/ 肯史達 Akichiu 黃逸群(李千那團隊) 呂昆霖 Kenny(AguaiStudios團隊) 經紀公司 / 樂事達 藝人經紀 / 蕭妤庭 特別感謝 / 服裝
Jolin Wu
DOUCHANGLEE

探討台灣音樂專輯包裝視覺設計-以2007~2020金曲獎入圍作品為例

為了解決台語歌手名單的問題,作者許芷甄 這樣論述:

近幾年大眾收聽音樂的方式從實體音樂專輯轉為數位串流平台,導致實體音樂專輯的銷量逐年下滑,經紀公司便開始想要藉由音樂專輯的包裝設計增加其銷量,以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本研究以近十三年來,金曲獎入圍及得獎的121件樣本音樂專輯包裝作為研究範圍,探討音樂專輯包裝視覺表現的特性與差異性及音樂專輯包裝設計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根據文獻分析法發現到數位化之後,經紀公司開始重視實體音樂專輯的包裝設計。在比較研究法下,本研究藉由問卷探討包裝設計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共調查298位受測者,以驗證音樂專輯包裝設計的轉變是否真能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慾望。經比較研究法,本研究歸納出以下5點:1.「最佳裝禎設計獎」的音

樂專輯包裝其視覺表現分別有:(a)風格意象皆以現代寫實風格為主;(b)表現手法在第21屆~第26屆(2010年~2015年)以攝影居多,第27屆~第31屆(2016年~2020年)則走向更多元化的表現;(c)設計元素在第21屆~第26屆(2010年~2015年)以藝人人像和文字最多,第27屆~第31屆(2016年~2020年)則以文字為主;(d)在文字和色彩的表現上則無較大差異。2.「最佳國語專輯獎」的音樂專輯包裝其視覺表現分別有:(a)風格意象以現代寫實風格為主;(b)表現手法以攝影居多;(c)設計元素以藝人人像最多;(d)在文字和色彩的表現上則無較大差異。 3.「最佳台語專輯獎」的音樂專輯

包裝其視覺表現分別有:(a)風格意象以現代寫實風格為主;(b)表現手法以攝影居多;(c)設計元素以藝人人像最多;(d)文字以設計師藝術體居多,在色彩的表現上則無較大差異。4.「最佳客語專輯獎」的音樂專輯包裝其視覺表現分別有:(a)風格意象以現代寫實風格為主;(b)表現手法以攝影居多;(c)設計元素以幾何線條最多;(d)明顯減少文字的使用,在色彩的表現上則無較大差異。5.「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的音樂專輯包裝其視覺表現分別有:(a)風格意象以民俗文化風格為主;(b)表現手法以攝影為主;(c)設計元素以文字最多,但有部分的設計師嘗試將民族性的設計元素融入專輯;(d)在文字和色彩的表現上則無較大差異。

本研究問卷法的實證結果發現:1.在購買經驗上,消費者會因性別(男vs.女)差異而使消費習慣發生改變,以致在音樂專輯的購買頻率、包裝設計與購買機率上有所差異。2.在購買偏好上,消費者會因工作類別差異而使生活背景發生改變,以致在音樂專輯購買偏好之歌曲了解上有所差異。3.消費者在包裝感受上有四項差異,分別是(a)因性別(男vs.女)不同,而對音樂曲風及購買行為會產生改變;(b)因居住地區不同,而對音樂曲風及購買行為會產生改變;(c)因工作類別不同,而對音樂曲風會產生改變;(d)因平均月收入不同,而對包裝感受所引起的注意會產生改變。

暴風雨下的中師:臺中師範學校師生政治受難紀實

為了解決台語歌手名單的問題,作者石育民李禎祥周婉窈林邑軒洪碧梧陳凱劭黃英哲廖建超劉克襄蔡宏明 這樣論述:

  臺中師範學校師生自二二八事件至整個白色恐怖年代,奮死傳遞真理火把!   ◎調查、口訪、研究、整理、解密檔案,收錄5篇政治受難者或見證者訪談、10篇政治受難者故事,以及特別收錄作家劉克襄追憶在中師畢業的父親劉萬壽與相關受難同學、學長間交往的片段。   ◎第一本以臺中師範學校師生政治受難為主題的專書。   ◎書中超過250張珍貴檔案資料與老照片,拼湊出臺灣史中臺中師範師生在二二八事件乃至白色恐怖年代中的沉重歲月。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臺中市人權檔案系列」第四本。   臺中師範學校師生政治受難紀實:   鄭慶龍 廖德華 湯德生 邱致明 紀萬生 洪炎秋 張深切 楊逸舟 呂赫若 吳振

武 呂煥章 吳江海 林如松 曹 開 高菊花 郭萬福 郭錕銘 張如松 廖義溪 王阿繁 黃春成 高澤清 高阿明 李義平 曾金樟 葉榮光 邱致智 劉萬壽   二二八事件中,校長洪炎秋、教師張深切、吳振武受到牽連被解職,甚至被整肅;而學生中加入二七部隊,並擔任中師隊隊長的學生呂煥章,至二七部隊解散後,他回校教書,不久後放棄教職,進入山區建立「武裝基地」,被捕後遭到槍決。同案還有1949年中師普通師範科畢業的吳江海,在基地被當場擊斃,以及當時就讀中師三年級的林如松,也遭到槍決。   跟著二七部隊一起進入埔里的,還有鄒族的高菊花、汪玉蘭、方梅英,她們是中師簡易師範科的學生。其中,高菊花是高一生(前阿里

山鄉鄉長)的長女,高菊花後來雖然畢業並在國小任教,卻因為父親高一生被以叛亂罪槍決,人生徹底改變,自此命運多舛。   楊逸舟,1923年進入臺中師範,1953年赴日成為政治難民,因為參加臺灣獨立運動,被列為黑名單,最後客死異鄉。   因2018客家電視劇《台北歌手》故事主角而廣為人所知的呂赫若(本名呂石堆),1934年中師演習科畢業,被稱為「臺灣第一才子」。這位才子在二二八後對國府極度失望,政治態度積極轉向,1952年死於鹿窟山區,身後的手稿及書籍,因家人對政治肅殺的恐懼而掩埋,僅留下極少數的資料。   邱致明是泰雅族人,1952年中師簡易師範科畢業,1956年與高白蘭結婚,高白蘭的父親高

澤照因為涉及湯守仁案被槍決,結婚後邱致明遭特務監視,後來參選縣議員時,被羅織罪名判刑5年。與他前後期中師簡易師範科畢業的同學或學長學弟,至少有9人因相關案件被判刑,刑期從5年到12年不等,有些因為爭取山地自治而被以叛亂罪論處,但大部分是特務羅織的政治案。   「大甲案」對中師而言,更是十分慘烈的政治案。郭萬福1933年中師演習科畢業,已任教十餘年,1950年在島內逃亡,後來被捕,1953年被槍決。他的弟弟郭錕銘,1948年中師畢業,被判12年,而他的外甥張如松,1946年中師畢業,也被槍決。「大甲案」共槍決18人,大部分是老師,讓大甲人覺得「國民政府喜歡殺老師」,告誡子弟千萬別讀中師。郭萬福

的中師同學廖金照、羅秋榮也在白色恐怖時期成為槍下亡魂,而他逃亡期間,接觸到好幾位在校任教的中師人,也因此遭到羈押。   1942年入學的鄭慶龍(當時為七年制),以及1946年戰後第一屆進入中師就讀的廖德華和湯德生,都在就學時經歷二二八,在他們90歲之後,終於說出埋藏在心中70多年的往事。   漫長的戒嚴時期,中師實施軍事化管理、教育,學生個個被馴化為忠黨愛國的乖乖牌,紀萬生是極少數的例外,1955年進入中師就讀的他,形容那是被國民黨「清洗」過的中師,是苦悶、壓抑的年代。後來參加黨外運動,因美麗島事件坐了四年半黑牢。   臺中師範學校自二二八事件至整個白色恐怖年代,在校或畢業後遭政治牢獄磨

難的師生不下百人,這些奮力發出聲響的師生,讓中師傳遞知識真理的火把,不曾在黯黑時代中熄滅。   作者簡介 本書執筆撰稿人(按姓氏筆畫) 石育民   南投人,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畢業,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就讀中,曾參與高雄地區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口述歷史調查,現為專職照顧兩個小孩的家庭主夫。 李禎祥   臺北人,文史工作者,臺大中文系畢,現就讀政大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班。從事白色恐怖和人權議題研究近二十年,並發表相關文章一百餘篇,編撰有《人權之路》等。 周婉窈   嘉義大林人。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專治臺灣史,著有《臺灣歷史圖說》、《海行兮的年代》、《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少

年臺灣史》等書,並出版兩本文集。 林邑軒   南投竹山人,曾投入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的調查研究,現任職於企業,偶爾化身為跨領域的獨立研究者,相關著作請見goo.gl/BtyfdU。 洪碧梧   彰化人,畢業於東海大學中文系,目前為台中市新文化協會行政專員,參與編輯《黯到盡處,看見光》、《透光的暗暝》等書。 陳凱劭   1968年生於雲林。成大建築博士班肄業,臺中科大等校兼任講師;專長文化資產與臺灣史研究。長期研究白色恐怖史,曾發表家族長輩許分與臺灣自治聯軍、省工委的專文。 黃英哲   嘉義人,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博士,現任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

部教授。專研臺灣近現代史、臺灣文學。中文專著有《「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日文學術著作多數。 廖建超   南投人,輔仁大學經濟系、輔系生命科學系畢業。長年投入社會運動,為臺灣民主活動攝影,現為自由台灣黨黨工。曾參與撰寫《黯到盡處,看見光》、《青春二二八》、《透光的暗暝》。 劉克襄   臺中人,作家,生態保育工作者。常於港臺各地駐校訪問,走訪當地風土。晚近較具代表性作品為《11元的鐵道旅行》、《男人的菜市場》和《裡台灣》。 蔡宏明   嘉義人,作家,筆名天洛。1954年生,臺灣大學畢業。曾服務於美術、文學雜誌

、報社。出版過詩集、美術論集。2007年起致力臺灣文資、白恐文史調查、紀錄片及展演策辦。 編者簡介 主編 陳彥斌   南投中寮人,長居臺中逾三十年。曾任自立晚報記者暨特派員、望春風電臺臺長、臺灣日報採訪中心主任、國家文化總會中部辦公室執行長、行政院《文化視窗》月刊主編、台中市新文化協會理事長。曾發行《臺中風華》,主編《臺中媽祖蔭臺灣》、《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黯到盡處,看見光》、《悲戀之歌》、《透光的暗暝》、《眾神護臺中》等書。紀錄片《武裝台中》製作人。現任: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執行長(2018)。 計畫共同主持人  楊允言   臺大資訊工程所博士,臺語文工作者,現任臺中教育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臺灣羅馬字協會理事。2008年得到教育部表揚推展母語個人傑出貢獻獎,2011年得到臺北西區扶輪社主辦的臺灣文化獎。主編《台語這條路――台文工作者訪談錄》、《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 蘇瑞鏘   臺灣臺中市人。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長期研究臺灣人權史與民主運動史,著有《戰後臺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超越黨籍、省籍與國籍――傅正與戰後臺灣民主運動》、《白色恐怖在臺灣――戰後臺灣政治案件之處置》以及合著《戰後台灣人權發展史》等專書。   | 市長序 | 戒嚴下的中師噩夢 林佳龍 | 局

長序 | 百年中師,追憶苦難靈魂 王志誠 | 主編的話 | 中師反抗傳統的緣起與幻滅 陳彥斌 | 總論(一)| 白色恐怖時期校園人權侵害群像 蘇瑞鏘 | 總論(二)| 中師的光明與暗黑,遺忘與記憶 楊允言 口述訪談 揮不走的政治陰霾──鄭慶龍 撰稿:陳彥斌 暴風雨中吹響舊友進行曲──廖德華 撰稿:洪碧梧、陳彥斌 硬頸也硬命──湯德生 撰稿:廖建超 說我叛亂,根本亂判!──邱致明 撰稿:蔡宏明 壓抑、苦悶的中師時代──紀萬生 撰稿:陳彥斌 人物故事 二二八受創的臺灣教育家──洪炎秋 作者:陳凱劭 自由人──張深切 作者:黃英哲 始終找不到認同的楊逸舟 作者:楊允言 1948年後的呂赫若 作者

:林邑軒 月光下的謎樣槍聲──吳振武 作者:廖建超 臺中武裝基地的中師魂──呂煥章、吳江海、林如松 作者:李禎祥 隱遁的詩──曹開 作者:石育民 優雅內面的創傷──素描高菊花女士 作者:周婉窈 逃亡遍南北,一家三受難──大甲郭家 作者:李禎祥 臺中師範原住民校友受到的政治迫害 作者:蔡宏明 特別收錄 我為何叫劉資愧──回憶蔡鐵城與家父的一段往事 作者:劉克襄   市長序 戒嚴下的中師噩夢 臺中市長 林佳龍   臺中地區白色恐怖研究從2015年起,迄今進入第四年,主題也由受害者暨家屬口訪,到這本以臺中師範單一學校受害紀實,令人驚訝的是這學校竟然調查出有高達113位校友受害。這還不包括

失蹤、逃亡,或雖被逮捕、羈押,但卻沒有被判刑的受害者,可見受害之嚴重。   受害者中,不乏知名人物,如當年被稱「臺灣第一才子」的呂赫若,21歲就以小說《牛車》享譽日本文壇,多才多藝的他同時是聲樂家,今年客家電視臺以《台北歌手》為名的連續劇,即是呂赫若傳奇的生命故事,還獲得金鐘獎殊榮。但這位畢業中師的才子,在37歲之年,即因國府的追捕而殞命鹿窟山區。   坐牢10年的曹開,是位傑出詩人,獄中之詩尤其出色,他創作數學符號詩,更被視為奇才,但他一輩子活在白色恐怖的驚惶中。   楊逸舟前輩雖然沒有坐過牢,但這位處於那時代的知識分子,不能認同日本政府,前往中國發展則不獲認同,戰後回到臺灣也難展長才

,逃往日本非法居留,老來孤獨、落魄死於東京貧民窟。   還有呂煥章、郭萬福、張如松、江朝澤等難以數計的中師菁英,卻在戒嚴時期中,一一走上刑場被槍決。罪名都是信仰社會主義,參加地下黨之嫌。在那「寧可錯殺一百,不能縱放一人」的時代中,到底有多少冤魂?僅因政治主張不同,即被剝奪生命,這是民主社會難以想像的!   這次的調查,也才發現原住民知青受害如此嚴重,光是中師即有十幾位原住民校友,他們大都是就讀「簡易」師範,畢業後回到部落授課,竟然都在偏遠、純樸山區「叛亂」了,可見當年白色恐怖是無所不在。   這本《暴風雨下的中師》,亦難得請動幾位知名學者親筆操刀,如臺灣大學歷史教授周婉窈、日本愛知大學教

授黃英哲。名作家劉克襄還跨刀撰寫他畢業中師的左派父親劉萬壽,學者蘇瑞鏘及中教大的楊允言副教授共同主持。長期研究白色恐怖的陳凱劭、林邑軒、李禎祥、蔡宏明、石育民等的共襄盛舉,才能完成如此艱鉅的調查、撰寫工程。   當然也要感謝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執行長陳彥斌、廖建超、洪碧梧、梁喬伊組成的工作團隊,他們已戮力調查臺中白色恐怖歷史四年了,前三年分別出版的《因為黑暗,所以我們穿越》、《黯到盡處,看見光》、《透光的暗暝》,三本都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頒發獎勵官方出版文獻書刊獎項,相當難能可貴,這本《暴風雨下的中師》,可預見將在臺灣研究白色恐怖領域中,獲得高度評價。 局長序 百年中師,追憶苦難靈魂 臺中市政

府文化局局長 王志誠   臺中師範學校自1899年(明治32年)設立在彰化,校址位於現今彰化孔廟,到1902年(明治35年)停辦。1923年(大正12年)臺中師範學校再度於現今臺中教育大學的校址復校。中師創校至今已119年,這間百年老字號以培育無數優秀教師與校長聞名,更有大量的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是從中師畢業,如:鄉土作家洪醒夫、詩人蘇紹連、岩上、陳義芝、泰雅族小說家瓦歷斯‧諾幹、聲樂教父曾道雄、水彩大師簡嘉助,上溯日治時期還有文學評論家吳天賞、畫家藍運登等,這些大師們都是「中師出品」。   但是鮮少人知道,在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的年代,超過百位的中師師生深陷黑牢、走向刑場,有些學生甚至來不

及畢業,就消失在校園中。透過本書使讀者在謎霧中又更清楚觸碰到恐怖年代,校園中的教官、老師以各種形式的監控脅迫、教學方式,讓師範生從獨   立思辨的知識分子,變成只能唱領袖頌的學舌鳥。   但是,在不自由的校園中,我們仍能看到「不聽話」的紀萬生在圖書館偷看禁書,時間往前推,二二八時湯德生、廖德華等,留在學校保護外省師生或加入部隊保衛城市;呂煥章、吳江海、林如松進入山林組建基地;洪炎秋、吳振武、張深切擔起師長的責任保護外省師生,卻被冠上參加叛亂或鼓動學生叛亂的罪,黯然離開中師教職;左派才子呂赫若,死在鹿窟山上;原住民師範生回鄉教書,邱致明跟政治犯的女兒結婚因此遭牽連入獄,有些人懷抱原住民自治的

夢想,卻成為顛覆政府的罪;高菊花的外交官夢碎,一輩子懷想回不來的父親高一生;20歲的曹開在校園消失,再次出現於社會中已是30歲,人生十年停格,後半輩子不再輕易相信人;痛恨日本殖民卻因黑名單被迫流亡日本,客死異鄉的楊逸舟;大甲郭家的連串死亡,讓大甲人流傳著不要念中師,國民黨愛殺老師的耳語……。   這些人,都是一個一個從中師走出去,走向了死亡或是黑牢,劉克襄(原名劉資愧)的左派父親劉萬壽用一輩子懷念著這些名字,那些喝醉以後才能說出口的痛,需要所有臺灣人去承接去理解。中師百年,從這本書開始,獻給苦難的靈魂。 主編的話 中師反抗傳統的緣起與幻滅 臺中市新文化協會執行長 陳彥斌   中師在二二

八事件中,是「反國民政府的大本營」。中師在白色恐怖時期,是「受害的重災區」。這兩段早期流傳甚廣的話語,在我們著手調查、口訪、研究、整理、解密檔案下,得到了充分的證實!   二二八事件中,中師學生起碼就成立了兩支武裝隊伍,一支由體育老師吳振武領導,駐守校園自衛。一支由校友呂煥章領導,走出校門投入民軍二七部隊,還一起退守埔里,與國府廿一師激戰。   事件後,很多學生未再返校就讀,合理推測他們大都在事件中死亡、失蹤、逃亡。戒嚴時期,呂赫若失蹤鹿窟山區,郭鍾椬(前臺中市議長郭晏生父親)、呂煥章、黃介石、簡慶雲、郭萬福、張如松、廖學銳、江朝澤……等一大群校友,都被判死刑槍決!江漢津、郭錕銘、張晃昇、

曹開、賴祖蔭、陳浩川、石朝輝……等坐牢、囚禁火燒島、逃亡的更是難以數計。我們調查超過113位以上的中師校友受害。所以稱是「受害重災區」絕不為過。   中師的「反抗」精神為什麼特別強烈?這可能沒有明確答案,但從客觀調查分析,「優秀」是重要原因,如鄭慶龍前輩考進中師的1942年,該校錄取40位學生中,日本籍就保障30位,中部地區各校推出的422位臺灣籍特優學生應考,只有錄取10位,可見能就讀中師是多麼不容易。   優秀、聰明的孩子,總較喜歡增廣見聞,在那左派思想席捲全球的時代中,中師很多學生都捲進浪潮裡,當起「進步青年」。而相較臺中另一明星學校臺中一中,又因一中學生須準備升大學考試,未如中師學

生畢業即分發教書,沒有升學壓力,閱讀「課外書籍」的風氣也就相對興盛。   除了優秀,就讀中師免學費,還有生活津貼,畢業就能當老師,是窮苦子弟最好的選擇。窮苦學生對「人生下來就不平等」的階級社會,當然反感,接觸到「打破階級」的社會主義理論,當然也就充滿憧憬!直到如今,我們口訪不少當年左派信仰者,他們雖已過耄耋之年,但對七、八十年前追求的左派思想,依然堅持,依然期待!   中師經過二二八事件後,立即被國府列為重點整頓學校,自由學風為之丕變,所以1955年畢業中師的高瑞錚(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在校中渾然不覺中師曾有反抗傳統。1955年進入中師的紀萬生,則形容那是被國府「清洗」過的中師。就讀時教

官遍布校園,學生集體住校過著軍事生活,接受最徹底的黨國教育,中師一變為保守、忠黨愛國學校。   臺中地區在白色恐怖中,除了目前易名臺中教育大學的中師外,昔稱臺中商業學校,目前是臺中科技大學的校友受害也很嚴重,期待有團隊能展開調查、研究、整理,讓臺中地區白色恐怖這段黑暗的歷史,有機會更完整地重見天日。 中師的光明與暗黑,遺忘與記憶/楊允言 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原初的中師 1894年日清戰爭後,日本取得臺灣這塊新領地。對於臺灣,除了有美好的幻想,同時也帶著猶豫。1895年6月始政儀式後不久,第一任學務部長(相當於教育部長)伊澤修二即成立「國語傳習所」教臺灣人「國語」,同時

向學生學習臺語(伊澤修二原以為臺灣人使用清國語,來了以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這樣。)。 在日本領臺前,伊澤修二即呼籲日本要實施國民義務教育,來臺灣後也有相同主張。其後國語傳習所改為公學校、小學校,並廣設於臺灣各地,這些基礎教育需要師資,於是,臺北師範學校、臺中師範學校、臺南師範學校(以下簡稱北師、中師、南師)在1899 年相繼設立。不過,那時日本在臺統治的基礎仍不穩定,又評估師範教育沒有達到預期的成果,短短幾年後陸續停辦。 師範學校再度復校時,日本控制臺灣局勢已經穩定,北師、南師首先於1918年復校,中師原本設立在彰化孔廟,1908年縱貫鐵路通車後,臺中成為新興城市,中師1923年復校於臺中,校地即

設在目前臺中教育大學現址。那時候,時局的氛圍是:一戰後日本成為戰勝國,經濟復甦、處於大正民主時期(1912-1926),而治臺方針則強調內地延長、日臺共學,雖然臺灣人還是強烈感受到被歧視,也在被同化的路上掙扎。 師範教育除了是教師能力的養成,連帶也須要透過這些未來的教師,傳達國家的意志,因此,師範教育對於國家意識型態的灌輸是不遺餘力,皇民化運動時期如此,戰後漫長的戒嚴時期也是一樣。 臺灣的變局 1930年代起,時局變化得很快,歷經經濟蕭條,之後日本選擇以戰爭來維繫帝國命脈,從日中15年戰爭,臺灣總督又換成武官,實施皇民化,接著發動太平洋戰爭,徵召臺灣人從軍,卻以戰敗收場。戰敗國日本所屬的臺灣,

則在美國的主導下,換成由中華民國委任統治。雖然當時多數臺灣人視中華民國為祖國,以為祖國會讓臺灣擺脫差別待遇,沒想到「狗去豬來」,新的統治者貪污腐敗,臺灣的民生經濟資源嚴重被掠奪;報紙日文版被廢除,讓大部分知識分子變成文盲,反過來被知識水準普遍低落於臺灣的祖國人歧視。

對唱:解嚴後台灣流行歌詞中的政治與社會

為了解決台語歌手名單的問題,作者曾夢娜 這樣論述:

本研究在社會變遷的大框架下,以台灣解嚴後的流行歌曲,包括國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言歌曲的歌詞和部分MV為文本分析對象,綜合運用形象學、媒介學與跨學科研究考察解嚴後流行音樂中的國族與族群意識、性別意識以及都市(台北)敘事。解嚴後,台灣流行樂壇興起新台語歌運動,積極加入台灣化的浪潮。福佬人在新台語歌謠中頌揚福佬族群的歷史、文化和生命經驗。這啟發了原住民和客家族群,他們也紛紛創作流行歌曲發展族群想像。台灣意識空前發展。然而,進入新世紀,為了迎合中國大陸市場,台灣主流樂壇刮起具有「泛華人意識」的「中國風」。至於1990年代新台語歌運動累積的巨大能量進入新世紀後則被獨立樂團接收,他們堅持台語創作、挖

掘在地文化、紀錄在地經驗。另外,解嚴後台灣流行歌曲一方面通過舊手段(性別氣質、性別角色與空間的定型)來鞏固異性戀父權秩序;另一方面又呼應性別平權運動,書寫自主意識崛醒的女人、不夠man的男人以及同志的婚戀故事來解構異性戀父權體制。最後,解嚴後台灣流行歌曲中的台北敘事一方面延續60年代開啟的「流浪」主題,聚焦外地人的思鄉之情和無助茫然;另一方面,隨著市民團體對都市空間規劃的積極參與發展出「在地人之聲」,通過權力地景、消費地景、情慾地景的呈現提醒聽眾空間是社會的產物,並通過佔領、城市漫步和「假髮」的日常空間實踐展示都會人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