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歌船要入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 呂興昌所指導 吳品瑤的 點將時期江蕙台語歌國語化現象研究 (2012),提出台語歌船要入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語流行歌曲、國語流行歌曲、國語化現象、江蕙、點將唱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 黃玲玉所指導 宋梓菱的 解嚴後臺灣競選歌曲之研究(1987-2012) (2011),提出因為有 解嚴、政黨、歌曲、創作歌曲、競選、競選歌曲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語歌船要入港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語歌船要入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點將時期江蕙台語歌國語化現象研究

為了解決台語歌船要入港的問題,作者吳品瑤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點將時期江蕙的台語專輯為研究主體,來討論90年代轉型後的台語流行歌曲的「國語化現象」,作為一個「現象」解,除了探究文本上的差異外,同時也必須關注整個時空背景的影響,包含了現象發生的主要場景—台灣流行唱片圈,是故將內與外的影響同時討論,期盼完整探究一個「文化」的成形過程。首先,從台灣流行唱片產業的發展歷程論起,討論台語流行歌曲與國語流行歌曲在台灣唱片業界中,如何產生結構上的變化,台語流行歌曲從國府時期開始受到重重的壓迫與考驗,包含了語言及大眾傳播方面的限制,因為「國語運動」以及「廣播電視法」等政策的強制規範,使得台語流行歌曲在台灣樂壇漸趨弱勢,加上國語歌曲在台灣興起,因而形成國、台語流

行歌曲主、副地位的逆轉。接下來,台語流行歌曲在台灣樂壇上歷經結構置換後,依當時環境形成新的唱片生態模式,從80年代後期開始,台語流行歌曲從製作方向、宣傳手法到唱片包裝,漸漸形成差異,從江蕙的歌手與唱片作品經歷上來看,能看見一為遵循台語唱片典型做法,以夜市走唱、am電台打歌等較少活動經費、小成本訂製化並較多關注於音樂上的手法來處理,另一個則為深受國語流行歌壇影響,以商業化大成本的音樂工業化的唱片製作流程、打歌等宣傳行銷方式、歌手形象管理到消費者取向的消費型歌曲型態等「國語流行唱片化」的企劃手法,點將唱片時期發行之《酒後的心聲》等大熱門專輯以及90年代後的台語唱片,偏向後者的情況變得更明顯。最後討

論作品本身,以點將唱片出版之江蕙台語流行歌作品為討論中心,從唱腔、編曲方式、音樂型態,以至台語歌詞文字以及題材走向等方面,細述國語化現象的跡證,並從這些屬於音樂內涵上的「國語化現象」證據,回應慣聽台語歌以及慣聽國語歌的收聽群不同立場的評論,筆者認為「國語化現象」應視為國語與台語、國語歌與台語歌曲雙向的彼此渲染的結果,既影響了彼此也豐富了彼此,且尚有很多商討的空間,端賴從哪個角度來看待台語流行歌曲的「國語化現象」,筆者認為,這只能說是個時代發展下文化類型的演化過程,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

解嚴後臺灣競選歌曲之研究(1987-2012)

為了解決台語歌船要入港的問題,作者宋梓菱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解嚴後臺灣競選歌曲之研究」作為研究主題,以解嚴後1987─2012年為研究範圍。筆者目前蒐集到國民黨競選歌曲有146首、民進黨競選歌曲有207首、新黨競選歌曲有11首、親民黨競選歌曲有14首、臺聯黨有12首,以及無黨籍候選人使用的競選歌曲有60首。依政黨成立先後順序,將臺灣競選歌曲分為國民黨、民進黨、其他政黨(包括新黨、親民黨、臺聯黨、無黨籍)作研究。藉由蒐集並整理與競選歌曲相關資料,期瞭解臺灣競選歌曲之內容、意義、內涵,並分析競選歌曲之曲調形式(包括音組織、拍子、節奏、曲體結構、習慣音形、曲調特色等)與歌詞形式(包括歌詞內容、歌詞大意、歌詞類型、段式、句式、押韻、歌詞特色等 ),

比較各政黨競選歌曲之異同。本論文以「解嚴後臺灣競選歌曲之研究」為主題,透過實地調查、資料蒐集、文獻探討、分析、歸納、比較、研究等方法完成,期盼透過探討競選歌曲在選舉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競選歌曲之特質,瞭解候選人如何運用競選歌曲來達到行銷自我的目的,讓大眾對臺灣選舉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