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縱貫線站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台鐵縱貫線站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古庭維,鄧志忠,片倉佳史寫的 典藏版鐵道新旅:縱貫線北段(16開新版) 和古庭維,蘇棨豪,黃偉嘉,陳威旭,林韋帆,鄧志忠,片倉佳史,鄭育安,洪仲宜,台大火車社的 典藏版鐵道新旅:縱貫線南段(16開新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灣鐵路車站列表 - NiNa.Az也說明:里程 (基隆起) 等級 編號 中文 英文 國音電碼 縣市 鄉鎮市區 0.0 一等 0900 基隆 Keelung ㄐㄌ 基隆市 仁愛區 1.3 簡易 0910 三坑 Sankeng 無 基隆市 仁愛區 3.7 二等 0920 八堵 Badu ㄅㄉ 基隆市 暖暖區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洪致文所指導 許淵翔的 雲林地區糖業鐵道營業線的發展與再利用(1908~2017) (2016),提出台鐵縱貫線站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雲林、糖廠、糖業鐵道、文化地景、輕軌運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黃紹恆所指導 黃芳雲的 內灣線之研究(1946-2011) (2012),提出因為有 內灣線、內灣支線、竹東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鐵縱貫線站名的解答。

最後網站GO蒸汽!搭CT-278女王號蒸汽火車去跑水吃辦桌 - 觀傳媒則補充:曹忠猷表示,二水鄉是台灣早期臺鐵幹線、集集線、台糖五分車三鐵匯集處,也 ... 號車廂,搭載260名遊客由彰化站到二水站,重現百年前蒸汽火車行駛縱貫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鐵縱貫線站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典藏版鐵道新旅:縱貫線北段(16開新版)

為了解決台鐵縱貫線站名的問題,作者古庭維,鄧志忠,片倉佳史 這樣論述:

  台、日多位鐵道專家合著   蒐錄鐵道沿線景觀、特色車站與相關資訊   引領您深度慢遊各路線車站的自然文化風光   時而穿越珍貴復古照片追索歷史軌跡   是知識與實用功能兼具的鐵道旅遊大全   連繫鄉村與都會,縱橫過去與未來   台灣鐵道最具歷史深度的──縱貫線北段   縱貫線北段是台灣最早的客運鐵道:北起基隆,於竹南劃下旅途的句點,孕育了北台灣數個重要的城市。經過百年來的發展與改建,許多路段已是大樓林立,列車穿過水泥叢林,停靠一座座新穎的車站,都會鐵道風情儼然成為代表特色。至於少數保存下來的古老站房或周邊古蹟,則是現代化鐵路線上曖曖內含光的亮點,不但見證了台灣鐵道發

展的歷史,亦是極具價值的鐵道文化財。   北台灣的地形雖然稱不上崎嶇,基隆河谷和桃園台地卻足以為縱貫北段鐵路帶來景觀的變化;從都市到田野,跨過新店溪、大漢溪、鳳山溪和頭前溪,無論少見的河畔鐵道風情,還是登山鐵道造就的美麗弧線,都為這段通勤熱線,創造了讓人暫時忘卻緊張與煩忙的偷閒時刻! 本期精彩內容 │縱貫鐵道0公里‧台灣鐵道故事的起點│   基隆站內月台一處不顯眼的柱子旁邊,標示著台灣縱貫鐵道0公里,說明這裡是台灣鐵路修築的起點,也彷彿想要告訴候車的旅人,豐富的台灣鐵道歷史故事,就從這裡開始鳴笛出發…… │鐵道迷必訪‧超熱門鐵道攝影景點│   •鳳山溪橋─新豐竹北間的曲線大橋,其彎

道正巧落在鳳山溪上,輔以河流、綠林,非常適合拍攝列車的曲線;傍晚亦可借霞光拍攝列車的流光,還能欣賞古淡水廳八景之一的鳳崎晚霞。   •汐科站─座落在汐止科學園區旁,其車站體蜿蜒的S曲線,無論是拍攝列車、繁忙的通勤旅客人潮,或是現代化的車站景觀,都是絕佳的攝影所在。   •崎頂站─崎頂周邊是縱貫線北段唯一能享受濱海風光的地方,車站旁的「老衢觀海」觀景台,常讓人看海、看火車到忘記時間,也因能捕捉風車、大海與火車而成為熱門攝影據點。 典藏版鐵道新旅 創新編輯七大特色   1鐵道名家聯手合著,台灣鐵道代表巨作。   2台灣各種鐵道路線最新、最完整介紹。   3結合鐵道旅行與景觀賞遊,增添旅行樂

趣。   4各地最具代表性的鐵道絕景照片全收集。   5名家精選特色車站、沿線美食情報。   6鐵道今貌導與歷史紀錄,內容珍貴。   7完整蒐錄各條路線車站名錄。 典藏版[鐵道新旅]系列(全套9冊,陸續出版)   1.山線、海線   2.縱貫線北段   3.縱貫線南段   4.台鐵支線   5.宜蘭線   6.北迴線 、屏東/南迴線   7.台東線   8.懷舊窄軌鐵道   9.鐵道新世紀

雲林地區糖業鐵道營業線的發展與再利用(1908~2017)

為了解決台鐵縱貫線站名的問題,作者許淵翔 這樣論述:

  製糖產業可說是台灣近代工業化的象徵,伴隨著新式製糖廠的設立、壓蔗量的上升以及搬運面積的增加,乃有了鐵道的鋪設以及搬運的必要性。然而也因產糖季節的限制,鐵道在非製糖期間似乎成了閒置的財產,故需要額外的利用策略。自1909年起,台灣第一條糖業鐵路客運營業線開始營運,爾後漸漸地在中南部交織出複雜的鐵道路網,並在道路交通尚不發達的當時撐起了鄉村民眾的交通需求。雲林地區的糖業活動,主要由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所經營,於1908年鋪設第一條糖業鐵道專用線,並於1910年首條客運營業線開辦經營,時至1937年已有七條營業路線,聯絡各大小村落,在當時的區域運輸上扮演著極重要的地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

戰結束後,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於1946年成立並開始接管台灣地區所有的製糖產業設備,糖業鐵道也在此之後逐步完成鐵道一體化目標,台糖公司也成了台灣最大的鐵道業主,經營中南部地區各鄉鎮間的鐵道運輸業務。然而隨著交通革新,道路運輸發展與私人運具的普及,致使糖業鐵道客運營業線於1965年之後迅速衰退與廢除,1978年虎尾糖廠的糖業鐵道客運營業線全數結束營運,乃至1982年最後一條糖業鐵道客運營業線「北港線」(北港~嘉義間)停駛,曾經稱霸台灣中南部七十多年的糖業鐵道客運營業線隨即告終。但在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的意識興起後,糖業鐵道的發展似乎又展現曙光,並於2001年第一條糖業鐵道觀光列車由台南烏樹林站開

出。  儘管糖業鐵道客運營業線於1982年全數停駛,但雲林地區的虎尾糖廠仍有在利用糖業鐵道運輸甘蔗,並為台灣現存的唯一一處,其保存價值不言可喻,加上2015年台灣高鐵雲林站的開通,藉由改善雲林早期的糖業鐵道線路以作為轉乘接駁高鐵雲林站與台鐵斗南站的呼聲即出。故本論文除了探討雲林地區糖業與糖業鐵道的關係、糖業鐵道客運營業線的發展與變遷外,也進一步探討該地區糖業鐵道的活化與再利用。

典藏版鐵道新旅:縱貫線南段(16開新版)

為了解決台鐵縱貫線站名的問題,作者古庭維,蘇棨豪,黃偉嘉,陳威旭,林韋帆,鄧志忠,片倉佳史,鄭育安,洪仲宜,台大火車社 這樣論述:

  台、日多位鐵道專家合著   蒐錄鐵道沿線景觀、特色車站與相關資訊   引領您深度慢遊各路線車站的自然文化風光   時而穿越珍貴復古照片追索歷史軌跡   是知識與實用功能兼具的鐵道旅遊大全   跨越大橋,穿越田園魚塭   台灣產業發展軌跡的象徵──縱貫線南段   縱貫線南段,擺脫了自基隆開始便不斷纏綿的丘陵起伏,在南台灣的平原伸展著。彰化縣境內八卦山一脈相隨,跨越濁水溪後離山越來越遠。這段鐵路沿途穿越了台灣重要的農產地帶,時時可見列車被大片的田野包圍,從花卉、稻田、水果到甘蔗,滿佈的食品工廠及產業側線則串連其中,織出一幅經典的嘉南風景。   這條路線同時也象徵台灣產

業的發展軌跡,從農業地帶走過加工出口、重工業,乃至科技產業、商業地帶;走過傳統村落、古老府城,而來到高雄的現代都市,一路下來,其人文與歷史的醇厚滋味,也許早已超過了單純的車窗風景吧! 本期精彩內容 │打狗鐵道故事館‧南台灣近現代化起始點│   台灣第一座舊車站博物館─「打狗鐵道故事館」於2010年正式開張!館址的前身為日治時代建立的打狗火車站,是現代化大型工廠機具的車船轉運點,使打狗不但成為高雄市的起源,也是南台灣近現代化的開端。 以舊打狗火車站為基地來訴說南台灣的鐵道故事格外有意義,而這鐵道發祥的紀念地又將會如何再創新生命…… │鐵道迷必訪‧超熱門鐵道攝影景點│   •嘉南大平原─

春天的水田倒影,夏天熱情的豔陽與田野,秋天一望無際的金黃稻浪,冬天的油菜花海,一年四季的豐富變化,都是列車的最佳背景舞台。   •二層行溪橋─非常適合拍攝整輛列車,運氣好遇到能見度高的天氣時,還能讓中央山脈一同入鏡呢!   •高捷紫色鋼樑橋─位在台鐵橋頭站北附近,是橋頭的地標,可以捕捉到高捷列車與台鐵火車平行交會的難得畫面。 典藏版鐵道新旅 創新編輯七大特色   1鐵道名家聯手合著,台灣鐵道代表巨作。   2台灣各種鐵道路線最新、最完整介紹。   3結合鐵道旅行與景觀賞遊,增添旅行樂趣。   4各地最具代表性的鐵道絕景照片全收集。   5名家精選特色車站、沿線美食情報。   6鐵道今貌

導與歷史紀錄,內容珍貴。   7完整蒐錄各條路線車站名錄。 典藏版[鐵道新旅]系列(全套9冊,陸續出版)   1.山線、海線   2.縱貫線北段   3.縱貫線南段   4.台鐵支線   5.宜蘭線   6.北迴線 、屏東/南迴線   7.台東線   8.懷舊窄軌鐵道   9.鐵道新世紀

內灣線之研究(1946-2011)

為了解決台鐵縱貫線站名的問題,作者黃芳雲 這樣論述:

本文在地理、歷史及人文觀點探討內灣線的興建目的、功能與過程及沿線產業興衰其角色扮演的影響。日治末期殖民者早已覬覦新竹內山天然資源,台灣總督府命令台電公司興建竹東支線鐵路以利開發當地資源,直到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該支線鐵路工程才停工。戰後地方政府與民間仕紳為促進新竹地區發展向執政當局爭取繼續興建新竹至竹東間竹東鐵路,國民政府考量開發竹東及內山林產、矽砂、石灰石礦等資源而同意興建,為台灣戰後第一條興建的支線鐵路。其後執政當局為繼續開發內山煤礦,繼續興建竹東至內灣間內灣支線,戰後興建過程中,因中國政局不穩定,台灣物資需支援中國,導致台灣本島物資更加缺乏,工、料價飆漲數十倍,內灣線工程興建經費一

再被迫追加,工程進度嚴重落後,當時國庫財政吃緊,經檢討決定展築至十分寮為止,經當地居民一再陳情爭取,有關當局政府終於在內灣線竹合段通車典禮上宣佈續建內灣線合內段,為節省經費,部分工程乃運用國軍人力加入施工行列,並於1951(民國40)年9月1日新竹至內灣全線通車並統一稱為內灣線。內灣線營運收入隨著沿線產業消長而起伏,當沿線礦產資源開發枯竭、傳統產業逐一沒落,內灣線營運入不敷出,盛傳停駛的謠言從不間斷,由於近年全球經濟不景氣,政府為振興國內經濟,擴大內需,推動國民旅遊、觀光休閒活動及客家意識抬頭,在相關單位努力推動下帶動各鄉鎮觀光產業發展,內灣線也搭上此風潮,被賦予帶動文化觀光產業使命,沿線客庄

透過內灣線行銷遊客倍增,才終於明確擺脫廢止、拆除的命運。為因應大量觀光人潮及提昇旅遊品質,1997(民國96)年進行內灣線改善工程,施工期間新竹至竹東間鐵路停駛,2011(民國100)年11月11日風光舉行復駛典禮。被賦予帶動文化觀光產業使命的內灣線復駛後,是否能永續經營與行駛,有賴管理當局的遠見、當地居民的智慧及傳統產業不斷的創新,唯有三方共同努力,內灣支線才能繼續奔馳在鐵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