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極泰來 相反 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否極泰來 相反 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木海寫的 成語四格漫畫2 和蔡烈光的 陳年往事話朱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玉山社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否極泰來 相反 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成語四格漫畫2

為了解決否極泰來 相反 詞的問題,作者木海 這樣論述:

  \好評再推出!全彩成語四格漫畫第二集來啦/   不僅讓孩子讀成語,最重要的是,樂‧在‧其‧中   ★符合108年課綱,培養閱讀素養   ★逗趣的四格漫畫,幫助圖像記憶   ★配合心智圖,快速查找成語屬性   這次帶著孩子更進一步探究成語的背景,專門收錄了250個典籍來源的成語,並以經、史、子、集做為分類。舉凡《論語》、《孟子》,《史記》和《戰國策》、再到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除了讓孩子清楚了解成語的背景之外,還能學習到額外的國學常識。   想知道,這些成語出自哪些典籍,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經:「溫故知新」出自《論語》,可以幫助學生聯想到與孔子有關,也同時

補充解疑,為何應該是「子部」的《論語》卻會被分類在「經部」。   ‧史:「狐假虎威」出自《戰國策》,其背後的意涵為諷刺將軍昭奚恤的威勢,其實是靠楚宣王建立的。   ‧子:「心煩意亂」出自《楚辭》,自然聯想到與大詩人屈原有關,原來他因為擔憂君主被小人蒙蔽,產生了煩悶的情緒。   ‧集:「司空見慣」與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關。他看見李紳奢豪的酒宴,卻習以為常的樣子,不免唉嘆自身遭遇。   想知道,學成語的好處嗎?   ◎提升作文力!當別人還在搜索枯腸找成語時。你已經能夠貼切的運用成語,下筆如有神,快速寫好作文。   ◎提升閱讀力!無論是經典文學或是現代小說,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成語。為了避免一知半解的情

況,就需要好好學成語。   ◎提升說話力!成語的意思精練,能讓你在談吐之間表現出文采,口出妙語讓大家刮目相看。   ◆本書關鍵內容:    250個四格成語漫畫、500個以上延伸成語、文學常識、100道以上練習題   *適讀年齡:生難字加注音,讀字不卡關。   國小中年級 親子共讀,最佳入門   國小高年級 自主閱讀,培養興趣   國中以上 課外延伸,增加知識 本書特色   ◎ 用生動的心智圖輔助,將各類成語劃分為經史子集,讓孩子能夠聯想典籍,還有成語的背景,能夠有效記憶。   ◎ 四格漫畫的表現方式為兩類,一為畫出成語的歷史典故,方便讀者理解來龍去脈;二為成語的現代應用,讓讀者了解

情境,能夠快速應用。   ◎ 每個成語皆輔以相近詞、相反詞,有效延伸學習。更補充了該成語相關的來歷、背後故事、額外的知識多多益善,豐富了視野,讀起來津津有味。   ◎ 附錄成語相關練習題,複習整本書的內容,確保融會貫通,從此應用成語游刃有餘、信手拈來!

否極泰來 相反 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訂閱加點吉拿棒: https://goo.gl/PXHi3g

=====================================

還可以在哪裡找到我:
FB: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twitter: https://twitter.com/TessereQ
twitch實況台: http://www.twitch.tv/chantienchiu

=====================================

如果你不喜歡此影片的話歡迎指教
我會盡量改進
喜歡的話也請不吝嗇分享啦!
《我們》是一部非常需要消化咀嚼的電影,
在看完之後,它所提出的問題可能比給予的解答還多,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所隱藏的象徵以及訊息比《逃出絕命鎮》還多。
在開始之前,我想請你們先回想這部電影的第一個畫面是什麼?
一段文字,講述美國各處的神祕地下管道,各種鐵路和維修通道。
這些管道實際上真的存在,還是導演喬登皮爾的另一個象徵?
我在看到這段文字時,第一個想到的是歷史上的「地下鐵路」,
這地下鐵路其實際不在地下,也不是鐵路,
而是美國奴役時期,解放人士幫助黑人逃脫南方的組織系統。
表面上看來,這段文字只是在鋪陳接下來要發生的故事,
但是其實是在奠定整部電影的象徵調性。
在看這部影片的過程之中,請記得,
儘管喬登皮爾一再說這不像《逃出絕命鎮》是個政治電影,
但是這段文字,從一開始就預示了它絕對不只是表面的眼見為憑。

首先,一個極簡的劇情回顧,
女主角艾德蕾德小時候在海灘遊樂園走失,到了一個鏡子迷宮之中,
看到一個長得跟自己一模一樣的分身,從此受到嚴重創傷,
時間來到數十年後,她現在已經成家立業,與家人再度來到那個海灘。
殊不知當天晚上她們就被各自的分身攻擊,
在逃走之後發現幾乎各地都發生這種詭異的現象。
殺掉他們的分身之後成功逃走,
但是我們發現,當年的影子其實將真正的愛德蕾德抓到地下掉包,
所以現在活下來的,其實是分身。
一如《逃出絕命鎮》,喬登皮爾高明地在電影的一路上灑下麵包屑,
鋪陳各種線索,而不是像奈沙馬蘭近年的劇情轉折往往來得有點莫名。
從第一個畫面,電視旁的錄影帶就暗示了接下來的劇情:
《七寶奇謀》主角們在地下的探險;
The Man with Two Brains,其中的科學家發明將意識轉移到體外的頭腦的方式;
以及C.H.U.D 講述下水道的變種怪物到地面上攻擊人群的故事。
有趣的是喬登皮爾在國中時的第一任女友的父親就是C.H.U.D的導演,
the more you know…
接下來也有不少線索,
一家人在海灘上走時影子長得不尋常,暗示著接下來影子分身的出現,
以及在海灘上「紅色」的飛盤剛好蓋住「藍色」的野餐布圓圈,
象徵身穿紅色的影子淹沒地上那些住在藍天底下的人。
再來,蓋博在其中一部分講了一個敲敲門笑話:
「敲敲門」「誰在那」「你」,
結果當天晚上敲他們家門的,還真的是他們自己。
但是也許最難發現的,是這些影子拿剪刀的原因,
艾德蕾德在小時候自己走丟時,在路上看到一對男女玩剪刀石頭布,
而其中的女生則說:「你老是出剪刀」,
這個在被抓走前最後的記憶之一,就是她選擇剪刀作為武器的原因。
當然,剪刀也有其象徵性的意義,以及眾多提到麥可傑克森的部分,
這些都留到待會再深入討論。
當然,對於愛德蕾德其實是影子的這個轉折也有不少線索,
在電影中,愛德蕾德的影子名叫Red,我就姑且翻作小紅,
為了避免困惑,我在接下來會以他們在劇情大部分的角色來稱呼,
穿白色的叫愛德蕾德,穿紅色的叫小紅。
我們在回憶片段之中看到愛德蕾德在走失之後突然失去了說話的能力,
在這個轉折之後,才知道她不是因為創傷,
而是因為她是來自地下的分身,本來是不會說話的。
相反來說,小紅是唯一會說話的影子,正是因為她原本是來自地面上。
而她沙啞而且有如肺部塌陷的聲音,是因為當年她被勒昏所造成的傷害。
而愛德蕾德的真正身分也解釋了她的諸多行為,
諸如在車上彈手指時並沒有跟上音樂的節拍,
或是不善與人交談,
還有在家人都在吃速食的時候,只有她自己吃著草莓,
大概是因為她在地底吃了太多兔子肉,從此就不太吃肉了。
以及在恩布列死後還特地自己下車,表面上是要確認她死了沒,
但是其實是想要在她死前給她最後的安息。
以及看到布魯托緩緩走向火焰時驚恐並且歇斯底里的反應,
都印證了她其實自己是個影子這件事。
但是還有個特別值得探討的面向-愛德蕾德最後真的還是影子嗎?
有沒有可能,小紅,也就是真正的愛德蕾德,
在被殺的那一刻將意識轉移回了假愛德蕾德身上?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愛德蕾德在殺了小紅之後發出了有如野獸一般的嚎叫,
你可以解釋成她只是在那一刻失控而顯露出她的本性。
不過小紅掌控了她的身體這個解釋也不無可能,
因為愛德蕾德提到她來到這裡之後彷彿全身被烏雲壟罩,
有可能是在她來到地面之後不斷地試圖切斷與地面下的連結,
但是地面下的小紅卻不斷試圖加強這個連結,最終的目標就是搶走愛德蕾德的身體。
另一個線索則是愛德蕾德在救出傑森之後撥頭髮這個動作,
我一直不太明白她在此處撥頭髮的意義,直到我看了第三次,想到這個可能性之後,
才意會到:
小紅的髮型是沒有瀏海的,
也許她在把自己的意識轉移到愛德蕾德身體裡之後,
下意識地把自己的頭髮撥回留了多年的髮型。
當然,這只是個理論,
在可能性程度上,
大概是「無限之戰的布魯斯是洛基假扮的」之上,在「瓦里斯是個美人魚」之下。

麥可傑克森在這部電影之中是個非常重要的存在,
從愛德蕾德走失當天身上穿著的「顫慄」T恤,
到影子們穿著的單手手套,
到身上穿的紅色工作服,幾乎都跟麥可傑克森有關。
甚至連影子們僵硬不自然的動作,都讓人想起「顫慄」之中的殭屍。
但是這只是個有趣的彩蛋嗎?喬登皮爾只是單純很迷麥可傑克森嗎?
剛剛那是反問句,你以為這是什麼電影?
談麥可傑克森之前,得先知道「雙重性」這件事

某種程度上,在這個IG、網紅的時代,「如何被看見」的重要性早就遠遠大於真實了。
我在Fyre紀錄片以及《英格麗向西》那部影片之中都一再談到,
網路世代只想呈現最完美的一面,只想看到別人最正向一面的心態愈來愈明顯。
這種虛假的雙重性,不斷壓抑自己的影子,
就如《我們》之中住在地底下,永遠不見天日的分身。
雖然說《蝙蝠俠:開戰時刻》之中最著名的台詞
「重要的不是我是誰,定義我的是我的行為」在某些情況下是非常有道理的,
但是《我們》想要探討的就是
我們是否將毫不考慮前因後果地將這句話套用到所有事上,
讓我們被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行為所綁架?
就如《我們》之中影子的由來,只複製了身體,但是無法複製靈魂。




繼導演處女作《逃出絕命鎮》令當代影壇驚為天人、並為反諷社會議題類型的驚悚片樹立新標竿後,奧斯卡獎得主喬登皮爾即將帶來自編自導的全新原創驚悚作品。

《我們》以北加州海岸為拍攝背景,由猴掌製作公司(Monkeypaw Productions)製作,女主角由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得主露琵塔尼詠歐所飾演。故事描述一位女子雅德蕾德威爾森和她的先生蓋博,帶著兩個孩子(莎哈蒂萊特喬瑟夫、伊凡艾利克斯飾)一起到夏天度假住的海濱房子,打算度過一個恬靜的夏天。

但一段過去難以啟口的傷痛卻如鬼魅般出現在眼前,接二連三的怪異巧合也相繼發生,對於家人即將遭遇不幸事件的強烈預感,讓雅德蕾德恐懼到達臨界點。

當他們和朋友泰勒斯一家(艾美獎得主伊莉莎白摩斯、提姆海德克、卡莉薛頓、娜亞薛頓飾) 共度一個令人緊繃的海邊聚會後,雅德蕾德和先生及孩子們回到度假小屋休息,卻在進入黑夜的房子前,看見令人毛骨悚然的四個人影,正手牽手站立在他們的車道上…《我們》描述了一個和樂的美國家庭在一夜之間必須挺身對抗一群難以解釋敵人:他們自己的分身

-~-~~-~~~-~~-~-
必看影片: 除了漫威以外 還有哪些電影必看? | 盤點年度十大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6dHj...
-~-~~-~~~-~~-~-

陳年往事話朱家

為了解決否極泰來 相反 詞的問題,作者蔡烈光 這樣論述:

  我嫁給朱點人的長子, 渡過漫長艱苦的日子……   朱點人從沒想過,他的後代,由於他的遇難,都成了美國人。   朱點人,是台灣日治時期的知名作家,於一九五一年被國民黨政府槍決,此後家人遂墮入被國家機器監控,被親友指點、疏離的困境,直到遠走美國,才漸漸找回自己的人生。   作者身為朱點人的長媳,陪著朱家走過這段外人無法感同身受的甘苦歲月,在移居美國三十七年之後,她開始在臉書發表這段過往。   她說:「不知不覺,移居美國已三十七年,想當年,這是不得不的選擇,而台灣,經過先賢先烈的犧牲,民選總統、立委、地方首長,走向自由民主的大道,真是得來不易。回想走過的一生,尤其入朱家門的天真動機,以及面

對實際生活的挑戰,總結心路歷程,點點滴滴貼文在臉書後,受到很多人的熱烈的反應……期待這本書有助於當代人認識台灣過往的黑暗年代,珍惜現有的民主果實,進而迎向光明的未來。」 名人推薦   近年來,有關白色恐怖案件的調查報告、訪談記錄,乃至死難者遺書等陸續出版,也有研究者逐漸將關心焦點轉向受難者家屬,透過口述訪談,我們看到家屬痛苦黑暗的生命創傷如影隨形,終生揮之不去,而國家機器對他們的監控與管制,社會的集體恐懼與刻意疏離,更造成他們的多重壓迫。「逝者已矣,生者何堪?」受難者家屬的痛苦,其實很少被當代社會關心、正視。   在白色恐怖中遇害的小說家朱點人的長媳蔡烈光,寫的是朱點人在慘遭國府槍決之後,

朱家人如何熬過艱苦的困境,走出陰霾的故事。由於題材特殊,文章一發表,就引起不少人的注意,對曾努力尋找朱點人資料的我而言,更是意外的發現。——廖振富(前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朱點人是我最喜歡的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家之一。   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之後,他因為不滿國民黨的統治,憤而加入台共。這一轉變頗為諷刺:在日治時期的文人當中,朱點人的思想都不算是最左的,也並不激進。然而,這麼一個有一半作品都在寫浪漫故事的作家,不過終戰數年就轉投共產黨了。   偉哉國民黨。   一九五○年,朱點人被捕。隔年一月,在台北車站被槍決。台灣文學史上最有文學天份之一的作家,就這樣槍決了。作家沒有「後來」,令人痛惜。

幸好,人們還是繼續走下來了,努力越過劈裂天地、撕碎身心的巨變,跟著時間一起往前走了。現在,把這些故事,把我們在書上也讀不到的故事寫下來了。   如此令人感激的「後來」。——朱宥勳(作家、奇異果版高中國文課本執行主編) 作者簡介 蔡烈光   1938年生,1957年桃園高中畢業。   1957年任職桃園內壢國小代課老師,1958年任職信東製藥廣告部門。   1959年與朱筆岫結婚,入朱家門。   1960~1968年,任教台北私立光仁幼稚園。   1966年台北女師專夜間部畢業。   1968~1983年,任職奧福音樂教學法推廣中心。   1975第一次訪美,1983年移民至美國。   

1985年籌劃芝加哥士林書局。   1986~1989年,負責「中報」芝加哥版。   1989~1991年,擔任美國航空公司機場翻譯。   1991~2011年,專職看顧孫子,繪畫,陶藝。   2011年迄今,自芝加哥移居北卡,過退休生活,參加當地手工織布,陶藝,繪畫,太極拳等團體。   北卡氣候,適於種植,滿院子花卉,菜蔬,有得忙。還養了兩隻雞,一隻公,一隻母,當寵物,享受清晨雞啼聲。   住芝加哥的兩個女兒,兩個大學畢了業的孫子,不時來訪,帶兩老各處旅遊,老年生活再幸福不過。   〈推薦序〉故事的「後來」/廖振富                  002 〈推薦序〉如

此令人感激的「後來」/朱宥勳          009 本文                                           15~287 照片                                          288~295 後記/蔡烈光                                      296   推薦序 故事的「後來」     廖振富(前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最近改編自電玩的電影《返校》上映,引起各界討論熱潮,尤其是年輕人的關注與好奇。他們也會問:以前真的有怎麼可怕的事嗎?白色恐怖的歷史,距離現在並不遙遠,然而

對解嚴後出生的世代而言,自由就如同空氣般的自然存在,他們並不知道,更早以前的台灣並非如此。   近年來,有關白色恐怖案件的調查報告、訪談記錄,乃至死難者遺書等陸續出版,也有研究者逐漸將關心焦點轉向受難者家屬,透過口述訪談,我們看到家屬痛苦黑暗的生命創傷如影隨形,終生揮之不去,而當時的國家機器對他們的監控與管制,社會的集體恐懼與刻意疏離,更造成他們的多重壓迫。「逝者已矣,生者何堪?」受難者家屬的痛苦,其實很少被當代社會關心、正視。   除了大量的相關人物訪談報告之外,由受難者家屬執筆寫下的第一手見證,目前仍相當稀少。箇中原因不難理解,除了須具備相當的文字能力之外,長期的恐懼、壓抑與巨大的痛苦

,有誰願意掀開血淋淋的傷口,重新再痛一次?因此,受難者家屬除非有適當的時空距離,或心境已然超脫,且具備一定的文字素養,否則很難以長篇書寫描述過往創傷。   《陳年往事話朱家》的出版,其特殊意義也正在此。本書前身是二○一九年初出現的臉書文章,作者是大家都陌生的名字:在白色恐怖中遇害的小說家朱點人的長媳蔡烈光,寫的是朱點人在慘遭國府槍決之後,朱家人如何熬過艱苦的困境,走出陰霾的故事。由於題材特殊,文章一發表,就引起不少人的注意,對曾努力尋找朱點人資料的我而言,更是意外的發現。   二○一三年暑假,莊垂勝的長子林莊生交給我一批珍貴的家藏書信(現已捐贈給國立台灣文學館),其中有五封信是朱點人在一九

四三至一九五○年寫給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岸田秋彥、莊垂勝的手跡(最後一封是被捕前三個月一九五○年六月所寫)。我曾根據這批書信寫過一篇文章,討論他們處在動亂時代下的動人情誼,以及岸田教授獲知朱點人遇害的悲憤與悼念。(收入《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台灣前輩文人》書中)。後來我透過林莊生的引薦,與朱點人長子朱筆岫通信,也讀到朱先生未發表的文章〈我的記憶〉,對朱點人遇害後的家庭狀況多一些認識,可惜所知仍相當有限。   因此,當我一讀到蔡女士的連載文章立刻成為「粉絲」,迫不及待一路讀下去。不久後,我經由網路與她跨海筆談,聊得非常投緣,充分感受到她坦率爽朗的性格。在閱讀過程中,我深深覺得這些文章不但引人入

勝,也是非常珍貴的時代證言,於是主動向玉山社魏淑貞總編推薦出版。   本書以「我嫁給朱點人的長子,度過漫長艱苦的日子」破題,對熟悉台灣文學或戰後台灣史的讀者而言,非常有吸引力。書中作者自稱「次女」(蔡家第二個女兒,書中的親友叫她「美君」)。全書從朱點人遇害後,朱家的悲慘遭遇說起,最後以全家移民美國,晚年夫妻終於揮別陰霾,過著自由自在、含飴弄孫的美滿生活結束全書。   白色恐怖時代,政治受難者家庭長期被情治單位監控,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為什麼蔡媽媽會積極撮合,將女兒嫁入朱家呢?原來她的父親蔡德音與朱點人、王詩琅、林克夫、廖漢臣等人都是日治時代從事文化運動的好友,蔡德音曾發表小說,擅長歌詞創作

,而其妻林月珠也喜好文藝,十八歲便在《先鋒部隊》發表日文詩。蔡烈光是他們的二女兒,透過王詩琅等長輩說媒,以及母親林月珠想方設法說服女兒嫁給朱點人的長子(書中的「朱老大」),動機是想要協助照顧朱家。這種婚姻選擇,非得有過人的勇氣與強烈的俠義胸懷不可。當然,這番「義舉」帶來的是數十年艱苦的身心淬鍊,想必是作者當時難以預知的吧!   與多數白色恐怖相關書籍不同的是:這本書除了描述朱家人遭遇的種種打擊與壓迫之外,內容並非一味籠罩在悲情與憤怒裡,而是透過生活細節的刻畫,呈現人性的堅韌與溫情,以及作者不氣不餒、努力掙脫枷鎖,終於使朱家人擺脫噩夢的過程。而書中有不少動人的描述,諸如朱家的堂姊杏芬典當金飾為

朱點人收屍的義行,以及蔡媽媽先以巧妙設喻勸女兒嫁入朱家,後來又秉持一貫的樂觀善良,以溫情與善意化解女兒與婆婆的緊張關係,最終得以圓滿收場等。   另外,書中毫不避諱地描述家人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如實刻劃人性的複雜面貌,包括作者在大家庭中為人長媳的辛酸與委屈;而丈夫身為長子,對家庭非常盡責,一路照顧幾個幼小的弟弟直到自立為止,而對母親的要求百般順從,從不違逆。更嚴重的是,由於父親遇害的創傷與恐懼太過巨大,使他對現實政治極度恐懼,害怕惹禍上身,大半生都無法跳脫出陰影。與丈夫相反的是,作者來自開明而溫暖的家庭,朱家的沉悶氣氛更讓她喘不過氣來,甚至因壓力過大而幾乎鬧到夫妻分道揚鑣。所幸她韌性十足,能屈

能伸,不畏艱難與打擊,且擅長以智慧突破困境,無論再大的挫折也從不放棄,歷經多年奮鬥,並在台、美之間幾度往返尋找出路,最後朱家總算否極泰來,迎向陽光。   本書的尾聲,作者描述兒女都已長大成年,全家移民美國之後,有一次夫妻開車遠征德州,丈夫在車上快樂的唱著小時候學的日本兒歌,作者寫道:「關在一個車裡的兩人,次女忽然發現朱老大,有那麼多的話可以說,為什麼從來就不說,也發現他並不是一個無趣的人。」、「二十多年看他的驚恐,沈默,無言,無趣,怎麼變了一個人似地,活躍起來了。」如此質樸而散發真情的文字,讀來如品一壺好茶,齒頰間散發著淡淡的回甘。   與多數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悲慘故事對照,朱家人後來的

境遇是幸運的,但數十年的無奈與心酸,又有幾人可以理解?因此,當我們在全書最後,讀到這段意味深長的話:「朱點人從沒想過,他的後代,由於他的遇難,都成了美國人了。」與其說是慶幸,更多的可能是無奈吧!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已是足可安居的自由樂土,黑暗恐怖早已遠離,然而自由的果實並非來自上天賜予,而是無數先賢付出生命與血淚換取而來,這本《陳年往事話朱家》說的正是「最新出土」的其中一段動人故事,值得大家細細閱讀。 如此令人感激的「後來」     朱宥勳(作家、奇異果版國文課本執行主編)   意外看到「陳年往事話朱家」這個粉絲頁,還笑了一下,怎麼這麼好玩。   點進去,發現這是個新開半個月左右的粉

絲頁。隨意讀了幾則,看到一個關鍵字,當場怔住。   「我嫁給朱點人的長子,度過漫長艱苦的日子。」   什麼?   朱點人?嫁給他的長子?   所以這粉絲頁的主人,是朱點人的長媳?   朱點人是我最喜歡的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家之一,在去年hahow的課,我特別選了他的〈秋信〉。〈秋信〉文字之佳,描寫殖民與現代性之間的糾葛,不只是能用情節表達想法,甚至到了運鏡寫景都有涵義的地步了。   對我來說,朱點人的小說象徵著台灣現代小說終於成熟的轉折點,開始出現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正的小說」了。他在日治時期的評價也很高,張深切譽之為「臺灣創作界的麒麟兒」。   他是用漢文寫作的。日治時期的白話漢文雖然

看起來跟現代白話文一模一樣,但其實是用台語思考,然後再用白話漢文轉寫出來的。因此,當時的文字風格有一九四五年之後的作家所沒有的一種風味。而朱點人的作品,就是即使你完全不懂台語,讀起來也能感到很有水準的。   不過,他的創作歷程沒有延續下去。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之後,他因為不滿國民黨的統治,憤而加入台共。這一轉變頗為諷刺:在日治時期的文人當中,朱點人的思想都不算是最左的,也並不激進。然而,這麼一個有一半作品都在寫浪漫故事的作家,不過終戰數年就轉投共產黨了。   偉哉國民黨。   一九五○年,朱點人被捕。隔年一月,在台北車站被槍決。   台灣文學史上最有文學天份之一的作家,就這樣槍決了。

  他以漢文寫作,到了日治時期後期,由於日本殖民政府廢除漢文欄,幾乎失去了創作舞台。然而這段時間不到十年,正常推想,朱點人筆底下的功夫應該還不至於荒廢,以他的漢文寫作基底,就算是在國民黨粗暴的「國語政策」之下,也必能寫出一片天。   至少他不必像鍾肇政、葉石濤那一代人一樣,必須重頭學習中文寫作。   我們損失了什麼啊。   上面談的是我們在書上讀到的朱點人。回到「陳年往事話朱家」的粉絲頁,我一路看過去,幾乎要掉淚。「次女」的文字清楚流暢,講的東西都不複雜,但每個短短的段落都有一種很質樸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這些文字裡面看到「後來」—後來,朱點人的家人們怎麼了;後來,孩子們

怎麼努力撐起這個家;後來,那些畏懼於白色恐怖而不敢上門的,以及對時事茫然無知,所以無所畏懼的可愛。   後來,次女還學了畫:   bit.ly/2SOPkDQ   作家沒有「後來」,令人痛惜。幸好,人們還是繼續走下來了,努力越過劈裂天地、撕碎身心的巨變,跟著時間一起往前走了。現在,次女要開始把這些故事,把我們在書上也讀不到的故事寫下來了。   如此令人感激的「後來」。 後記──陳年往事說朱家 不知是哪天開的竅,對周遭的人事物,開始有感覺,從那個時候的記憶,次女緊跟外婆後頭,就像小雞跟著母雞,不管白天或夜晚。 後來發現,外婆之外,一個攜著次女的手,抱著,或跨在他肩膀上的那個人,叫屘舅的

,喜歡在朋友面前,誇耀他的銅鑼有多聰明伶俐,多可愛;銅鑼是他給次女取的外號,帶有親暱、寵愛的稱呼,形容次女小時候又扁又平又圓的臉龐。然後,記憶中,老在他要吸鴉片煙時,幫他點燃油燈,備齊工具,在他吞雲吐霧的當兒,教會了次女アエイオウ,和後來的ㄅㄆㄇㄈ,是次女的大舅;他幫次女在學齡前,奠定了,不多,但夠日後學習日文的基礎。 次女的ㄅㄆㄇㄈ,也是在上小學一年級前就稔熟,發音正確,應用自如,雖然字認得不多,但,只要聽到字,就可以拚得出音。 小學一年級時,注音符號還不普遍,連老師都不熟,上課時,都由次女,和班上一個來自中國的小男生領讀,大家跟,老師也在學。 由於形勢所迫,台灣掀起了學習北京話的熱潮,趕快

學,否則靠台語、日語,會餓肚皮;次女呢,入學前,就開始教大人注音符號,賺了不少讚譽,還有香蕉乾。有一天,次女喜歡的歌仔戲班正熱演中,被突然出現的大舅抓住小手,拖著往家裡跑,怎麼回事? 屋裏擠滿了人,有大人,有小孩。 「來來來,這是你阿爸,這是你阿母。」大舅帶次女到他們面前,相認,從此走入團體中,活動受到很多限制。 大約在次女三歲那年,蔡爸被日方徵召,帶著四個孩子,沒有次女,到中國當通譯官;從中國回台時,多了兩個,而次女一直被留在台灣,陪伴外婆。蔡爸回台,本有再去中國的打算,奈何,海峽被阻隔,無奈地,留在台灣,是禍是福,實屬難斷;但身為台灣人,不管到哪邊,都裡外不是人。 繼次女的注音符號教學,蔡

爸眼看很多台籍公務員,面臨不會北京話就有失業的危機,開始開班教學;一時來了不計其數的學員,期在短時間內,能以北京話跟突如其來的中國人溝通,保住飯碗。由於蔡爸的關係,次女的北京話,說得就像中國來的北京人;所以要強調北京人,是因為跟蔣介石來的五路人,南腔北調,說的是方言,根本沒人聽得懂,但,他們仍可位居要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