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入門書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哲學入門書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遐齡寫的 康德的大刀:《純粹理性批判》導讀 和[美] 撒莫爾•伊諾克•斯通普夫[美] 詹姆斯•菲澤的 西方哲學史(第9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入門級的哲學書籍有推薦的嗎? - 劇多也說明:一、中國哲學方面:. 入門書籍:. 1、《中國哲學簡史》 · 2、牟宗三先生的《心體與性體》(上、中、下). (市面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 · 3、李澤厚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和北京聯合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圖文傳播藝術學系 戴孟宗所指導 紀錦嬑的 社群媒體連載輕小說使用動機對體驗行銷、體驗價值及顧客忠誠度之影響 (2021),提出哲學入門書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群媒體、輕小說、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忠誠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江怡瑩所指導 李冠儀的 內在地圖-李冠儀當代首飾創作論述 (2021),提出因為有 內在地圖、知覺現象、喚起狀態、藝術治療、當代首飾的重點而找出了 哲學入門書籍的解答。

最後網站#問推薦的哲學書 - 書籍板 | Dcard則補充:首po就獻給書籍版~~想請問各位有沒有推薦的哲學書可以看,不要太艱深都可以, ... 但是被勸阻說一定會看不懂,各位有推薦又簡單可懂的哲學入門嗎,感謝.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哲學入門書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康德的大刀:《純粹理性批判》導讀

為了解決哲學入門書籍的問題,作者謝遐齡 這樣論述:

偉大的德國浪漫詩人海涅評價康得的《純粹理性批判》是砍掉了自然神論頭顱的大刀。本書選擇康得哲學中*容易被中國讀者誤解的三個基本概念:物件、知性為自然界立法、物自體,作者運用其獨創的“清洗語詞”和“教人正確說話”的方法,對這些概念進行通俗的解說,理趣盎然。 此書初版以來頗得佳評,並長期用作教學參考和哲學入門書籍。此次新版附加三篇文章,進一步闡發原書的主體內容,説明讀者深入理解康得哲學。   謝遐齡   浙江溫州人,1945 年出生于重慶市,民盟成員。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系,師從全增嘏、王玖興,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教授,中國哲學、社會學博士生導師,任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理事

長。著有《康得對本體論的揚棄》《文化:走向超邏輯的研究》《中國社會是倫理社會》等。 引 言 哲學要教人正確地說話 這本導讀的路數和目標 哲學還要為人類探求安身立命之本 本書要討論的四個問題 一、對 象 1.我們的研究物件是物還是概念? 2.物是物自體還是概念? 3.物存在嗎? 4.心外有物嗎? 5.小結:關於“純粹的” 二、知性為自然界立法 1.實體是物自體還是純粹概念? 2.因果律:先於經驗還是歸納自經驗? 3.經驗的兩個來源:感性和知性 4.何謂“自然界”? 5.關於“先驗的” 三、物自體(本無) 1.“物自體”一詞之由來 2.本無:獨立於心外者 3.本無並非真如

4.本無與康得所論的無 四、物自體(意會體):自由 1.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嗎? 2.關於自由與必然的二律背反 3.物的二重性 4.人的二重性:人是目的 5.砍掉造物主(物理的上帝) 結 語 附錄一 論康得的“人的存在二重性”理論 附錄二 中西交流中幾個中國哲學概念的解釋 附錄三 直感判斷力:理解儒學的心之能力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  

哲學入門書籍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立刻加入頻道會員,實際行動支持超級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M7yIYvZGYLJR6z6RqLlN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884571595029843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貼文,就有機會抽中《廁所裡的哲學課》、《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 任一本!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17.9.12 - 2017.9.19
👏特別感謝: 創意市集 提供5⃣️️本《廁所裡的哲學課》贈書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提供5⃣️️本《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贈書
商周出版 提供《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 各3⃣️本贈書
-
2017年 七本哲學入門書籍推薦:
1⃣️Adam Fletcher, Lukas N.P. Egger, Konrad Clever《廁所裡的哲學課》
2⃣️Alain de Botton, 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
3⃣️Yves Bossart《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4⃣️沃草烙哲學作者群 《現代草民哲學讀本》
5⃣️David Edmonds《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
6⃣️Sarah Bakewell《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家與存在主義的故事》
7⃣️Will Durant《哲學的故事》
📣Michael Sandel《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
►超級歪:「在第三層夢睡得正香時,卻被臉書提醒我已經三週沒發文了,只好快快拍片。結果拍完了,夢也斷了(咦?)」
-
本集關鍵字:
#忒修斯之船 #Sugababes #艾倫·狄波頓 #人生學校 #TheSchoolofLife #阿奎納 #YvesBossart #思想實驗 #朱家安 #電車問題 #DavidEdmonds #MichaelSandel #道德哲學 #存在主義 #海德格 #沙特 #西蒙波娃

社群媒體連載輕小說使用動機對體驗行銷、體驗價值及顧客忠誠度之影響

為了解決哲學入門書籍的問題,作者紀錦嬑 這樣論述:

因數位科技產業發達、出版業的式微、民眾普遍環保意識提升,再加上人們的互動模式轉變,如今紙本文字與圖像大多跳出傳統紙本書頁的框架,逐漸轉以數位化(如電子書、有聲書、影音動畫等)形式呈現,其中含有「萌要素」與「遊戲式寫實主義」(ゲーム的リアリズム)的輕小說是青少年們重點購買的讀物,且大多以連載的方式吸引讀者持續關注;出版業者透過複合式媒體的方式將商品書籍對消費者進行體驗行銷,進而達到與不同階段的顧客及潛在顧客的開發與溝通。本研究以社群媒體連載輕小說進行分析,探討社群媒體使用者的使用動機,對於社群媒體連載輕小說的體驗是否會影響讀者的忠誠度。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透過Schmitt提出的體驗行銷概念與

Sheth, Newman and Gross 所提出的消費價值模型概念與作社群媒體連載輕小說問卷構面,探討社群媒體連載輕小說的體驗行銷、體驗價值及顧客忠誠度的相互關係。結果顯示多數的受測者為娛樂目的而使用社群媒體,有多年數位閱讀經驗與閱讀頻率高的受測者,皆認同社群媒體連載輕小說是良好的娛樂工具;讀者對於社群媒體連載輕小說的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忠誠度有顯著相關,影響讀者是否願意訂閱或閱讀社群媒體連載輕小說的關鍵來自於在閱讀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情緒」,以及作品是否能夠讓讀者產生「社會性的連結」。本研究結果可作為出版業者或是創作者對作品的行銷企劃略之參考。

西方哲學史(第9版)

為了解決哲學入門書籍的問題,作者[美] 撒莫爾•伊諾克•斯通普夫[美] 詹姆斯•菲澤 這樣論述:

本書為哲學思想提供了一個通俗易懂的歷史梳理,並附有大量具有極高價值的一手文本。本文是一本全面的、以歷史為線索編排的哲學入門書籍,傳達出了本學科的豐富性,並為學生提供了西方哲學發展的專業知識。它以生動、平易近人的風格涵蓋了西方文明中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的主要貢獻。 新版在保留了使原書風靡數版的思想性和寫作理念的同時,在編年和文體上進行了與時俱進的修訂,並在第20章最後補充了“政治哲學”一節,用克制的篇幅展示了羅爾斯和諾齊克的思想精要。本書附有重要詞彙、延伸閱讀等部分,便於讀者使用。     撒莫爾•伊諾克•斯通普夫(Samuel Enoch Stumpf) 是范德堡大學的哲

學榮休教授和法學榮休教授,他于1998年去世,享年80歲。他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取得商業和金融專業的理學學士學位,于安德沃牛頓神學院取得神學學士學位,于芝加哥大學取得哲學專業的哲學博士學位。他于1948年入職範德堡,並於1952年至1967年擔任哲學系主任。在康奈爾學院任職校長五年後,斯通普夫教授回到了范德堡,直到1984年退休。 詹姆斯•菲澤(James Fieser) 是田納西大學馬丁分校的哲學教授。他于伯裡亞學院取得了文學學士學位,于普渡大學取得了哲學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獨撰、合著了十本教科書,編注了十卷本《對休謨的早期回應》和五卷本《蘇格蘭常識哲學》。他是互聯網哲學百科全書網站

(www.iep.utm.edu)的創辦者和總編輯。他的個人網站可以在www.utm.edu/staff/jfieser上訪問。 鄧曉芒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   第一部分 希臘哲學 第一章 蘇格拉底的前輩 005 1.1 什麼東西是永恆存在的? 007 1.2 萬物的數學基礎 011 1.3 解釋變化的嘗試 014 1.4 原子論者 024 第二章 智者派與蘇格拉底 029 2.1 智者派 030 2.2 蘇格拉底 034 第三章 柏拉圖 045 3.1 柏拉圖的生平 046 3.2 知識理論 048 3.3 道德哲學 056 3.4 政治哲學 061 3.

5 宇宙觀 067 第四章 亞里斯多德 073 4.1 亞里斯多德的生平 074 4.2 邏輯學 076 4.3 形而上學 079 4.4 人的地位:物理學、生物學和 4.5 倫理學 087 4.6 政治學 092 4.7 藝術哲學 094 第二部分 希臘化時期和中世紀的哲學 第五章 亞里斯多德以後的古代哲學 105 5.1 伊壁鳩魯主義 107 5.2 斯多葛主義 110 5.3 懷疑主義 116 5.4 普羅提諾 120 第六章 奥古斯丁 129 6.1 奥古斯丁的生平 130 6.2 人類知識 132 6.3 上 帝 136 6.4 被造世界 138 6.5 道德哲學 140 6.

6 正義 143 6.7 歷史和兩座城 144 第七章 中世紀早期的哲學 147 7.1 波愛修斯 148 7.2 偽狄奧尼修斯 151 7.3 愛留根納 153 7.4 解決共相問題的新方法 156 7.5 安瑟倫的本體論證明 158 7.6 穆斯林和猶太思想中的信仰和理性 161 第八章 阿奎那和他的中世紀晚期的繼承者 169 8.1 阿奎那的生平 171 8.2 哲學與神學 173 8.3 上帝存在的證明 174 8.4 對上帝本性的知識 177 8.5 創 世 179 8.6 道德和自然法 182 8.7 國 家 185 8.8 人的本性和知識 187 8.9 司各脫、奧卡姆和艾克

哈特 188 第三部分 近代早期的哲學 第九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 201 9.1 中世紀的結束 202 9.2 人文主義和義大利文藝復興 9.3 宗教改革 207 9.4 懷疑論和信仰 211 9.5 科學革命 214 9.6 培 根 218 9.7 霍布斯 221 第十章 大陸理性主義 233 10.1 笛卡爾 234 10.2 斯賓諾莎 244 10.3 萊布尼茨 250 第十一章 英國經驗主義 261 11.1 洛 克 262 11.2 貝克萊 271 11.3 休 謨 277 第十二章 啟蒙哲學 287 12.1 自然神論和無神論 288 12.2 盧 梭 293 12.3

裡 德 299 第四部分 近代晚期和 19 世紀哲學 第十三章 康 德 311 13.1 康得的生平 312 13.2 康得問題的形成 312 13.3 康得的批判哲學和他的哥白尼革命 314 13.4 理性思想的結構 319 13.5 實踐理性 324 13.6 美學:美 330 第十四章 德國唯心主義 337 14.1 康得對德國思想的影響 338 14.2 黑格爾 339 14.3 叔本華 351 第十五章 功利主義和實證主義 361 15.1 邊 沁 363 15.2 約翰·斯圖亞特·密爾 370 15.3 孔 德 375 第十六章 克爾凱郭爾、馬克思和尼采 385 16.1

克爾凱郭爾 386 16.2 馬克思 391 16.3 尼 采 403 第五部分 20 世紀和當代哲學 第十七章 實用主義與過程哲學 419 17.1 實用主義 420 17.2 皮爾士 421 17.3 詹姆斯 423 17.4 杜 威 429 17.5 過程哲學 432 17.6 柏格森 433 17.7 懷特海 440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學 449 18.1 伯特蘭·羅素 451 18.2 邏輯實證主義 453 18.3 維特根斯坦 460 18.4 奧斯丁 465 第十九章 現象學與存在主義 471 19.1 胡塞爾 472 19.2 海德格爾 478 19.3 宗教存在主義 48

2 19.4 薩特 485 19.5 梅洛 - 龐蒂 493 第二十章 晚近的哲學 501 20.1 心 - 身問題 502 20.2 羅 蒂 508 20.3 複盤德性論 514 20.4 大陸哲學 520 20.5 政治哲學 524 重要詞彙 533 延伸閱讀 539 英漢詞彙索引 561 譯者跋 579 出版後記 581 顯示部分資訊  

內在地圖-李冠儀當代首飾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哲學入門書籍的問題,作者李冠儀 這樣論述:

創作做為一種語言,闡述創作者的所見與不可見,透過創作抒發內在沈潛的聲響,收束感知所獲得的複雜資訊,發掘記憶或者覺察生活,將感知裡所體驗的線索轉化成為創作形式,藉由創作將內在的意象體現為實體,從創作過程裡尋獲獨樹一幟的思維,藉此得到療癒或抒發內在的創作目的。本創作論述整理筆者對於家庭經驗及創作的疑惑,探究是否有股力量,亦或是某些徵兆不斷刺激創作者觸發探索的動力,致使創作者起心動念,規劃創作的內容,並付諸行動實踐。筆者從自我發掘與學理研究探討創作意識如何產生,無形的力量如何作為引導,又源自何處?對創作者賦予哪些影響?創作的運作其實在身體裡發生了什麼事,最終創作又向創作者展現了什麼價值與意義?一系

列關於梳理家庭經驗,真實的解構並重建內在地圖與重新開啟感知的創作歷程,筆者試圖以創作療癒自我,藉由創作開展對感知的理解及觀看自我的向度,達成一種譬如抽離的模式遠觀自身,在沈浸於創傷與透過創作的暫時抽離之間,從擺盪於彼此間的感受顯現真實自我的存在,走向認同家庭的階段。創作以五個系列闡述認同家庭特質的歷程,首先是〈窺探系列〉體現筆者向早期經驗進行覺察的初始意象;〈破曉系列〉表述揭發家庭歷史後的情緒轉折;〈脈動系列〉呈現家庭關係與自身知覺經驗相互制約的衝突與糾結感受;〈疊加系列〉發想自記憶中故居地板的破碎補丁;〈容納系列〉則作為隱藏與收納記憶的空間。創作將內在的意象塑造並實踐,闡述了內心透過覺察所感

悟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