坵塊法坡度計算公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 陳世楷所指導 許朝陽的 水梯田水土保持功能影響因子探討 -以雙溪集水區為例 (2014),提出坵塊法坡度計算公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水梯田、河階田、休耕田、土壤沖蝕、地下水補注、入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所 蘇苗彬所指導 陳諾威的 利用坵塊法探討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查定作業方式 (2014),提出因為有 山坡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標準、坵塊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坵塊法坡度計算公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坵塊法坡度計算公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水梯田水土保持功能影響因子探討 -以雙溪集水區為例

為了解決坵塊法坡度計算公式的問題,作者許朝陽 這樣論述:

為探討水田的地下水補注功能及相關機制,再配合實驗參數分析土壤沖蝕量,本研究選定新北市貢寮區之兩處水田(實驗田A為山坡地水梯田/休耕田,實驗田B為洪泛平原之河階田)進行現地試驗,並採用水收支法分析水田入滲及地下水補注機制。現地量測包括減水深分析、垂直入滲、土壤成分/水力傳導係數調查、土壤水分飽和度量測等相關試驗,並綜合以上數據,藉由土壤流失公式(USLE)以估算每年土壤沖蝕量。最後再配合當地田區狀況與田埂類型對水田入滲進行地下水補注分析及量化評估。 實驗田A與實驗田B之淺層土壤性值分別以砂質壤土及壤土為主,實驗田A之水梯田平均整體入滲率為7.72mm/day,埂間滲漏/側滲約為垂直入滲率3~

10倍,實驗田B則為11.29mm/day,埂間滲漏/側滲約為垂直入滲率4~6倍。土壤水分飽和度分析結果顯示位於田埂內側交界處往下量測之飽和度幾乎皆為100%,高於田區內量測之數據,表示田區湛水易循田區內田埂內側邊界滲漏至深層土壤。藉由定水頭K值試驗,其牛踏層平均為0.09cm/day,未翻耕層為0.229cm/day,證明牛踏層透水性極低,會阻礙水分在土壤間的垂直流動。此外田區A之休耕田已休耕三十年以上,其垂直入滲率遠高於周邊水梯田及下游河階田,其結果驗證土壤含水量與入滲量會呈現負相關的現象。實驗田A及實驗田B之地下水年補注量保守估計分別為2,849mm及3,776mm,為當地年均降雨量5,

146mm之53.3% 及73.3%,其補注效益皆遠較其他研究報告所指出之平地水田或坡地其他非湛水的土地利用顯著。最後整合現地數據配合USLE推估田區土壤沖蝕量,實驗田A之水梯田年沖蝕量為77.98ton/ha-year,而若田區棄耕呈現裸土時,則年沖蝕量則增加到2290.68ton/ha-year,結果表示水稻梯田相較於休耕梯田具有良好的攔砂能力,得以減少土壤侵蝕的程度,對於治山防洪及水土保持皆有一定的貢獻。 

利用坵塊法探討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查定作業方式

為了解決坵塊法坡度計算公式的問題,作者陳諾威 這樣論述:

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查定工作,實施至今,仍存在許多問題必須克服,如未查定土地、異議複查案件、現場認定原地形、不易選擇及量測代表坡度、耗時費力的現場量測工作等,這些問題,影響土地所有權人甚大。本研究以水土保持技術規範第25條規定之坵塊法為分析方法,並以民眾容易取得之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出版的1/5000像片基本圖,計算平均坡度,來探討坡度分級關連性、查定坡度趨勢及運用在分類標準的可能性。研究結果顯示,利用坵塊法計算平均坡度取代人工查定坡度量測是可行的,建議主管機關可擴大探討範圍進行評估後,簡化查定因子,作為相關法令編修參考依據,再實際運用查定工作上,可有效解決目前遭遇的問題,使山坡地管理工作上

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