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motel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呂紹理、李福鐘所指導 坂井洋的 「泡」在臺灣-臺灣溫泉的發展與泡澡行為之變遷 (2017),提出埔里motel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溫泉、溫泉區、泡澡、日常、非日常。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新聞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胡光夏所指導 季晟禎的 媒體建構之陸客語藝視野研究——以《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 (2014),提出因為有 陸客、媒體、幻想類型、語藝視野、聯合報、自由時報的重點而找出了 埔里motel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埔里motel,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泡」在臺灣-臺灣溫泉的發展與泡澡行為之變遷

為了解決埔里motel的問題,作者坂井洋 這樣論述:

本研究由日治時期到2000年代初約一百多年的時間為對象,觀察及探討日本人帶進臺灣的使用溫泉、進行「泡澡」行為場所及行為變遷。本研究主要研究臺灣各溫泉區的發展及市區泡澡場所之發展及變遷,溫泉區發展的研究對象為北投、草山(陽明山)、金山、彰化及紗帽山,以日治時期及戰後的報紙、週刊等雜誌、日治時期先人日記、政府檔案等史料進行研究。就溫泉區的發展而言,日治時期開始開發的溫泉區,除北投由日籍民間人士開發以外其他另由總督府率先開發,戰後開始發展的紗帽山,原先是「土雞城」業者附帶服務,後來轉型為「溫泉餐廳」。臺灣溫泉區發展過程中出現各溫泉區的特質,北投等溫泉區以觀光景點發展,金山溫泉區則是金山當地人當作日

常生活用水來使用。泡澡行為的變遷,日治時期日本人在臺灣各地興建進行泡澡的場所,如湯屋、市區公共浴場等,而且這些場所就結構而言,可同時進行泡澡與洗澡。在日治時期部分臺灣人接受「泡洗一體」的洗浴行為模式。到了1970年代以後,公寓建築的普及而出現獨立浴室,以及熱水器、蓮蓬頭等衛浴相關設備的普及,使得民眾平時只做洗澡,也將泡澡行為視為休閒活動,同時出現三溫暖等以休閒為目的的泡澡場所。1990年代末以休閒活動發展的泡溫泉作為結合,泡澡成為非日常的「休閒娛樂活動」。

媒體建構之陸客語藝視野研究——以《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

為了解決埔里motel的問題,作者季晟禎 這樣論述:

2009 年 3 月至 5 月,安利團來台時期,為兩岸自台灣解嚴以來相對較大規模的團體型交流實踐,亦將兩岸交流氣氛帶到最高潮,陸客由此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轉到 2014 年太陽花學運期間,台獨聲浪的再起,不僅服貿協議受挫不前,躺在立法院不動。隨之而來的是,兩岸關係六年來的和好前景,顯然出現新的不穩定變數與不可測的變項,陸客這一群體則同樣受到波及。本文採取語藝批評觀點(rhetorical criticism),運用幻想主題分析為研究方法(fantasy theme analysis method),分析《聯合報》與《自由時報》於 2009 年安利團到訪時期及 2014 年爆發太陽花學期間,

關於陸客來台的新聞論述,以此來探究兩報所建構的語藝視野,並比較兩報語藝視野(rhetorical vision)的差異,檢測讀者投書是否會對新聞有所覆誦(chain out)。研究發現,對於陸客來台的新聞論述,《聯合報》建構的語藝視野為「促進台灣經濟發展之契機」和「實踐彼此了解之良善互動」;《自由時報》所建構的語藝視野為「中國棋子來者不善,台灣賠了夫人又折兵」。而藉由讀者投書的檢驗,也確認了讀者確實對新聞論述有所覆誦。除此之外,從兩報迥異的角色行動設定,以及互為對立語藝視野,也可發現兩報完全不同的政治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