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耶佛事件最後通牒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塞拉耶佛事件最後通牒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五四圖史:百年前的學運先驅 和(美)悉德尼·布拉德肖·費伊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大國博弈之殤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印刷工業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塞拉耶佛事件最後通牒,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五四圖史:百年前的學運先驅

為了解決塞拉耶佛事件最後通牒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二十一條,喪權辱國!」   五四開啟的是民主新紀元,還是又一次極權?   100年前的中國,剛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勝國正在巴黎商討戰後恢復事宜,   中國代表團欲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提案卻遭否決,   欲取回被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然而英、法、義主張將主權交給日本……   巴黎和會列強無視中國正當要求,縱容日本侵略行徑,致使中國外交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

,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鄂圖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國。   ……   日本駐北京公使於一九一五年一月十八日向中國大總統提出二十一款之要求,頗令中國寒心。計分五號,其第一號即涉於山東省問題磋商之事。延至五月,日本政府遂於是月七日以最後通牒送達中國政府,限四十八小時以內為滿意之答覆。同時,有滿洲、山東日軍增多之消息傳至北京。中國政府實逼處此,舍屈從日本外,他無可擇。不得已於一九一五年五月二十五日與日本簽訂關於山東省之條約,附以三項

換文暨其他各約。雖非所願,只以欲維持遠東之和局,使中國人民免受無端之痛苦。   ……   此事我國節節退讓,最初主張注入約內,不允;改附約後,又不允,改在約外,又不允,改為僅用聲明不用保留字樣,又不允;不得已改為臨時分函,聲明不能因簽字而有妨將來之提請重議云云。豈知時直至今午完全被拒,此事於我國領土完全及前途安固關係至巨。……不料大會專橫至此,竟不稍顧我國家纖微體面,曷勝憤慨。弱國交涉,始爭終讓,幾成慣例,此次若再隱忍簽字,我國前途將更無外交之可言。 本書特色   本書是對100年前的五四運動的來龍去脈的「圖像呈現」,將五四運動整個過程分作八段,依次述其背景、觸因、對象、爆發、發展、激

化、落幕和精神。   作者簡介 陳占彪   近代中國史研究專家。   例言 壹 戰起歐西島寇歡 膠澳租借 勒石紀念 大戰爆發 日英協約 日本參戰 龍口登陸 懸旗請降 日據青島 嗚呼魯民 二十一條 哀得美敦 對德宣戰 華工赴歐 和平條件 德國降伏 貳 巴黎夢破土難全 公理戰勝 願望過奢 代表傾軋 哲人廳會 巴黎和會 日人甘言 索要報酬 顧使發言 用心深險 沆瀣一氣 歸還空瓶 外交失敗 曷勝憤慨 信仰毀滅 圍堵陸使 憤然拒簽 得簽奧約 歡迎歸返 參 奸人媚日千夫指 親日外交 國人懷恨 謂我簽字 何緣見罪 點金有術 助段武統 阿瞞請客 洗刷前愆 勛勤夙著 為秦庭哭

林礦借款 削除鄉籍 恪遵訓令 欣然同意 擬除學籍 肆 闊府呼朋大火燃 五四前奏 三一運動 送賊回國 外交警報 嚙指血書 祕密會議 法政集會 天安門前 淚挽國賊 遞呈說貼 往趙家樓 砸窗逾牆 放火焚屋 打破賊頭 學生被拘 法無可恕 請君自首 各界呈保 全體罷課 國恥紀念 國民大會 良心救國 大鬧東京 學生獲釋 伍 峻令頻頒寒徹地 微服出京 待罪挽蔡 總長掛冠 嚴辭申令 追悼烈士 憤然罷課 上書總統 改任懷慶 次長疏通 強令復課 一味庇曹 勒令復課 陸 通國共憤浪滔天 一味庇曹 六三拘捕 誓不反顧 女生請願 支帳駐守 請撤軍警 閣議禁捕 軍警頓撤 上海罷市 舉國騷然 派員道歉 學生返校 柒

除賊抗霸從民意 免曹陸章 東海請辭 獨秀被捕 次第開市 總理引退 簽還不簽 全國學聯 魯人請願 緊急宣言 各界請願 玉帥通電 詭異電諭 終戰布告 汝霖謝恩 終止罷課 專研學術 宗祥歐遊 捌 五四功成萬古傳 民族覺醒 侵略國策 為何仇你 奮起自圖 我死國生 與汝偕亡 扼其頸項 抵制日貨 焚毀仇貨 鼓吹國貨 販賣國貨 堅忍勿懈 青島交還 五四幹部 精神長存 附錄 匡互生:五四運動紀實 序   一、1919年的五四運動開中國新生面,民族新紀元,今轉眼已屆百年,本書之編纂聊備五四百年紀念之微意耳。   二、本書是對100年前的五四運動的來龍去脈的「圖像呈現」。每則包括一個簡題、一組圖片(或

一圖,或多圖)、一段文字。   三、由於1920年代,照相併不發達普遍,因此,關於五四運動的圖像材料並不豐富,「物以稀為貴」。本書圖像(照片、漫畫、插圖)係編者多年來從當時的中外報紙、雜誌、書籍中窮搜極討而得,有的圖片則是編者事後尋跡、現場踏訪而得,如「一戰」和巴黎和會諸圖。   四、有圖而無文,其涵義將大打折扣。由是每圖又配以相關之文字,以輔助說明。唯文字的選擇,多以公文、宣言、通電、傳單、報導、著述等相對權威又距離五四為時不遠的官方文獻、原始文獻為優先。   五、本書將五四運動整個過程分作八段,依次述其背景(戰起歐西島寇歡)、觸因(巴黎夢破土難全)、對象(奸人媚日千夫指)、爆發(闊府

呼朋大火燃)、發展(峻令頻頒寒徹地)、激化(通國共憤浪滔天)、落幕(除賊抗霸從民意)和精神(五四功成萬古傳),八個題目合起來為一首「打油詩」也。 陳占彪 一、緒論 從民國八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因舉行一次示威運動,把當時大家稱作賣國賊的曹汝霖的住宅燒毀,章宗祥的頭顱打破。引起了一班盲目盲心的國人的注意以來,「五四運動」四個字,差不多做了一班號稱智識階級的人六個足年到處談笑的資料。敘述和批評五四運動的講演和文章,在各種書報雜誌上也不知道披露多少篇了,仿效五四運動而起的運動也不知道有多少次了。然而五四運動的由來和真相究竟怎樣,各書報雜誌所披露的文章究竟有敘述的不錯,批評得適當麼,仿效五四運

動而起的運動的精神和價值究竟和五四運動的精神和價值相等麼,據我所看見所知道的說起來,敘述和批評五四運動的文章,實在沒有一篇道著真確的地方。相繼而起的各種群眾運動,也實在沒有一次和五四運動同樣具有那麼重要的歷史上的價值的。別的文章不必說了,單就去年五四紀念各報所發表關於五四運動的文章來講,有些做文章的人竟把民國八年的事實看做民國九年的事實,(如《民國日報》的「覺悟」),有的把北京各校學生共同的舉動認作北京大學學生所獨有的舉動,(如《時事新報》)。這樣記事荒謬,觀察錯誤的人還能夠瞭解五四運動的真精神麼?尤其令人可惡的就是年來自命五四運動的中堅和自命為時代的新人物的人們,到處想把「五四運動」一個空名

詞來欺騙他人,驅策群眾,以致五四運動的精神完全喪失,而五四運動一個名詞也就差不多要為「舉世詬病」了。我對於五四運動雖然沒有盡過多大的力量,不過也曾「躬逢其盛」,對於這次運動的由來和真相比較地明了一點。本來因為這次運動已成了過去的事實,不願意把這事的由來和真相向人們道及,但眼見年來一班盲目衝動和胡說八道的人太多了,革命的精神也澌滅殆盡了,國民性的弱點也一天一天地顯得更加厲害了,耐不過恐懼悲傷,只好先將五四運動的由來和真相述點大概,然後再把我從這次運動以來所看出的中國國民性的弱點一一指摘出來,以供研究教育和同情革命的人們唱進行曲的時候的一種參考。 二、五四運動的起因 現在我要說的就是:(一)五四運

動的起因,(二)五四運動的真相。什麼是五四運動的起因?我可以就我所知道的分別說出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大國博弈之殤

為了解決塞拉耶佛事件最後通牒的問題,作者(美)悉德尼·布拉德肖·費伊 這樣論述:

這會是一場具有空前規模和空前劇烈的世界戰爭。那時會有800萬到1000萬的士兵彼此殘殺,同時把整個歐洲都吃得乾乾淨淨,比任何時候的蝗蟲群還要吃得厲害。——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世界有史以來的最大災難之一是如何發生的?為了解答這一問題,美國歷史學者悉德尼·布拉德肖·費伊用英、法、德、奧、俄、意、塞爾維亞等國的官方檔案和出版物,當時大使與國內往來的電報、信件,各國領導人的傳記、回憶錄和文章,各國報紙的文章,重新審視以往與第一次世界大戰責任相關的種種觀點,試圖還原這場浩劫的「遠因」與「近因」。 從「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對立軍事集團的產生到各大國之間的妥協與摩擦,從迷霧重重、「意外」的薩拉熱

窩槍聲,到最後時刻爭分奪秒的電報斡旋,主事者並非都是顢頇好事之徒,從當事人的角度看每一步行動也都有其根據,但歷史仍在一個個「偶然」的事件中走向不可收拾的地步,即使在那時,決策者們已經意識到自己負擔的責任有多重,但現實仍遠遠超出其想象。 悉德尼·布拉德肖·費伊(Sidney Bradshaw Fay,1876—1967),美國歷史學家。作者曾在哈佛大學、巴黎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在達特茅斯學院和史密斯學院任教。 本書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領域不可忽略的經典之作,作者因此獲得美國歷史學會頒發給業內資深學者的喬治?路易斯?比爾獎(The George Louis Beer Pr

ize),這也是美國最負盛名的歷史獎項之一。他的研究領域還包括德國歷史,著有《16世紀的霍亨索倫家族及其統治》、《勃蘭登堡—普魯士的崛起》。 修訂第二版作者序言 第一版作者序言 參考文獻略語表 第一章 緒論:近因與基本原因 第二章 1871年至1890年的秘密同盟體系:東歐帝國的霸權 第三章 1890年至1907年的秘密同盟體系:三國協約的成立 第四章 1907年至1914年的秘密同盟體系: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對立 第五章 1907年至1914年的巴爾幹問題 第六章 佛蘭茲·斐迪南大公 第七章 刺殺計畫 第八章 塞拉耶佛刺殺事件的責任問題 第九章 關於“波

莰坦會議”的傳說 第十章 關於奧國最後通牒的準備工作 第十一章 俄國的危險性 第十二章 塞爾維亞的答覆 第十三章 維護和平的建議 第十四章 為時已晚的德國對於和平的努力 第十五章 俄國的動員 第十六章 其他國家的動員和宣戰 第十七章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