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耶佛電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塞拉耶佛電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理查•歐文登寫的 焚書:遭到攻擊與在烈焰中倖存的知識受難史 和本傑明‧莫瑟的 桑塔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塞拉耶佛薩拉熱窩萬豪原住客棧 - Booking.com也說明:薩拉熱窩萬豪原住客棧提供什麼樣的早餐? 旅客入住薩拉熱窩萬豪原住客棧期間可以享受好評早餐(住客評分:8.9)。 早餐選項包含:自助式 薩拉熱窩萬豪原住客棧內設有餐廳嗎? 薩拉熱窩萬豪原住客棧內設有 1 間餐廳:餐廳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衛城出版所出版 。

最後網站目前播放節目 - nio電視網則補充:提供電視節目表查詢,EPG線上節目表,明星藝人查詢,依節目類型/片名/演員/主持人找節目,完整節目簡介,節目目前播放,電影台節目本週強片,新上檔節目,首播節目強檔節目預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塞拉耶佛電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焚書:遭到攻擊與在烈焰中倖存的知識受難史

為了解決塞拉耶佛電影的問題,作者理查•歐文登 這樣論述:

沃爾夫森歷史獎決選入圍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年度圖書 《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年度圖書 今時今世至關重要的一部書。 ——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絲綢之路》作者   知識的失去是文明漸漸走向衰亡的警訊! 知識具有強大的力量,追尋與保存知識是延續人類發展的終極任務。     圖書館和檔案館自古以來就不斷遭到攻擊,但在現代尤其飽受威脅。今天,人們保護的知識面臨著有目的的破壞和故意忽視;除了戰火蹂躪,更由於缺乏資金,圖書館必須為自己的生存而奮鬥。《焚書》講述了讓我們走到這一步的歷史:從古代亞歷山卓到當代塞拉耶佛的圖書館中被蓄意焚

燒的書本,從粉碎在伊拉克的亞述泥板到英國疾風世代被銷毀的移民文件,理查.歐文登從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考察這些行為背後的動機,並爬梳塑造這段歷史的更廣泛的主題。     《焚書》藉由許多人物的故事,探索圖書館員和檔案管理員為保存知識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們在此過程中遭遇的危險,甚至不惜犧牲生命以捍衛知識。理查.歐文登也透過具體建議,對保護知識的社會和政治重要性採取了爭論的立場,特別是向政府以及整個社會提出倡議,以凝聚制定公共政策的共識,並為這些重要的知識保存機構爭取該有的資源。   名家推薦     柯皓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   陳光華(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館長)   曾淑賢(國家圖書

館館長)   蔡淇華(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鄭瑋(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助理教授)   ——愛書人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彰顯人類永遠需要圖書館和檔案館的理由,更凸顯二者在捍衛意見自由表達與開放社會、區辨真理與虛假,以及庋用知識與紀錄的樞紐角色。——柯皓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     作者由歷史的宏觀縱面,講述可能以宗教、政治、思想、文化、種族為名,威脅破壞人類知識或是圖書館的重大事件,彰顯圖書館員、檔案館員、知識守門人基於使命的卓越行為,正如史家史筆精神的傳承。——陳光華(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館長)     細讀《焚書》,除了讓我們在莎草紙燼中

記取教訓,更提醒當代人及時拯救知識的方舟,以及我們永遠都需要圖書館的理由。——蔡淇華(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焚書》不僅是一部知識被攻擊的警世故事,更是一本教導我們需要用更長遠的眼光,來構建「知識基礎建設」(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以確保未來人類能夠繼續無障礙取用知識的指南。——鄭瑋(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助理教授)     國際推薦     「危險的紀念品」——理查.歐文登如此描述前僧侶在亨利八世眼皮子底下搶救出來的書本。現代的書本也需要朋友救援,就像過去的書本那樣。這部迷人的作品將會幫忙書本找到朋友。——亞倫.班奈(Alan Bennett),

《非普通讀者》作者     這是一項嚴厲且重要的警告,涉及知識的價值,並且提醒世人摧毀書本所可能帶來的種種危險。今時今世至關重要的一部書。——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絲綢之路》作者     《焚書》是一部引人入勝、發人深省且非常切合時勢的作品。每個人都應該對這段圖書館的歷史提出想法,不該保持沉默。——伊恩•西斯洛普(Ian Hislop),《祕密之眼》(Private Eye)雜誌主編     來得及時,充滿權威的書……一個國家對其自身的了解如何,永遠都可從檔案館和圖書館這個主題一窺端倪。除了談到高階政治的議題,本書也觸及資訊科技和生死攸關的重大事件。理查.歐文登是最

有資格來討論這個主題的不二人選。我非常喜歡這本《焚書》。——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    一部豐富精彩的好書——來得及時、至關重要且充滿許多不可思議的故事,是人類及其檔案之宣言。——沙茲(Philippe Sands),《人權的條件》作者     如果您關心書籍,並且如果您相信我們都必須抵抗知識和文化遺產的破壞,那麼這是一本既強大又有先見之明的精彩讀物。——艾莉芙•夏法克(Elif Shafak),《倒數10分又38秒》作者     理查.歐文登像個史詩電影工作者,在三千年動盪不安的歷史中仔細選景,呈現各種生動的場景,藉以展現他急切的論點:人類必須

保存過去和當前事件的紀錄。這本主題迫切,論理清晰的書向我們所有人大聲呼籲,要我們認清,並且捍衛我們最珍貴的公共財:圖書館和檔案館。——瑪麗娜•華納(Marina Warner),英國皇家文學學會(RSL)主席

塞拉耶佛電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00:00:00) 開場引言
(00:00:44) ▶ 1986-JUN. 22 上帝之手 / 《世紀球王 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
(00:23:24) ▶ 1961-JUN. 23 南極條約生效 / 《突變第三型》The Thing
(00:31:54) ▶ 1509-JUN. 24 亨利八世加冕 / 《美人心機》The Other Boleyn Girl
(01:03:51) ▶ 1941-JUN. 25 繼續戰爭 / 《無名戰士》The Unknown Soldiers
(01:19:27) ▶ 1945-JUN. 26 聯合國憲章 / 《雙面翻譯》The Interpreter
(01:29:03) ▶ 1950-JUN. 27 美國參與韓戰 / 《走進炮火中》71: into the Fire
(01:42:32) ▶ 1914-JUN. 28 塞拉耶佛事件 / 《金牌特務:金士曼起源》The King's Man
(02:03:08) 結語




【影史7日談】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6/22~6/28
feat.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感謝收看 / 收聽【影史7日談】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將會每個禮拜用七部電影,對應到七則歷史故事,來回顧那些歷史課本上不會教的事!
.


▶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5Hnw-9d45SQ

▶ 收聽PODCAST聲音: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q8785ew0xxv0894lxqjpa0n/platforms
.


這次我們要來分享的電影和歷史事件,分別有:

▶ 1986-JUN. 22 上帝之手 / 《世紀球王 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

1986年的世足賽半準決賽上,阿根廷和英格蘭才因為四年前的福克蘭群島戰爭成為死對頭,如今在足球場上正面對決;為阿根廷隊效力的馬拉度納,在比賽下半場第六分鐘時,在球門前「疑似」用手碰球進門得分,讓這顆關鍵進球成為世紀名球。
.


▶ 1961-JUN. 23 南極條約生效 / 《突變第三型》The Thing

南極條約總稱為「南極條約體系」,是在約束各國在南極洲這塊土地上所有行為活動。條約主要內容規定,南極洲僅用於和平目的,提供科學考察自由,並促進國際間的科學研究合作,禁止一切有軍事性質或核試驗等相關活動。
.


▶ 1509-JUN. 24 亨利八世加冕 / 《美人心機》The Other Boleyn Girl

英格蘭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國王 亨利八世在1509年6月24日正式加冕登基;他是英格蘭推行宗教改革,奠定人文主義研究,以及鞏固英國皇室權力的重要君王。其豐富的感情世界,以及求新、豪邁的個性,也是後人熱烈討論的主題。
.


▶ 1941-JUN. 25 繼續戰爭 / 《無名戰士》The Unknown Soldiers

二戰爆發後,做為與蘇聯國界相鄰,政治上卻傾向與德國合作的芬蘭,自然成為蘇德兩國的角力戰場;芬蘭方面則為了收復1939年「冬季戰爭」失去的大片江山,保衛芬蘇邊界爭取生存空間,這場1941年6月發生的蘇芬戰爭被視為冬季戰爭的「繼續戰爭」。
.


▶ 1945-JUN. 26 聯合國憲章 / 《雙面翻譯》The Interpreter

20世紀初,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於1945年6月26日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結束後,於美國舊金山的舊金山戰爭紀念集演藝中心簽字,建立了聯合國的根本大法《聯合國憲章》;總計51個創始成員國中,中華民國被授予第一個在憲章上簽字的榮譽。
.


▶ 1950-JUN. 27 美國參與韓戰 / 《走進炮火中》71: into the Fire

1950年6月25日,北韓突然越過北緯38度線大舉南侵使韓戰爆發,也被視為冷戰中的第一場熱戰。在聯合國安理會蘇聯缺席的情況下,第82號及83號決議,敦促北韓立即停火撤軍。6月27日美國正式介入韓戰,讓戰況更趨白熱化。
.


▶ 1914-JUN. 28 塞拉耶佛事件 / 《金牌特務:金士曼起源》The King's Man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 斐迪南大公和妻子在塞拉耶佛(今波赫首都)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的激進分子所刺殺;此事件讓原本動盪不安的巴爾幹半島埋下火種,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背後各自支持的陣營也紛紛加入戰爭,進而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
.


你對這七部電影和七則歷史故事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電影 #影評 #movie #history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影史7日談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XXY #PODCAST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
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 XXY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XXY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桑塔格

為了解決塞拉耶佛電影的問題,作者本傑明‧莫瑟 這樣論述:

★二○二○年普立茲傳記文學獎 得獎鉅著★ ☆蘇珊.桑塔格生平最完整重要傳記☆ 她的著述,犀利而挑釁,引領思辨, 永遠地改變了我們「看見」事物的方式。 然而在這背後,卻是桑塔格為「看見」事物、 「看見」自我真貌而掙扎的一生。   「從一生深刻而漫長地接觸美學所獲得的智慧,   是不能被任何其他種類的嚴肅性所複製的。」   ——蘇珊.桑塔格   「……我們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桑塔格〕,   而這本傳記讓她繼續挑釁地活著……」   ——《衛報》書評   蘇珊.桑塔格出生在一九三三年的紐約。父母是立陶宛與波蘭猶太人的後裔,兩人婚後曾經短暫居住在中國,但父親在中國時死於肺結核病,使得母

親因而必須孤身踏上漫長的旅途回到美國。桑塔格的母親美麗優雅,但一生深受不安全感所苦。   桑塔格非常早就展現出不凡的聰穎天賦。生活在如她母親這般受困的大人當中,她憑藉超齡早熟的閱讀,讓自己進入到文學、藝術、哲學的世界。十八歲就從芝加哥大學畢業,並被選為學術菁英團體Phi Beta Kappa的一員。大學畢業後,桑塔格首先在學院從事教學,但很快地,她便重新定義了二十世紀「作家」所能發揮的巨大文化影響力。   一九六○年代起,桑塔格陸續發表小說、評論。她以一種全新的語言、全新的光芒照亮了當時文化界的天空。對於美國高雅文化圈的圈內人而言,桑塔格是一股嶄新的源頭活水。經她介紹的歐洲作者、小眾藝術家

的名字,與經她描述的作品與現象,幾乎一定會引起關注與討論,成為下一波潮流。   彷彿她總能看見醞釀中的、尚未成形的風暴,指認那還未有名字的事物。她的目光超越高雅文化的圈內與圈外,看見事物的價值,將旁人未能理解的人物或作品帶入文化圈內。很長時間她就是高雅文化的象徵,她的評論代表著支撐起高雅文化的嚴格標準。不僅如此,從《反詮釋》、《論攝影》、《疾病的隱喻》,到《旁觀他人之痛苦》,桑塔格一本又一本觀點精闢的評論集,擴大了人們「看見」的範疇,改變人們「看見」事物的方式。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外人眼中聰明絕頂的桑塔格,私下深受焦慮所苦。她經常感到自己身心分離,羨慕更加憑藉身體與直覺行動的人。經常恐

懼自己「看不見」真正重要的事物。   ★    她的一生中有過許多情人,同性和異性都有,當中不乏政治、藝術、文學、電影各界的名人,當中有些人與她維繫了終其一生獨特的關係。然而,也有不少失戀令她陷入痛苦深淵。   ★    她對「看不見」真相的恐懼,也包括對被冷戰意識形態、被國家宣傳所遮蔽的事物。這使得她走到歷史現場。親自拜訪越戰剛結束的越南,革命後的中國、古巴,贖罪日戰爭時的以色列,走入柏林圍牆倒塌的現場,與內戰中的塞拉耶佛。即使,到了現場,她體驗到另一種遮蔽。   ★    中年之後,她罹患癌症,在病榻上以親身經歷對疾病進行了省思。她無法停止意識到自己、意識到世界,於是便不斷去理解那意

識,意識背後的機制。   ★    她是他人眼中菁英文化圈的局內人,卻時時感到自己是無法獲得安慰的局外人。   這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女性,對自己在世間的存在有無盡的焦慮。她的文字總能如一根劃亮的火柴般照亮夜空,令人們看見原本看不見的。但是她自身無法安住在被照亮的範圍。   然而她的一生,也讓我們看見一個長久浸淫在藝術與美學中的人生。她反抗想像力的貧瘠。擁抱思辨與審美,拒絕平庸,毫無保留地欣賞她喜愛的藝術家與作家,將他們不為大眾所知的獨特向讀者揭露。在人生的最後,她曾說:「從一生深刻而漫長地接觸美學所獲得的智慧,是不能被任何其他種類的嚴肅性所複製的。」   本傑明.莫瑟的《桑塔格》,是截至

目前,關於蘇珊.桑塔格這位二十世紀文化界巨擘最為全面、整體的傳記。莫瑟進行了大量驚人的研究,不但深入檔案資料,更追索桑塔格的腳步,在世界各地採訪了曾直接或間接接觸過、曾談論過或未曾公開談論過她的人,從而描繪出了桑塔格精彩豐富的一生,與她複雜的性格與面貌。也因此,本書榮獲二○二○年普立茲獎殊榮。 本書特色   1. 蘇珊‧桑塔格大概是最能代表二十世紀美國知識分子的人物,甚至是探訪現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鑰匙。閱讀她的一生,我們也是在閱讀這個時代何以成為如此的樣貌。也一如法國的西蒙‧德‧波娃,以及德國的漢娜‧鄂蘭,美國的蘇珊‧桑塔格,同樣替女性與所有少數族群樹立了一個前行者的典範、想像,帶來更豐富多

元的聲音與視角,以及可能性。她的生命經驗,值得我們細細品嘗。   2. 書中附有兩部分、總共三十二頁的圖片頁,栩栩呈現桑塔格的生命階段,以及影響她生命的人、事、物。其中更有許多圖片是她畢生珍藏,如今典藏於UCLA,一般市面難以見得,十分珍貴。   3. 桑塔格的著作,如《反詮釋》、《論攝影》、《疾病的隱喻》、《旁觀他人之痛苦》,在臺灣至今也都在相關討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本傳記,一方面能讓人理解這些著作誕生的脈絡,作者也將之與桑塔格本人的日記、生平進行比對、評析,藉此,勢必能對這些論述有更深刻的反思。 得獎紀錄   ☆榮獲二○二○年普立茲獎。   ☆獲《西雅圖時報》、《歐普拉雜誌》選入

年度最佳書籍。   ☆入圍美國筆會傳記獎,倫巴達文學獎最後名單。 各方讚譽,齊聲推薦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但唐謨(影評人)   宋欣穎(電影導演、編劇、作家)   李屏瑤(作家)   李桐豪(記者、作家)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柯裕棻(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紀大偉(政治大學臺灣文學所副教授)   紀金慶(國立海洋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許菁芳(作家)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副教授)   詹宏志(作家)   聞天祥(影評人)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蔡詩萍(作家、廣播

主持人)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各界評論   「蘇珊 ‧ 桑塔格揭竿挑戰美學傳統,提出坎普(camp)概念,掀起普普藝術的風潮,成為同志的最愛。這位改變美國文化的公共知識份子,到底如何『成為蘇珊‧桑塔格』?其實她冷靜與距離感的外表,隱藏著炙烈的矛盾,甚至一輩子都不願公開的秘密,原來她喜愛的是女人。與衛城出版的《成為西蒙波娃》並列閱讀,可以看到這一世紀菁英女性建立自我的掙扎與突破。」──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想像一個沒有蘇珊.桑塔格貢獻的美國文化,已經很困難;而很快地,要在沒有班傑明.莫瑟對桑塔格的描述下想像她的

人生,也會是一樣的困難。像桑塔格這樣非凡的一生,需要一本非凡的傳記。現在,這個需要已經被精闢地、奢侈地達成了。」──麥可.康寧漢,普立茲獎得主、小說《時時刻刻》作者   「莫瑟的成就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書中涵蓋了對傳主非凡的了解,她所處的環境,她的作品,她的想法,她的朋友和家人,美麗的散文,非凡的洞察,了解她被驅策的情感生活與她如恆星般的知性生活的能力。」──蕾貝嘉.索爾尼,《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黑暗中的希望:政治總是讓我們失望,持續行動才能創見未來》作者   「一本驚人的、令人愛不釋手的書,可說是蘇珊.桑塔格傳記的定本了。我想像不出還會需要關於她人生的另一本書。」──西格麗德.努涅

斯,《摯友》作者   「非常傑出……我們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桑塔格〕,而這本傳記讓她繼續挑釁地活著:喜歡爭論,任性恣意,經常是對的,總是有趣的,鼓舞著我們在自己的遊戲中更加升級,因為我們看著她在她的遊戲中超凡攻頂。」——《衛報》   「這是一本里程碑式的傳記,首次在這位無人可比的文化界重量級人物過世之後,重新將她介紹給大眾。」——《紐約時報》   「極度引人入勝,從頭到尾充滿洞察……本書將這位偉岸的知識界發電廠——她無可抵擋、令人畏懼,也經常在作品中頑強地不近人情——再次帶回到她人生的尺度……非常迷人。」——《新共和》   「非常迷人……莫瑟的桑塔格傳記,是一本有關桑塔格的導讀,也

是有關桑塔格所想要的、與背後原因的導讀,更是對這個既激發桑塔格靈感、又與桑塔格不斷鬥爭的世界的導讀。」——《洛杉磯時報》   「這是一本技巧成熟,敘事活潑,且進行了驚人的研究的書,整體而言,既沒有為傳主洗白,也沒有訓斥她:它努力讓讀者看見桑塔格,正如她的本貌,是一個複雜的人。〔莫瑟〕栩栩如生地寫出一個由許多碎片構成、決心要在時代中留下印記的女人,並令我們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她的那些碎片——傲慢,焦慮,與她所達成的!真正是不簡單的成就!」——《紐約時報書評》   「深具說服力與啟發性……達成了一本傳記真正應該做的:豐富了我們對傳主的認識。」──《洛杉磯書評》   「劃時代的紀念碑之作,而又兼具

優雅。」──《大西洋月刊》   「〔桑塔格〕是狂熱的,熱烈的,受到驅策的,慷慨大方的,自戀的,如神祇般威嚴的,遲鈍的,令人瘋狂的,有時可愛但是不是那麼令人容易喜歡。莫瑟擁有足夠的自信與博學,能在一本傳記中把所有這些相反矛盾的面向呈現在一起,足以與傳主的尺度相稱。他也是一個充滿天分,具有同理心的寫作者。」──《泰晤士報文化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