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叻 名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大叻 名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地球の步き方編集室寫的 越南 和(日)林芙美子著的 浮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越南伴手禮美食越南必買名產有哪些?10大最愛手信伴 ... - Doisof也說明:特色伴手禮【回圖文索引】 前幾次到越南,回去的伴手禮都只帶好吃又便宜腰果,至於榴槤餅,綠豆糕之類的非我們所愛。大叻以農為主,一定也有值得買回來送人或自用的。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墨刻 和中國書籍所出版 。

最後網站Top 5 大勒禮品和特色商店 - TripAdvisor則補充:大勒禮品和特色商店:在Tripadvisor 上查看越南大勒禮品和特色商店的旅客真實評論和照片。 ... 大勒 · 大勒景點. 大勒名產店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叻 名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越南

為了解決大叻 名產的問題,作者地球の步き方編集室 這樣論述:

曾有過輝煌王朝,也曾走過烽火連天的殺戮歲月,而今日的越南,隨著城市不斷進化,觀光產業急速發展,已然成為一處新興的旅遊市場。建築、街道仍留有殖民遺韻,新舊光影交織在這座在這個尚在開發之路的國度,曾在此殖民的外國人隨著戰火蔓延而離開,今日又為追尋舊日時光而來,來去之間,串起越南複雜而又富有個性的旅遊面貌。《地球步方─越南》依照南越、中越、北越,有系統地介紹越南全境各城市資訊,帶領讀者暢遊南越的商業中心都市胡志明市、可搭船遊水上市場的芹苴、被稱為「海上桂林」的下龍灣、法國統治時代開發的高原避暑勝地大叻、南部代表性海灘芽莊、海濱度假區藩切;中越的阮朝古都順化、海上絲路會安;北越的夏

季避暑勝地沙霸、越南首都河內等等。除了豐富而完整的景點介紹,並輔以詳細的交通和地圖,再加上經濟實惠的住宿美食情報,讓想前往越南的人能夠充分享受經濟又自由的旅程。 本書特別企劃: ★魅力滿載的度假勝地 在峴港盡情玩樂享受! ★妝點出如夢似幻的夜晚 會安的燈籠。 ★越南美食100選、路邊攤美食天堂、越南甜點、越南咖啡指南。 ★民族風首飾、刺繡小錢包、魚露、速食河粉、麝香貓咖啡等經典越南伴手禮。

浮雲

為了解決大叻 名產的問題,作者(日)林芙美子著 這樣論述:

《中國書籍·學術之星文庫:浮雲》女主人公由紀子為了擺脫與伊庭的畸形關係隨軍前往越南大叻,在那裡邂逅了已有家室的農林技師富岡。安逸舒適的環境和難以忍受的心靈孤寂,讓二人走到了一起,開始了一段戀情。戰敗後他們先後回到了日本,可是富岡卻始終走不出戰敗的陰影,變得頹廢而自暴自棄,對由紀子的感情也日漸淡薄。失望中,由紀子自甘墮落、流落風塵,但在內心深處卻始終無法忘記富岡。在對越南生活的共同回憶中,他們曾一度重拾舊日的戀情。不久,由紀子懷了孕,可富岡卻又陷入了與他人的情事。萬般無奈之下,她選擇了墮胎,並重新成為已是新興宗教組織骨幹的伊庭衫夫的情婦。然而,當先後失去了情人和妻子,生活陷入窮途的富岡找上門來時

,由紀子心中沉寂的愛情再一次被點燃。她帶著從教會偷出的一筆鉅款,追隨富岡去了屋久島,□後悲慘地死在這座南疆孤島上。 金山   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日本九州大學比較社會文化博士、碩士生導師。 海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寶鋼教育基金會教師獎獲得者、海南大學(合併後)首屆十佳教師。 導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六十 六十一 六十二 六十三 六十四 六十五 六十六 六十七 “花的生命是短暫的,而人世的苦難卻是漫長的”。這兩句詩是日本著名女作家林芙關子(1903——1951)的名句,也是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的真實寫照。在她母親的出生地一鹿兒島的櫻島,至今仍豎立著刻著這兩句詩的文學碑。正是在那裡,林芙美子的母親與一位行商相識,之後在下關生下了她。後來,她的父親因與一位藝妓相好,而將她的母親逐出了家門。母親帶著她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流浪生活,之後又與一位小自

己20歲的行商走到了一起。為了生計,母親和繼父帶著她輾轉於九州和中國地區,遍歷世間辛酸,後定居在了廣島縣尾道市。小學畢業後,已經在文學方面初露才華的林芙美子在老師的推薦下,升入了尾道市立高等女子學校這座只有有錢人才可以進入的貴族學校。為了籌措學費,她不得不在夜間偷偷地跑去一家帆布廠打工。窮困的家庭環境、平凡的外貌,在她幼小的心靈裡投下了自卑的陰影,使得她不願意與人接觸。孤獨的她常常一個人躲進圖書館,沉浸在美妙的文學世界裡。其間,共同的文學愛好讓她與一位大財主家的公子相愛了。由於懸殊的門第之差,這段戀情受到了男方家的極力反對。儘管如此,她還是在畢業後毅然追隨到明治大學讀書的戀人來到了東京,開始了

同居生活。然而,這段戀情並沒有持續多久,在父母的壓力下,男方終還是拋棄了她。飽受失戀之苦的林芙美子,此後又先後與演員田邊若男、詩人野村吉哉度過了一段同居生活,卻都沒有長久,直到後來遇到了學畫的學生手琢綠敏,她的感情生活才算穩定了下來①。在東京期間,文學成了林芙關子的追求和寄託。為了實現心中的文學夢,艱苦的創作之餘,她先後做過女僕、女工、女招待,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這一段社會底層的生活經歷,為她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礎。 1930年,林芙關子發表了長篇自傳體小說《放浪記》。小說中女主人公每到家中窮困潦倒、食不果腹之時,便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出入歡場,賣笑求生。而每次被發現之後,卻還要

忍受丈夫冷漠無情的拳腳相加。儘管我們不能將小說的主人公與作家完全地等同起來,但是從她的身上我們還是可以體會到一位精神上極其高貴雅致的女子,在現實世界中卻必須以出賣尊嚴、吞咽屈辱來苟且偷生的痛苦。正如水與火的難容,天與地的差異,當它們匪夷所思地出現在同一個人的身上時,我們簡直無法想像,那種心靈深處的苦痛該有多麼的巨。有人稱林芙美子為“日本的蕭紅”,在戰亂的光景中她們都曾是才華滿腹卻又時運不濟的女子。然而,與幼時家境富裕、深受祖父寵愛的蕭紅相比,林芙關子的一生卻更為悲苦。苦難自始至終糾纏著她,即便在她成名之後也從未擺脫。然而,正是這諸多的苦難,給了這個命途多舛的女人無窮無盡的創作源泉和動力。從這一

意義上講,苦難或許正是她榮譽的勳章、創作的力量,讓她無法止步,不敢懈怠。 《放浪記》一經問世便成為書,林芙美子也憑藉著這部作品一舉確立了其流行作家的地位。之後的歲月裡,林芙美子依舊筆耕不輟,一生共創作了270餘部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 綜觀林芙關子的作品,具代表性的除《放浪記》之外,當屬晚年所著的短篇小說《晚菊》及長篇大作《浮雲》。前者獲得了第三屆日本女流文學獎,後者《浮雲》則被認為是集林芙美子創作才能之大成的傳世之作。從1949年至1951年,林芙美子為寫作《浮雲》耗盡了心血。她的死,與小說的完成之間,僅僅隔了短短的三個月。這部以反戰和戀愛為主題的作品被評價為“不僅是林芙美子個人的代表作,

也是日本戰後小說中的一部傑出之作”,先後被收錄進日本多家出版社的文學作品集中。小說的男主人公富岡,更是被評價為“日本戰後頹廢精神的典型代表,是一個可以填補日本戰後文學史空白的形象”①。在小說中,林芙美子以戰後混亂頹廢的日本社會為背景,用女作家特有的細膩筆觸,描寫了戰爭中于異國越南相識相戀的農林技師富岡和打字員由紀子,回到日本後的一段欲罷不能、藕斷絲連而又充滿痛苦的愛情故事。作品通篇洋溢著透入骨髓的哀憫,深得日本古典美學之三味。 1951年6月27日,日本昭和時期(1926一1989)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林芙美子因心臟病發作猝然長逝,年僅47歲。而《浮雲》也成了她人生的後一部長篇小說。值得一提的

是,日本文學巨匠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親自擔任了林芙美子喪禮委員會的負責人,她在日本文壇的地位由此也可窺見一斑。 愛情之所以是文學永恆的主題,是因為它出自人的本性.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情感。古往今來,無數的哲人文士苦苦地探索愛的本質,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學說。其中為著名的當屬柏拉圖的“精神戀愛說”。該學說從人的精神需要出發,認為愛情是一種純粹的精神性的活動,是人的靈魂對於“美”的本體眷戀的表現。而與之相對立的學說則從人的生理需要出發,認為愛情是根源於人的肉體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欲念。它的直接目的是追求肉欲的滿足,是一種純粹的生物本能。儘管兩種學說相互對立,但卻都是從人的自然屬性,即個

體的人的角度出發去解析愛的本質,而忽略了人的另一種屬性,即社會屬性。正如社會學家們所指出的,人既是一種自然的存在,同時又是一種社會的存在,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人的這種兩重性決定了愛情也必定同時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它的產生過程除了人的自然需求外,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社會需求的影響。例如,在原始的群落社會中,人們的社會關係比較簡單,愛情主要表現為男女之間的自然性愛,受經濟、政治、文化等的影響並不大。然而,隨著人類生產能力的發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沉積的增厚,愛情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性愛,而要受政治利益、財產、社會地位和名譽等各種社會因素的左右。所謂的“門當戶對”反映的便是這種社會需求。由此可見,

愛情是一種融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為一體的複雜情感。當然,在筆者看來,其中的自然屬性既不是柏拉圖所說的純粹的精神性的活動,也不是單純的肉體欲望,而是集精神活動和肉體欲望於一體的綜合性情感。由於人的自然需求和社會需求並非總是和諧統一的,所以當事人之間也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痛苦。《浮雲》中男女主人公的曲折經歷便源于這種自然需求和社會需求的矛盾。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小說的故事梗概。女主人公由紀子為了擺脫與伊庭的畸形關係隨軍前往越南大叻,在那裡邂逅了已有家室的農林技師富岡。安逸舒適的環境和難以忍受的心靈孤寂,讓二人走到了一起,開始了一段戀情。戰敗後他們先後回到了日本,可是富岡卻始終走不出戰敗的陰

影,變得頹廢而自暴自棄,對由紀子的感情也日漸淡薄。失望中,由紀子自甘墮落、流落風塵.但在內心深處卻始終無法忘記富岡。在對越南生活的共同回憶中,他們曾一度重拾舊日的戀情。不久,由紀子懷了孕,可富岡卻又陷入了與他人的情事。萬般無奈之下,她選擇了墮胎,並重新成為已是新興宗教組織骨幹的伊庭衫夫的情婦。然而,當先後失去了情人和妻子、生活陷入窮途的富岡找上門來時,由紀子心中沉寂的愛情再一次被點燃。她帶著從教會偷出的一筆鉅款,追隨富岡去了屋久島,後悲慘地死在這座南疆孤島上。 在這段曲折離奇的故事中,我們很容易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儘管由紀子始終深愛著男主人公,而且一直在大膽地追求,可是在幾次的分分合合中,她

卻始終處於一種被動的地位,他們的愛完全是一種非對稱的愛情。這與作家本人在一次次的大膽追求之後,又被一次次無情拋棄的感情經歷如出一轍。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作家的眼裡男女之愛就是一種非對稱的愛情。那麼,在她看來男女之愛的這種非對稱性,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小說中,無論是富岡還是由紀子,他們對於對方的愛都包含著自然需求和社會需求,是一種綜合了兩種需求的統一體。然而,仔細地分析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在兩個人的愛中,自然需求和社會需求所占的比重和地位卻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從由紀子的角度看,她對富岡的愛以一見鍾情開始,以為愛獻身結束。儘管她也曾流落風塵,或者委身於自己並不愛的伊庭,但這兩段經歷都發生在

她被富岡冷落或者拋棄的情況之下,是為了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作出的選擇。在內心中,她對富岡的愛一刻也沒有改變,完全稱得上是至死不渝。這種愛雖然也包含著經濟上的依賴等社會需求,但更多的卻是出於感性的、對於對方肉體的迷戀,即所謂的自然需求。她對富岡身上的那種獨特的男性體味“如癡如醉”,對他時的野性力量更是“刻骨銘心”。為了這種迷戀,她可以不理會未婚男子加野的窮追不捨,冒著社會輿論的壓力投身已為人夫的富岡的懷抱;也可以拋棄伊庭賦予她的貴婦人式的生活,跟隨在經濟上毫無保證的富岡遠走他鄉。儘管她知道富岡依舊是那個稟性難移的花花公子,自己隨時都有被拋棄的危險。她對富岡的愛可以說是既簡單又純真,相反也正因為簡單

、純真才顯得格外地執著,給人以強大的震撼力。 其次,從富岡的角度看。他對由紀子的愛除了純粹的自然需求之外,始終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在越南,富岡原本已經有了一位情人。初遇由紀子時,他不僅沒有任何好感,甚至還對這個獨自來到越南的年輕女人大加諷刺。然而當他意識到由紀子聽出了他的話外之音,是一個可以與他進行深層次溝通的同一民族的女性時,態度卻立即發生了變化。在這裡,民族和語言成了他對由紀子產生愛情的關鍵因素。戰後,富岡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庭。出於對妻子和父母的責任感,他選擇了與由紀子分手。之後,對於越南生活的共同回憶.讓他和由紀子重新走到了一起。其間,出於對生活的絕望,他帶著由紀子去了伊香保,準備在

那裡。然而,當年輕的阿清出現時,他又產生了借助阿清重振生活勇氣的想法,為此再一次拋棄了由紀子。此後,他相繼遭遇了阿清被殺、妻子病逝的變故。生活上的窮困潦倒迫使他重新找到了由紀子,二人的感情以富岡借錢為契機再一次死灰復燃。透過這一連串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富岡對於由紀子的愛總是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左右,他對愛情的追求更多的是出自社會需求。也正因為如此,他對愛情的態度才顯得自私而易變,在一系列的感情糾葛中始終是變化在先,佔據著主導地位。 綜上所述,男人追求愛情主要出自社會需求,所以自私而易變;女人追求愛情更多的是自然需求,所以無私而癡情。這就是作家在小說中所表現的愛情觀,也是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間的非對稱

的愛產生的原因。儘管有學者從女權和社會性別的角度解讀林芙美子的小說,認為她的作品意在表現女性對自我和自由的追求,揭露社會對女性的束縛和迫害,但在筆者看來,這種對於愛情本質的認識,即愛情觀才是作家所要表現的根本的思想,至於女權意識和社會性別其實不過是這種思想的表現形式和結果而已。 小說中,作家幾次借女主人公之口怒斥富岡愛慕虛榮,水性楊花,就像是莫泊桑《俊友》中的那個把女人當作梯子向上爬的男主人公。這表明在她的眼中愛不應該過多地受社會需求的左右,而應以自然需求為主。然而,正如作家自身和女主人公的命運所證明的那樣,以自然需求為主的女性的愛,在現實-社會中很容易成為以社會需求為主的男性的愛的犧牲品。

對此,作家只能無奈地感歎:“女人就是這樣不值錢。在男人眼裡,無論多好的女人都不值得珍惜……”她為此而不甘,卻又始終尋找不到理想的、對等的愛情,終只能因為絕望而放棄。或許在林芙美子的眼中,愛情本身就是一種看得到卻摸不著的存在,如同天上的浮雲一般。 《浮雲》是一部愛情小說,同時也是一部反戰小說。故事的發生和發展,從頭至尾都是在戰爭這個大背景下展開的。如果沒有戰爭,就不會有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相知、相愛,假若沒有戰敗,男主人公也不可能變得消沉頹廢.之後的那段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正如小說中男主人公所感歎的:“假若沒有戰爭,自己不可能遇上這個女人,也不會跑到遙遠的越南去。如果沒有戰爭,

自己現在想必還是一位老實本分的公務員,過著安穩的公務員生活。”儘管小說通篇看不到一絲的硝煙和戰火,但卻處處讓人感受到戰爭的陰影。 有人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的確,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戰爭就像是一個可怕的惡魔如影隨形。無論是在崇尚“仁義禮智信”的中國,還是在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西方,戰爭都從未停歇過。儘管戰爭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人為了強佔他人的資源或者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而主動地挑起戰爭,也有的人是為了保衛自己的生命、財產、尊嚴而被動地應戰。但不管怎樣,只要是戰爭就必定伴隨著殺戮、毀滅、破壞和傷亡。在戰爭狀態下,人類總是要丟掉人性中的真善關,暴露出自身野蠻和殘忍的一面。

而這種野蠻和殘忍也註定要給人的生命、財產和心靈帶來巨大的傷害。更為可怕的是,這種傷害並不僅僅只限於戰爭當中。當槍炮停止了轟鳴,硝煙逐漸散去之後,人的心靈、感情、社會生活等並不會立即恢復到戰前的狀態。失敗的一方,要在遍地焦痕中開始痛苦的生活,獲勝的一方同樣要在喜悅中舔舐自己的傷口。戰爭給社會、國家、城市、人的身體、人的心靈帶來的創傷,將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困擾人類,帶給人們無盡的痛苦和煩惱。這種痛苦和煩惱,在小說《浮雲》中體現得可謂淋漓盡致。一段發生在戰時的戀情,在戰後仍久久地困擾著雙方。透過小說,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一個個消失的靈魂和肉體。面對著一面將熱乎乎的鮮血強行咽回喉嚨,一

面在內心中呻吟“我要活下去!”的由紀子,我們無法不痛恨這齣悲劇的製造者——戰爭。 人們常說小說是作家價值觀、世界觀的體現。作家對於人和事的看法、態度決定了他寫什麼、如何去寫。小說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以及事件的發生過程、場景等,無一不蘊含著作家自身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一點,對於以自傳體小說見長的林芙關子而言尤其如此。小說《浮雲》所表現的反戰思想無疑也是作家本人的思想。那麼,她的這種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從整體上看,林芙美子的早期作品,如《放浪記》《風琴和漁鎮》《哭泣的小僧》等大多以其本人的生活經歷為題材,描寫的是普通平民的艱辛生活,很少涉及戰爭內容。然而,隨著侵華戰爭的全面爆發,日本一方面加強

了對文化的管制,限制出版不利於戰爭的作品;另一方面又積極號召作家們協力戰爭,創作美化戰爭、為侵略戰爭歌功頌德的作品。當時,林芙美子的一些作品因揭露社會陰暗面而被禁止發行,由她的作品改編的電影也被禁止放映。而這對於以寫作為生、視寫作為生命的林芙美子來講,顯然是一個難以接受的現實。於是,在強大的國家機器面前,她和當時絕大多數的日本作家一樣選擇了屈服。1937年,她以《每日新聞》社特派員的身份來到中國的天津採訪、報導。1938年8月,她又作為“筆部隊”陸軍班的批成員來到中國,先後到北平、南京、武漢等戰場採訪,創作了《戰線》《彼岸部隊》等一批以美化侵略戰爭為內容的侵華文學,被當時的媒體譽為“筆部隊”陸

軍班的“頭號功臣”,得到了日本軍方的首肯。回國後,她先後在福岡、熊本、大阪、名古屋、東京等地作了多場從軍巡迴報告,客觀上成為了戰爭的協助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國內的輿論導向和對戰爭的態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戰爭給社會、個人帶來的創傷,林芙美子開始重新審視戰爭,反省自己的戰爭責任,創作了《吹雪》《雨》《旋流》《晚菊》《浮雲》等描寫戰中、戰後平民痛苦生活的作品。 綜上所述,林芙美子對於戰爭的態度經歷了從不關心到支持再到反戰的一個相當大的起伏變化。由於這種變化包含著很多被動的、不得不的成分,毫無疑問,它也給作者的內心帶來了諸多的矛盾、困惑和痛苦。人們常說,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

。今天,當我們把林芙美子的這段經歷放到戰爭這個大背景下重新審視時,似乎能夠理解她不得不做出變化的苦衷,然而作家本人卻並不能夠原諒自己。《浮雲》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收音機裡正在播放審判戰犯的內容,富岡懇求由紀子不要聽這種讓人揪心的節目,由紀子則生氣地說:“你應該聽……你我都應該接受審判。”此處的“你我”,顯然並不僅僅代表男女主人公,而是包括作家在內的所有的戰爭發動者、參與者和協助者。而作家對於女主人公悲慘結局的設計,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她對自己的懲罰和審判。至於那個像迷路人一般漫無目的地行走在廣袤無垠的雪野上,找不到心靈歸宿的男主人公,則更像是作家的化身。他的那種困惑、茫然,也正是林芙美子內心世界的流

。當然,由於所處時代、社會的局限,《浮雲》這部作品主要描寫的是戰爭給日本國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在小說中,作者寫道:“想來在任何一場戰爭中,戰敗的一方總是既可憐又可悲。戰敗者的靈魂,似乎總在無聲地呼喚往昔的舊夢,並且總要在舊夢中,反省自己的過去。”很明顯,這裡缺少了對中國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痛苦的理解,雖然他們暫時屬於勝利的一方,但同時也是受害者,為了這場被動的戰爭他們付出了更大的代價。小說的這種缺陷很容易片面地給人留下“日本是戰爭的受害者”的印象,從而妨礙人們更深入地去思考為什麼會發生戰爭、怎樣才能使戰爭不再發生的問題。這是我們在閱讀這部小說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然而,任何一位作家、任何一部作品

,總會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和問題,也總是要受到時代和社會的局限。對此,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苛責求全。當我們把《浮雲》放在剛剛戰敗後的日本社會去考察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它表現出的反戰思想對於促進人們反思那場戰爭,提高人們對戰爭危害的認識,還是具有相當大的意義的。而這也正是它引起人們共鳴、深受人們喜愛的根源所在。從這一點來看,《浮雲》不失為一部優秀的反戰小說。 結論 在《浮雲》的後記中,林芙美子這樣寫道:“這部作品描寫的是某一時期的我。我想描繪的是一種任何人都無法看破的、在空間流動的人的命運。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去表達一種自己心中的道德。”希望“在所有的幻想全部破滅之後,會有新的希望產生出來,

這便是這部小說的篇名產生的緣由”。 由此可見,林芙關子的寫作意圖在於從繁亂無序的戰後生活中尋找一種新的希望。然而透過整部小說,我們所看到的卻都是消極、墮落、困惑,甚至是絕望。從這種意義上說,作家的目的只達到了一半。她成功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所有幻想全部破滅了的世界,但卻沒能讓我們看到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