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9號步道海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大坑9號步道海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玉峰寫的 台灣植被誌 第六卷,闊葉林(二)(下) 和陳玉峰的 台灣植被誌 第六卷,闊葉林(二)(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坑9號及9-1號步道詳細介紹也說明:其最具特色的景點即為12條登山步道,第1~8號步道自民國70年初開闢,依大坑山與溪流交錯的天然地形闢建而成,海拔最高為859公尺,即台中市最高點:頭嵙山。 大坑9-1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前衛 和前衛所出版 。

臺北市立大學 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環境教育與資源碩士班 陳建志所指導 郭葶嘉的 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之蝶相與棲地經營管理研究 (2019),提出大坑9號步道海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安森林公園、蝶相調查、棲地管理、都會公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森林學系所 曾喜育所指導 陳盈安的 大安溪事業區巒大杉人工林區塊伐後物種多樣性變化 (2019),提出因為有 區塊伐、巒大杉、人工林、物種多樣性、次級演替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坑9號步道海拔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坑9 號、9-1 號步道- Hikingbook 陪你一起安全登山則補充:大坑 風景區位於台中北屯區,規劃有1 至10 號登山步道。其中9 號、9-1 號步道沿途綠蔭覆蓋,環境清幽,視當遼闊,可遠眺十一期重 ... 最高海拔: 363 m.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坑9號步道海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植被誌 第六卷,闊葉林(二)(下)

為了解決大坑9號步道海拔的問題,作者陳玉峰 這樣論述:

  上次冰河時期以降,台灣島──這艘地球生命的諾亞方舟,刻正進行最最精彩、超級複雜的演化大車拚,特別是低海拔地區所謂的闊葉林生態系,其物種的多樣性、組合社會的歧異度、生態相關的魔幻與詭譎,直是山山不同、地地互異、絢爛華麗而無以倫比。在此原鄉,作者三十餘年山林夢自在揮灑,留下美麗與哀愁的點滴記錄。    ~ 進入山林,只想瞭解萬花筒狀生命的思想與心情,以及他們與造物主之間的對話 ~   濁水溪峽谷、頭嵙山惡地、望鄉山、郡大林道、丹大林道、神木林道、楠溪林道、上谷關、阿里山、奮起湖、大凍山、鳥嘴山、烏石坑、台北近郊、屯子山、玉里觀音山、新城山…,一頁頁的自然滄桑在此舖陳。    ~ 地球生命

史最大紀元的進程: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生命大爆炸)、中生代(恐龍興起與滅?)、新生代(現今生命及人種時代),筆者斷言,21世紀正是「滅生代」的正式開張 ~   假設文明尚可延展,這系列小書有可能留下一頁見證… 陳玉?2006.12.31 作者簡介 陳玉峰(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1953年生於北港鎮。妻陳月霞為名攝影家。   1980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植物系,1983年得台大理學碩士,1993年獲東海大學理學博士。   1984-1989年間任職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及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及保育研究課技士、技正、課長,開拓體制內生態保育研究與解說教育先鋒。   1987年以後,先後任教

於逢甲、東海、靜宜大學。1998年起專任靜宜大學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1991年創設「台灣生態研究中心」,為民間人文及自然生態最活躍的單位之一。   森林保育與環境運動責成1991年台灣當局禁伐天然林。   長年撰文鼓吹土地倫理與自然情操,並輯為《台灣綠色傳奇》、《人與自然的對決》、《土地的苦戀》、《生態台灣》、《台灣生界舞台》、《展讀大坑天書》、《赤腳走山》、《墾丁海岸植被》、《人文與生態》、《台灣生態悲歌》、《台灣生態史話十五講》(含十五卷錄音帶)、《自然印象與教育哲思》、《台灣山林與文化反思》、《土地倫理與九二一大震》、《告別世紀》等環境教育專書。   參與社會及政治運動多年,

鼓吹本土文化創造,於台中地區進行各類型人文、都會現象調查,力矯時弊,先後公佈將近百項民間文化及生態監測成果,部份輯為《認識台灣》一書。另闢有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社會關懷叢書,著有《二十一世紀台灣主流的土石亂流》(與張豐年醫師合著)。   1994年以後專志創作二百餘萬年來「台灣自然史」,整合台灣生界、土地資訊,已發表《台灣植被誌》第一卷 ~ 第四卷,第一卷獲選為《聯合報》1995年十大好書之一,第三卷獲「1998年台灣本土十大好書」榮譽,今陸續撰寫中。   倡導「隔代改造」,試圖為台灣文化注入自然基因,每年講演數十場次,為環運代表人物之一。   自然文學創作為目前台灣從學術深度轉化為人文關照的

特例之一,獨樹一幟。   2000年迄今,於靜宜大學開創全國第一所生態學研究所,同時,賣屋並捐出所有個人身外物,籌募基金建設「台灣生態暨人文資訊館」。

大坑9號步道海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觀看影片前可將右下方齒輪畫質調至1080pHD**
登山日期: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之前每次去台中最想走的景點
就是 #大坑山步道 了,但每次都沒走到⋯
而且我要第4️⃣號步道(步道有1-10號)
因為這條有小萬里長城之稱~
這回我終於來走到了!!
雖然當天台中真的熱到讓人想打消爬山的念頭
又前一天因為運了TRX的運動
導致我的手臂跟腹部都頗痠痛😅
早上起床時超級猶豫⋯
但那天還是穿起了步鞋
想說到時候再看情況要不要爬好了
於是開始走了一些王美景點拍拍照💁🏿
最後~就還是來了 哈哈
只不過我們是傍晚五點半才爬 (其實這時間太晚了😅
爬到天黑八點才抵達山下 (上山17:38/抵達山頂 #頭嵙山 18:50/抵達山下20:00/原路折返約2小時20分鐘;單程是1890m)
其實真的蠻不輕鬆唷💦
因為木棧道中間有縫 腳的施力點不好踩
且部分路段高低落差有些大
天黑後一手還要拿手機手電筒
一手要抓旁邊繩子踩穩木棧走下去
完成的感覺真好✅
而且意外的有看到美美的夜景✨
但可惜沒拍到我最想要的視角照😩
下次再來走其他號了~~
我現在的小腿還是超級痠的啦~~
-
天氣:超晴朗
距登山口至終點:1890m單程(4號步道/終點頭嵙山)
距登山口健行時間:2小時20分原路折返(也可以接著往5號步道走)
步道難易度:🌕🌕🌘🌑🌑
**到時候我會再寫文章及分享影片在臉書喲😊
-
分類搜尋🔍#kkvision台中 #kkvisionhiking
-
✅ 以下取自"大坑4號步道-臺中觀光旅遊網" 介紹:

地處海拔470至850公尺之間的大坑4號步道,由於坡度落差極大,其中一段長約300公尺的垂直陡坡,考驗遊客的體力及耐力,被稱為「軟腳坡」。由於地震緣故,植被面積較少,沿著光禿禿山稜線延伸而上的步道,不僅考驗著登山客的體力,更挑戰著膽識,沿著猶如萬里長城的步道終點可連接5號步道,全程攀登約需2個小時。(但我們多花了20分鐘😅)
1. 建議老年與高血壓者盡量不攀登大坑1至5號及5-1號步道。
2. 大坑4號步道由於落差極大,有一段300公尺的垂直陡坡。
3. 一般而言,大坑6、7、8、9、9-1號步道較適合男女老少攀登,而1至5號及5-1號步道對登山客較有挑戰性,大坑1至5號及5-1號及10號步道因具有陡坡,心臟疾病或體力差者,請勿任意嘗試。
4.遊客請注意:山區步道附近如見蜂窩,為避免引來虎頭蜂螫叮習性,除不可主動攻擊及喧嘩騷動外,請登山客勿噴香水,也不要穿著鮮豔服裝等;預防原則請保持距離。
5.大坑風景區因路窄不適合大客車行駛路段(台中市政府交通局提供)
臺中市大坑風景區:北坑巷、連坑巷、橫坑巷、清水巷、濁水巷、建成巷、光西巷、大湖巷、竹坑巷、民興巷
-
臉書貼文更多照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1929493250699879/posts/2005561349759735/

臺北市大安森林公園之蝶相與棲地經營管理研究

為了解決大坑9號步道海拔的問題,作者郭葶嘉 這樣論述:

有鑑於臺北市近幾年來都市化快速,很多綠地改建成停車場或是商業大樓,部分生存於森林及林緣的蝶種消失,降低了臺北市蝴蝶族群的數量及多樣性,由於棲地受到破壞,都市的公園、綠地遂成為蝶類的重要庇護所。而北市府近年來全力推動「生態城市」以及「永續發展」,期盼臺北市的經濟穩定成長外,保育生態環境的腳步也不懈怠。本研究使用穿越線調查法,以探討大安森林公園的蝶相組成、各穿越線區塊的時空分布及蝶相與環境的關係,依環境不同分為9 個區塊進行調查,每一區塊選擇一條穿越線,環境類型依序為榕樹與果樹,花廊與爬藤植物,變葉喬木,熱帶植物,音樂台與螢火蟲復育地,水池,活動廣場,捷運站以及紀念碑與竹林。自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0 月,為期一年的調查,每個月進行至少兩次的有效調查,調查時段分為上午9 時至11 時30 分,下午為1 時至3 時30 分,共記錄5 科50 種3024 隻次,種類出現最多為蛺蝶科(Nymphalidae)22 種,而台灣紋白蝶(Pieris canidia)為調查密度最高之蝶種。在9 種不同的環境類型中,以音樂台與螢火蟲復育地(MF)出現最多蝶種,而活動廣場(AS)所記錄之蝶種最少。影響蝴蝶種數與隻次的環境因子依序為:相對濕度、溫度、風速,林冠遮蔽度與蝴蝶活動呈不顯著相關。蜜源植物利用情形,鳳蝶科(Papilionidae)的種類多選擇木本與大型的草本植物;蛺蝶科(Nym

phalidae)的蝶種食性多變,較無明顯的蜜源植物對象;灰蝶科(Lycaenidae)與粉蝶科(Pieridae)多選擇大量盛開的蜜源植物。寄主植物利用情形,監測到4 種蝴蝶有產卵行為。園方目前可根據公園內各區塊環境持續經營管理,定期修剪草地及遮蔽度高的樹種,產生冠層孔隙,提供充足陽光,促進地面植被更新,使能增加蝴蝶經過此區塊之機率,進而也可豐富民眾賞蝶之多樣性。適度種植原生種蜜源植物,依季節變化種植相關之原生種植物,提供穩定蜜源及能利其繁殖之寄主植物,也可增加蝴蝶停留時間並讓民眾觀察之。

台灣植被誌 第六卷,闊葉林(二)(上)

為了解決大坑9號步道海拔的問題,作者陳玉峰 這樣論述:

  上次冰河時期以降,台灣島──這艘地球生命的諾亞方舟,刻正進行最最精彩、超級複雜的演化大車拚,特別是低海拔地區所謂的闊葉林生態系,其物種的多樣性、組合社會的歧異度、生態相關的魔幻與詭譎,直是山山不同、地地互異、絢爛華麗而無以倫比。在此原鄉,作者三十餘年山林夢自在揮灑,留下美麗與哀愁的點滴記錄。    ~ 進入山林,只想瞭解萬花筒狀生命的思想與心情,以及他們與造物主之間的對話 ~   濁水溪峽谷、頭嵙山惡地、望鄉山、郡大林道、丹大林道、神木林道、楠溪林道、上谷關、阿里山、奮起湖、大凍山、鳥嘴山、烏石坑、台北近郊、屯子山、玉里觀音山、新城山…,一頁頁的自然滄桑在此舖陳。    ~ 地球生命

史最大紀元的進程: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生命大爆炸)、中生代(恐龍興起與滅?)、新生代(現今生命及人種時代),筆者斷言,21世紀正是「滅生代」的正式開張 ~   假設文明尚可延展,這系列小書有可能留下一頁見證… 陳玉?2006.12.31 作者簡介 陳玉峰(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1953年生於北港鎮。妻陳月霞為名攝影家。   1980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植物系,1983年得台大理學碩士,1993年獲東海大學理學博士。   1984-1989年間任職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及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及保育研究課技士、技正、課長,開拓體制內生態保育研究與解說教育先鋒。   1987年以後,先後任教

於逢甲、東海、靜宜大學。1998年起專任靜宜大學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1991年創設「台灣生態研究中心」,為民間人文及自然生態最活躍的單位之一。   森林保育與環境運動責成1991年台灣當局禁伐天然林。   長年撰文鼓吹土地倫理與自然情操,並輯為《台灣綠色傳奇》、《人與自然的對決》、《土地的苦戀》、《生態台灣》、《台灣生界舞台》、《展讀大坑天書》、《赤腳走山》、《墾丁海岸植被》、《人文與生態》、《台灣生態悲歌》、《台灣生態史話十五講》(含十五卷錄音帶)、《自然印象與教育哲思》、《台灣山林與文化反思》、《土地倫理與九二一大震》、《告別世紀》等環境教育專書。   參與社會及政治運動多年,

鼓吹本土文化創造,於台中地區進行各類型人文、都會現象調查,力矯時弊,先後公佈將近百項民間文化及生態監測成果,部份輯為《認識台灣》一書。另闢有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社會關懷叢書,著有《二十一世紀台灣主流的土石亂流》(與張豐年醫師合著)。   1994年以後專志創作二百餘萬年來「台灣自然史」,整合台灣生界、土地資訊,已發表《台灣植被誌》第一卷 ~ 第四卷,第一卷獲選為《聯合報》1995年十大好書之一,第三卷獲「1998年台灣本土十大好書」榮譽,今陸續撰寫中。   倡導「隔代改造」,試圖為台灣文化注入自然基因,每年講演數十場次,為環運代表人物之一。   自然文學創作為目前台灣從學術深度轉化為人文關照的

特例之一,獨樹一幟。   2000年迄今,於靜宜大學開創全國第一所生態學研究所,同時,賣屋並捐出所有個人身外物,籌募基金建設「台灣生態暨人文資訊館」。

大安溪事業區巒大杉人工林區塊伐後物種多樣性變化

為了解決大坑9號步道海拔的問題,作者陳盈安 這樣論述:

區塊伐屬於一種小面積皆伐,將每個伐採區塊視為同齡林經營管理,並分不同年度進行區塊伐採,不僅保有皆伐的優點,對生態環境之衝擊也較皆伐小。當前臺灣亟欲提升木材自給率,同時減輕生態衝擊,因此區塊伐對人工林物種多樣性的影響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自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於大安溪事業區117林班,監測40年生巒大杉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var. konishii) 人工林區塊伐後的環境因子、地被植物、哺乳類動物及鳥類群聚變化。研究結果顯示,區塊伐移除喬木層,使光照度、溫度與土壤溫度顯著增加,相對濕度則稍低於未伐採區。研究區域的地被維管束植物共記錄83科205屬312

種植物,物種數最優勢前3科為菊科 (Asteraceae)(23種)、樟科 (Lauraceae)(14種) 及蕁麻科 (Urticaceae)(12種)。未區塊伐的地被組成以廣葉鋸齒雙蓋蕨 (Diplazium dilatatum) 與冷清草 (Elatostema lineolatum var. majus) 為優勢;已伐採區地被層以原有植物萌蘗、土壤種子庫以及倚靠媒介進入林地之外源植物為主要組成。多數物種對於伐採干擾具有良好耐受性,區塊伐後仍維持一定族群量;新拓殖物種以山胡椒 (Litsea cubeba) 等先驅樹種及一年生草本植物如昭和草 (Crassocephalum crepid

ioides) 為主,其中也包含17種歸化植物,但監測期間無族群擴大,推測對現地生態衝擊不大。整體而言,伐後樣區的α物種多樣性增加;區塊伐干擾及地被組成隨季節更替的變動,綜合反映於β物種多樣性指數的變化。降趨對應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度伐區地被植群變化趨勢相似,區塊伐後植群組成隨時間變異愈大。紅外線自動相機監測結果顯示,已伐採區的哺乳類動物出現頻度明顯較高,最優勢物種為山羌 (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臺灣獼猴 (Macaca cyclopis) 和臺灣野山羊 (Capricornis swinhoei),推測受新生嫩葉與小苗所吸引。區塊伐後山羌和臺灣野山羊的活動模

式與前人研究大致相同,皆以晨昏時段為活動高峰,惟研究區域白天人為干擾多,使山羌與臺灣野山羊白天活動減少。鳥類組成透過排程自動錄音機記錄鳥音,共記錄29科57屬約60種鳥類。各調查季鳥種群聚相似性平均0.74,對應分析排序圖顯示,鳥類季節性遷徙為群聚變化的主因。根據生態同功群及與森林關聯性分類結果,研究區域鳥類群聚棲地仍以森林為主,但也記錄到偏好次級演替早期環境的鳥種,如臺灣叢樹鶯 (Locustella alishanensis) 等,顯示人工林在區塊伐後增加環境異質性,提供更多生態棲位。綜合本研究結果,短期而言,區塊伐對人工林生態所造成的衝擊並不劇烈,甚至能增加林下地被植物多樣性,並且提供野

生動物食物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