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行政人員 福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學校行政人員 福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保羅‧福克斯曼寫的 焦慮的孩子(新版) 和傑夫瑞.菲佛的 權力:史丹佛大師的經典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阿布拉 和日出所出版 。

中國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 朱宗緯所指導 陳玉惠的 新冠疫情下國小教師之工作壓力、心理資本、 工作不安全感與憂鬱情緒之關係 (2021),提出學校行政人員 福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工作壓力、心理資本、工作不安全感、憂鬱情緒、線性結構關係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秦夢群所指導 古如毓的 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 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偏鄉地區學校、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工作投入、教師教學效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學校行政人員 福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學校行政人員 福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焦慮的孩子(新版)

為了解決學校行政人員 福利的問題,作者保羅‧福克斯曼 這樣論述:

  你或你的孩子是否具有下列的焦慮人格特質?   ‧過度發展的責任感  ‧完美主義  ‧不合理的期望  ‧對於他人的批評或拒絕過度敏感   ‧強烈的控制需求  ‧無法放鬆  ‧想要取悅他人  ‧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常常擔心  ‧有太多「應該」  ‧「不是成功,就是失敗」的想法   你知道焦慮是由哪三種要素構成的嗎?   ‧生理敏感  ‧焦慮人格特質  ‧壓力   你知道你或你們的家庭可能成為孩子焦慮的根源嗎?   你知道如何辨別孩子焦慮的早期警訊,並提供協助和治療嗎?   嚴重的焦慮影響深遠,因為它會讓孩子變得不健康,同時也會減緩孩子在智力、情緒和社會方面的發展。許多有學習障

礙的孩子都有焦慮的問題,而且許多有行為問題的兒童和青少年也都受到壓力和焦慮的影響。如果沒有適當的協助,等到這些兒童和青少年長大以後,就會變成有健康問題的焦慮成人。   這本書能幫上什麼忙呢?   福克斯曼博士以自身的焦慮經驗和專業治療焦慮的經驗,與你分享有關焦慮的完整指南,裡面不僅有給父母的具體建議——認識焦慮及預防和治療,附錄也有學校老師可以參考的具體作法,甚至還有一章是專為年輕孩子所寫的,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自己閱讀,而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則可以請爸爸媽媽念給他們聽。如果早一點察覺和治療可以減輕孩子的焦慮,並讓他們更有自信、更樂觀、更快樂,那他們為什麼要等那麼久呢?   適讀對象   1

.所有關心孩子情緒問題的成人   2.父母   3.老師   4.社工人員   作者簡介 保羅‧福克斯曼   心理醫師,同時為美國佛蒙特州柏林頓焦慮症中心的負責人。著有《與恐懼共舞》(Dancing with Fear),並協助撰寫《戰勝恐慌和焦慮症》(Conquering Panic and Anxiety Disorders)。他希望孩子們都能有安全感,並能在不會害怕、沒有焦慮的環境下成長。 譯者簡介 郭妙芳   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加州Chapman University教育碩士,主修課程與教學。曾任蒙特梭利基金會文宣組編輯、信誼基金會幼師叢書企劃編輯。目前任職於出版社

,譯有《聆聽孩子的聲音》、《飛向閱讀的王國》、《100個教養傑出孩子的祕訣》、《寶寶不哭睡眠法寶》等書。 寫在前面的話 推薦序 作者序 第一部孩子的焦慮:哪些正常,哪些不正常? 第1章什麼是焦慮? 什麼是焦慮,它為什麼如此普遍? 引發孩子焦慮的威脅 壓力對焦慮構成的影響 情緒和焦慮 認知模式和焦慮 焦慮形成的三種要素 第2章兒童焦慮症 孩子的正常恐懼 孩子的焦慮症 混合焦慮症 次發性憂鬱症 其他與焦慮相關的病症 不同年齡的焦慮症 第3章焦慮孩子的人格特質 焦慮人格特質 焦慮孩子的認知模式 焦慮人格特質的優缺點 把焦慮的孩子找出來 給父母的建議 第二部孩子焦慮的根源和

協助他們克服的方法 第4章出生前後:發展階段和焦慮的根源 建立連結 腦部發展和焦慮 早期兒童發展和焦慮 給父母的建議 第5章家庭和兒童焦慮 離婚 兒童虐待 表現壓力 家人和感覺 其他家庭模式和類型 性行為 濫用藥物和酗酒 宗教和精神寄託 管教 父母本身的焦慮 父母的壓力 給父母的建議 第6章社會和焦慮 環境中的危險 天然災害 健康照顧不足 性侵害 失去信任和力量 孩子是被剝削的消費者 藥物和酒精問題 肥胖和相關的健康問題 第7章恐怖主義、戰爭和兒童焦慮 我對於戰爭的恐懼 恐怖主義 政府對於恐怖主義的回應 給父母的建議 第8章學校裡的焦慮 學校的評分制度 學校讓孩子感到壓力和焦慮 學習類

型 多元智能 情緒智慧 完整人格 社會壓力和焦慮 學校裡的欺淩、嘲笑和暴力 學校裡的偷竊 學業的焦慮 回家功課的壓力和焦慮 大學從何時開始? 給父母的建議 第9章媒體和兒童焦慮 電視和電影 音樂 電玩遊戲 不適當的評比系統 網路 給父母的建議 第三部處理孩子的焦慮 第10章生化、藥物和自然療法 從家庭醫師開始 治療焦慮的生化方法 藥物治療焦慮的歷史 藥物治療兒童焦慮的優缺點 另類療法 第11章焦慮孩子的心理治療 何時尋求治療? 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治療師? 治療師如何評估焦慮的孩子? 焦慮孩子的治療類型 治療的要素 治療的進步情形 健康保險和健康管理問題 第12章寫給年輕孩子的 你如何能

治療自己的焦慮? 焦慮好的一面 你應該知道哪些有關焦慮的事情? 如何放鬆和為什麼要放鬆? 如何控制壓力? 你開不開心? 你太敏感了嗎? 你是完美主義者嗎? 你擔心太多了嗎? 如何停止不想要的想法或行為? 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你的父母離婚嗎? 學校讓你感到焦慮或有壓力嗎? 不好的事情發生了,該如何處理 你有什麼感覺? 有關電視、電影、電玩遊戲和音樂的好消息和壞消息 對緩和焦慮有益和有害的食物 你應該要接受專業的協助嗎? 治療焦慮的藥物 第13章實際的案例 社會焦慮 廣泛性焦慮症 強迫症 青少年社交焦慮的團體治療 恐懼症和分離焦慮 離婚、分離焦慮和恐怖嘔吐 廣泛性焦慮症,以及與疾病有關的焦慮

廣泛性焦慮症的快速治療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混合焦慮症 結論 附錄學校如何能減輕孩子的焦慮? 考試和成績系統的替代方式 團體學習和混齡教室 安全和暴力 學校和家庭的關係 課程考量 運用科技 榮耀準則 參考資源 參考書目   寫在前面的話   孩子也會焦慮嗎?其實每一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過焦慮的經驗,有些焦慮是成長過程中相當正常的片段,例如:剛上學時的分離焦慮。然而,有些孩子的焦慮情況並不正常。他們常常會被「如果⋯⋯怎麼辦」的問題絆倒,總是過度擔心,甚至影響了正常的生活,那麼這些孩子可能就有焦慮的傾向,或已   經出現焦慮症的問題。本書作者福克斯曼博士希望幫助父母和任何會接觸到孩子的成人

,盡早把這樣的孩子找出來,並幫助他們治療。他以自身的焦慮經驗和身為心理醫師的專業診療經驗為例,在《焦慮的孩子》一書中,詳盡介紹了孩子的焦慮症,以及會引發孩子焦慮的根源。他指出焦慮的性向(先天的生理敏感)加上家庭因素和童年經驗的運作,使得某些孩子容易具有焦慮人格特質。等到壓力的情境來臨,孩子可能就會出現強烈的反應,進而產生焦慮的症狀。福克斯曼博士告訴我們,人體的求生機制不會區辨「可能的」危險和「真實的」危險之間的不同,所以不管是大人的「恫嚇威脅」或電視節目的「暴力」,都會讓孩子出現「對抗或逃跑」的求生反應,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就容易造成焦慮的狀況。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公布的「台灣心貧兒現象觀

察報告」指出,「現代孩童半數不快樂」。事實上,我們正處於一個非常焦慮的年代,恐怖主義、炸彈攻擊、電視暴力、升學主義⋯⋯。甚至,身為父母的我們在面對自己的生活時都很焦慮,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把會影響孩子的各種焦慮根源降至最低呢?福克斯曼博士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中,特別針對各種不同的焦慮根源,提供父母具體的建議,希望我們能夠共同協助孩子克服這些焦慮根源的影響。福克斯曼博士從許多焦慮症成人患者的身上發現,其實他們的焦慮病史通常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也就是說,焦慮的成人通常來自焦慮的孩子,若能盡早發現這些焦慮的孩子,並給予適當的治療和協助,就不會有那麼多焦慮的成人了。所以,本書不僅可以幫助孩子,也能幫助身為

成人的我們發現自己潛在的焦慮,並追溯其根源。   此外,福克斯曼博士在本書的第三部分,介紹了有關焦慮症的各種治療方式,並提供父母有關治療的相關建議。其中第13章詳盡描述了各種焦慮症狀的實際診療情形,而最特別的就是專門寫給年輕孩子看的第12章,年紀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自己閱讀,年紀小一點的孩子也可以請爸爸媽媽念給他們聽,讓他們得以認識自己的焦慮。   孩子的焦慮問題相當值得我們關切,我們不能再只是用壓抑的方式來面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因為這些無法適當宣洩的心情都是潛藏的危機。唯有接納這些情緒,並幫助孩子學習轉換它們的方式,我們才能真正讓孩子迎向快樂的童年,乃至健康幸福的終生生活。 作者序   

這本書是寫給每一位會接觸到孩子的人。父母、老師、幼兒保育人員、醫生、護士、學校輔導老師、心理治療師、社工人員,甚至是警察,都會因為了解兒童的焦慮而獲得幫助。   2002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曾對全世界的孩子說:「我們這些成人辜負了你們。」聽到這個訊息的除了聯合國理事會來自一百八十個國家的三千名代表外,其他的聽眾還包括了另外三千名來自非政府組織的醫生、社工和代表們。安南直率的批評世界的領導者無法保護兒童——人類的未來,他把焦點放在暴力、貧窮和災難上。雖然他並沒有特別提到焦慮的問題, 但他提到的許多成人所犯的錯誤,卻會讓兒童產生這些痛苦的症狀。   他的話在美國受到了廣大的迴響。美國公共衛

生局、健康與人類服務部,以及物質濫用與心理衛生部門,都提出美國的兒童和青少年正面臨心理健康需求的危機。物質濫用與心理衛生部門指出,五分之一的美國兒童和青少年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如果有五分之一的兒童得了肺炎,我們一定會判定它是一種流行病,而且聯邦政府的經費也會馬上投入來協助處理這個危機。   有些專家們稱現在的兒童為「震嚇癡呆」(shell-shocked)的世代。兒童創傷的比例持續升高(例如:離婚和家庭破碎、犯罪和暴力、濫用藥物、失敗的學校系統和近來的恐怖主義),已經對我們的孩子構成了影響,並會讓他們產生焦慮。自從   1970年代以來,青少年自殺的比例已經加倍成長,在那個年代從未發生過

十四歲以下的自殺事件,然而現在連五歲的孩子都可能會自殺。   暴力充斥在我們四周——新聞、電視、電影、電玩遊戲, 孩子們直接受到它的影響。據估計,大約有百分之十九的兒童會攜帶武器到學校,而且每一週都會有一位學生因火器而死亡。在美國,槍傷是排名第二的死因:1997年有三萬二千四百三十六起與槍支有關的死亡案件,其中百分之12.3發生在二十歲以下。此外,每年都會有數千名兒童因父母的虐待而住進醫院,而且每一年還會有另外兩千到三千名兒童真的被他們自己的父母殺死。有焦慮問題的兒童人數可能會因為面臨世界上更大壓力和暴力的趨勢,以及對兒童安全的威脅而愈來愈增多。   焦慮是全美國(也許是全世界)最常見的情

緒障礙。據估計,大約有三千七百萬名美國人有焦慮症,其中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會發展出需要專業協助才能獲得改善的焦慮症狀。焦慮也會引發其他的問題,包括沮喪和濫用藥物。甚至,焦慮也是最常見的看診理由之一。焦慮通常也會導致睡眠障礙、消化系統的問題(噁心、便秘、大腸激躁症、腹瀉)、高血壓和其他的疾病。   然而,焦慮的真正普遍性無法預估,因為焦慮是看不到的,而且通常會被忽略和誤診(即使是健康照顧專家)。根據大型調查指出,大約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美國兒童達到罹患焦慮症的標準,讓它成為小兒科最常見的情緒障礙問題。最常見的兒童焦慮症是廣泛性焦慮症、分離焦慮症和具體的恐懼症。社交焦慮症、強迫症和選擇性不語症(無法

在某些特定情境中說話)則影響了大約百分之一到二的兒童。廣場恐怖(因對情境感到焦慮而逃避)和恐慌症則比較少發生在兒童身上(雖然有些孩子會逃避學校或社交情境,藉此讓他們自己不會產生焦慮的感覺)。許多時候,孩子不只受到一種焦慮症的影響,而且焦慮的孩子往往也會有沮喪的感覺。我們會在本書的第2章裡更詳盡的描述各種會影響兒童的焦慮症。   兒童焦慮症往往不受重視而且未受治療,因為一般認為這些症狀無害並且會自然消失。然而,兒童和青少年的焦慮症會影響他們上學的出席率、學習動機、學習能力、記憶、社會生活、專注和注意力,以及睡眠。   為獲得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焦慮症患者會過度運用健康照顧的資源。就美國而

言,每一年用在治療焦慮症上面的花費,據估計已經超過了四百二十億美元,佔了整體心理健康費用的三分之一,甚至比治療憂鬱症的費用還多幾十億。舉例來說,每一年光是用在恐慌發作患者(並無實際心臟問題)上的心臟測驗花費,就高達三千三百萬美元。甚至,每一年每一位患者因為焦慮而導致失業和低生產力所付出的間接社會成本,大約為六萬六千美元。嚴重的焦慮影響深遠,因為它會讓孩子變得不健康,同時也會減緩孩子在智力、情緒和社會方面的發展。許多有學習障礙的孩子都有焦慮的問題,而且許多有行為問題的兒童和青少年也都受到壓力和焦慮的影響。如果沒有適當的協助,等到這些兒童和青少年長大以後,就會變成有許多健康問題的焦慮成人,例如:肌

肉緊張和疼痛、消化問題、睡眠困擾和脆弱的免疫系統。除了那些有嚴重焦慮問題的孩子以外,還有許多孩子雖然焦慮的問題並不嚴重,但也已經超出正常範圍,例如:害羞、退縮或壓抑的孩子,以及那些因為憂鬱、過動或身體疾病而感到焦慮的孩子。   孩子的焦慮未被察覺和未受治療的時間愈久,他們所遭遇 身體、情緒、社會和學業上的風險愈大。如果我們能夠及早了 解、辨識和介入,我們就能避免讓焦慮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和 全面的生活品質。不幸的是,許多醫師(包括小兒科醫師在內) 並不了解隱含在身體症狀下的焦慮問題,而且即使他們能夠發 現焦慮症,他們也缺乏有關地方治療資源的知識,結果只有四 分之一真正需要焦慮症協助的人,獲得適

當的診斷和治療。   這本書能幫上什麼忙   成人焦慮的種子深植於童年時期。大多數焦慮的成人都曾經出現過早期警訊——童年未被察覺或未受治療的焦慮症狀。我撰寫《焦慮的孩子》的目的在於協助你找出孩子的症狀和焦慮的原因,並學習能夠預防焦慮的步驟。我會在全書中提供父母、專業人員和孩子本身,有關減少焦慮、鼓勵自信、樂觀及成功的建議與指導原則。   全書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章)討論正常焦慮和焦慮症之間的差異、會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典型焦慮症類型,以及焦慮孩子的人格特質。此外,第一部分也將會介紹認識孩子焦慮發展的主要概念。   第二部分(4-9章)探討的是兒童焦慮的主要根源,包括家庭(表現壓

力、離婚、管教方式、家庭壓力、父母本身的焦慮,以及其他問題)和社會(環境中的危險因素、性侵害、健康照顧原則、廣告和其他令人擔憂的事情)的影響。其中還有討論恐怖主義和戰爭、媒體影響(電視、電玩遊戲、音樂和網路)及學校的部分,這些都是會造成孩子焦慮的因素。最特別的地方是,我會在本書中納入克服這些焦慮根源的具體建議。此外,本書的附錄也涵蓋了老師和學校行政人員可以減少兒童焦慮的建議。   第三部分(10-13章)描述的是,透過各種專業介入來治療焦慮的情形,包括心理治療、現代醫學和另類療法。你將會發現如果有適當的協助,治療焦慮症的成功機率幾乎可達百分之八十。你也可以從書中找到何時和如何尋求專業協助的具

體指引。最特別的部分就是專為年輕朋友所寫的第12章,我會在這一章中,提供他們可以自我協助的建議和指南。本書的最後一章則討論了各種治療焦慮症的成功案例。這些案例將能說明第一部分討論的焦慮症,以及第三部分描述的治療方式。   我自己的焦慮經驗   我個人的焦慮經驗讓我在治療患有焦慮症的兒童時,能有特殊的考量。在我很小的時候,我曾經出現過許多焦慮的症狀,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廣泛性焦慮症。等我長大以後, 我也曾出現廣場恐怖的恐慌焦慮。兒童時期的各種經驗:父母離異、性侵害、需要緊急氣管切開術的瀕臨死亡經驗,以及在紐約著名的地獄廚房(暴力和種族緊張的社區)成長的經驗, 讓我出現了這些焦慮反應。  

 我有多年的時間無法放鬆,而且我常常會分心、無法專注學習和與人交往。大多時候我都很緊張,而且我的壓力程度也因為我的完美主義、控制的需求、高表現的動機,以及其他的人格特質而變得很高。我在整個童年時期和青春期中,把我的焦慮隱藏起來,並假裝自己很活潑、很有自信。而且,當我在外在世界裡表現得愈傑出時,我想要隱藏焦慮的壓力也就愈大。   我在本書中所討論的許多策略對於克服我自己的焦慮都很有幫助,包括學習如何放鬆、運動和戶外娛樂、健康的飲食、更直接的展現感覺、處理會引發焦慮的人格特質,以及改變類似擔心和負面想法的認知模式。這些策略都很適合孩子,你們將會在本書中看到它們。   除了我個人的焦慮背景以外,

我擔任心理醫師的工作已經將近三十年了,主要處理的都是與焦慮有關的問題。我發現我的許多成人焦慮病患都曾在童年出現過焦慮的早期警訊,包括學校恐怖、害羞、過度社交焦慮,以及與在大眾面前說話有關的焦慮症狀在內。我也曾治療過數百名兒童,我發現早期介入可以克服焦慮,並且能幫助他們獲得全面的快樂和成功。   我個人和專業的經驗讓我相信:雖然焦慮通常深植於童年,但它可以在任何時候克服,包括成人時期。但是,如果早一點察覺和介入可以減少孩子的焦慮,並促進他們的自信、樂觀和發揮最大潛能的機會,那他們為什麼要等那麼久呢?我希望《焦慮的孩子》能夠幫助你的孩子達到這些目標,並且能夠讓他們過著沒有焦慮的快樂生活。  

學校行政人員 福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孩童的安全不能等,守護安全帶您一起來監督!!

志航國小舊校舍志勤樓過去因地震影響,從拆除至今圍起鐵皮三年又九個月,目前已編列預算3千632.5萬元(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願補助2千200萬元;市府自籌1千432.5萬元),現在問題在於都發處的建照尚未核發,空留預算卻無照可執行。

戴寧督促教育處及都發處因加快速度,配合政策儘速興建校舍,以提供幸福幼兒園的增班需求,讓更多嘉義市的家長及幼兒們受惠,不只有好的師資更有安全完善的空間,使師長及家長和孩童更安全更安心。

專設幼兒園是幼托整合後的轉型托兒所,在衛福部的眼裡,它是屬於機構不是機關,與一般學校附設的幼兒園的福利差異有如天壤之別,極度缺乏人力,沒有專業的會計、出納及人事,都需要老師兼代,甚至連老師與教職員人力也不足。

幼兒是國家的主人翁,讓嘉義市更能吸引青年回流,幼兒教育環境更需要重視!

目前嘉義市三所公立幼兒園,由教師兼任行政職務之組長,平均一位老師要帶15位幼童,又要兼任行政、清潔工作,這樣的品質和環境,試問在職場中已滿載工作量,更別說幼兒需更細心細膩的照顧,如何好好照顧孩子呢?戴寧請教育處將三所公立幼兒園所需的人員編制需補足!讓學校有更好的教學品質,提升幼兒的身心健康及教學環境。

戴寧相當重視孩子們的健康與安全,同時也希望能更好的受教環境給嘉義市所有的孩子們,並提供平價的教保服務減輕嘉義市家長育兒負擔。我們都有義務跟責任給我們的孩子一個良好且安全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平安、健康、快樂地長大!

【戴寧官網.好城好政】https://www.lovedaining.com
【戴寧IG】 https://instagram.com/lovedaining
【戴寧LINE】https://bit.ly/2qMLb7S
【戴寧Youtube】https://bit.ly/2FhcMr3

新冠疫情下國小教師之工作壓力、心理資本、 工作不安全感與憂鬱情緒之關係

為了解決學校行政人員 福利的問題,作者陳玉惠 這樣論述:

COVID-19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化戕害,已成為二十一世紀對全人類健康威脅的新興傳染病。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學校教育因防疫關係,改變了許多教學現狀,如:遠距教學、線上授課等。使得國小教師之工作變得繁瑣、沒有安全感、倍感壓力,進而造成心理或行為上皆受到影響。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在新冠疫情下,新北市國小教師之工作壓力、心理資本、工作不安全感、憂鬱情緒之間的影響,以期提供給國小教師及教育單位參考。本研究以110年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現任教師為研究對象,運用便利抽樣方式,以紙本及網路問卷實施調查,回收之有效問卷共計450份,主要以線性結構關係模式驗證各變數之假設。研究結果發現:新

冠疫情下,1.國小教師之工作壓力對心理資本具有顯著負向的影響關係;2.國小教師之心理資本對憂鬱情緒具有顯著負向的影響關係;3.國小教師之工作壓力對憂鬱情緒具有顯著正向的影響關係;4.國小教師之心理資本對工作壓力與憂鬱情緒具有部分中介效果;5.國小教師之工作不安全感對工作壓力與憂鬱情鬱具有顯著干擾作用。

權力:史丹佛大師的經典課

為了解決學校行政人員 福利的問題,作者傑夫瑞.菲佛 這樣論述:

權力,不一定能讓你得到一切, 但擁有權力肯定能讓你處在更好的境地。   知名史丹佛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經典之作:   世界從來都不是公平的,你想擁有的都要靠自己去爭取!   這是一個階級與權力無所不在的時代,   權力,要如何爭?為何爭?如何規劃運用?   打造權力之路,你不必完全變了個人,   只要了解權力的原則和特質,採用稍微有策略和不同的方法,   將更容易成功、發揮影響力,在職場角力中勝出。   很多人都深信,只要自己工作出色、技術超群,肯定能得到機會且獲得成功,但最終發現,即使擁有了與工作相關的才能、掌握人際關係技巧,卻因為不願意或沒能力玩權力遊戲,只能在一個很小的位置上徘徊不前

,無法改變任何事。   工作表現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但它並非是實現成功的充分條件,你必須讓其他人注意到你的好表現,讓權力擁有者清楚了解:你的工作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幫助。   【行為組織學大師的權力教科書】   權力是「爭」來不是「等」來的,   權力有20%是被賦予的,有80%是自己獲取得到。   不論身在大企業或小公司,唯有善用權力的原則、落實到真實生活,   看懂職場的方方面面,就能在組織中占據優勢,達到自己的目標。   人們往往會有這樣的心理假設:認為職場政治的技能是與生俱來的。「運用與玩轉權力」的確是一種技能,而研究顯示,幾乎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透過持續練習來培養,權力的技能當然也能藉由

練習來得到:   ★規劃權力必須要先捨棄的3大障礙   ★會做重要的小事;懂得凸顯自己   ★「演」出權力的6大原則+「說」出權力的3個策略   ★建立聲望:策畫你的正面與負面形象、善用缺點   ★建立自己的聲望:策畫你的形象、善用負面消息   ★挫折是力量:應對衝突的8種方法+反敗為勝的3種策略   ★權力的代價:認識支付權力5大成本   ★維護權力:警惕失去權力的6種因素   ★擁有資源,就擁有權力   ……   為什麼要掌握權力?   難道不能選擇避開權力、放棄雄心、知足常樂?   別再一昧相信生活是公平的、好人有好報,或是期待他人掌權後會以仁慈方式運用權力改善狀況,這些會讓你在面對

現實世界的挑戰和競爭時,被打得措手不及、時時感到挫敗;現在必須顛覆對權力的看法,意識到權力的好處,身為普通人的你我才能得到更多的生存智慧,支配自己的人生:   ★權力好處一:你會更健康,當一個人不能控制自己所處的環境時,產生的無奈、壓力感和失控感,這些都會危害健康。   ★權力好處二:隨著地位與高度的提升,能擁有更多財富與自由。   ★權力好處三:行動會越有效,越能把事情做好,相對就會越快樂。   顧好自己,別期待公平正義!你有潛力改變自己的處境,別再枯等情況好轉,或眼睜睜看別人取得權力,請把「權力」當成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努力去追求!   在一個階級與權力無所不在的時代,不論你是否樂

見這個事實,從人類心理來看,權力的職場政治不可能會消失。權力,不全都是心機厚黑,權力遊戲沒有想的那麼難,沒有什麼戲劇化,都是可以鋪路安排規劃的;透過這本基於行為學的權力指南,思考自身處境,知道如何將自我特質融入權力策略中,幫助自己取得通往權力的最佳位置、擁有掌握人生軌跡的權利。 好評推薦   即將成為領導者的人,必須要看這本書。—《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菲佛是權力領域的思想家,他把學術的嚴謹和現實主義的理論十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本書是我們每個人通往權力之路不可或缺的指南。 —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基業長青》作者   這本書說出權力的真相!

令人耳目一新的內容,作者對於如何在組織中獲得權力、運用權力並維護權力提供了精闢的見解。—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作者   一個人擁有的才華,甚至是政治技巧,都是在各個領域中獲得成功的關鍵。在書中,權力領域的學者菲佛,教你如何用現實、甚至有點反傳統的戰術來玩轉權力遊戲。—羅莎貝絲.肯特(Rosabeth Moss Kanter)哈佛商學院教授、暢銷書《信心》作者   作者簡介 傑夫瑞.菲佛(Jeffrey Pfeffer)   史丹佛大學商學研究所組織行為學教授,從1979年就在此任教迄今;獲得荷蘭蒂爾堡大學榮譽博士。「思

想家50」(Thinkers 50)列為前25名管理思想家,《人力資源雜誌》(HR Magazine)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思想家(Most Influential International Thinkers)之一。   他的寫作曾多次獲獎,獨自發表和與人合著的書籍已有十多本,包括《如何避免聰明組織幹蠢事》(The Human Equation)、《權力管理》(Managing with Power)、《知行之間》(The Knowing-Doing Gap)、《隱藏性價值》(Hidden Value)、《循證管理》(Hard Facts, Dangerous Half-Truths & T

otal Nonsense)。另外還發表過一百多篇文章和論文。   目前擔任Audible Magic和SonoSite兩家公司董事,並為《商業2.0》(Business 2.0)雜誌撰寫專欄討論管理問題。他曾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的企業主管研習營舉辦講座,同時也為美國許多企業、協會和大學提供顧問諮詢與高階主管教育訓練。 譯者簡介 林錦慧   政治大學英語系畢業,曾任《TIME時代解讀》雜誌副總編輯,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搞懂金融世界的第一本書》、《下一秒就得拿出來的本事》、《要搏,就照我的方式來》、《來,攻頂,我們一起》、《他打卡,你賺錢》、《深入Apple直營門市》,合譯《大膽去贏:歐巴

馬教你打贏商戰和選戰》、《油神皮肯斯》、《石油玩完了》、《人生一定要有的八個朋友》等書。 序言/權力是「爭」來的,不是「等」來的 第一部:每個人都可以擁有權力 第1章:業績能決定你的權力地位嗎? 重要的不只是業績 替自己創造「曝光」:別人記住你,就等於選擇了你 把有利於你的業績凸顯出來 永遠要記得老闆重視什麼 善用奉承策略 第2章:打造具影響力的個人特質 改變是有可能的 你真的瞭解自己嗎? 通往權力之路必備的2大面向與7大特質 別高估了聰明的影響力 第二部:權力路線圖 第3章:起點決定高度 意外的權力之路 如何打造具影響力的部門 衡量部門權力的3大要素 選擇未知的風險還是激烈的競爭?

第4章:成為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個 提出你的要求 別害怕「引人注目」 誰說招人喜歡就能獲得權力 第5章:誰擁有資源,誰就有權力:從無到有,創造資源 無中生有的方法 第6章:關係,永恆的王道:打造有效且有力的人脈 什麼是人脈? 人脈是職涯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 人脈關係技能是可以學習與提升的 打造人脈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規劃 找到對的人 讓自己位於訊息溝通的中心 選擇最適合的人際策略 第7章:權力是「演」出來的,也是「說」出來的 「演」出權力的6大原則 「說」出權力的3大策略 第8章:為自己樹立名聲 留下第一印象的機會只有一次 仔細思量要塑造何種形象 媒體是最佳工具 讓別人來推銷你的能力 負面特質不一定

有害 形象創造現實 第三部:權力保衛戰 第9章:敵對與挫折也能是助力 應對衝突的8種方法 反敗為勝的3大策略 第10章:權力的代價:權力必須支付的5大成本 成本一:備受關注並被放大檢視的壓力 成本二:喪失自主權 成本三:犧牲家庭和個人生活 成本四: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信任 成本五:權力是會讓人上癮的毒品 第11章:為何會失去權力 別被權力衝昏頭 過度信任 人會失去耐心 疲累,讓人放鬆警惕 大環境改變,但策略沒跟著變 對權力戀戀不捨 第四部:踏上你的權力之旅 第12章:大膽地去競逐權力 這是一個權力與階級無所不在的時代 權力有利於完成任務 沒有完美的決策方式 第13章:一切比你想的還容易 挑選適

合自己的環境   前言 權力是「爭」來的,不是「等」來的   要躋身權力高位,幾乎沒有辦不到的,就算身處於極為不可能的環境,只要具備該有的才能,還是能夠做得到。以一個實際的案例為例,我們姑且稱呼她為安妮。出身商學院研究所的安妮,一心想在高科技新創公司擔任領導人,不過她沒有科技背景,她是個會計師,也沒有科技方面的學歷,更沒在高科技產業工作過。不僅如此,在她念商學院研究所之前,她一直在國外一個小國家的重要公家機構擔任資深會計。現在她在加州矽谷全心追尋自己的志向。儘管如此,安妮還是有辦法憑藉一些聰明的權力操作來達成目標。   成功從「準備」開始。正當大部分同學都選修商學院開的創業課程,安

妮卻選擇工學院開設的創業課程。這個決定,改變了她的權力動能和談判籌碼。在商學院那堂課上,工學院與商學院的學生比例大約是一比三,而工學院的那堂課上,比例大約是四比一,根據安妮的解釋,這是因為商學院學生不願意大老遠跑到工學院大樓。安妮不僅希望藉此增加自己未來的談判籌碼,也想選修比較靠近實驗室的課程,因為新科技都是在實驗室孕育而成,這樣比較有可能碰上一些有趣的機會。另外一個原因是,在這裡必須提出營運計畫書給教授和創投業者看,來斷定有沒有資格拿到MBA,因此安妮在環境上占有了優勢。   在訪談許多企劃團隊之後,安妮加入其中一個,該團隊在開發一種軟體產品,不需投資巨額添購新硬體就能強化現有的軟體功能。

這項技術當然不是她開發的,儘管有部分工學院背景的夥伴對她的科技能耐感到鄙夷,不過她還是加入了。   找到棲身之處後,安妮開始非常有耐心地讓其他成員見識她的價值。這支團隊(她是唯一的女性)一開始鎖定的市場比較小,而且已經有三個強勢的競爭者。安妮拿出數據,告訴他們鎖定這個市場並非明智之舉,不過她還是照著團隊的意思,課堂報告仍然以這個市場為主軸。這份報告被創投業者批評得體無完膚,於是,這些工程師們開始思考安妮或許真的有幾把刷子。課程結束後,這支團隊繼續耕耘這個點子,也獲得一家創投公司的小筆資金,得以在暑假繼續運作。安妮是團隊裡文筆最好的人,自然是整個籌資推銷過程的主導者。   畢業後,安妮獲得一

家知名顧問公司的工作,她把這項消息告訴團隊其他人,等於讓他們知道,她有高薪工作等著她,好讓工程師們更看得起她,並且讓他們知道,若她揚言要離開絕對不是嘴巴上說說而已。另外,她還刻意讓工程師們嘗試做一些她擅長的事,像是做簡報、財務預估等,讓他們知道這些工作可不是他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安妮運用自己在會計和商業方面的專業知識,仔細研究成立新公司的法規條文以及籌資條件,同時蒐集大量外部資料,比其他工程師更善於社交,在他們團隊想打入的產業裡建立起堅實的人脈,而就是這些人脈,讓他們獲得金援,得以在暑假過後第一筆種子資金用罄後能繼續運作。   安妮不只有商業能力,她也懂得政治權術,而且很強悍。課程結束後,團隊

要成立公司,此時有另一個人打算競爭執行長之位。安妮告訴夥伴,如果那位仁兄當上執行長,她就不加入新公司。為了證明自己是玩真的,也為了取得更多籌碼,她要夥伴們認識一下其他有可能取代她的MBA人選。安妮已經花了很多時間跟著團隊一起工作、一起吃過無數披薩和墨西哥菜,團隊成員跟她相處起來當然比較自在。最後,她成為共同執行長,成功向一支避險基金(hedge funds)募到資金。雖然他們的公司或產品不見得一定會成功,不過安妮已經達成自己的目標,從商學院研究所畢業不到一年,克服一開始的重大阻礙以及學經歷背景的缺陷,如願當上一家有前途的高科技新創公司的領導人。   你或許跟安妮恰恰相反,雖然具備很多工作相關

的才能,擅長人際交往,卻擔任沒什麼權力可言的小職位,只因為你不願意或不會玩權力遊戲。   貝絲二十年前從非常知名的大學畢業,研究所念的也是響叮噹的商學院,我認識她的時候,她剛離開一個非營利機構,原因是來了一位新的執行長。這位新上司是該機構好幾位董事的朋友,曾經跟貝絲共事過,他把貝絲的能力視為一大威脅,願意付她一筆優渥的遣散費,只求她走人。   貝絲從商學院研究所畢業之後的職場生涯並非一路順暢,中間有好幾段失業時期,也有幾段成就感很大的工作經驗,即使她曾任職政府高層單位(國會山莊和白宮),不過她至今仍未曾擔任過穩定的領導職。她向我解釋,問題出在她不願意玩「政治」,即使像安妮一樣只為了一個目標

而玩點政治也不願意。貝絲告訴我說:「外面的世界很險惡,每個人都想搶別人的功勞。大家都只為自己的前途著想,不惜以自己所服務的單位為代價。獲得回報的人,都是些一味要讓自己往上爬的人。沒有人告訴過我,我的同事每天進辦公室時,一心只想著要保護自己的地盤然後再擴大地盤。我想,我還不願意做個壞心眼的人或工於心計、犧牲自己的信仰,只為了追求世俗所認定的成功。」   全面性的實地研究已經證實,以上兩則迥異的故事(以及一般常識和日常經驗)能告訴我們:政治精明與追逐權力會攸關事業成就,也攸關管理績效。舉例來說,有項研究調查了「經理人的主要動機和事業成就」。其中一組人的主要動機是需要有歸屬感: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的人

緣,而不是把事情完成。第二組人的主要動機是需要有成就感:他們要完成自己的目標。第三組人則是對權力有興趣。證據顯示,第三組人最有效能,不僅是在「攀上高位」方面,在完成工作方面也最有效能。還有一個例子,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傑拉德.菲瑞斯教授(Gerald Ferris)和同事擬出十八項政治技能清單,然後調查美國中西部三十五位學校行政人員,以及一家全國金融服務公司中四百七十四位分區經理,結果顯示,具備政治技能的人工作表現評比較高,也被評比為較有效能的領導者。   所以,歡迎來到真實世界,這世界不見得是我們樂見的,不過卻是真實存在的。這個世界也許險惡,但建立權力、使用權力是在組織中生存的有用技能。在地

位與職位的競逐上,大多是你死我活的「零和競爭」。大部分組織只有一位執行長,而專業的服務公司(例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物所、顧問公司等),只有一位執行合夥人(managing partner),每所學校的校長也只有一位;一次只能有一位首相或總統—你懂我的意思的。組織內各個位階的職位有越多符合資格的人競爭,敵對態勢就越白熱化,而且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因為管理職越高層越少。有些競逐者會扭曲公平競爭的遊戲規則,或完全漠視。千萬不要對此抱怨,或希望世界不會有這種情形。你只要了解權力的原則,也願意運用,不管是哪一種組織,或大或小、公營或民營,你都有辦法與人一較高下,甚至獲得最後勝利。你的任務是知道如何在這

場政治角力中獲勝,而我的任務則是告訴你如何做。   為什麼你需要掌握權力   取得權力並牢牢掌握權力是一件難事,必須思慮縝密、有策略思考、百折不撓、有警覺心,必要時還得願意打一場仗。上面貝絲的故事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有時並非公平之地;安妮雖然如願得到她要的職位,但是她得費盡心思,展現耐心和堅韌才能得到,也就是得先搞定原本並不特別看重她能力的人。那麼,何不乾脆避開權力,頭低下來,聽任命運的安排呢?   首先,有權力可以活得更久、更健康。公共衞生界國際權威麥可.馬默特教授(Michael Marmot)研究英國公務員罹患心臟病的死亡率,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越低階的公務員,死亡風險越高(年紀因素

已考慮進去)。當然,除了位階高低之外,還有其他因素也跟死亡相關,包括抽菸、飲食習慣等。不過,馬默特教授和同事發現,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死亡可歸因於抽菸、膽固醇、肥胖、運動量,權力和身分地位才是關鍵因素,這兩樣東西讓人們可以掌控自己的工作環境。不斷有研究證明,從一個人對工作的掌控權大小(例如決策權以及是否有權力決定運用自己的能力等),可以預知他未來五年或更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與死亡風險。事實上,工作掌控權和身分地位對心臟病死亡的影響,大於肥胖和血壓等生理因素。   這些發現應該不至於令你太過驚訝才對。無法掌控自己周遭的環境,會讓人產生無力感和壓力,而感覺受到壓迫或「非自己能掌控」,對健康有

害。所以,沒權力、沒地位確實會危害健康;相反地,有權力、有掌控權則會延年益壽。   其次,權力以及伴隨權力而來的能見度與地位,可以創造財富。柯林頓夫婦(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第四十二任美國總統)二○○一年離開白宮的時候沒什麼錢,還得面對數百萬美元的訴訟費用,他們擁有的是名氣,以及長期位高權重所累積的廣大人脈。接下來八年,這對夫婦賺了一億九百萬美元,主要來自演講和出書,還有過去的職位讓他們獲得的投資機會。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卸下紐約市市長職務之後,擔任一家安全顧問公司的合夥人,那份薪水再加上演講費,讓他的經濟情況立刻變得更優渥。並不是所有權力都會

轉化為金錢,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美國民權運動領袖,一九六四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和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民族主義運動領袖,帶領印度獨立)就沒有利用自己的名望來致富;不過這一好處的可能性永遠存在。   第三,權力是領導統御的一部分,也是完成事情必備的條件—不論是改革美國健保制度,或是把組織改造成更人性化的工作場所,或是影響社會政策和人類福祉,都非得要有權力不可。已故的約翰.加德納(John Gardner)是共同使命組織(Common Cause)的創辦人,曾經在美國詹森總統(Lyndon Baines Johnson)任內擔任健康教育福利部

長,他說過:「權力是領導的一部分。」因此,領導者滿腦子想的都是權力。   雖然並非人人都想要有權力,但追求者眾多,因為權力可以讓人完成目標,或者權力本身也是一種目標。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麥可利蘭(David McClelland)研究過人們對權力的需要。雖然追逐權力的動機強度因人而異,不過就跟追逐成就一樣,麥可利蘭認為追逐權力是一種原始的人性本能,世界各種文化的人都有這本能,如果追逐權力成功,就會比較快樂。   想在追逐權力的路上平步青雲,就要有效運用自己的能力知識,這得先超越三大障礙。第一個障礙是:以為世界是公平的;第二個障礙是:誤以為世界是公平而代代相傳的領導公式;第三個障礙是:你自己。

  別再以為世界是公平的   很多人都活在一場騙局裡,都是共犯。他們寧願相信世界是公平公正的,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因為如此,他們往往以為只要好好工作、行為端正,自然會有好結果。甚至如果看到別人行為不當、自我吹噓或「突破極限」,大部分人不會深思其中有什麼值得學習之處,反而認為就算這些人當下成功了,最後還是不會有好結果。   如果抱持著「世界是公平的」這樣的信仰,會產生兩大負面效果,有礙權力的取得。第一,這種想法會阻礙人們從各種情況與各類人身上(即使是不喜歡或不尊重的人)學到教訓。在我教書以及和領導者共事的過程中,一再看到這種現象。人們碰到跟權力相關的事件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不關我

的事」,無論喜不喜歡或認不認同當事人。你一定要能夠向各種情況與各類人學習,而不只是向你喜歡或認同的人學習,尤其更不能只向與你相似的人學習。其實,如果人微言輕的你想取得更大權位,就必須特別注意握有權位者的動向。   第二,如果認為世界是公平的,會讓人忘了權力基礎必須靠自己主動打造。相信世界是公平的人,往往不會注意到周遭環境中各種可能危及事業的地雷。韋卓思(Jim Walker)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一九九○年代晚期,野村控股公司(NOMURA SECURITIES,日本最大證券公司之一)聘請他到香港打理亞股業務。從各種角度來看,韋卓思都表現出色,他網羅了傑出的分析師,不僅使野村的研究團隊排名大舉

躍升,還提高了獲利。這樣一位有魅力的領導人,打造出一個階級較少的扁平式組織,一心一意追求績效與成果,卻未能體察他所處環境本質上仍充滿政治行為。在反對者的質疑、敵對與一些挫敗之下,他失去掌控權,黯然離開野村。   「究其根本原因,他的離開其實純屬誤解。韋卓思小看了野村控股的守舊與政治權謀程度。」這種普遍認為世界是公平的信念,在社會心理學上稱為「公平世界假說」,最早是由梅爾文.勒納(Melvin Lerner)在數十年前提出。勒納認為,人們往往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可預測、可理解的,因此也是可掌控的。或者如另一位心理學家所說:「我們從小就學習要做個『好人以及好控制的人』。」然而這個世界其實是隨機、不可

控制的,因此存活在這樣的世界裡,我們如何能不挫折連連呢?正是這種對掌控與可預測的渴求,才導致我們把世界看成是公平的,因為公平的世界就可以理解、可以預測,照著公平世界的規則行事就會有好報,不然就會大難臨頭。   根據「公平世界假說」,大多數人認為「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更重要的是,反之亦成立;也就是說,如果某個人富貴興旺,世人往往認為他一定是做了什麼好事才會有如此善報。因此,眾人之所以認定某個人是好人,完全只因為看到那個人表面上獲得的善報。相反地,如果某個人厄運臨頭,根據公平世界假說就會得出一個結論:這個人一定是個壞人。這種推測方法會產生一個常見的效應,也就是「把

責任歸咎於受害者」,人們會找出理由來將某人或某公司的不幸合理化,而且反之亦然:只要某個人成功了(不管是用什麼方法達成),大家就會努力找出這個人的美德來將他的成功合理化。   有很多實驗和田野調查證實了公平世界假說所產生的效應。這些研究當中,許多是調查受訪者對隨機選出來接受電擊等懲罰的人有何看法,結果顯示,大家往往會排斥這些(隨機)受罰的人,認為他們沒有社會價值,即使知道這些受罰的人純粹只是隨機被選出也一樣。而且,這些隨機選出的受害者還會被貼上標籤,於是人們有了這樣的想法:「接受營養午餐補助的孩童會被歸類為能力不足,長相不好看的大學生,被認為他們駕駛私人飛機的能力會不如長相好看的人,接受社福救

助的人被認為不值得信任或無力打理自己的生活。」   只要你了解公平世界假設的效應,也知道這種效應會左右你的看法,就要努力去抗拒這個假設,不把世界看成是公平的,那麼每遇到一種情境你就能學到教訓,會更有警惕心、更積極主動來確保自己的成功。 第二章:打造具影響力的個人特質 朗.梅爾(Ron Meyer)自一九九五年開始擔任環球電影公司(Universal Studios)的總裁兼營運長,他是大型電影製片廠中在位最久的領導者。除了是電影產業大權在握的大人物之外,梅爾也為生命轉折提供了最佳注解。他十五歲從高中輟學,幾年後加入美國海軍,退役後在一家明星經紀公司擔任司機,因為常聽到客戶的談話而對娛樂圈

有所了解。在知名的威廉莫里斯經紀公司(William Morris Agency)擔任經紀人之後,梅爾和幾個朋友成立了創意藝人經紀公司(Creative Artists Agency),由此開啟他成為好萊塢數一數二經紀人之路。 梅爾和很多成功人士一樣,在人生過程中都有了深刻改變。他培養出可讓他取得權力、維繫權力的特質,如果你也想如法炮製,就得成功克服三大障礙。第一,你必須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否則就死了這條心吧,乖乖接受自己就是這個樣,不可能開啟一段可能困難重重的個人成長與開發之路。第二,你必須盡可能客觀地檢視自己的長處和弱點。這一點很困難,因為人都會自我感覺良好,只會過度強調別人給我們的正面讚

賞,看不到自己不好的一面。第三,你必須知道什麼是打造權力基礎的最重要特質,才能把有限的時間和注意力用於開發這些特質。 改變是有可能的 我們通常認為,不管求取權力需要哪些特質,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就算可以靠後天培養,到了成年就沒法改變了。不過,梅爾和其他很多政商界人物的自傳都戳破了這個看法。威利.布朗(Willie Brown)是美國加州議會史上在位最久的議長,也是兩屆舊金山市長,是美國政壇最有權力的人物之一,他第一次競選議員時落選,第一次角逐議長寶座時也失利,不過他慢慢培養出耐心和同理心,磨練自己的能力來打造人際關係。就像學樂器、學外語、打高爾夫球或踢足球一樣,人可以先了解打造權力必須具備

哪些特質,然後逐步培養這些特質,年輕時可能容易一點,不過永遠不嫌晚。

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 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學校行政人員 福利的問題,作者古如毓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瞭解當前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師教學效能的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師教學效能差異的情形,並探討教師知覺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以及最後探究教師知覺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工作投入對教師教學效能之預測力分析。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共計抽樣43所學校,發出421份問卷,回收401份,其中有效問卷共計39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94.50%。問卷調查結果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變異數同質性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與多元逐步迴歸的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與探討。本研究結果獲致結論如下:一

、目前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教學領導為中高程度,以「建立完善環境」之知覺程度最高,「提升教師專業」之知覺程度最低。二、目前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教師工作投入為中高程度,以「工作奉獻」之知覺程度最高,「工作專注力」之知覺程度最低。三、目前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教師教學效能為中高程度,以「教學情境」之知覺程度最高,「教學信念」之知覺程度最低。四、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因「性別」之不同,在知覺校長教學領導有顯著差異。五、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因「年齡」、「現任職務」之不同,在知覺教師工作投入有顯著差異。六、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因「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現任職務」之不同,在

知覺教師教學效能有顯著差異。七、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師教學效能及其各分層面,彼此具有正相關的關係。八、偏遠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工作投入對教師教學效能具有預測作用,以「教師工作投入」的預測力最佳。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校長、學術相關研究及相關單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