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文化局局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宜蘭文化局局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明足寫的 看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書畫藝術學系 林保堯所指導 凌春玉的 蕭如松風景再現之研究―反複、變異與風格形成 (2021),提出宜蘭文化局局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蕭如松、蕭如松風景畫、坦培拉(蛋彩畫)、畫因、中西利雄、水彩現代化、地方性的風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黃士娟、鄭昭民所指導 翁睿宏的 戰後文化重建政策下的臺灣建築營造界(1945-1949) (2021),提出因為有 文化重建政策、戰後建築、民政處營建局、臺灣營造界、盧樹森的重點而找出了 宜蘭文化局局長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宜蘭文化局局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看見

為了解決宜蘭文化局局長的問題,作者李明足 這樣論述:

看見! 誰看見了? 看見了什麼? 在這本「親生命性」的繪本中, 你會看見臺灣原生動植物, 看見淺山生態保育, 還看見了深刻動人的友情……     轟隆隆,轟隆隆――翡翠山上的鋸樹聲越來越大聲,食物越來越少,動物們四處逃竄,搬離這片即將光禿禿的山。兩隻臺灣獼猴因搶奪食物而被射傷,送進動物急救醫院,瘦猴子阿甘需要等待眼角膜手術;胖猴子阿圓的腹部則身受重傷。病房內兩隻獼猴相互安慰扶持,但等到阿甘眼睛手術成功後,睜開眼睛的那一刻,才發現……       兒童文學作家李明足透過童話形式,搭配畫家鄭潔文的溫暖畫風,巧妙地將淺山常見的臺灣獼猴、九芎樹、水黃皮、油點草等動植物一一入鏡,詮釋淺山保育的理

念,跳脫了有別於一般環境教育寫實繪本的框架。書名「看見」,更開啟了讀者高層次的思考空間――看見了環境的變遷與更迭,看見了朋友間深刻的友情……每個讀者都有了屬於自己的「看見」…… 得獎記錄   ★第70梯次「好書大家讀」選書   ★第39次文化部優良讀物推介 專家推薦   朱嘉雯/宜蘭大學副教授   李桃生/林務局局長   杜明城/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林文寶/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林如森/中華民國螢火蟲保育協會理事長   林秋芳/前宜蘭文化局局長   林煥彰/詩人   岳修平/臺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系主任   陳志清/農委會主委   陳保基/前農委會主委

  游珮芸/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楊玉惠/臺灣圖書館館長   楊茂秀/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   楊朝祥/佛光大學校長   林文寶/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兩隻獼猴因搶奪木瓜,雙雙受傷進入醫院,在相處的過程中,相互陪伴之下,好不容易成為好朋友,故事最後卻是離別收場。這本圖畫書就像是一堂相當真實的生命課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只充滿著驚喜,同時也充滿著驚嚇,無論如何,珍惜每一段的關係,這才是生命的真諦。   游珮芸/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表面上是兩隻臺灣獼猴溫馨動人的友情故事,溢於言表的柔情、飽藏餘韻的結尾所揭示的生命傳承,就足以讓人低迴不已。但,深層裡,

卻同時映現了臺灣生態危機的一隅,山坡地與山林的開發及破壞,不只讓我們失去美麗的林貌,也讓生活在其間的動物們受到生存的威脅。是圖像與文字皆美,文學性與知識性兼具的的生態繪本。   楊玉惠/台灣圖書館館長   《看見》顛覆你對童書的想像,以一個不美好的事件為開端,描述因為人類貪婪的開發和掠奪,讓翡翠山光禿一片,動物倉皇逃竄、流離失所……,「不搶不相識」的獼猴阿甘與阿圓,雖面臨劇變和困境,仍能相互慰藉,勇敢想望並追求美好未來的動人故事。《看見》不只是一本用眼睛看的書,用心看,你會看見更多更多!   李桃生/林務局局長   臺灣山林環境中,淺山與人的生活最接近,關係最密切,但在生態保育上卻隱藏危

機,必須大家用心關注。 李明足以深入淺出的繪本故事《看見》,藉著動物的友誼故事,讓兒童和父母、師長在閱讀中體悟動植物與山林環境與我們如此息息相關,也能了解人類應採取的保 育作為。 這本繪本故事讀來興趣盎然,手不釋卷。

宜蘭文化局局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將文化資產保留在美麗的東海岸》
~高金素梅2020.07.20 噶瑪蘭香蕉絲工坊

保障人間國寶噶瑪蘭香蕉絲工藝耆老!
保存重要文物新社岩棺!

7月12日下午,我與花蓮縣議員簡智隆、賴國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秘吳華宗、古物遺址組副組長劉明興、傳藝民俗組科長黃巧惠、花蓮縣文化局長江躍辰及豐濱鄉長江莉婷,前往噶瑪蘭香蕉絲工坊和新社岩棺出土原址進行探訪和會議,除做成了傳統香蕉絲編織工藝保存者,立即申請國家級保存者認証,以保障這些年事已高的耆老們的終生貢獻,以及重要文物新社岩棺,遷移回其原出土地,並舉辦重要追思祭儀活動的可行性。

 會議中,由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潘朝成教授,向參訪來賓進行簡報,分別從百年前噶瑪蘭族遷居新社的歷史、香蕉絲編織工藝振復的過程、工藝保存者耆老的凋零、流落海外的噶瑪蘭族女子禮服,和新社岩棺重回部落的故事等方面介紹,娓娓道來噶瑪蘭族文化資產傳承之不易,提出三個面向的保存方案,希望文化局及中央文資局能大力協助。

潘朝成提到,104年縣府登錄潘烏吉等六位保存者,隨著歲月流逝,至今僅剩朱阿菊、嚴玉英和許來富三位耆老還在世,朱阿菊和許來富年事已高,身體健康堪虞,目前惟嚴玉英尚能傳習這項編織工藝,這三位耆老在香蕉絲工藝瀕臨失傳之時,帶領族人傳承振復,因此希望能向中央申請這三位耆老「國定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的身分,以表彰他們的重大貢獻。

再者,部落近年接受文化部文資局和文化局補助,由耆老教授,辦理傳習課程,現已培育十一位族人能按古法編織香蕉絲,也希望他們也能向文化局申請成為「縣定傳統工藝」保存者,俾利這項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承先啟後,文化局長江躍辰當面允諾將儘快協助幫忙。

另經胡家瑜教授轉知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有收藏一件馬偕博士帶回國,約十九世紀宜蘭打馬煙社頭目偕阿篤(A-tok)的女兒偕阿雲曾穿著的「噶瑪蘭新娘禮服」,其完全使用香蕉絲織造、服飾上有瑪瑙綴珠、垂掛銅鈴,充分表現噶瑪蘭族超群的工藝技術,潘朝成教授希望能請政府幫忙,邀集專家學者和部落族人,前往加拿大勘查並記錄該文物的工藝與圖紋,以便將來能複製一套正統的「噶瑪蘭新娘禮服」帶回部落保存。

潘朝成教授也帶大家到位於梯田上的「Lulan」,表示當地民眾都期盼新社岩棺能重回原址。 聆聽潘朝成理事長的訴求後,我當場與江躍辰局長及文資局吳華宗主秘等和在地族人面對面討論,對於噶瑪蘭香蕉絲編織工藝的保存者朱阿菊、嚴玉英和許來富等三位耆老,一致贊同盡速提報為「國家級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後續培育的十一位族人,也請部落依程序向文化局提報。

 新社岩棺回到原出土地的方式,請部落向地主商議無償提供使用,並且由文化局進行遺址試掘評估,後續由岩棺所有權人豐濱鄉公所向文資局提案噶瑪蘭族傳統建築放置岩棺,讓族人和學童參訪。而前往加拿大考察「噶瑪蘭族新娘禮服」的訴求,我將安排專案會議,邀集原民會、外交部與文資局一起協商合作,希望能促成這樁美事,將重要的文化資產保留在美麗的東海岸。

蕭如松風景再現之研究―反複、變異與風格形成

為了解決宜蘭文化局局長的問題,作者凌春玉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針對蕭如松的風景畫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以二十世紀臺灣傑出的水彩美術家蕭如松風景畫為主題,深入進行探討研究。探討他一生風景繪畫的風格演變形成與經典圖式之藝術觀點,兼及其生命歷程、創作習慣、風景之摩登意識、地方色彩、經典樣式、變異創新等題材的創作理念蘊涵,闡釋臺灣鄉土文化之美。藉由蕭如松風景畫之研究,進而擴充一代臺灣現代水彩菁英蕭如松風景畫研究之新領域。 風景畫在蕭如松的美術創作是時間最長、總數最多,也是最為獨立的項目之一。從水彩反複、變異的創作模式與風格軌跡特徵,探索蕭如松風景再現之形式。從風格形成的脈絡中,解讀畫作自身的意義與精神內涵。進而從文化、社會和歷史事件之間的

聯繫,觀看蕭如松風景象徵的多重性。經由圖像與觀看方式的共享,確認繪畫的完整性、真實性、代表性、歷史性之間的關係,展開畫家個人「家風生命觀」、「繪畫創作觀」及「藝術成就觀」三大面項研究。研究內容說明主要分為以下六部分,前、後篇各為三章,略述如下: 前篇為:第一章〈緒論〉論述研究動機及目的、範圍、限制,以及研究方法架構與文獻回顧等。 第二章〈蕭如松生命歷程再探〉分做「家世與遷徙考察」、「求學階段與成長學習」、「師鐸生涯與晚年退休」三節。運用新增文獻進行驗證性之補登,關注家庭生活條件與成長環境培養,並兼顧研究時空象限的相互聯繫與印證,拓展家族生命歷史價值與視野。 第三章〈蕭如松風景

畫的風格軌跡〉分成「早期階段:探索時期」、「中期階段:顛峰時期」、「晚期階段:蛻變時期」,建置蕭如松風景畫之風格脈絡,對考察蕭如松風景畫風格形成研究,具有一定參考之價值。 後篇為:第四章〈蕭如松風景畫的構成詮釋〉分別就現象論、技術論與整體論的角度走入蕭如松的藝術世界。針對畫家某種特定主題內容、地景空間、風景元素、材料技巧、創作習慣(反複、變異等現象),從畫面中展現個人偏好與關注之主題。就色彩(光線)、畫肌(技法)、構成(空間)、簡化(變形)等現代創作觀,來做為解開蕭氏現代風景表現的線索。其中探討坦培拉(Tempera)的應用與表現,可視為造就蕭氏繪畫迷人之重點技術。另外,增列日本現代水彩

畫的革新者中西利雄(1900~1948),深入探討蕭氏如何取徑與影響。 第五章〈秀巒碧溪 山水風情〉就「頭前溪」、「大煙囪」、「面盆寮」、「蒙太奇」四大系列強化蕭氏現代風景之魅力。鄉土民情與在地圖像、對上乘佳作以及視覺革新之挑戰與實驗,剖析蕭氏經典風景畫如何生成,進行概念與理論方法上的探討。 第六章〈結果與建議〉,總括以上之研究結果,本章並有助於開發蕭如松風景畫未來研究之建議。 蕭如松風景畫研究最大的困境,在於畫家匆匆離世、二百多件正式作品遭蟲蛀毀壞,加上一生龐大的日常創作(速寫、手稿、冊頁等作品)尚無編錄為最大遺憾。由於作品多未標註時間,導致研究前期造成頗多困擾。多年來筆者

下功夫整理收集許多沒有曝光之手札、信件、手稿、冊頁、底稿,及速寫等等,透過不斷地積累與在地方耆老們的協助下,多方比對找出蕭氏筆下消失的竹塹風光。初步以281件作品為基礎,完成蕭如松風景畫之圖譜,捕捉風景畫原始的脈絡,深入理解其創作習慣與偏好之主題,探索其風格形成的軌跡。突顯蕭如松對竹塹地區獨特的鄉土愛、地方認同與土地的主體價值的再發現,聚焦討論蕭如松地方性的風景與水彩現代化的創新與藝術成就,完成本論文《蕭如松風景再現之研究―反複、變異與風格形成》。

戰後文化重建政策下的臺灣建築營造界(1945-1949)

為了解決宜蘭文化局局長的問題,作者翁睿宏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1946年戰後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民政處下所特設的營建局以及民間建築、營造業為對象,考察1944年國民政府為接收臺灣所擬定一系列文化再構築相關政策在臺施行的狀況,與其對臺灣建築的影響——戰後「文化重建政策」對建築、營造界的意義。行政長官陳儀委派曾任中央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並身兼中國營造學社校理、中國建築師學會正會員的盧樹森赴臺擔任營建局局長,盼將其在中國學術與實務上的經驗帶來臺灣,藉由盧樹森對中國建築的理解,推進臺灣建築「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文化改造的意圖。 本文進行考察的結果,以戰後第一本建築、營造相關雜誌《臺灣營造界》為文本,發現臺灣建築、營造界正因文化重建政策的執行,產生一

股「去日本化」的熱潮,尤以臺灣省土木建築工業同業公會聯合會所出版的《土木建築術語集》為代表,反應此時局下臺籍本島人在語言轉換上所面臨的處境。而盧樹森除了做為營建局局長,執掌臺灣建築營造界接收日產的相關事宜,在其正式上任之前,即以私人事務所「永寧建築師事務所」的名義於1946年興建「臺灣銀行嘉義分行」,該案為戰後中國古典式樣建築在臺的濫觴——「再中國化」的代表,亦為官方政策指導的「文化重建政策」脈絡下的產物。此外,官/民營建相關組織的作為,亦呈現出臺灣戰後初期極其複雜的面貌,滿佈延續、斷裂、移植、嫁接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