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亞細亞地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小亞細亞地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梁二平寫的 誰在地球的另一邊:從古代海圖看世界 和梁二平的 誰在地球的另一邊:從古代海圖看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何新:偽造的古希臘地圖和殖民史 - sa123也說明:何新:偽造的古希臘地圖和殖民史 ... 文明,都並非希臘半島文明的前身,因為無論這些古文明的創造者、語言及考古文化型別都與地中海東岸的小亞細亞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風格司藝術創作坊 和風格司藝術創作坊所出版 。

逢甲大學 中國文學系 鄭慧如所指導 廖秀春的 齊邦媛、簡媜之老年與死亡書寫 (2021),提出小亞細亞地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齊邦媛、簡媜、老年、死亡、老年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張瑋琦所指導 李秋雲的 蘭嶼達悟族的米食接觸歷程 (2021),提出因為有 蘭嶼(紅頭嶼)、達悟(雅美)、白米、飲食選擇的重點而找出了 小亞細亞地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安纳托利亚|定义、历史、地图則補充:安纳托利亚,也称为小亚细亚,是今天构成土耳其亚洲部分的陆地半岛。在地理上,安纳托利亚可以被描述为亚洲西南部的地区,北面是黑海,东面和南面是东南托罗斯山脉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小亞細亞地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誰在地球的另一邊:從古代海圖看世界

為了解決小亞細亞地圖的問題,作者梁二平 這樣論述:

  海洋地圖改變了人類基於陸地認識世界的有限視野,以更宏觀的視角描述了這個世界。   這些不斷進步的海洋地圖,為人類描述了世界的邊界,從而構成了完整無缺的世界圖景。   一百五十多幅改變世界的海圖   完整詮釋三大洋、五大洲、南北兩極的大發現。   戳破大航海時代的神話,地理大發現的背後的目的是權力、掠奪與占有。   大航海啟動之後的四百年間,黑奴貿易使非洲失去的一億人口中,更加殘酷的現實是,殖民者不僅給美洲送去了黑奴,而且送去了幾百年的奴隸制。   自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所造成的所有文化創傷之中,沒有哪一個創傷比埃爾南‧科爾特斯對「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毀滅更慘

重。   一八八四年「柏林會議」後,列強掀起瓜分非洲領土的狂潮,到一九一二年,列強已佔領非洲百分之九十六的土地。非洲被各帝國主義國家基本上瓜分完畢。   地球百分之七十的面積被海洋覆蓋。大海不僅與陸地有著緊密的地理關係,也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而與海緊密接觸的人類活動,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   誰在世界的另一邊——嘗試以「圖說」和「說圖」的方式,反映被海洋隔絕的世界是怎樣被一步步地被發現,又怎樣被一幅幅奇妙的地圖聯繫在一起。從中可以發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圖繪製者,對空間有著不同的理解,描繪世界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可以感受到各種地圖所折射出不同的世界觀,和不同文明

的神奇演進與融合。   幾千年來,人類藉助航海認識了周邊世界,又通過控制海洋確立了各自的勢力範圍與相互關係。這些古代海圖不僅記錄了人們世界觀的演進,而且展現了各自的價值觀與權力意志,有發現,也有「被發現」,有優勝劣汰,也有弱肉強食……在商船與炮艦的交替中,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在不斷變化的海圖中,世界漸漸鋪排出今天的格局。  

小亞細亞地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這次酒評家Wilson Kwok帶了個小道具來說酒。先說說他手上這個迷你陶器的外形,橢圓尖底,瓶上有雙耳。「它的名字叫Amphora,用黏土製作,早於3000年前中亞細亞就用它來釀製及貯藏葡萄酒。尖底容易插於泥土內,旁邊兩隻耳朵是把手,方便人們拿取。」Wilson指出其設計特色,「拿它釀酒的好處就是陶壁本身可以透氣,我們稱之為micro-oxygenation(微氧化),酒充分接觸氧氣後很快演化,這就是古人喝酒的風格。」

西·酒檔 SAI Liquor
地址:西營盤高街37號地下(堅尼地城及灣仔設分店)
電話:2838 2028
營業時間:1pm-10pm
註:Gabriëlskloof Amphora Sauvignon Blanc 2019 $228

足本訪問: https://bit.ly/2RRM7ZJ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http://bit.ly/2YwE3Ma ?
訂閱《飲食男女》YouTube: http://bit.ly/2Md5V2k
Facebook: http://bit.ly/2MJejcp
Instagram: http://bit.ly/2EA3qpR

推薦影片:
美食的誕生|西環小店$40排骨麵 新鮮手搥炸排骨 月賣過萬塊 外脆肉腍滑 (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NV2EzWLq9w)
肥佬黎食勻18區|西營盤潮式滷水店 架己冷先識食嫩滑「中波」 鵝腸脆而無渣 肥佬黎:正到要外賣 (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iQelSbySXMs)
西營盤西餐|26歲女廚酒店學師圓夢 借百萬開店 賣法式牛扒+酸種包+拿破崙 「米已成炊唔敢放棄」(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OrllWokEZU)
【假如沒有天價租】「福食」三老 唔靠綜援靠自己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aUE2oQIDoV0)
【籽想旅行】直擊東南亞首個人妖騷後台 變性舞台一姐的日與夜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CBBq_D0-Lsg)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SauvignonBlanc #葡萄酒 #品酒 #南非酒
#飲食男女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飲食男女 打卡大街小巷搵食地圖
https://hk.adai.ly/e/gPF0DIjsB9

《蘋果》每日為你增值 立即訂閱
https://hk.adai.ly/e/kbo0wDsxB9

齊邦媛、簡媜之老年與死亡書寫

為了解決小亞細亞地圖的問題,作者廖秀春 這樣論述:

摘  要本文以齊邦媛、簡媜之老年與死亡書寫為主題,討論這兩位作家作品中的老年與死亡議題。爬梳文本集中於齊邦媛、簡媜書寫的散文,包括齊邦媛之《巨流河》、《一生中的一天:散文‧日記合輯》、《洄瀾》,簡媜之《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及其他創作。「老年」與「死亡」議題,是近年文學研究的熱點。齊邦媛、簡媜兩位作家對於真實的生命情境,直接以作品回應生老病死的現場,書寫「老年」與「死亡」切入當代社會議題。齊邦媛在戰爭顛沛流離中目睹死亡,又在典範中驗證人生價值,而投入生命書寫。簡媜從質疑、抵抗人世間對性別與生命的歧見,到超越生命藩籬而書寫生命之歌。本文探看兩人的生命歷程與文學志業,探討來自於不同世代,出生於

不同地域及成長背景的文學交會。本文解析齊邦媛、簡媜的老年與死亡書寫,比較兩人觀點之異同,扣緊兩人作品中的終極關懷,呈現生老病死的主題。試圖自齊邦媛、簡媜之老年與死亡的感悟中,建立一套書寫老人的典範,完整「老年學」中的老年文學,並討論兩人作品中的老年與死亡書寫在台灣文學的定位。關鍵詞:齊邦媛、簡媜、老年、死亡、老年學

誰在地球的另一邊:從古代海圖看世界

為了解決小亞細亞地圖的問題,作者梁二平 這樣論述:

  海洋地圖改變了人類基於陸地認識世界的有限視野,以更宏觀的視角描述了這個世界。      這些不斷進步的海洋地圖,為人類描述了世界的邊界,從而構成了完整無缺的世界圖景。      一百五十多幅改變世界的海圖      完整詮釋三大洋、五大洲、南北兩極的大發現。      戳破大航海時代的神話,地理大發現的背後的目的是權力、掠奪與占有。      大航海啟動之後的四百年間,黑奴貿易使非洲失去的一億人口中,更加殘酷的現實是,殖民者不僅給美洲送去了黑奴,而且送去了幾百年的奴隸制。。      自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所造成的所有文化創傷之中,沒有哪一個創傷比埃爾南‧科爾特斯對「瑪雅文明」和「印加

文明」的毀滅更慘重。      一八八四年「柏林會議」後,列強掀起瓜分非洲領土的狂潮,到一九一二年,列強已佔領非洲百分之九十六的土地。非洲被各帝國主義國家基本上瓜分完畢。      地球百分之七十的面積被海洋覆蓋。大海不僅與陸地有著緊密的地理關係,也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而與海緊密接觸的人類活動,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      誰在世界的另一邊——嘗試以「圖說」和「說圖」的方式,反映被海洋隔絕的世界是怎樣被一步步地被發現,又怎樣被一幅幅奇妙的地圖聯繫在一起。從中可以發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圖繪製者,對空間有著不同的理解,描繪世界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可以感受到各種地圖所

折射出不同的世界觀,和不同文明的神奇演進與融合。      幾千年來,人類藉助航海認識了周邊世界,又通過控制海洋確立了各自的勢力範圍與相互關係。這些古代海圖不僅記錄了人們世界觀的演進,而且展現了各自的價值觀與權力意志,有發現,也有「被發現」,有優勝劣汰,也有弱肉強食……在商船與炮艦的交替中,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在不斷變化的海圖中,世界漸漸鋪排出今天的格局。       作者簡介 梁二平   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海洋文化學者。   曾獲中國新聞獎,中國晚報新聞獎,深圳青年文學獎等多個獎項。著有散文集《花樣生活》、《秀場與看客》、《肢體的遊戲》、《身體的迷霧》、《一米陽光》等。   有

海洋文史地理著作:《誰在地球的另一邊——從古代海圖看世界》、《誰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國的世界觀》、《中國古代海洋地圖舉要》、《中國古代海洋文獻導讀》、《敗在海上——中國古代海戰圖解讀》、《海洋深圳——深圳海洋文化歷史地標田野調查》、《誰趟出了海上絲綢之路》等。   有部分著作譯介到多個國家和地區。 目錄 序言:改變世界的古代海圖 第一章:早期的世界描述:世界應有完美的形狀 泡在苦水裡的世界 ——巴比倫泥板地圖(西元前七世紀左右) 條條道路通羅馬 ——普丁格地圖(西元前三世紀~三世紀) 東羅馬朝聖圖景 ——馬達巴的馬賽克地圖(五六〇年) 洪水過後的「天下三分」 ——伊西多

爾「T-O」地圖(六二〇年) ——英格蘭的「T-O」地圖(一二四七~一二五八年) 反傳統的「四分天下」 ——方形貝亞吐斯四大洲地圖(七七六年) ——圓形貝亞吐斯四大洲地圖(七七六年) 英格蘭的圓形世界 ——聖詩集中的世界地圖(一二六二年) ——拉姆西橢圓世界地圖(一三二七年) 中世紀最大的世界地圖 ——赫里福德世界地圖(約一二九〇年) 最新的印刷技術最陳舊的世界觀 ——呂貝克木版印刷地圖(一四七五年) 第二章:印度洋的世界觀:從抽象走向具象 馬蒙地理學 ——馬蒙圓形世界地圖(約八二五年) ——馬蒙世界地圖第一地帶(八一三~八三三年) ——馬蒙世界地圖第二地帶(八一三~八三三年) ——馬蒙世界

地圖第三地帶(八一三~八三三年) 尼羅河與地中海及黑海 ——馬蒙尼羅河與地中海地圖(八一三~八三三年) ——馬蒙亞速海、黑海地圖(八一三~八三三年) 阿拉伯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世界氣候分區地圖(十世紀) ——阿拉伯世界地圖(十世紀末~十一世紀初) 非洲大陸與印度洋商圈 ——伊斯塔赫里世界地圖(十世紀) ——伊本‧豪卡爾世界地圖(十世紀) 以中亞為中心的世界圖景 ——喀什葛里圓形地圖(一〇七四年) 封閉的兩洋與海岸 ——地中海地圖(約十一世紀) ——印度洋地圖(約十一世紀) 氣候帶裡的緯度 ——氣候帶世界地圖(十世紀~十一世紀) 半個地球即世界 ——伊德里西世界地圖(一一三八年~一一五

四年) 開放的兩洋與未知地 ——中世紀阿拉伯世界地圖(十二世紀末) 阿拉伯的經緯網格 ——網格世界地圖(一二五八年) ——網格波斯地圖(約十四世紀初) 印度的贍部洲世界觀 ——耆那教贍部洲地圖(約十五世紀) ——五天竺圖(一三六四年) 第三章:古代中國的海洋觀:從東洋到西洋 中國最早描繪出大海的地圖 ——地形圖(約西元前一六八年) 中國最早的中外海岸線地圖 ——華夷圖(八〇一年~一一三六年) 中國最早繪出海上航線的地圖 ——輿地圖(一二六五年~一二六六年) 中國元代的遠航線索 ——廣輿疆理圖(一三六〇年) 中國最早的遠洋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一四二一年~一六二八年) 東西方海上貿易航線圖

——明代東西洋航海圖(一五六六~一六〇二年) 第四章:理性回歸:重新發現托勒密 希臘地理學的世界分帶地圖 ——世界分帶地圖(九世紀) ——世界分帶地圖(一四八三年) 不斷擴展的「托勒密扇子」 ——克里特島地圖(一四〇六年) ——托勒密世界地圖(一四七七年) 托勒密的歐洲格局 ——亞平寧半島地圖(一四七七年) ——希臘半島地圖(一四七七年) 托勒密的非洲格局 ——非洲中部和北部地圖(一四七七年) 托勒密的亞洲格局 ——阿拉伯半島和波斯灣地圖(一四七七年) ——印度地圖(一四七七年) ——馬來半島地圖(一四七七年) 第五章:早期航海圖:網格為圖與羅盤定向 活著的原始航海圖 ——波里尼西亞編織航

海圖(模擬圖) 中世紀的「波特蘭」航海圖 ——比薩航海圖(一二九〇年) 馬可波羅的航海圖 ——北半球網格航海圖(約十三世紀末) ——印度洋鄰近地區地圖(約十三世紀末) 擺脫文字走向獨立的航海圖 ——維斯康特航海圖(一三二〇年) 最早的航海地圖集 ——加泰羅尼亞世界地圖(一三七五年) ——埃斯特—加泰羅尼亞世界地圖(一四五〇年) 薩爾茨堡修道士的航海夢 ——瓦爾斯格普航海圖(一四四八年)     大航海前夜的地理描繪 ——熱那亞的世界航海圖(一四五七年) 最大幅的中世紀航海圖 ——毛羅世界航海圖(一四五九年) 第六章:大航海尖兵:葡萄牙開闢繞過非洲的新航線 北大西洋的幽靈群島 ——匹茲加諾的航

海圖(西元一四二四年) 從西非揚帆的大航海 ——西非之角航海圖(一四九八年) 帶來新希望的好望角 ——全新世界地圖(約一四九〇年) 第一幅非洲全圖 ——非洲全圖(一五〇八年) 英國「黑三角貿易」 ——羅茨地圖集‧南部非洲地圖(一五四二年) ——瑪麗女王地圖集‧東非海岸地圖(一五五八年) 從西非到南非的掘金之路 ——黃金海岸金礦地圖(約一六〇二年) 印滿列強足跡的非洲 ——非洲掛牆地圖(一七〇〇年) 第七章:打通香料之路:從印度到東印度 炮艦打開的印度洋商路 ——印度洋航海圖(一五一九年) 葡萄牙的港口收藏 ——葡萄牙海外港口圖(一五七二年) 阿拉伯與印度的貿易中心 ——果阿港地圖(一五九六年

) 印度洋上的「人間天堂」 ——錫蘭地圖(一四八六年) ——錫蘭航海圖(一六〇六年) 葡萄牙打通東亞航線 ——香料群島地圖(一五九二年) 荷蘭探索東印度航線 ——荷蘭首次東印度航行圖(一五九五年) 「海上馬車伕」控制香料核心區 ——威廉‧布勞摩鹿加地圖(一六三〇年) 歐洲人眼中的東方之極 ——日本地圖(一五六八年) ——奧特里烏斯日本與朝鮮地圖(一五九五年) 不斷「發現」和完善的亞洲全景 ——依當下劃分來描繪的亞洲全圖(一五八八年) ——東印度地圖(一六〇〇年) 從印度洋全圖到實測亞洲 ——林布蘭學生插畫的印度洋、東印度全圖(約一六〇〇年) ——實測亞洲全圖(一七七九年) 第八章:西方描繪的

中國:從地圖上進入「全球化」 第一幅中文版世界地圖 ——坤輿萬國全圖(一六〇二年) 西方首張單幅中國地圖 ——巴布達中國地圖(一五八五年) 西方最早的中國殖民地澳門 ——澳門地圖(一六〇七年) 西方誤讀的台灣島 ——葡萄牙人繪製的福爾摩莎島地圖(一五七一年) ——英國出版的福爾摩莎專圖(一六〇六年) ——荷蘭人實測的澎湖島及福爾摩莎島地圖(一六四〇年) 西方人最早繪製的中國地圖集 ——羅明堅大明國圖志‧廣東省地圖(一五八〇年~一六〇六年) 西方人最早繪製投影法中國地圖集 ——衛匡國中國新地圖集‧中國總圖(一六五五年) ——衛匡國中國新地圖集‧廣東省地圖(一六五五年) 第九章:發現新大陸:西班

牙引領最大殖民潮 哥倫布的西航理論 ——古代西歐航海圖(一四九二年~一四九三年) 美洲最初的殖民地 ——哥倫布南美第一圖(約一四九二年) 卡伯特為英格蘭發現北美洲 ——最早描繪北美的航海圖(一五〇〇年) 「亞美利加」陰差陽錯的命名 ——「美洲的出生證」(一五〇七年) 瑪雅古國的神秘圖畫 ——特諾奇提特蘭城地圖(一五四一年) 加拿大的「大家拿」路線圖 ——新法蘭西專圖(一五五六年) 葡萄牙佔領紅木巴西 ——紅木巴西地圖(一五一九年) 作為插圖主角的南美食人族 ——南美地圖(一五九五年) 英國參與瓜分北美 ——美洲北部地圖(約一六二二年) 瓜分美洲島嶼 ——百慕達群島土地分割圖(一六二二年) 美洲

發現新飲品可可 ——新西班牙可可地圖(一六六五年) 富蘭克林的「灣流」地圖 ——墨西哥「灣流」地圖(一七八六年) 歐洲掛圖新時尚 ——美洲掛牆地圖(一六六九年) 第十章:環球航行:「發現」太平洋與貿易「全球化」 南美海峽的神秘面紗 ——皮里‧雷斯世界航海圖(一五一三年) 誰的海圖誤導了麥哲倫 ——約翰尼斯‧舍恩那美洲地圖(一五一五年) 「疑似」美洲海峽 ——拉普拉塔河口地圖(一五七二年) 皮加費塔環球航行原始紀錄 ——關島航海圖(一五二六年) ——摩鹿加航海圖(一五二六年) 大洋與世界都是「通」的 ——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圖(一五四五年) 第一幅太平洋印刷地圖 ——太平洋地圖(一五六七年)

第十一章:切分地球:從教皇子午線到零度經線 《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大西洋子午線 ——甘地諾航海圖(一五〇二年) 《薩拉戈薩條約》太平洋子午線 ——地理意義上的東西半球地圖(一七四四年) 從極地視角俯瞰世界 ——北極單心投影地圖(一五一一年) ——兩極雙心投影地圖(一五三一年) 麥卡托投影法將世界「扯平」 ——麥卡托世界航海圖(一五六九年) 「地理全球化」的最初描述 ——德雷克環球航海圖(一五八九年) ——洪第烏斯雙球世界航海圖(一五九〇年) 法國最早的國家子午線 ——第一幅三角測量全新法國地圖(一七四四年) 英國為軸心的本初子午線 ——馬修‧帕里斯英格蘭地圖(約一二五〇年) ——世界各地不列顛

帝國領土地圖(一八六〇年) 第十二章:尋找「南方大陸」:發現澳大利亞與紐西蘭 大師仍堅信「南方大陸」存在 ——奧特里烏斯世界地圖(一五七〇年) 葡萄牙發現「疑似」澳大利亞 ——大爪哇地圖(一五四五年) 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神秘身影 ——海因里希‧班廷歐亞非地圖(一五八一年) 荷蘭人在南方大陸的探索 ——東印度航海圖(一六七五年) 庫克拉開澳大利亞殖民序幕 ——新南威爾斯海岸圖(一七九〇年) 庫克澳大利亞東海岸航行 ——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地圖(一七九八年) 弗林德斯命名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海岸線全圖(一八〇三年) 庫克船長環繞紐西蘭 ——紐西蘭海岸圖(一七七一年) 最後一塊被畫上地圖的地方 ——

南極大陸海岸線圖(一八四〇年~一九五〇年) 英國與挪威角逐南極點 ——阿蒙森南極遠征路線圖(一九一三年) ——英國十次南極探險航海圖(一七七二年~一九二七年) 第十三章:尋找「北方樂土」:北極圈裡的東西通道 維京海盜發現冰島 ——冰島地圖(一五八七年) 世界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 ——神奇北方大陸航海圖(一五三九年) ——奧特里烏斯的北部地區地圖(一五九八年) 希臘神話中的北方樂土 ——麥卡托北極地圖(一五九五年) 第一次北冰洋探險 ——巴倫支北冰洋航海圖(一五九八年) 描繪北極與北磁極磁偏角 ——哈雷太平洋與大西洋磁極航線圖(一七〇一年) 北方航線與北極點 ——北極航海圖(一六五七年) ——南

極與北極航海圖(一五九三年) 第十四章:海上咽喉:連接世界的九大海峽 兵家必爭之地:英吉利海峽 ——盎格魯—撒克遜世界地圖(約一〇三〇年) ——高夫英格蘭地圖(約一三六〇年) 大力神駐守地中海出口:直布羅陀海峽 ——北非與西班牙地圖(一一七三年) ——地中海航海地圖(一三三九年) ——包圍直布羅陀戰事圖(一七八一年) 阿拉伯鎖鑰:荷姆茲海峽 ——波斯灣地圖(五九八—六七三年) ——奧特里烏斯小亞細亞地圖(一五九〇年) 歐亞橋樑:土耳其海峽 ——君士坦丁堡地圖(一四二〇年) ——莫斯科公國版圖上的亞速海峽(一四九〇年) ——達達尼爾海峽專圖(一五二六年)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地圖(約十七世紀初

) 葡萄牙趟出的新航道:莫三比克海峽 ——莫三比克海峽(一五一九年) 兩洋通道:麻六甲海峽 ——東印度群島和摩鹿加群島航海圖(一五一九年) 溝通世界的那條「溝」:麥哲倫海峽 ——第一幅麥哲倫海峽地圖(一五二五年) ——南美和麥哲倫海峽圖(約一五七六年) 海盜發現的天盡頭:德雷克海峽 ——麥哲倫島與德雷克海峽地圖(一六五八年) 亞洲與美洲的「陸橋」:白令海峽 ——賈科莫‧加斯塔迪世界地圖(一五四六年) ——洪第烏斯亞洲地圖(一六〇七年) ——白令海峽地圖(一七三五年) 序言 改變世界的古代海圖   地圖是人類的描繪和概括世界的夢,這之中有宗教的夢,有財富的夢,有探險的夢,也有侵佔的夢。這種

夢,先天地揉和著求知的慾望,權力意志和生存競爭。   現代英語的「Map」(地圖)這個詞,源於拉丁文「Mappa mundi」,其中的「Mappa」指的是「布料或餐巾」,而「mundi」指的是「世界」,其原始意思是「將世界畫在布上」。   其實,人類發明布的歷史並不長。從考古角度講,最初地圖一定不是畫在布上。現在存世的遠古岩畫中,可見地圖的影子,如美國愛達荷州的山岩上,大約一萬年前的岩畫,就畫有盆地與河流的符號。   最早形成地圖形態的是美索不達米亞的泥板地圖。西元前二三〇〇年左右阿卡德王朝薩爾貢一世已經有了泥板地圖。同一時期,古埃及已開始使用莎草紙記錄人類活動,現今存世的莎草紙地圖是西

元前一三〇〇年的都靈莎草紙地圖,它是由拉美西斯四世陵墓書記員阿曼那科提繪製的努比亞地圖。遺憾的是收藏人類早期地圖的兩個圖書館,古巴比倫的泥板圖書館和亞歷山大圖書館,皆毀於戰火,眾多古地圖化為灰燼。   這本書所要說的海洋地圖是地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地圖幾乎是與古代地圖同時誕生,但海洋地圖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改變了人類基於陸地認識世界的有限視野,從更宏觀的視角描述世界。現存最早的古代海洋地圖是西元前七世紀以泥板製作的巴比倫世界地圖。這幅地圖以巴比倫為世界中心,四周被海水環繞。地球確實被無邊的大海所覆蓋,後世證明地球百分之七十的面積被海洋覆蓋。大海不僅與陸地有著緊密的地理關係,也對人類社會發展產

生重要影響,而與海緊密接觸的人類活動,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這一切皆記錄在古代海洋地圖之中。   這本書的古代海洋地圖故事,即從泥板海洋地圖講起,止於十九世紀末已是彩色印刷海洋地圖。本書搜集了上一百五十幅古代海洋地圖,確切地說是與海有關的、廣義上的古海圖。這些地圖描繪空間囊括了陸地、近海、島嶼、海岸線、海峽、海航線、入海口、四大洋和極地;其內容涉及原始航海、大航海、海盜劫掠、海上衝突、海洋分割及列強稱霸世界的海洋地理圖景。   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最早以平面來展示地球,讓人類有了整體的「世界」認知,其俯瞰世界的角度領先於所有國家繪製的地圖,也影響了世界航海活動,當之無愧成為世界地圖之父

。但隨著西羅馬滅亡,希臘的理性地理學很快被教會的神學所取代。古典天文學、地理學的領軍力量轉到東方,促生了阿拉伯世界的馬蒙(Al-Ma'mun)地理學、伊斯塔赫里(Istakhri)的圓形世界地圖和回歸托勒密製圖方法的伊德里西(Al Idrisi)世界地圖……   必須指出的是,中世紀的阿拉伯,雖然是一個航海大國,也是一個繪製地圖的大國,但卻很少創作精準的航海地圖。「專業」航海圖最終在地中海誕生——它就是「波特蘭」航海圖。「Portolan」這個詞來自拉丁文,原指用文字所寫的航海指南書。由於航海指南書中通常附有航海圖,後來人們就用「波特蘭」來表示中世紀的航海圖。   波特蘭航海圖是西方精確製

圖開端,比如,繪於十三世紀的「比薩航海圖」(Carta Pisana),這幅現存最早的航海圖,因其海岸線繪製精準而被地圖史學家稱為「最早的真正的地圖」;相比之下,歐洲精準的陸圖則要到十六世紀前後才出現。   在大航海之前,地中海的航海圖一直保持絕對領先的地位。如,馬略卡學派(Majorcan cartographers)製圖家亞伯拉罕‧克萊斯克(Abraham Cresques)為世界貢獻了加泰羅尼亞世界航海圖(The Catalan Atlas),義大利學派不僅貢獻了比薩航海圖,還貢獻了維斯康特世界航海圖,正是地中海的先進航海圖,為大航海探險家提供了遠航指引和勇氣。   說到大航海,不能

不說「文藝復興」。要指出的是「文藝復興」這個詞,完全是一種中國式誤譯。在義大利語裡它叫「Rinascimento」,只有「復興」的意思,一點「文藝」都沒有。歐洲當時就是想「復興」古羅馬與古希臘的輝煌時代。這個「復興」有文化的,也有科學的,其中就包括重印托勒密的《地理學》。如果做一點對比就會發現:熱那亞的哥倫布一四九二年發現了新大陸;佛羅倫斯的達文西一四九九年完成了「最後的晚餐」;拉菲爾離世的一五二〇年,麥哲倫正在環球航行……「復興」不只是畫畫,還有偉大的航行。   大航海使航海圖進入了新時代。地中海航海圖的各學派,很快就被大航海的尖兵葡萄牙的一眾製圖家第奧古‧歐蒙(Diogo Homem)、

羅伯‧歐蒙(Lopo Homem)、費爾南‧瓦斯‧多拉多(Fernao Vaz Dourado)等創造的葡萄牙學派所覆蓋。葡萄牙學派的歷史功績在於迅速收集整理葡萄牙航海家的發現,製作出一批表現「新航線」和「新土地」的航海圖。   雖然,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將最新航海圖當作國家機密加以封鎖,但這種保護與壟斷最終還是被新獨立的低地國家所打破。佛蘭德(比利時)學派的「三劍客」,即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奧特里烏斯(Abraham Ortelius)和洪第烏斯(Jodocus Hondius),他們不僅創造了製作世界航海圖和世界地圖新方法(麥卡托投影法),而且,還以市場化的方式不斷

萃集並推出最新世界地圖集,終結了航海圖被少數國家掌控的歷史。   波特蘭航海圖在大航海後期,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新航路與新海圖使天各一方的國家相互認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三位義大利傳教士和製圖家利瑪竇、羅明堅和衛匡國先後來到大明中國,他們為中國送來了世界地圖,也為世界帶去了中國地圖集。這三個人在描繪中國和認識東方的意義上,為世界地圖史作出了傑出貢獻。   誰在世界的另一邊——這本書嘗試以「圖說」和「說圖」的方式,反映被海洋隔絕的世界是怎樣被一步步地被發現,又怎樣被一幅幅奇妙的地圖聯繫在一起。從中可以發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圖繪製者,對空間有著不同的理解,描繪世界的方式

也有所不同。可以感受到各種地圖所折射出不同的世界觀,和不同文明的神奇演進與融合。正是這些不斷進步的地圖,為人類描述了世界的邊界,從而構成了完整無缺的世界圖景。   這裡搜集了現存最早的表現陸地與海洋關係的古巴比倫泥板世界地圖、最接近現代地理學的「托勒密扇子」、最早將世界一分為三的伊西多爾「T-O」地圖、最早將世界一分為四的貝亞吐斯地圖、最早的古代航海地圖集加泰羅尼亞地圖集、最大尺幅的中世紀世界航海圖毛羅地圖、最令人不解的皮里‧雷斯航海圖、最令人疑惑的哥倫布手繪美洲島嶼圖、最值得珍視的「美洲出生證明」、最早描繪香料群島的航海圖、最早描繪澳大利亞的海岸圖……這些有跡可循的內容交織在一起,似乎大致

有序,又難以截然區分,所以,本書所採用的編輯體系,也只是為方便讀者閱讀所進行的粗略分類、歸納與排序,並非某種地圖史的科學定式。   現代海圖概念形成於二十世紀,「海圖」(nauticalchart通常簡化為chart)已是精確測繪海洋水域和沿岸地物的專門地圖,已完全不同於過去所說的地圖「Map」和中世紀的「Portolan」航海圖。這種「海圖」已經沒有多少故事可講了,自然也不在本書收錄的範圍。   幾千年來,人類藉助航海認識了周邊世界,又通過控制海洋確立了各自的勢力範圍與相互關係。這些古代海圖不僅記錄了人們世界觀的演進,而且體現了各自的價值觀與權力意志,有發現,也有「被發現」,有優勝劣汰,

也有弱肉強食……在商船與炮艦的交替中,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在不斷變化的海圖中,世界漸漸鋪排出今天的格局。從這個意義上講,閱讀這些經典古代海圖就是閱讀一部「海圖版」的世界史。人類的探險精神中,先天地揉和著求知的慾望,擴張的慾望,權力意志和生存競爭。   是為序。 梁二平 二〇一五年六月於中國深圳

蘭嶼達悟族的米食接觸歷程

為了解決小亞細亞地圖的問題,作者李秋雲 這樣論述:

本文聚焦於達悟族如何適應「白米」這個外來食材,取代芋頭成為日常主食。本文分作三個時期進行討論:「不食白米期(1895年以前)」、「米食引入期(1895-1945 年)」以及「米食盛行期(1945 年至今)」。本研究第二章進行地圖分析及歷史資料分析,1895年雖曾有西班牙人、荷蘭人、美國人、漢人、巴丹島人的登島紀錄,但幾乎沒有白米交流的事實,族人仍沒有食用白米,可稱作「不食白米期」。第三章著重於分析日治時期相關史料,1895至1945 年期間日本軍方及學者對蘭嶼展開多項研究,與族人有比較緊密的接觸,除了給予工作者白米作為酬勞,亦將族人帶往臺灣大島進行觀光。這時期雖與白米有接觸但生活中依然沒有依

賴白米,可稱作「米食引入期」。第四章進行多方面的資料統合,因1945 年後大量外移人員及宗教進駐、族人前往臺灣大島工作、現代化發展及國家政策的影響,白米在族人的生活中奠定成為「必需食材」基礎。此時,全島通電、電冰箱的運入、交通運輸便利、餐廳設立更為激烈,白米與族人的關係越加密不可分,可稱作「米食盛行期」。第四章最後一節透過民族誌書寫以呈現現今族人的飲食方式及影響飲食選擇的因素。本研究結論是:大部分達悟族長輩仍以芋頭地瓜為主食,接受長照照護者或年長無法到田裡農務的會隨家人食米。若同住家庭仍種植芋頭,回流的族人縱然依舊懷著旅台時的食米經驗,亦會日常食用芋頭,而家中無種植芋頭或未與原生家庭同住的回流

族人則趨向食用白米飯。本研究發現家庭對食用芋頭支持度較弱,將促使孩童直接選擇食米。學校開發民族教育教導傳統文化之餘,營養午餐亦儘量安排每周一次的食用傳統飲食,以提升孩童恢復食用芋頭。白米造成達悟族的飲食變遷並非一朝一夕所成,需從歷史脈絡去追尋族人的身體經驗,無法單憑檢討現在重不重視芋頭文化來解釋之。達悟族對白米的適應歷程雖不長,但族人食用白米是經過了飲食的選擇,而人口流動對飲食的改變往往超過自然環境所帶來的影響,「以白米為主食」在年輕的達悟族人生活當中早已根深蒂固。